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維生素d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心臟病:維生素D對調節細胞繁殖起到關鍵作用—癌癥患者體內則缺乏這種調控機制。因此,通過防止細胞過度繁殖,維生素D就能預防某些癌癥。
2、糖尿病:在Ⅰ型糖尿病中,免疫系統會殺滅人體自身的細胞。科學家認為,維生素D可起到免疫抑制劑的作用。他們認為,它也許能防止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
3、高血壓:維生素D為頸部甲狀腺上的副甲狀腺所利用。這些腺體分泌出一種調節體內鈣水平的激素,鈣則幫助調節血壓。
4、佝僂病和骨質疏松:維生素D可堅固骨骼,預防兒童佝僂病和老年骨質疏松癥。
(來源:文章屋網 )
2、雞蛋,有的人不喜歡吃蛋黃重,但如果你要補充維生素D,請不要舍棄蛋黃,因為蛋中存在的維生素D主要來自蛋黃。
3、豆漿,豆漿是通過浸泡干大豆并用水研磨而生產的。它含有與普通牛奶相同量的蛋白質,但它含有高維生素D,維生素C和鐵。
4、蘑菇,每周四次將它們包含在你的飲食中,并觀察你的維生素D水平。您可以選擇燒烤,烤,炒,炒,東西或烤蘑菇,從而產生健康而美味的菜肴。
【關鍵詞】 維生素D;乳腺癌;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
維生素D是具有膽鈣化醇生物活性的一類化合物,能促骨骼、軟骨和牙齒的鈣化,同時與甲狀旁腺素共同調節血鈣,以維持血鈣在正常的范圍,此外維生素D還有免疫功能,能增加機體的抵抗力。如果缺乏維生素D,將會引起骨骼的異常,在兒童身上表現為佝僂病,在成人身上表現為骨質疏松。最近有新的發現,維生素D缺乏與乳腺癌、糖尿病、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關,引人關注。
1 活性維生素D(1,25 dihydroxyvitamin D3;1,25(OH)2 D3)的介紹
維生素D本身沒有作用,只有當轉化為活性形式才能發揮作用。食物中的維生素D通過腸道被吸收,生成維生素D3,后者通過血漿中的蛋白結合形成維生素D 結合蛋白(VBP)被運送至肝臟,在肝細胞內被25-羥化酶作用后形成25-羥基維生素D3(25OH-D3),后者與α球蛋白結合并轉移至腎臟后被1-羥化酶(1-OHase)在α位上再次羥基化,形成具有生物活性的1,25-二羥維生素D3(1,25(OH)2 D3)即骨化三醇,又稱為活性維生素D 或激素型維生素D,是一種生物活性的類固醇激素。其作用于小腸黏膜,腎及腎小管,促進鈣和磷的吸收,有利于新骨的生成和鈣化。
2 維生素D與乳腺癌
1,25-二羥維生素D3的生物學活性主要由細胞內VDR(維生素D受體)介導,VDR首先和9-cis-維甲酸的受體(RXR)結合,然后激活維生素D反應因子(VDRE),在此狀態下結合配體Calcitriol后,激活或抑制RNA多聚酶轉錄RNA,進而在乳腺癌的發生過程中參與細胞周期的調節,影響細胞形態[1]。1,25-二羥維生素D3能誘導細胞周期依賴性激酶的抑制蛋白升高,這些抑制蛋白能抑制細胞周期蛋白-細胞周期依賴性激酶復合物的激活,從而使細胞周期阻滯于G0 /G1 期[2],抑制了腫瘤細胞的增殖。此外1,25-二羥維生素D3能使腫瘤細胞表面的抗細胞凋亡蛋白下調[3],即誘導腫瘤細胞的凋亡,殺死腫瘤細胞。有研究顯示乳腺癌外周血中1,25-二羥維生素D3的含量低于乳腺良性疾病組和健康志愿者組[4],說明維生素D與腫瘤的發生有密切的關系。同時,護士健康研究隊列數據表明,飲食中攝入較多維生素D或是增加總的維生素D的吸收,會明顯的降低絕經前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5]。因此可以認為如果缺乏維生素D,使得血清中1,25-二羥維生素D3的含量低將會增加腫瘤發生的危險。
3 維生素D與2型糖尿病(T2DM)
大樣本臨床研究表明,血清維生素D水平與2型糖尿病的發病呈負相關。與血維生素D水平低的人群相比,血維生素D水平高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相對危險比為0.06,差異顯著[6]。2型糖尿病的中心環節是胰島素分泌不足和胰島素抵抗[7],分別從這兩方面給予介紹和維生素D的關系。
3.1 維生素D與胰島B細胞 胰島素分泌是一個鈣依賴的過程,所以鈣內流的改變會影響到B細胞的分泌功能,這也會影響到正常的胰島素分泌,活化的維生素D激活B細胞上的L 型鈣離子通道,促使胰島素的釋放和胰島素受體底物的酪氨酸磷酸化,啟動胰島素信號轉導[8]。如果缺乏維生素D 則鈣離子通道關閉,或者其胰島素受體底物磷酸化受阻,從而影響到胰島素轉導信號,直接減少胰島素的合成和分泌[9]。此外,對T2DM模型ob /ob大鼠研究證實,維生素D缺乏時胰島素的分泌被抑制,補充維生素D以后,胰島素水平增加,血糖水平下降[10]。說明維生素D缺乏損壞了胰島分泌胰島素的功能。
3.2 維生素D與胰島素抵抗
胰島素抵抗(IR)是機體對一定量的胰島素的生物學反應低于預計正常水平的一種現象。IR時胰島素對其靶細胞的生理效應降低,胰島素介導的骨骼肌和脂肪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利用或存儲的效力減弱,同時肝臟輸出的葡萄糖增多,導致B細胞分泌更多的胰島素維持代謝,當病情發展到不能使血糖恢復正常時,就引起高血糖。Lee等[11]證實,維生素D可以直接抑制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活化受體γ 的表達,并抑制3T3-L1 前脂肪細胞向脂肪細胞分化, 從而發揮其抗脂肪形成作用,減少外周組織的胰島素抵抗。從而降低2型糖尿病的發生的危險。此外在胰島素敏感的組織中,鈣是胰島素介導的細胞內反應的介質,在主要的胰島素靶組織中如果維生素D缺乏使得鈣離子濃度降低,而鈣離子濃度減少可能會通過受損胰島素信號傳導降低葡萄糖轉運體-4的作用,從而導致外周的胰島素抵抗[12],增加糖尿病發生的危險。上述提示如果維生素D缺乏,會使得會導致外周組織中胰島素抵抗,引起血糖升高。
4 維生素D與血脂代謝
維生素D 在血脂代謝中起重要的作用,當維生素D缺乏時,維生素D結合蛋白可以識別并且結合血液中的脂肪酸,這就使得組織細胞內的脂肪酸濃度增高,脂肪酸可以導致和加重代謝綜合征,而代謝綜合征導致胰島素抵抗、胰島素B 細胞功能減退,從而進一步升高血糖[9]。John等[13]對170名孟加拉人的研究發現,血維生素D濃度與血漿載脂蛋白A-I呈正相關,低維生素D血癥患者其血漿載脂蛋白A-I明顯降低。而血漿載脂蛋白A-I是轉運清除外周組織中膽固醇的重要載脂蛋白,說明維生素D缺乏會使得循環中膽固醇水平增高。此外有研究顯示,孕期25-OH維生素D的含量下降會導致孕婦肥胖[14]。上述研究顯示維生素D的缺乏對血脂代謝有一定的影響,尤其是會引起膽固醇的升高。
5 維生素D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研究顯示,維生素D水平與中老年婦女高血壓的發病呈負相關[15]。維生素D缺乏引起高血壓的原因可能是,維生素D與血漿腎素活性呈負相關[16],維生素D抑制腎素的釋放,從而抑制腎素的活性,即當維生素D缺乏時導會使血漿中腎素的水平升高,而腎素是引起血壓升高的原因之一。此外,Forman等最近前瞻性的研究了血漿1,25-二羥維生素D3與事件性高血壓危險之間的關聯,結果顯示1,25-二羥維生素D3與事件性高血壓危險負相關。另有Chonchol[17]等學者研究發現伴有輕微腎功能不全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與其血維生素D水平呈負相關,低維生素D血癥是該人群心血管疾病發病的獨立危險因子。血管內皮細胞和血管平滑肌細胞都表達高親和力的VDR,在血管平滑肌細胞,維生素D可增加Ca-ATPase表達,升高胞漿游離鈣,誘導收縮蛋白表達,促進平滑肌細胞產生前列環素,后者可以直接或間接影響血管的張力[16]。上述顯示維生素D缺乏會導致血壓升高,影響血管張力,從而對心血管系統有潛在的作用。
綜上所述,維生素D缺乏將會引起嚴重的后果,不單單是眾所周知的對骨骼系統的不良影響,還會增加乳腺癌的發病率,糖尿病發病率,同時也會加重病情,會影響血脂的代謝,對心血管也有一定程度的損害,特別是有明顯升血壓的影響。目前維生素D對人體的作用還在不斷研究中,可能以后會發現更多的維生素D缺乏引起的危害,以便我們對維生素D新作用有更好的認識。
參 考 文 獻
[1] 鄭維.維生素D受體與乳腺癌的關系.中華乳腺癌雜志,2009,3(2):210-213.
[2] 楊春華.維生素D簡介.中國實用醫藥,2009,4(3):243-244.
[3] 張嵐,蔡美琴.維生素D和鈣防治乳腺癌的研究進展.中國臨床營養雜志,2006,14(1):65-67.
[4] 胡楊霖.活性維生素D與乳腺癌.實用腫瘤學雜志,2008,22(6):566-569.
[5] 莊直港,余劍敏,蔣蓓琦,等.乳腺癌患者外周血25羥基維生素D測定及臨床意義.實用醫學雜志,2010,26(2):244-246.
[6] Mattila C,Knekt P,Mannistos,et al.Serum 25-hydroxy vi-
tamin D concentration and subsequent risk of type 2 diabe-
tes.Diabetes Care,2007,30(10):2569-2570.
[7] 章曉燕,鐘遠,黃高忠,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維生素D水平的變化及意義.實用醫學雜志,2010,26(2):234-236.
[8] Pittas A G,Lau J,Hu F B,et al.The role of vitamin D and calcium in type 2 diabete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7,92(6):2017-2029.
[9] 闕鳳連.維生素D與2型糖尿病.中國現代醫生,2008,4(46):32-34.
[10] 楊小清,鄭少雄.維生素D與糖尿病和代謝綜合征.國際內分泌代謝雜志,2007,27(3):190-193.
[11] Lee S,Lee DK,Choi E, et al.Identification of a functional vitamin D response element in the murine Insig-2 promoter and its potential role i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3T3-L1 preadipocytes.Mol Endocrinol,2005,19(2):399-408.
[12] 段景琪,呂肖峰.維生素D缺乏與2型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病變的關系.華北國防醫藥,2009,21(1):77-79.
[13] John WG,Noonan K,Mannan N,et al.Hypovitaminosis Dis associated with reductions in serum apolipoprotein A-I but not with fasting lipids in British Bangladeshis.Am J Clin Nutr,2005,82(3):517-522.
[14] 譚德清.孕期肥胖與25-OH維生素D的關系.中國實用醫學,2009,4(16):71-72.
[15] Wang L,Manson JE,Buring JE,et al.Dietary Intake of Dairy Products,Calcium,and Vitamin D and the Risk of Hypertension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Women.Hypertension,2008,51(4):1073-1079.
雞肝、鴨肝、豬肝、牛肝、羊肝、鯡魚、三文魚、金槍魚、沙丁魚、秋刀魚、鰻魚、鯰魚、蛋黃、全脂牛奶、奶酪和奶油等食物中有維生素D。植物性食物幾乎沒有,主要來源于動物性食物,自身還可通過曬太陽合成制造。維生素D是維持身體骨骼生長發育的營養要素。
維生素D(簡稱V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乃環戊烷多氫菲類化合物,一組結構上與固醇有關,最主要的是維生素D3與D2。前者由人皮下的7-脫氫膽固醇經紫外線照射而成。后者由植物或酵母中含有的麥角固醇經紫外線照射而成。
維生素D是無色晶體,溶于脂肪、脂溶劑及有機溶媒中,化學性質穩定,在中性和堿性溶液中耐熱,不易被氧化,但在酸性溶液中則逐漸分解。維生素D水溶液中由于有溶解氧而不穩定,雙鍵還原后使其生物效應明顯降低。因此維生素D一般應存于無光,無酸,無氧或氮氣的低溫環境中。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 維生素D;兒童;疾病
【中圖分類號】R15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3)12-0517-02
20世紀30年代人工合成維生素D后,維生素D一直被認定為是微量營養素,參與鈣磷代謝,促進骨骼發育。但是近年來對維生素D代謝有了深入的研究,維生素D需要在體內轉化成具有活性的維生素D,即25-OHD3和1,25-(OH)2D3后,才能發揮生理作用。
1 維生素D基本情況
維生素D(vitamin D)為一種具有生物活性的脂溶性類固醇衍生物,主要包括膽骨化醇(微生物D3)及麥角骨化醇(維生素D2)等。維生素D也為機體生長發育必需的維生素,機體無法自身合成維生素D,需從食物及日曬中獲取。維生素在機體中主要功能為調節體內磷代謝,鈣代謝,維持體內血磷,血鈣平衡,從而維持人體骨骼及牙齒的生長發育。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行及人們對健康要求的不斷提高,我們對維生素D的認識也不斷加強和深入[1],研究表明維生素D不僅僅只影響人體磷鈣代謝,它在維持人體細胞生長,發育中有著重要作用,比如影響人體生殖,神經,內分泌等,而且人體內維生素失衡也可導致糖尿病,腫瘤,心血管疾病及神經肌肉疾病的發生。維生素D與兒童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及呼吸系統疾病也存在密切聯系,而且兒童時期的維生素D缺乏甚至也能影響成人時期的身體健康。
人體中維生素D的存在形式有多種,其中維生素D3最為常見。機體在無紫外線情況下不能合成維生素D3,需在日曬和從食物中攝取,富含維生素D3的食物主要為蛋黃,肝臟及魚肝油等。機體合成的維生素D不能直接作用于靶器官而發揮生物學效應,而需與球蛋白結合形成復合體進入肝臟,并通過一定作用形成具有生物學效應的1,25-(OH)2D后再發揮作用,而且微生物D作用的發揮還需要維生素D受體的參與,微生物D受體為一種核受體,主要分布于腦組織,皮膚,牙齒,小腸及肝臟中,在機體免疫系統的調節及胚胎組織的發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2 兒童缺乏維生素D的原因
導致兒童缺乏維生素D的原因主要有年齡,緯度,飲食,運動及季節等原因。在我國影響兒童體內維生素D含量主要原因為日曬時間,在我國某些高緯度地區,由于日照時間過短,再加上父母帶兒童戶外活動的意識較弱,導致兒童戶外活動時間及日曬時間過少,引起維生素合成受阻,進而引起兒童維生素缺乏。
3 維生素D與兒童疾病
3.1 維生素D與兒童佝僂病
兒童維生素D攝入不足及缺乏可引起抽搐及佝僂病。兒童維生素D缺乏可導致兒童體內磷鈣代謝發生異常,引起骨組織礦化不足,從而導致兒童發生骨骼病變及全身營養性疾病。兒童發生佝僂病不僅影響兒童生長發生,也能影響成人后的身體健康,而且也可導致其它疾病[2]。兒童發生佝僂病主要原因為兒童在嬰幼兒時期維生素D攝入不足及日曬時間過少等。
3.2 維生素D與腫瘤性疾病
研究發現若兒童每日攝入75nmol/L左右維生素D即可控制細胞的過度生長及癌變,但是兒童過度攝入維生素D可能抑制白血病細胞的增殖,因此兒童過多或過少攝入維生素D可能導致某些腫瘤性疾病的發生。
3.3 維生素D與兒童骨折
若兒童缺乏維生素D可導致佝僂病及骨軟化癥,導致患者骨折,骨骼畸形及骨痛,而且兒童骨骼發育中可出現鈣吸收較少及礦物質鹽沉積過少,從而導致兒童骨折頻繁等情況發生。
3.4 維生素D與感染性和免疫性疾病
若兒童缺乏維生素D也將導致其免疫力降低。兒童維生素D缺乏可導致其1,25-(OH)2D合成減少,導致單核細胞不能有效分化為巨噬細胞,從而導致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受損,導致兒童免疫力低下,發生免疫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這也可導致兒童發生肺炎及反復呼吸道感染。
3.5 維生素D與心血管疾病
研究表明微生物D的缺乏可影響腦血管,心血管等,缺乏維生素D可導致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肌梗死等。研究表明兒童缺乏維生素D與體重超重,肥胖有密切關系,且也與甘油三酯血的發生有密切聯系。研究還發現若及時補充維生素D將降低高血壓患者的血壓,可也降低兒童發生肥胖的發生率。
3.6 維生素D與兒童呼吸系統疾病
由于兒童免疫系統還未完全成熟,而且免疫系統也與維生素D有密切關系,若兒童維生素D缺乏,可導致其T細胞或定減弱,從而減少免疫球蛋白的分泌。研究發現兒童缺乏維生素D可增加兒童哮喘的發生率。而且研究也發現若產婦在孕期適量補充維生素D可有效降低兒童發生呼吸道感染的發生率。
3.7 維生素D與兒童糖尿病
Ⅰ型糖尿病為兒童糖尿病常見種類,主要與兒童維生素D缺乏有關。胰島素功能與維生素D的有密切聯系,若維生素D攝入量減少,則可導致胰島素分泌減少。研究發現維生素D代謝產物可維持胰島素B細胞活性,促進外周T細胞凋亡,減輕兒童自身免疫反應,減輕對胰島素B細胞的破壞,從而降低兒童發生Ⅰ型糖尿病的風險。
4 總結
維生素D為一種具有生物活性的脂溶性類固醇衍生物,為機體生長發育必需的維生素,在調節體內磷代謝,鈣代謝,維持體內血磷,血鈣平衡,從而維持人體骨骼及牙齒的生長發育中有重要作用,但機體無法自身合成維生素D,需從日曬中獲取。因此在我國某些高緯度地區由于日照時間過短常常導致兒童缺乏維生素D。兒童缺乏維生素D將為兒童帶來許多疾病,如兒童佝僂病,腫瘤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Ⅰ型糖尿病及皮膚病等,這些疾病將對兒童的生長發育帶來巨大影響。因此應重視兒童維生素D的攝入,增加兒童維生素D的攝入主要方法為嬰幼兒可攝入維生素D強化配方奶或全奶,對于肺炎,腹瀉及呼吸道感染患兒也可肌肉注射維生素D。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