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人物外貌描寫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玲玲不到兩歲,胖墩墩的。紅撲撲的小臉蛋上,有一雙水靈靈的眼鏡。小辮兒朝天翹著,粉紅色的發帶在頭上一顛一顛的,像兩只飛舞的彩蝶。尤其逗人喜愛的,是她那張伶俐的小嘴。
2、看上去,杜老師也就30來歲,那張嚴肅的長方形臉上戴著一副黑寬邊眼鏡,兩只不大的眼睛在鏡片后邊閃著亮光;兩個嘴角總是緊緊閉著,平時很不愛說話。在我的記憶里,好像他只有那么一身半新不舊的藍衣服,袖子也總愛往上挽一截。每當下課的時候,他就把書本往胳肢窩下一夾,把用剩下的半截粉筆往口袋里一裝,低著頭,像找來時的腳印似的,慢慢地,一步步向著自己的辦公室走去。可是,在課堂上,他像變成了另一個人。他講起課來滔滔不絕,朗讀起課文來聲音異常洪亮,有時還會激動得臉上放出紅光,一步跨到講臺前,揮舞著手臂……同學們的注意力都被他吸引住了,睜大眼睛看著他。
3、這位老漢的眉毛胡子都花白了。但臉膛仍是紫紅色的,顯得神采奕奕。他身穿嶄新的青布棉襖棉褲,頭上還包著一塊雪白的毛巾。老漢蹲在地上,樂滋滋地抽著旱煙。
4、太陽曬得墨黑的清瘦的臉上,有一對稍稍洼進去的大大的雙眼皮兒眼睛;眉毛細而斜;黑里帶黃的頭發用花布條子扎兩條短辮子;衣服都很舊;右褲腳上的一個破洞別一支別針;春夏秋三季都打赤腳,只有上山抓柴禾的時節,怕刺破腳板,才穿雙鞋子,但一下山就脫了。
5、這是個三十來歲的年輕人。身穿軍用棉大衣,腳穿高筒皮靴。高個子,方臉盤,長得很魁梧。下巴上有一顆黑痣,那雙眼睛在黑暗中閃著亮,使人覺得粗獷又精明。
6、李云是一個機靈、陶氣的孩子。他胖乎乎的臉上,長著一對調皮的大眼睛,眼簾忽閃忽閃的,那兩顆像黑寶石似的大眼珠只要一轉,鬼點子就來了。在他那黝黑的臉上,不論是那鼓鼓的腮幫,還是那薄薄的嘴唇,或者那微微翹起的小鼻尖,都使你感到滑稽逗人。
7、這老漢,頭上戴著一頂破草帽,露在帽沿外邊的頭發已經斑白了。肩上搭著一件灰不灰、黃不黃的褂子。整個脊背,又黑又亮,閃閃發光,好像涂上了一層油。下面的褲腿卷過膝蓋,毛茸茸的小腿上,布滿大大小小無數個筋疙瘩,被一條條高高鼓起的血管串連著。腳上沒有穿鞋,腳板上的老皮怕有一指厚,……腰上插著旱煙袋,煙荷包搭拉在屁股上,像鐘擺似的兩邊擺動著。
8、除夕晚上,兒子、孫子都來到她身邊,她滿臉皺紋都舒展開了,就像盛開的瓣,每根皺紋里都洋溢著笑意。
一天,她的老伴兒病倒了,她臉上珠網般的皺紋更深了,兩道眉毛擰成的疙瘩鎖到一塊兒了。
她望著老伴兒的遺像,嘴唇微微抖動著,刀刻般的皺紋里,流淌著串串淚珠。
9、女兒長得像她娘,眼睛長得尤其像。白眼珠鴨蛋清,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時如清水,閃動時像星星。渾身上下,頭是頭,腳是腳。頭發滑溜溜的,衣服格掙掙的。
人物的外貌描寫是人物描寫的重要內容,描寫好人物外貌也往往能使人物活起來,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人物的外貌,主要包括人的容貌、體態、服飾、表情、風度等。人的外貌描寫也叫肖像描寫,就是對人物的外貌、特征進行準確、生動、形象的描繪,并通過外貌描寫來傳神,向讀者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質、精神風貌和性格特征。
怎樣才能寫好人物外貌呢?我們不妨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外貌描寫要“準”。準就是準確地描寫人物外貌,人物形象才會真實可信。
人的外貌往往受到其身份、職業、年齡、教養、習慣、生活經歷、家庭環境、身體狀況等諸因素影響。不同職業的人往往外貌也有所區別。如舞蹈演員的腿較粗而四肢修長;
舉重運動員往往比較壯實;漁民則膚色較黑,腳趾因長期在船上行走而像蒲扇般張開。人的年齡不同,其外貌也有明顯的差異,少年兒童天真可愛,青年人血氣方剛,中年人成熟穩重,老年人則耳聾眼花。這一些無不反映其人生的自然規律。
當然人的的習慣不同,也往往顯出不同的特征來。如吸煙的人仿佛缺少了門牙,還不時透出煙草氣味;不吸煙的人則牙齒潔白。人的教養不同,也往往能從外貌上看出來,有教養的人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有文化的人講話文縐縐的,且條理清楚;沒有教養的人坐著站著東倒西歪,說話粗魯而無條理……凡此種種,我們要仔細觀察,并用準確的語言加以描述,人物的形象才能準確的描寫出來。
二、外貌描寫要“精”。精就是精心選擇人物外貌特征,集中筆墨描寫,使人物形象精確鮮明。
世上沒有外貌完全相同的人,我們要根據表達的需要,從人物外貌中精心選擇其與眾不同的特征,集中筆墨描寫,其它的可省略不寫或一筆帶過,使人物外貌更精確鮮明。
有時候,我們根據手頭素材的實際情況,或為了某種表述的需要,可把外貌描寫重頭戲放在人物的某個部位。如寫爺爺的手,硬而裂開許多道口子,雖難看卻是勤勞的見證;幫我編玩具,又透出靈巧。這樣寫了往往會使勤勞而機靈的爺爺躍然紙上。
我們精心選擇人物與眾不同的外貌,加以精確地描寫,往往能寫出新意來。
三、外貌描寫要“深”。深就是人物的外貌描寫要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質,寫出人物的深度。
我們描寫人物外貌,要著重選擇最能體現人物思想品質,精神風貌,個性特征,氣質情感的外貌特征予以重點描寫,使人物形象更生動,更感人,達到神似的境界。
1、我的媽媽在衛生學校當老師。她濃濃的眉毛下面有一雙明亮的大眼睛,端正的鼻子下面有一張愛嘮叨的嘴,胸中卻有一顆關心人的心。
2、這是個三十來歲的年輕人。身穿軍用棉大衣,腳穿高筒皮靴。高個子,方臉盤,長得很魁梧。下巴上有一顆黑痣,那雙眼睛在黑暗中閃著亮,使人覺得粗獷又精明。
3、他地耳朵白里透紅,耳輪分明,外圈和里圈很勻稱,像是一件雕刻出來地藝術品。
4、我的同桌張珊,人長得挺秀氣,挺水靈,卻落得個毛頭小子的綽號——“張露能”。
5、媽媽特別愛看書學習。我的媽媽是位農民,一年四季忙里忙外,沒有閑著的時候。她的那雙手總是又黑又粗糙。媽媽還是一位參加自學考試的農民大學生呢,真了不起!
6、李臘梅因愛管閑事,才當上了“兩道杠”的衛生委員。你別看她“官”小、個矮,可嗓門兒高。不管是誰做了錯事,她非要弄個水落石出并讓你認錯不可。因此,我把她的名字偷偷改為“辣梅”。
7、她那張小嘴巴蘊藏著豐富的表情:高興時,撇撇嘴,扮個鬼臉;生氣時,撅起的小嘴能掛住一把小油壺。從這張嘴巴說出的話,有時能讓人氣得火冒三丈,抽泣不止,有時卻讓人忍俊不禁,大笑不已。
8、太陽曬得墨黑的清瘦的臉上,有一對稍稍洼進去的大大的雙眼皮兒眼睛;眉毛細而斜;黑里帶黃的頭發用花布條子扎兩條短辮子;衣服都很舊;右褲腳上的一個破洞別一支別針;春夏秋三季都打赤腳,只有上山抓柴禾的時節,怕刺破腳板,才穿雙鞋子,但一下山就脫了。
9、女兒長得像她娘,眼睛長得尤其像。白眼珠鴨蛋清,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時如清水,閃動時像星星。渾身上下,頭是頭,腳是腳。頭發滑溜溜的,衣服格掙掙的。
10、看上去,杜老師也就30來歲,那張嚴肅的長方形臉上戴著一副黑寬邊眼鏡,兩只不大的眼睛在鏡片后邊閃著亮光;兩個嘴角總是緊緊閉著,平時很不愛說話。在我的記憶里,好像他只有那么一身半新不舊的藍衣服,袖子也總愛往上挽一截。每當下課的時候,他就把書本往胳肢窩下一夾,把用剩下的半截粉筆往口袋里一裝,低著頭,像找來時的腳印似的,慢慢地,一步步向著自己的辦公室走去。可是,在課堂上,他像變成了另一個人。()他講起課來滔滔不絕,朗讀起課文來聲音異常洪亮,有時還會激動得臉上放出紅光,一步跨到講臺前,揮舞著手臂同學們的注意力都被他吸引住了,睜大眼睛看著他。
11、二哥是賣海產品的,他一年四季風里來雨里去,起早貪黑,非常辛苦。他個子不高,長相也不怎么太好,有時讓人看了不像好人,但他賣的貨下得快,周圍的商販都佩服他。
12、等她走近,我才有機會仔細地打量了她一番:只見她齊耳的短發,一雙眼睛大大的,嘴角還帶著笑。上身穿一件紅色衣服,別著“蘇州十中”的校微。她溫和地對我說:“小妹妹,坐我的車吧!”說著,她把自行車推了過來。
10、玲玲不到兩歲,胖墩墩的。紅撲撲的小臉蛋上,有一雙水靈靈的眼鏡。小辮兒朝天翹著,粉紅色的發帶在頭上一顛一顛的,像兩只飛舞的彩蝶。尤其逗人喜愛的,是她那張伶俐的小嘴。
11、孫老師是我們班的數學老師。她中等身材,35歲模樣。一張和藹可親的面龐,總是那么慈祥。從那黑邊眼鏡中透出的目光,總是那么炯炯有神,那么和善。她的語言總是那么含意深刻,那么奇妙,引人發笑。
12、李老師有一頭漂亮得頭發,烏黑油亮,又濃又密,她站在陽光下,輕輕地一搖頭,那頭發就會閃出五顏六色地光環。
13、這位老漢的眉毛胡子都花白了。但臉膛仍是紫紅色的,顯得神采奕奕。他身穿嶄新的青布棉襖棉褲,頭上還包著一塊雪白的毛巾。老漢蹲在地上,樂滋滋地抽著旱煙。
14、我地同學蕭紅,梳著一條大辮子,黑亮黑亮的,濃濃的眉毛下嵌著一雙烏黑發亮的大眼睛,看起來蠻漂亮的。
15、這位老漢的眉毛胡子都花白了。但臉膛仍是紫紅色的,顯得神采奕奕。他身穿嶄新的青布棉襖棉褲,頭上還包著一塊雪白的毛巾。老漢蹲在地上,樂滋滋地抽著旱煙。
下文,筆者想就人物的外貌描寫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避免千人一面,抓住人物特征
有的學生只要寫到人物的外貌,就是“他長著一雙炯炯有神(或者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紅紅的嘴唇,個子不高不矮”。這樣的外貌描寫把人物變成了一個模樣,就像“克隆”出來似的。這樣的人物太格式化、臉譜化,明顯缺乏個性,根本無法判斷究竟寫的是誰,根本不符合實際情況,也就失去了它的價值。
其實,人物的外貌特征往往與人物的職業、教養、社會地位、生活環境、文化程度和性格特征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不同的人物,他們的外貌也應該千差萬別,外貌描寫首先要抓住人物的特征去寫,寫出個性、寫出差別。
例如阿累在《一面》中對魯迅先生的描寫:“他的面孔黃里帶白,瘦得教人擔心,好像大病初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沒有一點頹唐的樣子。頭發約莫一寸長,顯得沒剪,卻一根根精神抖擻地直豎著。胡須很打眼,好像濃墨寫的隸體‘一’字。”這段外貌描寫抓住了魯迅先生“瘦,但很有精神”的特征,突出了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崇高精神。
二、避免面面俱到,明確寫作目的
有的學生在描寫人物的外貌時,不管三七二十一,從頭寫到腳,什么都寫,盲目求全。例如:“她身高1.6米左右,體型微胖,圓圓的臉蛋,長發披肩,眉毛修長,雙眼皮,高鼻梁,薄嘴唇,牙齒潔白整齊,皮膚白里透紅,上身穿短袖紅體恤,下身穿淺色牛仔,腳上穿著一雙高跟鞋。”這樣的外貌描寫可謂滴水不漏,一應俱全。但在讀者心中,卻難以留下深刻印象,甚至會產生厭煩情緒。這樣的外貌描寫,讀者根本不清楚作者想要表現什么,目的何在。而無目的的描寫,只能是多余的、無價值的。因此,我們在描寫人物的外貌時,一定要選取最能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質的東西寫,要善于捕捉最能表現人物內心情感與個性特征的東西,切忌面面俱到。
例如魯迅先生《孔乙己》中對孔乙己的描寫:“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僅此一句,就把孔乙己現實中身份地位低下、生活貧窮,心理卻死要讀書人的面子,羨慕上層生活,蔑視勞動人民的特殊性揭示了出來,可謂“一句頂十句”。所以說,外貌描寫要有的放矢,不能漫無目的,面面俱到。
三、避免平淡無奇,運用修辭手法
有人說:“作文的語言,就是運用修辭的藝術。”筆者認為雖然有些過激,但卻不無道理。善于運用修辭手法(尤其是比喻、夸張、排比等),會使筆下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例如魯迅筆下的“楊二嫂”:“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圓規的比喻,突出了楊二嫂身形瘦弱,性格卻潑悍的特點,令讀者記憶猶新。
再如劉鶚《老殘游記》寫白妞:“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珠寶,如白水銀里裹著兩丸黑水銀……”其中比喻、排比的運用,讓白小玉的形象栩栩如生,嬌美動人,令人終身難忘。
四、避免模式化,在情節發展中寫作
七年級時,學生學習了魏巍的《我的老師》。文中開頭就寫老師外貌的方法,成為許多學生競相模仿的典范。筆者在批改學生作文的過程中發現,只要是寫人的作文,學生就習慣性地在開頭描寫人物的外貌,出現了一種相當刻板的、模式化的不良傾向,令人望而生厭。
幸運的是,阿累《一面》的出現,讓我們對外貌描寫的時機有了新的認識,那就是:在情節發展的過程中,根據中心和人物情感發展的需要,適時進行外貌描寫,而且不止一次地去寫。
為此,筆者在教授《一面》時,特地安排了仿寫訓練:“寫一件事,在敘事過程中適時進行多次外貌描寫。”有一位學生寫的《一碗荷包蛋》模仿比較成功,節選如下:
房門“吱”的一聲開了,只見老媽僅穿著睡衣,光腳套了一雙拖鞋,人顯得又矮又瘦。
“青云,很晚了,別太用功了,早點睡吧!”老媽邊說,邊順手從床邊拿了一件外套披在我身上。
“媽,你去先睡吧,秋涼別感冒啦!”我趕緊扶著媽媽把她送到門口。我走在媽媽身后,我第一次發現媽媽老了。縷縷白發散亂地垂在兩鬢,本來挺直的脊背也已經有些佝僂了,她瑟縮著走下樓去。我心里感到了一絲不安,趕緊回到床邊準備睡覺。
“噔……噔……”耳畔又響起了一陣更為沉重的腳步聲。怎么?老爸又上樓來了。我趕緊去迎接老爸。只見他上身只穿著汗衫,下身一條短褲,雙手端著一碗熱氣騰騰的東西。
“兒子,來,學習太辛苦,快趁熱把這碗荷包蛋吃了補補!”老爸滿臉堆笑,把荷包蛋捧到我嘴邊。我凝視著眼前的父親:他的臉多瘦多黑呀!額頭的皺紋又深又密,高高的顴骨仿佛隨時可能沖破那層薄薄的臉皮,深凹下去的眼睛就像兩扇大大的窗戶。
我的鼻子陡然一陣酸,卻說不出半句話來。
我被小作者的真情實感深深打動,又不得不贊賞小作者的領悟能力和模仿能力。他恰到好處地根據情節發展和人物情感發展需要設計了外貌描寫,既生動刻畫了父母的形象,又有力觸動了讀者的心靈。這樣的外貌描寫避免了模式化、刻板化,更值得在初中生作文中推廣運用。
一、要抓住人物特征和精神面貌
描寫人物外貌就是對人物的長相、衣飾、姿態、神態等進行描寫。長相可以從臉膛、耳朵、眼睛、頭發、胡子、皺紋、獨特的面部標記等方面進行描寫;衣飾可以從衣服、鞋帽等方面進行描寫;姿態是寫人物的習慣姿態和動作等;神態就是對人物的喜怒哀樂進行描寫。但是,描寫人物外貌不能面面俱到,什么都寫。要從反映人物的性格特點出發,抓住人物的特點來寫。如:
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藤野先生》)
魯迅先生抓住了“清國留學生”的“大辮子”這一外貌特征,把一群胸無救國之志,生活糜爛庸俗的“清國留學生”描繪得入木三分。“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是比喻,“實在標致極了”是反語,表現了魯迅先生對他們腐朽生活的極其厭惡和辛辣諷刺。
魯迅先生對人物的外貌描寫抓住了人物的特征,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表達了鮮明的愛憎感情,加深了讀者對人物的印象。由此可見,外貌描寫的要求是:根據需要,抓住特征,繪形傳神,刻畫性格。
二、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特點
蕓蕓眾生,世間百態,如何寫活人物的外貌?下面就是我搜集的一些描寫人物外貌的片段,我們來分析這些片段,看看這些片段抓住了哪些方面來描寫人物的外貌,突出了人物的什么特點。如:
弟弟是個不滿七歲的小男孩。他個子不高,胖墩墩的,翹鼻子,薄嘴唇。一笑起來,紅潤潤的臉蛋兒上就會現出一對深深的酒窩。也許是還沒有上學的緣故吧,弟弟像只撒歡兒的小兔子,很少有一時的安靜。
這是一個不滿七歲的小男孩的外貌。作者抓住他“個子不高、胖墩墩的、翹鼻子、薄嘴唇、紅臉蛋兒、深酒窩”寫出了小男孩的長相;抓住“弟弟像只撒歡兒的小兔子,很少有一時的安靜”寫出了小男孩好動的特點。長相可愛,活潑好動,這就是小男孩的特點。
個兒挺高,背有點駝,四方臉,高顴骨,臉上布滿皺紋,兩鬢都斑白了。
一句看似簡單的外貌描寫,由于作者抓住了“駝背、高顴骨、皺紋、白發”的特點,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的形象就呈現在讀者面前了。
總之,好的外貌描寫,不僅能夠使人物凸現在讀者眼前,還能讓我們從他的外在形象上看出他的思想、身份、地位、經歷、遭遇和氣質,體現出其性格特征。
三、要運用修辭手法,豐富人物形象
比喻、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可以使人物性格更鮮明,更能突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
左拉中等身材,微微發胖,一副樸實但很固執的面龐。他的頭像古時意大利版畫中人物的頭顱一樣,雖然不漂亮,但表現出他的聰慧和堅強性格。(《福樓拜家的星期天》)
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抓住意大利版畫中人物頭顱所具有的線條刻板和硬朗的特點,表現出左拉的堅強性格。在進行外貌描寫時,只有充分運用修辭手法,才能使人物形象血肉豐滿、流光溢彩,給人留下深刻鮮明的印象,讓人產生無盡的聯想。
四、要有一定的順序
外貌描寫也要有一定的順序,寫前也要先想好按照怎樣的順序寫,然后逐一來寫。比如我們打算從長相、穿著兩個方面去寫一個人的外貌,如果在長相描寫中插入穿著描寫,就會令讀者費解。這樣雜亂無章的外貌描寫,是不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
1.按照從整體到局部的順序寫。即先描寫人物的全貌,再描寫人物。如:
那小家伙不過十一二歲,黃黃的小臉,一雙大眼睛,兩片薄嘴唇,鼻子有點兒翹,兩只腳穿著破草鞋,凍得又青又紅。
寥寥幾筆就刻畫出了一位年齡小、長期經受寒冷饑餓折磨身體虛弱,但十分頑強的小的形象,小的樣子仿佛就出現在我們面前。這個片段是按一定順序寫的,先寫了年齡,后寫了長相(包括臉、眼睛、嘴唇、鼻子),又寫了衣著(鞋子),最后寫了腳。我們讀來感到條理清楚,印象自然會深刻些。
2.按照從局部到整體的順序寫。即先描寫某些部位所具有的明顯突出的特點,然后寫人物的全貌。如:
長期監獄生活把弟弟折磨得面黃肌瘦。他長得腦袋大,身子小。難友們都很疼愛他,叫他“小蘿卜頭”。(《我的弟弟“小蘿卜頭”》)
這段外貌描寫先寫他的臉面、腦袋、身子,然后寫他的全貌像個“小蘿卜頭”,有序、簡練而生動。
3.按照不同方面的順序寫。即從容貌、身材、服飾、年齡等不同方面,有選擇地進行描寫。如:
我的姥爺今年六十五歲。臉上已經長滿了皺紋,頭發卻又黑又亮,一雙眼睛十分明亮。
這段話按照從年齡到長相的順序抓住姥爺的特點進行描寫,給我們刻畫出了一位年齡大,但精神健旺的老人形象。
2、上課的時候,他不是打鬧,就是隨意接老師的話,弄得哄堂大笑。
3、他大約是十一二歲,穿著紅背心、藍短褲,毛茸茸的小平頭,襯著一張白白的小圓臉。
4、修長的眉毛下,閃動著一雙水晶般的明亮而純潔的大眼睛。微微翹起的小鼻子下面有一張紅紅的小嘴。
5、她的眼睫毛上還掛著雪花,一對圓鼻孔噴出兩股白氣來。
6、她只好張著嘴,不停地呵氣,紅潤的嘴唇變得又紫又青,牙齒格格格地響。
7、她笑了,露出細密的牙齒,齊齊的,亮亮的。
8、我看見她的小胳膊又黃又瘦,一點血色也沒有,那上面有大小不一的褐色斑塊。
9、那雙手顯然已經不如以前那么靈活有力了,但它依然那么溫暖,那么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