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送元二使安西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作。這首詩以送別為主題,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敘事,表達了作者對友人即將遠赴陽關時的依依惜別之情。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學反思,但愿對你有借鑒作用!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反思范文1教學完之后,感到還缺點什么?想來應該就是讓學生動筆的機會太少。古詩是很好的讀寫結合的材料,既可以有一般的詩句翻譯,也可以根據詩中內容進行補充、理解的練筆,很可惜課堂上少了后種。
《送孟浩然之廣陵》可以讓學生來寫寫“煙花”的比喻句,也可以寫寫對朋友祝福的話。《送元二使安西》可以讓學生來寫寫勸朋友喝最后一杯的話。
在教學《送元二使安西》我是以“找出哪個景物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礎”為問題背景的。學生找出了相應的意象之后,對“酒”、“柳色新”的感受談的比較多,而且不乏有見解的理解,但是很可惜,我沒有讓學生寫寫,錯過了一次“點評”古詩的練筆機會。在談自己的感受的時候,其實已經把詩句的理解說出來了,讓學生說過之后,加以整理,寫一寫其實很有好處,至少要比只是被動記一些我講的解釋的句子有效得多!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反思范文2今天在北街學校我執教了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從整體上,我覺得這節課上完還算是比較成功的,課堂上師生學習的氛圍輕松、濃厚,學生從博大精深的古詩詞中感受到了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
一、整堂教學體現了《課標》中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把學生的“知識拓展、能力提高、情感提升”貫穿于教學全過程之中。按照預設的以“情”為主線,以“解題--知音—解意—悟情—誦讀”主要環節引領著學生享受經典之韻味,這堂課成功的是教師和文本、學生和文本、教師和作者、學生和作者之間的發生對話,能夠從情感深處激發學生熱愛學習,渴求一種知識學習的更高境界。
二、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引,使學生主動愉悅的接受熏陶和提高技能,首先是讓學生按要求課前預習,這樣就彌補了40分鐘以內難以尋求的資料資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求知的好習慣;并且能為課堂學習打下基礎;其次是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解題——知音--解意-達情-誦讀-積累;還有就是在理解詩意時抓重點詞句擊破的方法等等。這樣以來,有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生對于古體文的學習不在懼怕,并且可以輻射到課外,舉一反三的自學更多的古詩文,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三、注重情境創設,讓學生能夠設身處地的感觸及到學習目的,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課堂上,我多次創設學習情境,時而讓學生回到舊知識、時而引領學生觀賞“渭城朝雨浥青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傷感景色,時而讓學生變成作者,時而聽樂、時而搖頭吟誦……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百分之百的參與學習,溶入課堂、溶入文本、溶入作者的情懷,才能讓每一位學生得以成功體驗。讓學生真正理解“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佳句,學生就象是喝了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里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四、讓學生嘗試成功的喜悅
在本課中,教師順著學情,因勢利導,實時點撥,使學生的思維動起來,想象飛起來,語言活起來。教師把可以托付的內容盡量托付給學生,學生則彰顯了巨大的潛能。
當然,事無完事,由于面對的不是本班學生,了解甚少,在本節課上與學生對話時時有愿違:主要表現在沒能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層次的得到發展,并且在課堂上不能作出準確的激勵與評價。說明我的教學機智和駕馭課堂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反思范文3《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作。這首詩以送別為主題,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敘事,表達了作者對友人即將遠赴陽關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詩歌以凝練的語言記錄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點。因此,詩歌中常留下空白之處,給人想象的時空。
想象并非憑空而來,想象依托的是文本。把詩中語言想象成一幅幅現實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讓學生置身其中,通過想象感受詩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愛,那種味。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做到品讀詩句過程中展開想象,通過想象深化語言的感悟。
一、強調景物的想象。
在學習《送元二使安西》一、兩句時,我邊朗讀邊讓學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初讀古詩后,就讓學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樹、旅館……想象渭城的景色,與后面安西的滿目凄涼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猜想學生在理解安西會遇到困難,于是我就補充安西的圖片:漫天黃沙、一望無際的沙漠、荒蕪人煙。
二、注重情感的想象。
讀《送元二使安西》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兩句,想象詩人與元二是怎樣進行分別的。
在一次次渲染離別時的愁緒,學生的情感漸漸地達到了,有幾個孩子眼淚在眼眶里打轉,大部分的學生已經深深體會到到那份濃濃的離別之情了。
想象詩中之畫,感悟酒中之情。設計總是比實踐更趨于完美。課上下來,感受的是真真切切的遺憾。如何把詩的寫景部分與后面寫情的部分更有機的結合起來?如何合理地處理朗讀的時機與次數,使朗讀與感悟融合得渾然一體?……太多的遺憾和困惑將成為我繼續前進的動力,鞭策我收拾行囊,繼續上路……
三、注重創設情境。
讓學生能夠設身處地的感觸到學習目的,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課堂上,我多次創設學習情境,時而讓學生回到舊知識、時而引領學生觀賞“渭城朝雨浥青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傷感景色,時而讓學生變成作者,時而聽樂、時而搖頭吟誦……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百分之百的參與學習,溶入課堂、溶入文本、溶入作者的情懷,才能讓每一位學生得以成功體驗。讓學生真正理解“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佳句,學生就象是喝了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里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一堂課下來,給我感觸最深的有以下幾點不足:
一、教學中的朗讀方式應多樣,多讓孩子嘗試。如教這首古詩時,先讓學生嘗試讀讀,學生的好奇心和表現欲望比老師大多了,這也是他們年齡的特點,再聽老師讀,語言的設計是“你們讀得比我小學時候好多了,想聽老師朗讀嗎”,這樣問,既可以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讓孩子明白“怎樣才能讀好古詩,不妨像老師學習一下”。教學水到渠成。像這樣多樣化的評價,才能啟迪學生讀書的欲望和思維方式,“原來生活中、學習中許許多多的問題也像朗讀評價一樣要運用多種方式方法去解答”。
二、教學中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一部分學困生的興趣沒有被很好地調動起來,使課堂成了部分學生展示的舞臺,今后應多給學困生表達的機會,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小組討論交流,沒有給足學生說的時間,小組合作有些走過場。另外,當學生讀不好時,要再給他機會和指導,讓他自信地坐下,這一點今后教學中也要注意
元二:大兄所言為是。哎,今日一別,不知是否有緣在相見,大兄對小弟那等深情厚意,我一定會銘記在心。
王維:哎……現在可真謂是“舉杯消愁愁更愁”啊!來,讓我們現在盡情地訴說。你看,你將要離去的這天,老天也在為我們的元二誼而哭泣,看來,我們的元二誼是真的太深了,所以你這一別他日定會使我寢食難安。
元二:大兄莫悲,這雨會讓渭城的街道與房屋變的干凈,不也暗示了我們他日會再相見嗎?
酒保:兩位賓客,你們的情誼可真可謂是天之動容,連我這見識淺陋的人也被你們給打動了,但你們也莫悲傷,我想人生難免與親愛的人有所一別,無論早與晚還是會分別,你們說我說的對嗎?
【關鍵詞】系統功能語言學;功能分析:及物性;主位結構
1.引言
關于古詩尤其是唐詩英譯的系統功能語言學分析已經有不少嘗試,如黃國文先生(2002)。筆者在領會系統功能語言學精髓的基礎上,借鑒前人的研究方法,嘗試從功能語篇分析的角度對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詩及其英譯本(龐德版)進行分析,以使初學者加深對系統功能語言學在分析唐詩方面的理解與運用,二是通過英漢兩種文本的對比為翻譯提供可操作的例證。
2.對王維原詩與譯文的及物性分析
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作于開元二十六年(738),是王維為送別出使安西的友人元二所作,詩體上是一首典型的七言絕句。全詩飽含著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之情,富于熱情和浪漫情調,真摯而不傷感,寫離別而不言別情,歷來被視為送別詩的經典之作。
2.1對原詩的及物性分析
胡壯麟先生等運用系統功能語言學原理對漢語進行了分析,分別從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方面作了闡釋。其中概念功能包括經驗功能(experiential)和邏輯功能(logical)。及物性(transitivity)分析主要屬于概念功能中的經驗功能分析。關于及物性分析主要是分析過程(process)、參與者(participant)和環境(circumstance)因素。這首詩包括題目在內共五行,從經驗功能的及物性角度對原詩進行分析,分別涉及物質過程、關系過程、言語過程和心理過程,具體分析如下:
(1)物質過程:送元二使安西
(2)關系過程+關系過程: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3)言語過程:勸君更盡一杯酒
(4)心理過程: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首詩的題目本身包含了一個物質過程,用簡短的六個字交待了一個事件,是對情景的動態刻畫。它既點明了全詩的主題――送別,同時又為下文的感情推進提供了背景、做了鋪墊。同時它是漢語中典型的無主句,通過了解本詩的創作背景我們可以知道它體現出了及物性分析的參與者(participant)――即作者王維與友人元二。
前兩句是對送別時周圍環境的靜態描述,其中“渭城”和“客舍”體現了及物性分析的地點環境(circumstance)因素。同時,這其中包含的過程都是關系過程。系統功能語言學家把關系過程細分為“歸屬”(attributive)與“識別”(identifying)兩大類。同時又按形式不同進一步劃分為“內包式”(intensive)、“環境式”(circumstantial)和“所有式”(possessive)。這兩句詩中的關系過程屬于歸屬類的內包式。
后兩句是點睛之句,分別是言語過程和心理過程。一個言語動作“勸”字將作者對友人的滿腔情感折射無遺,飽含去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尾行更是全詩的之處,這個心理過程直陳作者對朋友的真情實意。朋友間的情感交流與心靈感應突顯,透露出對友人出走西關大漠的擔心與牽掛。
2.2對龐德版譯詩的及物性分析以及與原詩的對比
之所以選擇美國詩人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的譯本作對比,是因為龐德是著名的意象派詩人之一,他研究并借鑒中國古典詩詞和日本俳句中的意象最終形成了詩歌意象理論。這一點足以看出他對中國古典詩詞精髓的深刻理解,在詩歌意象方面是中西詩歌交流的橋梁紐帶。對其譯文進行及物性分析如下:
Light rain is on the light dust.(關系過程)
The willows of the inn-yard
W ill be going greener and greener,(關系過程)
But you, Sir, had better take wine ere your departure,(言語過程)
For you will have no friends about you
When you come to the gates of Go.(心理過程) (Rihaku or Omaktsu)
1、勸君更盡一杯酒下一句詩是西出陽關無故人。
2、出自唐朝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3、《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前兩句寫渭城驛館風景,交待送別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后二句轉入傷別,卻不著傷字,只用舉杯勸酒來表達內心強烈深沉的惜別之情。
(來源:文章屋網 )
介紹古詩《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start 作文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2339 更新時間:2009-2-4
怎樣投稿 免費注冊 會員登陸 會員中心 找回密碼 作文投稿 學習論壇 數學學習 英語學習
歡迎教師投稿
我喜歡的古詩很多,但我最喜歡的詩是唐代大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詩的內容是這樣的: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首詩前兩句寫了渭城的一場晨雨輕輕打濕了塵土,客舍一片青青,楊柳格外清新。后兩句寫出在這離別之時,詩人請老朋友再飲一杯離別酒,要知道,出去這西邊的陽關就再也沒有老朋友了。
這是一首送別詩,表達了詩人離別時依依不舍的感情。其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成為千古流傳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