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營銷發言稿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今天,我能在xx服飾有限公司任職,這是公司領導對我的信任、支持與厚愛,在此我表示向大家致以衷心地感謝!
作為就任營銷部經理一職,我個人認為,這個職業是一個很不容易的職業,有很多的希望與夢想在前方,有很多的壓力和任務在肩上,有很多的困難要解決,有很多可供施展才華的地方,是一個混合著很多復雜因素,同時也充滿很多樂趣的職業。
第一,愛崗敬業,我認為,自己首先要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同時要努力培養積極向上的精神,一個人只有對自己的企業,對自己從事的工作抱以極大的熱情,才能極大地發揮潛能,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并在工作中找到樂趣。我正是用這種心態面對自己的工作和企業,按照市場經理的職能職責嚴格要求自己,盡心盡責做好本職工作。要達到這一高度,真正成為一名“市場經理”、“客戶經理”要的就是不斷的學習與積累,提高綜合業務素質。并利用業余時間通過網絡、雜志了解行業動態,學習收集營銷知識、,邊學邊做,、邊做邊學。才能積極開展對市場調查、分析和預測。做好市場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反饋,掌握市場動態,積極適時、合理有效地開辟新的經銷網點,努力拓寬業務渠道,不斷擴大公司產品的市場占有率。
第二,組織編制年、季、月度銷售計劃,適時合理地簽訂供貨合同,確保銷售計劃指標完成,節約銷售費用、及時回籠資金,加速公司資金周轉,同時,隨時關注生產計劃完成進度和監督產品質量問題。
第三:履行職責,重在執行
再好的市場策略與方法如果不能執行到位,都可能一事無成。“成功者找方法,失敗者找理由”。究其根源絕大部分都是沒有真正的去執行或執行的不徹底。這世界上任何事情,只怕認真兩個字,如果堅持下去,該辦的事情就一直做到底,成功是一種收獲,教訓同樣也是一種收獲。
第四、完善自己、超越自己
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我了解自己在這個崗位上還有許多缺點和不足,所以一直一如既往地在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在工作中不斷地總結、提高自己組織、協調、創新能力,不斷發展、不斷完善,使自己更能勝任當前工作;向同事和領導學習,集思廣益、群策群力,與同事和領導共同探索產品在國內市場的發展道路。
英語教學 信息素養 互動
現代技術的發展,給我們提供了獲得信息的便捷途徑,英語作為互聯網上的重要信息載體更是以不同方式進入人們的生活,很多人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網絡信息的影響。比如,“out”“hold”“style”等詞就頻頻出現在很多人的話語中。在某種程度上,英語已經成為了普世的語言工具。在這個意義上,英語教師越來越惶恐地發現,自己很難組織好課堂教學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被摒棄,但新的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賴現代技術。因此,計算機素養(Computer literacy),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或網絡素養(internet literacy)就越來越多地被關注。上述的素養,其實就是信息素養,本文以信息素養來指代基于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的資源搜索與運用以及信息等能力。
一、基于網絡信息的師生變化
一般來說,信息素養就是運用電腦以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知識和能力。借助英語學會的平臺,英語教師可以在一起討論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和自己遇到的困惑。概括起來有下面幾種:
1.學生上課玩手機等新媒體
新媒體是依賴新的技術平臺的媒體形態,如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觸摸媒體等。新媒體立體的信息特點與及時互動性自然很快吸引了好奇心強的年輕人。對于英語教師來說,如果還是停留在語言知識技能的講解層面,那么在課堂上不受待見也就無可厚非了。2011年5月16日,新京報載文調查稱,近半受訪者使用過手機學習軟件或課程。他們認為,新媒體提供了他們隨時學習的便利,生活中的很多零碎時間可以被充分利用起來。如等車乘車過程本身就很無聊,能被有效利用,也算是一種快事。如何借助新媒體拓展和延伸英語課堂是我們應該研究的課題。新媒體不僅會影響我們的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們的教學模式。基于某種軟件程序,學生可以對于學習內容進行增添和刪改,還可以根據不同的學習風格,演繹出更多新鮮資訊。如此,我們一定就會創設一個很好的live community。Lev Manovic 2001年在其著名的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一書中認為,新媒體具有自動性和變化性,這也就是外語教學模式需要探索新模式的物質前提。
2.教師課堂組織和科研壓力大
前蘇聯教育學家凱洛夫的教學模式對于大多數教師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他的5個主要教學步驟:組織教學、復習舊課、講解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是主體,起著重要的引領作用。教師的教學更注重教學的整體銜接與體系的完整,但是信息時代,尤其是各種即時通訊方式的出現,信息碎片化則表現的非常明顯。“90后”大學生基本上是看各種漫畫成長起來的,他們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偏向讀圖和網絡。在北京市大學英語研究會第15次理事會議上,清華大學外語系楊永林教授就此也談了自己的看法。他強調,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學習特點,如針對學生獲取信息碎片化的特點,就要求英語教師一定要重視在業務學習的同時提高自己的現代信息技術水平。一些常規的發音、語法等錯誤,我們可以交給學生自己通過不斷練習改正,因為現在有很多學習軟件幫助學生練習發音、翻譯、寫作等;英語教師的任務就是導演,要讓各種教學活動生動起來。比如,喬布什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求知若愚)翻譯得出結論:一般中國4字詞組用stay / keep +形容詞來處理。這樣一來,學生自然有不服氣的,那么老師的水平就遇到了挑戰。通過了學生的挑戰,教師自然就贏得了學生尊重并奠定自己的學術權威。這個事例,給我們英語教師指出了明確的改進方向:不是一味灌輸(同時埋怨學生課堂不配合),而是要找到和學生互動的切入點。
何為科研?我國國家教育部定義是:“科學研究是指為了增進知識,包括關于人類文化和社會的知識以及利用這些知識去發明新的技術而進行的系統的創造性工作”。我們常說的科研,就是指對于社會、工作、生活中一些現象、問題等進行調查、討論,然后進行推論、驗證、分析和研究以便獲得客觀事實的過程。基于這個認識,英語教師完全可以以教學對象為科研目標,提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嘗試新方法和新途徑,最后得出結論,整個過程本身就是踏實的科研步驟。但是在快節奏的當下,很多人利用互聯網,很快地炮制出所謂的科研。其信息素質真的不敢恭維了。比如,2011年5月19日,人民網刊載《江蘇南通55名教師論文抄襲“露餡”》的文章,55人的論文抄襲內容大都超過40%,有少數人達到了70%左右。此外,一些學者教授也涉嫌論文抄襲。這說明,很多教師在享受信息便捷的過程中沒有法制概念。作為處于文化和科技發展前沿陣地的高等教育,教師應該清楚信息的傳播和利用要受到社會道德和法律法規的制約。對待他人成果,一定要有著認真的態度、科學的方法、批判的精神。如果完全采取“拿來主義”,那么最終的科研成果是與科研本身定義是相悖的。
二、基于信息素養的問題解決方法
1.學生學習不誠信
首先舉個例子,筆者本學期開設的關于英國文學的58份選修課作業中,27個同學基本上沒有自己的思考,有的完全下載網上內容,甚至連格式都沒有變動。目前,學生抄襲的現象已經比較普遍,大家好像也都見多不怪了,但是值得關注和引發思考的是:58個同學來自不同專業,其中網編專業、計算機專業和法律專業的同學完全抄襲的基本沒有,英語專業、文秘專業則表現嚴重。經過分析和其他專業老師的討論,發現網編、計算機專業老師在其專業課上強調過網絡素質,法律專業當然要遵循法律精神了;相比較而言,英語專業和文秘專業對此可能認識就差許多。德育教育一定要優先于知識傳授。除了課堂教育,各種學生團體或組織也是重要的教育主體,完全可以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增強他們的自我認知能力。另外,社區、家庭也應該加入進來。如果良好的教育環境形成了,就容易統一學生的思想認識,教學起來就輕松多了。借助新媒體平臺信息,建立可行的抄襲檢查和懲處方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學生的不誠信,但是優化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應該先行,畢竟,社會是大課堂,生活即學習。
2.教師科研水分大
因為科研缺乏創新,寫文章就成了完成任務。任何被動的工作都會缺乏激情,所謂的文章復制比高也就在所難免了。我們一方面,不許學生抄襲;另外一方面,自己卻在“借鑒”他人成果,身教勝于言教的道理誰都理解。
教師應該研究如何利用各種學習方法,提高學生語言學習中信息的輸入(input),并且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輸出(output)的能力。Ben Wadham等在Culture and Education第三章中提出:What are the aims of education in the 21stcentury?答案是Talk,Curriculum和Value。其實,就是在教學之前需要讓學生思考并且明白自己的學習目標,然后是課程本身,語言的最終作用是交流,是作為文化的載體存在的,學習什么樣的內容,能幫助學生盡快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一直是全國乃至全球語言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當然,一切的學習過程最終都需要接受價值評估,如何評價一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效果?這些是教育應該直面的問題,在這里提出這些問題,是希望借助新媒體的平臺,幫助提高教學的實際效果。
三、總結
If you can't stand the heat, get out of the kitchen(如果承受不了廚房的熱,就請離開),這句美國前總統的名言,常常被用來告誡語言學習者要耐得住語言學習過程中的枯燥和無聊、痛苦與壓力,但是如果可以用游戲的方式來表現學習內容或者進行練習,那么為什么不嘗試降低廚房的熱度,讓廚房成為大家都樂意呆下去并且烹飪美食的宜人場所呢?這是一個美好的藍圖:教師將教學內容分成不同的模塊,讓學生自主地輕松掌握。如此,老師將徹底擺脫填鴨式講解,學生又能充分發揮學習自主性,不僅掌握知識,而且還能在參與過程中發揮所學語言知識的交際作用,這樣的教和學都會成為一種享受。但是,如何將老師的角色進行轉化,變成指導者、導演、朋友、信息和采集者呢?還需廣大教師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 Benjamin Allan Wadham,et al. Culture and Education Pearson Education Australia,2007.
[2]王瓊.網絡環境下高校教師信息素質調查與分析.中國圖書館學報(雙月刊),2002,(5):70-74.
[3]W. James Potter.Argument for the Need for a Cognitive Theory of Media Literacy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2004.
[4]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
1.應用模型法,將太大、太小、太復雜的物理對象化為適合課堂演示的模型
模型是用放大或縮小了的、相似的能反映事物某方面規律的客觀實體來代替研究對象。具體應用如下:
過于龐大的對象:如潛水艇,可用飲料瓶、配重鐵塊和橡膠管組成潛水艇模型。將模型放于水槽中,通過橡膠管對飲料瓶充放氣,演示潛水艇的浮沉過程。
過于微小的對象:如游標卡尺,可用木板做放大的模型,在課堂上演示。
過于復雜的對象:如交流電動機,拿一個真實的電動機給學生演示,學生很難對電動機的工作原理獲得感性認識。這時可以將裝飲料的易拉罐側面開幾個口做成線框,把易拉罐插在帶尖的鐵絲上,在其上方旋轉蹄型磁鐵來演示交流電動機工作原理。
2.應用模擬法,將難以觀察的物理過程直觀演示出來
模擬是用與實際物理對象遵循相同或相似規律的物體來代替實際物理對象,而替代物與實際物理對象在物理實質上并無共同之處。
如氣體壓強的微觀解釋,可以用大量連續不斷掉落在臺秤上的沙粒來模擬。改變下落沙粒的密度和速度,來演示氣體密度和平均動能對壓強大小的影響。
再如α散射實驗,可以用小球撞向圓錐體來演示。
再如鏈式反應,可以用火柴梗浸過煤油晾干的火柴來模擬鏈式反應,將火柴梗排列成鏈式圖形,點燃鏈式圖形起始端的火柴梗,可觀察到持續不斷和越燃越激烈的現象。
3.應用放大法,將物理量的微小變化放大為可觀察量
累積放大:如傅科擺,單次擺動偏轉角度很小,可讓擺長時間擺動,使得偏轉角逐漸積累到可觀察的程度。
力學放大:一是杠桿放大,如金屬的熱脹冷縮和金屬絲在拉力作用下伸長,如圖1、圖2。二是連通放大,如液體分子間存在間隙和玻璃瓶微小形變演示,如圖3。
光放大:如演示桌面微小形變,卡文迪許扭秤,如圖4、圖5。
電學放大:用傳感器將各種物理量轉化為電學量,再用集成運算放大器放大后接到顯示裝置上進行演示。
4.應用比較法
比較是人們認識事物常用的方法,是依據一定的標準,將彼此有某種聯系的事物進行對比,通過事物相同或相異特性的比較,揭示事物的本質和區別。運用比較法,可幫助學生接受新概念,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如演示物體動能與速度、質量的關系中,同時釋放處于斜面同一高度的鐵柱和鋁柱,可看到鐵柱和鋁柱同時滾到斜面底端,說明鐵柱和鋁柱滾到斜面底端時具有相同的速度。再讓鐵柱和鋁柱碰撞同樣的木塊,可看到被鐵柱碰撞的木塊滑動距離長,說明在速度相同時質量大物體的動能大。
再如演示不同顏色物體的吸熱本領時,可取兩個燒瓶,其中一個貼上黑紙,再在兩燒瓶中間點一盞燈,可看到黑色燒瓶玻璃管中液柱上升較快,說明黑色物體吸熱本領比白色物體吸熱本領大。
5.應用轉動法,將弱力的作用效果顯示出來
弱的作用力較難推動物體平動,但可以使處于轉動平衡的物體轉動起來。利用這種方法,可以將弱的作用力演示出來。
如反沖作用,可以在飲料瓶上斜著扎些孔,再用細繩吊起來,向瓶里加水,水從瓶中流出時推動瓶子旋轉,從而演示反沖作用。
再如靜電力,可以將帶電的玻璃棒從中間懸掛起來,用另一根帶電玻璃棒靠近,通過懸掛著的玻璃棒的旋轉,演示靜電力。
6.應用天平失衡法,將弱的作用演示出來
對于靈敏的天平,當兩端所掛物體質量或作用力稍有不同時,天平就會失衡。利用這個特點,可演示弱微弱的質量或作用力的變化。
如空氣氣體質量,可以在天平上一邊掛充滿氣的籃球,一邊掛砝碼,調節天平平衡。然后逐漸放掉籃球中的空氣,可以看到天平逐漸向砝碼這一側傾斜,說明籃球中的氣體質量逐漸減少。
再如安培力,可以在天平一邊掛線框,一邊掛砝碼,調節天平平衡。在線框下放置磁鐵,然后給線框通電,通過天平的傾斜演示安培力。
7.應用實物顯示法,將抽象的概念直觀化
如摩擦力,摩擦力方向的判斷是物理教學中的一大難點。可以用兩邊都有較長軟毛的刷子演示。如圖6、圖7。
再如在對流的液體中加入小紙屑,用紙屑的運動演示液體的流動方向。
8.應用投影法
(1)暗影投影。暗影投影是利用光線經過物體后,由物體本身對光線的吸收或折射,在物體后的屏上得到暗的或照度不均勻的影子,以供觀察。暗影投影在屏上得到的是物體的影,而不是像。
例如驗電器金箔張角的暗影投影,為了使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的驗電器金箔張角有同一大小,可采用如圖8所示裝置進行暗影投影,在毛玻璃上看到驗電器金箔張角的影子。
(2)成像投影。成像投影是利用由物體發出的或反射的光線,經過透鏡折射后,成一清晰的放大的實像于屏上,以供觀察。專用的成像投影器有幻燈機和投影儀等,一方面可以利用它們進行幻燈片、投影片的放大放映,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它們來呈現物理實驗的現象,增強演示效果。
例如,將透明玻璃水波盤放在書寫投影儀上,可把水波的傳播、干涉、衍射等現象投影到銀幕上觀察。把磁力線演示儀放在投影儀上,可以把鐵屑顯示的磁感應線分布情況投影到屏幕上,便于觀察。類似的方法,還可以在投影儀上利用玻璃器皿演示不同帶電體周圍的電場線分布(頭發屑由于極化在蓖麻油中發生轉動和移動)、電解液受洛侖茲力引起的圓周運動的實驗等。
(3)顯微投影。顯微投影指借助于顯微鏡完成的投影,顯微鏡觀察是看放大的虛像,顯微投影是看放大的實像。
如用顯微鏡來觀察微粒的布朗運動時,只能個人單獨觀察,視力不同需分別調焦,很不方便,且每個人觀察的結果很難一致。顯微投影是利用顯微鏡把布朗運動投射到屏幕上,這樣能使很多同學同時看到布朗運動,如圖9所示。
9.應用補償法
如演示勻速直線運動,可以將木板稍微墊起一點,抵消木板對小車的摩擦力。
【關鍵詞】民辦高校 英語教學 改革 發展策略
教育國際化對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民辦高校的英語教學應在國際的視野下,用全新的思路來考慮英語改革發展策略。民辦高校英語教學改革是我國高等教育新戰略的需要,尤其是專業英語人才部門的需要,比如外交、文化、商貿、科技等部門。2003年,教育部一項重要的改革就是對高校公共基礎英語教學目標、教學手段和考試方法進行重大革新,在個性化英語教學的基礎上,努力提高大學生的英語綜合實用能力。作為民辦高校應及時總結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經驗教訓,更好的地通過全方位的改革來解決自身的發展問題。
一、民辦高校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目前,民辦高校英語教學存在許多問題,如英語教學模式單一、英語與專業英語教育脫節、應試導致英語教學改革與當前的教育目標脫節等。為了迎合應試教育目標的完成,許多高校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只為通過考試,教學目標則是如何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或是如何在考試中獲得高分,此種教學模式不僅毀滅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且對英語教學本身也是一種誹謗。還有,大學英語入學考試成為某些院系專業發展的門檻,較為突出的是藝術專業考試,因為藝術類學生英語基礎薄弱,尤其在考研英語考試中,英語成為了是藝術考生難以逾越的高山。國內某所大學藝術學院的一位博士研究生導師連續五年沒有招到學生,就是因為考生全部失敗在英語考試上。然而有些基礎專業如哲學等,因英語入學分數要求低而受到英語成績較差學生的鐘愛,以致于哲學類專業招錄了許多非本專業的學生,導致了高等教育教學與科研的失敗,進而直接影響到學科專業的發展。所以說,我國的民辦高校英語教學需要改革,應遵循以人為本,從教育本身、科學發展、國家戰略需要等方面考慮。
二、民辦高校對英語教學改革的需求
1.對民辦高校教學資源現狀的分析。如果民辦學校英語教學應以傳統教學模式為主,老師授課方式單一,學生對傳統的教學模式不會感興趣,就會造成日后生源出現問題。所以,單一的傳統的教學模式不適應我國民辦高校的辦學模式,同時影響了生源質量的提高。民辦高校的快速發展,在某種程度上推進了高等教育改革步伐。隨著教育改革的迅速發展,一些公辦高校與民辦院校都面臨師資匱乏的現象。 自1999年開始,為了解決經濟和就業問題,全國高校開始實施擴招政策。在高校本專科學生的數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時,高校專職教師的數量漲幅不大,對于民辦高校來說尤為嚴峻。因為工作需求,國內大多數民辦高校聘請了兼職教師為學校授課,但由于兼職教師的特殊性管理,教學目標的完成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均受到了影響。民辦院校師資隊伍的短缺已經嚴重影響了學校的教學質量。
2.民辦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分析。民辦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符合辦學需求和時展的特點,體現了應用型人才發展的需要。隨著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社會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辦院校要想在實現應用型培養目標的完成、在社會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培養出有特色,應用實用型的人才,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與國際化接軌,做到人才培養上的“低進高出”。民辦高校應根據國家的教育方針規定,設立教學管理機構,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以使教學活動順利進行,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根據國家對民辦教育發展的需求,及時調整專業、改變教學計劃、改進教學方法。現今,民辦高校培養的目標應是應用型人才,應在教學中加強聽說能力,以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武裝學生,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綜合文化素養。
三、民辦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
1.設計個性化教學課程和教學大綱,采用分級教學模式。外語的教學改革應該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外語的教學要考慮到學生的需求。根據黑龍江東方學院生源的實際情況,學生入學時的成績普遍較低,不同專業對英語的要求不一樣的特點,我校采取新穎的分級教學模式。比如我校開設英語基礎課,四級選修課,六級選修課和考研選修課。黑龍江東方學院的教學改革按照教育部頒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針對民辦學生英語水平偏低的情況特別設計的符合我校特點的課程,而且編寫帶有理念創新、內容實用的全新教材,供我校學生實用。所有課程與教材滿足了《課程要求》對英語表達能力的一般要求,重點突出“應用為主”的原則,所有的課程設計其主旨在幫助學生在學習文化、語音、詞匯、語法等基礎知識的同時提高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2.課堂教學聽寫相結合,強化語言輸出能力。說和寫是體現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兩種產出性技能,交際法認為,學習者只有在有意義的交際中,通過對語言的理解和使用,才能獲得使用語言的能力。說是對語言的口頭使用,寫是對語言的筆頭使用。在實際涉外交際中,說和寫是很難分開的,要達到有效的交流目的,往往是說寫結合。所以民辦院校考慮到本校學生英語水平低的特點,教師在上課時應對語音、詞匯、語法等基本功進行強化,聽和讀等綜合技能的輸入,將說和寫兩種輸出性技能互相結合,說中有寫,寫中有說,互相促進,共同提高,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
四、民辦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實踐
黑龍江東方學院是一所民辦本科院系。根據國家的教育改革方針,我校從2013年開始進行大學英語課程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編寫個性化口語教材,提高學生的交流效果。首先,有效口語交流的一個重要障礙就是語音問題。民辦教師常常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同樣一個英語句子,學生寫出來,教師馬上就能明白,但若讓學生說出來,教師卻聽不明白,這就說明學生的語音出現了問題。沒有掌握良好的語音技能就會嚴重影響學生使用英語交流的效果。因此,教師上課時每一節課都會加強語音訓練,以提高學生的語音技能,為以后的口語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其次,教材圖文并茂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以形象化的“頭腦風暴圖”和“思維寫作與回話路徑”引導學生成為具有縝密邏輯思維能力的寫作者和說話者。教材選擇的圖片均與主題相關、生動有趣、寓意深刻,除了激發學生興趣、開發學生視覺學習能力之外,還能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真正符合當代大學英語改革的要求。
2.加大平時分考核的比重,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提高。本校更加重視教學過程能力的考核,把重心從單一的試卷變為綜合能力的考核。因為傳統的“一張紙試卷”的考試方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現代教學需求,教師應更加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為了迎合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黑龍江東方學院公共英語教研部推出一項針對學生全新規定,從以往的“平時20%+期末80%改為 “平時50%(包括網絡測試、口語討論、書面作業、第二課堂活動)+期末50%”,學生通過這樣的考核方式更加看中平時分的積累,而不是把賭注壓在期末考試卷子上。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課后認真準備作業,使學生的被動學習變成了主動參與,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信息時代飛速發展,民辦高校應重視人才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才能使民辦高校的大學生成為具有綜合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戴煒棟,陳莉萍.影響二語語用能力發展的因素[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
[2]文秋芳.運用輸出驅動理念,促進課堂教學創新[R].全國高校大學英語發展學術研討會(廈門),2013.
關鍵詞:小學英語;高年級;語法教學
在從事小學英語教學的這些年來,我一路陪伴學生經歷了最初的詞匯學習以及句式、句型學習,直至后來的語篇學習,在這些學習中,總有一個問題被刻意回避掉,那就是小學生的語法教學。小學生由于接觸英語學習的時間相對較短,因而無法準確地理解語法知識,在課堂上,如果對其講解得太過于詳細,只會增大他們的學習難度,但如果不講或略講,又阻礙了他們對于英語知識的運用。那么,小學英語的語法知識到底該不該教?一度成為了小學英語教師討論的熱點。隨著新課程的改革,越來越多的教師重視起了詞匯、語篇教學,逐漸淡化了對學生進行語法教學。而在國內的一些大型英語雜志上,也有部分專家認為不該對小學生進行語法知識的教學,因為他們認為小學生的學習能力還不能接受過多的語法知識。但是,當進行高年級的英語教學時,我發現一定得重視語法教學,因為學生在掌握了基本的語法知識后,不僅閱讀理解的水平上升了,就連寫作水平也逐步提高了。以下,我便通過譯林版牛津英語教學的實例來論述小學英語高年級的語法教學。
一、通過喜聞樂見的形式將枯燥乏味的語法知識變得更加生動化
學生覺得英語學習難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語法知識十分枯燥乏味,所以英語教師就可以通過喜聞樂見的形式將枯燥的語法知識變得更加生動。例如,在進行“be動詞”的語法教學時,教師若將其編成一首兒歌,再加以多媒體進行播放,那么學生就會產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因而也能夠牢牢記住“be”動詞與人稱代詞的直接聯系。具體的兒歌是這樣的:I的朋友是am,you的伙伴是are,he和she的玩伴是is。再加以多媒體播放來加深學生的記憶,學生的學習效率就會得到很大提高。
二、鼓勵學生自主歸納語法規律,提高學習效率
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思維能力,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時鼓勵學生自主對語法知識進行歸納總結,進而在掌握規律的基礎上提升對語法的理解。例如,在教學“復數”這一語法時,教師就可以在黑板上書寫以下單詞:
A組:book,desk,apple,dog.
B組:box,bus,class.
C組:family,study,butterfly.
D組:knife,half,leaf.
分別請四個學生在黑板上寫出這四組單詞的復數形式,學生很快就會寫出:
A組:books,desks,apples,dogs.
B組:boxes,buses,classes.
C組:families,studies,butterflies.
D組:knives,halves,leaves.
當學生寫出這四組單詞的復數之后,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自主歸納復數的語法規律,這時學生很容易就會發現:A組單詞的復數形式直接加s即可;B組單詞加es,由于B組單詞的復數形式相對復雜,所以教師可引導學生尋找其相同之處,這樣學生很快就會找到B組單詞的末尾是x、s這樣的字母;C組單詞的末尾是輔音加y的結構,故變y為i,再加es;D組單詞的末尾是以fe、f結尾的,去f、fe加ves。當學生找到這些規律后,教師再對學生講解一般規律以外的單詞復數,如:people,art這些單詞,單數與復數的形式是相同的。這樣,就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法學習能力。
三、設計一些與生活貼近的任務活動,加強學生對語法的理解
越是貼近生活的內容越容易被學生接受,因此教師在對高年級的學生進行語法教學時,要科學設計一些與日常生活相關的教學內容,通過學生熟悉的事物來提升他們對語法知識學習的熱情。例如,在進行“一般將來時”的語法教學時,就可以設計一些與生活相關的片段,以提升學生對該知識點的認知。如可以提問學生:“Whatareyoudoingnow?”學生便會回答:“Iamattendingclass.”緊接著,可以提問學生:“那明天是星期天,你準備做什么呢?”學生便會使用一般將來時進行回答:“Iwillplaywithmyfriend.”接著,可進行追問:“還能怎么表達呢?”學生在回答這一問題時,往往會出現錯誤,容易說成“Igoingtodosth.”此時,教師就可以問學生:“碰到什么情況,動詞會加ing呢?”通過這樣的提示,學生很容易會發現他們的回答缺少了be動詞。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一般將來時進行學習了。在學生基本掌握該句型的基礎上,可以設計“Doasurvey”環節,調查一下學生這個周末打算做什么。通過這個環節的設置,學生能更好地鞏固與掌握一般將來時。
四、結語
對小學高年級學生進行語法教學,對提升他們的英語綜合素養至關重要,因此小學英語教師在了解語法知識可有效促進學生英語綜合素質提高的基礎上,可創新教學形式,以推動語法教學進程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榮華.基于隱性策略的小學英語語法教學研究[J].校園英語(教研版),2011(2):30-31.
[2]王篤勤.小學英語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