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香港自由行游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吳兆朋教授主持的也斯詩歌討論閱讀會的演講嘉賓有德國的顧彬教授、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輯林沛理,十八位朗讀者來自法國、瑞典、日本和香港等地。顧彬率先發言,對比上海、北京的創作,否認了香港文化沙漠說,贊許也斯向中國傳統和西方后現代學習,真實寫作,以寫作充實全部人生并盡享其樂趣,創建出新的語言和模式。下半場,他又朗讀了也斯的兩首詩。后來讀到斯洛伐克漢學家馬里安高利克的文章,原來顧彬翻譯最多的三位中國詩人,分別是楊煉、北島和梁秉鈞。也斯1998年下半年受邀柏林寫作計劃,顧彬翻譯了他的《蔬菜的政治》和《花鳥志異》。兩部德譯本分別改名為《農作物的政治》和《奇異花鳥的故事》。散場后,顧彬獨自來到門外書桌前駐足翻看,十幾種也斯作品的外文版在銷售,他掏錢又買了兩本。果真是發自內心的喜愛,桴鼓相應。
接下來兩場對話,無論是與作家,還是和攝影家、設計師,不管也斯本人是否到場,讀者都切身體會到年度作家的魅力所在。與也斯合作攝影展、書封及插圖、詩舞表演、裝置藝術等,不同行當藝術家場內外鼓噪鳴鑼,好不熱鬧。書展推廣冊用五個層面的對話來歸納也斯人文對話之精采和博大,與香港,與世界傳統,與藝術家,與生活,與城市、人物,各路組合拳練得生龍活虎,怪不得20多年前他就被稱為“對話王”呢。也斯深諳文學生命力之深表現力之廣,重讀重寫改編,他放膽下筆,自在從容。由《聊齋》《詩經》改寫出現代詩,從《牡丹亭》改成新派粵劇,把張愛玲小說改成話劇《香片》,而后又把《西游記》改成現代背景小說《大話西游》。更不用說不同媒介間互相溝通,反串角色顛倒主客,分享彼此創作樂趣那一份逍遙了。“香港一向有作品而少批評,有歷史而少整理,有創新而缺乏傳媒更多的推廣和普及。”也斯比較張愛玲在的接受,如是分析香港讀者一直熟悉張愛玲作品,沒有神化亦沒有過貶的原因,看來自由寬容的城市精神同樣刺激藝術的諸多可能。也斯不信奉硬套的模式,不去制造神話,更不為樹立自己而砸碎、反叛什么偶像。美國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為他編選評介的大型詩歌選本《最佳英語詩歌:上迄喬叟,下經弗羅斯特》(哈珀·柯林斯出版社2004年版)所撰長篇導言的最后,如此點題:“偉大的工作是幫助我們成為自己的自由藝術家。”他接著如此結束全文,“讀詩的藝術是真正的擴展意識的訓練,也許是用來達到這個目標的健全的中最可靠的。”也斯正是遵循同樣路徑。有人問他如何成為一名作家時,他的回答直截了當——“先做一個好讀者”。
黃子平在自己的30年文集中有3篇文章題目有香港兩個字,每篇都提到了也斯和他的觀點。從也斯的大哉問“香港的故事,為什么難說?”到香港文學“喪失記憶”的概括,香港文學史起點源頭的“不純粹”性,更是被也斯捉個正著。從香港開始寫作,書寫香港故事,整理香港書寫,報人、師者、作家,域外文學,異國交流,也斯的經歷、履痕、故事,融匯在香港文學的血脈氣息中。理想與現實的沖突,耐心和定力的考驗,五味雜陳的澹定,顧彬說他是為數不多的“擁有真正現代世界觀的中國詩人”,也斯首先要感謝的是香港這片土地。20世紀60年代開始介紹法國新小說,70年代關注馬爾克斯,80年代赴美獲得比較文學博士,歐美一路走來,也斯反復進出香港,愛之切,悟之深,豈是常人可比擬?
一、周星馳電影的“戲仿”與香港的后現代語境
戲仿”是香港電影常用的手段,其制造出的滑稽效果也是香港喜劇電影所體現出的著特征之一。香港有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文化,西方后現代主義文化滲透在香港的政治、經濟、文化和集體意識等各個方面,給電影帶來了新的活力。再加上香港的地理環境決定了香港較自由和商業發達的特點,民眾的精英文化立?齪駝?治熱情匱乏,他們更多追求商業利益和物質享樂,這與后現代主義文化中的反理性、反智慧不謀而合。這都影響了電影的制作,電影只是為了娛樂,對更深層次的內涵和思想并不關心,奉行娛樂至上。香港電影一直深受世界電影和好萊塢大片的影響。在這樣的語境下,香港電影中出現了具有明顯后現代主義特征的“后現代式電影”――周星馳無厘頭式喜劇電影。“后現代主義電影就善于把‘戲仿’作為展示影像話語的策略手段和修辭手法”,因此周星馳電影中大量的“戲仿”痕跡,肆無忌憚滑稽搞笑花樣百出,正好為人們提供暫時忘記、尋求安慰和快樂的途徑。
總之,香港喜劇電影后現代的生成既是西方文化影響的結果,也是自身文化因素培育出來的結果。香港的民間文化、經濟的高度繁榮、大眾傳媒的發展和大眾趣味的影響等多種因素促進了香港喜劇電影在90年代的快速發展。
二、“戲仿”:周星馳電影的后現代表征
(一)對經典人物和經典文本“戲仿”
周星馳電影中存在著大量對經典歷史人物和傳說人物的“戲仿”,通過對這些人物的“戲仿”,周星馳消解了他們身上的神圣性與崇高性。《國產凌凌漆》中凌凌漆自比關公對其刮骨療毒進行“戲仿”,大腿受傷后看黃色錄影帶轉移注意力,美其名曰轉移視線分心大法。《白面包青天》是對包青天的“戲仿”,白面包青天斷案變成比賽罵人的功夫。《新精武門》《功夫》等影片則是對功夫宗師李小龍的效仿。這些都與傳統的經典人物大相徑庭。
對經典文本的“戲仿”。《大話西游》是對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的“戲仿”,將孫悟空保唐曾取經的故事改編得面目全非。《鹿鼎記Ⅰ》和《鹿鼎記Ⅱ》是對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的“戲仿”。
(二)對經典電影的“戲仿”
周星馳對經典電影的“戲仿”體現在對人物對白、行為和情節等的顛覆與模仿。
對人物對白的“戲仿”。《大話西游之仙履奇緣》對王家衛《重慶森林》的“戲仿”最為人稱道。《重慶森林》的經典臺詞“1994年5月1日,有個女人對我說了一句‘生日快樂’。因為這句話,我會一直記得這個女人,如果記憶是一個罐頭的話,我希望這個罐頭永不過期,如果一定要加上一個日期,我希望是一萬年。”被周星馳“戲仿”后變成:“曾將有一份真摯的愛情放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時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于此,如果上天能夠給我一個再來一次的機會,我會對那個女孩說三個字‘我愛你’。如果非要在這份愛上加上一個期限的話,我希望是一萬年。”這是至尊寶對紫霞仙子的愛情謊話,將原本在《重慶森林》里面的意思徹底改頭換面,有一種幽默與搞笑的情調,但因為是謊言,又有一種悲劇色彩。
對動作和情節的“戲仿”。周星馳有很多電影“戲仿”了中國傳統武俠片。以電影《功夫》為例,“獅吼功”“戲仿”了金毛獅王謝遜(《倚天屠龍記》);“火云邪神”的“蛤蟆功”“戲仿”了歐陽鋒(《神雕俠侶》)的絕技;“如來神掌”更直接來自于《如來神掌》這部影片等。周星馳對好萊塢大片的情節進行“戲仿”,如《長江七號》“戲仿”了電影《E.T》中的鏡頭,《少林足球》則“戲仿”了《拯救大兵瑞恩》中的情節。此外還有《家有喜事》對好萊塢大片《人鬼情未了》的情節進行了“戲仿”。
(三)對現代流行元素的“戲仿”
對現代流行元素的“戲仿”主要表現在對流行歌曲和廣告的“戲仿”兩方面。
《大話西游》中唐僧“戲仿”歌曲《only you》:“on――ly you――能伴我去西經,on――ly you――能殺妖除魔,only you保護我……”這段流行歌曲的演唱體現出對唐僧傳統刻板、嚴肅形象的顛覆。
《唐伯虎點秋香》中唐伯虎和華夫人分別對著鏡頭做宣傳自家毒藥厲害的廣告,是對廣告語言的“戲仿”。華夫人:“吃了我們‘一日喪命散’的人,一天之內會武功全失,靜脈逆流,胡思亂想,從而導致走火入魔,最后血管爆裂而死。”唐伯虎:“沒錯!而吃了‘含笑半步癲’的朋友,顧名思義絕對不能走半步路,或者面露笑容,否則也會全身爆炸而死。”唐伯虎:“實在是居家旅行。”華夫人:“殺人滅口。”合:“必備良藥。”用現代廣告的方式將毒藥的毒性解說出來,獨具一格,消解了毒藥殺人的意義,讓我們在哈哈大笑中想起了某些虛假廣告。
(四)對某種活動形式的“戲仿”
對某種活動的“戲仿”體現在對時下很流行的頒獎典禮和比賽的“戲仿”。
對頒獎典禮的“戲仿”主要表現在《大內密探零零發》。零零發作為頒獎嘉賓,把最佳女主角頒給了他老婆,并發表頒獎詞:“她充分表現出被老公拋棄的妻子那份唏噓跟坎坷,不論是眼神、動作、表情等方面都能演得絲絲入扣,入木三分……”。發嫂發表獲獎感言:“謝謝,首先我要感謝我爹我娘,因為他們一直在身邊支持我,另外,我要感謝我的老公……”這段對時下流行的頒獎儀式的“戲仿”,表達出對頒獎話語的嘲諷。
影片《九品芝麻官》周星馳對拳擊比賽進行了“戲仿”。包龍興作為八府巡案將戚秦氏的案件發回重審,在重審之前,以拳擊比賽的形式展示出雙方的準備活動,包龍興扮演拳擊手,十三叔扮演教練。律師方唐鏡扮演另一個拳擊手,審判在雙方一番唇槍舌戰之后,第一回合就結束了。
沉淀一年,就為助跑
2009年,因一場唱歌比賽走進大眾視野,潘辰并未急著趁熱打鐵,在演藝圈大展拳腳;潘辰說,過去一年,她接受了更為專業的音樂訓練,包括聲樂、肢體、樂器等課程。一方面是為首張EP《出發》做準備,另一方面也是為自己正式在歌壇“出發”打好根基。不急于求成的心態,讓潘辰的首張EP《出發》多了一份音樂品質和一份音樂誠意。如今潘辰已更努力地將自己發展成自由自在的“搖滾氣質女生”。作為一年以來努力的成果,《出發》是一張有潘辰性格的唱片,《出發》里的四首歌有分明的四季,音樂、影像、文字相互結合的方式,也呈現出一個立體的潘辰。
好友站臺,老板極力護航
潘辰輾轉簽約少城時代,會的當天好友曾軼可就來捧場。除了好友站臺,新生代天后張靚穎――少城時代小老板,作為同門師姐壓軸登場,送上特地為潘辰準備的天價吉布森吉他,可見對這位樂壇新人的賞識。張靚穎表示,“希望潘辰用這把吉他將音樂夢想描繪得更加絢麗。”
潘辰算是幸運的,2009這屆超女出名的沒有幾個,有老板青睞的潘辰打造這張專輯是花費了大手筆的:全程赴臺港錄音、制作,力邀小安、阿弟仔、愛德華、Jim Lee四大金牌制作人,為潘辰打造含金量極高的后盾:以“旅行中的我和愛情”為主題,分別以春夏秋冬為制作概念,為潘辰制作了四季分明的《綻放愛》《環游你的心》《起風的季節》《冬眠》四首歌。
詞曲作者方面,則囊括葛大為、小寒、義、黃文萱等,其中,香港創作小天王方大同,也為潘辰譜曲寫下《起風的季節》。現在想唱紅不容易,肯下功夫,當然是保險之舉。
唱片與圖書雙跑道
潘辰首張EP《出發》,將音樂與影像、文字做巧妙融合,采取“音樂+圖書”的雙通路販賣模式。據了解,潘辰赴香港、臺灣錄制首張唱片前,少城為其規劃了一次自駕游。作為這位22歲的新人歌手邁入樂壇的“啟航禮”。
潘辰在這次“音樂之旅”中,去了夢寐以求的藏民區和友誼大草原,感受到難得一見的自然美景。最終潘辰以年輕人出發旅行的實用信息,輔以用會歌唱的眼睛所看到事物的特殊觀點,完成了跟音樂作品同步發行且相互呼應的圖文書《一路,漫跑》。
據潘辰介紹:“圖文書,是我以文字和照片,記錄真實發生過的音樂旅程;唱片,則是用音符和歌聲,編織虛幻的愛情故事。兩個游記,一實一虛,同步獻給大家視覺與聽覺的洗禮。”
路上三次巧遇臺風“鯰魚”
除了夢幻音樂班底和創新推廣模式,潘辰首張EP還力邀多次入圍臺灣金曲獎的新銳MV導演陳奕仁,傾力拍攝了同名音樂短片《出發》。
[關鍵詞] 《大話西游》;人物;悲劇意識;至尊寶;孫悟空
在我們觀看《大話西游》的過程中,通常都會被里面的喜劇表現形式以及經典臺詞吸引。但是當我們看完這部電影的過程中,卻發現里面充滿了濃郁的悲劇意識,發現導演和演員在結合現實生活的基礎上,在影片中展示了獨特的悲劇表現形式。
一、至尊寶的愛情悲劇
從《大話西游》來看,它是在解構傳統文學名著《西游記》的基礎上而展開的,故事情節非常荒誕。然而,這部電影卻沒有解構愛情,而且始終圍繞著愛情來展開故事情節。從這部電影來看,為了挽回至尊寶的愛情,導演采用了時空轉換的敘事方法,而且還打破既有的敘述情節,不斷地穿梭在過去、現在以及將來,而且也僅僅是為了“愛情”。
在這部電影中,愛情是主體情感,如同生命一樣重要,而且有著近乎宗教一樣的力量。從這部電影來看,在唐三天取經的路上,孫悟空要殺害他,從而引出觀世音打算除掉孫悟空的情節;之后唐三藏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換取孫悟空的生命,要求孫悟空在五百年后轉世贖罪。之后孫悟空轉世,變成至尊寶后在五岳山下落草,而且還和打算吃唐僧肉而奔赴五岳山的白骨精白晶晶相識相愛。
白晶晶為了救至尊寶,中毒受傷被困在盤絲洞內,至尊寶就想運用能夠使時光倒流的月光寶盒穿梭時光來救白晶晶。然而月光寶盒卻錯誤地將至尊寶帶回到五百年前,而且在水簾洞遇到了逃出天界的紫霞仙子,紫霞仙子發現至尊寶就是自己要找的那個意中人。然而,心系白晶晶的至尊寶拒絕了紫霞仙子,牛魔王在救出紫霞后要納她為妾,聘禮就是從唐僧手中獲得的月光寶盒。至尊寶用愛的謊言將紫霞仙子的月光寶盒騙走了,之后回到了盤絲洞與白晶晶舉辦成親典禮。但是,白晶晶知道至尊寶為了尋找紫霞仙子而回到五百年前的事情后毅然離去。在至尊寶被春三十娘殺死后,他的靈魂又回到了水簾洞,這才發現自己的真愛對象是紫霞仙子。但是牛魔王卻殺死了為了挽救孫悟空的紫霞仙子,孫悟空不得不帶著強烈的遺憾,再次踏上西天取經的路程。
從這部電影來看,孫悟空在愛情道路上的演出則是活脫脫一出悲劇,主人公鍥而不舍地追求愛情的精神和現實生活中人們追求理想精神的努力何其相似。在《大話西游》中,它背離和否定了《西游記》不談愛情的傳統,而且愛情變成了惟一向往的事物。從現代社會來看,人們可以解除思想桎梏,從而加快經濟發展,然而幻滅的理想以及金錢至上的貪欲和理念卻使得人們在面對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陷入了重重的精神迷茫以及信仰危機。人們處在這種無盡的迷茫和無助中,和既有的宏大理想越來越遠,轉而追求實現自我生命的解放。但是,在現實當中這種追求被擊得粉碎。從《大話西游》來看,至尊寶只能撕心裂肺地看著陷入困境的紫霞而無力出手相救,最后不得不求助于齊天大圣的身體。在此之后,孫悟空要拋棄人間的情感紛擾,戴上屬于自己的緊箍,踏上西天取經的征程。在愛情與使命發生沖突的時候,至尊寶選擇了相信愛情,然而卻沒有能力去呵護這份難得的愛情,只能在五百年后的夕陽下,由一名武士給紫霞送去了遲到的情感。
二、諸多角色的荒誕悲劇
從《大話西游》對《西游記》的改編來看,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傳統《西游記》人物形象的顛覆,通過能夠轉換時空的“月光寶盒”,從而不斷創設出紛繁復雜的社會場景,在變化的環境中,諸多的變形人物逼真地演繹了最大限度地揭示現實生活的社會悲劇。首先,觀眾在消解傳統過程中營造出自由的語境,這打破了《西游記》所導致的僵化思維,從而經歷了靈魂洗禮般的。孫悟空變成了滑稽的草莽,花心的至尊寶,而且背棄了傳統的道德,時時刻刻想著要殺死師父;唐僧變成了老頭,說話嘮嘮叨叨,而且還有點唧唧歪歪。電影中的每個人都和社會生活中的俗物一樣,變成了追求現實的功利主義擁護者,不再具有先前的師徒道德以及倫理。這在很大程度上區別于《西游記》作品中的師徒四人歷盡艱難、團結一致,從而到西天取經的道德理想主題。唐僧師徒的五位一體發生了巨大的裂變,也可以看作是人格的多重裂變。從《大話西游》來看,師徒五人都是各自為政,而且還相互挖苦、不斷地彼此暗算,這在很大程度上顛覆以及解構了傳統《西游記》中眾所周知的價值世界。但是,這種荒誕的結構卻是如此的符合我們所理解的現實生活:孫悟空所遭遇的困惑使得觀眾能夠很好地聯系到社會生活中的諸多困境――我們所追求的傳統崇高道德以及理想都破滅了,而且人們在功利社會中變得不知所措。孫悟空盡力追求的愛情卻沒有圓滿,然而為了更好地生活,人們不得不重拾理想。唐僧也就像父母、長輩以及老師一樣――過多地關心照顧我們,在我們眼里,卻成為揮之不去的“蒼蠅”。對廣大的青少年來講,從出生開始就享有了父輩所創造的諸多機會,而且兩代人在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等方面都有著巨大的差別。這些不因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代溝卻仍然存在,青少年對父輩所提出的循規蹈矩的要求感到非常束縛,因此也就像至尊寶那樣,運用非常叛逆的行為來竭力擺脫各種束縛。
觀世音在《西游記》中的權威地位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然而《大話西游》中的觀音也像凡人一樣,具有常人的喜怒哀樂等情緒,而且她在唐僧嘴里變成了“觀音姐姐”,這種高高在上的權威被解構為平等的同輩人,卻反映出人們不再虔誠地對待神靈和宗教。從傳統《西游記》來看,二郎神是權威的保障,然而它卻在開頭遭遇了巨大的失敗――他的幫兇“四大天王”都被徹底打敗了,而且嘯天犬也戀上了人間的母狗,并且就此返回天庭,再未出現,這些都是在徹底解構反抗權威與暴力。然而,這些內容卻無法很好地改變整個的社會悲劇,而且人與人也不再存在相互信任,從而導致悲劇的發生。瞎子成天將“生死兄弟”掛在嘴邊,但是在大難臨頭時卻都是忙于奔命;神仙菩提老祖在捉拿妖精沒有獲得成功后,也逃之夭夭;至尊寶在追求愛情時也非常巧妙地運用愛情的謊言。這些問題都是發生在至尊寶面對強權的過程中展示出來的。在這部影片中,沒有哪種力量可以很好地對付這個社會的大環境,生活在其中的人們不得不像豬八戒那樣茍且偷生。這也向我們展示了諸多人物形象的被教育以及《大話西游》在理想與現實、激情以及無奈等方面所存在的永恒悲劇以及沖突。
三、《大話西游》中的女性悲劇意識
這部電影如實地反映了男性強勢的話語權利。從《大話西游》來看,不僅關注“環境保護”,而且還涉及“動物權利”,但是卻在男性與女性關系方面背離了傳統的《西游記》。牛魔王為了酬謝孫悟空將唐僧獻給他,就刻意將親妹妹香香嫁給至尊寶,然而在知道至尊寶在家里有老婆的時候,他也輕描淡寫地勸解妹妹“男人有三妻四妾很正常嘛”,之后香香被“移魂大法”移到狗身上的時候,牛魔王一點也不關心妹妹是否會被“移”回來,而是要求手下將依附在香香身體上的青霞釘死。
從牛魔王的角度來看,妹妹僅僅屬于第二性的人,依附于他這個哥哥,如果她有用,則可以將她拱手送人,如果沒用,就能夠毫不顧惜她鮮活的生命。雖然孫悟空能夠反抗權威,對相關的社會規定以及條條框框持有蔑視態度,然而卻根深蒂固地存在著女人第二性地位的思想。從孫悟空的話語來看,他對觀世音說:“因為你是女人,我才不殺你,別以為我是怕了你!”從紫霞來看,在她勇敢地反抗仙界所規定的條條框框,而且還大膽宣稱誰能夠拔出她的紫青寶劍,誰就能做她的如意郎君,在這種時候,她還說“就算他是個妖魔鬼怪,我也會一生一世跟著他!”時,二郎神,他象征著統治階層以及男性的話語權利:“你竟然要擅自離開天庭!”甚至四大天王中的一位也非常惱火:“你是神仙,怎么可以動凡心,如果邪魔外道拔出了你的寶劍,那我們仙界豈不就會變成了笑柄?”從此處來看,男人絲毫不關心女人是否幸福,而是希望能夠維護自身第一性的權威,如果女性挑戰了男性的權威,男性就要會“替天行道”,從而將反叛者“捉拿歸案”。
從《大話西游》中的紫霞仙子來看,也展示出濃郁的悲劇色彩。她原本追求自由,有著豪氣云天的氣概,但是卻也很不幸地落入了“英雄美人”的俗套故事。對紫霞仙子而言,她并不是對尊寶一見鐘情,從最初開始,她僅僅將至尊寶當成了自己的“驢子”,而且還給他蓋了“章”,當成了自己的私有財產,只有當她發現至尊寶可以很輕易地拔出自己的寶劍時才對至尊寶心歸所屬。恰恰是相信數千年以來的“英雄救美”故事,紫霞仙子,雖然是超凡脫俗的女性,但是也走了這種古老的套路。雖然,她也十分清楚至尊寶那段十分經典的“愛情告白”,雖然顯得是那樣的“蕩氣回腸”“情真意切”,然而卻實實在在是表演的、騙人的,但是卻顯得并不是非常在意。還說什么“騙就騙吧!就像飛蛾一樣,明知道會受傷,還是會撲到火上。飛蛾就那么傻!”這也是電影中女性形象的悲劇,而且還代表了現實生活中的不少女性觀眾。在最后的鏡頭中,可以看到紫霞仙子躺在孫悟空的懷里,虛弱地然而卻是仍舊癡癡地看著自己的心上人:“我的意中人是個蓋世英雄,有一天他會踩著七色的云彩來娶我,我猜中了開頭,可是我猜不著這結局?”然后就永遠地閉上了雙眼,這種凄美的“愛情悲劇”讓廣大觀眾唏噓不已,甚至傷心落淚,這恰恰真實地反映了女性人物形象有著濃郁的悲劇意識。
四、結 語
從這部電影來看,雖然有著強烈的狂歡化特征,但是卻用喜劇的形式展示出了深沉的悲劇意識,而且它的環境以及人物形象都表現出很現實的方面。因此,在欣賞這部影片的過程中,要認真體會主人公痛苦的心理掙扎過程,關注人的生命狀態,從而理解主人公在靈魂成長過程中的焦慮與沖突,并且合理解決這些問題,從而使得人的精神也更加成熟。它也啟示我們,自由屬于相對理想的生命狀態,人們只能在充滿了無盡磨難的生命歷程中小部分地實現它;為了獲得更為完善的生命歷程,實現自我的價值,就必須要承擔起自身的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 趙崇璧,陳林波.《大話西游》神話意義之解讀[J].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08).
[2] 鄧穎琪.電影《大話西游》的陌生化理論解讀[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11(05).
這里所說的一位與文學結緣的數學大師就是美籍華人丘成桐。誰是丘成桐?一般人可能并不了解他,因為數學多少讓人望而生畏,他就是那個證明了卡拉比猜想,與R.舍恩合作解決了正質量猜想,開創了幾何分析領域的數學家。他是繼導師陳省身之后,第二位獲得沃爾夫數學獎的華人。
數學家的大部分時間都獻給了他的研究工作,他們是否就沒有時間做其他事了呢?其實很多數學家都有自己的業余愛好。以陳省身為例,他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金庸迷,而他的徒弟丘成桐也是一位文學迷,只是丘成桐更偏好于文學創作。
父親的影響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廣東汕頭,在香港長大。父親丘鎮英曾是香港崇基學院的哲學教授。丘成桐小的時候,父親經常要求他背誦古文詩詞。這為丘成桐日后良好的文字功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丘成桐10歲時,父親讓他模仿柳公權的字,念唐詩宋詞,背誦古文,還買來《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等,要求丘成桐背熟書中的詩詞。丘成桐很快就對《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紅樓夢》卻只看了前幾回,就沒有興趣再繼續看下去了。
丘成桐14歲時,父親去世了。丘成桐在悲慟中,想起了父親生前的教導,重新拿起了《紅樓夢》,此時此情,讓他對這部悲劇小說產生了共鳴。感情上的巨大波動使丘成桐躲入古典文學的世界尋求安慰。他開始大量閱讀和背誦秦漢、六朝的古文,讀司馬遷的《史記》等,借此撫平自己悲痛的心情。
數學詩人
丘成桐對《史記》尤其著迷,不僅被其文字優美、音調鏗鏘而吸引,還因它敘事求真、史觀獨特而折服。直到現在,閑暇時他仍愿意拿來品讀。
大量閱讀古籍的另一個好處是,丘成桐對做學問的興趣忽然變得極為濃厚。“人都有悲哀的時候,有人發憤圖強,有人則放棄理想以終其身。”丘成桐說,“立志要做大學問,只不過是一剎那的事,往往感情澎湃,不能自已。”他認為,四十年來,自己研究學問、處世為人、屢敗屢進未曾氣餒,這種堅持的力量可以追溯到父親去世時感情的迸發。
他在接受采訪時曾介紹過“中國文化的美是如何帶領他去求索數學王國的玄”。他也曾以《數學與中國文學的比較》為題在中國藝術科學院做過演講,演講中他將兩個毫不相關的領域的內在規律闡釋得鞭辟入里,其深厚的古典文學素養使人們驚嘆不已,徹底改變了人們對數學家只懂得數字與符號的固有偏見。
丘成桐對于古代文學的熱愛不僅僅停留在閱讀上,他還曾模仿前人,寫了許多古體詩文,只可惜如今遺留下來的就只有中學畢業時寫在同學錄上的短文了。后來丘成桐忙于數學研究,所以少有時間進行文學創作,一直到1997年才重新開始詩文寫作。
丘成桐喜歡中國古體詩,在研究數學的同時寫了很多詩。2011年9月岳麓書社出版的一本名為《丘成桐詩文集》的書中,收錄了丘成桐從1997年至2001年所創作的將近200篇文章以及詩詞。在該書的序言里,丘成桐寫道:“余生也貧,父母師友,待我之深恩,不可忘。余無父親,無以知古今德業,無以思來者。余無母親,無以得哺育,無以至剛強。余無良師,無以知當世之學,無以知所處。余無賢妻,無以安家業,無以固良知。至于兄弟姊妹親子,手足深情,骨肉連心,一生所寶也。”這可以看做是丘成桐對人情與世事的感悟,對人生的深切認識。
《丘成桐詩文集》中現代白話文很少,自由體的白話詩也寥寥可數,多數文章為古文或半文半白,詩為古詩、律詩,包括各種獻辭、述懷、游記、贈序等等,所填詞為《蝶戀花》《永遇樂》《念奴嬌》等古詞牌,皆工整可觀。由此可見,丘成桐所習慣的自我表達方式是傳統的、古典的、而非現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