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項目總體規劃內容

項目總體規劃內容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項目總體規劃內容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項目總體規劃內容

項目總體規劃內容范文第1篇

關鍵詞:城市總體規劃;編制;方法

總體規劃的編制作為城市規劃實踐過程的要素之一,其內容、方法應以市場經濟背景為基礎,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進,以適應轉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需要。

1 城市總體規劃編制的實質

城市總體規劃是通過確定城市未來發展目標,制定實現這些目標的途徑、步驟和行動綱領,并引導和控制社會實踐來干預城市的發展,具體方式是提供城市空間發展的戰略,控制城市土地使用及其變化。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作為城市規劃實踐過程的要素之一,主要是制定有關城市空間發展戰略和土地利用規劃政策。從城市發展的動力機制上來看,城市是在政府、經濟組織、居民(住戶)之間互動的利益關系推動下發展的,因此,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實質上是在維護城市整體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對各種利益主體有關土地利用活動做出協調的過程。

2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

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是一個動態的連續過程,這一過程所產生的一系列城市發展方針、對策和措施實質上是城市發展和土地利用公共政策形成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對既定目標不斷修正、對影響方案諸因素、諸利益不斷協調的過程。計劃經濟體制下,由于社會階層和利益集團隱含在共同利益之后,土地是以無償的形式利用,所以規劃編制面對的矛盾和沖突較之于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小得多。市場經濟條件下,在城市土地使用上,無償劃撥方式轉變為有償使用和行政劃撥并存;建設方式由統建轉變為市場開發為主。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應當在滿足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對城市土地進行空間組織,使各類開發建設都能獲得適于其本身要求的土地使用,并能適應和適合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開發方式和開發能力的需求。在此基礎上,按照社會整合要求對這些需求進行重組,使市場運作和社會利益雙贏。那么,傳統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所采取的基于理想模式和純技術的土地利用模式已不適應市場經濟和城市社會的需求。

3目前城市總體規劃編制的缺陷

實際工作中,城市建設與總體規劃脫節的問題比較突出,在市場行為和政府干預雙重作用下,城市總體規劃被突破、被改變、被違反的現象屢見不鮮。城市總體規劃不能很好得到實施存在規劃自身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3.1規劃觀念的落后

首先把城市總體規劃編制當作描繪一幅“終極藍圖”,缺乏對實現藍圖的過程、步驟、制約條件和措施的研究。其次是規劃思維模式化,“調查――分析――規劃方案”仍然是許多規劃師采用的工作方式,這是一種單向思維方法,缺少總體規劃編制根據實施反饋的信息,經常性地主動地進行調整和不斷適應的環節。城市總體規劃還是被看作是一種價值中立的純技術性的工作,存在編制人員不問實施管理,管理人員不問技術的傾向,規劃編制和實施管理相脫節等問題。

3.2編制內容上的缺陷

從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內容上來講也存在許多不合理因素,至少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城市宏觀經濟論證與用地布局相脫節,往往把社會經濟高速增長的量的變化直接地等同于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張,而沒有從社會經濟總量增長所孕育的產業結構成長角度來研究城市空間形態的內在變化。例如產業結構演變所導致的新型城鄉關系和城市土地利用結構,產業的梯度轉移和空間區位轉換的相互引導和促進,城市空間的產業容量和用地效益的變化等。缺乏對城市宏觀經濟形勢的有力論證,使得城市發展政策、城市規模、外部大交通等問題難以確定。特別是城市規模的確定,缺乏大區域平衡,存在著地方政府先定規模,技術人員計算證明,論證形同虛設的現象。

3.3 規劃層次的問題

首先是規劃層次脫節。城市對區域的影響與依賴作用越來越大,區域中各縣、市之間的分工也越來越細,城市地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建成區,城市密集區、城市連綿區內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意味著未來城市將是包含市、鎮、鄉、村的地域綜合體,有必要對傳統的規劃層次進行變革。其次,總體規劃定位不明確,在現行的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和評審制度下,總體規劃的成果內容過于全面細致,包容過多過雜,上至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城鎮體系,下至工程管網、文物古跡保護以及詳細的現狀資料、數據,統統包攬了進來,造成總體規劃宏觀問題研究不透,引起重大決策的失誤,具體實施上又缺乏深度而無法操作。

3.4 規劃編制標準單一化

目前城市規劃法界定的“城市”從直轄市一直延伸到建制鎮,人口規模從上千萬到幾千人,幅度很大。總體規劃執行同一標準很不合理。其結果是大城市總體規劃的工作內容龐雜、重點得不到突出,而小城市、建制鎮的總體規劃深度不足。

4城市總體規劃編制方法及內容探索

4.1戰略層次的規劃

“城市總體規劃從本質意義上講,就是戰略意義上的資源配置。”總體規劃是城市的社會、經濟、生態、可持續發展等重大問題在物質空間上的投影,只有把這些問題研究透了,確定了城市發展的宏觀目標,才能指導好下一層次的專項規劃等具體實施性規劃。解決目前總體規劃修編內容龐大、冗雜,工作時間過長,無法指導實施的弊病,需簡化總體規劃編制的內容,強化編制中關于城市宏觀戰略的研究。結合規劃審批制度改革和具體操作的要求,將總體規劃編制成果分化成兩個部分,即戰略規劃和專項規劃部分。其中涉及到城市發展戰略性問題的城鎮體系、城市性質、規模、發展形態、人口就業、土地供應與利用、重大基礎設施等納入總體規劃中的戰略性規劃部分;而對諸如交通、綠地、市政設施等內容只做出原則性的論證和重要基礎設施的用地安排。加強城市規劃策略研究、專題研究和結構規劃等城市發展中結構性、方向性等大問題的研究工作,減少決策失誤,更有效地發揮指導作用。同時要改革目前的規劃審批程序,將上一級政府對規劃的審批落實在戰略性規劃的層次上,主要把握城市宏觀戰略性的公共政策的制訂。而將其他具體的措施性規劃內容落實到專項規劃中去,以指導城市管理部門的實施操作和管理。

4.2總體規劃的區域化

城市化迅猛發展的今天,城市空間不斷擴大,城鎮連綿區的形成使城市發展的區域化傾向日益明顯,現代交通技術發展和道路建設加快了這一傾向。城市總體規劃已成為一種城市區域規劃,城市對區域的影響與依賴越來越大,區域中各縣、市之間的分工也越來越細,總體規劃需從大的區域背景中分析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4.3總體規劃的整體性

城市總體規劃在確定城市發展的方向和總體布局時,涉及到原則性問題應具有延續性和不可變性。任何一次修編,都只是一種遞進的過程,通常情況下,不應當有整體結構的突變。城市總體規劃應當保證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前后規劃具有連續性,如果城市總體規劃朝令夕改,那么,對市場和開發行動將會帶來錯誤的導向作用。在總體規劃中,應當確立規劃實施過程中不同層次規劃對總體規劃進行修正的可允許幅度的范圍;對于用地性質,以相容性差異來表達;對于開發強度,應有總體規定并以一定的百分數量規定允許的調整幅度和具體措施;對于基礎設施,則應以地區總量進行控制并調整幅度,一旦超越這些限度,則視同總體規劃的調整,按法定程序進行操作。城市布局應對現狀土地利用做細致的多方面評價,規劃則在整體優化基礎上以結構控制與分區引導為主,不使編制自身無原則與無必要的擴展。

4.4總體規劃期限的調整

總體規劃作為戰略層次的規劃,應具有前瞻性和長遠性,是對城市發展的一種原則性控制與指導,而不必拘泥于20年的規劃期限。事實上城市許多設施建設(如防洪、橋梁等)的標準超過20年。規劃應采用靈活性的規劃期限,城市布局與長遠發展方向、重大基礎設施可考慮50年或更長,一般性設施及用地規劃可考慮 20年,近期建設規劃考慮5年。統一用20年為規劃期限計算人口、用地及控制設施標準也是一種靜態的規劃觀念。

4.5加強近期建設的研究

為增強規劃的動態性,應在規劃中引入時序規劃,加強分期建設的研究,特別是近期建設規劃由于其可操作性,應在總體規劃中予以積極探索。近期建設不應是總體規劃在規模上的簡單裁減,而是從現狀出發合理安排今后五年中應具體落實的行動和工作,從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安排各項設施與用地布局。國務院13號文件中《關于加強城鄉規劃監督管理的通知》明確指出“近期建設規劃是落實城市總體規劃的重要步驟,是城市近期建設項目安排的依據。”近期建設應從城市發展面臨的實際問題出發,研究近期城市發展策略,分析各類產業與房地產業發展趨勢、土地投放量及城市整體功能優化之間的關系,確定城市建設目標、重點發展區域,通過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明確,引導城市建設資金的投入,以此帶動項目周邊區域的發展,從而實現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的城市發展方向。

項目總體規劃內容范文第2篇

關鍵詞:環境規劃;體系;構建;環境保護

中圖分類號:X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2016104

1引言

環境保護規劃編制體系是指由不同級別、不同類型、不同時序和不同種類的環境保護規劃所組成的相互聯系的交錯系統。環境保護規劃編制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是開展環境保護規劃編制工作的基礎和依據。

經過30多年的探索、發展與完善,我國環境保護規劃編制體系漸成雛形。縱向看,環境規劃編制體系基本依照我國的行政層級進行分級,包括國家級規劃,省(自治區、直轄市)級規劃,市縣級規劃三個層次;從橫向看,我國的環境保護規劃可分為污染控制規劃和生態保護規劃,其中污染控制規劃又根據環境要素分類制定,生態保護規劃分為生態城市建設規劃、自然保護區規劃和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規劃等。

與西方發達國家環境保護規劃體系相比,我國開展現代意義上的環境保護規劃的歷史較短,環境保護規劃編制體系還很不健全。與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比,我國的環境保護規劃編制體系建設也相對滯后。

2相關規劃體系現狀分析

2.1城鄉規劃體系

城鄉規劃體系主要包括城鎮體系規劃、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和詳細規劃,這些規劃構成完整的規劃體系,相互間既有聯系,又有補充,從大到小,從戰略到具體,有利于規劃的實施,在城鄉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圖1)。

2.2土地利用規劃體系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分為國家級的國土規劃和地方級別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兩種。規劃體系比較簡單,但國家制定原則,進行總量控制,地方級必須落實總量指標。

2.3環境規劃

環境規劃目前還沒有形成體系,與相關規劃聯系不多,特別缺少總體層面規劃,制約了其他規劃體系上的銜接(圖3)。

3環境規劃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與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比,我國的環境規劃體系建設也相對滯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環境規劃各層次間缺乏有效銜接

在環境規劃編制的協調體系中很少融入自下而上的各級政府與國家間的磋商環節,在時間上地方與國家環境規劃也存在諸多不銜接的地方\[1\]。由于環境規劃內容交叉、分工不明確,導致落實到各級政府的規劃種類較多,因此很難保障各項規劃得到有效落實。不同層次、類型的環境規劃間效力界定不清,缺乏相互之間的銜接與協調,國家與地方在規劃目標和工作重點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國家考核的部分指標在各省規劃中無直接對應的指標項,即使完成省內的環境規劃指標,也難以保證國家環境規劃目標的實現,體現不了規劃的戰略導向性。

3.2缺少中長期基礎性規劃

環境規劃跨行業、綜合性強以及環境保護部門調控手段之間的不對稱性,使中長期基礎性規劃的編制和研究工作一直滯后\[2\]。目前,我國的環境保護規劃以國家和各級政府的每五年制定一次的環境保護規劃為總體規劃,一般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同步。環境保護工作缺少中長期的戰略方針和目標指導,而且往往受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變化和政府任期的影響,難以保障規劃的連續性,規劃制定和執行容易取決于“長官”意志。同時,規劃以中短期的污染防治為主,環境保護工作水平還處在污染控制和管理階段,對長期性的環境改善和人體健康缺少關注。

3.3直接控制性和空間性不強

我國現階段的環境保護規劃屬于需求型規劃,對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直接調控能力不強。規劃內容重污染治理,輕經濟和政策引導,“防”與“引”相結合的多元化經濟調控手段還沒有很好地得到應用。此外,我國環境保護規劃還沒有實現區域分類指導、土地利用合理布局和環境保護措施空間最優設置,規劃的空間調控性差\[3\]。

4環境規劃體系的建立

4.1體系框架

為了提高環境規劃的科學性、權威性和可操作性,有必要確定一套合理、完整、科學的規劃體系。借鑒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成功經驗,筆者初步設想了環境規劃層級與實施體系,該體系由“環境戰略規劃城市環境總體規劃功能區劃和規劃環評項目環評”四個層次構成(圖4),其中前三個層次為規劃層面,第四個層次為規劃的落實層面。各層次共同依據國家的法律法規及政策標準,使環境規劃工作有效切實開展。

圖4環境規劃層級與實施體系 第一層次――環境戰略規劃:包括國家和省(自治區)的環境保護戰略規劃、五年規劃、區域環境規劃、流域污染防治規劃、跨省和區域的生態功能區劃和環境功能區劃等。

第二層次――城市環境總體規劃:市級層面編制的環境規劃和近期規劃,由專項規劃和專題規劃組成。

第三層次――環境功能區劃和規劃環評:其中環境功能區劃包括大氣、水、噪聲、海洋等環境功能區劃和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源保護區等生態功能區劃;規劃環評是對環境保護部門以外的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包括城市規劃環評、經濟發展規劃環評、經濟區規劃環評和港口規劃環評等。

第四層次――項目環評:是對單個建設項目進行的環境影響評價。

在由“環境戰略規劃城市環境總體規劃功能區劃與規劃環評項目環評”構成的四級環境規劃體系中,所有規劃層級都是依據關系,不同規劃具有各自的規劃重點與功能。總體規劃要依據和貫徹戰略規劃進行編制,功能區劃要貫徹總體規劃的思想,規劃環評要依據總體規劃、功能區劃進行評價,所有規劃、區劃、環評都是項目環評的依據,項目環評則是建設項目環境行政許可的依據。

4.2體系內容及功能

4.2.1環境戰略規劃

環境戰略規劃一般由國家或省(自治區,直轄市)兩級環境主管部門組織編制,是對規劃區域或流域的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發展進行長期的、綜合的研究和論證,提出該區域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宏觀框架和引導戰略,規劃期限不確定,可長可短。它關注的是宏觀性、全局性、地區與地區之間需要協調的關鍵性重大問題,強調規劃要在各區域、流域各自特殊性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反映出不同區域、流域的環境保護特色。

環境戰略規劃屬于統領性的宏觀戰略規劃,是下一級規劃編制和實施的綱領,應不斷強化其戰略地位,其所提出的區域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宏觀框架和引導戰略,成為區域環境控制和空間布局的剛性依據,具有戰略性、指導性和規定性作用。戰略規劃確定了宏觀發展方向和目標之后,所有其他下一級規劃都必須依據其確定基本的宏觀導向。

4.2.2城市環境總體規劃

城市環境總體規劃屬市級層面規劃,是城市人民政府以當地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統籌優化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空間布局,確保實現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所作出的戰略部署。它是從一體化角度,研究城市的環境功能區劃、紅線空間、環境容量和生態總體布局形態等,制定出戰略性的、能夠指導與控制城市環境保護發展和建設的藍圖。總體規劃是依據戰略規劃制定的,是進行環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具有時間的先導性、空間的可控性、決策的綜合性等特征,須在重大問題上與戰略規劃保持一致。總體規劃的編制時限一般15~20年,其近期規劃為5年\[4\],該體系由專項規劃和專題規劃兩個方面構成\[5\]。

(1)城市環境總體規劃。城市環境總體規劃由各級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由上一級政府審批,對一定行政區域的環境保護起總體控制作用,是進行環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具有時空的先導性、空間的可控性和決策的綜合性。

城市環境總體規劃側重于提出發展布局、產業結構、生活方式,以及環境質量、排污總量、環境建設與管理等戰略性指標,確定環境整治和保護的重點項目和重點地區,制定相應的環境保護政策。

(2)專項規劃。專項規劃是在總體規劃的控制和指導下,對各類環境要素的各項控制指標和規劃管理要求做出進一步規劃安排,為專題規劃和規劃管理提供依據。按環境要素種類將專項規劃劃分為大氣環境規劃、水環境規劃、聲環境規劃、固體廢物處置規劃、核與輻射污染控制規劃、自然生態保護規劃、農村環境保護規劃、環境風險防范規劃、環境管理能力建設規劃等。

專項規劃屬于實施型規劃,重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做到落實定位。專項規劃需細化社會經濟活動在單位空間上允許的污染物產生量與排放量,以維持環境單元區域性生態穩定、完整,以約束性指標將污染物的產生量與排放量限制在影響最少的空間內;系統提出在各種可能的發展情景下,為達到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及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采取的最佳污染物消減工程體系,確定重點項目的類型、時序、規模和范圍。

(3)專題規劃。專題規劃是在城市環境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的框架控制之下,針對污染控制、生態保護、資源利用的某一專門問題而進行的規劃。專題規劃可分為污染防治規劃、污染物總量控制規劃、保護區規劃等。

專題規劃也屬于實施型規劃,為達成專題所設置的目標,要求對特定專題所涉及的各個要素進行定性和定量的綜合分析,以各要素的專項規劃為依據,做到落實定位。專題規劃各層級都可以編制,是根據一項環境要素的控制治理目標而采取的行動綱領,專題規劃是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總體規劃的總原則下,對各類環境要素的布局和規劃管理要求做出進一步規劃安排,為功能區劃和規劃環評提供依據。

4.2.3功能區劃與規劃環評

(1)功能區劃。功能區劃一般由省或市級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和審批,包括環境功能區劃和生態功能區劃,是城市環境保護總體規劃的控制紅線的直觀表現。

環境功能區劃:是科學確定和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的基本單元,是正確實施環境質量標準、進行環境評價的基礎。在制定區劃時,不得降低現狀使用功能。確因發展經濟的需要要求降低現狀功能時,應論證降低要求是否影響該區域未來環境質量提高要求,并做降低現狀使用功能必要性說明。為實現環境功能區保護目標,區劃應與產業布局、工農業發展、城市建設、污染源管理等相結合,將區域點源與面污染源控制方案、區域污染物總量控制實施方案與環境功能區目標的可達性相結合,使環境功能區的劃分與總體規劃等相協調。劃分方案應實用可行,有利于強化目標管理,解決實際問題,確保本行政區域內管理得力,相鄰行政區監督有效。

生態功能區劃:是以正確認識區域生態環境特征、生態問題性質及產生的根源為基礎,以保護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為目的,依據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不同,生態敏感性的差異和人類活動影響程度,分別采取不同的對策。它是實施區域生態環境分區管理的基礎和前提,也是研究和編制城市環境總體規劃的重要內容。

(2)規劃環評。規劃環評是指將環境因素置于重大宏觀經濟決策鏈的前端,通過對環境資源承載力的分析,對各類重大開發、生產力布局、資源配置等提出更為合理的戰略安排,從而達到在開發建設活動源頭預防環境問題的目的。規劃環評在規劃方案的形成階段就參與其中,及早從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角度出發,分析規劃方案可能引發的積極和消極影響,從而進一步改善規劃方案,從根本上、從全局上、從發展的源頭上注重環境影響、控制污染、保護生態環境,及時采取措施,從源頭根治環境。

功能區劃與規劃環評往往具有法規和圖件體系支撐,從而將戰略規劃和總體規劃的思想通過功能區劃和規劃環評的手段滲入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經濟發展規劃等的編制和實施過程中,同時也指導下一級項目環評的具體編制。

4.2.4項目環評

項目環評是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和環境質量評價的一種行政審批程序。區域內的建設項目環評含于區域規劃環評范圍內,建設項目的主要污染物也必須控制在區域規劃環評下達的指標內。項目環評是指對建設項目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進行分析、預測估計,提出應對不利影響的措施和對策的評價過程。項目環評一般是對單個項目進行的環境影響評價,涉及面和評價范圍都較小,作為一項預測性和參考性的環境管理手段,在提高決策質量方面被廣泛接受。

參考文獻:

[1] 董偉,張勇,張令,等.我國環境保護規劃的分析與展望 [J].環境科學研究,2010,23(6): 783~784.

[2] 包存寬,何佳,周影烈,等.環境規劃體系創新研究[C]//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09:1100~1106.

[3] 蘆曉燕,羅勝,馬民濤.我國環境保護規劃實施中的問題分析 [J].中國環境管理,2011(4):37~40.

項目總體規劃內容范文第3篇

關鍵詞: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公眾參與;資源配置;剛柔并濟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 is in a period of rapid socio-economic change. The one hand, the economic transition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the basic role of the market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gradually replacing the dominance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ccordingly, government functions to public service by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ype change. In the face of new developments, the traditional overall urban planning in preparation system, method, content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need to rethink the problem in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process, and on this basis to explore one suited to the condition of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of road,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it is extremely necessary. Firstly, an overview of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and then summed up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last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good overall urban planning.

Keywords: City; overall plann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hard and soft economic

TU984

城市總體規劃編制概述

城市總體規劃因其內容的綜合性和前瞻性,成為統籌和指導城市建設和各項事業發展的綱領,總體規劃的編制也從宏觀層面的確定城市性質、論證規模、布局土地和配置資源、制定產業政策、提升區域競爭力、維護社會穩定等發展到微觀層面的工程管線定位、項目時序安排、資金運營等。

“城市發展的好壞取決于城市規劃”,規劃編制成為政府解決當前城市問題的最直接手段,但是對城市規劃的高期望,卻導致編制內容的復雜化、編制周期的延長和頻繁的重復修編。另外,受編制時間和資源的限制,當規劃師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專注于陌生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和法律等相關領域時,卻減少了對熟悉的城市空間的研究,使得規劃成果針對性不足且變成城建資料的大匯編——面面俱到而亮點不足,最終削弱了總體規劃的指導作用,使規劃成果成為城市招商引資的宣傳畫。

以政府的需求為導向建立規劃目標,以政府的管理權確定規劃范圍,以城市空間資源的布局作為規劃的主要內容,增強規劃內容的繼承性,確保城市建設的延續性。 首先,在宏觀層面,深化落實上層次的規劃內容。其次,在中觀層面,整合市級相關規劃內容。在空間資源上,使城市建設用地規模和范圍與土地利用規劃相一致;在項目布局上,把政府各職能部門編制的專項規劃整合為相關的專項規劃內容。最后,在微觀層面,合理安排建設時序。

城市總體規劃編制中存在的問題

(一)編制內容龐雜

現行的城市總體規劃編制的內容涉及城鎮體系、總體布局、道路交通、綠地景觀、河湖水系、給水排水、電力電訊、環衛環保、歷史文化等方面。由于內容龐雜城市總體規劃編制要處理和協調的各種類型和層次的矛盾錯綜復雜。這導致規劃編制過程中人力、物力投入巨大,編制周期過長,規劃編制往往演變為一場持久戰。再加上城市總體規劃普遍審批周期過長,這造成已正式批復的規劃與城市發展中出現的新機遇、新問題之間的矛盾,剛批復的總體規劃可能又因“缺乏戰略遠見和足夠彈性”難以承擔指導城市未來建設實踐的重任。

(二)缺乏更高層次的區域規劃作為依據

城市總體規劃編制中較多地就城市論城市,偏重空間的布局,缺少綜合的觀念。雖然有市域或縣域城鎮體系規劃作為總體規劃的區域研究的前提,但僅限于行政轄區的范圍;城市周邊的鄉村地區,其城市化的發展訴求沒有被整體地納入城市規劃的通盤考慮。因此,城鄉協調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的基本原理,并沒有在編制制度中得到很好的體現,城鄉統籌和區域協調的發展要求缺少規劃技術體系上的考量和支撐。

(三)編制過程缺乏公眾參與

市場經濟條件下,城市建設主體的多元化導致利益的多元與沖突,城市規劃的制定過程應當成為有效協調利益沖突的過程,尤其在維護弱勢群體的利益方面更應有所作為。建立公眾參與制度,給各種社會群體提供平等參與城市規劃過秤的機會,正是達到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公眾參與目的不冉是計劃經濟時期只是讓公眾產生“主人翁”自豪感的手段,而更需要成為制約規劃決策、保證規劃行政過程公平公正的一種機制,而這一日的的實現,需要在有關規劃編制技術體系中給以稃序性的制度安排,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倡導一種規劃理念和思想層面上。

(四)對城市建設機制轉型帶來的沖擊應對不足

中國正處于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經濟體制和政府職能正在轉型的關鍵時期,城市發展動力及發展機制產生了變化。由于投資來源的多元化,建設主體的多樣化,城市建設機制亦從計劃型轉化為市場型,城市建設中政府投資只占極小的一部分,并且多投在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上,其他城市建設的資金都是靠民間投資,相對于純政府投資而言,來完成的這些投資對個體利益的追求,必定會與保障社會公平和社會穩定的城市規劃產生沖突。

項目總體規劃內容范文第4篇

【關鍵詞】土地規劃;更新;問題;建議

浙江省市、縣、鄉三級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已于2011年全面啟動實施,為保證規劃成果現勢性,2012年浙江省國土資源廳下發了《關于開展全省2011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成果年度執行和更新工作的通知》, 率先在全國開展鄉鎮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1年度執行和更新工作,本人通過參與該項工作,談幾點想法。

土地規劃年度執行和更新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及時更新土地規劃,保證規劃的現勢性

為加強鄉鎮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成果管理,指導鄉鎮土地規劃預留指標的落實和有條件建設用地規劃修改數據庫成果適時更新,維護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成果的完整性和現勢性,及時、高效提供滿足國土資源管理要求精度、實效的土地規劃數據服務,適應國土資源信息化“一張圖”工程和土地“批、供、用、補、查”業務監管新要求。

及時更新土地規劃,保證規劃的科學性

通過規劃年度執行和更新工作,可及時發現現行規劃目標的推進情況和土地利用變化情況,了解規劃的實施成效和存在問題,并及時優化規劃實施措施,以增強土地規劃的科學性及合理性,提高土地規劃的可操作性,充分發揮土地規劃的控制和引導作用。

規劃執行和更新工作存在的問題

法律依據問題

無論是《土地管理法》,還是《浙江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條例》中都沒有提及土地規劃的年度執行和更新工作,只有浙江省國土資源廳發發的一個通知,因此該項工作缺乏相應的法律或者法規依據,對于工作成果、工作方法以及工作的效果都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為保證土地規劃嚴肅性和權威性,必須配套相關的法律法規,實現有法有依。

時間設置問題

浙江省2011年度規劃執行和更新工作集中在9月份上旬開展,由于10、11月份一般為土地農轉用地報批高峰期,因此規劃執行和更新工作必須在一個月內完成,,否則無法保證規劃更新成果應用于當年的農轉用報批,時間設置過于緊湊。又由于該項工作有統一的標準、較高的要求,因此要在短時間內完成,質量難以保證。

工作內容問題

為保證土地規劃的嚴肅性,防止規劃年度執行和更新演變為土地規劃的修改,浙江省對土地規劃的執行和更新工作內容上進行設置和規定,實行總量控制和依據更新原則,工作的內容包括一是清理2006-2011年期間規劃執行和修改情況;二是將規劃執行和修改情況、建設用地管制分區調整情況、與“二調”、“基本農田劃區定界”和“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銜接情況更新到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成果數據庫中,形成最現勢的規劃數據庫。工作涉及的內容較多,且對規劃成果變動量較大,難免對規劃的嚴肅性產生一定的影響。

規劃執行和更新工作的建議

機制常態化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年度執行和更新要與土地利用現狀年度變更一樣,形成常態化更新機制,一年一更新。時間結點為前一年度的12月31日,即可保障前一年規劃修改項目全部批準,又不影響下半年的用地報批。但更新時間可采用一個時間階段,比如4-6月份期間開展,當前縣市區國土資源局的技術力量基本無法獨立完成該項工作,或采用全程委托專業隊伍完成或者采用國土資源局技術力量與專業作業隊相結合的方法完成,若該項工作集中在短期內完成,由于專業隊數量有限,全省90多個縣,造成專業隊伍任務重,難以保證工作質量。建議在一個時間階段內進行年度執行與更新工作,如2-3個月的時間,即能保證工作質量,又能相對集中的完成該項目工作。

成果規范化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執行和更新工作成果要規范完整,成果資料包括執行和更新的過程數據和更新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成果資料,具體包括過程中的農轉用資料、土地開發整理資料、農村綜合整治資料、違法用地資料、規劃數據庫修改的資料以及規劃執行和更新后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成果。當然前提是規劃執行和更新工作的技術標準要科學合理,且不能經常變動。成果要以檔案形式進行管理,成果資料要求齊全完整規范。

方式信息化

土地規劃成果的執行和更新工作是一項時間緊、任務重、數據多,指標繁的工作,若采用傳統的人工作業方式,不僅影響工作的正確性,而且效率低下,因此規劃執行和更新工作必須以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信息系統為平臺,充分運用規劃系統中的規劃修改調整、圖形變更、指標管理、歷史數據管理等功能,并以土地利用現狀變更的模式,以增量包的形式進行規劃數據成果的執行和更新工作, 以便快速、準確的生成更新后的規劃成果。

內容創新化

規劃數據執行和更新工作可以與土地利用現狀年度變更工作相結合,在變更內容上,土地利用現狀數據變更側重對已經發生的變化或已經審批的地塊變更,包括農轉用、違法用地、新增耕地等。這些內容與規劃年度執行的內容相同。執行項目包括常規的農轉用項目、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農村綜合整治項目、基本農田的保護落實。更新工作主要是土地規劃修改、規劃預留指標的落實以及省重點項目的指標追加。因此工作內容即要保證規劃的嚴肅性,又能盡可能保障工作內容的全面,盡量與其它土地管理現狀主變更工作相結合,真正實現“一張圖”管理。

項目總體規劃內容范文第5篇

關鍵詞: 涪城區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實施評價

1.前言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在較長時間、較大范圍內,按照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土地本身的適宜性,在時間和空間上,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分配土地,并對土地的開發、利用 、整治和保護進行統籌安排、調整結構、合理布局土地利用的戰略性和控制性規劃。

上輪規劃實施期間,為保障涪城區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由于當時的規劃思路的局限、技術手段的限制,規劃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我們通過資料分析,對上輪涪城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情況進行總結,評價規劃實施的效益、存在問題及成因,為涪城區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修編提供編制經驗和建議。

2.研究區概況

涪城區位于四川省綿陽市中部,涪城區是綿陽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綿陽市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交通、通信和商貿中心,全區幅員的46.2%屬綿陽城市規劃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04°29’―104°50’,北緯31°16’―31°37’,轄區面積597.00平方公里,轄16個鄉鎮,142個村,1098個組,總人口約為65萬人,2005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173.09億元。涪城區境內丘陵起伏,溝谷縱橫,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410―693米。區域內平壩、河谷地帶多為沖積土,丘狀臺地和丘陵地帶多為黃壤、紫色土,農田灌溉條件較好。

3.評價方法

3.1研究材料

以《1997―2010年綿陽市涪城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研究對象,為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銜接,對1997―2010年綿陽市涪城區土地變更調查數據進行分析,所采用的數據為《1997―2010年綿陽市涪城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3.2 評價指標選取

評價指標的選取基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的對象、內容和目標,評價時遵循科學性、綜合性、主導性層次性、動態性和可操作性原則,根據涪城區的實際情況選取了5個一級指標,17個二級指標,具體見表1。

3.3 評價指標的量化方法

根據所選方法的可操作性和涪城區資料的實際情況,選用數模型對指標量化。

[1]。

3.4指標權重測算

一般來說,根據數據的來源將權重確定的方法分為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兩類。客觀賦權法需要大量的樣本資料,而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中,無法收集到大量的統計數據[2]。因此,為了合理地反映各指標對規劃實施效果的貢獻程度,采用專家經驗估算的方法,來確定各級指標權重[3]。

3.5指標的平均合成方法

綜合分析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的內容,平均合成的方法選擇幾何平均值,該方法能顯示各指標之間的差距。

評價方法為:

w為權重,k為各項指標值。

3.6評價標準

根據研究結果表明:總評價值80≤C≤100時,良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實施中社會、經濟、生態各方面很協調,效果明顯;當60≤C<80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實施中各方面比較協調,起到一定效果,較好;當40≤C<60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實施作用不大,各方面有點不太協調,一般;當20≤C<40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情況比較糟糕,很多目標難以完成,各方面不協調,較差;當C<20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情況很差,規劃如同虛設,基本沒有起到任何作用[4]。

4.評價結果

涪城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各指標平均合成后為77.78,處于“較好”評價等級,具體評價值見表1。該結果表明涪城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情況總體良好。規劃實施以來,當地政府高度重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實施,以規劃為依據,以用途管制為手段,嚴格土地利用管理,并取得了明顯的綜合效果。效果指標和執行指標得分相近,都處于較好等級。反映涪城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執行指標得到了較好的實施,并在實施過程中,較為注意妥善處理土地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資源環境保護的關系,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從而產生了相應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從中也反映了土地利用規劃在調控經濟社會發展及生態環境保護中的作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及其實施,對經濟社會發展及生態環境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可以看到,耕地保護目標實施情況、建設用地滿足率、耕地總量與占補平衡率,以及環境改善率得分相對較低,有待提高。

5.結論及建議

根據評價結果顯示,涪城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實施過程中各方面比較協調,達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同時,規劃實施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不足和困難。

5.1上輪規劃存在的問題

5.1.1耕地數量減少過快

涪城區城鎮周圍建設用地與農用地特別是耕地之間的矛盾相當突出,耕地減少數量過多過快。一是由于城市經濟發展迅速,城市化水平比預期提高,非農建設占用耕地數量較大;二是因為開展農業結構調整是在規劃實施之后;三是在2001―2005年間,國家大規模開展生態退耕,退耕規模比規劃預計規模大。

5.1.2建設用地增速過快

現有建設用地規模已超過上一輪規劃期末建設用地規劃指標。主要由于涪城區作為綿陽城市規劃區主體,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第二三產業用地需求較大,規劃預見性相對不夠。另外,在規劃初期,城市用地以粗放型發展為主,未能充分節約集約用地,使得建設用地增長過快。

5.1.3規劃實施缺少必要的彈性空間

上輪規劃自上而下開展編制,各類規劃指標層層分解下達,具有很強的指令性和剛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作為超前性和長期性規劃,很難做到用地規模的準確預測與合理分配,缺少必要的彈性空間,增大了規劃在實施過程中調整的頻率,影響了規劃實施的效率和嚴肅性。

5.2改進規劃的建議

5.2.1嚴格保護耕地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土地管理法》確定的加強土地資源管理的基本制度。通過嚴格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途和土地利用計劃的安排使用土地,嚴格控制占用農用地特別是耕地,實現土地資源合理配置,合理利用,從而保證耕地數量穩定。

5.2.2重點控制建設用地和集約用地

隨著用地總量的擴大,既要適應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生產力布局調整的要求,又要反映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生產率提高的趨勢,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堅持“控制總量、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提高效益”的節約集約用地目標,發揮土地參與宏觀調控的作用,創新土地利用模式,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水平,緩解土地供需矛盾,嚴格控制建設用地增量,積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嚴格控制城鎮建設用地的規模,糾正主要依靠擴大用地、經營土地推進城鎮化的做法,努力經營城市,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控制生產用地,保障生活用地,提高生態用地比例,促進城鎮和諧發展。

5.2.3圈外建設項目應留有余地

上一輪規劃除省、市重點項目下達用地指標外,沒有圈外項目用地指標,涪城區很多項目無法納入規劃,制約了地方經濟發展。由于未來圈外工業等項目用地的不確定性,建議適當預留部分可調節用地指標,以滿足地方經濟發展需要。

5.2.4充分考慮小城鎮建設用地指標

隨著經濟發展,人口城市化、城鎮化是必然趨勢,但上一輪規劃僅重點考慮了中心城市規劃區,其他鎮鄉場鎮、集鎮指標太少或無指標,不符合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實際,應予以調整。

參考文獻:

[1]歐海若.土地規劃的基礎理論問題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4,(6):101-102.

[2]薛凌霞,孫鵬舉.蘭州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J].甘肅農業大學學報,2008,(43).

[3]胡寶清,廖赤眉,嚴志強.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安全評價[J].農村生態環境,2003,19(2).

[4]涂姍,李江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方法探討――以桂林市資源縣為例[J].廣東土地科學,2006,5,(1).

[5]高希瑞,張永福,董煜,馬麗娟.新疆阿克蘇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J].新疆農業科學,2009,46,(1):161-16.

項目來源:綿陽市國土資源局資助項目。

主站蜘蛛池模板: 翁牛特旗| 都昌县| 扎囊县| 万山特区| 高尔夫| 通许县| 潜江市| 云安县| 惠来县| 高邮市| 治多县| 德兴市| 永善县| 阿巴嘎旗| 体育| 古田县| 张掖市| 新昌县| 桦南县| 慈溪市| 阳春市| 吐鲁番市| 临桂县| 明星| 马鞍山市| 格尔木市| 黔东| 忻城县| 锡林郭勒盟| 郁南县| 河南省| 南召县| 阜阳市| 呼和浩特市| 自贡市| 晋宁县| 双牌县| 紫金县| 共和县| 华坪县| 台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