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中議論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議論文是通過論證闡明事理的一種文體。舉例要舉夠,說理要說透,這是議論文寫作最基本的要求。考場上那些材料新鮮、內容豐富、剖析深刻的議論文往往能獲得高分。而我們很多學生怕寫議論文,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無話可寫,缺乏事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另一方面則是不知該如何去寫。如何擺脫高中議論文寫作的困境呢?
一、積累豐富素材,發掘活水之源
在議論文寫作中,有些學生無話可寫往往表現為無例可舉,司馬遷、愛迪生等幾個耳熟能詳的事例顛來倒去地說,毫無新意可言,也讓閱卷教師產生視覺疲勞。也有一些學生因無話可寫而將熟悉的事例進行改編,出現了常識性錯誤,鬧出不少笑話。如把文天祥寫成抗清將領,甚至為符合自己論點將愛迪生寫成殘疾人,身殘志堅,最終贏得成功。這一幕幕“笑話”反映出學生缺乏閱讀,知識面狹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積累素材,確保活水長流,論據常新。
1.向生活取材。《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積極引導學生走進自然、社會,用敏感的心去感受生活,用敏銳的眼睛去捕捉身邊有價值的、有一定社會意義的事件,尤其要關注近些年社會涌現出來的新人新事。在寫作時,將這些熱點事例應用在作文中,不僅能給文章帶來新鮮的氣息,也能展示自身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價值取向,這樣的文章更會得到大家的認可。如2015年全國新課標卷Ⅱ優秀作文《敏思創新,最具風采》一文中,作者以莊小威、張繼科的事例論證論點,使文章緊扣時代的脈搏,彰顯了文章的品味。
2.向教材取材。寫作過程中很多“優美的原料”都來源于我們所學過的高中教材。教材是專家們精心選編的最好的文學讀本,教材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石”,如名人事跡、成語典故等,將這些“寶石”挖掘出來也是積累素材的一個很好途徑。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先思量國家的危難而把小我私怨置于腦后,可以用其來論證寬容是一種美德,是一種胸懷。美國黑人馬丁?路德?金執著于自己的夢想,老漁夫桑迪亞哥與鯊魚殊死搏斗,堅信“人是不會被打敗的”,李密對祖母“烏鳥私情,愿乞終養”…… 這些都是很好的寫作素材,學生可多加積累。除了積累教材上的論據之外,還可以教會學生為其補充論據。在課后可布置學生作業:書本中的這些例子我們能不能換成別的更有說服力的論據,每位學生整理三個事實論據上交。之后,教師可將學生上交的論據進行整理,制作PPT,將優秀的論據分享給學生,同時可將不恰當的論據展示出來,引導學生分析判斷,找出其中的不足。
3.向課外閱讀取材。積累豐富、新鮮的素材離不開課外閱讀。課外閱讀中,古今中外的名人典故數不勝數,名人名言也俯首皆是。如《寂靜錢鐘書》,文中講述了錢鐘書因《圍城》《管錐篇》等著作而聞名于世,折服世人,之后,采訪和拜訪的人如過江之鯽,他卻謝絕了一切記者和學者的拜訪,寂靜地坐在書齋里,兩耳不聞喧囂事,照舊埋頭苦讀,“心在焉”做他的學問。這樣的素材可以用來論述有關“漂浮與堅守”的材料作文。教師要做好課外閱讀的檢查工作,指導學生建立素材庫,對積累的素材進行歸類整理,便于日后查找。一是建箱柜,按照“愛國”“毅力”“理想”“成才”等主題分箱柜建素材庫;二是裝素材,每個箱柜裝20個素材,每個素材約200―300字,并在素材后加上簡單的評論。
這樣,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學生再寫議論文時就不會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就可以靈活地將論據信手拈來,用充實的論據支撐觀點,使文章流光溢彩、“滿紙”生輝!
二、激活深度思維,拓展說理之路
議論文即論證文,關鍵在于如何論證,分析能否理性思辨,能否不斷推進或追問(為什么、怎么樣)。所以,我們在指導學生寫作議論文時,要激活學生的深度思維,引導學生多運用因果思維、比較思維和辨證思維展開論證,拓展剖析的深度,強化議論文的說服力。
1.因果思維
使議論文分析深刻的最基本方法就是要學會“追問”,即進行因果思維分析,可以由果溯因,也可以由因求果。
例如,一寫到“逆境與成才”或者“缺陷與成就”諸如此類話題的作文時,學生通常喜歡舉一些身殘志堅人物的例子來表明“身殘”是成就人生輝煌的必要因素。相反,倘若他們四肢健全,卻成了天下之不幸,也許他們就不能取得成就。如此荒謬的分析實在不可理喻。但是,運用因果思維的分析方法,就可以進行這樣的邏輯推演:列舉霍金、海倫?凱勒的例子說明身殘志堅的人是能夠創造出奇跡的,他們沒有被缺陷或逆境嚇倒,依靠超出正常人數倍的拼搏和奮斗贏得了成功。那么也可以設想一下,假如霍金身體健康、海倫?凱勒耳聰目明,他們的人生之路又會如何呢?答案可能有多種,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霍金依舊執著投入,他同樣會是一顆耀眼的明星;只要海倫?凱勒仍鐘情于慈善和世界和平事業,她同樣會贏得世人的敬仰與愛戴。這樣我們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出結論:在缺陷和逆境面前,只有堅持自己的信念和毅力,才能創造出人生的奇跡。用因果思維方法不斷地把思考引向深入,比起只會列舉邰麗華、劉偉、貝多芬、霍金之類的例子來堆砌鋪陳、簡單重復終極結論、缺少過程推演的作文來說,顯然是勝出一籌的。
2.比較思維
從比較的角度加以剖析論證,可以使議論文分析得更加深刻。在議論文寫作中,運用比較思維有兩種方法:一是正反對比。如《勸學》中就用了一系列的正反對比。在闡述學習要積累時,先從“積土”“積水”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再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從反面論述不積累則無法成就遠大目標;通過“騏驥”與“駑馬”的對比,論述堅持不懈才是學有所成的關鍵;再通過“蚓”和“蟹”兩個正反對照,論述做到了積累還要專一。二是類比。類比的事物間相似點越多,結論就越可靠,說服力也就越強。如《拿來主義》中,作者先后列舉了尼采和中國的例子,前者是“自詡為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予,不想取得,最終卻發瘋而死”,后者則是“自詡地大物博、煤礦豐富,只送去,不拿來,最后只能亡國滅種”,通過兩者的類比,得出“送去主義”只會亡國滅種,必須實行“拿來主義”,很有說服力。
3.辨證思維
為了使文章的論證更有深度,在闡釋道理時要運用辨證思維,學會一分為二地深入分析,而不是簡單地判斷“是”或“非”,要在對立統一中尋求豐富、深刻的解答。辨證思維,它是“兩點論” ,而不是“一點論”;它的分析是動態發展的,而不是靜態的。如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一文就是采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問題的。在論述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時,文章否定了“孱頭”“混蛋”“廢物”的錯誤做法,提出了應該既要“占有”,吸取精華,又要“挑選”,去其糟粕。在闡述對待“魚翅”“鴉片”“煙槍和煙燈”以及“姨太太”的正確態度時,既反對“左”傾,又反對“右”傾,全面科學地論述了“拿來主義”的正確觀點。因此全文充滿辯證法,富有極強的說服力。
有深入的思考才會有深刻的議理,有深刻的說理文章才能“理直氣壯”。學生在寫作時若能夠運用因果思維、比較思維和辨證思維,議論分析的思路就能打開,深思下筆方能有說服力。
當然,提高高中生議論文寫作水平可以從多方面入手。只有培養學生從生活中感悟積累,在勤筆勉思中積淀,激活學生的深度思維,學生的議論文寫作能力才能不斷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汪筱濤.高中作文思維模式的構建與突破[J].語文月刊,2014,(7):58-61.
關鍵詞:寫作概念;寫作框架;個性化寫作
進入高中學段的學生,習慣了初中的記敘文寫作,對議論思考不大感興趣,平時寫文章,最直接的做法就是百度一下,找范文樣板來仿抄;要不就是把以往寫過的文章拿來刪減添加,拼湊文字,用套作的文章以求過關。如何改變這種現狀,我認為議論文寫作應從下列幾方面做起。
一、建立寫作概念,引導學生認識到寫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這些年教授學生作文,每當聽到學生說“寫作文”時,我總要出語矯正:所謂作文,就是寫作文章,“作”與“文”,一動詞一名詞,不可混淆為“寫作文”。其實,并不是我較真,而是想改變學生的看法。文章,固然是“作”出來的,但寫的過程中,不能光想著“作”,而把寫作的本意給忘了。我一直灌輸這樣的概念給學生:文章千古事。我們既然下筆,用時用力,那就要寫出有質量的文字。每一次的文字表達都是一個思考過程的體驗,不能只想著把文字拼湊夠八百字上交就算數。所以,在教授寫作之前,我都要諄諄告誡學生:你是在寫文章,不止是“作文”這么簡單。我認為,只有先幫助學生端正寫作態度,讓他們從心底里尊重文字、愛惜文字,才有可能去經營構筑出好文章。
二、引導學生搭建基本的議論文寫作框架
許多會寫文章的人都愛說文無定法。我不這樣認為。但凡寫文章,基本的文章架構,或是技巧、文章意蘊的表達,都有章法可循。在成熟的寫作者眼里,文字可以隨性揮灑,心到意到,文字也就到了。可對于不諳寫作規律、寫作章法的高中生而言,要想完整地表達出一個意思,且能講出一點有見地的看法來,就相當不容易了。因此,我認為還是要踏踏實實地教給學生最基本的寫作框架。
我授課的班級是面向中等層次的學生,寫作能力較弱。我在教授議論文寫作時,會先給學生印發相關的典范例文,如,《說“勤”》《談骨氣》這樣的范文,或是歷屆學生的優秀習作,和學生一同研讀品鑒。以《說“勤”》為例,此文結構端方,體現了小議論文基本的論述架構,文分五段,從入題破題到個人對“勤”的看法論述,乃至“勤出成果”“勤出聰慧”的立論分析,無不嚴整規范。由總到分,由分點論述到總括歸納,說理縝密,絲絲入扣。范文引路,給學生建立議論文的基本印象,對接下來的寫作教學有大幫助。
至于有老師認為要教給學生更多的結構格式,我認為不能操之過急。學生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單位時間里,我們要先落實好一個知識點,并力求讓學生掌握,不能把所有東西在短期內一股腦兒全塞給學生,否則“亂花漸欲迷人眼”,會把原先努力的成效也削弱了。
三、段落寫作細化、具體化,明確要求
成型的文章,是由細部衍化而來的。所以,教師要想幫學生打下扎實的議論文基礎,就要多花工夫。由文章的開篇破題,到每個語段的具體寫作,每次寫作訓練落實一個點即可。如寫作話題作文“走捷徑”時,我就要求學生用上我教的開篇破題法,或闡釋破題,或對比破題,要不來個設問破題,以有具體方法的寫作指導來解決學生面對話題或命題逡巡而久不能入題的問題。在有章法可循的情況下,學生開篇時不至于撓頭半天,那接下來的寫作也會順利很多,思維空間也會豁然開朗。
而我在批閱學生文章時不求全責備,針對每次的寫作具體要求,以“點”的完成為文章批改的最主要部分,再全面看看。讓學生的寫作有一個集中的發力點,用心完成。這樣效果好,學生也不至于疲于奔命。如這次讓學生寫作今年的高考作文,我讓學生把握一個點,或“施者”或“受者”,較為透徹地分析。而且要求重點寫好其中的一個議論段,用的論證方法可以是因果論證法,或是假設分析法,或是正反對舉法也行。但整篇文章中必須有一個語段是較為出彩的。這樣的寫作引導,我認為還是比較有效的。學生會在編織文字的時候,知道孰輕孰重,懂得用力。
一、立足需要合理嫁接
很多時候素材確定了,但是簡單的素材卻并不足以支撐論點。如果說對內容龐雜的素材要合理取舍,那么對單薄的素材要結合實際合理嫁接,使之內涵更加豐富,主題更加鮮明,從而更好地為論點服務。比如《放棄與執著》一文中,作者想到了“魯迅棄醫從文”的素材,但是“棄醫從文”這個選擇背后的內涵單純就素材本身很難說得透,這時候就可以將魯迅作品中很多內容嫁接上來透視魯迅的思想,從而彰顯這種放棄背后的執著:因為早年時父親的病,讓少年魯迅選擇了學醫的道路,立足強健中國人的肌體,不再做恥辱的“東亞病夫”;但是對人生亂象的關注,又使得他憤慨于中國人精神上麻木冷漠:面對祥林嫂的坎坷命運、孔乙己的悲慘人生、閏土的可嘆遭遇,路人只是緘默不語,閑人也只當作飯后談資而津津樂道,國人的劣根性讓他感到了危機,于是他決然放棄了從醫,執起他如刀般鋒利的筆桿,期盼著人們的警醒以及中國這條沉睡巨龍的驚醒。他的棄醫從文,讓他的執著更顯偉大。
作者將魯迅作品中的諸多人物、情節與其“棄醫從文”的事件嫁接起來,通過其作品中的思想來倒推、分析其棄醫從文的原因,就使得單純的事件變得內涵更加豐富,也更有說服力,這樣的嫁接因為有其一致性,因此比較合理,就避免了素材的單薄。
二、結合實際合理改寫
并不是所有的素材都適合直接拿來做論據,有的素材對于論點而言不夠新鮮,也不夠深刻,甚至論證效果是相反的,這時候如果要運用這一素材,就必須加以改寫,在不改變其真實性前提下,對其做一點藝術處理,使之更加緊貼論點。比如《放棄與執著》一文中,作者想到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素材,但是這一素材與放棄、執著的關系并不直接,或者說有點牽強,因為這種放棄是被逼使然。
但是作者略加改動,這樣寫道:因戰爭失敗,越王勾踐被擄入吳國,為了自己的百姓不受屈辱,他放棄了尊嚴,寧愿像奴隸般侍奉吳王。“臥薪”,讓他感受到了生活的艱辛,“嘗膽”,讓他在感受生活苦痛之時更加執著于理想,然而,正是這種尊嚴的放棄,讓他體味了百姓的疾苦,也讓他一天天執著于他的理想,最終正是這放棄后的執著,成就了他的帝王大業。
木匠做短了進貢來的木材,石匠借此就做出了隆起的石墩。既保全了木匠的性命又為中華建筑多增了一分姿采。
人類在自然母親的教化下,懂得了一種合人倫而又美麗的道理——雙贏。
取尺之長,彰顯了寸的靈巧;取寸之短,又褒揚了尺的長度,于是尺寸合作使工之器愈利,使工之事愈善。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種精神意義上的雙贏,它抹去了勉強別人所帶來的壓力,也減少了被別人勉強所帶來的痛苦;“姜太公釣魚”是一種行動上的雙贏,他避免了垂釣人枯坐求魚時的心焦,也減少了池中魚兒嬉鬧時的忐忑。兩不傷害,求的是一份靜默,是一份期許和等待。于是孔圣人成就了美名,于是姜子牙等到了他的伯樂。
鄭和是一個航海家,率領船隊浩浩蕩蕩地出發。他帶著天朝上諭,所到之處,送陶瓷,送絲綢,送茶葉。他送去是一個古老的東方國度的文化,同時也收獲了異域文化,更有禮贊和膜拜。他是東方的“禮”,是東方的智慧。當哥倫布帶著他遠洋的發現,成為了西方殖民者在海上旅行的明燈時,他只不過是一個殖民者的先驅,為了東方的黃金,為了東方的絲綢而來。所到之處,帶給土著居民以災難,帶走了車載斗量的財富,留下了殖民地上泣血的控訴。所以鄭和的航海史是金色的,處處煥發著“雙贏”所帶來的人倫光輝;所以哥倫布的航海史是血色的,處處浸染著貪婪所帶來的罪惡。
洶涌之歷史長河,淘盡世界諸國。三大文明古國的隕落,歐洲的崛起與掠奪,世界大戰的洗禮,外族的大舉入侵,使萬國興亡交替,盛衰易幟。而唯有我東亞神州,炎黃故里歷經磨難而屹立于世界,促世界之發展而衛世界之和平。今聞之深遠中國夢。吾夜不能寐,為其之中國夢與吾之中國之夢,歡欣和鼓舞。
吾之中國夢,是以中國成天子之邦,九合諸侯,使國之無人敢犯也。憶往昔,盛唐之時,吾之浩浩中國國力之盛如日中天,萬國皆朝于中國,共稱吾中國為天朝上國。何其盛也!然清末外族襲擾,國勢傾頹,元氣大傷,雖經歷任總書記之勵精圖治,國勢日長,然終不可比肩于極盛之時,故東亞日本之蕞爾小邦膽敢侵我國土,南越之鄙陋小國竟敢入我中國南海,犯我,使我中國上下皆怒發沖冠。假使吾之中國國力勝于西方之強大美國,諸國豈敢犯我中國乎?故吾之中國夢,是以中國成天子之邦,傲立于世界之林,無人敢侵我中華。
吾之中國夢,是以人民安居樂業,富裕而博識。儒家思想之大同社會乃吾日夜所盼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也。”此言得之。若吾之社會,路不拾遺而夜不閉戶,使男有分,女有歸,則天下必大治,吾華夏之民魂乃團結如牢,不可破也。民魂即成,國即有魂,更可增強在國力耳。民之安居樂業,亦及國富,富則強兵,兵強則民魂生,國強矣。故吾之中國夢,是以民安居樂業,天下大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