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論雷峰塔的倒掉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雷峰塔在海內外享有頗高的知名度。在數以千計的中國古塔中,它是與西安大雁塔、蘇州虎丘塔比肩的有著豐厚歷史文化內涵且欣賞魅力超乎尋常的名塔之一。
從建筑學上講,它是中國造塔工藝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開創了中國古塔木結構樓閣式八面塔的新品類,對中國古建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風景審美上講,它是西湖山水空間南部輪廓線的制高點,是西湖風景名勝自然與人文完美和諧結合的點睛之筆。
從民俗文化意義上講,《白蛇傳》的廣泛流傳,與這座七級浮屠綰結起密不可分的聯系,它又成了西湖女性化風度并充盈著愛情故事神秘、浪漫意味的形象載體。
在許多人的心目中,雷峰塔已不是一座普通的佛塔,它是承載神奇傳說、千年歷史的文化見證。
雷峰新塔于2002年10月25日舉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禮,從此圓了杭人之夢,國人之夢,我心之夢。
世紀夢尋,夢圓今朝啊!
去年金秋十月,好友約我同去杭州。兩先生各有重任在肩,各行其道,我則純粹優游山水,放逐身心。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幸得這次免費的“天堂之旅”,何樂而不為?
其實,令我興奮的真正原因,并不完全是神迷“三吳都會”的樓臺亭榭、山色湖光,而是要親眼目睹那座倒塌了80年的如今再造的雷峰塔,就是那座法海和尚將美麗的白娘子壓在塔底的雷峰塔,那座魯迅先生為之動容為之憤懣并且寫出“兩論”的雷峰塔!
那日天氣晴朗,我們從蕪湖兩站廣場搭乘豪華大巴,順蕪宣高速公路徑奔皖南腹地而去。優雅的車廂里彌漫著輕柔的樂曲,是一首曾經流行的老歌《真的好想你》,那聲音甜甜的、嗲嗲的,甚是撩人思緒。臨窗望去,廣德至安吉一路丘陵逶迤,斑駁著五彩繽紛的景致,真是樹樹皆秋色,山山紅葉飛。巴士在油滑的路面上急馳,3小時行程,杭城在望了。
而今上“天堂”的路好便捷唷!
我從心底發出一陣莫名的感慨,驀然想起那位唐朝詩人香山居士白居易,不知他出任杭州刺使時是騎馬、坐轎抑或乘船,費了多少時日?又想起宋朝詩人坡,他被神宗皇帝貶為杭州通判時是怎樣的心情?盡管古今暌違,思接千載,我還是想對兩詩人說幾句寬心話:文章千古事,仕途一時榮。歷經時光的過濾,后人或許尚能記得幾句你們留下的詩詞和那造福子民、長臥西湖的“白堤”、“蘇堤”,誰還孬哄哄惦記那勞什子官銜呢?心中正泛起一陣竊笑,大巴已泊定在杭州近郊的一個汽車站,立刻有兩位俊朗的先生樂呵呵地迎上來,于是我換乘一輛黑色奧迪駛入市區。
真的很走運,翌日,天氣格外晴朗,晨霧尚未散盡,遠望水天一色,山影朦朧,湖畔市聲如潮,游人如織,我在曲院風荷處登上快艇,急馳在浩淼的西湖上,經劉莊,過蘇堤,由小瀛洲直駛西湖南岸的夕照山塢埠。
夕照山又叫南山、雷峰山,山高只有海拔48米,是南屏山余脈北伸、瀕西湖南岸勃然隆起的一座小山。此刻,我腳下正踩著千年風化的夕照山,眼前秋水長空,一片蒼翠,林柯掩映間隱隱地透出孤峰染紫、塔影橫空的佛塔,啟功書寫的“雷峰塔”3個藍底金字在夕陽中熠熠生輝。
金風送爽,湖水涵碧。登臨塔頂,憑窗遠望,八面來風,西湖美景,盡收眼底。近處可看南屏晚鐘、花港觀魚、三潭映月、柳浪聞鶯;隔湖較遠的可見曲院風荷、平湖秋月和斷橋殘雪,與夕照山遙遙相望的有雙峰插云;極目遠眺,便是虎跑泉、六和塔、靈隱寺和飛來峰了。
去年此刻,丹桂飄香,秋色宜人,雷峰新塔矗立起來了。巍巍塔身,依偎著藍天;靚麗塔影,倒映于碧水,與人們闊別近80年的“雷峰夕照”回到了西湖十景的行列。今年此刻,有幸沿著歲月的長河,與我的同胞一起審視這座充滿人間關懷的傳奇古塔經歷的風雨變遷,一起品味這處獨領的名勝古跡留給后世的啟迪,一起從巍巍古塔的歷史文化蘊含中,重溫那些煙消云散般逝去的喜怒哀樂,重拾那些為紅塵中人所寄予夢想與情思的浪漫故事和離奇傳說。
新塔內每層都裝飾了諸如佛經故事、民間神話的壁畫,我饒有興致地觀賞了斷橋艷遇,游湖借傘、盜仙草、水漫金山、扣金缽、奉旨拜塔等工藝美術作品,真切體悟到《白蛇傳》與雷峰塔的不解之緣。
在雷峰塔的地宮里,我看到了保存完好的舊塔遺址、《華嚴經》石刻、純銀阿育王塔、鎏金龍蓮底座佛像、磚藏經卷、塔藏古錢幣等一大批精美珍貴的文物,無怪乎2001年3月對遺址和地宮發掘的消息轟動了全世界。其實早在20世紀20年代雷峰塔殘軀坍塌后經卷真形初露時即已震驚了海內外。
行走在雷峰塔的周遭,我心潮難平。在封建統治者看來,“白蛇”是代表反叛意識的“妖孽”、“精怪”,理應被“永鎮”在塔下不得翻身;而“雷峰塔”是皇權的象征,理應法力無邊,威力無窮。它鎮定了綱常,穩定了社會,鎖定了人心,“永鎮”二字便透露出3個“定”字的玄機。然而在老百姓心目中,“白娘子”是美麗善良仗義多情的“蛇仙”,雷峰塔卻是監禁無辜生靈的囚籠。法海可以用“雷峰塔倒,西湖水干”的咒語來“宣判”白蛇的永劫不復,老百姓和魯迅們卻巴不得雷峰塔早早地蕩然無存。殊不知雷峰塔本身何罪之有呢?錯就錯在此塔在白蛇傳說中被封建勢力附會成鎮壓良善無辜的"法物",完全悖離了民俗的心理和愿望。由此觀之,魯迅“希望雷峰塔倒掉”和“新的雷峰塔也會再造”便在情理之中了。
一、“生活聊法”
就是將日常生活中或眼前發生的故事作為“聊”資。因為這些事在學生頭腦中印象還很清晰,甚至是學生興奮、關注的中心,以此來作為課堂“閑聊”的話題,自然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讓學生易于理解、樂于接受。
特級教師錢夢龍在講魯迅先生的雜文《論雷峰塔的倒掉》時,先與學生閑聊杭州人民最近正在建議重修雷峰塔,他問學生:“你們說說看,如果魯迅先生還健在,他是反對呢,還是贊成?因為現在修雷峰塔象征我們在社會主義生活條件下,對歷史文物的保護。”教師進一步啟發道:“非表明什么象征意義不可嗎?”學生頓時領悟,一學生說:“魯迅先生在文章里把雷峰塔作為封建勢力的象征不過是借題發揮,現在重建,與魯迅先生的文章毫不相干。至于魯迅本人贊成還是反對,我們回答不了,這只有他本人知道。”這樣,學生在“閑聊”中理解了文章“借題發揮”的特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情境聊法”
就是根據課堂教學中的特定場景來“聊”。課堂教學的特定場景是指學生的知識背景、聽課情緒、課堂氣氛、課堂教學的內容與目標等,一般情況下,不需要什么“閑聊”,可直接入正題。但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就需要借助“閑聊”來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和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有時學生的注意力還在剛剛發生的事情上(如某一學科的測試剛剛結束,學校的大型活動剛舉行完畢等),就應該談論與剛發生的事有關的話題,而不應緊接著上課。有時學生情緒比較緊張,需要閑聊幾句來放松、調節一下課堂氣氛。
如大型的觀摩課,學生很緊張。為消除學生的緊張情緒,這位教師與學生一同聊起導演與角色的事來。他問了學生很輕松的一些問題:“我們這像是在做什么?”“演戲。”“我是什么?”“導演。”“同學們呢?”“主角。”“今天我能與優秀的演員們一起工作,感到很高興,希望大家好好配合。”學生沉悶的空氣一掃而光。這種“閑聊”切合了情境,自然有趣。
三、“聯系聊法”
就是使“閑聊”的話題與課堂教學的內容聊系起來。這種聯系是多種多樣的:
一種是相似的聯系。觀摩與看戲相似,教師與導演的作用相似,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主體作用與演員相似,一部戲要靠演員去表演,一堂課要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既不牽強,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另一種是相關的聯系。如:一個教師在講解說明文的說明方法時,由介紹某人的相貌而轉到說明的關鍵。他在課前“閑聊”:“你們放學回到家里,如果家長問起,給你們上課的是哪位教師?是什么模樣?假如有學生這樣回答:我的老師他有兩只眼睛,眼睛上有眉毛,眼睛下是鼻子和嘴,頭的兩側各有一只耳朵……”教師的話還沒有說完,學生已發出陣陣笑聲,學生紛紛舉手發言:“他說的全是廢話。”“他沒有抓住人物的重要特征來說。”教師通過“閑聊”讓同學們明白了說明事物一定要抓住事物的重要特征的道理。
四、“對比聊法”
就是用把兩類事物作類比的方法,完成由此及彼的理解升華。通過新舊事物的對比,能加強新舊知識、事物之間的聯系,溫舊而知新;或是通過生活中某一同類事物的比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如一位教師在講授完《最后一課》時,讓學生猜測、討論一個問題:“我和韓麥爾先生一樣,教的都是自己祖國的語言,你們猜猜看,我的心情是怎樣的?”
“老師的心情是驕傲和自豪的,因為我們祖國的語言是美麗的。”“老師認為教我們祖國的語言是神圣的。”老師接著說:“漢語是世界上最美麗、最古老的語言。韓麥爾先生對他的學生說掌握他們祖國的語言(法語)是做亡國奴的人打開監獄之門的鑰匙。那么你們掌握了我們祖國語言的鑰匙,去做什么呢?”
“去打開知識的寶庫。”
即根據教學目的和重點通盤考慮,主要的有難度的綜合性問題與細節性的局部問題相結合,使課堂提問主次分明、先后有序,提的一些問題前后貫通,相互配合,以利于推進思考問題,為學生解決問題提供一個坡度。如果說一堂課是一首樂曲,那么大問題就是整個樂章中的基調,而小問題則是樂章中的每個細小的音符,音符為基調而設置。如教學《赤壁之戰》,為了讓學生逐步理解周瑜用大火大敗曹操80萬大軍的經過和原因,設計大問題為“周瑜是怎樣按黃蓋的計策打敗曹軍的?”小問題:“A、曹操為何把兵船鎖在一起?B、周瑜和黃蓋為何想火攻?C、為什么黃蓋能接近曹營?D、火船是怎樣沖進曹營的?E、火攻的結果如何?”通過一大五小六個問題,學生對赤壁之戰的經過和原因就了解得清清楚楚了。
二、新知識與舊知識結合
孔子要求“溫故而知新”;夸美紐斯形象地比喻不鞏固教學就像“把水潑到一個篩子里”一樣;烏申斯基則認為復習是“學習之母”。語文教學過程中,綜合新舊知識提問,是經常用的方法。順序上層層推進,由彼及此,由已知到未知,逐漸引向疑惑之處,用點撥、誘導或必要的暗示,引起學生的回顧和聯想,激起他們積極的思維活動,從而把所“惑”和他們原有的見聞、體驗、感受、認知等貫通起來,最后水到渠成,問題迎刃而解。例如教學《論雷峰塔的倒掉》,問:“據報道,杭州市決定籌款重建雷峰塔,如果魯迅健在,他聽到這樣的消息會不會高興呢?”通過這個問題,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明確作者的寫作目的(即借題發揮),另一方面明白現在重建是四化建設、旅游的需要。
三、重點與難點結合
重點處即文本的特色之處、文本的精髓體現之處,抓住重點提問能使學生立即產生興趣,快速進入課文,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揣摩,把握文章的中心。學生對事物感到新穎而又無知時,最能誘發好奇內驅力,激起求知、探究等學習意愿,所以,課堂提問的內容不宜過淺或過深。一般的,可設置懸念,寓難于趣味中,解除學生的畏難心理。
四、無疑與有疑結合
美國心理學家古德曼認為:“閱讀乃是心理語言學的猜測游戲。”在閱讀上,學生因為知識水平、生活經歷、文字理解等方面的因素,對文章某些內容或詞句難以感知和理解,這時,教師要抓住疑處發問,幫助學生釋疑,否則,這些疑點有可能變成死點。對于不疑處,在課堂教學中也有提問的必要。因為,不疑處常常隱藏著疑難的問題,抓住不疑處提問,可以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向課外知識遷移、拓展。對于不疑處問題的設計要巧問精思,易中生趣。
五、提問與討論相結合
一、連鎖閱讀
連鎖閱讀是指圍繞某一知識點閱讀相關的文章,通過這些文章的相互補充,以求對這一知識點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劉勰《文心雕龍》說:"握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只有多閱讀,多思維,隨著知識的不斷豐富,我們的閱讀能力才會提高。
我們要了解魯迅先生雜文的特點,在學習了《論雷峰塔的倒掉》《"友邦驚詫"論》后,可以選擇閱讀魯迅雜文,以獲得感性的認識;閱讀有關魯迅雜文的評論性文章,以求理性的認識。這樣感性和理性的結合,知識得到了融會貫通,"魯迅雜文的特點"也能較好地掌握了。
二、類比閱讀
同一景物,在不同作家筆下,卻傳遞出不同的情感;為表現同一主題的小說,故事情節卻可以完全不同;同一類人物在不同作家筆下顯示出不同的典型性格。閱讀時,如能就此展開豐富的聯想,進而在聯想的基礎上進行類比,品味其表現手法的多樣性和作品的高低優劣,這樣就能使學習的效果得到加深和拓展,進入新的創造性的境界。
我們知道了《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邊塞雪景的奇寒,就可以聯想到《沁園春·雪》北國雪景的壯美,《濟南的冬天》雪景的秀麗,《夜走靈官峽》風雪的瘋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雪地捕鳥的歡快。同是反封建反科舉的小說,《孔乙己》屢試不第,因偷書被打折了腳,全文深沉悲涼;《范進中舉》中落泊書生范進雖及第卻喜極發瘋,全文幽默辛辣。同是老師,蔡蕓芝的溫柔美麗,壽鏡吾的博學嚴厲,沙莉文的善良才干,韓麥爾的愛國情感,藤野的毫無民族偏見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參看閱讀
文學作品以文字為載體的,讀者在閱讀時將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具體的形象;影視作品經過導演的藝術加工、演員的形體演出,將平鋪直敘的文字轉化為動感藝術,配以鮮明的色彩,動人的音響,給人以直觀的感受,因此,我們在欣賞文學作品的時候,可以參看相關的文學影視作品,從不同層面對作品理解。試看下面三段:
〖甲〗只見燈明,前番那個唱曲兒的養娘玉蘭,引著兩個小的,把燈照見夫人被搠死的地下,方才叫得一聲:"苦也!"武松握著樸刀,向玉蘭心窩里搠著。兩小的亦被武松搠死,一樸刀一個結果了。(文學名著《水滸傳》)
〖乙〗武松殺了蔣門神、張都監等人,回身撞見玉蘭;玉蘭苦求武松將她帶走,武松不允,玉蘭悲痛絕望,跳樓自盡;武松回身急奔,伸手去接,無奈半臂之差,玉蘭香消玉隕,武松悲痛不已。(山東電視臺系列劇《水滸·武松》)
〖丙〗武松殺了蔣門神、張都監等人,回身撞見玉蘭;武松一把扯過,口罵"",玉蘭求饒,武松一刀下去,鮮血噴出,玉蘭身亡。(中央臺連續劇《水滸傳》)
〖甲〗〖乙〗〖丙〗三段對玉蘭之死的處理有何不同,側面反映也武松的不同形象。〖甲〗〖丙〗兩段武松完全是一個殺人狂,〖乙〗段的武松則顯得有情有義。
四、比較閱讀
提到魯迅的我們能想起來的小說大概是《狂人日記》《阿Q正傳》,提到雜文那立刻能想起來的大概是《紀念劉和珍君》《論雷峰塔的倒掉》《再論雷峰塔的倒掉》等。我個人因為喜歡魯迅的文字,所以讀過相當一大部分魯迅的雜文,并且堅持著看完了《阿Q正傳》,但實在提不起看《狂人日記》的興趣。我接觸過的絕大部分人是不可能去讀課文之外的魯迅的文章的。那些文章趣味性真的不好,純從文字優美的角度看也許《野草》有一點,別的則多是犀利的議論文,并不十分好看,非要讀我相信更多的人可能會喜歡沈從文、梁實秋等。但很有意思的是在那個年代魯迅其實是流行的,《吶喊》這書在作者生前被印刷了22次。沒有這種流行度其實也支撐不起魯迅先生在那個年代那么大的影響力。
那什么人會喜歡魯迅先生的文字呢?綜合各種狀況我們可以講是對社會狀態不滿意并并關心社會狀態的人。如果一個人每天只是不停的打麻將,抽大煙,茍活度日,那他為什么看魯迅的文章!所以我們至少可以說那個年代是有很大一撥人關心社會的整體狀態,并力求改變的。所以那是一個革命的年代,只有在革命的年代,魯迅的文字才可能成為流行。這個時代的跨度其實非常的長,至少橫跨了魯迅先生的一生。
如果我們可以從魯迅的流行反過來印證那是一個革命的年代,那我們一樣可以從今天各種流行的東西上面透視出這個時代的人心士氣。這其實與古代人治政時所謂的觀民風而知得失是一個思路。
從互聯網思維到網紅經濟
大概一年多以前很熱的互聯網思維現在很少人提起了,這大概與小米這個標桿企業變的有點不太景氣有關。在與華為的對戰中,小米似乎越來越處于劣勢。2016年人們開始追逐一些更新的東西,比如網紅。所以又有很多人開發一種叫網紅經濟的東西。
這實在是互聯網發達之后帶來的一種新現象,每年、每月、每時每刻人們都在追逐一些新的熱點。從互聯網思維到微商再到網紅經濟,與此伴隨而來的是新詞的短命周期。
這是非常有意思的現象,一種真正有價值的東西絕不應該一年前還萬眾矚目,過街天橋邊上的社會人士也在探討,一年后卻變的寂寂無聲,誰都不把它放在心上。
我們可以把書上的,互聯網上的東西分做:信息、知識和思想三個層次。Oculus了Rift是信息;歸納很多相關信息后發現Oculus對內容進行補貼是在嘗試打造封閉的一體化的生態體系這是一種知識;再進一步挖掘虛擬現實對現實的可能沖擊,綜合多個維度判斷他會成為一種通用計算平臺,并像互聯網一樣改變人們的生活則近似于一種思想。這里面信息隨時更新,知識則隨形勢變化而更新,真的有價值的思想則橫亙千年,比如說到現在人們還會讀道德經。
各種新詞換來換去唯一能說明的是大多時候人們其實只是在信息的層面解讀問題,雖然新詞往往會被偽裝成一種知識或思想。或者說其實人們并不真的對知識和思想感興趣,人們真的感興趣的其實信息中所可能帶來的商業機會,馬上能為自己帶來什么。也就意味著人們感興趣的點其實根本不是什么思維也不是什么經濟學,而只是一種快速的賺錢方法。所以什么互聯網思維、微商、互聯網金融、網紅這些東西就會一波波的涌上來,這時候千萬不要被表面上那個詞以及相關詞的解釋所迷惑,檢驗這些東西正確與否的始終只是能不能讓人迅速賺錢。不能賺錢了它就會迅速被冷落。
這毫不稀奇,昨天有,今天有,明天也會有,聯想到人類曾經歷時千年苦苦研究煉金術,那就會對這種現象的生命力抱有極大的信息。
透過現象看看本質
恰如魯迅的興起代表了革命的心態,上面說的這狀況其實代表了一種急功近利的暴富心態。這心態反倒是真的起源于互聯網,互聯網所帶來的網絡效應,有幾個明顯的特征,導致它特別適合一夜暴富:
一是它的杠桿率非常高。這可以從Facebook花10億美元收購Instagram和190億美元收購Whatsapp上獲得直觀的感受。Facebook進行收購時,這兩家公司一家只有10幾個人,一家則只有40個人左右。冷冰冰的看這數字,感受不深,我們可以做一點點對比。假設一個公司是做外包的,技術水平非常高,人月單價有4萬RMB。同時這個公司包括支持人員在內有500人,公司里每個人月都可以換成收入,那么這個公司一年的收入大概是4000萬美元,按照收入的四倍進行估值,這公司價值1.6億美元,而這個公司為了成長到這種程度那可能需要五年以上的不懈努力。而Instagram用10幾個人達成10億美元價值只用了差不多2年。5年500人創造1.6億的價值,與10幾個人2年創造10億美元的價值,這背后單人一年創造的價值是接近800倍的差異。Whatsapp的情形顯然就更加夸張,背后是數千倍的差異。這種單人創造價值的巨大差異導致互聯網產品的杠桿率可以非常的高。
一是它的擴張速度非常快。純數字產品如果在點上獲得突破往往可以迅速獲取客戶。這可以從通用汽車的成長周期和Google、Facebook的成長周期上獲得直觀感受。
急功近利的暴富心態本身其實沒什么不好,誰不想一夜成名呢?關鍵問題在于它有自己的明確限度。當超過了這限度后,那就會欲速則不達。一旦從比特的世界進入到原子的世界,那過去幾十年沉淀下來的管理、生產工藝、供應鏈這些東西就會重新變的有價值。這點上任正非先生是有自知之明的,所以華為才會反過來向并不火熱的IBM學習流程設計。互聯網企業顯然有自己需要補的課,相信越來越多的企業會認識到這點,這是一個暴發戶進行沉淀的過程。但真的追溯這急功近利心態的起源也許比單純的評價這心態好或不好、那里不好,互聯網企業那里需要補課更有意思。
孟子講: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與急功近利暴富心態相對沖的正是恒心。所以追溯根本實際要追溯的正是究竟是什么東西讓大多數人失去了恒心。
古代的士是以人類大群為己任的人,但實際上綿延幾千年的士的傳承精神其實斷絕了,或者說至少是隱藏了。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現代人估計是很難理解的,但如果觀察中國歷史你就會發現這不是虛偽,而是士大夫精神的一種表現,這種精神在中國歷史上也有進退升沉,但其主線經數千年延綿而不絕,并且曾經滲透到社會的多個層面。我們可以不認同這種超現實的總是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價值觀念,但怎么都要承認一種值得尊敬人文理想。這些士大夫們綿延幾千年一直嘗試建立一個有溫度、有底線的世界,但從結果而論士大夫們其實是失敗了,人心上的修持最終敗給了轟隆隆走來的蒸汽機、潤物細無聲的互聯網和經濟。
士的傳承精神失去實際上導致恒心失去了一個重要的來源。剩下的就是純物質追求上是否能達成有恒產者有恒心的狀態。很不幸這點也很難,總是劇烈變化的環境讓人們對未來缺少一種穩定預期,人們更想盡快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接下來出國、買房或者干點別的什么。這點展開很麻煩,不再詳細探討。
結果是很明確的,魯迅那個時代是革命的時代,我們這個時代其實是商業的、急功近利的時代。魯迅的犀利文字,互聯網思維、網紅的迅速更迭可為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