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思鄉之情的詩句

思鄉之情的詩句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思鄉之情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思鄉之情的詩句

思鄉之情的詩句范文第1篇

詩人們魂牽夢縈的思鄉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種機緣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懸、夕陽西下、塞外蘆笛等等,都會牽動詩人對故土的思念。詩人們便會觸景生情揮灑自己不盡的鄉思。被稱為中國第一思鄉詩的《靜夜思》便是如此: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觸發詩人思鄉之情的便是秋夜的明月。詩人仰望著玉盤的明潔,月桂的婆娑,思緒萬千:今夜的月兒多圓啊,可人呢,怎能團圓?于是詩人想起了故鄉。想起了故鄉的什么呢?詩人沒有具體講。還是讓我們讀者去想象吧!

再來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這首詩中,也寫了月色如霜,也渲染了冷清凄涼的氛圍。長年在邊關要塞的戍卒將士在這種氛圍中更覺寂寞。在這樣的氛圍中,忽然不知從何處傳來蘆笛聲,婉轉悲切,如泣如訴。這裊裊之音,深深地觸動了將士們的懷鄉之情。“一夜”可見思緒持續時間之長;“盡望”點出感染范圍之大。同樣,李白也寫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的詩句。都以蘆笛聲為誘因,表現深切的思鄉之情。悲涼哀怨,感人至深。

遙思遠憶。上一類的古詩往往是詩人因景物而引起思鄉之情,而思鄉的具體內容,詩人并沒說明。還有一類詩則是通過思念故鄉的具體情景來表現詩人的鄉愁。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佳節,本是家人親友團聚的日子,但詩人卻“獨”在“異鄉”,因而“倍思親”。詩人思念什么呢?詩中構想了這樣一幅情景:在這重陽佳節,家里的兄弟都登高去了。他們一個個唱著跳著,歡快熱鬧。可就在他們挨個插遍茱萸的時候,遺憾地發現還少了一個人。兄弟們也許一下子安靜下來,手執多出的一棵茱萸念叨著遠行的我呢。這里,由“遍插”到“少一人”自然引起了情思。詩人通過想象出來的情景,曲折地表現了自己的鄉愁,顯得婉約動人。

無獨有偶,白居易的《邯鄲至除夜思家》也是如此: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詩人并沒有寫自己如何想家,而是猜想家人此時也會坐到深夜,同樣在想著自己,他們此時大概正在念叨著我在外地的生活怎樣吧。其實詩人猜想家人想自己,正曲筆表現出自己對家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感情質樸而深沉。

問訊梅菊。“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遠在異地,當見到從故鄉來的人時,那種激動欣喜之情可想而知了。見面時一下子涌上心頭的一定有許多情況要打聽:家人是否平安,故鄉的父老鄉親生活怎樣等。但有這樣的一位詩人,他并不問這些,而只是問綺窗前的寒梅開了沒有:

君從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維《雜詩》

熱愛家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表現在熱愛家鄉的山水、土地、風物、人情,以至一草一木上。你看,詩人問家鄉寒梅時是那么仔細——“綺窗前”,那么關切——“著花未”,從中可見詩人對家鄉時時懷念的赤子之心。梅花常是高尚圣潔的象征,詩中的寒梅顯然是代表故鄉的。故鄉在詩人心目中是何等美好啊!詩歌從小處著眼,表面看來,似一杯淡水。其實于平淡處,含有濃郁的詩情,表現了詩人對故鄉的強烈眷戀之情。

我常想,王維寫這首詩是不是受南朝陳文學家江總的啟發呢?《長安九日》:

心逐南云逝,形隨北雁來。

故園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詩中先寫自己“心”與“形”的南轅北轍,形象而精煉地寫出了羈旅遠方的心卻飛回了故鄉。詩人想念故鄉,想象著那籬笆邊純潔美麗的,“今日幾花開?”是開了一朵、兩朵,還是三朵、四朵呢?讀著這樣的詩句,我們仿佛看到詩人還要一一去點數似的,那急切之狀、癡情之態,躍然紙上,真是一往情深啊!

修書傳語。關山難越,錦書難寄。思鄉的人啊,往往只能對月空吟,對影沉思。此時,要是遇到趕往故鄉去的人,那叫詩人們多么欣喜啊!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張籍《秋思》

終于可以給家鄉捎封信了!詩人把全部的思鄉之情都傾注在家書中。他寫了又寫,看了又看。覺得該說的全說了,才把信封上。但在行人要出發的時候,詩人還是禁不住又拆開封,再看看。生怕還有什么沒說清楚。詩中的“欲”、“復”、“又”等字眼,恰當而曲折地表現了詩人的感情。“臨發又開封”這一細節,生動細致地表達了深沉的思鄉之情。

我們常說于細微處見真情,詩人往往會抓住典型的細節來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再如岑參的《逢入京使》: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思鄉之情的詩句范文第2篇

【摘 要】很多學校認識到經典誦讀對于小學生的德育功能,在學校內積極推廣,確實,經典誦讀給學生的德育功是強大的。介紹了如何利用經典誦讀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關鍵詞 經典誦讀;滲透;德育

一、開展經典故事會,促進學生誦讀

很多經典誦讀都包含一個小故事,比如,《三字經》是一本小學啟蒙讀本,它包括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兩個方面,具有一定的知識性,而且趣味性強,對于兒童的德育教育具有很大意義,三字經內容體現了中華文化傳統的道德人文主義精神。有很多學生在小學前的幼兒園就已經接觸過,但是,他們僅是限于機械的背誦,而對其中所包含的故事卻了解甚少,如果我們把其中所蘊含的故事挖掘出來,讓學生去學習,通過查找資料或者教師給學生提供故事,在課堂上請同學們講三字經故事,在學習故事、講故事中了解《三字經》里所蘊含的德育理念,就能在學習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二、創設經典詩文小環境,創設德育大環境

創設學生學習誦讀的環境能讓學生感受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蕩漾著經典詩文的氣息。當進入校園的時間起,學生已經進入了具有濃郁品德教育氣息的環境。學校里優美的環境能給孩子以美的教育,也能感受到濃濃的書香氣息,那些健康活潑的經典詩文作品與一句句寓意深刻的格言,都像一朵朵綻放的小花一樣散發出迷人的芬芳,讓學生回味無窮,感受到陣陣的香氣,也感受到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強烈氣息,從而對自己的品德提升起到了耳濡目染的作用。比如,在學校的宣傳欄或者黑板報上,張貼學校教師的名言警句,用教師的人格魅力影響著學生們,起到示范作用。操場的圍墻上一首首小詩并配有圖畫,如孔融讓梨的畫面感染著每一個學生。教學樓的走廊上,貼滿了同學們自己親手編制的經典詩文小報,小報的制作本身就對學生的品德教育起到提升作用,他們也會在經過走廊時關注其他同學的小報,從而讓同學們的辛苦勞動換來對自己的德育教育。班級也要定時更換經典詩文的學習內容、黑板上的激勵性的詩句、立志做人的名言等,比如,“冠必正紐必結”“輕聲慢步過走廊”這樣的警句既營造校園環境,打造儒雅書香校園,也是對學生的行為舉止的一個提醒,當他們長期得到這種警句提示時,就會逐步形成一種自覺的行為。

三、從《弟子規》中吸取良好品德教育的精華

大多數學校都學習《弟子規》,這里的“弟子”特指學生,“規”是指規范。《弟子規》的內容出自《論語·學而篇》,其中第六條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弟子規三字一句、兩句一韻,形成順口押韻的《弟子規》,《弟子規》規范了學生的具體行為,比如在家、在外、與人的交往、禮儀、學習等出外、待人要做一個行為舉止規范的好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教學《弟子規》時,要與生活結合在一起,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與人生觀,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做一個擁有優秀品質的人。

四、從唐詩宋詞誦讀中形成熱愛祖國的胸懷

在唐詩宋詞中,有很多作品都是作者通過描寫祖國的壯麗山河而表達對祖國的熱愛,我們在教學中把這些詩詞進行歸類,讓學生全面系統地誦讀,在反復的閱讀中感受作者的強烈愛國思想,從而對自己產生深刻的影響。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讓學生重復誦讀的同時,多讓學生從教室走出去,走到大自然中,讓他們在大自然中感受詩詞中的思想。比如,可以組織春游活動,也可以在學習時走到大自然當中,當他們看到大自然的美麗景色時,心頭便呈現出一首首古詩。當學生看到則則發芽的柳枝時,就會想起“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當看到一只只小燕子從自己身邊飛過時想到了“二月春風似剪刀”的詩句。學生在美麗的景色中想起了詩句,在詩句誦讀中想起了美麗的景色。

五、在古詩詞學習中體會真正的友誼

很多的小學生喜歡與同伴一起交往,但他們的交往很簡單,只是感覺高興,還是不明白他們之間的友誼是多么的可貴。所以,我們要對小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在很多古詩中,都有歌頌友誼的內容,學生在學習這樣的古詩時,通過反復誦讀與學習能感受到友誼的真諦。

在小學語文教材與資料中有很多這樣的體現友誼的詩句,比如:“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等。這些詩句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友誼之情,朋友的送別,朋友的相聚,朋友的一段段友誼有如一幅幅鮮明的畫面,在學生面前浮現,他們的這種情感深深地打動學生,讓學生理解朋友之間的友誼是那么珍貴。

六、在古詩中體驗濃濃的思鄉之情

有一類古詩是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這類古詩有很多,比如,在《靜夜思》中這樣寫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又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又有《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等等,諸如這類古詩有很多很多,在此不再一一贅述。每一個詩句雖然是在不同的情況下產生的,但都表達了同一個意思,那就是思鄉之情,我們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作者為什么產生這種思鄉之情,就根據作者不同的背景而教,在不同的背景下產生的思鄉之情又有不同的味道。

是的,讀書能給人知識,同樣,小學生誦讀經典,也能受到各方面良好的教育,開卷有益就是這個道理。我國的歷史悠久,古詩更是博大精深,盡管小學生對古詩的理解還不是那么深刻,但是,只要他們能牢牢記住這些名篇佳作,一定會給他們以后的生活學習帶來很大的幫助,將會受益無窮,最終后慢慢釋放出濃醇的芬芳,從而提高他們的涵養,凈化他們的心靈,提高他們的素養。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在經典誦讀的教學時,要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根據德育目標,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有計劃有步驟的教學。

參考文獻

[1]張曉中.經典誦讀在語文教學中的現實意義[J].文學教育(下).2011(01)

[2]田永梅.經典誦讀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J].中國校外教育.2011(11)

[3]周吉群.巧借“經典誦讀”提升農村初中學生的人文素養[J].新課程(下).2011(01)

思鄉之情的詩句范文第3篇

一、設情境――“未成曲調先有情”

課始,教師與學生親切地交談,從姓名及其含義談到老家:“你的老家在哪里?離這兒有多遠?”看似無心之筆,實則有意為之。不經意間,“老家”對于學生,從一個不常提起的詞語變得漸漸熟悉、溫暖。

輕柔悠揚的歌聲輕輕飄出,蕩漾開來,那是《月之故鄉》。樂聲瞬間抓住了孩子們的心,孩子們聽得格外入神。孫老師順勢讓學生說說感受。有的學生說:“我聽了這首歌,忽然很想念老家。”有的說:“我的眼前仿佛就是老家,就是爺爺奶奶。”還有的說:“我恨不得一下子飛到老家看看!”孫老師點點頭:“是啊,家鄉就是爺爺頭上的白發,就是小橋流水,就是兒時伙伴,家鄉就是媽媽溫暖的懷抱啊!”寥寥數語,悠悠樂曲,產生的卻是強大的“場”效應,使學生們置身詩歌學習的情境。

二、會詩意――“轉軸撥弦三兩聲”

組詩教學共選了五首詩,其中三首古詩,二首現代詩。教學中,孫老師多是以教師配樂誦讀引入,再引導學生品詩句、會詩意。學習《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一詩時,孫老師耐心地指導學生如何正確停頓,讀好詩題,并結合詩題介紹了詩人柳宗元因變革失敗而一再被貶謫,遠離朝廷,遠離家鄉,此時身處邊荒之地廣西柳州。為使學生更好地領會詩意,孫老師以“似劍芒”撥動學生的情弦――

師:同學們學過《桂林山水》這一課,那里的山水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生:桂林的山很美,一座座拔地而起,奇峰羅列,形態萬千,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像竹筍……

師:廣西的山何其美也!何以在詩人柳宗元的心中,這么美的山卻成了鋒利的“劍芒”而不是竹筍、駱駝?

生:這山已經深深刺傷了詩人思鄉的心,就像“劍芒”一樣。

生:重重疊疊的山擋住了詩人回家的路,在詩人的眼里已經不美了。

生:此刻,詩人心中充滿了思鄉之情。

師:是啊,正因為如此,這海畔尖山就成了鋒利的寶劍,割著他的――

生:愁腸。

師:刺著他的――

生:心!

師:刺著他的――

生:思鄉之情!

喻體的選擇,往往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在這里,引導學生聯系曾經學過的課文,喚起學生對廣西山水已有的表象,再以詩句中的“劍芒”疊加其上進行對比,促使學生聯系詩句、背景材料,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體會其中深意。無須逐字逐句解析,學生們已然領會了詩句的意思。

三、入詩境――“輕攏慢捻抹復挑”

詩歌的美在于形式、語言,在于意蘊、情境,而“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是其美的內核。孫老師以其充滿感染力的教學語言、高超的朗誦藝術彈撥教學之弦,讓學生親近詩歌,漸入詩的意境。

學習《七子之歌?澳門》,孫老師首先呈現給學生的是同名歌曲,童聲演唱動人心弦。而后,孫教師以深情的話語簡介背景,把學生帶到1924年風雨如磐的舊中國,又以聲情并茂的誦讀傳遞聞一多先生的噴涌真情。誦讀是詩歌教學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有感情誦讀能再現詩歌意境,使讀者與詩人產生共鳴,加深對詩的含義、感情的體會。但在精心營設的情境中,教師并不急于讓學生交流感悟、指導誦讀,而是對“擄”、“襁褓”、“夢寐不忘”等詞進行一番正音、釋義、追問。如,“擄”可以組什么詞?“擄”是什么意思?肉體可以被擄去,靈魂呢?又如,“夢寐不忘”是一種怎樣的情懷?“輕攏慢捻”之間,學生的心與聞一多先生的心慢慢靠近。此時,教師才引導學生品讀:“詩中什么句子特別打動你?”并結合學生的發言指導有感情朗讀。當學生爭先站到臺前誦讀時,已然將自己當作了“當代聞一多”(孫老師評價語),激情澎湃,勢不可擋。

當詩與情、情與境交融,學生們不僅感受到詩歌的形象美、意境美,更在抑揚頓挫中領略了詩歌獨特的藝術魅力,受到熏陶感染。這不正是詩歌教學的最高境界嗎?

四、感詩情――“弦弦掩抑聲聲思”

在《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一詩教學中,獨具慧眼的孫老師以“身千億”為憑借,引導學生從字里行間感悟詩人寥寥數語所要表達的情懷,體悟語言文字的魅力,獲得情感的滋養。

師:看到這一座座山,詩人產生了怎樣的想法?

生:(讀)“若為化作身千億, 散向峰頭望故鄉。”

師:詩人說的是什么意思?

生:詩人希望自己能夠分身,散到無數的山頭上。

師:為什么非要分成無數人散向無數山頭?

生:山太多了。

生:分成無數人,這樣才可以從多個角度把家鄉看仔細。

生:每一個部分都能夠注視著故鄉。

師:只怕看得不夠啊!……

思鄉之情的詩句范文第4篇

關鍵詞:鄉愁 游子 意象 情感

朱英誕的詩歌創作始于20世紀20年代末,其詩作不僅兼具古典和現代的多重元素,也飽含了詩人在時代風云中對生活,對命運的情愫與思考。鄉愁是人類共有的文化心理特征,是人類文學作品的永恒主題。朱英誕作為筆耕一生的詩人,三千多首詩歌作品里不乏以“鄉愁”為主題的詩作。本文選取《游子謠》進行鑒賞。

詩題為《游子謠》,《康熙字典》里有“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謠是唱歌,是沒有配樂的歌唱。朱英誕將詩作命名為“謠”,而非“歌”、“吟”,原因在于,這首詩不僅為表現游子長期在外,久未歸家的離愁別緒,更意在傳達游子孤單一人的寂寥凄苦之情。詩人欲借唱歌來紓解郁結于心的愁苦,卻連個伴奏的人也沒有,只能一個人邊遠去,嘴里邊哼唱著思鄉的童謠,莫不凄涼。詩題即為詩作奠定了凄婉哀傷的基調。

“‘門在哪兒啦,先生?’‘在哪兒,先生。’”門即回家的路口所在,我多年未歸家,欲尋訪家的歸途,急切的希求路人給個答復,一個“啦”,一個問號,將詩人那焦躁急切的心情表露無遺。 “在哪兒,先生。”平淡的語氣,淡漠的心情,仿佛對歸途已不那么急切。客居在外,屢次尋歸而不得,游子的心情已由初始的急切期待,在無助的現實面前逐漸淡漠。是因為游子對歸家死心,已不再渴望返家了嗎?不是,匈牙利詩人裴多菲曾說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歲月流轉,淡褪了曾經的激情滿懷,游子的心在飽受絕望的凌遲后,在累次的寒霜中愈加堅韌剛強。正是這種屢次失望帶來的內心持久的鈍痛,更令人痛徹心扉。

“鐵軌與鐵軌是等號,野原里的小橋是蜂腰。”等號是由兩條平行,永不相交的線組成的。這里意在描繪兩條列車并排行駛,一條駛向家的方向,一條不知其歸途,而我一直在那條不知歸途的鐵軌上離家愈遠。回家的路近在咫尺,每每飽含期待的眺望歸途,然,我卻如何也沒法搭上回家的列車。這里以兩條永沒有交叉的軌道喻指我前進的方向與歸家的路途永無交錯,暗示我的注定終身漂泊的處境,表達我不知何年才能回家的悵惘,措辭平易卻蘊藉哀傷。后句我站在無邊的原野上,放眼望去,無邊無際,只一小橋,天地之遼闊可贊可嘆,周遭之荒蕪亦令我心有戚戚。內心的荒涼空落不禁縈于心頭。以蜂腰說橋,描摹橋之小且窄。橋之意象有多重解讀,既可將橋看做由此地貫通家鄉的途徑,登上橋即可返鄉,但小橋的若隱若現,它的窄又容得下幾人行走?我真能從這羸弱的橋走回家嗎?希望背后是莫大的無奈,滿目的蕭索油然而生。同時又可由此橋聯想家鄉的橋,孩提曾和三兩伙伴在橋上嬉戲玩鬧,歡愉不盡,現客居在外,每每回想,無窮酸楚咽下心頭。

“用陽光做肌膚,用圓做心,多少步路,你獨自成為一群。”離開家鄉已許多年,陽光伴我走遍了千山萬水,它見證了我一路走來所有的甜蜜、辛酸與悲苦,而所有這些構成了我完整的生命。我不再孤獨,不再悵惘。執著于腳下的道路,一步步遠去。縱然離家多年,縱然歸期渺茫,我不再絕望。這里,詩人的境界有別于一般的思鄉詩作執著于離家思別的哀苦,而是站在更高的層面,脫離個人的小惆悵,以寬闊的眼界著眼于未來人生。縱然離家萬里,孤苦無依,我不悲戚,不頹唐,收拾行囊,繼續人生。這非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開闊的胸襟所難以做到。

“朝山的客人們:正好講故事啊;你悲觀于影子的行吟者,”此句出現了講故事的朝山客人們的形象,讓人想起薄伽丘的《十日談》。十個青年男女為躲避瘟疫離開城市去郊外的一座小山。大家約定每人每天講一個動聽的故事來愉快地度過難熬的時光。無獨有偶,喬叟的筆下也有一群人,他們是去朝圣的香客,路途中為了解悶而商定輪流講故事。故事盡是天南海北的閑聊,卻包羅萬象,充滿了世俗人間的熱鬧。朱英誕的詩里,客人們也在講故事,大家興高采烈的說著笑著,但歡聲笑語的背后是道不盡的離愁別緒,縱然歡快也難掩哀愁。這里寫到客人們興致勃勃的以講故事的方式聊以慰藉,我卻踽踽獨行在這天地間,只有影子做伴。我邊走邊歌,歌聲里浸染滿腹的辛酸與離愁。以樂景襯哀情更顯得我形影相吊的孤苦。古典詩歌的創作技巧雜之以西方經典故事的隱喻,可謂中西合璧、貫通古今,詩人極高的駕馭語言的能力顯露無疑。

“每當雨天,或是秋季到來,游子的鄉愁成為美食了。”此句點名了兩個自然物候,雨天與秋季。“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道盡了雨的發人傷懷。“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說不盡的秋的寂寥愁苦。無怪詩人以雨,以秋起筆,渲染悲秋,悲愁的氛圍,也暗合整詩離愁凄苦的意境與基調。后句詩人將鄉愁比作美食。鄉愁引人不快,但美食令人快慰,兩者有何共通之處,可以引來做比呢?《晉書?文宛列傳》記載,吳人張翰在洛陽做官,一天“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因為思念家鄉美味,張翰辭官不做,毅然千里返鄉。可見古人有以美食指代故鄉的傳統。雨天、秋季是游子最為思鄉的時候,用美食指代故鄉彰顯了詩人不拘一格的想象力,天馬行空的想象與獨特的意象選用是一以貫之的。

“但春此刻過了深,而窗外的落紅又如海了。”此句化用秦觀的“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作為理學家朱熹的后代,朱英誕的古典文學功底之深自是不言而喻,化用前人詩句而又不著痕跡。借意象,春、落紅、海書寫鄉愁情懷。春天過去很久了,光陰匆匆,又是一季,詩人離家又平添了幾度春愁。 “過了深”即過了很久,詩人用“深”而棄“久”。“久”乃長久,表示時間長,但“深”之一字更兼有觸感的厚重與心愁的濃烈。春天過去了,但那厚重的壓在心底的難以言說又無處排遣的鄉愁卻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益深厚。 “而窗外的落紅又如海了”,落紅如海即萬花凋零,取其衰敗意,以如海的落紅這一物象具象化了鄉愁。鄉愁似海深,似海闊,故鄉的人、事物、景都似花般絢爛。詩人將深切的思念訴諸筆端,不過“深”,“如海”。沒有哀婉凄惶的低泣,不見撕心裂肺的吼叫。激烈而痛徹心扉的情感激蕩蘊藉于胸,反復凝練,傾吐出來,更顯雅致深厚。無怪廢名明確指出“而朱英誕也與西洋文學不相干,在新詩當中他等于南宋的詞”。

詩人戴望舒也以《游子謠》為題進行過詩歌創作。但戴望舒和朱英誕的詩作有所不同。先從兩位詩人選取的意象上來看:戴望舒在詩里將家園比喻成“蜘蛛的家”、“荔枝的家”和“鳥雀的家”,并且用“沉浮在鯨魚海蟒間”的舟子來指代“游子”,生動展現離家的游子無所歸依無可依傍的愁緒。意象具體,角度新穎。朱英誕詩中的意象選取則較抽象,意象與被指稱物的聯系相對薄弱,感情的表達也相較委婉,如用 “門”、“鐵軌”與“小橋”三個意象來比喻歸家之路,以“落紅”來表達對家的眷念,非特定意象的選取給人以無窮的闡釋空間。

其次,從詩歌表達的感情上來看,雖然兩詩表達的都是游子的思鄉之情,但作者對情感的處理各不相同。戴望舒的全詩將游子的情感構成往復不已的循環:鄉愁不斷萌生,又不斷被理智抑制。由“薔薇”觸發思鄉之情到思鄉之情被理智所壓抑,“讓家園寂寞的花自開自落吧”。但濃重的思鄉之情豈是那么容易抵擋的?“游子的鄉愁在那里徘徊”。可見鄉愁并沒有被壓抑,而是縈繞在作者心頭,如何都揮之不去。戴望舒先生巧妙地抓住了這種情感循環,借助于大量的意象,細微地將游子的內心世界展現出來:既有堅強的意志,又有不以意志為轉移的情緒波瀾。全詩滿是內心的掙扎,激蕩的情感。而朱詩的感情基調則相對溫和。游子的思鄉之情經過反復凝練更顯含蓄委婉,雅致深長,緩緩流進讀者的心中,浸潤著讀者。

思鄉之情的詩句范文第5篇

流落他鄉的人叫異客。來源于王維的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現用來描寫遠在他鄉的游子,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

王維是早熟的詩人,年未弱冠,文章得名。他從十五歲開始作詩,二十歲以前便寫出了《洛陽女兒行》和《桃園行》等佳篇。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他十七歲作的,立即成為膾炙人口的名作,廣泛為人們傳誦。王維弟兄共五人,他居長,另有兩個妹妹。作這首詩時,他初次離開了家鄉,詩中表達了他思念親人的深情。詩以直抒思鄉之情起筆。獨在異鄉,暗寫了孤獨寂寞的環境,對于初次離家的少年來說,對這種環境特別敏感。異客則更強調了游子在異鄉舉目無親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獨和兩個異字組在一句詩里,大大加深了主觀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前面情緒的合理發展,說明平常已有思親之苦,而到節日,這思念就愈加轉深和增強了。倍字用得極妙,是聯系上下兩句情緒之間的關鍵。這兩句構成全詩的一個層次,是從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觀感受來表現思親之情的。

(來源:文章屋網 )

相關期刊更多

中國邊防警察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

曲藝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貴州農業科學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貴州省農業科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井市| 三都| 西吉县| 鲁甸县| 瓮安县| 昌图县| 凭祥市| 沂源县| 西乌珠穆沁旗| 潜山县| 宜阳县| 武功县| 乳源| 高邮市| 庆云县| 资阳市| 福贡县| 新宾| 武乡县| 界首市| 咸宁市| 渝中区| 布尔津县| 安阳市| 香河县| 集安市| 二连浩特市| 琼结县| 乐业县| 德昌县| 江阴市| 绍兴县| 萍乡市| 遂川县| 丽水市| 盘山县| 曲水县| 苍南县| 怀安县| 改则县| 竹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