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靈臺方寸山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白雨跳珠亂入船;
2、半鉤明月釣清溪;
4、前前后后總算湊;
5、疏星三點,新月一鉤;
6、一勾彎月伴三星;
7、一葉飛來細浪生;
8、魚蝦潑潑初出網;
9、到得秋來總是愁;
10、殘星幾點伴新月;
11、輕舟一浪平;
12、入秋就發愁;
13、三潭印月;
14、三條小魚戲釣鉤;
關鍵詞:孫悟空 禪宗 感悟
《西游記》是一部家喻戶曉的文學名著。一般讀者都把它當作一部神話小說來讀,或者挖掘它的現實意義。分析者的著眼點不同,人生的經歷和對生活的體驗不同,知識層次不同,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本文從佛學禪宗角度,談談《西游記》的中國傳統哲學層面的意義,尤其是孫悟空的形象塑造與禪宗的關系。
大家都知道,《西游記》講的是佛教故事。唐代高僧玄奘到佛教的誕生地印度半島游歷朝圣,研討佛經。回國后,致力于介紹佛經,對佛教在中國的發揚光大,以及中國哲學的發展,有著重大意義。所以,無論從小說的背景,還是書中不厭其煩的佛學觀點的介紹、因果報應思想的宣揚,都充分說明了這本小說與佛教的淵源關系。
孫悟空是貫穿整部作品的主要人物,可以說是小說的“綱”。他武藝高強,有七十二般變化,手持一根能大能小的金箍棒;他心底光明,充滿智慧,并且知恩必報,意志堅定;他天性自由好動,無拘無束,他屢建奇功,終保唐僧取經成功,被封為“斗戰勝佛”。但最終,他翻不出如來佛的手心。
孫悟空的老師是菩提祖師。菩提祖師即須菩提,佛祖釋迦牟尼的徒弟。“又稱空生。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佛與之說般若空理者。”我們在寺院里通常看到,侍立在如來身邊的兩尊塑像,年長的迦葉為頭陀第一,年少的阿難多聞第一,包括唐三藏前身――佛祖的二弟子金蟬子,都是菩提祖師的師兄弟。“解空” 即“悟空” 。須菩提既稱解空第一,給自己的徒兒起名為“悟空”,正是家學真傳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處,“色”,不是“女色”的“色”,不是“顏色”的“色”。“色”是“示現”,也指所有可見物質的“形象”。所以悟“空”之后的猴子想變什么就能變什么。“七十二變”只是虛指。孫悟空是如來“悟了空”的小徒孫,能翻出如來的手掌心嗎?
須菩提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向如來佛祖請教如何“降伏其心”,佛祖講授了一部《金剛經》。《金剛經》對中國佛教影響非常大。六祖惠能大師在賣柴時,聽了一句《金剛經》,心靈開悟,爾后創了國產的禪宗。悟空被打三下,半夜三更找菩提祖師學藝就是從惠能見五祖的故事演化來的。“心”和“如何降伏其心”,是中國的哲學,特別是唐宋之后的佛學和理學的一大命題。《西游記》正是明末心學盛行時代的產物。
意馬心猿,心性如猴,躁動不己。產孫悟空的石頭,有九竅八孔。明末學者葉晝批曰:“此說心之始也,勿認說猴。”另有人說水簾洞的“三點水”,加上一座“鐵板橋”,乃一“心” 字。花果山上的“桃”、爛桃山上的“桃”、蟠桃園的“桃”、西行路上的“桃”等等,都是心的形狀。如有牽強之嫌的話,那么,美猴王學藝之地,須菩提幽居之所,“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分明指的就是“心”。“靈臺”、“方寸”都是“心”的別稱,“斜月”帶上“三個小星星”不是“心”字又是什么?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天地之“心”頭,造就了一個孫猴子,能太平清凈嗎?龍宮天宮、陰陽兩界,一切都攪得亂了套。只有佛法才能降伏這個“心”,只有如來佛祖才能制伏悟空,把他壓在五行山下。唐僧收了悟空,“心猿”歸了“心主”。此時“五行山” 喚作“兩界山”,暗指悟空這個“心”還在“人佛兩界”之間。還要做到“善護持”,要看守好這個“覺悟心”,別亂動,所以需要一個金箍咒,由“心主”約束其心。到了第五十八回,師徒離心,“長老只得懷嗔上馬。孫大圣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各有嫉妒之意,師徒都面是心非。”有了“二心”,就又冒出了一個孫悟空。兩個美猴王從花果山打到落伽山,從天宮打到地獄,一直鬧到靈鷲山。如來說“且看二心競斗而來也。”最后如來佛祖把這顆“假心”、“妄心”收伏,悟空一棒打死。當然悟空的“佛心”,不是靠別人降服,而主要是自己修來的。
《西游記》又稱《西游釋厄傳》。“厄”,是人生的苦難。“釋厄”,即解脫苦難。一切煩惱皆由心生。《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內觀自心,外觀人間,省心度人。身心內外,一切皆空,空無所有,徹底悟“空”,就能去掉一切苦厄。一部《西游記》,演繹的不只是師徒四眾排除萬難的取經故事,更是孫悟空覺悟成佛的心路歷程。
“六根清凈”是禪修的基本功。皈依佛門,要斬斷人間“七情六欲”。悟空歸順唐僧,首先打死六個毛賊,滅了“六欲”。哪六賊?“一個喚做眼見喜,一個喚做耳聽怒,一個喚做鼻嗅愛,一個喚做舌嘗思,一個喚做意見欲,一個喚做身本憂。”正是《心經》中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生出的“喜、怒、愛、思、憂、欲”“六欲”。 第七十二回“盤絲洞七情迷本,濯垢泉八戒忘形”。七個蜘蛛精捆住了唐三藏。葉晝批曰:“‘七情迷本,八戒忘形。’八個字最有深意。戒則不迷,迷則不戒,反掌間耳。女子最會纏人,誰人能解此縛?”還是被悟空“盡情打爛”,除了纏人迷人的“七情” 。
烏巢禪師將觀音菩薩講的《心經》傳給唐僧時說路上魔障難消,但念此經,自無傷害。“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一有雜念妄想,即惹是非,招妖魔。在玉華國收徒,遇上九頭獅子精,悟空請太乙天尊降妖。“天王道:‘那廂因你欲為人師,所以惹出這一窩獅子來也。’行者笑道:‘正為此!正為此!’”青牛山遇到犀牛怪,是因為“你師父寬了禪性,在于金平府慈云寺貪歡,所以泰極生否,樂盛成悲,今被妖邪捕獲。”
“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一路上,悟空掃蕩妖魔,是保護師傅;是為宇宙明心;也是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在第八十五回“行者道:‘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三藏道:‘徒弟,我豈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經萬典,也只是修心。’行者道:‘不消說了,心凈孤明獨照,心存萬境皆清。差錯些兒成惰懈,千年萬載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誠,雷音只在眼下。似你這般恐懼驚惶,神思不安,大道遠矣,雷音亦遠矣。’”孫悟空的悟性和理論水平高似唐三藏,并且還是正宗的禪宗一脈。
禪宗就是心宗。明心見性,即心即佛。如來拈花,迦葉微笑,心心相印,無需言語。第九十三回,剛好到了舍衛國如來佛祖給須菩提講《金剛經》的祗樹給孤獨園。在當年師父開悟的地方,悟空開悟了。“三藏道:‘《般若心經》是我隨身衣缽。自那烏巢禪師教后,那一日不念,那一時得忘?顛倒也念得來,怎會忘得!’行者道:‘師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師父解得。’三藏道:‘猴頭!怎又說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自此,三藏、行者再不作聲。旁邊笑倒一個八戒,喜壞一個沙僧,說道:‘嘴巴!替我一般的做妖精出身,又不是那里禪和子,聽過講經,那里應佛僧,也曾見過講法?弄虛頭,找架子,說甚么‘曉得,解得’!怎么就不做聲?聽講!請解!’沙僧說:‘二哥,你也信他。大哥扯長話,哄師父走路。他曉得弄棒罷了,他哪里曉得講經!’三藏道:‘悟能,悟凈,休要亂說。悟空解得是無言語文字,乃是真解。’”言下開悟,立地成佛。悟空被封為斗戰勝佛,當然是因保唐僧取經度人的大功德,更重要的是達到了成佛的境界。“正果旃檀皈大覺,完成品職脫沉淪。”
悟空的鐵棒能大能小,兩頭結扎,乃是一條半點元精不曾泄露的男根。不信請看《西游記》第九十九回,唐僧師徒在通天河畔晾經時,“師徒方登岸整理,忽又一陣狂風,天色昏暗,雷閃俱作,走石飛沙……唬得那三藏按住了經包,沙僧壓住了經擔,八戒牽住了白馬,行者卻雙手掄起鐵棒,左右護持。原來那風霧雷閃乃是陰魔作號,欲奪所取之經。”所幸,“又是老孫輪著鐵棒,使純陽之性,護持住了;及至天明,陽氣又盛,所以不能奪去。”具有“純陽之性"的鐵棒,正象征和襯托了悟空四大皆空的真如一體。
這部小說的章回題目也與眾不同。如《水滸》、《三國》等:“汴京城楊志賣刀”、“宋江怒殺閻婆惜”、“諸葛亮舌戰群儒” 等等,都是從主要人物的故事情節中凝煉而來。《西游記》的標題,亦禪亦丹,畫龍點睛,寓意悟空等眾的修行過程及心靈境界。第一回孫悟空出世的標題是“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第二回,“悟徹菩提真妙理,斷魔歸本合元神”。悟空參透師父啞謎,學得七十二變和騰云之術,叫做“悟徹菩提”。“合元神” ,喻示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佛心道心與花果山、水簾洞的童心凡心合二為一。第十四回五行山唐僧收徒,叫做“心猿歸正,六賊無蹤”。第五十八回真假美猴王,叫做“二心攪亂大乾坤”。第九十八回到了西天,“猿熟馬馴方脫殼,功成行滿見真如”。整部小說一百回,題目中帶“心”字的就有二十七回。另外,還往往以丹禪術語代表書中人物,“心猿”指悟空,“心主”指唐僧,“木母”指八戒,“黃婆”指沙僧等等。有些標題,如“法身元運逢車力,心正妖邪度脊關”等,簡直是在練氣功、轉大周天。如你不懂得些佛教道教易經氣功丹學,就是看了故事,恐怕也理解不了。
《西游記》處處隱含禪機,章章別有意味。這是一部內涵博大深刻、結構精妙神奇的宗教哲理小說。菩提祖師在給悟空傳道時,“道、術 、流 、靜、動”五門,“儒、釋、道、墨、醫、陰陽”,諸子百家,任選任學。孫悟空花果山為仙,天宮稱圣,最后成佛。這些,都反映了以佛為主、佛、儒、道三教合一的中國文化背景。當然,不能把小說中的佛教與宗教意義的佛教混為一談。虛云大師就認為它是反佛教的,但不能排除小說與佛教的關系。
參考文獻:
[1].丁咐保:《佛學小辭典》,長春古籍書店,1964。
張一新,女,山西陽泉人,山西大學商務學院文化傳播系講師,藝術學碩士,主要從事藝術哲學研究。
由周星馳執導的《西游?降魔篇》是當今華語電影票房過十億的現象級影片,雖然票房數字上的成功并不代表影片藝術上的成功,但當這一數字達到一定幾何級數時,影片在文化層面的特質便能反映一定的規律性了。由于電影的題材源自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西游記》,屬于經典改編類的影視作品,本文主要探討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孫悟空與原著的異同及影片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
一、作為“妖王之王”的孫悟空――《西游?降魔篇》中的孫悟空形象分析
在《西游?降魔篇》中,孫悟空被冠以“妖王之王”的稱號,這與我們腦海中“齊天大圣孫悟空”的固有標簽可謂大相徑庭,不僅如此,《西游記》中原本是協助唐僧取經的三個徒弟在影片中都成了地道的“妖怪”。
影片中最先出現的“水妖”的原型就是原著中的沙僧,水妖原本很善良,他在河邊為了救一個孩子而被村民誤以為是人販子,將其打死還拋尸河中,任魚群和野獸飲其血、食其肉,他怨恨難平,于是化作半魚半獸的水妖回來報復村民;而“豬妖”的原型無疑就是豬八戒,他原名叫豬剛鬣,生得跟豬一樣丑,是個情種,他對媳婦無比癡情,可他的媳婦卻嫌他丑而和一個美男通奸,還合謀用九尺釘耙將其打死,他因愛成恨,積怨成魔,誓要殺盡天下所有愛慕美男的女人。最后這兩個妖怪在被驅魔人陳玄奘及段小姐收服后,最終義無反顧地隨玄奘踏上了西行取經之路。
作為“妖王之王”的孫悟空,他“個子小,妖氣大”,極端兇狠狡詐、陰險毒辣,而他的妖氣之大正因為怨恨太深。影片并未詳細交代積怨的過程,但用大量篇幅以及極具視覺沖擊力的鏡頭語言表現了孫悟空與玄奘,及他們所代表的妖性與佛法的戰斗過程,用體量上的“大”來展現佛祖法力之強大,比如悟空找到的佛像“高一千三百丈,寬兩百五十六丈”,讓觀眾極其直觀與具象化地體會到了“佛法無邊”的震撼力量。在這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較量中,孫悟空最終當然還是沒有逃出佛祖的手掌心。在整個過程中,孫悟空的形象是作為與佛對抗的反面力量所出現的,因此影片更多的表現的是他身上頑劣暴虐的一面,他以為逃出了佛祖鎮壓他的山洞就走出了佛的掌控,不斷向佛祖叫囂和發起挑戰,結果發現佛的威力不僅存在于蓮花封印中,更存在于廣闊天地之中,無形無相卻又無所不在。對于信仰者,只存在于心中;對于蔑視他的人,終究會被他的能量所震懾和感化。
二、作為“齊天大圣”的孫悟空――《西游記》中的孫悟空形象分析
在我們所熟知的西游故事中,孫悟空無疑是深受老幼婦孺喜愛的角色,他神通廣大、調皮任性、天真爛漫,那么在原著中的孫悟空是否具有“妖性”呢?
首先,在原書第十七回“孫行者大鬧黑風山 觀世音收伏熊羆怪”中,孫悟空就已經公開承認“我是歷代馳名第一妖”[1],而事實上,全書的前七回主要也是塑造他強力對抗法度的叛逆形象,比如寫他稱霸花果山、強索龍宮金箍棒、大鬧冥府、自封“齊天大圣”,尤其是大鬧天宮的“光輝事跡”,這些其實都是他的“妖性”的體現。但為何讀者讀來并不覺得可憎呢?這是因為《西游記》在吳承恩的筆下,“將前代多年積累下來并在民間流傳的以唐僧取經為主的故事,改為以美猴王孫悟空為主的戰天斗地史。”[2]強化了他身上熱愛自由、勇于反抗的精神屬性而淡化了他的“妖性”。“《西游記》對孫悟空的“妖性”嚴格把握一個分寸(比如淡化殺人食人的情節),小說濃墨重彩加以渲染的,不過是孫悟空因嘴饞而偷了幾次零食而已,偷蟠桃,偷御酒,偷太上老君的仙丹,偷五莊觀的人參果,儼然童話文學中的一個頑童,讀來只覺得可喜可親,而沒有可憎可怖之感。”[3]
那么這種藝術處理的原因何在呢?這與《西游記》的成書年代及思想背景有關。《西游記》成書于明代中葉,此時正是心學開始流行的時候,從王陽明到李贄,越來越表現出對理學的反感和對人原始本性的張揚,追求一種“率性而行,純任自然”的行事風格和態度。在這種理論背景下,文學作品中對人物形象的刻畫與性格特點的褒抑便不難理解了,孫悟空對天庭地府的大肆攪鬧本是對抗禮教的行為,但當形式化為偽善的禮教成為人們的批判對象時,孫悟空便成了反叛封建禮教的英雄,具有了進步意義。而且全書的主體部分并非寫孫悟空的叛逆,而是寫孫悟空皈依佛門后幫助唐僧西去取經的經過,因此我們更多看到的是一個神通廣大、機智勇敢,一路上降妖除魔、不畏險阻的光輝形象。
三、孫悟空形象的對比分析
通過上述分析比較,我們可以看出,《西游記》和《西游?降魔篇》雖基于同一故事題材,但它們的出發點與側重點不同。孫悟空在其中也各自承擔著迥異的角色任務。
在《西游記》中,雖然唐僧和孫悟空是師徒關系,但孫悟空是西行隊伍中的絕對主角。在整個西游途中,一有妖怪出沒,唐僧總是在第一時間求救于他的大徒弟,孫悟空不僅要與妖怪展開較量,而且還常常以烏巢禪師授予唐僧的《心經》來開導師父。比如在第32回孫悟空就提醒唐僧:“師父,出家人莫說在家話。你記得那烏巢禪師的《心經》云,心無掛礙,無掛礙,方無恐怖,遠離顛倒夢想之言?但只是掃除心上垢,洗凈耳邊塵。不受苦中苦,難為人上人。你莫生憂慮,但有老孫,就是塌下天來可保無事。怕甚么虎狼!”[4]
由此可見,在《西游記》中,孫悟空在一定程度上是佛法的倡導者與踐行者,尤其是在第十四回“心猿歸正”以后,這一身份占據了全書的主體部分;而在《西游?降魔篇》中,故事的主人還給了陳玄奘,主要講他在降魔過程中對佛法的啟悟,在影片的結尾,師徒四人才踏上西去的征程。孫悟空只是妖怪的代表,是“妖王之王”,是徹頭徹尾的佛法的對抗者。
四、電影對原著的繼承性
那么《西游?降魔篇》向《西游記》繼承了什么呢?在人物形象如此迥異的情況下,它們所要表現的思想主旨卻是相通的。二者共同要表現的主旨可用明代謝肇在闡釋《西游記》時所講的“求放心”一詞概括。“求放心”本是《孟子》的說法,指把那喪失的善良之心找回來。恰巧佛教禪宗講的修行方法就是禪定,也就是在內心達到靜寂狀態之時對人內心種種欲望和紛擾的照見和放下。這些都與明代心學對人的“本心”、“良知”的強調不謀而
合。在《西游記》中,佛經教義尤其是《心經》經文隨處可見,唐僧師徒四人歷經千難險阻最終功德圓滿,這一路上的遇險及克險的過程其實就是內心修煉過程的外化與象征。這種禪宗和心學的影響在《西游記》中的體現是十分明顯的,比如在孫悟空去尋師學道時,樵夫告訴他,須菩提祖師住在“靈臺方寸山”中之“斜月三星洞”,其中“靈臺”、“方寸”都是“心”的別稱;而“斜月三星洞”則是“心”字的形狀:斜月像心字的一勾,三星像心字的三點。悟空求師,實則為求“心”。[5]
而在電影《西游?降魔篇》中,玄奘也拿著一本“兒歌三百首”來宣揚佛法,與段小姐武功高強的驅魔招式相比,玄奘的做法似乎顯得無力與可笑,但這種試圖喚起人的本性、教人向善的方法與“明心見性”、“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禪宗理念是相吻合的。而且這種修養心性的主張在當下社會應該說是非常切合實際的,當代經濟社會,利益唯上,世風日下,人們注重的是如何發財的致用之學,而無暇關注自己的內心,也無視古圣先賢的教導與勸誡,影片試圖喚起人內心潛在的良知,進行道德的重建。
五、經典改編要“師精神而棄皮毛”
對經典人物的大膽改造和顛覆一直是周星馳影片的一大特色,從《大話西游》到《西游?降魔篇》,同一題材在他的創作下幻化出全然不同的故事,這讓我們在驚嘆經典的生命力和包容性的同時,也讓我們去思考典改編的意義何在。作家賈平凹在談讀書方法時強調要“師精神而棄皮毛”,既要繼承經典,又不必全然跪倒來讀,不假思索地全盤接受。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在于它的內核而非表象。這番理論也可用在影視作品對經典改編的態度和方法上。經典存在的意義不在于供人膜拜,也不在于樹立標桿,而在于不斷給不同時代的人們提供營養。這就要求藝術創作者要具備時代的敏銳性,敢于對經典進行大膽的創新和突破。當今改編經典的影視作品可謂多如牛毛,但能改編成功甚至超越經典的又可謂鳳毛麟角。有意義的改編多是把握了經典的思想精髓并賦予它時代精神;而失敗的改編則往往是執拗于經典的皮毛著力模仿,在形式上嘩眾取寵而造成意義缺席的劣作。
參考文獻:
[1][4]吳承恩.西游記[M].長沙:岳麓書社,1987:125,236.
[2]金開誠.章回小說與古典四大名著[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68.
1、三豐定神湯
天冬35g,人參35g,茯神35g,石菖蒲18g,川黃連6g,炙甘草10g,燈心草5g,朱砂1g,麝香0.5g
將朱砂、麝香分別研為細末合勻,分為3包備用。其余藥物放砂鍋內,加入3碗水,先武火燒開,用文火煮水只剩下一碗,將藥液濾出,藥渣內再加兩碗水,再先武火、后文火煮至水剩半碗,濾出藥液,兩次煮得藥液混合一起,分3次服用,每次服用時,沖服朱砂麝香末一包,每日服藥一劑,連服3天為一個療程。主治思慮過度,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心悸怔忡,遇事膽怯。有養心補腦,定神寧心之效。
本方載《張三豐全集》。張三豐是明代武當山著名道士,號玄玄子,自稱是張天師后裔,說他有過目不忘的能力,是武當內家拳的創始人,善醫,人稱他為“七針先生”,有《張三豐全集》傳世。臨床使用本方,治療精神抑郁癥有效。對于心腦氣陰兩虛又兼心擾神,煩躁失眠,心神不寧者,方中可加珍珠母、靈磁石、生龍齒、合歡皮,其安神安眠作用更為顯著。因朱砂有毒,麝香觀覓,故兩藥可以不用。(編者注:《三豐全集》中實無藥方。)
2、太玄木神通九竅方
菖蒲、茯神、楮實子鮮汁
將菖蒲、茯神共研細末,用楮實子鮮汁調合,制成藥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早晚用無灰酒沖服3~7丸,服用10天為一個療程。主治反應遲鈍,記憶喪失,呆若木雞,智力低下。功能通九竅,生智慧,補腦養心。
本方載宋代道教名著《太玄寶典》。道教認為,人有九竅,九竅相通則為真人,菖蒲開竅安神,茯神寧心安神,楮實子養心補精,三藥合用不膩不躁,補而不膩,通而不躁,共起養心補腦,開竅生智之功。
3、太玄木神養神方
嫩松葉、側柏葉、白茯苓
取嫩松葉3斤,側柏葉3斤,去雜質,洗干凈,切碎,放入鍋中,加水30斤,先用武火燒開,再用文火煮至藥水在10斤左右濾出,去掉藥渣,選上好白茯苓3斤,放入藥水中煮至水干,白茯苓呈綠色(千萬不能將茯苓燒焦),取出茯苓研為細末,烈日曬干,煉蜜為丸,每丸重6g,每次服一丸,每日服3次,連服百日為一個療程。能補心腦,利關節,祛虛熱,安神志,減脂肪。
本方載于宋代道教名著《太玄寶典》。道教視茯苓為仙家食品,曾有道教秘方“茯苓餅”進貢皇宮,多代皇帝享用過此品,至今北京茯苓餅仍為有名小吃佳品。此方取茯苓健脾滲溫,寧心安神,松葉能活血、通絡、止痛,柏葉固精、涼血、香身,三藥合用,能補心腦,利關節,祛虛熱,減脂肪,可作為減肥健身的保健品。
4、太玄木神養精方
枸杞子、大黃精、柏子仁。將以上三藥放入石臼內搗三千次,煉蜜為丸,每丸重3g,每次服一丸,每日3次,服百日為一個療程。能養心補腎,益氣強性。主治減退,失眠、多夢、遺精等癥。
本方載宋代道教名著《太玄寶典》。道教視枸杞、黃精為延年益壽佳品,服用枸杞、黃精而達到長壽者,道教有很多成功實例。此方妙在用枸杞補肝腎、健腦、明目;黃精補脾益氣,健腦;柏子養心安神,健腦。三藥合用,能補心腎,安神志,強性能。其制作方法,炮制較為困難,筆者常將枸杞、黃精、柏子仁放在冰箱冷凍后,用粉碎機粉細,制成丸劑服用,可達同樣效果。
5、天王健腦補心丹
夜合歡皮35g,白芍35g,琥珀5g,生地20g,柏子仁20g,棗仁10g,川黃連10g,阿膠30g,龍骨30g,肉桂5g。將上藥分別如法炮制,研為細末合勻,煉蜜為丸,飛朱砂為衣,每丸重6g,每次服一丸,每日2次,10日為一個療程。主治心腎不交,陰虛火旺,膽氣虛弱,胃中不和而引起的失眠,怔忡心悸等癥。
此方為武當山道醫朱誠德恩師傳授,筆者改變為湯劑,用于臨床治療失眠,療效比較理想。對于痰熱擾心者,可加半夏、陳皮、竹茹、茯苓、五味子;對于消化不良,內停飲食,胃中不和者,加雞內金、萊菔子;若因高血壓、血管硬化引起失眠者,可加丹參、雞血藤、川芎等。
6、朱雀丸
茯神100g,沉香25g。將上藥共研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晚服30丸,連服10天為一個療程。主治心腎不交,心神不定,怔忡健忘。
按:道教稱朱雀為南方之火神,是火紅的神鳥,火為心,心火上炎,并非真火,而是腎水不能上承濟炎而致心中虛火也。此方以茯神安神寧志,以沉香引火歸元,下交于腎,治心腎不交所致的失眠有效。
7、清離滋坎湯
生地5g,熟地5g,麥冬5g,當歸5g,白芍5g,山藥5g,丹皮5g,炙甘草1g,天冬5g,茯苓5g,棗皮5g,白術5g,澤瀉2g,黃柏2g,知母2g。每日一劑,水煎取汁,分3次服。能清心熱,滋腎陰,補心養腎,寧志安神
本方載于《壽世保元》,被道教收藏。張三豐在《打坐歌》中說:“水火既濟真鉛汞,若非戊己不成丹”。意思是說,打坐練功的目的是使心火與腎水相既濟,若不如此,就煉不成內丹。服用此方能清心中邪熱,下能滋腎中不足之水,達到心腎相交,陰陽平衡。此方可用于腸道易激征。
8、神仙服黑芝麻方
盧梭說:“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1]美猴王為求長生一開始便去斜月三星洞拜師,希望憑借自己的本領達到生命的極致自由,然而終歸無望,孫悟空最終不得不走上統治階級為他安排的取經之路,納入秩序化管理之中。
人不可能是完全自由的,他必然會受到束縛,從而迫使你達到對秩序的認同,否則各種勢力便會蜂擁而至,強迫你就范。孫悟空就在外在的束縛之下,不斷磨滅自己的個性,從而成為維護落后秩序的“行者”。這原因是多種多樣的。
一、外界的束縛
孫悟空是“天地育成之體,日月孕就之身”,從他的出生來看,突破了人倫關系上的自由,是一個不受宗法制度和禮教桎梏的一個絕對自由的個體,追求自由是他的天性。更生在一個自由的環境中“不伏麒麟管轄,不伏鳳凰管”,“又不伏人間王位所拘”的洞天福地,但是死卻與生形影相隨。孫悟空為了擺脫這個枷鎖,遠渡重洋,訪仙求道,在靈臺方寸山修得“不生不滅,與天地山川齊壽”之身。但死作為佛仙道的專屬權利,即使你有無限的本領,但你無權無勢,怎容得你來破壞,遂閻王差來小鬼,惹的孫悟空性起,攪冥府,強銷生死簿,突破生死束縛,走上永生之路。
一個妖仙竟然鬧龍宮,攪地府等一系列驚天動地的事終于上達天聽,驚動了深喑秩序化管理的天庭,為了消除不安定的隱患,把他納入秩序化管理機構,便招安上天庭當未入流的弼馬溫,要把他“籍名在篆,拘束此間。若受天命,再后升賞;若違天命,就此擒拿。”天庭是打如此的如意算盤,悟空也安于現狀。在悟空不明就里的情況下,他勤勤懇懇,把馬養的膘肥體壯,當權者玩弄權術,傷了悟空的自尊。孫悟空覺醒了,他覺得自己受到了侮辱,他怒了,有無限本領的他,如何能容忍他被漠視呢,于是他反下天庭,誓要當極品的“齊天大圣”。天庭派兵來抓,他打的天庭眾將慘敗而歸。無奈之下,天庭那幫息事寧人的腐朽的統治階級妥協了,為了“收他的邪心,使不生妄”,封他為“有官無祿”的“齊天大圣”。“在蟠桃園右首起一座齊天大圣府,府內設個二司:一名安靜司,一名寧神司”,安靜,寧神,顧名思義,是安撫、控制之意,要“著他安心定志,再勿胡為”。悟空每日在天上“自由自在”,“結交天上眾星宿,不論高低,俱稱朋友”,引起天庭恐慌,怕他“閑中生事”,建議“不若與他一件事管了”,明知猴子愛吃桃,昏庸的玉帝叫他管理蟠桃園,為今后的大鬧天宮埋下了伏筆。
王母娘娘召開的蟠桃盛會,座上無名,再次讓孫悟空大悟:齊天大圣的名號只是個空銜,他是無法憑實力在天庭占有一席之地的。他憤然了!自尊與自信再次受挫,反抗的怒火在心中升騰,于是干脆“不待他請,先赴瑤池”,最終大鬧天宮,攪的那歡歡喜喜的蟠桃會“荒荒涼涼,席面殘亂”,而且直打的“九曜星閉戶,四天王無影無蹤”更喊出了“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號,讓天庭驚恐不已,忙請來如來鎮壓。如來幾句甜言蜜語就把悟空哄了,壓在五指山下五百年不得“展掙”,名曰“五行山下定心猿”。五行山不僅僅是讓他行動上失去自由,讓悟空饑餐鐵丸,渴飲銅汁,歷盡煎熬,更重要的是要壓制他的心,實質上“五行山”就是那封建倫理的象征。此時,悟空除了妥協還是妥協,別無他法,只能知悔,求菩薩方便一二,救他一救,從此走上取經之路,歸入世俗的約束和禁錮之中。
孫悟空在受觀音點化之后,就立誓要確保唐僧去取經,他聽聞唐僧要來,就“晝夜提心,晨昏吊膽”,做好殷勤保護取經人的準備。但是五百年的痛苦折磨,卻仍然不能讓孫悟空管住他那追求自由的心。他雖為佛門所救,但思想行動卻依然與佛家格格不入,想打虎便打虎,想殺人就殺人,我行我素,不服管教,以致引發了師傅的惱怒,堅決不收這個頑烈的徒弟。于是,為了讓孫悟空“遵教令”、“受正果”,觀音略施小計,就將一個緊箍戴在孫悟空的頭上。從此以后,金箍束縛住了他“逍遙自在耍子”的天性,讓悟空在如來、觀音的指引之下,歷經八十一難,道果完成,金箍消失。貌似金箍消失了,實則在悟空心中生了根。貌似悟空獲得了自由,其實是金箍成了悟空內在的精神枷鎖,讓他全然順服,皈依佛門,接受各種成規束縛,從此陷入了階級統治的黑洞中去,坐上了統治階級的第46把交椅,受封“斗戰勝佛”。
與之相配套的是緊箍咒。緊箍咒又名“定心真言”,可見是用來穩定心志,收束心志的。緊箍咒讓孫悟空受盡折磨。只要孫悟空一不合唐僧之意,唐僧便念緊箍咒,讓悟空頭疼欲裂,從此行動不的自專,明代的謝肇制曾精辟的概括了它的作用:“《西游記》漫衍虛誕,而其縱橫變化,莫以猿為心之神也,以豬為意之弛,其始之放縱,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歸于緊箍一咒,能使心猿馴伏,至死靡他,蓋喻放心之喻,非浪作也。”[2]
八十一難是本書的精彩所在。佛家有云:九九歸一,八十一難是神佛精心安排的。一路上,神佛在路上設置了多少的魔,但是他并不要求悟空一定要滅多少的魔,他們的目的是要悟空“破心中賊”,達到六根清凈,所以悟空一出五行山就要滅“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意見欲,身本憂”六賊,尤侗更是直言“蓋天下無治妖之法,惟有治心之法”。[3]儒家圣人孔子提倡要“克己復禮”即人必須要克制個人的欲望,戰勝自己的私心,恢復禮的權威,一切思想和行動都要自覺符合而不違背禮的規定,克制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去維護和服從社會制度和倫理道德。元代虞集在《西游證道書原序》中就說到“雖其書離奇浩汗,亡慮數十萬言,而大要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收放心而已。”[4]可見,妖就是用來磨滅悟空的心志,使他能安心服從統治者的約束,收斂他的性情,為此他滅了具有反抗性的二心,從此只剩下服從的心。
一只天產石猴,突破了人倫關系,但卻擺脫不了世俗常規的束縛,除了外界的約束,是否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呢?辨證唯物主義認為:內因決定外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可見孫悟空的自身才是癥結所在。
二、悟空的自我束縛
如果孫悟空不受世俗所拘,那么他仍呆在花果山自由自在,可事事豈能盡如人意。封建社會的思想禁錮滲入方方面面,各種因襲的正統觀念深入他的骨髓,他不再是無欲無求,花果山亦不能滿足他那充滿欲望的心。
首先使“忠孝”的思想。忠孝是儒家的第一教義。儒家思想中有“移孝作忠”之說,用“孝”的思想來牽制世人,培養了一代又一代溫良恭儉的順民。《西游記》中的孫悟空更是一入世就受到孝的牽制。清代學者張含章在《西游正旨后跋》中說到“猴王初學道,是孝子指師;玄奘初出門,是孝子引路;及還丹純熟,脫胎換骨,仍是孝子指往靈山:則孝子者,百行之先,仙佛之根也。”
如來觀音為讓孫悟空順服,亦用孝來牽制他。觀音原可在悟空知悔時就放他出來,讓他自行去找唐僧拜師取經,但他偏不。他們要讓唐僧來救,從而在悟空的心理形成一種報恩思想,從而接受唐僧的領導,他們的目的達到了。悟空在二十七回三打白骨精被唐僧“恨逐”時就說:“老孫因大鬧天宮,致下傷身之難,被我佛壓在兩界山;幸觀音菩薩與我受了戒行,幸師父救脫吾身;若不與你同上西天,顯得我‘知恩不報非君子,萬古千秋作罵名’”。他對唐僧的“恨逐”并不怨恨,相反就是在唐僧逐他出師門時,他仍還要用三根毫毛變作三個悟空,連同本身圍住四方,“噙淚叩頭辭長老,含悲留意囑沙僧”。離去后仍停云止步,良久方去。
“ 憶昔當年出大唐,巖前救我脫災殃”的思想使他心中滿是唐僧的烙印,即使被紅孩兒燒的“火氣攻心,三魂出舍”之時,醒來的第一句話便是“師傅啊”!沙僧說他是“生為師傅,死還在口里”。就是要救師父,也要下海洗凈身子,因為師父愛干凈。為了唐僧,一生只拜三人的悟空竟拜了妖精,為唐僧他是“使碎了六葉連肝肺,用盡三毛七孔心。”為師父不惜受辱于人。終于在孫悟空的心中成功的植入“孝”的思想。在七十二回,寫唐僧出于對徒弟的關心準備親自去化齋,孫悟空不能接受的說:“你要吃齋,我自去化。俗語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豈有為弟子者高坐,教師傅去化齋之理。”第八十回,寫唐僧患病難行,怕耽誤事,孫悟空安慰道:“常言道,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我等與你做徒弟,就是兒子一般。又說道:養兒不用阿金溺銀,只是見景生情便好。你既身子不快,說什么誤了行程,便寧耐幾日,何妨!”孫悟空常以兒子自居,并努力扮演好這一角色,而“孝”也成為維系取經隊伍的重要紐帶。在小說的三十一回中,寫唐僧遇難,豬八戒向被逐出師門的孫悟空求救時就苦苦哀求道:“萬望哥哥念‘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之情,千萬救他一救。”最終打動了孫悟空。在教訓百花公主時更是一副儒家說教的口吻:“蓋‘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故孝者,百行之原,萬善之本”,另人驚詫。在孫悟空心目中何為孝,在三十二回中,他明確的說“順父母言情,呼為大孝”。可見,在孫悟空心中,儒家的正統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但是起初,悟空并沒有君君臣臣、尊卑有序之類的觀念,否則也不會大鬧天宮了。但隨著取經的進行,悟空孝的觀念與日俱增,進而上升到國家,他希望君主能夠把“三教歸一,也敬僧,也敬道,也養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他完全接受了建立在宗法制基礎上的不平等的等級制度。他初上天庭時,只是朝玉帝唱了個大喏,并不朝禮,甚至想通過武力來打破這不合理的社會,但是,在唐僧這“封建道德的傳聲筒”[4]的直接作用下,他屈服了,他放棄了,他甘心為這制度服務,成為一個“立帝貨”,他見玉帝時恭敬了,他在五十一回時甚至說出了“伏乞天尊垂慈洞鑒,降旨查勘兇星,發兵收繳妖魔,老孫不勝戰栗屏營之至。”這話奴顏婢戚,令人汗顏。他也知道自己的缺失,因為那根象征他自由的如意金箍棒丟了,他現在是沒棒弄了。但他卻熱愛這為奴的生活,甚至引以為傲,因為這樣,他獲得了統治階級的寵愛,在七十一回,金毛犼說他“你既脫身保唐僧西去,你走你的路便罷了,怎么羅織管事,替那朱紫國為奴,卻到我這里尋死!”悟空答道:“賊潑怪!說話無知!我受那朱紫國拜請之禮,又蒙他稱呼管帶之恩,我老孫不知比那王位還高千倍他敬之如父母,視之如神明,你怎么說出‘為奴’二字!我把你這罔上欺君之怪!”
麥克法倫說:“知道一個人的枷鎖往往是自由的第一步,如果這個人對枷鎖出于無知狀態,或熱愛這些枷鎖,那么他定不會獲得自由。”[5]是的,悟空是知道這些枷鎖的存在,但是,五百年的不得展掙,使他渴望得到行動的自由,他希望觀音能給他指條明路,于是觀音希望他當唐僧的徒弟“秉教伽持,入我佛門,再修正果”,他連喊兩聲“愿去!愿去!”深怕觀音反悔似的。可見,他對正果的渴望是如此的強烈,從此以后,他“晝夜提心,晨昏吊膽,只等師父來救我脫身”同修正果,共同取得天界的重新認可。
其實悟空是可以避免緊箍咒的磨難的,也可脫離被異化的命運的。就在他剛出五行山,打殺六賊后,唐僧怪他一味傷生,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之時,他無法忍受,一氣之下出走了,如果他不渴望所謂的“金身正果”,那么他就可以回到花果山過逍遙自在的生活。但是他是渴望得到正果的,所以在聽到龍王說“不保唐僧,不盡勤勞,不受教誨,到底是個妖仙,休想取得正果”之時,他聽完之后,沉吟半晌不語,在龍王的催促下,他“急聳身”回到了唐僧身邊,被騙帶上了金箍兒,從此失去了思想的自由,被納入秩序化管理中。
從此以后,他對正果的渴望越來越強烈,就連曾經視為自在為王的花果山對他也失去了吸引力,在他誅草寇被唐僧驅逐時,他已不是回花果山,而是去紫竹林,他已放棄了原來的自我,他被異化了。就算是因不滿唐僧而產生的二心——六耳獼猴(六耳獼猴實則是孫悟空的潛在意識的化身),打暈了師傅,搶了包裹,為的又是什么?六耳獼猴說“不因我不上西天,亦不因我愛居此地;我今熟讀了牒文,我自己上西方拜佛求經,送上東土,我獨成功,教那南贍部洲人立我為祖,萬代傳名也。”他想突破唐僧的束縛,但正果對他的誘惑力是根深蒂固的,他想得到統治階級的重新認可,他想重回到秩序化管理當中。在八十回時有一段悟空的自白,當悟空看到唐僧頭上有“祥云飄渺,瑞靄氤氳”時,他想“若我老孫,那五百年前大鬧天空之時,云游海角,放蕩天涯,聚群精自稱齊天大圣,降龍伏虎,消了死籍;頭戴三額金冠,身穿著黃金鎧甲,手執著金箍棒,足踏著步云履,手下有四萬七千群怪,都稱我做大圣爺爺,著實為人。如今脫卻了天災,做小伏低,與你做了徒弟,想師傅頭頂上有祥云瑞靄罩定,徑回東土,必定有些好處,老孫也必定得個正果。”為了正果,它可以放棄自由的追求。
《西游記》四十一回,悟空哭道:“一心指望成正果,今日安知痛受傷!”如果當初他不嫌弼馬溫官職小,不去計較有無赴蟠桃會資格,他怎會落入如來手掌?以至金箍加頂,派往西天取經,歷盡艱辛,幾喪性命,最后雖得道成佛,卻失去了自我,悲到深處,又怎能不放聲大哭?在《西游記》中,有無窮本領的孫悟空共哭了25次,其實,深究實質是為了名。孫悟空也深深了解造成自己深陷秩序之內的原因。在《西游記》三十三回,悟空的哭道:“這正是樹大招風風撼樹,人為名高名喪人。”《西游記》七十五回,悟空哭道:“想是我昔日名高,故有今朝之難。”這些都是哭時真言。《西游記》九十九回,師徒四人遭了第八十一難后,孫悟空的一番言語,更是流露了這種心態,帶有很大的總結性:“行者氣呼呼地道:‘師父,你不知就里,我等保護你取獲此經,乃是奪天地造化之功,可以與乾坤并久,日月同明,壽享長春,法身不朽,此所以為天地不容,鬼神所忌,欲來暗奪耳。……’三藏、八戒、沙僧方才醒悟,各謝不盡。”為有“名”高,必遭此大難。
孫悟空從一開始就愛名,他怕死,因為他怕“一旦身亡,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內”。當他聽到太白金星下界招安時,他“急整衣冠,門外迎接”,受封弼馬溫,它歡歡喜喜,盡心盡力,把天馬養的肥肥壯壯,但當他得知,那是未入流的弼馬溫時,他不覺心頭火起,咬牙大怒,認為“養馬者,乃后生小輩,下賤之役”毅然反下天去,拉起“齊天大圣”的旗號,聲言只要玉帝封他個齊天大圣,“不須動眾,自當皈依;若是不遂我心,定要打上凌霄寶殿。”玉帝無奈,只能封他個有名無祿的“齊天大圣”。于是悟空遂心滿意,喜地歡天,在于天宮快樂,無掛無礙, “更不知官銜品從,也不計較俸祿高低,但只注名便了”。只因蟠桃會上沒有他的座位,反下天去。可見,弼馬溫之辱,齊天大圣之有名無實,所有的這一切都讓他羞惱萬分。自以為身懷絕技而心高志遠,一心想建大功,于是有了一場轟轟烈烈、暢快淋漓的鬧天宮,最后的結果是被如來壓在五行山腳下。這一壓就是五百年,五百年的饑餐鐵丸,五百年的渴飲銅汁,讓他的形象十分狼狽。就這樣,讓一個渴望自由的孫悟空變成了一副非神、非人、非獸的鬼相:壓在石匣中,頭上堆苔蘚,耳中生薜蘿,鬢邊少發多青草,頷下無須有綠莎。眉間土,鼻凹泥,十分狼狽,指頭粗,手掌厚,塵垢余多。這就是悟空的天庭悲劇。好“名”是人的社會性的集中體現。然而孫悟空的好“名”卻帶有一種悲劇色彩。為什么呢?。因為他所追求的“名”超過了他的能力。他所宣揚、追求的“名”是威懾諸天神佛,使一切妖邪驚魂喪膽救世英雄的共名。孫悟空雖然漂洋過海學了一身本領,但是他身為一個下界仙石所生的無名之輩,在天上有玉帝諸神的統治、地下有閻王老子握命的環境里,他是找不到施展才能的天地的。于是他在求名的道路上便連遭冷遇,受盡挫折。在名的驅使下,為了能擁有統治者給他無上的榮耀,他只能為當權統治者出生入死,,所以他為烏雞國國王滅外道,立帝王;替車遲國國王滅諸邪;為朱紫國國王三折肱。這就是封建統治者的高招,他們用功名利祿即封建特權做誘餌,使天下英雄盡入我榖中。
悟空愛名,什么時候都不愿低人一頭,就是當妖,也要當“歷代馳名第一妖”。悟空愛名,這是他的死穴。然而妖魔卻不買他的帳。就是八戒也利用了他這死穴,在遇黃袍怪時,義激孫悟空,說黃袍怪罵他“是個甚么孫行者!他若來,我剝了他皮,抽了他筋,啃了他骨,吃了他心!——饒他猴子瘦,我也把他剁鲊著油烹!”“行者聽言,就氣得抓耳撓腮,暴躁亂跳。”所有這一切只因為“老孫只圖名,那里圖什么寶貝”,他對名有著強烈的愿望。即使是被佛祖壓了五百年之后,熱情仍不減當年。他盼望唐僧的到來,希望能在人間一展身手。遂,一旦身子獲得自由,反而顯得更為強烈。孫悟空一出石匣,便殺了六賊,要做自己的“主人公”。那三藏卻由不得他做此事,絮絮叨叨,簡直沒個完。當然此時的三藏還沒能力管轄這個目空一切的徒弟,只得由他使性子,縱身跳往東海龍宮。但在龍王的開導下,勸他“不可圖自在,誤了前程。”孫悟空屈服了。最終孫悟空修成正果,被封為“斗戰勝佛”,就是“名”,是悟空在人間所追求得到的“名”。孫悟空是一個爽快之人,但他聽了龍王的話,何以沉吟半響不語?其實孫悟空心中已意識到,要修成正果,求得其“名”,必須服侍真假不辯、善惡不分的唐僧,接受他的糊涂教誨及約束,而這又是與他追求自由的意愿所不相符的。但悟空畢竟為“名”所惑累,怕誤前程,便終于決定回去保唐僧了。由于這是沉吟半響后的決定而顯得勉強,因此毫不奇怪以后有孫悟空的幾次“徑回花果山水簾洞去了”的事情。只有花果山,才是他真正自由自在的王國,是他消愁避世之所。然而,西天求經路上,孫悟空必須依賴唐僧受他束縛,受他驅使,才能取得真經修成正果,實現自己對“名”的追求。這就是孫悟空一心求“名”,“官封弼馬心何足,名注齊天意未寧”的悲哀。雖然他最終到達西天,達成正果,但是他從此喪失了個性的自由精神,換來了世人所追慕的虛幻空名,抑或還有養尊處優的地位,當從此以后,他只剩下了剝蝕靈魂的軀體。
朱光潛說“對悲劇說來,緊要的不光是巨大的痛苦,而且是對待痛苦的方式,沒有對災難的反抗也就么有悲劇。”[6]悟空對不平等的制度反抗過,但失敗了,于是,他認同了這個制度,他積極地為他效力,把自我給丟失了,于是就驗證了魯迅的那句“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7],悟空成了悲劇英雄!
有人認為孫悟空變節了,是投降者,其實不然。要知道孫悟空思想的前后變化,決不是造反與投降的那種立場上的根本對立,而是由于受吳承恩封建正統思想的局限。吳承恩把他一生的憤懣不平全寄托在孫悟空對巨靈神說的一句話上,他說:“且留你性命,快早回去,對玉帝說:他甚不用賢!老孫有無窮本事,為何教我替他養馬?”無疑是說,我吳承恩有經天緯地之能,卻為何讓我做芝麻官。
三、吳承恩的束縛
《淮安府志》中記載吳承恩“性敏而多惠,薄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清雅流麗,有秦少游之風。”魯迅說吳承恩是“通才,敏慧淹雅”[8],但是在科舉的道路上卻很不得意,自從考中秀才后,就一直名落孫山,直至33歲時補上一個歲貢生,取得一個做官的機會,但是,由于這件差事不合他的性格,不久,就恥折腰,遂拂袖而歸。這樣的經歷讓他塑造出一個別樣的孫悟空出來,一個因玉帝“甚不用賢”兩次反下天宮,并喊出要改朝換代。但是,身為封建知識分子,但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并做過王府紀善的吳承恩,怎會允許改朝換代的事發生,于是,作者立馬介入,用如來的一只手把它鎮壓了。這是吳承恩的思想的局限性對悟空的約束。他對孫悟空此舉的評價是“伏逞豪強大勢興,降龍伏虎弄乖能。偷桃偷酒游天府,受箓承恩在玉京。 惡貫滿盈身受困,善根不絕氣還升。果然脫得如來手,且待唐朝出圣僧。”這是因為吳承恩雖對現實不滿,但是他并不想推翻現有的封建制度,他只想通過改良來改變現有的狀況,所以,無空喊出的是“皇帝輪流做”,在他的觀念中,天宮中還是要有一個皇帝的。就是因為他認識的局限性,所以只能承認如來的那只巨掌。于是,孫悟空“知悔了”(第八回),甘心為奴。吳承恩希望有一個“佞人遠,古道還”[9]的社會,新君代替昏君,于是他發出了“誰能為我致麟鳳,長令萬年保合清寧功。”[10]為了實現他心中的目標,他只能借助悟空手中的那根如意金箍棒,把它作為心中的“斬邪刀”[11],殺盡腐朽的封建社會中的妖魔鬼怪,于是在四十五回中,悟空命令雷公“老鄧,仔細替我看那貪贓壞法之官,忤逆不孝之子,多打死幾個示眾!在八十八回中因為玉華王是賢王,他便收三個太子當徒弟教他們武術。可見,吳承恩正是通過他筆下的主人公孫悟空來寄托他的政治理想的。吳承恩在《禹鼎記》中就說他的文章“不專紀鬼,明紀人間變異,亦微有鑒戒寓焉。”
今人郝世峰評孫悟空這一人物形象時就說,“吳承恩對待孫悟空的態度是:既瞻前,又顧 后——既從異端傾向中看出了希望,但又不能改變維護封建主義的立場,既大膽,又擔心——既要發揮孫悟空的作用,又要對他的異端傾向加以一定的限制。這確實是很矛盾的,但是這也正是復雜的社會條件的反映。吳承恩那個時代所要求于一個作家的,也只能是這樣的思想水平了。因此,我們又不妨有理由地認為,吳承恩對于孫悟空的描寫是盡了一個作家應盡的歷史使命的”[12]。這是符合社會現實的。吳承恩作為封建社會的仕子仍不能超脫封建思想的限制,程朱理學,八股取士讓他臣服,所以他一面讓悟空津津樂道他大鬧天宮的歷史,另一方面,又讓他經常宣揚自己改邪歸正,棄道從僧,并要悟空說出他要“秉教沙門,再不敢欺心誑上”。
那時代,以吳承恩為例的封建知識分子,雖說那時受到了先進思潮的影響,但是從未見過成功的反抗斗爭,無論他們怎么努力,最終還是回到封建傳統中尋求解決的辦法,例如吳承恩雖極力的對宗教神權作了諷刺,如罵如來是妖精的外孫,但仍十分露骨的宣揚了宗教迷信的封建糟粕,他認為“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第三十九回),在八十七回中,借悟空之口說出了要解鳳仙郡無降雨的方法是“但作善可解”,他告訴鳳仙郡郡侯“若回心向善,趁早兒念佛看經,我還替你作為;汝若仍前不改,我亦不能解釋,不久天即誅之,性命不能保矣。” 更認為“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
可見,封建思想對吳承恩和他筆下的悟空毒害之深,這正如孫悟空一個筋斗云可以翻出十萬八千里,卻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一樣,鬧來鬧去始終沒能鬧出封建制度這“手掌心”以外的地方去,吳承恩的思想也被“緊箍兒”緊緊的箍在封建思想的范疇里。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