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宛轉蛾眉馬前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說起唐玄宗,大家一定如雷貫耳,就是這個偉大的君王一手創(chuàng)造了開元盛世。而楊貴妃作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我們也不陌生。就是這兩個本來沒有任何交集的人,卻突然在那一天,相遇了。于是、他們譜寫了一首歷史的絕唱、、
三郎,我誤你,所以宛轉蛾眉馬前死,也無所怨。只求三軍齊發(fā),護你早日回長安。
­玉環(huán),我并不覺得被誤,從未覺得后悔,只是救不得你,我抱恨終天!
——出自《人生若只如初見》
我不了解歷史,但是楊貴妃和唐玄宗是這樣的愛著的嗎!總是有人說楊貴妃是紅顏禍水,讓唐玄宗在晚年英名盡毀,但是唐玄宗應該是無悔的吧、即使最后在被部下逼迫不得已使楊貴妃魂斷馬嵬坡,他的內心也是對她的愧疚吧、、
在甜蜜地相擁相守不久后,持續(xù)八年的安史之亂為這大唐之戀劃上了句點。但是那“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永恒信念會穿透歷史的長河,長存于這浩浩蕩蕩的天地間,譜寫一首動人、激昂的樂章!
時間易逝,轉身時,只能抓住歲月的尾巴、、它如流水無形,如流水無色,但時間所誕生的,是永存在精神上的,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被抹殺的一種信念。也許當流年轉過一圈以后、、也只剩它還能證明那曠世絕古的戀情曾經存在過、、
納蘭容若《木蘭辭 擬古決絕詞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烽火臺,因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而聞名于世。公元前8世紀,周幽王在驪山腳下修建了“驪宮”,終日沉浸于聲色犬馬之中,為滿足一己私欲,想方設法博其寵妃褒姒一笑。西周前朝曾與各諸侯有個約定:在驪山的峰頂上設置烽火臺,若發(fā)生敵寇入侵之事,就點燃烽火“示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則前來救援。
周幽王千方百計為博取褒姒一笑,竟去點燃烽火臺上“示警”的烽火。各方諸侯看到燃燒的烽火前來救援,結果發(fā)現并無敵寇入侵,才知被周幽王戲弄了,褒姒見狀,則放聲大笑。周幽王終于使褒姒發(fā)笑了。然而,周幽王為此付出的代價可謂大矣。當外敵真正入侵之時,他再次點燃烽火,結果沒有一兵一馬響應。周幽王最終被犬戎殺死于驪山腳下,褒姒被虜。西周就此終結。
站在烽火臺向下觀看,秦始皇兵馬俑位于驪山的東北方向。遙想當年嬴政建立大業(yè)時,“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其興也勃焉”。在其統(tǒng)一六國之后,即“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哀。”接著“焚書坑儒”,以為即能江山永固、萬代千秋。然而,“竹帛煙銷帝業(yè)虛”,“坑灰未冷山東亂”,隨即有了劉邦、項羽的楚漢之爭,“其亡也忽焉”。最終,不可一世的秦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短命王朝之一。
在驪山的北麓有一池碧水,它是由驪山噴發(fā)而成。自周建“驪宮”后,秦建“驪山湯”,漢名“離宮”,唐有“溫泉宮”之稱。747年,唐玄宗李隆基詔令環(huán)山列宮殿,宮周筑羅城,賜名“華清宮”,因宮建于溫泉之上,亦稱“華清池”。這里曾演繹著李隆基與楊玉環(huán)傳奇的愛情故事。由于 “漢皇重色思傾國,”李隆基不遺余力地尋找國色天香,終于發(fā)現了壽王府中“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楊玉環(huán),當即“一朝選在君王側”,于是“三千寵愛在一身”。由于李隆基日漸沉醉于歌舞聲平之中,“從此君王不早朝”,導致“安史之亂”。 楊玉環(huán)則“宛轉蛾眉馬前死”。由于李隆基貪一己之歡,驕奢逸,重色誤國,從此,強大的唐王朝開始走向衰敗。
王朝由盛而衰,由衰而亡,不是朝夕之事,而是有跡可循。周幽王、秦始皇和唐玄宗最終走向滅亡、走向衰敗的教訓在于忘記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忘記了居安思危的古訓;其所思多驕奢荒,不顧百姓火熱水深;其所想多自身安逸,不顧社稷安危所系,以致國破家亡。
蒼勁挺拔的“聲聞于天”高懸于鼓樓之北,想像也好,錯覺也罷,總之,凝望的那一刻,耳畔竟真切的聽到了那一聲巨鼓,周圍熙攘的人群漸行漸遠,仿佛回到了乾隆年間,一派盛事游移于前。幻想過登上鼓樓,撫摸歷史的滄桑感,可到現實,終究只能是仰望回首,于緊閉的朱門前長久的凝望,希望可以讓自己印象深一點,再深一點…直到可以記住那一抔黃土的韻味。
思緒拉的過長,迷離的傷感就會越濃,所以早已學會于一個適當的時間清醒,真實的行走于當下。跳過歷史,悠然的轉身,吃貨們的天下—回民街牢牢的抓住了我的眼球。不做他想,和同事們一起涌入人群,尋找當地的風味美食。接著,就是一連串的羊牛肉夾饃、涼皮、湯包、糕點、酸梅湯還有包裝古雅的酸奶等精彩紛呈的一一上演。一路逛來,那叫一爽啊!記憶猶深的是我和張捷同學看到那酸奶的包裝那叫一愛不釋手啊,都舍不得扔,后來考慮到它的重量還有易碎,只好傻傻的拍了張照片以做留念,依依不舍的將它拋棄在鐘樓附近的垃圾桶里。
轉完一圈回民街,回到鼓樓,隨著人流往右走,不多久,“文武盛地”四個大字隱隱而現,拉長了夕陽下行走的身影。遠方秀麗的鐘樓熠熠生輝,于鼓樓一起交相輝映,濃郁了古城的歷史韻味。
揮別暮鼓晨鐘的傷感,帶著強烈的好奇心踏上了探尋人類文明起源的旅程。半坡遺址博物館,古老母系氏族生活的原貌在文字與實物的渲染下清晰的呈現于腦海。最最難忘的莫過于墓葬區(qū)里的各式葬法了,真真的滿足了我這顆小小的好奇心啊!洗骨葬、同性合葬、屈肢葬、翁棺葬…神奇而又奧秘無窮。
西安,最不缺乏的就是神奇和奧秘了,還沉浸在仰韶文化神秘墓葬的我不多久就來到了另一個神奇的地方—秦陵地宮,日月星辰、人間繁華竟被這位千古一帝牢牢的“掌控”了,伏羲女媧、城墻宮殿、香車美女…栩栩如生,置身其中,真不知自己是在哪個朝代,滿滿的都是驚奇!
領略過始皇的霸氣,西楚霸王項羽接踵而來。天下第一宴鴻門宴拉開了這位英雄的故事,霸王,很好的詮釋了這位歷史人物剛性的一面,也許是女子又生在和平年代,我更多關注的是這位霸王溫柔的一面,那就是可歌可泣的霸王別姬的故事,凄美的愛情故事讓我忘了劉邦這位最后的勝利者。那象征著愛情的兩口井,天圓地方、霸王別姬,多么美好的寓意卻落得了如此悲慘的結局。
悲傷也好,快樂也罷,于佛面前只有平靜。第一次看到男觀音,但早已聽聞觀音三十二應度生,好奇之心便也沒怎么生出來。于蓮于佛,總有一種崇敬的心里,帶著一份虔誠,輕踩步伐進入殿內,雙手合十,拜了三拜,在導游的解說下第一個拾起了一個香囊,放于掌心。離開了鴻門宴,告別了那段漢朝的烽火煙云。
“三月三日空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也許有無數個這樣的三月三,長安水邊,垂柳依依,年輕貌美的麗人楊玉環(huán)雙手合十,對月企盼覓得一位知心人,安度歲月,靜待光陰老去,把日子過的溫婉如涓。可惜,自古紅顏多薄命,多少紅顏在前印證了這樣一句古話。而她,也隨著命運的齒輪劃入了紅顏的行列。曾經的回眸一笑百媚生,七月七日長生殿,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最終只是宛轉蛾眉馬前死,天人相隔罷了。不知道驪山上的夫妻樹是不是真的是愛情的美好愿望呢。驪山一路下來,有的只是淺淺的思索。
許是前面的奧秘過于神奇了吧,以至于到了兵馬俑,竟已覺得索然無味,只是跟著大部隊靜靜的聽、慢慢的看,興趣漸減,直到那柄鋒利的寶劍帥氣的呈現在我的眼前,雖然僅是圖片,但我和張捷的興奮度已高到極點。尤其是張捷,都想立刻買把寶劍了,奈何上不了火車,只得作罷了。
來西安,除了解人類文明的起源,感受烽火歷史的蒼涼,還有就是一賞“天下第一玉”,自詡為中華四玉中唯一一種水養(yǎng)玉的藍田玉了。藍田玉,俗名“菜玉”,歷史悠久,久負盛名,著名的和氏璧就是藍田玉采制而成。其質地堅硬,色彩斑斕,光澤溫潤,紋理細密,一玉多色,深受廣大文人墨客的喜愛,“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贊美的就是它了。我們美麗的楊貴妃手腕上佩戴的就是藍田玉里最美的一種冰花芙蓉玉,粉粉的,特別適合女生。可惜,咱不會鑒別啊,不敢亂買,只能看看罷了。喜歡但不一定得擁有嘛,就這樣,我和張捷揮一揮衣袖,背著我們可愛的書包走出了兵馬俑景區(qū),結束了一天的旅程。
交響音詩的交響性藝術性要和理性化的創(chuàng)作思維相結合。作曲家用這種特定的體裁所要表現的是距今已有千余年的盛唐時期社會生活場面。那么作者是怎樣運用理性化的音樂形式來表現具有突出形象性和畫面性的音樂內容呢?
一、音樂的結構布局
作曲家黃自曾于1932年依據白居易原詩創(chuàng)作了我國第一部清唱劇《長恨歌》,樂曲由十個樂章組成的。清唱劇每一個樂章的標題都選用了白居易詩歌中的句子,黃自的創(chuàng)作借古諷今,極具時代特色。
而饒余燕以唐代詩人白居易詩歌《長恨歌》的意旨為基調創(chuàng)作的民族管弦樂《音詩-鼙鼓魂斷》,則圍繞原詩中的“驪宮高處入青云,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六軍不發(fā)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等五個相互關聯的段落進行結構。音樂在表現原詩意境時,也作了極為細致的細節(jié)刻畫,令人印象深刻。對于唐玄宗、楊貴妃愛情故事的描繪,作曲家同黃自一樣作了借古唱今的處理,表現含蓄,情緒感傷,寄托深微。
從樂曲風格來看,大致由三個部分組成,層次清晰:
1、著重描繪場景、風俗性的群眾場面。音樂色彩濃烈,感情熾熱。樂曲多層次地描繪了華清宮中輕歌曼舞的場景。不斷變化發(fā)展著的音樂,幾經變奏后,被逐漸展開的陰郁、暗淡的主題所打破。樂曲表現力度層層加強,最終展現了一幅邊關狼煙四起的場景。
2、刻意抒懷,如泣如訴的歌聲唱出主人公不堪回首的心境。音樂漸漸地由清淡典雅、甜美轉向時斷時續(xù)的旋律,前面樂曲中那種咄咄逼人的態(tài)勢更趨激烈,直到完全展現出怒氣沖天的情緒,酷似楊貴妃和唐玄宗的訣別心曲。
3、繪景與寫意交融并舉,表現生活情趣,音樂古樸、輕快,自然流暢。古樸典雅的樂調不忘清淡,生動地表現了滿懷寂寞愁緒,面對梧桐落葉,在秋雨凄凄的夜晚苦苦哀思的唐玄宗的心境。樂曲的結尾安排也是匠心獨具:音樂嘎然終止,可謂“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人夢,如今怕聽淋玲雨,只一聲,愁萬重。”余音裊裊,無限纏綿。樂曲構思嚴謹入微,巧妙精致。音樂結構分析圖如下:
詩歌有著嚴格的形式特點。“所謂詩的形式和字的結構搬到音樂的音響上來”已被現代作曲家們所認同。“作品的內部劃分是由字義產生的”,把“詩的構造,詩的形式關系作為相應的音樂結構的基本材料”,這些已是“現代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一些傾向”(埃?克奈佩爾,作為語言的音樂和作為音樂的語言[J],世界音樂,1985,(1),)。對照《音詩――鼙鼓魂斷》與白居易原詩《長恨歌》,二者無論在總體安排,還是在局部細節(jié)處理上,都有映襯關系。這種關系,筆者將在下面“創(chuàng)作特征”的論述中加以分析說明。
在內容安排上,作者依據原詩意旨作為樂曲的表現對象,篇幅上或長或短,重要之處也被格外加以渲染。音詩以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和古樸而清新的筆調,刻畫了栩栩如生的音樂形象,再現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所揭示的深刻內容,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二、創(chuàng)作特征
《音詩――鼙鼓魂斷》最大的特點就是近現代作曲技法的靈活運用,表現在曲式結構、調式調性、節(jié)奏節(jié)拍、和聲復調以及織體寫法和配器手法上新的嘗試。首先是樂曲巧妙的構思:在曲中,主題句首先由曲笛奏出。旋律的中心是核心音“e”。e音的運用就好像一個“軸心”,其它各音環(huán)繞其上下運動。這種用法使音樂材料集中、性格鮮明。把西安鼓樂中的曲調作為音樂發(fā)展的素材也頗有特點,其創(chuàng)作出的旋律音調,在作者筆觸下既不拘泥于原詩,又獨具時代特征。
其次是節(jié)奏在樂曲中的安排。下圖的節(jié)奏型終伴隨著樂思的陳述和發(fā)展而成為一個固定的(發(fā)展)對題。
這個節(jié)奏韻律既有歌唱性,又有較強的敘事性。它源于樂曲開始時彈撥樂器奏出的三音動機節(jié)奏。而三連音節(jié)奏的插入,起著抑制樂曲律動的阻礙作用,效果上有亦步亦趨的頓挫之感。這種節(jié)奏型(特別是三連音節(jié)奏型)不僅被用來加以陳述樂思,同時還被作者賦予了一種新的結構意義:樂曲中主題與答題間的連接句,發(fā)展與再現部的連接句以及各曲結束句中的節(jié)奏組合,都是用這個節(jié)奏型寫成的。
再次,不同的結構部位在織體上與形象化的畫面轉換上也相互聯系。例如第92小節(jié),高胡和中胡先后奏出主題,樂器音色雖同出一系(均為胡琴系),但仍有對比。樂曲在這里情緒逐漸高漲起來,宛如唐代宮廷樂舞盛況空前的場面。而平步青云之后,處處可聞仙樂,音樂結構安排也隨后不久轉入第二場景“緩歌慢舞凝絲竹”的描述了。而此前在第88小節(jié)處出現的節(jié)奏則有如宮廷中翩翩起舞的景象,音響上是笙管齊鳴,絲弦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