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孔雀東南飛翻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躡履相逢迎的“相”,作為副詞,用于動詞的前面,表示動作或者行為所涉及的對象,其作用相當于代詞,可以翻譯為“我、你、他、她”,這一句中應翻譯為“他”,具體來說指的就是焦仲卿。該句話出自《孔雀東南飛》,意思是說“劉蘭芝鞋子都等不及穿好,拖著鞋趕忙去迎接他”。
《孔雀東南飛》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敘事詩,也是樂府詩發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稱它與北朝的《木蘭詩》為“樂府雙璧”。主要講述了焦仲卿、劉蘭芝夫婦被迫分離并雙雙自殺的故事,控訴了封建禮教的殘酷無情,歌頌了焦劉夫婦的真摯感情和反抗精神。
(來源:文章屋網 )
每年的高考文言文選段的確選自古代典籍,但是我國古籍浩如煙海,選人我們語文課本的畢竟還是很少,即使增加選量,也還是有限的。不懂得文言文的規律,就不可能順利地讀懂文言文和準確譯文。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必須注意知識的歸類,讓學生掌握文言文的文法和修辭。
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一些句子不能單靠詞法、句法知識進行直譯,或者有時偶爾碰到個別字詞一時難以確定其意義,因而難以翻譯,這就要從文言文修辭的角度去確定其詞義和句義,對考場考生來說是有難度的,因此,筆者把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作如下歸類。
字有互義 所謂字有互義就是指文言文用詞中同義互文的現象。在結構相同或相近的兩個并列詞組、語句中,相應位置上的詞語互相補充、互相呼應。兩個大類:當句互文與對句互文。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主人”和“客”、“下馬”和“在船”,互文見義,是說主人和客人一同下馬后,又一同到了船上。又如王昌齡《出塞》中的“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邊關。再如杜牧《泊秦淮》中的“煙籠寒水月籠沙”,意思是霧氣和月光籠罩著河水,也籠罩著沙地。這三句屬于當句互文。
對句互文與當句互文略有不同,上句隱含有下句中的詞語,下句隱含有上句中的詞語,兩相映襯,參互見義。例如《孔雀東南飛》中的“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應理解為東、西、左、右都種植了松柏和梧桐,而不能誤解為只在東方和西方種植了松樹和柏樹,只在左邊和右邊種上了梧桐樹。《阿房宮》中有個排比句:“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也應該合并起來理解,即“燕、趙、韓、魏、齊、楚各國所經營的財富,收藏的精英(金銀珠寶)……
詞有偏義 所謂詞有偏義就是指一些復義詞在具體的語言環境里,只體現其中一個詞素的意義,而另外一個詞素的含義只作陪襯。例如《鴻門宴》中的“孰與君少長”,“少長”只取“長”義。《孔雀東南飛》中的“晝夜勤作息”,“作息”只取“作”義。《出師表》中的“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其中“異同”只取“異”義。譯文時,具體取何意,必須聯系上下文作具體分析、取舍。如果完全“直譯”,只會出錯。《孔雀東南飛》一文有多處,此處不再贅述。
物有代稱 所謂物有代稱指的是不直接說出人或事物固有的名稱,而臨時借用與其相關的名稱去替代,也叫借代。幾種常見的有:
1.用事物的特征、性狀、或標記代稱該事物。
愿令得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宮。(《觸龍說趙太后》)
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齊桓晉文之事》)
明眸皓齒今何在?(杜甫《哀江頭》)
例一“黑衣”代稱戰國時趙國宮廷衛士,因趙國衛士身穿黑衣。例二“二毛”頭發斑白(黑白間雜)的老人,這里具體指老兵。例三“肥甘”代美味的食物,“輕暖”代高貴的衣服。例四“明眸皓齒”代美女。
2.特稱與泛稱互代
楊意不逢,撫凌云而自惜;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王勃《滕王閣序》)
在于王所者,長幼尊卑,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為不善?(《孟子滕文公下》)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李白《古風》)
例一“楊意”,即楊得意,漢朝人,曾推薦司馬相如做官,文中用以泛指推薦者。“鐘期”即鐘子期,春秋時楚人,善解音律,因用以泛指知音人。例二“薛居州”本為宋國賢士,用以泛指像薛居州一樣的賢士。例三“大雅”是《詩經》的組成部分之一,這里泛指有優秀傳統的古詩。以上三例都是用特稱代泛稱。
用泛稱代特稱的,例如:
晉國,天下莫強焉。
(《孟子梁惠王上》)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而今有誰堪摘?(李清照《聲聲慢》)
似逢我公,車邊病是也。(《后漢書華佗傳》)
“晉國”原本包括戰國時的韓、趙、魏三國,但在戰國時候,“晉國”成為特稱,專稱魏國。“黃花”不是指一般的黃色的花,而是代指。“病”原是一切疾病的泛稱,例中的“病”特指一種寄生蟲。
3.以部分代整體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王風采葛》)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溫庭筠《夢江南》)
例一“秋”代“年”,“三秋”即“三年”。例二“檣櫓”代“戰船”。“檣”是船上的桅桿,“櫓”是大槳,它們都是船的一部分。例三“帆”是船的一部分,這里代稱整個船。
語有對舉 所謂語有對舉就是指文言文在用詞過程中往往是異義相對。據此,則可以比較快捷準確地確定一些難字難詞的意義。例如《捕蛇者說》中的“吾恂恂而起,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臥”,“恂恂”和“弛然”明顯地是視缶前后兩種截然不同的神態,是對舉的兩個詞語,因此,由“弛然”是安心地、心安理得的意思,可以知道“恂恂”是提心吊膽地、小心謹慎的意思。又如《謀攻》中的“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強弱”對舉,“周隙”也必然是對舉。由“周”是周全的意思,可以知道“隙”是不周全、有缺陷的意思。
話有委婉 所謂話有委婉指的是不直接說出本意,而是用委曲婉轉的話來表達。行文中“避粗俗”、“避忌諱”、“表敬稱”、“外交辭令”等語境中往往采用“委婉”。
即陽為病狂,臥便利。(《漢書玄成傳》)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誰趙太后》)
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李密《陳情表》)
齊侯曰:“豈不谷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谷同好,何如?”(《齊桓公伐楚》)
例一“便利”是大小便的委婉說法。例二“山陵崩”是對君王“死”的委婉說法。例三的“亡國賤俘”不是說李密真的作了俘虜,只不過說自己是蜀漢的遺民罷了。“至微至陋”也是謙詞,說自己出身微賤,才學疏陋,實際上是不愿意應征出仕的遁詞。例四是齊桓公在攻伐楚國的過程中,跟楚國使者的對話。齊桓公伐楚分明是想稱霸諸侯,卻說為了繼承先君的友好,明明是想要楚國臣服,卻說“與不谷同好”。
文有并提 所謂文有并提是指文言文經常出現的結構兩兩相對而意思依次相承的現象,也稱“合敘”。對這種并提,翻譯時則以分開敘述為宜。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蘇軾《前赤壁賦》)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韓愈《師說》)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水經注巫山巫峽》)
夫種、蠡無一罪,身死亡。(《史記韓信盧綰列傳》)
——課改下古敘事長詩教學初探
趙秋玲
(咸陽市旬邑中學,陜西 咸陽 711300)
摘 要:人教版普通高中語文課本里,古敘事長詩的數量不在少數,其中必修二和必修三中至少就有三篇,《氓》、《孔雀東南飛》、《<琵琶行>并序》,以往自己在教學這些長詩時,方法單一,只是一味地串講,串譯,結果學生聽得昏昏欲睡,課后學生對于語文課的評價只有兩個字“沉悶”!為了改變這種課堂教學現狀,我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反思,認識到自己教學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是教學理念不新,教學方法不當,為此自己在以下方面做了轉變與努力,實現了自己與課堂的雙突破。
關鍵詞:課改;古敘事長詩;教學
一、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
改變教師“一言堂”的局面,變以講為主到以引導學為主,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新知、平等對話的過程,教師應以“對話人”的身份尊重同樣作為“對話人”的學生個體及其適合自己特點的學習方式選擇,自覺放棄傳統意義上教師是知識權威的角色。在這種新的認識下,教學過程我不再迷信自己的講授,而是解放學生,相信、依靠學生,發展學生。
如教學《氓》時,我讓學生在自主朗讀學習基礎上分小組分詩節,按自己喜歡的形式進行改編。學生興趣濃烈,不僅課內忙于讀與思考,課外也在忙于改編、排演,就這樣,課堂上同學或以小品表演,或以散文詩朗誦,或以神話故事講述的形式,精彩地呈現了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學生較深、全面地理解分析了詩歌中人物形象及人物的悲劇成因。整節課就像是個花圃,小組之間你爭我趕,“爭奇斗艷”,“滿園春色”。連平時上課不怎么發言、說話像蚊子叫的同學為了不使小組得分落后,也鼓起勇氣走上了講臺,聲音高亢的朗誦,和平時判若兩人。這節課,我從“臺上”退居“臺下”,從主角走向配角,感覺到從未有過的“輕松”,我感覺到自己的“成熟”及空氣中蕩漾著的同學的喜悅。
二、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滿堂灌”的傳統課堂,不僅效率低,而且忽視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它壓制了學生活潑好玩的天性,抑制了學生真正潛能的發揮,新課標強調要使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意識愈強,他們參與自我發展、在學習活動中實現自己本質力量的自覺性就愈大,從而也愈能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力量,不斷調整、改造自身的知識結構、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課堂教學更應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自覺實踐、生動活潑地發展。
以《孔雀東南飛》為例,具體操作如下:
第一二課時:學生通讀全文,結合課下注釋理解文意感知劃分文章情節。學生完成任務后,教師布置明確小組改編寫學習任務。具體分布任務如下:
第一組,完成第一部分(開頭至“會不相從許”)的改編。
第二組,第二部分“夫妻誓別”。
第三組,第三部分“被迫應婚”。
第四組,第四部分“雙雙殉情”。
第五、六組,任意改編文中一部分。
改編形式不限,可為劇本、散文、小說、詩歌等。
要求:依據課文內容,忠實課本最基本的情節及人物性格的特點。
學生活動二:帶著任務有重點的讀,進一步熟知內容,完成改編任務,個人以書面作業形式完成,小組長引領小組內交流,取長補短,修改完善,完成初稿。
學生活動三:課外排演,熟悉文本,情節人物,進一步修改手中改編的文本。
學生活動四:小組改編成果展示交流。
此為學生最期盼,表現最活躍、熱烈的活動環節,有的小組根據情節需要,幾乎全員參與展示,整個講臺活像是星光大道的舞臺,每個學生都變成了一個熠熠閃耀的星星。有的在盡情朗誦,有的在惟妙惟肖的表演,有的張大了嘴巴,有的笑彎了腰、、、、、、每個人的眼睛里都有了光彩,臉上都有了滿足的笑意,我意識到,這才是真正的課堂,有生命力的課堂。
學生活動五:學生點評,總結,此次改編任務的落實及活動情況,學生暢所欲言,不拘一格,教師隨時補充自己的看法與意見。
在前面活動環節基礎上,學生對課文內容及人物形象就會有一定的感知,所以下面一個教學活動環節就是人物形象的分析與主旨的把握,藝術手法的學習與運用。
第三課時:教學活動六,小組內結合課文相關敘事與描寫等,深入細致全面地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文本主旨,分析賦比興手法的運用。
如此教學,不僅有效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保證了教學質量,學生印象深刻,既避免了教師被動地講,學生被動的聽,又體現了學生主體參與課堂的主人翁精神。課后我聽一位復讀生說,“以前上《孔雀東南飛》時,感覺極沒意思。今天課這么一上,我覺得語文課一下子活了。”我覺得想要使語文課上學生“爭奇斗艷”,呈現“滿園春色”,光做到以上兩點還不夠,還得樹立學習意識、創新意識。
三、要有學習、求變求新的意識,不斷超越自我。
事實證明,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長時間地用于課堂,都會讓學生產生倦怠情緒。所以教師要不斷學習,反思,勇于創新。陶行知說:“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是創造精神;敢入未開化的邊疆,是開辟精神。”教師應學會根據不同的課型,文體適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計劃、創新教學模式。如教學敘事長詩、小說、戲劇,可引導學生有計劃、有目的的改編成自己喜歡的形式,進而課堂上表演,這不僅強化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鍛煉了學生分析、寫作、表演能力。再如教學文言文,先讓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理解朗讀并翻譯課文內容,后提出疑難問題,生成問題后,再讓小組討論、解決問題,進而系統化,條理化的將課文重點段落的文言字詞句整理展示在黑板上。學生在理解了文意,分析了內容之后,小組競賽的形式完成對課文的背誦。當然這不在本文的探究之內,我只能略作提及。
要讓自己的語文教學“活”起來,課堂上學生“爭奇斗艷”,呈現“滿園春色”,關鍵是在教學理念上的更新,要真真正正地意識到學生是課堂的主角,是主體,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引領者、策劃者。課堂上要喚醒學生,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要讓他們盡情地綻放,不斷地喜歡并參與進語文教學中來。最后,要使源頭活水長清,教師還要樹立終身學習、創新反思意識,不斷學習,不斷創新,不斷進步。
一、連詞
1.表示并列或同時,用在兩個形容詞中間可以翻譯為“而且”、“又……又……”,用在兩個動詞之間可以翻譯為“而且”、“一邊……一邊……”。例如:
①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殺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頭來矣!”(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
2.表示遞進,一般連接分句與分句,可以翻譯為“而且”、“況且”、“并且”。例如:
①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②公語之故,且告之悔也。(《左傳?段于鄢》)
3.表示讓步,可以翻譯為“況且”、“尚且”、“再說”。例如: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史記?鴻門宴》)
②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司馬遷《報任安書》)
4.表示轉折,可以翻譯為“但是”、“然而”。例如:
①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史記?鴻門宴》)
②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閣序》)
二、副詞
1.表示動作行為或情況在不久以后發生,用在動詞之前,可以翻譯為“將”、“將要”。例如:
①有怠而欲出者,日:“不出,火且盡。”(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②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史記?鴻門宴》)
2.表示數目接近,用在數詞之前,可以翻譯為“將近”。例如: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愚公移山》)
②兼二周之地,舉韓氏,取其地,且天下之半。(《戰國策?齊策三》)
3.表示動作行為的暫時,用在動詞之前,可以翻譯為“姑且”、“暫且”。例如:
①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李白《夢游天怒吟留別》)
②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杜甫《石壕吏》)
【牛刀小試】
說說下列句中“且”字的用法。
1.驢一嗚,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柳宗元《黔之驢》)
2.后燕王盧綰復反,率其黨且萬人降匈奴。(《漢書?匈奴傳》)
3.人且饑死,而必得谷。(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
4.且置是事,略敘近懷。(白居易《與微之書》)
5.既老而衰且病。(歐陽修《六一居士傳》)
6.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張溥《五人墓碑記》)
7.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8.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文言文的翻譯既是重要的語言綜合訓練,又是考查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文言文知識的重要標志。文言文的翻譯雖說較難,但仍然有章可循,在復習中,我把文言文的翻譯整理為“增補、調換、留借、刪減、互聯”五種方法。
增補法
文言文言簡意賅,故省略成分現象較突出。文言文翻譯的增補法,就是要把語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補全,使句子意思完整。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語、謂語、賓語、兼語和介詞、中心詞等,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中就省略了主語“異蛇”,翻譯時如果不增補齊全,意義就不太明確。特別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語和兼語,不增補全句子成分就譯成“叫進來,讓拜見夫人”,直接譯出來,讓人覺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補后的句子應該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譯成“左光斗叫史可法來自己家里,讓他拜見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調換法
文言文中許多句子結構和現代漢語語序不同,經常出現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統稱倒裝句),如果原封不動地按照原句順序翻譯出來,意思就含糊不清。如“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譯成了“曾經學習彈琵琶向穆、曹兩位樂師”,讓人不知所云,調換成正確的語序“嘗于穆、曹二善才學琵琶”后就譯為“曾經向穆、曹兩位樂師學習彈琵琶”。
留借法
“留”即保留原文不用翻譯。翻譯文言文時,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國號、帝號年號、典章制度和度、量、衡等專有名稱直接留用,不用翻譯。如“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岳陽樓記》)一句中,“慶歷”是年號,“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須翻譯照用即可。 “借”即借用相關的詞語代替現有的詞語,這主要是針對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文言文在發展的過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沒有現成的字詞,只得借用相關的字詞來寄托所要表達的意義(即許慎在《說文》中稱之為“本無其字,依聲托事”)。在文言文翻譯中,如果不懂通假借用,有的句子是無法翻譯的。如“操吳戈兮被犀甲”(《國殤》)和 “顏淵蚤死”(《論衡》)兩句,“被”通“披”,“蚤”同“早”,如果不會“借”,你將無法翻譯通這些句子,不信試試?
刪減法
文言文雖以言簡意賅見長,但有時為了表情達意,會增加一些字詞,刪減法就是把多余的文言詞語刪除。有兩種情況較常見:一是偏義復詞或同義連用中,要刪除這些詞中陪襯的詞素。像“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出師表》)中的“異同”就是偏義復詞,意義偏重在“異”字上,翻譯時要把“同”字刪去,譯為“不應當有所不同”。類似的有“死生,晝夜事也! ”(《〈指南錄〉后序》)、“我有親父兄”(《孔雀東南飛》)等,都偏重在加點的詞上。二是有些文言文中有無實義的句首發語詞或句中助詞,在翻譯的過程中也可刪去不譯。如 “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說》)中加點的“蓋”字就不用翻譯。
互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