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蝶戀花李清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豆蔻梢頭春*淺。——謝逸《蝶戀花·豆蔻梢頭春*淺》
3、別來幾春未還家,玉窗五見櫻桃花。——李白《久別離》
4、柳暝河橋,鶯晴臺苑,短策頻惹春香。——《夜合花·自鶴江入京泊葑門》
5、莫避春陰上馬遲。——辛棄疾《鷓鴣天·送歐陽國瑞入吳中》
6、燕語如傷舊國春,宮花一落已成塵。——李益《隋宮燕》
7、來是春初,去是春將老。——曾允元《點絳唇·一夜東風》
8、天將離恨惱疏狂。——晏幾道《鷓鴣天·醉拍春衫惜舊香》
9、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毛滂《玉樓春·己卯歲元日》
10、街南綠樹春饒絮。——晏幾道《御街行·街南綠樹春饒絮》
11、莫道官忙身老大,即無年少逐春心。——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
12、塞花飄客淚,邊柳掛鄉愁。——岑參《武威春暮聞宇文判官西使還》
13、日長唯鳥雀,春遠獨柴荊。 ——?杜甫《春遠 》
14、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杜甫《春宿左省》
15、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楊萬里《寒食上冢》
16、林鶯啼到無聲處,青草池塘獨聽蛙。——曹豳《春暮·門外無人問落花》
17、誰在秋千,笑里輕輕語。——李冠《蝶戀花·春暮》
18、酒醒熏破春睡,夢遠不成歸。——李清照《訴衷情·夜來沉醉卸妝遲》
19、金谷年年,亂生春*誰為主。——林逋《點絳唇·金谷年年》
20、縱有笙歌亦斷腸。——馮延巳《采桑子·花前失卻游春侶》
21、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 —— 李清照《懈戀花》
22、渭水自縈秦塞曲,黃山舊繞漢宮斜。——王維《奉和圣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宋·陳與義《春寒》
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金·元好問《同兒輩賦未開海棠二首》
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金·元好問《同兒輩賦未開海棠二首》
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粗俗。——宋·蘇軾《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貴也》
只恐夜深花睡去。火照紅妝,滿意留賓住——宋·葛勝仲《蝶戀花》
海棠開后春誰主,日日催花雨。——宋·李彌遜《虞美人》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宋·李清照《如夢令》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宋·蘇軾《海棠》
虞美人:垓下虞姬的凄美傳奇
《虞美人》是著名詞牌之一,南唐后主李煜的名作《虞美人?春花秋何時了》纏綿悱惻,百轉千回,撞擊著無數讀者的心弦。
《虞美人》的詞牌源自項羽的寵姬虞美人。《史記?項羽本紀》中有“有美人名虞”的記載,說項羽在垓下被漢軍圍困時,虞美人正好隨侍在側。項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相傳后來虞姬在楚帳中自刎。在唐代,“虞美人”成為了教坊曲目,之后成為詞牌名。
菩薩蠻:女蠻國使者的異域風情
《菩薩蠻》是常用的詞牌之一,著名作品有溫庭筠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韋莊的《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辛棄疾的《菩薩蠻?郁孤臺下清江水》等。
“菩薩蠻”何以得名呢?原來,唐宣宗大中年間,女蠻國派遣使者進貢,她們身上披掛著珠寶,頭上戴著金冠,梳著高高的發髻,讓人感覺宛如菩薩,被稱為“菩薩蠻隊”,當時的宮廷教坊就因此制成了《菩薩蠻曲》,后來《菩薩蠻》就成了詞牌名。
念奴嬌:歌妓念奴的嬌柔一曲
念奴,是唐代天寶年間的著名歌伎,歌藝非凡。相傳唐玄宗每次辭歲宴會時間一長,賓客們就吵鬧喧嘩起來,連音樂都演奏不下去。唐玄宗就讓高力士呼念奴出來唱歌,大家這才能安靜下來,念奴的歌藝可見一斑。傳說唐玄宗每年游幸各地時,念奴常暗中隨行。唐代詩人元稹曾在《連昌宮詞》中描繪了念奴高歌一曲的場景:“力士傳呼覓念奴,念奴潛伴諸郎宿。須爽覓得又連催,特赦街中許燃燭。春嬌滿眼淚紅綃,掠削云鬢旋裝束。飛上九天歌一聲,二十五郎吹管逐。”
后來,“念奴嬌”就成為著名的詞牌,代表作品就是蘇軾的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因為蘇軾的這首詞深入人心,所以這個詞牌又名《大江東去》。
其他:一剪梅、蝶戀花、如夢令等
《一剪梅》源自北宋著名詞人周邦彥的詞句:“一剪梅花萬樣嬌”,取詞的前三字作為調名,著名作品是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所以又名《玉簟秋》。《蝶戀花》源自南朝梁代簡文帝的樂府詩句:“翻階蛺蝶戀花情”,一般抒寫纏綿悱惻的情緒,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如夢令》源自樂府,后唐莊宗的詞曲中有“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的句子,樂府就以“如夢”二字為該曲命名。
欣賞:詞牌名嵌入對聯
電視劇《聯林珍奇》中,主人公凌大秀曾在新婚之夜對出了一個由很多詞牌名構成的對聯,別有意趣。
上聯:水仙子持碧玉簫,風前吹出聲聲慢。
歷代的文人雅士多與美酒結下了不解之緣。曹操與酒有緣,“對酒當歌”;陶潛與酒相隨,《飲酒》二十;李白與酒相伴,斗酒百篇。在中國古代文壇,作為女性作家,李清照是屈指可數的一人;作為具有獨特身世、獨特才華和獨特爭議的女子,李清照一直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她雖然是一位女性文人,但她對酒的愛好絲毫不比男士遜色。“酒”,成為李詞中重要的素材之一,也成為李詞里主要意象之一。它猶如一根紅線貫穿于詞作集《漱玉詞》的始終。例如,“不怕風狂雨驟,恰才稱,煮酒殘花”(《轉調滿庭芳》);“枕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菩薩蠻》);“昨夜風疏雨驟,濃睡不消殘酒”(《如夢令》);“新來瘦,非干病酒”(《鳳凰臺上憶吹簫》)。李清照對飲酒的各種趣味都能深刻體會,飲酒是她日常生活中用以排憂解悶的消遣的活動之一。中國古代文壇上,女性作家中,如她般好酒的,恐不可多見。“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此時,李清照詞中的酒,是一種浪漫、瀟灑與祥和的標志。然而,靖康之亂,詞人倉皇南渡,國破家亡,愛人趙明誠病逝,清照流離失所,老來無依。在經歷了人生的炎涼風霜之后,此時詞作中的酒,已滿是凄涼之意。如《聲聲慢》里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又如《醉花陰》里的“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等。
另外,李詞中的酒,還有離別之情的。如“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好把間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蝶戀花》);有思鄉之情的,如“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旺香”(《鷓鴣天》);有相思之愁的,如“莫許懷深琥珀濃,未成沉醉意先融”(《浣溪沙》)。在這些詞中,女詞人的詞才與酒香一起流光溢彩。
由此可見,酒在李詞中的文化內涵是多元化的,豐富多彩的,同時又是個性化的。這是因為,酒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成為“人化了的內在的自然,是社會生活實踐‘積淀’的產物”。而積淀有三種方式,一是原始積淀,一是藝術積淀,一是生活積淀。這“原始積淀是審美,藝術積淀是形式,生活積淀是藝術”。所以,酒與酒文化成為一對孿生姊妹,在現實生活中,它們密不可分;而在藝術領域,則成為一種藝術意象。
既然酒是一種意象,那么,從意象的生成特征考察,它應當與《詩經》中的“興”的美學范疇十分密切。李仲蒙曰:“觸物以起情謂之興,物動情者也。”從理論上說,酒這種意象應該是“興象”。何謂興象?“興象本質上就是藝術家按照興即‘觸物以起情’的創造方式所生成的很少帶有人為創造痕跡的藝術意象。”所以,紀昀有“興象天然”,“興象深微”,“自然流出”的闡釋。曹操有詩“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就是明證。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說“酒興正濃”,可見,酒能助興,正是如此,酒作為一種意象,準確地說是興象,已經內化成為人們的審美行為,更是文學作家自覺運用,文學作品隨處可見的意象之一。
李永福,甘肅省清水縣第六中學教師。
詞作《蝶戀花》中“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捕捉生活細節,將不忍別離,茫然無措,用一盞一盞深深淺淺的酒澆釋離別愁緒的離人形象充分地展現出來,不忍分離,不得不離。千言萬語的別緒,此時已不知從什么時候什么地方說起,要叮囑的,要期待的,此時全化為一杯杯清酒,用它來將寸斷的愁腸,婆娑的淚眼消釋。《一剪梅》中“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把思夫的細節刻畫得更是淋漓盡致。思念是揮之不去的,偶爾的回眸驚喜,剛使它從眉頭跳下,一轉眼心中全又被思念牢牢占據。
生活的細節,情感的細節,景致的細節和那些一閃念間的思緒放飛,全部被李清照捕捉,信手拈來,那悲、那愁、那苦、那樂無不真切動人,仿佛自讀者心中自出。善于鋪敘,是李清照作抒情藝術的又一特征。品她的詞,字里行間,仿佛一位熟識的老友娓娓動聽地給你講敘一件動人的往事,讓你不由自主地走進她的故事,同她喜,同她悲。
新婚燕爾的李清照,在《減字木蘭花》中寫到,早晨在賣花郎那買得一枝春花,“淚染輕勻, 猶帶彤霞曉露痕。”那花別提有多新鮮,水嫩嫩的,好像還有紅霞的顏色和早晨露珠的痕跡,愛不釋手地細細把玩。可轉眼又一想,“怕郎猜道, 奴面不如花面好。”直陳胸臆,娓娓道來,頓時一個手拿鮮花,眉頭顰蹙的的小心思,凸現紙面。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將春花斜斜插入發際,“云鬢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倒要讓我的郎看一看,花好還是人美。這一刻在如紅霞般春花的映襯下,嬌艷、嫵媚的形象,在作者的言表中躍然紙上。李清照的詞傳遞給我們的是故事,是情趣,是真實的生活所得,她不僅是詞美、句美,而且是情美、故事美。一種來源于生活的、可感可觸的生活美。用平常的、很通俗的生活化的語言,來表現細微的情感變化,這也是李清照詞作抒情藝術的特征。
晚年的李清照,在國破家亡雙重的壓力下,用《聲聲慢》唱出了她內心難以言表的苦痛。惘然若失的尋覓,冷冷清清的房間,凄凄慘慘的內心,冷暖交錯的天氣,黃昏時候的風寒,滿地憔悴的黃花,舊時相識的大雁,點點滴滴的梧桐細雨,全是尋常話語,大白話,每一句都很尋常,但又好像不尋常,每一個字都用得非常明白,但是又好像經過千錘百煉,這就是藝術上很高的成就。
李清照詞作的抒情藝術還在于她詞作的音韻優美,具有婉轉音樂般的享受。詞作在宋代是要吟唱的,這就需要作詞的大家們熟知音律,而李清照多才多藝,精通音律,早在兒時就已學會撫琴,這些對她一個愛好作詞的詞人來說真是錦上添花。這無不為她的詞作又添情韻。音韻優美還在于詞作中情感的流露,或喜、或悲、或樂、或傷、或動、或靜,抑揚頓挫,跌宕起伏,讀之讓人蕩氣回腸,言盡而意存。
增強了詞的情感深度,擴大了詞的思想內涵是李清照詞作抒情藝術的又一特點。詞作中情感抒發具有共性,家國之情,思念之意,這些內容已超出她個人的不幸,客觀上反映了時代的、民族的災難和不幸。這些情感的抒發易于與讀者產生共鳴。《添字丑奴兒》中的“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是對家鄉故土刻骨銘心的思念。《轉調滿庭芳》(芳草池塘)記敘當年的“勝賞”,都是將往日的美好歲月與今日的孤苦凄涼對比描寫,寄寓著家國的亡痛。最著名的《聲聲慢》開篇即連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十四個疊字,刻畫出難以克制、無法排遣的孤寂和愁緒,以下以晚風、秋雁、黃花、黃昏、梧桐、細雨等意象并置,刻畫出一個凄婉的意境。小我之情此刻演化為大我之情,喪夫亡國的悲痛,在渲染的意境中浸潤著每一個人。《永遇樂》一詞,更含蓄委婉地表達了她對現實的關切,隱含著對醉生夢死、偏安一隅的南宋統治者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