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休假通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客運系統(輪乘制)職工由于工作時間的特殊性,在休年休假時出現了一些問題,現以齊齊哈爾客運段為例,針對這些問題,通過積極探索,尋找解決措施,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以協調好客運系統(輪乘制)職工休假與運輸生產需要等方面的關系,保證《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得到有效落實。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部門領導重視不夠。
2008年是國家全面推行職工帶薪年休假的第一年,到今年已實行近五年了,一些部門領導仍對在完成運輸任務、不增加定編的情況下必須保證職工百分之百休假重視不夠,不能實時掌握職工休假計劃和兌現情況,組織安排、工作考核和休假跟蹤管理不到位,致使有些客運系統(輪乘制)職工休年休假沒有得到有效落實。
第二,缺員與休假計劃沖突。
由于鐵路系統工作的特殊性,每逢春運、暑運、長假都要增加一些臨時客車,人員缺口非常大,“一個蘿卜一個坑”,客運系統職工在這期間是根本不允許休假的。每年春運是40天,暑運是60天,長假7天,加上一些小長假,一年中客運系統(輪乘制)職工可休假的時間只有240天左右,而客運職工人數眾多,僅齊齊哈爾客運段就有客運(輪乘制)職工6000多人,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安排好這么多人員的休假計劃,又要兌現這些計劃,保證休假質量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第三,組織安排與個人意愿相沖突。
不少職工不清楚年休假在充分尊重個人意愿的同時,還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往往都想在自己需要的時候休假,比如孩子放寒暑假、家里老人有病住院等自己需要的時間里休,往往會與車隊的安排相沖突,造成職工不滿。
二、解決問題的辦法
第一,提高單位管理者對年休假的重視程度,加強車隊干部管理,認真對待年休假問題。
勞動力蘊含于勞動者之中,是一種活的勞動。勞動力不同于機器,即便是機器也需要很好地保養。勞動力被貨幣化而承載勞動力的勞動者則是活生生的人,人是有思想的。當勞動者的權利不能得到基本的保障的時候,勞動力在生產中的負投入則比受損的機器更甚。所以,用人單位管理者首先需要懂得“惜民力、善待之”。實現職工的帶薪年休假保障職工的休息權必將有助于更好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經濟效益戰略目標。
另一方面要對車隊執行職工帶薪年休假的情況進行有效的監督,促使車隊干部實時掌握職工休假計劃和兌現情況,合理組織安排職工休假并實時跟蹤管理到位,對故意不執行職工帶薪年休假的車隊給予通報批評,并根據績效考核管理規定進行考核。
第二,工會應當履行維權的職責,保障職工帶薪年休假的權利。
工會組織應當積極向全社會宣傳職工帶薪年休假的對于提高勞動生產率、構建諧勞動關系和和諧社會的實踐意義;努力協助用人單位把職工帶薪年休假組織得更好、更有意義,幫助職工積極休息確保身心健康。
用人單位工會應代表職工與用人單位進行集體協商,把職工帶薪年休假的內容充分約定在勞動合同中,督促和幫助用人單位建立和完善職工帶薪年休假制度且保障其有效執行。
第三,培養一崗多能人才,制定合理的休假制度,確保(輪乘制)職工休年休假。
針對客運系統(輪乘制)職工工作時間的特殊性,可以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休假制度,以確保客運系統(輪乘制)職工正常休年休假。一是加強職工業務學習,使客運系統(輪乘制)職工一崗多能,有利于車隊干部合理安排休假。二是統籌安排與本人意愿,提高休假質量??梢圆扇》侄涡菁俚姆椒?,把年休假分成幾個階段休,大多數輪乘職工都可以把年休假分兩次到三次休,這樣即可以保證車隊正常安排班次,又可以滿足職工個人意愿。根據客運系統(輪乘制)職工班次,還可以將本年度年休假欠休天數,記入到下一年度,例如,根據規定,一位工齡在20年以上的客運系統(輪乘制)職工當年包括休息日在內可以休年休假21天,如果是6天一個班次的職工,當年休3個班次為18天,還欠職工3天假期,如果將這3天記入到下一個年度,在下一個年度里,這位職工就可以休4個班次24天,這樣就保證了客運系統(輪乘制)職工完整的休假權利。
在現代科學已經取得偉大成就的今天,人們根據現實的需要,對祖先流傳下來的習俗、觀念和道德原則進行修正,以減少沖突,這不是壞事;但這種改善規則的努力,一定是要數以萬計的個人自發行動的結果。沒有哪種觀念、習俗是從未受到挑戰的,也沒有哪個人可以隨心所欲地制定他所喜歡的觀念、習俗,除非他用更好的觀念、習俗來替代。尤其是牽涉到像“祖先崇拜”這樣一個種族最為核心的信仰時,即使是“家天下”時代的君王也不得不表現出敬畏。
《晏子春秋》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齊景公的辦公大樓“路寢之臺”建成后,有個叫逢于何的人母親死了。他在路上碰見晏子,就給晏子行大禮。晏子問:“我能為你做什么呢?”逢于何說:“我的母親去世了,而父親的墓就在‘路寢之臺’的內墻下,我希望把他們合葬在一起。”晏子聽了很為難,但還是答應給景公帶話,同時不免有些擔心地問, ”萬一不成,你怎么辦???“逢于何回答說:“像我這樣的小人物,如果得不到允許,我就將左手拉住靈車的轅木,右手捶打著自己的胸口,站在這里挨餓而死,以此告訴四方之人,我逢于何是個不能安葬自己母親的人!”
晏子把事情給景公說了。景公氣得臉都白了,說:“從古到今,你聽說過把死人埋在國君宮殿內的嗎?”這時,晏子作為一個政治家的風骨就顯露出來了。他說:“古代的君王,他們的宮殿建得很節制,不侵占活人的房子;他們的樓臺很簡樸,不侵占死人的墓地。所以,當然沒聽說過要到國君的宮殿內埋人的事。但您現在大規模修建宮殿,侵占活人的房子;廣修樓臺館所,剝奪死人的墓地。使活著的人憂愁,不能安居;讓死去的人分離,不得合葬。盡情享樂游玩,對生者死者都褻慢無禮,不是仁德之君的作為;只顧滿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不管百姓的死活,不是保存國家的正道。而且晏嬰聽說,活著的人不得安居,叫蓄憂;死去的人不得安葬,叫蓄哀。蓄憂招致怨恨,蓄哀導致危險,您還是答應了吧!”
晏子出去后,景公對大臣說:“推平人家的房子,禍害人家的墓地,羞辱人家的葬禮,還不許人家安葬親人,這是對活人刻薄寡恩,對死人傲慢無禮?!对娊洝分姓f:‘榖則異室,死則同穴。’我敢不答應嗎?”逢于何于是把母親葬在了“路寢之臺”下。他沒有穿孝服,沒有號啕大哭,進行完基本的儀式后,就流著眼淚離開了。
為深入推進解放思想大討論和“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動,在全區組織系統掀起“學抗震救災先鋒鑄宿遷黨員特質創一流工作業績”活動,根據市委組織部統一部署,決定于近期在全區組織系統開展“黨性品行修養大家談”活動?,F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活動時間
從6月20日至6月30日。
二、活動內容
此次“黨性品行修養大家談”活動,主要圍繞以下三個方面內容開展討論:
1、組工干部在特殊情況下如何表現出先鋒模范作用,真正做到“平常時候看得出、關鍵時刻站得出、危難關頭豁得出”。
2、你認為組工干部“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的具體標準是什么,如何才能達到“政治過硬、業務過硬、作風過硬”的要求。
3、結合本職工作,組工干部如何才能在服務大局、服務宿豫加快實現“六個新突破”中創造一流業績。
三、活動方式
1、座談討論。共分兩個層次:
一是以全區“講黨性、重品行、做表率”活動劃分的學習小組為單位,由組織部各科室聯系相關單位組織開展,時間為6月20日—26日;
二是結合各學習小組活動情況,選擇部分代表參加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座談討論,時間為6月28日。
關鍵詞: 通識教育 課程體系 評價指標
引言
通識教育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而通識課程是通識教育的主要途徑,其課程質量直接影響到人才培養質量,是關系到高校生存與發展的基石。當前通識教育課程存在不少問題,是大家比較關注的焦點之一。但是如何評價通識教育的實施效果目前還沒有研究涉及。通識課程設置合理與否,質量的高低,實施是否有效等還停留在定性的層面,課程效果好與不好都是相對的感官性的認識,無法進行課程之間的橫向比較,教學管理部門難以對課程進行定量的評判,無法對課程進行取舍,影響到通識教育課程健康、穩定的發展。因此,建立通識課程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對課程進行質量評價,全面剖析課程建設與實施中各個環節,找出制約教學質量的各種因素,有利于學校對課程的取舍做出科學判斷,有利于對通識課程實行宏觀管理,有利于通識課程的改進和提高,對可持續地推進通識課程整體建設,形成科學的通識課程體系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對通識教育課程質量的定量評價是提高通識教育質量的需要,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
1.課程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原則
課程質量的影響因素眾多,人們不可能也沒必要對所有的課程質量特征都進行評價,需要從眾多的原始數據和評價信息中篩選出便于度量的、代表性和獨立性較強的主導性指標作為評價指標,既要做到客觀、科學、準確表征通識課程質量的狀況,考慮通識教育課程與專業課程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的異同,又要考慮數據獲取的難易程度等。為此,通識教育課程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應遵循以下幾方面的原則:(1)整體性原則;(2)代表性原則;(3)可行性原則;(4)導向性原則;(5)可靠性原則;(6)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指標體系應盡量選擇可量化指標,難以量化的重要指標可以采用定性描述,結合專業機構和相關專家進行指標選取和分析評價,以增強可操作性及可接受性。
在實際指標篩選的操作中,對以上原則應予以綜合考慮,同時要充分考慮各項原則的特殊性,根據具體情況加以區別對待。
2.課程質量評價模型
課程質量的評價實際上是對課程各種要素的一種評判,最后得出課程質量的程度。近年來隨著應用數學的發展,不少新的綜合方法被應用于實際評價工作中,如模糊綜合評價、層次分析(AHP)等[1]。
2.1層次分析法(AHP)
層次分析法是一種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具有實用、簡潔的特點,是解決復雜系統中多層次、多結構、單目標課程質量評價的理想方法。
2.1.1評價模型
根據評價指標體系的結構,將課程質量評價分為二級指標評分、一級指標評分和綜合評分層三個層次。二級指標評分是根據各指標的評價標準進行評價;一級指標評分是利用加權平均法對二級指標進行計算,所得結果作為一級指標的得分;課程質量綜合評分是利用加權平均法對一級指標進行計算,得到課程質量綜合評價指數。綜合評價指數按照以下公式計算:
E=■λ■■λ■ M■
E為綜合評價指數;m為一級指標數,λ■為第i個一級指標的權重;n為第i個二級指標中的指標個數;λ■為第i個二級指標中的第j個指標在該二級指標中所占的權重;M■為第i個二級指標中的第j個指標的評分值。
2.1.2指標權重確定
不同的評價指標對課程質量綜合評價指數的貢獻是不同的。在計算評價指標的貢獻時,首先應對各個指標分配以適當的權重后,再進行組合計算。本研究采用層次分析法進行權重的確定。根據層次分析法的要求,采用九標度法構造兩兩比較判斷矩陣,然后通過專家咨詢和打分結合經驗判斷,按照層次結構關系進行判別比較,分別構造判斷矩陣,計算出各指標的權重。
2.1.3課程質量的評判
參照相關研究,本研究將課程質量分為五個等級,分別為優、良好、中等、較差、很差。所謂“優”就是課程具有顯著特色,教師素質高,教學質量優,管理到位。所謂“很差”是課程沒有特色,與通識教育的目標不一致教師素質方面存在比較明顯的問題,教學效果很差,管理不到位,達不到通識教育的目標。而“中等”就是課程具有一定的特色,教師素質無明顯問題,教學質量尚可,教學管理基本到位,基本上可以實現通識教育的目標,是介于優和很差二者之間的一種臨界狀態。而良好和較差分別是介于優和中等及中等和很差之間的一種狀態。
3.分析與討論
以“環保與可持續發展”通識選修課為例,采用構建的評價質量指標體系對其課程質量進行評價,檢驗構建的質量指標體系的適用性,課程的現狀值在表1中列出。
表1 環保與可持續發展課程質量評價指數表
3.1層析分析法(AHP)評價結果
根據評價模型的計算公式,得到“環保與可持續發展”課程質量評價結果(表2)。質量評價指數的評分值越大,表明課程質量越高越好,反之,則課程質量越低越差?!碍h保與可持續發展”課程質量評價綜合指數為0.6959,對照課程質量劃分的評判標準(表1),表明環保與可持續發展課程質量等級為“良好”。從四個狀態層來看,其中教學管理和課程特色為“優”,教師素質為“良好”,而教學效果為“中等”。
表2 環保與可持續發展課程質量評價結果(AHP法)
同樣的步驟得到課程B的評價結果。教學管理、教師素質、教學質量和課程特色綜合指數分別為0.8573,0.5978,0.5015,0.5,分別為優、中等、中等,中等的級別。該課程的綜合指數為0.5841,綜合評價結果為:“中等”。
結語
以“環保與可持續發展”課程為例,通過層次分析法建立通識選修課程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方法簡單易行,符合課程的實際情況。
參考文獻:
[1]王薇.應用模糊數學方法構建學校教育質量評價模型的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2011(2):42-46.
關鍵詞:休閑;傳統休閑文化;休閑價值觀;休閑時代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5-0181-02
一、休閑與休閑文化的內涵
休閑之事古已有之,《康熙字典》和《辭?!穼Α靶荨笔沁@樣解釋的:“休”就是“吉慶、歡樂、美善、福祿”,注重“倚木而休”,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平等的關系。把“閑”引申為道德、法度及限制、約束之意;“閑”也通“嫻”,具有嫻靜、思想的純潔與安寧的意思。從詞意的組合上,表明了休閑所特有的文化內涵,既表達了人類生存過程中勞作與休憩的辯證關系,又喻示著物質生命活動之外的精神生命活動。人倚木而休,使精神的休整和身體的頤養活動得以充分地進行,使人與自然渾為一體,賦予生命以真、善、美,具有了價值意義[1]。從現代角度來理解,“休閑”是指人們在工作之余的娛樂和消遣活動,并在其中獲得情感體驗。休閑是一種生活方式,它通過時間和精力的消耗來調節身心,是一種人類文化。我國著名休閑研究專家馬惠娣(2004)以“欣然之態做心愛之事”來概括她對休閑的理解。瑞典天主教哲學家皮普爾指出:休閑是人類文化的基礎;是一種精神的態度,它意味著人所保持的平和、寧靜的狀態;是一種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個創造過程中”的機會和能力;是上帝給予人類的“禮物”。他認為,人有了休閑并不是擁有了駕馭世界的力量,而是由于心態的平和,使自己感到生命的快樂。否則,我們將毀滅自己[1]。
而休閑文化“是將休閑上升到文化的范疇,指人在閑暇時間內,為不斷滿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處于文化創造、文化欣賞、文化建構的一種生命狀態和行為方式。它通過人的個體或群體的行為、思維、感情、活動等方式,創造文化氛圍、傳遞文化信息、構筑文化意境,從而達到個體身心全面、完整的發展?!?[2]
二、中西方傳統休閑文化對比分析
盡管休閑是人類普遍的生理需要和娛樂活動,但由于國民性不同和社會背景差異,導致中西方休閑文化也大不相同。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休閑文化的哲學基礎不同
西方休閑文化根植于其理性主義與人本主義的傳統思想,而這種思想與古希臘先哲們的哲學思想是一脈相承的。理性主義強調理解、思辨,主張主體要注重理性自身的邏輯性、嚴密性和完整性,且要有比較系統的哲理性。人本主義以倡導人的潛在能力和創造能力為主題,注重人本身的價值和意義,關注個體自身需求的滿足,倡導在休閑中實現自我、完善自我。所以,西方休閑文化呈現出動態的特征。
中國休閑文化以儒釋道為哲學基礎。儒家主張修身養性,向內實現心靈的寧靜、與外界的平衡。如孔子精神修養的過程是“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矩?!钡兰腋鼜娬{以靜制動,人要把握“道”,也要用“心齋”、“坐忘”等靜的辦法,才能到達“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絕對自由的境界。中國對外來佛學的改造使之中國化,也是將自身的靜與佛學中的靜打通,從此,中國文化中除了儒道互補又多了佛的心靈安撫,形成“以儒治世,以道養身,以佛修心”的生活模式。所以,中國休閑文化呈現出靜態的特征。
2.休閑的狀態不同
在中西方傳統休閑文化中,中國人的傳統休閑活動以靜態為主,而西方人的傳統休閑活動以動態為主。西方人信奉伏爾泰的“生命在于運動”的名言,而中國的許多理學和道學大師都主張“生命在于靜止”。西方人的動是動中求靜,于健身中兼求娛心;中國人的靜是靜中求動,于頤情養性中兼求養生。明代洪應明在其《菜根譚》中概括了中國人靜態的休閑觀和人生觀:“從靜中觀物動,向閑處看人忙,才得超塵脫俗的趣味;遇忙處會偷閑,處鬧中能取靜,便是安身立命的工?!敝袊说男蓍e真諦就在于“靜”。由于中西方休閑文化的動靜性質之差異,便導致二者休閑活動速度之殊途。西方社會的動態性使他們的休閑活動傾向于急速和激烈;而中國社會的靜態性使其休閑活動趨于舒緩和柔美。
3.休閑的形式不同
西方的傳統休閑文化重視集體活動,而中國的傳統休閑文化則注重個人活動。西方除拳擊、擊劍、摔跤等個人爭雄的項目外,更多的是結隊成伙的比賽,足球、籃球、排球、橄欖球、曲棍球等均是集體項目。中國的傳統休閑活動大多是個人項目,如琴棋書畫、花鳥魚蟲、太極拳、氣功等。中國傳統社會為個人留下的位置和空間十分有限,使人們只有在消閑中方爭得一份自在與逍遙,因此,當中國人消閑時,便著意去尋求孤獨,讓自己的身心盡量去接近天籟而避遠人籟,于孤獨中求一清靜[3]。孤獨的休閑心態作為一種文化傳統傳承至今。這是以集體休閑為主的西方人所難以感受到的。
4.休閑的功能不同
中西方傳統休閑文化在休閑活動的功能上也有一定的區別。中國傳統的休閑文化重在向內發掘心靈世界,西方傳統的休閑文化重在向外張揚人的個性;中國傳統休閑文化的功能重在調適性情,追求心靈慰藉,而西方傳統休閑文化的功能則重在緩張筋骨,追求感官刺激;中國人面對著明月清輝、和煦微風常感到飄飄然的快意,而西方人卻以為要取得飄飄然的快意只有去高空跳傘,去滑翔,去蹦極來實現。西方人通過挑戰生命的極限與大自然抗爭,來張揚人的個性,西方流行的蹦極、跳傘、飛車特技等休閑活動均以生命為賭注去孤注一擲。他們認為,正是這種危險性才使休閑活動具有極大的魅力。而中國人的休閑則主要是為了開掘內心世界,使內心世界豐富多彩,并通過頓悟和神游來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在中國人看來,大自然永遠是和我們共呼吸的,是最能激發人心底產生共鳴的。所以,中國人一直認為休閑的真諦在于投身于自然、認同于自然,并在自然中陶冶出更加美好的心靈世界。中國人的最高追求是以大自然的精靈之氣滌蕩自己的身心,追求一種心曠神怡的自得,從而求得物質、情感、性靈的融匯[4]。因此,對中國人來說,休閑文化具有獨特的調適心靈的功能。
三、中西方各自的休閑價值觀
1.西方休閑價值觀
西方休閑思想的學術淵源和文化淵源起源于古希臘和希伯萊文化,并形成了西方人所固有的休閑觀。亞里士多德是最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之一,也是對休閑給予最多贊美的人,他認為,“休閑才是一切事物環繞的中心”、“幸福存在于閑暇之中”,并把休閑看成是哲學、藝術和科學誕生的基本條件之一。在亞里士多德看來,空閑時間并不等同于休閑,一天或一個簡短的時間間隔并不可能帶來真正意義上的幸福。他認為,人在休閑中的沉思狀態是最好的“境界”,是一種神圣的活動。此外,古希臘早期的哲學學派都主張把學問與休閑思想聯系在一起。他們認為,知識總是同自由相關,自由又同休閑相關。還認為休閑與美德、愉快、幸福密不可分。
自20世紀尤其近二十幾年以來,西方學者對休閑的研究,已成為引導文明生活的重要力量,對于個人價值觀的形成產生重要的影響;一方面,休閑作為人的精神狀態,將是人類進入自由王國的必要條件;另一方面,人在休閑“過程”中,已將個人意義與社會意義連接在一起。美國休閑研究學者奇克與伯奇(Cheek and Burch)認為,休閑之所以在價值與優先權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取決于休閑是發展與增進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社會空間。
2 中國休閑價值觀
從文化淵源上來說,受老莊哲學和禪宗思維方式的影響,中國人的休閑價值觀很推崇“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贊譽“體靜心閑”。古人以為,寧靜能容納百川。當內心寧靜時,感知事物的能力特別地敏銳和細膩,而置身靜境,人很容易進入悠閑,甚至心地明澈。陶淵明的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非常有代表性地表達了休閑之境界――自我心境與天地自然的交流與融合,體現到了精神世界與客觀世界的和諧統一。
結語
著名的未來學家格雷厄姆?莫利托曾預測,到2015年,人類將走過信息時代的高峰期而進入休閑時代,休閑將成為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會帶來兩個變化:第一,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發生很大的變化,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人們也將有更多的閑暇時間;第二,隨著經濟全球化、網絡化的到來,文化之間的相互融合、相互滲透也會在越來越多的方面體現出來。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休閑需求、休閑價值觀、休閑方式都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變化[5]。
中西方傳統休閑文化上的差異及價值觀的不同,為中西方休閑文化的互補和融合提供了條件和空間,實現了不同文化間的借鑒、融合,促進文化的傳承更新與創造,從而滿足休閑時代人類多元的需求。因此,我們在繼承我國傳統休閑文化的過程中,既要最大限度地吸收西方文化的可取之處,同時,也要不斷地弘揚和挖掘中華民族自己的優秀休閑文化,建設既超越中國傳統文化又不同于西方文化,既保持民族特色又體現時代精神的更健康、更有品位的21世紀休閑文化。
參考文獻:
[1] 馬惠娣.人類文化思想史中的休閑――歷史、文化、哲學的視角[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3,19(1):61-64.
[2] 馬惠娣.文化精神之域的休閑理論初探[J].齊魯學刊,1998,(3):99-100.
[3] 馬勇,周青.休閑學概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