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歌唱祖國的詩歌

歌唱祖國的詩歌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歌唱祖國的詩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歌唱祖國的詩歌

歌唱祖國的詩歌范文第1篇

耕種著自己堅韌不拔的名字

誰又在母親的微笑里

把一切一切的苦難輕輕飛渡

祖國呵,當我用青春的名義

為你驕傲的歌唱

又怎么抑制

那激動的淚水奪眶而出

可是,媽媽

其實我并不愛哭

當鮮艷的五星紅旗

高高飄揚在世界的東方

我深深的知道

作為華夏兒女

該怎樣走好自強不息的道路

我知道所謂的尊嚴意味著什么

因為我善良的母親

曾經含辛茹苦

我知道所有的拼搏為了什么

因為我頑強的母親

用苦難和愛

澆灌著兒女們堅定的腳步

不是我愛哭,媽媽

盈眶的熱淚其實是一種傾訴

當雄壯的國歌響徹云霄

體內沸騰著龍的血脈

就是我挺直脊梁的惟一緣故

無法忘記你所受的苦

我傷心的母親

用血和淚澆灌著被肆虐的故土

無法忘記你所受的苦

我堅強的母親

用一雙大手

撿拾著兒女們帶血的頭顱

黎明終將到來

烈火終將燃燒

一聲響雷擊破久已沉默的天空

你英雄的兒女

用雙手捧出熾熱的青春

把五四的旗幟插上祖國的沃土

你英雄的兒女

在沉沉的黑暗中吶喊出科學民主

中華民族沐浴了一場壯麗的精神日出

我一遍遍仰望蒼穹

我一遍遍俯首大地

蒼茫的風煙里

幾代人前仆后繼

自由民主的大道上

寫滿熱血兒女的驕傲

年輕的劉胡蘭

在敵人帶血的刺刀下

抬起高昂的頭顱

花樣的年華里

青春的名字飽含微笑

我親親的兄弟

面對肆虐的洪水

用青春的臂膀

把萬里長城重新鑄造

我翻開歷史的長卷

尋找終生追尋的永恒答案

我順著一個世紀的發展軌跡

尋找中華兒女

不懈奮斗的曲線

青春呵!就是青春!

讓激情在生命里燃燒

燃燒起希望的火焰!

青年呵!就是青年!

讓熱血在身體內沸騰

沸騰起不渝的誓言!

祖國呵!就是祖國!

這個重逾千斤的字眼

讓我們沐著一輪朝陽 勇往直前!

今天,我們終于可以 高聲歌唱

歌唱怒濤聲聲的黃河長江

五千年華夏文明的熱血

就在我們年輕的血管里流淌

今天,我們終于可以 高聲歌唱

歌唱巍然屹立的萬里長城

九百六十萬中華大地的魂魄

就在我們驕傲的眸子里奔放

今天,我們終于可以 高聲歌唱

歌唱鮮艷的紅旗下

凝結著血汗的功勛和獎章

今天,我們終于可以 高聲歌唱

歌唱廣袤的原野上

黑土地一樣豐滿的憧憬和夢想

我們贊美青春

我們歌唱祖國

我們向天空伸出年輕的臂膀

讓和平和正義的花朵

歌唱祖國的詩歌范文第2篇

1、組織一堂慶國慶的主題班會

要求各班班主任在活動時間內上好一堂關于慶國慶的主題教育課,各班級發言人數達到班級人數的三分之一。大大的激勵了學生的愛國情懷。

2.五彩畫筆畫祖國

學生通過水墨畫、水彩筆畫等多種表現方式,畫出祖國巨大變化,畫出人們的幸福生活,感受祖國的偉大。

3.唱響紅歌頌祖國9月29日晚,我校全體師生帶著金秋的喜悅,唱響了高亢奮進的頌歌,用誠摯的熱情為祖國送上了深情的祝福。本次歌詠比賽得到團市委、社區、兄弟學校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學校師生共同參與,教師一首《四渡赤水》贏得滿場喝彩。全校24個班*級合唱了24首紅歌,唱紅了校園,唱出了對祖國的祝福。晚會在《歌唱祖國》的歌聲中結束。這次晚會激發了我校學生的愛國熱情和集體精神,也激發了學生積極參與集體活動的熱情,達到了育人的目的,再次證明了晚會的成功。

4.自制版報贊祖國

在9月21日下午由政教處組織評比各班黑板報。學生利用板報抒發了對祖國的熱愛。

歌唱祖國的詩歌范文第3篇

通過本課的學習,要求學生了解趙州橋、雕板印刷術的發明、唐詩和杰出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唐代書法和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著名畫家閻立本和吳道子、藝術寶庫莫高窟、唐朝樂舞。

通過與其他其他類型橋梁進行對比,分析趙州橋在設計上的巧妙之處,培養學生對比分析的能力。

隋唐時期,文學藝術獲得高度發展,尤其是詩歌、書法以及石窟藝術進入了我國的黃金時代,在我國及世界文學藝術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通過對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在文學藝術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的感知,使學生體會到,他們之所以能取得卓越的成就,一是來自于他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對民間疾苦的關心。

教材分析

唐詩和杰出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是本課的重點;本課的難點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詩歌的特點。

教學過程

導入: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代中國有輝煌的文明和燦爛的文化,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聲望。隋唐時期,是古代中國歷史發展的黃金時代,不僅政治、經濟上達到鼎盛時期,文化上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下面我們先來看看隋唐在建筑業取得的成就。

一、興盛的建筑業

出示《趙州橋圖》,學生回答橋的名稱、設計者、修建的時間。

1、隋朝李春設計建造趙州橋

趙州橋原名安濟橋,位于今天河北趙縣的洨(xiao)河上,是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設計和主持建造的。

(出示圓拱橋和多孔橋圖)

學生對比三幅圖,講講趙州橋在設計上有什么巧妙之處?

①修橋的目的是為了方便交通,多孔橋不利于船只通行。趙州橋采用平拱橋的形式,既方便船只通行,又方便車馬、行人在橋上行走。

②趙州橋大拱兩端各有兩個小拱,既節約了石料,減輕了橋自身重量對橋基的壓力,遇到洪水,小拱還可起泄洪的作用,這樣就減弱激流對橋身的沖擊。

二、雕版印刷術的發明

我們的祖先從蓋章中得到啟示,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由學生來描述雕版印刷術的工作流程:把要印的文字反刻在一塊木板上,讓文字凸出,然后在字面上涂上墨,覆上紙,輕輕一刷,字跡就印在紙上成了正字了。(通過圖片說明)

在隋唐時期,一些流通較大的書籍,如佛經、日歷、詩集,已經雕刻出版。

(出示《金剛經》圖片)

這本在敦煌莫高窟發現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金剛經》的卷首是一幅如來向他的弟子傳教的圖畫,畫面精美、清晰。從這幅圖可以說明當時雕版印刷術已經很成熟了。在《金剛經》末頁,標有確切的日期“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也就是公元868年5月11日。《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并且標有確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當時熟練的工匠,一天可印兩千張。這對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三、光耀千古的詩壇

唐朝是我國詩歌的黃金時代,流傳下來的有兩千多位詩人的近五萬首詩歌。其中大家最熟悉的有哪些詩人?

介紹唐詩的三個代表性人物。

1、李白

簡介李白并概括詩歌的特點:(可由學生介紹)李白,字太白。少年時喜好文學,熟讀百家書籍。青年時代游歷祖國名山大川,寫下許多優秀的詩篇。四十歲時,經推薦,被唐玄宗召到長安,作為文學侍從,參加政府文件的起草工作。后因政治黑暗,李白憤而離開朝廷,繼續游歷各地,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李白一生愛酒,許多優秀的詩篇都是李白在酒席上寫成的,所以有李白“斗酒詩百篇”。李白存詩九百多首,他的詩有的歌唱祖國山川的壯麗,有的抒寫目睹國家浩劫的痛苦和恢復河山的壯志,有的表達他對人民命運的關心和同情。

從學生列舉的李白的詩歌中,總結李白詩歌的特點:豪邁奔放,想象豐富。

2、杜甫

簡介杜甫并概括詩歌的特點:杜甫,字子美。7歲開始寫詩,15歲時他的詩文就引起洛陽名士的重視。20歲時,杜甫進行了10年的游歷生活,擴展了視野,豐富了見識。公元736年,杜甫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當時李林甫當權,政治腐敗,杜甫不幸落榜。安史之亂時,杜甫全家走在難民的行列里,飽嘗戰亂之苦。杜甫存詩1400多首,他的詩記載了社會的動蕩和人民生活的困苦。反映了唐朝由強盛走向衰落的歷史時代,被人們稱為“詩史”。

從學生列舉的杜甫的詩歌中,總結杜甫詩歌的特點:反映社會現實。

3、白居易

簡介白居易并概括詩歌的特點:字樂天,五六開始作詩,他刻苦讀書,以致口舌生瘡。白居易年輕時,家里貧困,又逢戰亂,他長期流浪,對人民的疾苦有較深的了解,他的詩,通俗易懂。據說他寫詩,常常先念給老婆婆聽,修改到老婆婆聽懂為止。

從學生列舉的白居易的詩歌中,總結白居易詩歌的特點:通俗時易懂,反映社會現實。

四、燦爛奪目的書法和繪畫(略講)

1、書法

隋唐時期,我國書法藝術達到了高峰。

回憶“書圣”——王羲之。

列舉這一時期出現了哪些大書法家及其代表作。

顔體顔真卿《多寶塔碑》

柳體柳宗元《玄秘塔碑》

通過《唐代書法》的錄像讓學生了解唐代書法取得的成就。

四、繪畫(略講)

隋唐時期,繪畫大放光彩。其中對后世影響最大畫家有哪兩位,他們的代表作是什么?

閻立本《步輦圖》

畫圣吳道子《送子天王圖》

吳道子的畫,神情生動,衣帶飄飄若飛,人稱“吳帶當風”,由于吳道子在繪畫上成就,被譽為“畫圣”。

通過《唐代繪畫》的錄像讓學生了解唐代繪畫取得的成就。

五、世界藝術寶庫莫高窟

石窟藝術在隋唐時期有了很大發展。代表性的是敦煌莫高窟,這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

通過觀看《莫高窟》的錄像和相關的圖片了解莫高窟在藝術上取得的成就。

六、盛大歡騰的樂舞

介紹《霓裳羽衣曲》

總結:

六、盛大歡騰的樂舞

歌唱祖國的詩歌范文第4篇

關鍵詞: 新課程 詩歌 自學能力

新課程中的亮點之一是自主學習,如何做到葉圣陶先生所推崇的“在課堂里教語文,最終的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使學生養成這樣一種能力,不待老師教,自己能閱讀”,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什么是自學呢?筆者認為自學能力就是學習者運用已有的知識、能力有效地擷取新知識的能力。自學是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就學習過程而言,教師只是引路人,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體,學習中的大量問題,主要靠自己去解決。

當前高中語文教學中詩歌教學是一個難點,原因在于詩歌的解讀具有模糊性和開放性。詩歌以高度凝煉、含蓄的語言來描寫景物或抒發感情,所以有時詩歌的字詞句所表達出來的意思并不是很清晰;又因為有些詩歌離我們生活的年代久遠,所以理解起來顯得模糊。從學生的角度來看,他們的閱歷較少,而且個人體會的深淺也不一致,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當前高考詩歌命題中頻頻出現的開放性試題也正順應了此趨勢。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支離破碎地分析和指令包辦,只會讓學生興趣寡然,更談不上培養他們自讀自思、自我感悟、自問自解、“自求得之”的自學能力。

那么應該如何有效培養學生詩歌自學的能力呢?

一、培養詩歌自學能力的前提――調動興趣,激發自學潛能

要培養詩歌自學能力,最重要的是調動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德國十九世紀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說得好:“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不錯,如果有濃厚興趣做引導,學生就會不由自主地投入到詩歌學習中去,從而在不知不覺中獲取新知識。

在詩歌教學中,有效調動學習興趣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四種:

(1)創設情境,以境致趣。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有言:“詞以境界為最上。”在教學中,創設能激發學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環境,把學生引入詩歌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學生在感情上受震動,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產生學習的沖動,這是很重要的。如在教舒婷的詩歌《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時,我用一首抒情味極濃的流行歌曲《我和我親愛的祖國》將學生帶入課堂情境中。在學完全詩后,我又用一首《歌唱祖國》作結,讓學生在雄壯奔放的旋律中領悟作者深愛祖國的感情,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把握詩歌的意境美,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從而激發出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2)加強誦讀,以讀促趣。在班級開展豐富多彩的誦讀詩文活動,營造誦讀氛圍,是激發學生興趣的好手段。只是誦讀詩文的形式要多樣化,甚至可以鼓勵學生給詩文編歌謠,以歌曲的形式來吟唱詩文。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識記效果,通過悅耳動聽的樂曲來吟唱詩文,激發學生誦讀詩文的興趣,增加學生誦讀詩文的激情,更為學生搭建了展現自我的平臺,從而觸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神經。

(3)巧用畫筆,以畫激趣。由于詩歌與繪畫有很多相通之處,而且許多動人的詩歌是融詩情畫意為一體的,因此教學詩詞可以把畫面作為突破口。如在教《沁園春?長沙》一詩時,我要求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將詩人所描繪的絢麗多彩的秋色圖,由文字變成形象的畫面,將自己內心對筆下秋景的感悟借助畫筆表現出來。結果,學生的畫面超出老師想象的美。有的勾勒群山、層林、江水、船只、雄鷹的輪廓,用火紅點染楓林,用湛藍渲染天空,用澄碧浸染秋水,空中深褐的雄鷹,江上淺灰的小舟,絢麗繽紛的秋景讓人如癡如醉。有的則用深深淺淺的顏色點染滿山的楓葉,感覺像烈火在熊熊燃燒;用高低起伏的線條勾畫江水的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仿佛在爭相競發;雄鷹在蒼茫的天空振翅翱翔,游魚在清澈的水底輕快嬉戲;生機蓬勃的秋景讓人神采飛揚。以詩作畫給學生們提供了馳騁想象的機會,這樣的活動既增強了教學形式的豐富性,又強化了詩歌教學的審美趣味性。

(4)巧置懸念,以疑生趣。質疑解疑是啟迪思維、深化審美的重要方法,用得好不僅會使教學生動有趣,而且詩詞的意趣會容易被激活,從而使學生產生心志上的審美愉悅。學習新知識,實際上就是設疑、解疑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疑問,把它擺在學生的面前,使他們先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后激勵他們去尋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如姜夔的《揚州慢》,在講到“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時,我問:“廢池、喬木怎會厭和言呢?是不是詞人寫錯了?”在講到“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時,我說:“月本來就是無聲的,可經這么一說,反而覺得它是本該有聲的了,這是為什么呢?”這些問題的設計,激起了同學們的興趣,啟動了同學們的思維。

總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推動人去尋求知識的強大動力,興趣一旦形成,會讓人受益終生。在這種前提之下,培養詩歌自學能力也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二、培養詩歌自學能力的重點――對接情感,培養感悟能力

詩歌是人類心靈的窗口,是情感的精靈,是靈感的造化。《毛詩序》也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學好詩歌,重點在于準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挖掘詩歌的內在美。因此要培養學生的詩歌自學能力,就必須解決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立足文本,加強解讀能力。

當前語文教學中存在嚴重的誤區:輕了文本的解讀,輕了必要的雙基。教師在教學中不大重視對文本的解讀,不重視讓學生對基本知識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中對課文內容匆匆帶過,重點難點都沒理解清楚,就跨越課文讓學生做許多合作、探究,或討論、表演,或做些思想教育與“精神培養”的工作等等。這種做法是對新課程標準的嚴重曲解。

要知道語言是思想和文化的物質載體,詩歌的意義潛藏或凝固其中。要復活這一意義,把潛在或凝固變為現實,必須通過學生個體的主動閱讀來詮釋語言,從而準確解讀詩歌的主題思想和文化內涵。因此,要培養學生詩歌自學能力,立足文本,加強解讀是基本功。我在課堂教學時總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感受、品味、思考、體悟文本語言,透過語言層面深刻理解文本,發掘出潛在的意義。“夕陽枯草尋常物,解讀都為絕妙詞。”什么叫“解讀”?“解讀”就是放飛思緒,“解讀”就是展開聯想與想象的雙翼,“解讀”就是迸發創新思維火花。何時能讓學生思維達到“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效果,那正是詩歌自學要達到的境界,也是新課程標準的努力目標。

(2)架設橋梁,領略深刻內涵。

文本的作者與學生,他們的人生閱歷、文化底蘊、思考背景,語言修養都不可能在一個層面上,這中間的距離有時簡直難以逾越。教學中,需要運用“知人論世”的手段,在這中間架設心靈的橋梁,讓學生走近作者,與文本對話,從而達到心靈上的溝通內涵上的感悟。

所謂“知人”就是要掌握作家的生平和詩歌風格,這是因為任何一個作家都有自己的藝術風格。這既是作家成熟的標志,也是一個詩人的審美理想與追求的體現,掌握了詩人的生平和風格,就可由此及彼地類推詩人的其他作品;所謂“論世”就是要了解作家的時代風貌,如果掌握了時代風貌,同時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也就容易把握了。要讓學生對中國古典詩歌的流派有清晰的認識。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文學源頭及其特點,還要讓學生按照歷史的順序理清詩歌的發展脈絡;既要讓學生對各個時期的詩歌總體風格有所了解,還要讓學生對各個時期的不同流派的風格特點、代表人物及重要作家有比較深的認識。

(3)指導技法,豐富鑒賞角度。

對于詩歌學習而言,領悟了詩歌內涵遠未能見著詩歌全部的美,感悟詩歌的美還在于學生具備有豐富的鑒賞詩歌的角度。因此教師要“導之以法”,即教給學生掌握知識的基本方法。

鑒賞詩歌的角度有很多,如藝術表現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虛實相生、動靜結合、托物言志、化用典故、對比、反襯、象征渲染等。語言風格有含蓄委婉、清新自然、飄遠閑逸、恬然沖淡、沉郁頓挫、雄渾壯闊、古樸典雅、剛健明朗等。謀篇布局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卒章顯志、首尾呼應,有總分結合、由點到面、詳略得當、巧妙過渡等等。有了這樣的鑒賞依據,學生的思緒才能逐步深入到詩人的情思中去,往返于詩句的美妙音韻,流連于詩中的優美意境,不知不覺,解讀意象,領悟內涵,品味詩理,真正做到感悟詩歌的別樣美。

三、培養詩歌自學能力的關鍵――轉化知識,培養拓展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生受無窮。”對于詩歌自學而言,就是說要指導并訓練學生把從教師那里學來的規律性知識,轉化成為自己探索知識,求取真理的自學方式。為此,教師應大力倡導學生廣積累,多閱讀,深鑒賞。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取真知,動腦動手,活學活用,發揮自主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的自我意識、自主意識、自控意識得到強化,并厚積博發最終形成良好的詩歌自學能力。

(1)勤于實踐,實現知識的轉化。

在老師的點撥誘導下,學生積累了一定的審美方法,但要最終形成一種自學的能力,還在于學生堅持不懈的實踐。俗話說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的詩越多,審美的能力則越強。當然,要實現知識的最終轉化,則需要教師的“導之以法”,即教給學生正確的思維方法。

心理學指出:“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一般性和規律性的一種概括的、間接的反映過程。”學習詩歌的思維方法,當然也有其“一般性和規律性”,即比較、分類、歸納、概括、聯想、假設、申引、拓展等。學生應在大量閱讀鑒賞詩歌,勤于實踐的基礎之上,掌握自學詩歌的金鑰匙。如詩歌按題材可分為寫景抒情詩、詠物言志詩、即事感懷詩、懷古詠史詩、邊塞征戰詩等,把握每一類詩歌的特點加以歸納概括,如詠物言志詩,是詩人對所詠之物的外形、特點、神韻、品格進行描摹,以寄托詩人自己的感情,表達詩人的精神、品質或理想。明白了這一點,這類詩歌自學起來就能游刃有余,駕輕就熟。

(2)抒寫感悟,培養拓展能力。

自學詩歌不能只停留于“讀”和“思”的階段,大膽地“寫”更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能夠讓學生嘗試自己寫詩歌固然最好,寫不出詩,寫寫讀詩后的感悟也是不錯的選擇。現代詩歌理論界學者穆木天提倡“詩的思維術”,即“用詩的思考法去想,用詩的構成法去表現”。因為這樣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獲得思想的啟迪,使學生真正享受到審美的樂趣,并在拓展中提升自學的能力。要知道“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鸚鵡學舌的模仿者,而是培養能夠自己獨立思考的創新者。”

例如在教《沁園春?長沙》時我要學生用散文化的語言,發揮合理想象,描繪詩中景物,結果有學生寫道:一重重山、一層層樹,讓自然之神彩筆一抹,暈染得一片嫣紅,比二月笑放的春花還要艷麗,比六月飄舞的彩霞更加瑰奇。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腳下的湘江,比秋天更加清澈晶瑩,如碧綠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競發,百舸爭渡。仰視,萬里無云的秋空,雄鷹奮振健羽,自由飛翔;俯瞰,清澈見底的江里,魚群擺動鰭尾,任意遨游。多美的意境呀!科林伍德在《藝術原理》中指出:“真正藝術的作品不是看見的,也不是聽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種東西”。可以說在這樣的寫作中,學生真正放飛了思緒,彰顯了個性。

艾略特說過:“詩歌代表了一個民族最精細的感受和智慧。”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華民族歷史的天空,詩人詩篇多若群星,燦若星漢。而新課程標準的意旨在于,詩歌教學重要的工作不完全在于教學生多少知識、教學生讀懂多少篇詩歌,而是要培養學生詩歌自學的能力,并最終形成良好的詩歌學習習慣。魏書生老師就曾說:“自學能力是一個具有不同層次的、主體的范疇,是較為復雜的特殊能力。這就不能幻想通過一兩次自學行動的過程使學生具備這種能力。每次自學過程好像點,自學習慣好像線,線才能組成面,最終構成自學能力體。培養習慣是培養自學能力的關鍵,這個關鍵一接通,學生大腦這部機器就持久地運轉起來了。”其實在后天的學習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一定意義上說,習慣的養成就是能力的形成。

真心地希望越來越多的學生掌握受用終生的詩歌自學方法,在詩歌美的熏陶和滋養下,提升審美情趣,不斷地去追求美、發現美、表現美。并能在人生旅途面對權欲功利,浮躁喧囂之時,仰望天上云舒云卷,笑看庭前花開花落,像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所夢想的“詩意的棲居在大地上”,或者說以審美的姿態去創造性地思考和追求人生的理想。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陳時見.課程與教學理論和課程與教學改革[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周慶元.中學語文教學原理[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4]陳培瑞.教育新的挑戰與抉擇.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歌唱祖國的詩歌范文第5篇

【關鍵詞】思想品德;激活;情感

情感是個體的道德認識,是信念轉化為道德行為的必要因素。情感有積極的情感和消極的情感,例如:正義感、崇敬感,對國家,對集體的熱愛等。消極的情感有:對別人做的好事不屑一顧,因別人取得成績而產生嫉妒心理等。我們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學中,應該遵循學生情感發展的規律,靈活的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激活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

一、調動各種教學手段,使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

1.用對比激感 初中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明辨是非能力,但是,要使情感和行為有機的統一,教師必須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可以通過對比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例如:在談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問題中,知道許多同學喜歡捉青蛙、捕蜻蜓,明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可他們仍然在做。于是給他們播放了幾組課件,在一棵棉花上,幾條害蟲正往棉桃里鉆,一只燕子飛來,把這幾條蟲子捉吃了;一個小男孩在屋檐下,把手伸進了燕子窩,幾只小燕子在喳喳地叫;一個小女孩正在給一個受傷的麻雀包扎傷口。這時讓學生說出你喜歡誰,不喜歡誰,為什么?他們內心的愛恨已清晰可辯,這樣的正反對比體驗,學生的情感自然被激發了。

2.用體驗激感 親身體驗能使情感達到最高境界,反過來正確的指導自己的行為。例如:在講誠信問題時,提前告訴學生明天教你們一首歌,學生們都非常高興。第二節上課的時候好像忘記了這件事,不慌不忙地拿出思品課本準備上課。同學們的心情一下子由興奮變成了失望,甚至有的低聲說老師不講誠信。這時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了“講誠信”三個字,大家開始撇嘴了,都說老師都做不到講信用,怎么讓學生相信他呢。看到大家低落的情緒,估計預期的效果達到了,但仍然裝著什么也不知道的樣子問:“大家為什么不高興呀?”他們一起說:“這節課為什么又不唱歌了啊?”“沒說這節課不教你們唱歌啊,上課二十分鐘后再學唱歌怎么樣?”他們一下變得非常高興起來了,此時的情感體驗就非常深刻了。

3.用活動激感 教學中如果能設計一些輕松愉快的活動,不僅讓學生玩得開心,又能在玩中學到知識。例如:在學習如何團結合作時,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讓學生平均分成甲、乙兩組,讓他們進行拔河比賽。先把甲組的同學喊到一邊,讓他們在拔河時統一都要喊一、二、三,同時用力拔河,比賽開始后,甲組的同學都按照老師說的做了,連續幾次都勝利了,現在讓他們分析一下,兩組都是同樣多的人,甲組為什么能連續取勝。經過分析發現,原來甲組的同學都是一齊用力的,此時力量達到最大,而乙組的同學用力不一致,力量沒有達到最大。通過這樣分析,找到了原因。于是又進行了一輪比賽,結果出人意料,于是大家都深刻地體驗到了團結合作就是力量。

4.用懸念激感 設置懸念讓學生的情感一波三折,就會引起情感共鳴,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在學習《要有堅強的毅力》中,設計了鄧亞萍領獎的短片,在奏響中國國歌,國旗徐徐上升時,為了啟動學生們的情感,就提問:“你現在的心情是怎樣的呢?”他們回答:“非常激動、非常自豪啊!”“是呀,多么激動人心的時刻啊!但是,你們知道她為什么能站在領獎臺上啊?請大家說一說。”接著繼續播放鄧亞萍在夏天揮汗如雨、冬天手上凍裂的傷口血流不止仍然不停訓練的場景。此時,他們的情感已由自豪轉化為敬佩。“你們看完這個短片有何感想啊?”此時他們情感已達到,懂得做什么事情必須有頑強拼搏的精神才行。

二、設計有效的教學過程,始終貫穿情感原則

1.引感 通過借助必要的教學手段,設計好教學過程,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在教學《紀律在他心中》一課中,先播放一組反映戰爭年代的配樂短片,把學生帶入硝煙彌漫的戰爭場景中。這樣為后面的教學打下良好的情感基調。在此步設計上要求教師配合課題導入,精心設計片斷,以圖建立教學主題與學生實際的關聯點,使教學內容易于引起學生的注意。導入環節常用的方法有:渲染意境、創設情境、設置懸念等。

2.體驗情感 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內心體驗,以達到共鳴的效果。在學習《愛惜糧食》一課時,模仿農民插秧、割谷動作,僅練習1分鐘,學生就真切地體驗到田間勞作的辛苦。這就是誘發學生體驗的作用。其次,教師還應該總結心理換位體驗,在評價中體驗多種體驗方法,用好體驗方法,找準體驗點,激起學生多點而有序的體驗。“多點有序”就是在一堂課教學中,不僅要設置多處體驗點,還要使各處體驗為達到情感教育目標而相互配合,從而有序地展開。

3.深化情感 在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形成較為穩定的態度,與深化明理相配合。以情育情,促情深化。以知育情,使學生在辨析評價中反復強化情感體驗,以達到共同深化的目的。以形育情。在初中思品教學中,可采用以圖育情,讓學生在觀察課文插圖的過程中,感受道德形象的感染,使其情感得以升華。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建省| 绥中县| 井研县| 泊头市| 团风县| 常州市| 舞钢市| 宜君县| 印江| 虹口区| 韶关市| 萨迦县| 九龙城区| 绍兴市| 襄城县| 镇安县| 当涂县| 建瓯市| 山东省| 门源| 怀柔区| 大庆市| 拜泉县| 铁力市| 平罗县| 旬邑县| 广南县| 望城县| 利津县| 图木舒克市| 鞍山市| 平遥县| 达尔| 万源市| 本溪| 大悟县| 临朐县| 长武县| 芜湖市| 娄烦县| 罗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