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端午的古詩詞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扎實學生的語言文字基礎,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
語言文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大力度對學生語言文字基礎的培養,為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下深厚的基礎。首先,要教會學生讀準字音。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的生僻字,學生可以通過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讀準字音。在其次是要識別一定數量的文字。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古今不同義的字詞,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地理解古文。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詞匯量,如諺語、俗語及成語等。這些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深入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
二、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讀本,進行因材施教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典籍眾多,或短小精悍,或長篇論著,或淺顯易懂,或深奧晦澀。選擇適合小學生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培養學生誦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的興趣,教給學生做人做事之道理。根據學生年齡的差異安排誦讀內容:如:一年級學習《三字經》;二年級學習《百家姓》;三年級學習《千字文》;四年級學習《弟子規》,背古詩詞20首;五年級學習《孝經》,背古詩詞20首;六年級學習《增廣賢文》,背古詩詞20首。而《老子》是經典中的經典,蘊涵著中華民族的大智慧。它對開發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無法估量的作用,適合各年級學生誦讀。
三、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
讓學生在課堂上領略到“文化”的魅力。課文是教科書的主體,不僅貯積了豐富的語文知識,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應努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挖掘教材內在的文化因子,引導學生求真、求善,求美。結合學生實際和教材,可以從課文注釋、引語入手,挖掘有關民族文化信息;可以從故事情節入手,挖掘整篇(部)作品的文化內涵;可以從課文主題入手,挖掘優秀的傳統美德;可以從課文詞句入手,挖掘相關文化背景、哲理境界;還可以從課文插圖、課后練習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四、誦讀古詩文,挖掘優秀傳統文化
在中國古代語文教學的傳統經驗之中,就方法而言,“讀”是第一大法,可謂“讀”占鰲頭。古訓有“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之說;東坡詩云:“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種讀,不僅僅是默讀,更注重于朗讀。中國語文教學方法以誦讀為本是由漢字、漢語的特點決定的,漢語是以漢字為基礎的,漢字一字一音、一形一義,獨立性很強,其具體含義,得從上下文中體味。這種文字又具有聲韻之美,只有讀之于口,方能“聲與心通,聲可求氣,亦可傳情”,從而形成強烈的語感。可見,“眼觀其文,口誦其聲,心唯其意”的“誦讀法”對漢語學習何等重要,自不待言。
五、結合課文內容,弘揚中華優良傳統文化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及時發現機會,適時給學生傳授優良傳統文化知識。抓住語文常規課堂教學這塊主陣地,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優良傳統文化氣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國優秀文化的熏陶。古代詩文是我國優良傳統文化的載體,古代詩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們仔細地欣賞、品味。在我們小學階段的課本當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詩佳句,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內涵,感受古詩文所凝結的文化精髓。
六、加強習作指導,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理解得到升華
古人云:“文以載道。”“道”就是主題,就是讓學生在習作中認識、明白一些道理。通過習作,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會進一步得到升華與提高,從而培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習作《寫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就是通過習作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在具體指導過程中,學生通過動手、動腦會得到許多信息。如,傳統藝術中的戲曲、相聲、民歌、民族舞蹈、地方小調,種類繁多、妙趣橫生;傳統工藝中的編織、刺繡、剪紙、陶瓷都是我國的古老工藝,門類眾多,內容更是豐富多彩;我國各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和傳統活動更是數不勝數,像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種習俗,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團結拼搏、奮勇爭先的精神。學生通過習作自然會萌發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激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由衷喜愛之情。
七、通過傳統節日和有關古詩教學感悟傳統文化
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他本身就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最佳機會,在此期間開展的傳統教育活動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但如今情人節、愚人節、圣誕節這些洋節卻在中國大行其道。如果能在重陽節向學生介紹重陽節的來歷及有關習俗:登高、賞菊、飲酒、插茱萸等,并吟誦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在中秋節時組織學生朗讀李白的《月下獨酌》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懷》等詩篇,并收集有關月的古詩文,專門開一節專題課進行賞月品詩,進行一次詩文熏陶;在清明祭掃烈士墓和懷念親人時引導學生誦讀杜牧的《清明》等詩篇;在端午節時,引導學生查詢和端午節相關的一些信息,從而了解愛國詩人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跡,學生從活動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風情,這樣的文化傳承是意義深遠的。
一、說明文閱讀考點
《語文課程標準》關于說明文閱讀目標具體規定只有一條:“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另有閱讀的一條通則規定:“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根據這兩條規定來解讀中考說明文閱讀考題,歸納出說明文閱讀的基本考點:
1.了解說明對象及其特點。
2.理清思路,弄清說明過程或說明順序。
3.正確判斷常用的說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4.體會說明文語言特點。
5.理解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6.明確標題的作用。
二、基本題型及對策
中考說明文閱讀一般選事物說明文,出題不超過五題。以事物說明文為例,解讀說明文考題基本題型,并研究對策。
考點一:說明對象及其特征
閱讀說明文,要了解說明對象和特點。把握說明對象很簡單,一般從標題即可得知,如人教版教材《蘇州園林》,說明對象就是蘇州園林。說明文一般在開頭部分擺出說明對象:有的直接擺出,如《蘇州園林》;有的用其他內容引出。
(一)基本題型:說明文開頭如果先寫史料、古詩、名言、故事、例子或現象等,用之引出說明對象。它們有什么作用?
方法解析:指導學生在開頭部分先畫出說明對象,將引文部分括出來,思考引文和對象之間的聯系。從結構、內容和效果等方面去理解:1.放在說明對象之前,應該起到引出說明對象的作用;2.引文內容與說明對象肯定是有聯系的,寫了與說明對象有關的哪些方面;3.一開始寫故事、傳說等,可以增強說明的趣味性,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以中考說明文閱讀《堰塞湖:不期而至的湖泊》為例:
①史載:l933年2月25日四川茂縣疊溪地區突然發生里氏7.5級地震,頃刻間,疊溪四周峰塌坡裂,岷江三處水流受阻,水位疾升300余米,形成11個海子。其后,一個海子突然決口,沿岸村寨全被吞噬。這里的“海子”就是堰塞湖。
題目:第①段敘述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解析:最后一句話點出了說明對象,之前敘述“海子”就是起引出作用;“形成”“全被吞噬”顯然寫形成和危害。
中考答案:1.引出說明對象;2.形象說明堰塞湖的形成過程及危害;3.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二)基本題型:概括說明對象特點。介紹說明對象特點,有的先總寫特征,然后分說,如《蘇州園林》,第2節寫總特征,從第3節開始分說。有的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介紹說明對象。兩種情形解說如下:
1.總特點。從開頭或結尾部分找總說或總結性的句子(注意語言標志)。以人教版教材《故宮博物院》為例,開頭兩段文字如下:
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這就是紫禁城。現在人們叫它故宮,也叫故宮博物院。這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是我國現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了。
紫禁城十多米高,有四座城門:南面午門,北面神武門,東西面東華門、西華門。宮城呈長方形,占地72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70多座、房屋9000多間。城墻外是50多米寬的護城河。城墻的四角上,各有一座玲瓏奇巧的角樓。故宮建筑群規模宏大壯麗,建筑精美,布局統一,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獨特風格。
解析:根據題目可知,說明對象是故宮博物院,第一段文字的最后一句判斷情況,沒有解說特征;第二段畫線句中的“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獨特風格”是語言標志,指明前面內容就是其特征。
2.從不同方面分別介紹說明對象。有的說明文開頭擺出說明對象后,就分段從不同方面介紹說明對象。概括特征的方法是找出分寫段的中心句,綜合起來;或概括分寫段的主要意思。以南京市2006年中考說明文《古詩詞中的華夏春天》為例:
考題:閱讀全文,概括我國春天氣候的三個特點。
解析:這是考概括說明對象特點。文章一共五段,開頭一段擺出說明對象,最后一段總結,中間三段分別介紹我國春天氣候的三個特點,找出中間三段的中心句即可。
考點二:弄清說明順序
常見的說明順序有邏輯順序、空間順序和時間順序。邏輯順序是人們對事物的認知規律的順序,如:從現象到本質、從一般到特殊、從簡單到復雜、從主要到次要、從原因到結果、由表及里、由低級到高級等。空間順序一般指參觀的方位順序。時間順序指時間的先后順序。
中考考題,一般不考解答全文順序,常常要求弄清具體段或句子之間的順序。難點在于考題不是直接問采用什么順序,而是含蓄設問。
基本題型:某段和某段能否顛倒?為什么先介紹某內容再介紹另一內容?某段中的A句和B句可否顛倒?
方法解析:必須先讓學生弄清楚這樣設問,通常是考段或句子的順序問題。然后指導學生思考:不能顛倒或有先有后,一定是結構安排或內容原因,所以要先弄清楚這些段所處的位置,或這些段或句子寫了什么內容。試舉例說明:
例一:南京市2006年中考《古代詩詞中的華夏春天》考題。
④我國的春季冷暖多變。宋代詩人吳濤的《絕句》中講了這樣一件怪事:“游子春衫已試單,桃花飛盡野梅酸。怪來一夜蛙聲歇,又作東風十日寒。”天氣暖熱得人們已經穿起單衣,桃花落盡,野梅結籽,田野里已經響起蛙聲,可是突然間,蛙聲卻沒有了:這在氣象學中叫作“倒春寒”。宋代的蕭立在《春寒嘆》中形象地描寫了“倒春寒”造成的災害。“今年有田誰力種?恃牛如命牛亦凍。君不見鄰翁八十不得死,昨夜哭牛如哭子。”夜黑更深,寒風呼嘯,賴以生存的耕牛已經凍死,風中夾雜著八十老翁凄慘的哭聲,令人心碎……
題目:第四段中兩處引用了古詩來說明我國春天的氣候特點。作者為什么先引用吳濤的《絕句》,后引用蕭立的《春寒嘆》?
解析:這是考說明順序問題。先要弄清引用吳濤的《絕句》是說明什么,引用蕭立的《春寒嘆》是說明什么。從文中可知,《絕句》描述倒春寒現象,《春寒嘆》形象地描寫了“倒春寒”造成的災害。這樣就清楚了:先講現象,再講災害,是按邏輯順序寫的。
答案:引用吳濤的《絕句》是為了說明“倒春寒”的現象,引用蕭立的《春寒嘆》是為了說明“倒春寒”造成的災害。先講現象,再講災害,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
例二:人教版教材《蘇州園林》
設計者和匠師們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園林當然各個不同。可是蘇州各個園林在不同之中有個共同點,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總之,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他們惟愿游覽者得到“如在圖畫中”的實感,而他們的成績實現了他們的愿望,游覽者來到園里,沒有一個不心里想著口頭說著“如在圖畫中”的。
解析:如果有總說與分說,要注意分說順序與總說順序保持一致。這一段圍繞總特征總說的句子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文章第3、4、5、6段是分說部分,圍繞總說部分分別解說,其順序與總說順序保持一致。
例三:南京市區縣一模《廣州亞運“水立方”》考題。
④在總體布局上,“水立方”充分考慮了嶺南地域文化和地方氣候特征,【A】其外形設計如一條“飄逸彩帶”,凸顯了嶺南建筑輕靈飄逸的風格;【B】考慮到南方地區濕熱多雨的特點,還設計了遮蔭外廊和自然通風窗。主體建筑沿道路布局,并稍有夾角,避免建筑對道路的壓迫,同時避免西曬。部分附屬用房設計為覆土建筑,最大程度地減少建筑體量。
題目:第④段中劃線的【A】【B】兩句順序能否顛倒?為什么?
解析:考具體某段中的句子順序,要考慮其前后語句順序。如果前面的語句有先后順序,后面的句子往往與前面的句子相對應,順序保持一致。
答案:不能。因為【A】句對應前一句中的“嶺南地域文化”,【B】句對應前一句中的“地方氣候特征”。
考點三:弄清說明過程
為了把某個問題說明清楚,往往需要運用一定的說明方法,按照合理的順序進行說明。這就要分析其說明過程。這類考題出現較少,略微有些難度。
難點題型:某段是按照怎樣的思路說明的?或文章是怎樣把這層意思說清楚的?
方法解析:分析說明過程,若分析幾段文字的說明過程,指導學生弄清各段之間的關系;若分析某一段的說明過程,指導學生劃出層次,弄清中心句和支撐句,通常是總分關系。然后分析按照什么順序介紹了哪些內容。
例子:江蘇省鹽城市2010年中考《沙漠荒涼的真正原因》考題。
④干旱地區的氮不但從土壤中偷偷溜走,而且很難再回到土壤之中。在氣候溫和地區,氮在土壤和大氣中的循環是平衡的,當地土壤中的一部分氮雖然也會通過分解或植物收割流向大氣;但是在雷雨天,空氣中的氮氣會在雷電的作用下變成氮肥回到土壤中。然而,干旱地區很少會有雷雨天氣,也就很少會有氮再返回到土地中。正是因為干旱地區氮的流失是不可逆轉的,我們花再大的代價,比如不計成本地往其中施放氮肥,也不可能讓沙漠變成綠洲。除非,我們可以讓沙漠地區的氣溫及地表溫度降下來。
題目:第4段主要說明了什么意思?文章是怎樣把這層意思說清楚的?
解析:先理清層次: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長句是講氣候溫和地區氮的情況,之后分析干旱地區氮很難回到土壤的原因。顯然,本段是總分結構。然后概括各層的意思就可以了。
答案:說明了沙漠中土壤里的氮為何不可返回。作者采用總分的說明順序,先指出沙漠里的氮很難再回到土壤中,然后將干旱地區和氣候溫和地區進行比較來進行說明。
考點四:說明方法及作用
說明方法及作用幾乎是中考說明文閱讀的必考題。常考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引用、列數字、打比方和作比較等。有的中考題不直接問使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而是改變發問方式,學生常常弄不清是在考說明方法,從而造成失誤。因此要指導學生辨析。
難點題型:為什么要寫某事例或引用某資料?寫某事例或引用某資料目的是什么?
方法解析:考舉例子和引用等方法時,通常會含蓄發問,要讓學生弄清楚。為了準確把握說明方法及作用,可以指導學生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用來說明事物的什么特點?收到了什么效果?現以常考的舉例子和引用為例解析。
1.舉例子。舉例子為了說明前一句話或后一句話,也有說明本段的中心句。舉例子的效果一般是使說明具體,增強說服力(或讓人信服)。
在節日里徜徉(南京2007年中考題)
③“圍繞著辭舊迎新的喜慶主題,各地衍生出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歡慶方式,一浪推一浪地渲染著春節氣氛。其中,南京的金陵燈會就頗為有名。”
題目:③段中寫春節的部分提到南京的金陵燈會,這樣寫有什么作用?(2分)
解析:含蓄發問,很多學生就會誤認為從結構和內容兩個方面去回答作用。這是考舉例子說明方法。南京市多年中考所考說明方法幾乎都是舉例子,幾乎都是含蓄發問。比如,2006年中考《古詩詞中的華夏春天》考題:第二段中為什么要寫作者在北京紫竹院公園看到的情況?2010年中考《云錦,世博會上的南京名片》考題:第③節介紹《九龍圖》有什么作用?都是考說明方法。
答案:以金陵燈會為例,說明各地衍生出許多歡慶方式,一浪推一浪地渲染著春節氣氛;體現了傳統節日的文化氣息和地域特色,說明具體,有說服力。
從“尺素書”到“伊妹兒”(南京2011年中考題)
然而“尺牘書”很笨重。西漢東方朔給漢武帝寫了一封信,用了三千多根竹簡,要兩個身強力壯的武士才可以送到宮里去。
題目:寫西漢東方朔給漢武帝寫信用了什么方法?說明了什么?(2分)
解析:直接考說明方法。首句講了特點之后,緊接著舉例,顯然舉例子就是為了說明首句。
解答:舉例子(列數字),說明“尺牘書”笨重不便。
2.引用。引用是為了說明前一句話或后一句話,也有說明本段中心句的。引用的效果通常是增強說服力。若引用古詩文,可增添文學情趣(或增添文化情味),引起閱讀興趣;若引用神話傳說,可增強閱讀的趣味性,吸引讀者。
從“尺素書”到“伊妹兒”(南京2011年中考題)
……紙的發明,使書信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紙質書信成本低廉、投遞方便,極大地促進了人和人之間的交流。安史之亂時期,貧苦的石壕婦人,仍然可以憑借“一男附書至”,得知戰場上孩子的訊息。
題目:引用“一男附書至”有什么表達效果?
解析:其實考說明方法的作用,若只回答效果則不完整;需要回答引用古詩說明了什么內容,收到怎樣的效果。
答案:引用古詩,充分說明紙質信已被廣泛運用,增添了文學情趣。
考點五:說明文的語言
品析說明文語言特點,這幾乎是中考必考題。學生的困惑在于常常將散文、說明文和議論文的語言品析混淆。說明文語言品析有它自身特點,中考出題一般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區別說明:
(一)語言準確性考題題型:一是分析句中加點詞語的表達作用。二是加點的詞語可否刪去?為什么?
方法解析:分析語言的準確性,主要從時間、空間、程度、范圍、數量、頻率等限定方面去理解,還有從估計、推測等方面去考慮。解答步驟一般是:首先,解釋加點詞的意思(或答“從某方面限定”);其次,說明了什么內容;再次,體現出說明文語言準確性的特點。分三種解答方式舉例:
1.南京市2010年中考《云錦,世博會上的南京名片》考題。
題目:第④節畫線句中加點的“最多”一詞能否刪去?為什么?
一天最多也只能織成不滿兩寸的云錦。
解析:可以從數量限定方面考慮。答題:“不能刪去。‘最多’界定數量,更能準確說明南京云錦織造特別耗時費力。”
2.南京市區縣一模考試《南州六月荔枝丹》考題。
題目:分析下列句中畫線詞語的表達作用。(2分)
“成熟的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
解析:可以從解釋加點詞意思入手。答題:“‘大多數’意為超過半數的數量,說明成熟的荔枝的顏色有很多種,‘深紅色或紫色’是其中主要的顏色,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嚴密。”
3.南京市2006年中考《古詩詞中的華夏春天》選擇題正確選項。
“西安大約在3月下旬春天已經開始”,句中的“大約”表估計,表明西安每年進入春天的具體時間并不固定,符合客觀事實,語言準確。
(二)語言生動性考題題型。說明語言如果使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語言顯得生動形象。考試題型一般是品析語言特點。
方法解析:一是分析語言表達形式;二是分析說明內容;三是分析收到的效果。試舉例分析:
1.南京2006年中考說明文《古詩詞中的華夏春天》品析加點詞的表達效果(選擇題正確選項)。
“可見春天的腳步是有先后的”
解答:“腳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地說明了春天的到來,語言生動。
2.南京2007年中考說明文《在節日里徜徉》題目:從兩處劃線詞語中任選一處,作簡要品析。
“端午節從汨羅江的波浪里悄然走來,幾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猶如一滴墨汁,把中華大地染成粽葉式的青綠。”
答:“悄然走來”運用擬人手法,形象而含蓄地寫出了端午習俗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
3.鹽城市2010年中考說明文《沙漠荒涼的真正原因》題目:第⑤段中畫線句子在語言表達方面有什么特點?請任選一處加以分析。
“今天如果我們不能有效遏制氣候變暖的發展趨勢,代表著沙漠未來希望的零星綠色將越來越少,直至完全絕跡,沙漠的擴張也將變得氣勢洶洶而且肆無忌憚。那樣令人絕望的未來,并非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
答:采用生動的語言來說明。如“氣勢洶洶”和“肆無忌憚”兩個成語,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沙漠人格化,表現土壤沙漠化的嚴重,警示人們保護環境。
考點六:說明文標題的作用。
題型:這類題直接問標題的好處或作用。
解析:說明文標題一般是點出了說明對象,有的交代了關于說明對象的其他知識。還有的標題采用一些新穎的形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引用古詩文的句子,增強了文學性;用設問,引起讀者思考,吸引讀者;用修辭,生動形象,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示例:
問題:文章以“奧運飛人的追風戰靴”為標題,有什么作用?
答案:1.點出說明對象;2.點明高科技跑鞋的作用;3.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