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愛要勇敢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建立門診肝癌專病病歷的基礎上,收集經凌昌全教授診治的552例肝癌患者合計2 020張門診有效處方,使用頻數法總結凌教授的臨床常用藥物及其性味歸經。運用logistic回歸方法分析其辨證用藥特點,聚類分析歸納其臨床常用對藥,結合專家體會對數據結果進行分析。凌教授治療肝癌臨床常用藥物以健脾開胃、解毒抗癌和活血化瘀類為主,藥性多平、涼,藥味主以甘、苦、辛。氣虛多選用黃芪、白術、太子參;血虛多用雞血藤、大棗;陰虛多選用山茱萸、麥門冬;水濕多用藿香、車前子、茯苓皮;實熱多選用山梔、黃芩;血瘀多選用桃仁、赤芍;氣滯多用郁金、八月札、柴胡。聚類分析共總結出19對臨床常用對藥。
【關鍵詞】 凌昌全; 肝癌; 數學分析, 統計; 名醫經驗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outpatients' medical records concerning primary liver cancer (PLC), data of 552 patients (with 2 020 effective prescriptions) from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Changhai Hospital treated by Professor Ling Changquan were collected. The nature, flavor and meridian distribution of the herbs used in the prescriptions were summarized by frequency method, and the features of the herbs used according t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ere analyzed by logistic regression. The couple herbs used were analyzed by cluster analysis. All the data were analyz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experience of the specialist. It showed that most of the frequently used herbs were herbs for invigorating the spleen to promote appetite, removing toxic materials to inhibit tumor growth, and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dissipate blood stasis. These herbs are mostly of plain or cool nature, and mainly of sweet, bitter, or acrid taste. It also showed that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herbs for qi deficiency were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and Pseudostellariae; Caulis Spatholobi and Chinese jujube for blood asthenia; Fructus Corni and Ophiopogon japonicus for yin deficiency; Agastache rugosa, Semen Plantaginis and Poria for waterdampness; cape jasmine fruit and baikal skullcap root for heat excess; peach seed and Radix Paeoniae Rubra for blood stasis; Curcuma wenyujin, Akebia trifoliata and Bupleurum chinense for qi stagnation. A total of 19 pairs of couple herbs were summarized by the cluster analysis.
Keywords: Ling Changquan; liver cancer; data analysis, statistical; famous doctor's experience
凌昌全教授是國內知名的中醫腫瘤專家、上海市名中醫和軍隊第一批中醫藥“國醫名師”。他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致力于原發性肝癌的中西醫結合防治研究。為總結凌教授治療肝癌的經驗,我們在建立門診肝癌專病病歷的基礎上,通過收集和分析其門診病例資料,對其用藥規律進行了初步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所有病例均來源于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中醫科2003年4月~2006年10月由凌昌全教授門診診治的原發性肝癌患者。共收集552例患者2 088人次的門診資料,中藥處方2 020張。其中男性438例,占79%,女性114例,占21%,男女比例為3.84∶1;年齡25~87歲,平均(52.00±10.21)歲;按臨床分期分類Ⅰ期71例,Ⅱ期328例,Ⅲ期153例。
1.2 診斷標準 原發性肝癌診斷參照2001年9月中國抗癌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第8屆學術會議制定的《原發性肝癌的臨床診斷與分期標準》[1]。
1.3 納入標準 (1)臨床診斷為原發性肝癌的患者;(2)凌昌全教授親自接診并處方用藥,臨床效果有返饋者。
1.4 排除標準 (1)出現大量胸腹水者(B超示腹水液深≥5 cm),或總膽紅素≥51.3 μmol/L,或Child分級為C級者;(2)合并肝、腎、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者;(3)有其他惡性腫瘤病史者。
1.5 研究方法 建立門診肝癌專病病歷,收集患者就診資料,包括中醫癥狀、輔助檢查、證候診斷和處方用藥等信息,基于Access 2000設計肝癌門診病歷數據庫,數據采用雙對照錄入。臨床常用藥物及其性味歸經統計采用頻數法,辨證用藥特點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常用對藥歸納采用聚類分析,應用SAS 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2 結果
2.1 臨床常用藥物及其性味歸經 使用頻數法對凌昌全教授診治原發性肝癌的常用藥物(使用頻次百分率超過20%)及其性味歸經進行統計。見表1。
表1 臨床常用藥物及其性味歸經 (略)
凌教授常用中藥依據傳統中藥類別可分為4類,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消食開胃藥物,其次是具有抗癌作用的藥物,第3類為益氣健脾藥物,第4類為活血化瘀藥物;從藥物歸經來看,以歸脾、胃、肝經藥物為主。從四氣五味來看,以性平藥物居多,其次是寒涼藥物,再次是溫熱藥,見圖1;五味歸屬按由高到底順序依次是甘、苦、辛、酸、咸,見圖2。
圖1 常用藥物的四氣歸屬(略)
圖2 常用藥物的五味歸屬(略)
2.2 辨證用藥特點 將凌教授門診病歷中的肝癌證候診斷按原發性肝癌常見中醫基本證候定性診斷規范[2]拆分為單證,共得到氣虛、血虛、陰虛、水濕、實熱、血瘀和氣滯等7種常見單證,然后以此為應變量,以臨床用藥為自變量,對各單證的用藥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
2.2.1 氣虛 符合“氣虛”單證診斷者1 100人次。對每一自變量經似然比、Score及Wald檢驗,P值均
2.2.2 血虛 符合“血虛”單證診斷者336人次。對每一自變量經似然比、Score及Wald檢驗,P值均
2.2.3 陰虛 符合“陰虛”單證診斷者728人次。對每一自變量經似然比、Score及Wald檢驗,P值均
2.2.4 水濕 符合“水濕”單證診斷者760人次。對每一自變量經似然比、Score及Wald檢驗,P值均
2.2.5 實熱 符合“實熱”單證診斷者236人次。對每一自變量經似然比、Score及Wald檢驗,P值均
2.2.6 血瘀 符合“血瘀”單證診斷者980人次。對每一自變量,經似然比、Score及Wald檢驗,P值均
2.2.7 氣滯 符合“氣滯”單證診斷者220人次。對每一自變量,經似然比、Score及Wald檢驗,P值均
根據上述回歸方程,再結合專業知識可以看出,凌教授對氣虛常用生黃芪、白術、太子參;血虛常用雞血藤、大棗;陰虛常用山茱萸、麥門冬;水濕常用藿香、車前子、茯苓皮;實熱證常用黃芩、山梔;血瘀常用赤芍、桃仁;氣滯常用柴胡、郁金、八月札。
2.3 臨床常用對藥 應用SAS統計軟件提供的VARCLUS過程對凌教授臨床常用中藥進行聚類分析,結合臨床教授用藥實際,最后聚為15類,將每一類中的變量(藥物),按照各個變量出現的相關系數由大到小排列,具體用藥的聚類情況及各類的藥物組成情況見表2~5。
表2 常用中藥聚類(類1~4)情況及各類別藥物之間的關系(略)
表3 常用中藥聚類(類5~8)情況及各類別藥物之間的關系(略)
表4 常用中藥聚類(類9~12)情況及各類別藥物之間的關系(略)
表5 常用中藥聚類(類13~15)情況及各類別藥物之間的關系(略)
將聚類分析的結果結合凌教授體會進行分析,得出臨床治療肝癌的常用藥對共19組,分別是植物抗癌對藥石見穿、貓人參、薏苡仁;蟲類抗癌對藥全蝎、蜈蚣;健胃對藥雞內金、焦三仙;安神對藥珍珠母、靈磁石、朱茯神;利水消腫對藥茯苓皮、澤瀉與葫蘆殼、車前子;滋補肝腎對藥山茱萸、熟地黃與枸杞子、女貞子;疏肝理氣對藥柴胡、八月札;止血對藥側柏葉、仙鶴草;養陰對藥南北沙參、天門冬、麥門冬;潤腸通便對藥何首烏、火麻仁;化瘀散結對藥桃仁、赤芍、鱉甲;利濕退黃對藥茵陳、山梔與金錢草、連翹;益氣健脾對藥白術、山藥與黨參、太子參;芳香化濕對藥藿香、佩蘭;祛痰化濁對藥杏仁、栝蔞。
3 討論
名中醫的學術經驗可能是其本人或幾代中醫人殫精竭慮、反復臨床實踐的結晶,代表著同期中醫學術和臨床發展的最高水平,是中醫藥寶庫中的重要財富,也是中醫藥薪火傳承的核心與精髓。由于其間體現的靈活辨證思維、方藥運用藝術以及“存乎一心”的精妙境界,常常是難以表達和言傳的。傳統上多通過跟師抄方、“口傳心悟”等方式來總結繼承,但如此不僅耗費的周期漫長,其結果也與學習者的天資和悟性密切相關。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借助計算機技術和統計學等現代數理手段[3],從臨床實證出發,對名中醫的學術經驗進行總結,將有可能縮短這一過程,提高工作效率。近年來,借助數據挖掘技術進行中醫臨床專病證候的相關研究[46]取得了一定成績,計算機輔助分析[7]在中醫專家經驗繼承中的應用受到了中醫專家學者的重視,開發名老中醫經驗總結數據挖掘平臺的研究也已提上了中醫經驗傳承工作的日程。
本研究通過對552例患者2 020張臨床中藥處方的分析,對凌教授治療肝癌的用藥經驗進行了初步研究,得出了一些有意義的結果,如凌教授臨床用藥以健脾開胃、解毒抗癌、活血化瘀類為主,藥物多入脾、胃、肝經,藥性多平、涼,藥味主以甘、苦、辛;治療氣虛多選用黃芪、白術、太子參,血虛多用雞血藤、大棗,陰虛多選用山茱萸、麥門冬,水濕多用藿香、車前子、茯苓皮,實熱多選用山梔、黃芩,血瘀多選用桃仁、赤芍,氣滯多用郁金、八月札、柴胡。通過聚類分析還得出了19對臨床常用對藥。
與既往“口傳心悟”為特征的“師帶徒”專家經驗繼承總結模式相比,基于數理分析的方法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客觀地獲得大量專家臨床經驗,并有可能從數據分析中發現確實存在但尚未被專家升華為“經驗”的獨特用藥特色[8],可望成為一種非常有應用前景的專家經驗總結模式。當然,本研究方法也存在諸多不足,如對臨床數據采集要求較高,數據資料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對專家經驗的研究結果影響較大;多元分析的數據結果往往“魚龍混雜”,需要專家參與加以取舍;所獲得的結果多且較為零散,升華為“經驗”尚需進一步系統總結。因此,本研究方法如能與傳統的“師帶徒”總結模式相結合,則可望獲得更加全面、準確的專家經驗。
【參考文獻】
1 Committee of Liver Cancer of the Chinese AntiCancer Association. Criteria for diagnosis and staging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Zhonghua Gan Zang Bing Za Zhi. 2001; 9(6): 324. Chinese.
中國抗癌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 原發性肝癌的臨床診斷與分期標準. 中華肝臟病雜志. 2001; 9(6): 324.
2 Ling CQ, Liu Q, Li DT, et al. Study of a qualitative diagnostic criterion for basic syndrom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liver cancer. Zhong Xi Yi Jie He Xue Bao. 2005; 3(2): 9598.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凌昌全, 劉慶, 李東濤, 等. 原發性肝癌常見中醫基本證候定性診斷規范的研究. 中西醫結合學報. 2005; 3(2): 9598.
3 Huang XB, Li ZX, Chen WQ, et al. Cluster analysi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s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Zhonghua Zhong Yi Yao Za Zhi. 2006; 21(10): 592594.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黃小波, 李宗信, 陳文強, 等. 慢性疲勞綜合征的中醫證候聚類分析. 中華中醫藥雜志. 2006; 21(10): 592594.
4 Zhang Q, Zhang WT, Wei JJ, et al. Combined use of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in class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yndromes in patients with posthepatitic cirrhosis. Zhong Xi Yi Jie He Xue Bao. 2005; 3(1): 1418.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張琴, 張文彤, 魏建軍, 等. 公因子和聚類分析聯合在肝炎后肝硬化證候分類研究中的應用. 中西醫結合學報. 2005; 3(1): 1418.
5 Zhang Q,Liu P,Zhang WT, et al. An application of data mining in the research of TCM syndrome theories. Shanghai Zhong Yi Yao Za Zhi. 2006; 40(3): 35.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張琴, 劉平, 張文彤, 等. 數據挖掘技術在中醫證候學研究中的應用. 上海中醫藥雜志. 2006; 40(3): 35.
6 Li DT, Ling CQ, Lang QB, et al. Construction of a therapeutic effect evaluation system for patients with primary liver cancer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ong Xi Yi Jie He Xue Bao. 2007; 5(1): 1522.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李東濤, 凌昌全, 郎慶波, 等. 以證候為內容的原發性肝癌中醫療效評價體系研究. 中西醫結合學報. 2007; 5(1): 1522.
7 Chen SQ, Zhang JM, Yuan F. Auxiliary analysis with computer on drug administration of Professor Ding Shuwen in treating tachycardia. Tianjin Zhong Yi Yao. 2006: 23(5): 423425.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陳守強, 張建民, 袁鋒. 丁書文教授用藥規律的計算機輔助分析——治療心動過速用藥分析. 天津中醫藥. 2006; 23(5): 423425.
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是最常見的消化道腫瘤,在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趨勢。近年來,中醫藥以其辨證論治、整體觀念的獨特優勢,在大腸癌及術后化療中的減毒增效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李國棟主任醫師從事肛腸外科臨床30余年,采用中藥干預大腸癌術后,常能使患者癥狀改善,提高大腸癌術后患者的生活質量。筆者擷取李師辨治大腸癌術后的豐富經驗之點滴,試述如下。
1 氣陰兩虛,余毒未盡是大腸癌術后的主要病機
《靈樞•五變》云:“腸中積聚者,……皮膚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指出了大腸癌患者的機體氣陰兩虛之消耗體征。《外科正宗》云:“蘊毒結于臟腑,火熱流注,結而為腫,……或瀉或秘,內蝕,串爛經絡,污水流通大孔,無奈飲食不餐,作渴之甚,凡犯此未得見其生。”這指出了直腸癌的發病機理可因火熱流注,熱毒蘊久必耗氣灼陰加之手術傷及氣血,瘤雖切除,毒未盡清,故大腸癌術后主要病機為氣陰兩虛,余毒未盡。李師常說,陰血同源,氣血互為依存,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血流通,瘀血既去,新血自生,故強調以益氣滋陰為主,藥常用黃芪、黨參、白術、麥冬、知母,視患者術后機體狀態及化驗指標酌加清熱解毒、祛濕除瘤之藥如豬苓、白英、薏苡仁、姜黃、半枝蓮等。
2 補脾益肺,益氣養血是化療時的主要治法
大腸癌術后化療過程中,患者臨床多表現為氣短乏力,倦怠懶言,自汗。骨髓抑制作用明顯,故化療過程中采用當歸補血湯加益氣健脾中藥以補脾益肺,益氣養血常能減輕患者化療過程中的不適反應,使血象恢復或接近正常,使患者順利完成化療療程。當歸補血湯出自李東垣《內外傷辨惑論》,用于治療血虛發熱證。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黃芪、當歸對造血系統均有較好的保護和促進作用。此外,還有提高機體免疫力、抗腫瘤、抗突變、抗自由基等作用。
3 適時運用攻下法,中病即止
李師臨床善用增液承氣湯促進大腸癌術后排氣排便,防止吻合口炎癥引起局部粘連,對預防大腸癌術后粘連性腸梗阻有一定作用。由于術前久病傷陰,手術使陰液耗損,胃腸傳導功能重建及麻醉等使胃腸氣機受阻,大腸癌術后患者常出現應排氣而不排氣,腹部脹滿,腸鳴音減弱或消失,舌質紅,苔少,脈細數。此時,單純胃腸減壓只減輕吻合口張力,且長時間胃腸減壓常導致水電解質失衡,加劇津液耗損,對病人術后恢復不利。在這種情況下,李師采用增液承氣湯的小劑量灌注以刺激胃腸道,促進胃腸蠕動,加快氣機通暢,改善腸壁水腫,促進炎癥消退,防治粘連和梗阻。增液承氣湯是出自《溫病條辨》,原治溫病陰虧熱結,燥屎不行,下之不通。一旦癥狀消失,梗阻緩解,即應停藥以免損傷胃氣。
4 健脾和胃,運化中焦是治療大腸癌術后腸功能紊亂的關鍵
排便習慣改變是大腸癌的主要臨床表現之一,也是大腸癌患者術后主要并發癥之一。術前術后局部癌瘤、吻合口及結直腸內的炎癥情況,放療、化療對局部和全身內分泌及免疫系統的影響等多種因素導致結直腸功能的紊亂,出現便秘、腹瀉或粘液血便。“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脹。”大腸癌術后患者多脾氣虛弱,升提無力則水谷精微難以輸布;胃氣不足則通降不能,水谷及其糟粕難以下行。故大腸癌術后無論腹瀉便秘,病機的根本在于脾氣虛弱,治療當以健脾和胃為主,酌加升清降濁行氣之品以運化中焦。治療大腸癌術后便秘,常用的藥物配伍有如白術與枳實,一以健運脾氣,一以通泄胃濁;木香、陳皮、炒萊菔子行氣醒脾除脹;肉蓯蓉、白蔻仁以健脾溫腎,潤腸通便;對于泄瀉病人用藥時,黨參、白術、茯苓、山藥用量宜大,旨在脾旺方能腐熟水谷;瀉久體虛,配用黃芪、升麻、柴胡等益氣升清,鼓舞脾氣。
5 中藥灌腸治療療放射性直腸炎
臨床對于大腸癌術后癌瘤切除不完全,或有轉移的患者往往采用放療以緩解局部癥狀,結直腸放療因其劑量及放射療法的特點常常引起放射性直腸炎。放射性直腸炎臨床表現為排便困難,便秘與腹瀉交替,腹痛腹瀉,里急后重,直腸內灼痛,或便秘時墜痛感,排粘液便和血便,甚至全血便,貧血嚴重者可出現休克。從中醫學的觀點來看,放射性直腸炎病機乃火熱濕毒下注肛周。李師常說:直腸的局部炎癥,灌腸法作用最為直接,作用迅速,療效好。臨床采用中藥灌腸配合中醫中藥辨證施治治療放射性直腸炎,每獲良效。李師認為,灌腸用藥不宜過多,面面俱到往往療效不著,過多的藥味對直腸局部也有一定的刺激,灌腸時間不宜過長,一個療程為15天左右就應考慮暫停灌腸3~5天,或可考慮更換灌腸藥物種類,以免造成藥物性直腸炎。灌腸常用中藥選用黃連、黃芩、梔子清熱燥濕消除局部炎癥,白芍、甘草以止痛。
6 化療藥物神經毒性毒副作用從氣血論治
目前,化療是治療大腸癌術后的主要治療手段,能減少大腸癌的復發和轉移,但化療可引起骨髓抑制、胃腸道功能紊亂等多方面的副作用。近來,鉑類藥物的神經毒性毒副作用越來越引起臨床醫師的重視,其主要表現為四肢末梢神經感覺異常或感覺障礙,如指趾末端麻木或感覺減退,注射藥物側手臂疼痛,肢體末端強直性肌肉收縮、腿痛性痙攣等。遇冷刺激后誘發或癥狀加重。遲發型蓄積性外周感覺神經病變屬中醫學麻木、痹證、血痹范疇。《內經•痹論》云:“其不痛不仁,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皮膚不營,故為不仁。”因而其病機為氣血兩虛,氣滯血瘀,營衛失調,而致筋脈失養,絡脈瘀阻,屬本虛標實之證。李師善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治之,該方有補氣養血,調和營衛,振奮中焦氣血,活血通絡的作用。因營血痹阻,故應加速鼓舞衛氣,使氣血暢通,經氣條達。臨床上,李師在黃芪桂枝五物湯基礎上加黨參、當歸以補氣養血活血;白術、茯苓加強補脾益肺生血,從而使衛陽充足、氣血通暢。
7 注重中醫藥的現代研究,苓苡方干預大腸癌術后
方法:選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5月期間我院因情感障礙需用藥治療患者600例,其中躁狂發作患者250例,單一用藥50例,聯合用藥200例;抑郁發作患者350例,單一用藥130例,聯合用藥220例,統計分析各藥物使用情況、療效以及合理性分析。
結果:躁狂發作患者兩藥聯合使用效果明顯優于單一用藥(P0.05);躁狂發作用藥前3位依次為碳酸鋰、氯氮平和氯丙嗪,抑郁發作用藥前3位依次為帕羅西汀、氟西汀和阿米替林;綜合用藥DUI>1分別為碳酸鋰、丙戊酸鈉、氟哌啶醇、舒必利、氯氮平、帕羅西汀、氟西汀、文拉法辛8種藥物。
結論:我院對于情感精神障礙患者用藥基本合理,用藥方案在單一用藥效果與聯合用藥效果相持平情況下盡量選擇單一用藥,嚴格避免濫用苯二氮芯卓類藥物。
關鍵詞:情感障礙 臨床用藥 合理性 療效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235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1-0145-01
情感障礙又稱為心境障礙,屬于精神障礙疾病范疇內,主要特征為情感或心境長期而顯著改變,臨床可表現為患者心境高漲或低落兩種極端相反的病理性情感狀態,并伴有一定程度的認知和行為異常,同時可發生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若治療過程中藥物使用不夠合理化,既加重病情,又會延誤最佳治療時機,還有可能造成相對嚴重的不良反應。近年來,關于情感障礙臨床用藥的相關文獻很多 [1,2],但仍然缺乏對于用藥與臨床療效系統分析的相關數據。因此,本文就我院2013年3月―2014年5月期間情感障礙患者用藥情況進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選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5月期間我院因情感障礙需用藥治療患者600例,其中躁狂發作患者250例,單一用藥50例,聯合用藥200例;抑郁發作患者350例,單一用藥130例,聯合用藥2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情感障礙診斷標準,其中男患者285例,女患者315例,年齡24―70歲,平均年齡49±5.9歲,病程4個月―3年,平均病程1.8±1.0年。
1.2 分析方法。統計分析各藥物使用情況、療效以及合理性分析。分析藥物利用情況依據WHO建議的限定日劑量(DDD)值和藥物利用指數(DUI),DDDs(總DDD數)是某藥物總用藥量與該藥的DDD值的比值,DUI為DDDs與總用藥天數的比值。DDD值為中國藥典(2000年版)臨床用藥須知及臨床醫生常用日劑量。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X2檢驗,P
2 結果
2.1 用藥基本情況分析。躁狂發作250例,用藥前3位依次為碳酸鋰115例(46%),氯氮平45例(18%),氯丙嗪27例(10.8%),其他用藥包括丙戊酸鈉、利培酮、氟哌啶醇、卡馬西平等;抑郁發作350例,用藥前3位依次為帕羅西汀99例(28.3%),氟西汀85例(24.3%),阿米替林73例(20.9%),其他用藥還有文拉法辛、氯米帕明、舒必利、碳酸鋰、西酞普等。
2.2 單一與聯合用藥效果比較。躁狂發作250例,單一用藥50例(20%),其中痊愈25例(50%),顯效23例(46%),進步2例(4%);兩藥聯用200例(80%),痊愈159例(79.5%),顯效35例(17.5%),進步6例(3%);兩藥聯用效果明顯優于單一用藥,結果具用統計學意義(P0.05)。
2.3 用藥合理性分析。綜合用藥DUI>1分別為碳酸鋰、丙戊酸鈉、氟哌啶醇、舒必利、氯氮平、帕羅西汀、氟西汀、文拉法辛8種藥物。
3 討論
情感障礙又稱為心境障礙,屬于精神障礙疾病范疇內,主要特征為情感或心境長期而顯著改變,臨床可表現為患者心境高漲或低落兩種極端相反的病理性情感狀態,并伴有一定程度的認知和行為異常,同時可發生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若治療過程中藥物使用不夠合理化,既加重病情,又會延誤最佳治療時機,還有可能造成相對嚴重的不良反應。躁狂發作患者兩藥聯合使用效果明顯優于單一用藥(P0.05),因此,對于抑郁發作患者應盡量使用單一藥物,避免聯合用藥帶來的諸多不良反應可能。躁狂發作用藥前3位依次為碳酸鋰、氯氮平和氯丙嗪,抑郁發作用藥前3位依次為帕羅西汀、氟西汀和阿米替林;綜合用藥DUI>1分別為碳酸鋰、丙戊酸鈉、氟哌啶醇、舒必利、氯氮平、帕羅西汀、氟西汀、文拉法辛8種藥物。所有調查藥物中碳酸鋰是DUI較高的,通過血鋰濃度測定,大部分保持在有效濃度范圍內,說明我院此類藥物使用基本合理,無濫用傾向。研究發現,,鋰鹽用于抑郁發作可以降低抑郁癥的復發率 [3]。綜上所述,我院對于情感精神障礙患者用藥基本合理,用藥方案在單一用藥效果與聯合用藥效果相持平情況下盡量選擇單一用藥,嚴格避免濫用苯二氮芯卓類藥物。
參考文獻
[1] 錢東麗,楊廣聲,王領軍.情感障礙患者臨床用藥合理性與療效分析[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4,24(3):164-165
關鍵詞:肝細胞癌;化療藥物敏感試驗;三磷酸腺苷生物熒光試驗
中圖分類號:R73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409(2007)03-0430-03
傳統化療藥物的長期使用使耐藥現象越來越普遍,同一組織類型的腫瘤對同一藥物的敏感性存在較大差異以及腫瘤多藥耐藥基因的普遍存在,這些因素都會影響腫瘤的化療效果,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經驗性聯合化療方案臨床有效率低于30%。三磷酸腺苷生物熒光試驗(ATP-base bioluminescence tumor chemosensitivity assay,ATP-TCA)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檢測體外化療藥物敏感性的新方法,對惡性實體瘤有較高可評估率。本研究采用ATP-TCA檢測臨床上常用的化療藥物對肝癌組織的敏感性,為臨床化療方案的選擇提供理論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4年1月至2005年3月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肝膽外科手術切除的肝癌標本37例,其中男34例,女3例;平均46.4歲。全部病例均通過病理證實為肝細胞癌。其中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33例;HBsAg(+)35例,HBsAg(-)2例;AFP陽性23例(62.16%),陰性14例(37.88%);有門靜脈癌栓10例;包膜完整9例;15例腫瘤直徑小于5cm(40.54%),22例直徑大于5cm(59.46%);病理分級:I級5例,I級17例,噩級10例,Ⅳ級5例。P53陽性19例,陰性18例。
1.2材料
ATP-TCA試劑盒:完全分析培養劑(CAM)、腫瘤組織解離酶、紅細胞裂解液、最大ATP抑制劑、腫瘤細胞ATP提取液、熒光一熒光素酶、96孔無菌微孔培養板、注射器、過濾器等均為北京金紫晶公司的產品。MPL1自發光分析儀為德國BERTHOLD公司產品。
1.3方法
取新鮮肝癌組織約10g,切碎,用DNA酶、I型膠原酶等組成的混合酶分解癌組織,在37℃,5%CO2,95%濕度下孵育2~4h后,制成細胞懸液。倒置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的活性,進行細胞計數達到(1.5~2.5)×105個/mm3時備用。以CAM為溶劑將化療藥物配制成800%濃度備用,然后在96孔板上倍比稀釋至6個梯度藥物濃度:200%,100%,50%,25%,12.5%,6.25%,設置空白對照、ATP最大抑制對照,每孔各加入0.1ml細胞懸液,于5%C020.37℃,大于95%濕度下孵育6~7d,再加入ATP提取液0.1ml混勻后置室溫下20~30min,取0.05ml混合液于檢測板,加入熒光素一熒光素酶復合物0.05ml,發光分析儀檢測。根據化療藥物系列濃度對培養腫瘤的細胞的不同抑制率,獲得化療藥物的劑量-抑制曲線。從不同藥物的劑量所對應的抑制率,取得化療藥物的劑量-抑制曲線下面積、抑制半數腫瘤生長時的藥物濃度(IC50)、抑制90%腫瘤生長時的藥物濃度(IC90)等參數,進而判斷該腫瘤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敏感度程度。
1.4敏感度分級
參考Kurbacher等人的標準[婦(TDC為測試藥物溶度)。
強敏感:IC90≤100%TDC和IC50≤25%TDC。
部分敏感:IC90>100%TDC和IC50≤25%TDC。
弱敏感:IC90≤100%TDC和IC50>25%TDC。
耐藥:IC90>100%TDC和IC50>25%TDC。
1.5統計學處理
SPSS11.0 for windows四格表確切概率法。
2 結 果
2.1 12種藥物的敏感率
37例肝癌標本中有4例未培養出足夠的活細胞數,未能繼續進行試驗。6種藥物的敏感結果見表1,結果顯示更生霉素的敏感率最高,絲裂霉素、長春瑞濱也有較高的敏感率,長春新堿、吡柔比星及羥基喜樹堿的敏感率不足50%。
2.2藥物敏感性與血清甲胎蛋白(AFP)、肝癌大小及P53蛋白的關系
6種藥物的敏感率與AFP陽性率及腫瘤大小之間無相關性(P>0.05);更生霉素在P53陰性時較敏感,其他藥物的敏感率與P53不存在相關性(表2)。
2.3藥物敏感性與肝癌病理分級的關系
本研究結果顯示羥基喜樹堿、更生霉素、吡柔比星3種化療藥物對病理I、I級的病例,其敏感率高于Ⅲ、Ⅳ級,有顯著性差異(P
3 討 論
ATP是活細胞的能量單位,細胞內的ATP與熒光素一熒光紊酶復合物作用后產生熒光,測定熒光值計算ATP量可反映活細胞數量。ATP-TCA就是通過測定已加入各種化療藥物的癌細胞中的ATP并與對照組相比較來評價藥物的敏感性。1988年Sevin等[3]首先用24孔培養板進行卵巢癌的體外藥物敏感試驗,此后,Andreotti等用96孔培養板及無血清培養基對腫瘤組織進行細胞學分析,結果發現可以在6個藥物濃度下同時檢測腫瘤細胞對多種單藥或聯合藥物的敏感性。ATP-TCA法檢測腫瘤細胞的總體殺傷情況,對細胞增殖無依賴關系,適用于Go期細胞的藥敏分析,理論上對各種不同作用機制的藥物都能測定。
該法有以下的優勢:①成功率和重復性高。②細胞用量少,檢測1次僅需細胞1.0×104即可。四氮唑藍快速比色法(MTT)是目前較常用的體外腫瘤藥敏試驗方法,廣泛應用于細胞系的體外藥物敏感試驗。Petty等通過ATP-TCA與MTT法比較試驗得出,ATP-TCA法所需細胞數最低可達1563個/孔,而MTT為25000個/孔。③干擾因素少。ATP-TCA法中的完全培養液(CAM)能抑制纖維細胞、血細胞的生長,減少干擾。④檢測效率高,可同時動態檢測評估6個化療藥物劑量。⑤穩定性好,ATP降解慢,具有較好穩定性,有試驗表明ATP-TCA法的變異系數為1.2%~15.8%。⑥周期短,只需1個星期左右可得到檢測結果,比較適合臨床實際應用。
本研究組37例標本,有4例培養不成功,可評估率為89.19%,較國內一些報道低,與國外一些參考文獻較為一致。細胞培養不成功的病例均為巨塊型肝癌,可能與巨塊型肝癌中心發生缺血壞死、取材不良、難以培養出足夠的活細胞數有關。
關鍵詞:中專學校 流生 原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1(a)-0165-02
加快發展中等職業教育,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與發展務必抓好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解決我國目前就業人才結構不合理的有效方法。為實現這一教育目標,近年來國家出臺許多優惠政策如免學費、加大生活費的資助、加大就業指導等,全國各地中專學校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中專在校生數與普通高中在校生數基本達到合理要求,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但中專學校學生入學后,輟學率偏高。造成輟學率高的原因何在?學校如何加強制定應對管理教育對策,確保學生招得來,留得住?特別是一年級新生不能適應學校的環境退學現象比較嚴重。成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專學校領導、教師們時常思考的問題。筆者連續三屆擔任新生班主任從中得出一個結論,認為一年級學生退學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新生適應障礙,在此提出“班級管理運用情感方法對中專新生適應障礙的輔導的必要性”。
“適應障礙”是指在重大的生活改變或應激性生活事件適應期時所出現的主觀痛苦和情緒紊亂狀態,它常會影響到人的社會生活和行為表現及嚴重影響學習。適應障礙一般在一年級新生是個比較普遍現象,但是因學生個人的差異導致克服適應障礙的過程、結果不同,嚴重的學生出現退學等現象。筆者連續擔任了三屆中專新生的班主任,對這種新生適應障礙現象有著深刻的理解。中專新生因各種原因所出現的適應障礙通常會出現如下幾種普遍現象。
1 因對學習暫時失去目標、適應能力差,導致學生出現對新學校的環境適應障礙
(1)在初中階段,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考重點高中是他們的奮斗目標。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考重點高中。因為有了這個目標,學生清楚社會和家長對他們的期望。中考因成績不好不能進入理想的學校而進入了中專學校,不知道下一個學習目標在哪里。主要特征是對學習毫無興趣,視學習為負擔,把學習作為一痛苦的事情,不能從事正常的學習活動,經常逃學或曠課,最后嚴重的會導退學。
(2)有些學生適應性差,特別是從來沒有離開過家的學生。他們嚴重缺乏人與人交往的經驗一旦來到一個陌生的集體環境當中,就會出現適應障礙。如中專新生從初中學校進入一個新的中專學校學習生活,常表現出對新環境的不適應。如思念親人和同學,不習慣學校食堂的伙食,不會獨立生活等等。一部分家處農村的學生還會覺得不如城市同學那么富裕、能說會道,從而產生自卑感,嚴重的會產生退學的念頭。
2 因中考沒有進入理想重點高中思想出現對中專學校的排斥,學習基礎又差導致中專新生在學習方面出現學習適應障礙
(1)大部分學生上中專學校是中考沖擊重點高中失敗及父母的選擇,他們是在無可奈何的狀況下接受父母和社會的安排來到中專學校學習的。他們往往認為自己是被淘汰的無用的人,將來沒有出息,學業上難有所為,幾乎沒有什么更大希望,因而出現學習態度不夠認真,不思進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心理現象,從而加重了適應障礙。
(2)來到中專學校的學生大部分是學習基礎較差,由于種種原因,經過多次努力卻仍獲得一次次的低分和失敗,又長時間受到社會、家長和初中老師對中專學校的偏見,因此他們在學習中無法滿足自己成功的愿望,生活中又無人能理解關懷,品嘗到的只是失敗感,逐漸形成學習無用、自己是學不好的“差生”等觀念,又反饋到學習行為上,如此的學習態度循環最終導致無法克服學習適應障礙。而另一部分學生則是獨生子女,是父母的小寶貝,之前生活中的任何困難幾乎都是父母幫助解決,因此很多學生依賴性強、適應性差,在生活學習過程中遇到簡單的問題還能夠應付,一旦碰到困難便打退堂鼓,長期下去也因適應障礙導致退學現象。
3 個人情感心理問題導致中專新生出現適應障礙
在中專學校就讀的學生,多數是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他們思想比較活躍,處事開始有自己的主見,平等意識更強,不再唯教師、唯父母之命是從,愛追求時髦和新鮮刺激的事物,內心世界是五彩繽紛、各具特色的,而情緒情感最能體現他們內心世界的豐富多彩和復雜多變。中專學生的情感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自己為中心、情緒不穩定、情緒自控能力差、集體性情感表現冷漠、處于青年初期的中專學生沖動缺乏理智、對他人懷有戒心或敵意、對人對事的態度冷淡、對班集體活動置身于外不參與。加上一些中專學校教師在管理上對學生生活關心不夠,或者以罰代教,管理方法沒有適應形勢發展及學生的心理需求,體罰式的管理使部分差生壓抑感與日俱增,最終導致新生無法克服適應障礙。
4 網絡成癮也影響中專新生應對適應障礙的決心
網絡成癮這個問題在中專學校一年級新生中比較明顯。因為他們相對于重點高中生來說沒有那么重的課業負擔,而且有著相對寬裕的閑暇時間導致。當他們認為自己在學校無事可做,就會選擇去上網,去虛擬的世界中,在那里學生能夠很輕松地體驗到成功、體驗尊重。而這些體驗,正是平時他們的生活中、學習中所缺失的。然而他們總是要回歸現實,回歸這個他們不得不面對的學習、生活現實。也正是由于虛擬和現實的落差太大,使得他們迫切地想要返回到那個能夠給他們成功和快樂的虛擬世界。最后就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促使新生不愿意去面對現實導致適應障礙。
可以說以上四種現象,在中專學校一年級新生身上普遍存在,由于遠離雙親,缺乏來自父母呵護,來到一個新的學習、生活環境,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這些中專學校一年新同學在適應方面或多或少出現了適應障礙,導致中專學校新生退學現象比較嚴重。然而加快發展中等職業教育,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與發展務必抓好的重要環節。為培養更多具有綜合能力、高素質技能人才和勞動者。但是目前在我們內地又有很多學生不樂意在中專學校讀書,在沒辦法的情況下來了也出現輟學率偏高。造成輟學率高的原因何在?筆者認為有一部分學生退學是無法克服適應造成的。倘若這個時候他們的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能夠對出現適應障礙的學生給予特別的關注,對出現適應障礙的學生多加關心和照顧,并且用父母的情感態度對待他們所面對的問題,用父母的情感去幫助他們,用父母的情感去教育他們,用父母的情感去溫暖他們的內心。這樣能夠幫助出現適應障礙的學生有勇氣、有決心、有能力去克服適應障礙,適應新學校、新同學等新環境。
面對一年級新生因各種原因不能適應新的環境,我們中專學校的班級管理過程中應如何去幫助他們克服適應障礙,減少新生退學率,為建立和諧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筆者從連續三年擔任新生班主任的經驗得出:班主任有必要用感情去愛護、關心、教育他們,輔導他們共同克服適應障礙。使這些孩子能夠安心、用心在中專學校得到全面的發展,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夢想的建設者。
參考文獻
[1] 朱小蔓.情感教育論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
[2] 張慶遠.蘇霍姆林斯基的德育理論與實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3] 張淑燕.我國當代情感教育的現實思考[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4] 毛信元,石婷.淺析我國中小學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6(8):3-5.
[5] 吳志紅.論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J].教育文教資料,2007(33):113-115.
[6] 鐘啟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