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機械表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所有的機械表都可以儲存動力, 就是說無論手上弦還是自動上弦,都會將上弦的動力儲存到發條盒,然后慢慢的均勻的釋放出來,通常的機械表,如果滿弦的話,最少也可以走三十多小時的,比較高端的還有三日鏈,七日鏈,十五日鏈,甚至三十日鏈的。
機械表的動力儲存顯示,就是表盤上有一個指針或者色盤,顯示還剩多少動力,提示用戶什么時候該上弦了,這種動力顯示裝置多用于中高端的機械表,對手上弦的表用處更大,很多自動上弦的也有這個裝置。
(來源:文章屋網 )
1、不同的位置下手表有不同的走時精度這就是所謂的手表位置誤差,比較好的手表出廠時要在三種溫度和五個方位下進行測試。
2、五個位置分別是:面上(表盤向上)、面下、把下(3點下)、把左(12點下)、把上(9點下),只有把右的位置(6點下)是不常用的(除非你把表帶到手心一面或右手上)。據統計,多數人在一天內手表面上位置使用時間為35%左右,把左為30%,把下為25%,其他位置10%,所以,利用手表在不同位置走時的不同精度誤差,可以糾正手表的快慢趨勢。
(來源:文章屋網 )
1、一年以后必須更換新的防水圈,否則就不會再有防水的功能。
2、防碰撞,在經濟范圍允許的條件下,不妨靜態活動時候佩戴機械表,動態活動時候佩戴運動表。
3、使用時間長了以后必須要加油,,以減低零件破損率。
4、如果每天都壓迫佩戴,最好每兩個星期緊一下發條,保證它的齒輪正常順滑運轉,輕輕旋轉表冠直到能夠感覺到微微的緊迫即可。
(來源:文章屋網 )
2、人為因素造成的。人為造成機械表不走時,多數是因為佩戴不當,導致手表摔地或者被劇烈撞擊造成表內零件損壞,如是這樣的情況,手表維修需要拆開手表,看看是哪個零件損壞了,然后進行更換新零件。當然,一定要送到專業的維修人員那去進行修理,非專業人士切記不要自己將機械表拆開。
3、長時間不帶造成的。如果長時間不佩戴,或者佩戴后運動量不足,也會導致機械表不走。對于這樣的情況,可以采用手動上弦的方式解決。值得注意的是,超過40小時未曾佩戴過之自動上弦手表,應于再次佩戴時,將表冠轉動二十圈,以再次啟動機芯的驅動系統。
4、自然損耗造成的。自然損耗造成機械表不走時,多數是表內油泥干枯阻礙了手表走時,這時,維修手表只需要給手表機芯零件重新擦油一次就能好。
計時功能作為手表最基礎的功能,仍然是人們最看重的。如果一款走時不準確的手表,無論它的附加值多么吸引人,最終也是包含著巨大缺陷的。
尤其是機械手表被賦予了時尚、潮流、品味、奢華、鑒賞等一系列新的內涵,也因其自身獨特的魅力,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關注,那么在選購中對機械手表走時準確性的認識,又存在多少消費誤區呢,下面我們來一一解讀。
1一般說來,機械表為什么沒有石英表走時準確
在眾多消費者購買產品時,通常都會有這樣的疑問,下面我們結合石英表和機械表相關技術特性來分析解讀。
按照指針式石英手表相應技術要求,優等品的瞬時日差為-0.5秒/天~0.5秒/天,而機械表則規定-20秒/天~40秒/天(包括面上、3時上、6時上、9時上共4個檢驗位置)。
從技術要求來看,同樣等級的不同產品,對走時要求有很大的差異。主要是因為石英表和機械手表的原理不同,影響產品走時準確性的時基不同。石英表的時間信號模塊由電子元件構成,時基為“晶體振蕩器”,簡稱“晶振”,它可以提供很準確的時間頻率信號,保證手表計時功能的精確。在正常情況下,一款優等品石英表,基本能做到分秒不差,即使是按照0.5秒/天的最大值來換算,每月也能控制在15秒內。而機械表則全部由機械元件構成,它的時基為“擺輪游絲振動系統”,它所產生的走時誤差是其擺輪游絲系統的振動周期誤差。所以要保證整套系統的準確性,涉及機械表生產中一系列問題,從產品設計,零件加工、零件材料、產品裝配,甚至包括游絲的長短,都從方方面面影響著機械表走時。所以,技術特性的不同導致走時性能存在一定差異。
名詞解釋:瞬時日差
將在任意時刻測得的手表瞬時走時快慢推算成24小時的走時誤差。它一般用校表儀對手表測量時獲得,即以當時測得的走時快慢,并假設手表以此走時24小時所造成的走時誤差。石英表標準規定在23±1℃條件下,取3天的測試平均值;機械表標準規定在18℃-25℃條件下,在測試過程中溫度波動不大于2℃,手表滿條狀態下運走至15min-60min期間的測試值。
2機械表通常比石英表貴得多,一塊品質優良的機械表應達到怎樣的走時性能呢?
即使這樣,有些消費者仍舊不理解,既然機械表動輒幾千元,上萬元,為什么不能和石英表一樣做的非常準確呢?
目前正規的手表生產企業,在走時質量上通常都有自己的企業內控指標,雖然各個企業的內控指標不盡相同,但是基本都比標準規定的嚴格。國內企業一般會根據選用機心的不同,加嚴測試指標,如-10秒 / 天~25秒 / 天、-15秒 / 天~15秒 / 天、-5秒 / 天~20秒 / 天等;也會增加測試方位,將規定的4方位改為6方位,增加“面下”、“12時上”兩個方位,這樣既滿足了標準要求又能在品質方面對消費者更多保證。
同時,很多生產企業在產品出廠時,考慮到機械表的特殊性,通常會在符合內部指標的前提下,將機械表調校的稍微偏快。這樣做的好處是消費者在日常佩戴時,會抵消一部分由于發條動力不足、手表機械零件磨損、油混合雜質產生油泥時等各種原因造成走時稍慢的情況。所以,當你的機械表出現走時稍快的情況,只要在一定誤差范圍內,都是很正常的。這就是消費過程中的理念誤區了,因為目前售價在幾萬元以上的國外知名品牌機械表,他們經過世界上的最嚴格測試之一――“瑞士天文臺認證”的測試指標為-6秒/天~4秒/天。比照這個指標要求,還不如石英表標準中的“合格”等級要求 (GB/T 6044-2005 《指針式石英手表》標準中,合格等級指標為-1.5秒/天~1.5秒/天)。所以機械表的準確性是相對的,如果苛求手表的準確性,石英表或原子鐘要比機械表強很多倍,但同時也就失去了機械表的巨大魅力。
延伸閱讀
瑞士天文臺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