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郵票是具有特殊屬性的商品,是特殊商品。
什么是商品的價值——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就是商品的價值。
什么是商品的價格——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是商品的使用價值。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商品是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統一體,二者缺一不可,具有兩重屬性。郵票是具有使用價值與收藏價值的統一體,因此,郵票的價格必需圍繞郵票的價值而上下波動。價值規律是通過價格圍繞價值波動表現出來的。
(來源:文章屋網 )
昨天到縣城參加“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會議”,在“文物知識培訓”環節中,那位講課的賴老師說到了文物的價格與價值的關系話題,令我觸類旁通地想到了無時無刻都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有關價格與價值的思考。
先說去年過年前后的事情吧,在我記憶中最深刻的就是蠟燭的價格問題,因為冰災壓塌了輸電線路,導致大面積長時間停電,原先0.2元一根的蠟燭張到了4元,上漲率是200%,創造了物價上漲率的“之最”。很顯然,當時的蠟燭價格跟價值是不相符的。從經濟學的理論來講,商品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它是與商品經濟緊密聯系的一個經濟范疇。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商品的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這種勞動是以量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這種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商品的價值不能自我表現,一個商品的價值必須由另一個商品來表現,并且只能在同另外一個商品相交換時才能實現。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價值決定價格。價格表現價值在不同社會形態里情況是不一樣的。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價值規律自發地起調節作用,價格更多地受市場供求關系影響;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的價格受價值規律的自發調節外,還要受國家自覺運用價值規律進行宏觀調控的約束。想到這,我心里似乎明白了一支原價格2角的蠟燭為什么會買到4元了:就因為此次冰雪災害是五十年不遇的,沒有“惶過神來”的國家有關部門對蠟燭價格進行“約束”的措施還沒有到位,“機會”促使蠟燭的產銷者們發足了一次昧心的冰災財。雖然我也聽說有的奸商因把蠟燭賣到8元一根的時候受到了查處,我那近乎麻木的心也并沒有表示要拍手稱快的樣子。
其實,在我們這個泱泱大國里,尤其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今天,價格與價值“倒掛”的現象比比皆是:研究制造原子彈的不如街頭賣茶葉蛋的、捻須捋發創作歌曲的不如登臺演唱的歌星、養豬的不如殺豬的、蓋房的不如炒房的……等等,不勝枚舉。這就又迫使我去思索價格運動的規律來,原來價格按照價值規律的要求表現價值,實現價值并圍繞價值而變動的,也就是價格按照價值規律的要求表現自己、實現自己并圍繞價值而變動。價值運動規律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量的規律。依照價值規律運動的要求,商品必須以價值為基礎,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來進行……對對對,商品必須以價值為基礎哦。然而,現實社會中,完全不以價值為基礎的不和諧價格現象也許就是我國經濟社會種種矛盾中的一種罷了,凡夫俗子們是沒有能力解決的哦。
在我的身邊,價格與價值背道而弛的現象也是很厲害的,比如剛從學校分配來的年輕干部做起工作來遠遠不及那些拿“鄉聘干部”工資的本地干部,但他們的月薪卻高的多;鄉鎮機關“累的累死、閑的閑死”,而福利將金卻是一碗水端平、一些“能者多勞”的老黃牛做的越多越得不到相應的報酬……所以說,我對十幾年前孫悅演唱的那首《祝你平安》的歌曲是極為喜歡的,這首歌曲這樣唱到:“你的所得還那樣少嗎你的付出還那樣多嗎\生活的路總有一些不平事請你不必太在意\灑脫一些過得好祝你平安喔祝你平安\讓那快樂圍繞在你身邊祝你平安喔祝你平安\你永遠都幸福是我最大的心愿……”夜深人靜的時候靜靜的品位這首歌,我的心就會豁然開朗:“所得的少而付出的多”又有什么呢?灑脫一些才能過的好??!嘿嘿,價格與價值之間的那種“理還亂”的關系就不扯自明了。
難點。
關鍵詞:教材資源;思想政治課堂;情境;重難點
進入新課改之后,《經濟生活》教材的內容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變,有大量的資料呈現。但很多教師在上課時更愿意用自己找的材料,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最后解決問題。筆者聽過很多這樣的課,往往在喧嘩熱鬧的課堂背后,隱藏著許多值得推敲與深思的“問題”。例如,選材是否合適,材料呈現方式如何取舍,提問方式是否恰當,與知識點的聯結是否契合等等,當然還包括由于材料呈現之后可能帶給學生的負面作用。而教材中的許多材料都是經過眾多專家精挑細選、反復推敲后才最后定奪的。從這個角度講,如果可以巧妙利用課文原有的材料與表述,那么既可以省時省力,又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實為“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利用情境,整合知識
在《貨幣的基本職能》這一目題中,有這樣一段材料:
在“商品―貨幣―商品”的流通過程中,“商品―貨幣”階段的變化既重要又困難,“商品的驚險的跳躍”。這個跳躍如果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
為什么說這個跳躍不成功,摔壞的一定是商品所有者?
問題:為什么“摔壞”的是商品所有者?摔壞是什么意思?那么商品所有者如何讓自己不摔壞?
這個案例中對“摔壞”做了抽象的理解。而商品所有者被“摔壞”的意思學生也通過“商品―貨幣”這一過程的想象能很好地理解,即商品被大量積壓,商品所有者的資金鏈可能發生斷裂而導致可能破產的境地。至此,摔壞也得到了很好的解釋。
接下來的問題是最關鍵的,商品所有者如何才能使自己不被
摔壞?這里就涉及“商品―貨幣”過程的順利完成,即把商品順利地賣出去。而作為商品所有者要做到這點,就必須生產適銷對路的商
品,在這里就可以把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即使用價值和價值整合
進來。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但作為商品的所有者和消費者都不可能同時擁有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作為商品所有者想要完成“商品―貨幣”這驚人的一躍,順利地讓渡商品的使用價值,就必須把商品的質量(使用價值)提高上去,這樣才能滿足消費者對于使用價值的需求,讓其心甘情愿地付出與商品價值相應的錢,而商品所有者也可以順利地進入下一個環節。
二、設置情境,突破難點
在《價值決定價格》這一目題中,“專家點評”中提到:
商品是勞動產品,商品的價值是由勞動形成的,因而它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衡量的。
換句話說,衡量商品的價值量的天然尺度是勞動時間。勞動時間越長,生產出來的東西就越貴。此時設計一個情境,比如生產一雙鞋子,甲乙丙三個人分別用2、4、6個小時來生產一雙一樣的鞋
子,那么哪雙最貴?按照“勞動時間越長的東西越貴”這句話,最貴的鞋子應該是丙生產的,但在現實生活中,這三雙鞋子應該是一樣貴的。
問題:應該如何來界定勞動時間?
這個案例中很簡單地呈現了現實生活和思想感覺相矛盾的地方,在這個矛盾口,學生可以找到突破口,即社會平均勞動時間才是真正的“勞動時間”即價值量,而某一個生產者的勞動時間屬于個別勞動時間,接下來理解個別勞動時間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關系也顯得順理成章。通過這樣一個很簡單的情境,學生很輕松直觀地掌握了“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量”這一難點。
三、“質疑”教材,掌握重點
在《價值決定價格》這一目題的最后,教材是這樣表述的:
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是價值規律的基本內
容。商品價格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則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問題:照理說,形式是內容的表現。在這個表述中,為什么兩者恰恰是“矛盾”的?如何理解等價交換?
按照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價格與價值相等才是等價交換,但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看到的卻是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在教材所呈現的圖表中,只有9個點是完全相等的,用數學的邏輯來說,一條線上有無數個點,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恰恰與基本內容相“矛盾”。
此時,適時引入等價交換的表述:
從單個交換過程來看,價格時漲時落,但從較長一段時間來看,商品的價格總的來說仍然與價值相符。
等價交換不是指每一次交換都必須等價,還包括“較長一段時間內”的交換。因為受到供求關系因素的影響,價格經常會出現波動,但從長遠來看,價格與價值仍然相符。這樣學生就能夠很好地理解為什么大多數情況下,價格與價值是不相符的。通過此次質疑,學生再一次復習了前面學習的內容:價格由價值決定并受到供求關系的影響,并且深刻理解“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恰恰就很好地表現了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形式與內容是相一致的。
在對教材進行反思整合的過程中,我深切地體會到:如果能夠把教材中的情境、表達運用恰當、巧妙,就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思維的活躍性。青年學生的思維活躍程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雖然還是基于教材的內容,但是不一樣的教法,學生的感受也會完全不同。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變化,學生會覺得原來枯燥無味的思想政治課堂一下子變得生動有趣起來,學習的積極性也大為提高,當然教師教學能力也會在這個過程中逐步
【關鍵詞】教學環節 邏輯 思維 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1-0071-01
教學環節是教學活動實施的構成,也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依托和憑借。在課堂教學不斷追求簡約和高效的今天,如何設計合理的教學環節,確是值得研究的問題。筆者在復習了“價值規律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后,對這一問題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和體會,在這里與各位同仁進行交流。
一、教學環節簡述。
環節一 ——“試試看”:描述當年趙桂艷投身養雞售蛋行列時可能的市場形勢以及她能進行薄利多銷的原因。設計意圖:在交流合作中,利用價值規律對經濟現象和經濟行為進行判斷和說明。
環節二 ——“說說看”:趙桂艷是怎樣利用價值規律生產“本草蛋”獲得很好的市場效益。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參與課堂,結合事例,認識利用價值規律的做法及重要性。
環節三 ——“想想看”:趙桂艷的事跡給我們的啟示?你身邊利用價值規律的事例。設計意圖:整體把握,形成認識,達成教育意義。
二、教學環節的設計要注重從整體立意,體現邏輯的美。
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往往以精煉、濃縮的編排方式呈現豐富的教學內容,教師作為教材的開發者,要結合學生的認知背景,通過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將靜態、結果性的內容,設計成豐富、生動、過程化的教學環節。因此,我們在進行教學環節設計時,需要站得更高一點,既要讓教學環節有助于對具體知識進行拓展和延伸,還要能夠跳出某個教學環節、某個知識點的范圍,從教材整體甚至課程的高度來設計教學環節,著眼于整體,對各個環節在符合邏輯的基礎上,進行巧妙設計和安排。
在第一個環節的認知鋪墊基礎上,用趙桂艷的事跡對第二、第三和第四個教學環節進行貫穿相接,不僅可以形成一個整體性的教學材料,同時,各個環節的設計意圖符合知識的全面把握、理解判斷、調動應用和感悟內化的認識秩序。四個教學環節雖有不同的設計目的和要求,但在實現整體教學目標方面又有著內在的聯系,是和諧統一的。通過這些環節把學生活動和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在一起,使教學內容得以不斷推進和延伸,不僅拓展和深化了教學主題,更顯示了教學環節的邏輯力量。
三、教學環節的設計要服務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展現出思維的美。
教學環節是教學過程實施的載體,是為了服務和強化教學主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把握課堂教學內容的。同時,教學環節還應該是鍛煉學生思維的載體,它要有助于學生思維活動的擴張,要有利于訓練和發展學生的思維。
教學環節二“試試看”中,學生要想描述出當年趙桂艷投身養雞售蛋行列時可能的市場形勢,就要全面理解價格與供求的變化關系,并在此基礎上,根據趙桂艷投資養雞的這一行為,來推測出當時的市場形勢:可能是雞和蛋的價格很高,雞和蛋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況;還有學生想到了國家有可能出臺了扶持養殖業發展的有利政策等。
要說明趙桂艷能實行薄利多銷的原因,就要全面理解價值規律的內容,知識雞蛋的價值量由生產雞蛋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趙桂艷由于個別勞動生產率高,生產雞蛋的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單位時間內創造出了更多的價值,所以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能夠降價銷售,進行薄利多銷。
筆者通過以上教學環節的設計,在課堂操作中引導學生進行充分討論,幫助學生深入、全面地把握了價值規律的內容,它不僅豐富了教學過程,更活躍了課堂氣氛和學生的思維。
四、教學環節的設計要立足學生能力的發展,追求知識的應用美。
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不是為了讓學生記住幾個道理,而是要讓學生通過學習能更好地認識社會生活中的現象,提高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教學環節的設計要力求為學生的能力發展服務,讓它成為學生獲取和應用知識的重要途徑。
教學環節三的設計就是在學生在掌握價值規律的基礎上,對相關問題進行綜合分析說明,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應用能力的。在課堂操作中,學生通過討論和交流,從市場供求關系、商品價值量的決定、商品質量及其交換等角度對趙桂艷的事例進行了說明,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課堂的教學實踐證明,這個環節對提高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能力起著積極作用,也有利于促進學生分析、判斷、解決問題能力發展和提升。
五、教學環節的設計要充分挖掘情景材料,追求教育的美。
教學環節的創設中,不僅要關注知識的獲得,更要注重學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特別是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寓教育于知識之中的要求更高。教學環節的設置相當程度上都是借助一定的情景材料來實施的,教學環節應該是既有“情”又有“景”的。“景”是載體,“情”才是活動的歸宿。情景交融,才能實現教育有痕,潤物無聲。
對越桂艷的事跡,學生雖有很多想法,但對以下幾點學生是沒有異議的:趙桂艷的成功來之不易,是她不怕困難,勇于創新的結果;她能成功是她利用價值規律,按價值規律辦事的結果;我們要學習她致富不忘鄉親,帶動眾多人走上致富路的高尚情懷。這就是“想想看”環節教育的落腳點,也是要引導學生認識和形成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第四個環節中要學生說說身邊利用價值規律的事例并不難,課堂中,學生舉了很多如“水果集中上市再去買很便宜”、“冬買夏衣很合算”等生活中的實例。它的設計目的主要是讓學生明白價值規律其實并不神秘,就在我們身邊,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從而激發學生參與經濟生活,自覺遵循價值規律的意識。
總之,設計出高效的教學環節讓教學目標以最優化的方式達成,這應是我們教師孜孜不倦的追求,它不僅體現了教師自身的專業修煉,更體現的是教師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希望在我們的課堂中,教學環節就如一個個支架,不僅支撐學生向上發展攀升,還能盡現設計之美,支撐出魅力動人的課堂。
一、正確認識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方法與適用條件的區別問題
商品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有價值,所以分析商品實質上就是分析價值。無論簡單商品經濟社會還是發達商品經濟社會,商品都是最簡單、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見、最平凡的經濟現象,只有從此入手,才能了解價值的內涵,才能進而說明貨幣、資本、剩余價值等比較復雜、比較具體的范疇。正如列寧所言:“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首先分析資產階級社會(商品社會)里最簡單、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見、最平凡、碰到過億萬次的關系——商品交換。這一分析從這個最簡單的現象中(從資產階級社會的這個‘細胞’中)揭示出現代社會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的胚芽)往后的敘述向我們表明這些矛盾和這個社會的發展,在這個社會的各個部分總和中的、從這個社會的開始到終結的發展(既是生長又是運動)?!保ㄗⅲ毫袑庍x集第二卷第712-713頁。)“這是研究任何事物發展過程所必須應用的方法”。(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22頁。)然而有的學者卻以此為依據提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是有條件的,這些條件是:原始的純粹的實物交換,沒有貨幣居間,更沒有資本的余地,除勞動外的要素都是無償的;勞動是簡單勞動而不是復雜勞動。在超越了這些條件后,勞動價值論的有效性至少是值得懷疑的。”顯然他是把研究勞動價值理論所遵循的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認定為勞動價值理論的適用條件,從而混淆了價值產生和發展的條件與價值研究方法這樣兩個命題。
價值是商品經濟的范疇,有了商品交換就產生了價值的問題,也就是說價值的產生和發展是與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展相聯系的,那么作為價值問題的研究也就會自然遵循這一原則。對此恩格斯曾指出,“不僅是純粹的邏輯過程,而且是歷史過程和對這個過程加以說明的思想反映,是對這個過程的內部聯系的邏輯研究”。(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013頁。)所以《資本論》第一章所分析的簡單商品生產條件下的商品,并不是“在兩個原始公社之間的原始物物交換中剛在艱難地發展著的商品”(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23頁。),而是“充分發達了的商品”(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23頁。),誠然馬克思在研究價值形式發展是從原始公社時的物物交換開始的,但這是基于研究方法的要求,即邏輯的展開要求與歷史的發展相一致,可是這并不意味勞動價值理論僅僅只適用于研究的起點,恰恰相反,勞動價值理論正是遵循邏輯的展開與歷史的發展相一致的基礎上,揭示了商品經濟條件下的基本規律即價值規律,進而深刻地揭示出了社會發展的規律。
總之,勞動價值理論對價值問題的研究是遵循唯物辨證法的基本要求即從抽象到具體、從簡單到復雜,邏輯的展開和歷史的發展相一致的要求。而勞動價值理論所揭示的商品經濟條件下的基本規律,只要是處于商品經濟條件下,勞動價值理論所包含的基本規律就會發生作用。我國的國情決定了我們尚處于初級階段,商品經濟在相當多的地方還很不發達,只有自覺運用價值規律,才能促使生產力向更高的層次發展,并由此帶動生產關系向前發展。如果簡單的以所謂的現實已經超越了勞動價值理論的適用條件為由而斷章取義地曲解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并且認為勞動價值理論過時,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是有害的。對于部分學者所提出的勞動價值理論只適用“有條件性”論斷,應該說是一個重大誤解。
二、正確認識價值的決定和源泉問題
在價值的決定問題上,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指出:“不論財富的社會形式如何,使用價值總是構成財富的內容,而這個內容最初同這種形式無關。我們從小麥的滋味中嘗不出種植小麥的人是俄國的農奴,法國的小農,還是英國的資本家。使用價值雖然是社會需要的對象,因而處在社會聯系之中,但是并不反映任何社會生產關系?!保ㄗⅲ骸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16頁。)可見,作為交換價值物質承擔者的使用價值,它是有別于商品學研究的使用價值。之所以要研究使用價值是因為它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即政治經濟學只是研究產品成為商品的條件下,作為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的使用價值。那么,在交換過程中兩種使用價值交換的依據是什么呢?真的如有些學者所講的是由生產出來的商品的使用價值或者是由所有參與生產使用價值的要素作為依據的嗎?對此,馬克思明確指出,商品的交換價值與商品本身有多大的使用價值,是不同的兩回事。因為:“交換價值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系或比例”(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章第49頁。)。它體現兩種異質的使用價值背后存在著可以通約的東西,而這種可以通約的東西,絕不能由使用價值來決定。即“這種共同的東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幾何的、物理的、化學的或其他的天然屬性”(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章第50頁。)。事實上,交換的前提的確是該種商品具有使用價值,這毫無疑問。但前提并不等于依據,交換所依據的東西是抽去了各種具體形式的人類一般勞動。但有學者認為既然是各種要素都參與了價值的創造,但為什么單單只抽象出一個人類一般勞動呢?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并不難,理解的樞紐就是馬克思的勞動二重性,即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是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的統一,異質的具體勞動是形成使用價值的要素,同質的抽象勞動是形成價值的實體。其實所謂的異質指的是創造使用價值的勞動在質上是不同的;所謂同質指的是形成價值的勞動,在每個商品上是同質的,只是在量上大小不同。那么很自然,交換價值的依據只能是人類勞動一般,只有以此為依據,兩種不同的使用價值才具有量的可比性。如果將各種要素也參與到交換價值的比較中,交換勢必會陷入究竟是什么樣的勞動和勞動過程是怎么樣的循環陷阱中。
而且,馬克思指出,“處于流動狀態的人類勞動力或人類勞動形成價值,但本身并不是價值。它在凝固的狀態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形成價值。這就是說,要把人類抽象勞動,凝結在一定的物體里面,即一定的對象里,它才形成價值?!保ㄗⅲ骸顿Y本論》第一卷第一章第65頁。)由此可見,馬克思從來也沒有如有些學者所認為的“脫離使用價值抽象地談論價值”,而是將使用價值和價值統一起來談論價值的。其實僅僅認識到交換價值的依據是人類勞動一般還不夠,因為還并沒有認識到價值最本質的內容,馬克思是把價值創造的勞動當作社會勞動來看待,把價值當作社會關系來看待,商品和商品相交換,其實質是體現人與人的勞動交換關系,不過在商品社會里,人們交換勞動是通過商品為媒介來表現人與人的關系,表現一定的社會關系。所以無論從交換價值的依據來看,還是從使用價值的屬性與價值的屬性是無法替代性上來看,商品的二重性都是存在的,是不能劃一的。所以有的學者提出的“交換價值只不過是使用價值的一種延伸和另一種廣義的使用價值而已,商品的二重性實質上還是一重性”的認識是極其片面的。
在價值的源泉問題上,特別強調的是價值的源泉和財富的源泉是兩個概念。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生產價值必須以生產出使用價值為前提,生產使用價值的條件同樣也是生產價值的條件,但絕不能混淆生產價值的條件和價值形成的源泉,也不能混淆價值形成的源泉和財富形成的源泉。生產價值的條件和生產使用價值的條件是同一的,但二者的源泉則是不同的,前者的源泉是人類抽象勞動,后者的源泉是勞動和生產資料。這是因為價值所代表的是人類勞動的交換關系,而財富的生產是體現人類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二者蘊涵著不同的內涵,故不能簡單劃一。此外,更加令人擔心的是有學者提出,“各種生產要素都有可能充當交換價值的源泉”的論斷,其實不過是馬克思對此早已進行過嚴厲批判的薩伊的“三位一體”公式。對此馬克思指出,資本、土地和勞動這三者“屬于完全不同的領域,彼此之間毫無共同之處”(注:《資本論》第三卷第七篇第920頁。),就象公證人的手續費、甜菜和音樂這三者之間毫無共同之處一樣。其錯誤之處在于,把各種收入的源泉之間能聯系起來的社會生產關系拋掉以后,又把它們還原為互不相關的各種收入的直接源泉,而且上述三種收入,只是一種分配關系,而并非收入的實體本身,至于收入的實體本身是什么?收入本身是無法回答的,因為收入不是與實體本身,要分配,必須以所分配的實體已經存在為前提,那么收入的實體是什么?就是物化的社會勞動。物化的社會勞動由于存在不同的所有權可以轉化為不同所有者的收入,但不能把不同的收入轉化為實體本身。
三、正確認識價值和價格的關系問題
首先,在價值和價格的關系問題上,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作了詳細地闡述,他指出,價值決定價格,而“價格是物化在商品內的勞動的貨幣名稱”即價格只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因為商品是客觀存在的,看得見、摸的著,價值雖也是客觀存在的,但卻和商品不同,看不見、摸不著,價值要表現出來,只有通過和貨幣發生交換關系。故商品所有者要想把該商品的價值表現出來,“必須把自己的舌頭塞進它們的腦袋里”,也就是說內在的價值只有通過外在的價格才能得以表現,價格只是價值的表現形式而已。
其次,馬克思肯定了價格與價值在量和質上存在背離的問題,馬克思指出,“雖然價格作為商品價值量的指數,是商品同貨幣的交換比例的指數,但不能由此反過來說,商品同貨幣的交換比例的指數必然是商品價值量的指標。”(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章第120頁。)這就是說,雖然商品的價值量必須通過價格才能表現出來,但并不意味著價格一定要和商品的價值量完全一致。對于價格和價值量的背離情況,馬克思指出,貨幣和商品的比例關系,既受價值量的決定,又受其它諸如供求等因素的影響。此時的價格“既可以表現商品的價值量,也可以表現比它大或小的量”,而“商品就是按這種較大或較小的量來讓渡的”。所以只要價值量轉化為價格,受供求等因素的影響,商品和貨幣在市場上進行交換,價格與價值的背離也就是必然的。而這種價格與價值的不一致正是商品經濟條件下價值規律作用的表現形式。此外,馬克思還指出,價格和價值在質上的矛盾也是存在的,即“沒有價值的東西在形式上可以具有價格。”可見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在闡述了商品價值決定價格的基礎上,并不否定價格本身有脫離價值的現象,而認為這恰恰是價值規律作用的表現。
再次,馬克思同時也指出“價格是由供給和需求共同決定和影響的現象”的論斷還有著致命的錯誤,它根本無法回答當供求一致的情況下,商品的價格是由什么來決定的這一問題。因為在資本主義經濟尚未出現以前的簡單商品經濟條件下,價值規律就已經起支配作用。如果把供求作為決定價格的源泉,那么在供求一致的情況下,一輛汽車和自行車為什么是有不同的價位?顯然是無法回答。
對于價值分析和價格分析的層次問題,恩格斯在編輯《資本論》第三卷時,為了對付庸俗經濟學家對馬克思勞動價值價值理論的攻擊,運用大量的經濟史料,詳細論證了價值的產生和發展直至轉化為生產價格的歷史過程,論證了價值規律轉化為生產價格規律的歷史過程。恩格斯指出,在初期的簡單商品交換中,價格是以價值為中心,并且是圍繞價值來變動的,特別是簡單商品生產越充分,則較長期內的平均價格越是與價值一致;伴隨機器大工業的出現,一切落后的生產方式最終被資本征服了,工業取得了應有的支配地位,清除了資本在不同部門之間轉移的障礙,使工業利潤和商業利潤平均化為一般利潤率,這樣對整個交換來說,就完成了價值向生產價格的轉移,這是一個歷史過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歷史過程。生產價格規律恰恰是價值規律在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條件下的轉化形式,盡管現象會偏離本質,但終究替代不了本質??梢妰r值分析是高于價格分析的深層次的實質性東西,無論價格怎么樣地復雜,如何偏離價值的軌道,其背后的決定力量都是價值,價值分析的獨立化不僅是有道理的,而且是必要的,即嚴格區分價格決定和價格實現的不同。前者是一個根本原則問題,后者是現象問題,二者絕不能混淆。
四、正確認識勞動價值理論在現階段的指導意義的問題
首先,勞動價值理論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價值規律理論的揭示。商品生產的價值規律以及競爭規律是商品經濟條件下,刺激生產力發展的強大動力。只要人與人的關系還表現為利益關系,只要社會不能直接地調節這種利益關系,商品生產就是發展生產力的最適宜的形式,商品生產過程中個別勞動與社會勞動之間的矛盾運動,必然會促使每個商品生產者設法提高勞動生產率,進而普及全社會,使生產力向前發展。市場化改革二十年的成就證明只要我們尊重價值規律,我們的事業就能向前發展;相反,如果忽視價值規律的作用,我們就必然走彎路。在這方面我們是有教訓的,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脫胎于半殖民和半封建社會,生產力水平還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我們不僅要完成工業化,而且還要完成現代化目標,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但是由于認識上的偏差,實踐上把商品經濟、價值規律統統視為異端,簡單地認為我們可以不經歷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就能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目標,這種違背客觀經濟規律的做法,結果證明只能是經濟的“窮過渡”。
再看當今的時代特征是經濟的全球化,其實質就是市場的全球化即資金、人才和生產要素的全球范圍的自由流動和最優配置,也就是價值規律將在全球范圍內發生作用,為各個國家在世界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和開拓市場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能否有效地融入世界經濟,使本國經濟結構在全球化的世界經濟體系中占據盡可能的有利地位,成了促進各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所以在這種背景下,任何一個國家想獨立于全球化市場經濟之外,不遵循價值規律的原則都是不可能的。
最后,看一個理論能否經的起歷史的檢驗,關鍵是要看這個理論本身是封閉的還是開放的,封閉的理論必然被歷史所拋棄,隨著歷史的前進而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開放的理論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事實上,我們對勞動價值理論和價值規律的認識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發展,并不斷運用于實踐的過程。從計劃和市場的排斥論到消極結合論到積極結合理論再到十五大所確立的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這一過程是我們豐富和發展價值規律理論并自覺地運用于實踐的過程。價值規律伴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在農村,由于實行了,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在城市,由于建立起了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國有企業煥發出了生機??v觀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中國的市場化改革成績斐然,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解放和發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極大地提高,綜合國力得到了極大加強。這一切恰恰是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在社會主義的實踐中閃耀出的燦爛光芒。那種認為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經不起歷史的檢驗的說法,才是真正地經不起歷史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