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說明文

說明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說明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說明文范文第1篇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的要求,說明文閱讀的考查勢必要引導學生關注人類、關注自然、關注生態環境、關注科技進程、關注未來發展,旨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科學品質、科學精神和科學的思想方法。

事理說明文是說明文中比較抽象及較難理解的一種文體,知識點主要涉及:把握說明對象,理清層次結構;指出說明順序,分析說明方法;品味說明語言,延伸探究創新。

閱讀事理說明文需注意以下方面:

一、揭開事理說明文的“神秘面紗”

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是說明文的兩大分支。兩者的主要區別在于說明對象、說明目的不同。

在說明對象上,事物說明文的說明對象是具體可感的事物,看得見、摸得著,如葉圣陶的《蘇州園林》,以名揚天下的蘇州諸園作為介紹對象,曲徑、假山、池沼、花墻等構成了清新淡雅的江南美景,說明對象具體可感。而事理說明文是以不可描畫的抽象事理作為說明對象,看不見、摸不著,如:竺可楨的《沙漠里的奇怪現象》一文,即以沙漠中的奇怪現象及成因作為文章的說明對象,闡釋了沙漠里的科學知識,事理抽象,無從勾勒其色彩、形態。

在說明目的上,事物說明文意在通過對具體可感事物的形狀、性質、用途等的說明,使讀者了解、認識該事物,著重解決“事物是什么”的問題。如布豐的《松鼠》,文章從松鼠漂亮可愛的外貌,說到它馴良乖巧的性格,進而介紹它的生育特點、皮毛用途,意在使讀者對這種可愛的小動物有一個清楚的了解。而事理說明文旨在詮釋抽象事理的成因、關系、原理,分析因果關系,揭示變化規律,著重解決“事理為什么”的問題。如呂叔湘的《人類的語言》一文,就從人類語言的特點、意義、用聲音作為傳播手段的原因等角度,對語言這一抽象、復雜的社會現象進行深入淺出的介紹說明,意在讓人們了解語言的內在演變事理。

二、抓住事理說明文的“關鍵核心”

事理說明文著重闡釋說明對象的事理成因、性質特點、相關聯系等,作者組合各說明內容之間關系的邏輯方法便成了文章的重點。閱讀中,我們要清晰地辨明文章介紹了什么科學事理或科技知識、采用何種說明順序、安排何種說明結構、運用怎樣的說明方式、體現了哪些科學人文精神。

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關鍵環節就是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深奧抽象的事理依靠縝密的邏輯推理維系著,因而,在閱讀事理說明文時我們要抓住文章的“關鍵核心”――說明順序。事理說明文以邏輯順序為主,主要體現為:從個別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由主要到次要、由現象到本質、由原因到結果、由概括到具體、由特點到用途、由整體到局部等。理清事理說明文的說明順序要從抓標志性詞語入手,因為以邏輯為序的語段,常會出現“首先”“其次”“再次”等表示邏輯推進順序的標志性詞語,也可以通過概括文章段落的要點、提煉段落說明中心句來理清說明順序。

三、把握事理說明文的“閱讀節奏”

近幾年中考科技說明文大都以事理說明文為主,說明內容主要涉及新興科技、前沿科學等,如保護生態、低碳環保、微觀科技、宇宙探秘等,大都是同學們知之甚少的知識領域,再加上事理說明文科學嚴密的文體特點:多用專用術語,邏輯推理嚴密,平實說明為主,因而文章較為枯燥,給閱讀理解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在閱讀事理說明文時,我們要:1.仔細閱讀文本,抓住說明對象本質,明確說明的主要內容。如《沙漠里的奇怪現象》一文,要明確作者抓住哪些奇怪的光、聲現象的本質,用嚴謹的科學態度,解釋了沙漠里的奇怪現象及其形成原理。2.理清說明順序,分析推理過程。如《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一文,作者為了說明花紅的原因及其色彩變化規律,按照“設疑、解釋、總結”的順序行文,條理非常清晰,同時作者按照嚴格的邏輯推理從物質基礎、物理學原理、生理需要等角度說明“花兒為什么這樣紅”。3.品味說明語言,體會修辭手法的運用。中學生閱讀的事理說明文大都是科普類文章,語言準確簡練、生動活潑,如《大自然的語言》一文,多引用俗語等,生動活潑。4.激活科學思維。如中考題常有讓學生想象“未來太空生活”“人類特征解碼”“暢想生態家園”等探究題。我們要立足文本,根據生活經驗和科學實際,進行合理的思維遷移和科學想象,展現神奇的科學圖景,通過創新探究題,大力培養自己的科學品質。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題。

向適當的身高進化

尋 正

以現在的主流標準來看,多數人都向往“高個子”,不少家長為兒女身高不足擔憂。在校園中,經常有個子不高的同學被稱戲為“根號二”,即1米多一點,身材高大的同學則更有安全感,也更受異性青睞。但是,當我們用科學方法論證身高的問題時,就會發現普遍的偏見實在是荒謬至極,個子矮的人其實不應當為身高擔憂。

從進化論角度來看,在人類未進化出意識之前,跟其他生物一起在食物鏈上競爭時,個子高大占據生理優勢,因此,古猿人身材向高大發展。這有利于跟其他動物進行體力拼搏時占上風,所以高個子的生理優勢是動物性的。當人成為萬物之靈時,個子高大不再是優勢,我們有一種向個子矮小進化的趨勢。

在充滿人類競爭的歷史上,高個子占得表面優勢,而真實的取勝者往往是矮個子。從生理學上看,高個子跟矮個子對比有絕對力量、短時爆發力、達到范圍寬、不易缺水等方面的優勢;而矮個子則在擁有相對力量、靈活度、散熱、耐力上的優勢。高個子基礎代謝率更低,對食物能量的利用更有優勢,不過,消耗的食物總量卻更多。高個子適應北方寒冷的氣候,而矮個子則適應南方熱帶氣候。

矮個子還有明顯的更長壽命。如果你接觸過百歲老人,你會發現他們都不高。日本沖繩人以長壽聞名于全球,其高齡老人平均身高:男性不到1.60米,女性不到1.45米。在百歲老人中,平均身高男性只有1.48米,女性1.39米。

美國學者撒馬拉斯是研究身高與壽命關系的專家。他認為,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一個系統越大,其維系系統有序性的成本就越高。人的高度決定著人的容量體積,體積越大,這個系統會有越多機會增加破壞性的熵值,越容易最終塌陷――也就是說越容易死亡。

我們知道,人的生長發育都是由一個受精卵細胞而來的,一個1.83米重達86公斤的人,其體細胞達到100萬億,相對于一個1.52米只有50公斤重的人來說,多出40萬億。個子高的人體細胞要分裂更多次才能達到要求的細胞數量,會顯著消耗其DNA(脫氧核糖酸)的末端的端粒,加快衰老過程。同時,這個高個子也有額外40萬億的細胞受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增加發生癌變幾率,從而導致壽命減少。

如果可以理性地設計我們的身高,我們應當像撒馬拉斯提倡的那樣,向矮個子進化。據估計,美國人口在10年間體重平均增加了4.5千克,作為一個后果,在2000年美國航空服務業增加了3.5億加侖的燃料需求,價值2.75億美元。撒馬拉斯進一步估計,如果人類的身高減少20%,我們可以節約15億噸的礦物質與塑料、1.3億噸食物,以及86萬億加侖的清水,整個經濟效益達到3萬億美元!

(選自《百科知識》2011年第6期,有刪改)

1.文章為什么從身材“現在的主流標準”說起?

2.文章第三段中畫線的句子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四段中的黑體詞“都”能不能去掉?為什么?

4.結合文章第五、六段的內容,說明高個子為什么會壽命減少?

說明文范文第2篇

說明文中時間順序與空間順序的運用是很容易判斷出來的。如果說明順序不是很明顯,那文章就是運用了邏輯順序,之后再具體判斷運用了由什么到什么的邏輯順序。

地雷初現

――中國古代地雷的發展

徐 軍

地雷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兵器,在戰爭中誕生,又在戰火中發展。作為一種傳統的防御武器,地雷以火藥的發明為基礎,最早出現在我國。

南宋時的震天雷是地雷的雛形。《武經總要》卷十二中記載了霹雷火球,在使用它時,先用燒紅的烙錐引燃,后用炮擲向敵人,“球開,聲如霹雷”,靠爆炸時的碎瓷片使敵人受傷,同時還有巨大的聲響使敵人震驚和火熱的煙焰熏灼敵人。所以它已不再是過去的燃燒類兵器,而是最原始的爆炸類兵器。在宋金戰爭中,雙方所使用的霹雷炮、震天雷、鐵火炮等都是爆炸類武器,是現代地雷的雛形。

我國古代有詳細記載的最早的地雷出現在明朝。《明史紀事本末?燕王起兵》記載,建文二年(1400年)白溝河之戰時,建文帝的部隊曾“藏火器地中,人馬遇之,輒爛”,給后來的永樂皇帝的軍隊造成重大傷亡。早期的地雷構造比較簡單,多為石殼,內裝火藥,將導火索放入打通的竹竿中,插入引信后密封埋于地下,并加以偽裝。當敵人接近時,引信發火,引爆地雷。

明朝初年,中國出現了采用機械發火裝置的真正的地雷。據《火龍經》記載:“炸炮制以生鐵鑄,空腹,放藥杵實,入小竹筒,穿火線于內,外用長線穿火槽,擇寇必由之路,連連數十埋入坑中,藥槽通接鋼輪,土掩,使賊不知,踏動發機,震起,鐵塊如飛,火焰沖天。”可以看出“炸炮”不僅是最早的壓發式地雷,還與今天的“連環雷”相似。

萬歷八年(1580年),戚繼光鎮守薊州時,曾制鋼輪火石引爆裝置“鋼輪發火”。它是在機匣中安置一套傳動機構,當敵人踏動機索時,匣中的墜石下落,帶動鋼輪轉動,與火石急劇摩擦發火,引爆地雷。這種裝置提高了地雷發火時機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枚非人式引爆的觸發式地雷。

明朝末年,地雷的種類更多,炸炮、伏地沖天雷、無敵地雷炮等紛紛問世。據《籌海圖編》《武備志》等有關古書記載,明軍所用的地雷有十多種。按引爆方式區分,有燃發、拉發、絆發、機發等。其布設方式,除單發雷外,還有利用一條引信控制爆炸的群發雷,一個母雷爆炸引爆若干子雷的“子母雷”。根據作戰需要,還可將地雷設置在車上、建筑物內或用動物運載地雷沖陣。雖然地雷在明朝取得很大發展,但受當時科技水平的限制,地雷還沒有真正形成對騎兵的威脅。在明代,中國的地雷已發展到一定水平,而歐洲在15世紀末的要塞防御戰中才開始出現地雷。

(選自《農村青少年科學探究》2014年第1期,有刪改)

1.本文的說明順序是 。

說明文范文第3篇

1.學會抓住說明事物的特征進行寫作。

2.學會仔細觀察事物,準確研究事理。

3.學習運用常見的說明方法。

技法指導

所謂說明對象的特征,就是所要說明的事物與其它事物相比的本質區別。如何在寫作中準確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征,讓讀者產生明確而具體的印象呢?這就需要同學們在具體的寫作中注意以下幾點:

一、仔細觀察,善于“求異”。只有對所要說明的對象仔細觀察才能寫好文章,觀察要準確、深刻、仔細。法布爾是一位著名的昆蟲學家,撰寫了科學巨著《昆蟲記》。他就非常注意觀察,仔細了解昆蟲獨有的生活習性。據說有一天,他趴在地上用放大鏡觀察螞蟻搬死蒼蠅,竟然一連看了三四個小時。正是因為他對科學真理的摯愛,深入自然,用畢生精力去觀察昆蟲,探索昆蟲世界,又以蟲性反觀社會人生,才使他發現了一個嶄新的世界,積累了豐富的第一手寫作素材,睿智的哲思躍然紙上。

二、認真研究,善于“求深”。如果說記敘文給人以熏陶,議論文給人以道理,那么說明文則給人以知識,尤其是科技說明文。知識從何而來?這就需要同學們認真學習,認真查閱資料,認真研究資料,不斷反思和總結,深入挖掘。孔子曾經說過:“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如果不學習,就容易出現知識差錯。如新版影視《水滸傳》第一集中,出現了一片玉米地的鏡頭,宋江和公孫勝在其中打斗。其實,中國到明朝才把玉米引種過來,宋朝怎么會有大片的玉米地呢?這就是缺乏對歷史的研究所造成的謬誤。

三、準確說明,善于“求簡”。孫世愷是怎樣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征,寫作《雄偉的人民大會堂》的呢?“我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就是通過人民大會堂雄偉、壯麗的建筑特點,反映我國工程技術人員和廣大工人在黨的領導下,迸發出的偉大的智慧和創造力。”寫說明文,常常需要這樣,用一兩句話簡要地把說明對象的特征準確地寫出來。再如《蘇州園林》中“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一句,就概括了蘇州園林“圖畫美”的特征。另外,還需要正確使用打比方、下定義、舉例子、列數字等說明方法。

總之,要想在寫作中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征,一定要細致觀察,認真研究,準確說明。

誤區警示

一、說明對象的特征不明顯。正所謂“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每一個事物都有自己獨有的特征。從宏觀上說,每一類事物也都具有其獨有的特點。而同學們在寫作中往往出現說明對象的特征不明顯的病癥,這主要是因為缺乏對比造成的。

二、說明方法不當。不少學生很少使用說明方法,或者說不會熟練地使用說明方法。在寫作中,多學著運用打比方、作比較、列數字、分類別等說明方法,可以使平實的說明語言變得生動一點,活潑一點,從而更準確地說明事物的特征,給讀者留下更深刻、更明確的印象,避免所寫的文章枯燥乏味。

范文示例

趙 威

荷,也稱蓮,是我們常見的水生植物。“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固然與它的生理結構有關,卻更讓人了解了蓮一塵不染的高潔氣質。試想,四周一片漆黑、陰涼、冷清,蓮的根莖如果不是一個戀家的孩子,或者一個性情沉靜的老人,很難做到常年沉睡在潮濕污濁的泥淖中卻不寂寞。蓮的根莖橫生在水底的泥中,肥大嫩白,營養豐富,可供人們生食或者熟食。

“亭亭凈植,不蔓不枝”,贊頌蓮如君子一樣,正直而不諂媚低俗。蓮長長的葉柄宛如纖細婀娜的腰肢和腿腳,一般能長到150厘米高,比人的兩條腿還要修長。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寫出了碧綠的荷葉與粉紅的荷花相映成趣,構成一幅動人心魄的畫卷。荷葉出水后直徑可達60厘米,宛如亭亭玉立的少女的裙;裊娜的荷花直徑可達20厘米,宛如少女美麗的面龐。夏季里,荷花盛開,美不勝收,難怪李白贊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剛出清水的荷花質樸明媚,毫無雕琢裝飾之感。朱自清也曾贊嘆:“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香遠益清”,寫出荷花淡雅的清香,朱自清稱贊說:“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佛教中以蓮花比喻佛法,看過《西游記》的人們都知道觀音菩薩身穿白衣,坐在白蓮花上,一手持著一只凈瓶,一手執著一朵白蓮,仿佛在表露一顆純潔善良的心靈。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蓮子可以生食,也作湯羹,為民間滋補佳品,有安神作用。據說,從地下挖出一顆沉睡1000多年的蓮子,經過人工栽植,竟然照常發芽成長,生機盎然。這真是讓人驚嘆不已,蓮的壽命竟然有這么長!

漫步湖畔,荷葉田田,綠水碧蔭,使人賞心悅目,清風徐來,荷香四溢,令人神清氣爽。

技巧解密

文章運用擬人化的手法,并巧妙引用古詩文名句,增強了說明文的趣味性,也提高了讀者的閱讀興趣。作者運用作比較、列數字、打比方等說明方法,對荷的根莖、葉柄、葉子、花、蓮子等進行條理說明,表現了荷的具體特征和功效,突出了說明文的知識性特點,做到了說明內容充實,說明順序條理,說明方法恰當。

片段演練

一、根據不同的需要,人們設計制造出了不同的玻璃。安全重于泰山,人們就制造出安全玻璃,在銀行營業窗等處使用。與普通玻璃相比,其抗撞擊、防破碎能力更強。即使被擊碎,碎片也不會傷人,并具有防盜、防火、裝飾等效果。主要品種有鋼化玻璃、夾絲玻璃、夾層玻璃和鈦化玻璃。

請你結合人們具體的生活、生產需要,想象設計出一種高性能的新型玻璃,并圍繞它的功用,用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加以說明。

說明文范文第4篇

下面筆者將根據新《課標》對說明文閱讀的要求,就中考中說明文閱讀的具體考點和存在問題提出一些應試技巧和防范措施。

一、 重要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和作用

閱讀材料中出現的術語、概念,能對其含義做出理解;重要代詞所指代的內容,能夠具體解釋;修飾限制性的詞語,能對其作用闡釋清楚。這些考點除了會在整合全文的基礎上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外,主觀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 給術語、概念等下定義。定義的一般方法是“種差+屬概念”。比如恩格斯給“人”的定義:人是會制造和使用工具的高等動物。“高等動物”便交代了人屬于什么,是屬概念,亦稱被定義項所屬的上位概念,而“會制造和使用工具”便是人區別于其他高等動物的種差。答題的基本形式為:被定義項(詞語)+系詞(大多用“是”,也可省略)+種差+屬概念。如2010年云南曲靖中考語文試題《走向3D時代》第16小題:“閱讀第②段,用簡單的語言給3D下個定義。”答案便可以這樣確定:3D(被定義項)是(系詞)人的左眼和右眼觀察到物體的細微差異,從而感知到的物體在三維空間中的(種差)立體圖像(屬概念)。

(2) 語境義的理解又包含特殊義、指代義、概括義。特殊義是指在特定語言環境指的意義。如2010年浙江寧波中考題《水井與符號文化》中第14小題:解釋第3段中加點詞語“中國制造”在文中的特定含義。指代義是指某個詞語在行文中指代了上文或下文中的詞語、短語、句子、某幾句話或某個語段的含義。它又分為代詞形態和非代詞形態兩種,如2010年安徽蕪湖市的中考題《民航飛機為什么沒有降落傘》中的第11小題,要寫出第6段中加點的短語(“這種可能性”“這種事后諸葛的論斷”)分別指代的內容,就屬于代詞形態。而2010年山東煙臺中考語文試題《蜜蜂消失,人類只能再活四年?》第17小題問第⑧段中加點詞語“特定的‘使命”’指的是什么,考查的就是非代詞形態的指代義。理解指代義,要確認詞語所指代內容及范圍、位置和層次等。概括義指某個詞語對上下文的某一段文字內容所概括的意義。如2010年江蘇鹽城中考語文試題《沙漠荒涼的真正原因》第16小題:畫線句子中“頭疼的現象”指什么?請簡要概括。理解詞語的概括義,一般要準確地理解原文某部分所說明或闡述的基本內容、范圍和意義。

(3) 修飾限制性詞語的作用。常見考題形式是:某詞能否去掉或某詞能否換成什么。如2010年江蘇南京市中考語文試題第15小題:第④節畫線句中加點的“最多”一詞能否刪去?為什么?此類題型解題的步驟一般是:先表態(能還不能、好還不好),再解釋這個詞語,然后聯系句子看看去掉這個詞(換成某詞)后是什么意思,最后加上它的作用。答題形式為:表態+解詞+去詞(帶詞)解句+表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所以這道題可以這樣來回答:.不能刪去。(表態)“最多”,界定數量,(解詞)說明南京云錦織造特別耗時費力,(帶詞解句)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也可對答案進行適當整合,調整語序,確定為這樣的答案:不能刪去。“最多”,界定數量,更能準確說明南京云錦織造特別耗時費力。

二、 重要句子在文章中的意義和作用

所謂“文中重要句子”,是就句子在文中所起重要作用而言。有的句子是點明中心的主旨句,有的是提請注意的關鍵句,有的是貫穿全文的線索句,有的是縫合結構的過渡句等。

常見題型有:(1) 畫線句的意思;(2) 畫線句的作用,如2010年河北省中考語文試題《淘米水的妙用》第18小題問第⑥段在全文的內容和結構上有什么作用;再如2010年福建晉江中考語文試題第21小題問“文章用四句詩開頭,有什么作用?”(3)畫線句能否刪去,簡述理由,如2010年北京市中考語文試題第16小題讓結合第③段畫線句子的內容,說出“用路者一閃而過”這幾個字不能刪去的兩條理由。

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的方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把握。第一,由詞語而句子,即根據句中關鍵詞語、詞語與詞語之間的關系理解句子,理解句意仍然要以對句子的語法分析為基礎;第二,由形式而內容,即根據句子的結構特點、說明方法,以及句子的語氣語勢,理解句子所說明的事物或事理;第三,由篇章而語句,即在句子所處的語言環境中,聯系上下文或全文,去理解句子的真實含義,不可以偏概全,管中窺豹。

對畫線句子的作用理解往往需從結構形式和內容情感兩方面去考慮。如對2010年河北省中考語文試題《淘米水的妙用》第18小題第⑥段在全文的作用的解答便可以這樣確定:呼應開頭;強調人們要重視對淘米水的使用。

還有結合說明方法來考查的,這種題型的解答好壞是建立在對說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深刻與否的基礎上的,因此考生需熟練掌握常見的說明方法及其表達效果。簡括如下:舉例子(具體真切);打比方(生動形象);列數字(具體準確);分類別(條理清楚);作比較(鮮明突出)。

如2010年江蘇常州中考語文試題《今天你“低碳”了嗎》:

⑤ 低碳生活是一種生活習慣,也是一種環保理念。當下不妨先從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08年對個人采取“低碳生活方式”提出的7項小建議做起――使用傳統的發條式鬧鐘替代電子鐘。每天可減少大約48克的碳排放量;使用傳統牙刷替代電動牙刷,每天可減少48克碳排放量;把在電動跑步機上45分鐘的鍛煉改為到附近公園慢跑,可減少將近1000克的碳排放量;去8公里以外的地方,乘坐軌道交通比乘汽車減少1700克的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機甩干衣服,可減少23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午餐休息時和下班后關閉電腦及顯示器,除省電外還可將電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三分之一;改用節水型淋浴噴頭,不僅可以節水,還可把三分鐘熱水淋浴所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一半。低碳生活不僅能夠精確計算出人們生活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且能夠以自己的生活細節的改變來證明:氣候變化不只是政府官員、專家學者關心的問題,更與每個人息息相關。

文中畫線句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請指出其中兩種并說明其作用。(4分)

說明方法()作用:

說明方法()作用:

參考答案便可以確定為:

作比較。鮮明突出地說明低碳生活方式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舉例子。用生活中常見的例子來,具體真切地說明低碳生活方式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列數字。通過列舉數字具體準確地說明低碳生活方式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寫出其中兩種即可)

另外,用引用,如果引用的是名言或科技名著其主要作用是增強說服力;如果用于開頭,引用的是詩句謎語之類的其作用主要是激趣和引出說明對象。如2010年四川眉山中考語文試題《閑話白菜》14小題“第④段中畫波浪線的句子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何作用?”該題便可以如下解答:引用的說明方法。通過引用古代醫書使“白菜除作為蔬菜供人們食用之外,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更有說服力。而2010年福建晉江中考語文試題《飲食不宜過燙》第21小題“文章用四句詩開頭,有什么作用?”則應這樣界定: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概括了熱飲熱食的危害,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而問畫線句能否刪去,簡述理由,這類問題其實是第二種類題型的變式,但回答時切記不可忘了表態(能或不能)。

三、 正確把握文意,從中提取重要信息,概括要點,并對事物的特點進行闡述

對于篩選并整合文章中的信息,復習時可從三個方面加以注意:(1)不可脫離語境,要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還要注意背景,作者的觀點和寫作意圖,在語境中篩選信息;(2)在閱讀理解過程中,注意通過聯想、想象、判斷、推理等思維活動,準確獲取和加工信息;(3)在閱讀理解過程中迅速確定閱讀目標,在文章中找到題目中的對應信息,提高解題效率和準確性。對此類題目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把握:A、辨析出文中信息所涉及范圍的大小,防止“以偏概全”或“誤擴范圍”的迷惑項;B、辨析答案選項在轉述原文信息時“衍生信息”和“混亂語意”的迷惑項;C、辨析答案選項在整合原文信息時“無中生有”和“有意缺失”的迷惑項;D、辨析答案選項在處理原文信息時“因果顛倒”和“已未混亂”的迷惑項。

內容要點的歸納與概述,考生經常會出現以下一些問題:(1)分析不夠,未能整體把握文章思路,故在歸納與概述時或遺漏信息或把握不準或理解膚淺,造成答案錯誤。(2)語言功底薄弱,歸納后不能進行有效的轉述與表達。主觀題的批閱往往都是“采點付分”,如2010年江蘇連云港中考語文試題《探訪世博瑞典館“未來生活島”低碳廚房成亮點》第16小題:“未來生活島”展館中一些看似平常的家居用品處處體現著“低碳廚房”的理念,閱讀文章第②段,請概括說出這種理念表現在哪幾個方面?(3分)答案要求是:節水,節能,節電。(每點1分,抄寫原句得1分。其他答案不得分。)所以,在復習時,教者應不斷強化考生的“內容要點”概念,堅持“文本為本,搞清弄通”的原則,并注意以下幾點:A、初讀,整體感知,掌握思路;B、再讀,整理提煉,分析段落,落實字句;C、跳讀,依據題干,尋找關鍵,轉述語言,答全答齊,力求到位。

四、 理解把握文中觀點,聯系應用,根據文章內容進行判斷和想象

這是近年來被越來越多的省市所采用的新型題型,也是跟高考銜接比較緊密的一種題型,又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最為實在的題型之一。

如:2010年北京市中考語文試題17小題:根據第②段的內容,說出下面兩則材料介紹的街頭雕塑分別屬于哪一類型,并結合材料內容作簡要說明。

材料一

大連街頭,有一座“中國奧運第一人”劉長春的雕塑。1932年,中國首次參加第10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大連人劉長春代表中國參賽。這座雕塑展示的是他在短跑預賽起跑時的瞬間,人物形象動感十足。

材料二

王府井大街是一條富有北京特色,具有百年歷史的商業老街。街頭有一座人力車夫拉洋車的雕塑。這座雕塑展示的是一位老北京人力車夫的形象。他身穿布衫,手扶車把,身體側傾,注視前方,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材料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如2010年北京燕山中考語文試題《霜葉紅于二月花》第18小題:結合文段內容對下面材料給出解釋。(3分)

材料連接

秋天到了,人們喜歡到北京的香山、蘇州的天平山或南京的棲霞山去觀賞紅葉。本來蔥郁的樹林,脫掉了綠色的衣裳,換上黃、紅、赭等鮮艷顏色的新裝。

上述兩例都是主觀表述題,考點都是建立在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把握的基礎上的,不是太難,學生只要能把這兩篇淺易的說明文讀懂,解答便不成問題。思維的步驟:先根據文章形成認識或觀點,再理解所給的材料,利用根據文章形成認識或觀點來判斷材料,最后形成答案,需要闡述的具體闡述。這種題型重理解運用,是一種能力的遷移。北京市的參考答案:①“材料一”屬于紀念性雕塑。劉長春是大連人,是第一位參加奧運會的中國人。這座雕塑安放在劉長春的家鄉大連這一特定地點,再現了劉長春代表中國參加奧運會的情景,顯示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具有紀念性雕塑的特征。②“材料二”屬于主題性雕塑。王府井大街是具有百年歷史的傳統商業街,有著濃郁的北京特色,“拉洋車”是老北京勞動人民生活的一個縮影。在王府井大街上布設這座雕塑,凸顯了老北京風土人情這一主題,具有主題性雕塑的特征。北京燕山的參考答案:樹葉的顏色和葉子中的色素有關,色素受環境的影響比較大。秋天的山上,天晴氣爽,強光低溫以及有霜等天氣因素導致晝夜溫差大,這些都有利于葉子中花青素的形成,從而使葉子呈現出黃、紅、赭等顏色,克服了綠色的單調。

根據文章的內容進行判斷或推斷類的選擇題的解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嘗試:1、對應原文,逐字核對。命題人在編制題目時,有時用文章中的原句作為前提,閱讀時,就要仔細核對,防止命題者有意改變原文,造成推斷失誤。但更多的是,命題人對原文的內容加以概括,這更要注意概括是否正確,否則,錯誤的前提推出的肯定是錯誤的結論。2、關注原文主旨,以防故意脫離全篇內容,斷章取義或任意拔高,架空分析。3、弄清因果關系,有時命題者從文中截取兩句看似有因果關系的信息句,“巧妙”合在一起,理解不透,審題不清便容易致誤。4、防止曲解原意或張冠李戴,分清已然和未然。

五、 對說明文的語言特點進行歸納概括或分析

這種題型考查得較少,但也應引起關注。如2010年江蘇鹽城中考語文試題《沙漠荒涼的真正原因》第18小題:第5段中畫線句子在語言表達方面有什么特點?請任選一處加以分析。說明文語言的最基本特征是準確性。在準確的前提下,說明文語言可呈現兩種風格:一種是平實(即語言具有準確、簡潔、通俗的特點),另一種是生動(即語言形象、感人)。而在如下幾種情形下說明文的語言往往是生動的:1、表達方式上,采用描寫或抒情;2、修辭手法上,運用擬人、比喻、引用等;3、說明方法上,運用打比方、舉例子等。此種題型回答,一般先總后分,先概括總說再細作分析,而且言必有據,能從文中找到附著點。如鹽城這道中考題提供的參考答案是:“采用生動的語言來說明。如“氣勢洶洶”和“肆無忌憚”兩個成語,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沙漠人格化,表現土壤沙漠化的嚴重,警示人們保護環境。

六、 最后就答題時的明顯失誤與注意點再贅述幾句

明顯失誤有:(1)空白,有的考生遇到不會、不懂或沒有把握的題目,無從下手,干脆一字不寫;(2)答案寫錯地方且無標記;(3)粗心大意,人稱混淆;(4)基礎薄弱,用詞不當;(5)概念不明,審題不清,如混淆了說明順序和說明文的結構(說明順序有:A、多用于建筑的構造,說明實體事物的形狀的空間順序,亦稱方位順序;B、多用于說明實體事物的建造過程、產品的生產過程以及事物的發展演變過程的時間順序;C、用于介紹事物的性質、種類、原理、功用和解釋事理本質的邏輯順序,一般為由因到果或由果溯因、由現象到本質、由主到次、由概括到具體、由整體到局部等;D、用于介紹某實物制作過程的工作程序的順序。而說明文的結構一般是指,并列式、連貫式、遞進式和總分式等結構方式)。

說明文范文第5篇

免疫分為兩大類:一是先天性,也是非特異性免疫,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土要是指針對所有病毒和致病物質的抵抗力;二是獲得性,也是特異性免疫,是后天形成的、獲得性免疫又分為自動免疫和被動免疫兩種,無論是自動免疫還是被動免疫,都分為自然和人工兩類。

自動免疫中的自然免疫力是通過染病而獲得的,當然是人和生物進化過程中的一種有力選擇,比如在早期患鼠疫、天花、霍亂等傳染病后獲得的免疫力。歐洲人把天花帶到新大陸時,土著人,如印第安人,因為沒有免疫力而死亡過半,但后來一部分人獲得了免疫力,便頑強地生存下來了,這是沒有使用疫苗和藥物而自然獲得的免疫力、普遍的評論是這種方式獲得的免疫力最好,因為體內的免疫印記最深,持續時間最長,因而對人的保護最為有效:自動免疫中的人工免疫就是注射或服用人工疫苗,這是人工誘導的,也是當今使用最為廣泛、戰果最為輝煌的免疫方法,如天花、脊髓灰質炎、肝炎、破傷風、百日咳、白喉等都是用這種方法來免疫的。而這種方法正是一些人所懷疑的把病毒趕盡殺絕的方法,這樣獲得的免疫力被視為低于染病后獲得的自然免疫力。被動免疫也分為自然和人工兩類,前者指嬰兒通過血液和哺乳被動獲得的免疫力,后者指注射同種或異種抗體獲得的免疫力。這種輸入同種抗體以抗御疾病的免疫方法,有一定風險。

自然免疫與人工免疫孰優孰劣?前者更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而人工再怎么天衣無縫也不可能做到與自然所形成的鬼斧神工之功力相媲美。所以,相當多的人更愿意選擇患病后自然獲得的免疫力,即使在現代醫學的發源地和發達地區,如歐美,人們推崇的也是自然免疫。早在20世紀60~70年代,人們對抗御流感的免疫方式就產生過這樣的討論或爭論。有人認為對人尤其是兒童注射流感疫苗,還不如讓他們患病后獲得自然免疫力。

既然自然免疫優于人工免疫,人類是否可以放棄人工免疫而只靠自然免疫來獲取最強有力的抵抗力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人類離不開人工免疫,盡管它遜色于自然免疫。

1.為什么說“疫苗是值得提倡的最為有效的但又最為溫和的抗擊疾病的免疫方法”?請根據文章有關內容分點概括回答。(每點字數不得超過25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認為對人尤其是兒童注射流感疫苗,還不如讓他們患病后獲得自然免疫力。”請結合上下文文意,給這種看法找些具體的依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說明文的語言講究簡明準確,本文也是這樣。請你從文中舉一個體現這一特點的例子作簡單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6世紀時,人們就發現擠奶女工不會感染天花,原因是她們原先感染過牛痘,而獲得了免疫力。根據本文對“免疫”的分類,請說明這是屬于哪類性質的免疫。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邵县| 许昌市| 五华县| 乐清市| 榆中县| 大安市| 水富县| 彭水| 余姚市| 长沙县| 灌阳县| 宁强县| 阿克| 锦州市| 岳普湖县| 通榆县| 孟连| 陆良县| 南部县| 衡阳市| 崇州市| 资中县| 宣城市| 海门市| 台安县| 北川| 阳春市| 周宁县| 内丘县| 革吉县| 麻江县| 莱西市| 赤峰市| 洛扎县| 连城县| 车险| 丽江市| 锡林浩特市| 普兰店市| 陇西县| 岑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