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愛國發言稿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大家好!很榮幸站在這里,感謝大家我這個機會。我是一名普通的講解員,這份職業雖然很平凡,但是這份平凡卻給了我特殊的機會,一個向世人宣傳歷史、宣傳愛國精神的機會。
從慘不忍睹的創傷恥辱,到現在的巨變,我們看到那象征偉大的紅色永不褪色,看到那象征黎明的曙光不停閃爍,看到那象征堅強的身影不斷奉獻,看到那象征勝利的喜悅涌出眼眶,看到那水滴石穿的精神永留心間。這些都是革命先烈們留給我們的,他們以國事為己任,前仆后繼,臨難不屈,他們用自己的鮮血染紅了飄揚的旗幟,用自己的身軀填平了前進的道路,用自己的頭顱堆砌了嚴固的城墻,這種可貴的精神,使中華民族歷經劫難而不衰。
作為一名紀念館講解員,我很愛我的崗位,更發誓要為中國歷史的宣傳而奮斗終生,我一次又一次為廣大人民群眾講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一次又一次為他們的貢獻精神而振幅。“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要有怎樣的境界才能做到這般無私,要有怎樣的精神才能做到如此愛國。“青春換得江山壯,碧血染將天地紅”,一次一次念起這些詩句,一次一次感受到心臟撞擊著胸膛,一次一次走入這場相逢,感受你們的微笑,獻上我們的信仰,體會這種重如泰山的意志。
英烈們雖打下了江山,但他們的事業還沒有完成;英烈們雖保衛了國家,但是他們的報復還沒有實現。作為一名紀念館講解員,我無疑是幸運,我有責任把他們淚痕氤氳的笑靨再一次展現在更多更多的人面前,有責任把他們沒有實現的報復和事業傳達給后人,更有責任讓他們堅貞不屈剛強的脊梁永遠印在中華兒女的心間。
回首昨天,每個進程都凝結著革命先烈們的血汗,今日輝煌的背后,革命先烈們默默付出無怨無悔;展望未來,每個腳步都將與革命先烈的精神一起,主動承擔起對祖國對社會的責任。你們的出生入死讓我們學會勇敢剛強,你們的大義凌然讓我們學會無私奉獻,你們的殊死拼博讓我們學會自強不息,你們的卓著功勛讓我們學會愛崗敬業。是的,偉大的中國就需要這樣的勇氣,就需要這樣的力量,需要我們后一輩人繼承先烈遺志,實現先烈遺愿,需要我們把愛國作為自己精神的支信和力量的源泉。超級秘書網
關鍵詞:高等網絡教育;斯隆聯盟;大規模網絡資源公開課
中圖分類號:G6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0-0049-03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教育因其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費用較低等特點,使其成為美國高等教育體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并正在改變著美國的高等教育。自2003年起,美國斯隆聯盟已經連續10年對美國的高等網絡教育進行調查研究。本文以斯隆聯盟的數據作為基礎,分析美國高等網絡教育的發展現狀、成功的經驗及其發展的障礙,以期為我國高等網絡教育的發展提供借鑒。
一、美國高等網絡教育的現狀
第一,提供網絡教育的高等教育機構穩步增加。2000年初,美國網絡高等教育已經呈現出一定的規模,當時71.7%的高等教育機構已經在提供某種形式的網絡教育,而2012年提供高等網絡教育的機構已經占到了高等教育機構總體的86.5%。沒有提供任何形式的網絡教育的機構占比則從2002年的28.3%下降到了2012年的13.5%。從結構來看,近年來網絡教育機構的增加主要源自于提供網絡教育的私立非盈利大學的數量有了較大的提高,因為即使是在2002年,幾乎所有的公立大學已經提供了網絡教育。而提供網絡教育的高等教育機構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越來越多的教育機構將網絡教育納入本機構的長遠戰略中。2012年,有近70%的機構認為“網絡教育對于本機構的長期戰略是至關重要的”,而在2002年僅有不到50%的機構持有上述觀點。
第二,高等網絡教育的形式呈現多元化。隨著提供網絡教育的高等教育機構逐漸增多,網絡教育的形式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當前美國高等網絡教育的形式主要有:網絡課程、網絡學位項目、網絡證書項目、在職員工網絡培訓等形式。根據斯隆聯盟的研究,如果一個課程80%以上的內容是通過網絡傳遞的,那么這個課程就是網絡課程。網絡學位項目包括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網絡學習者的目的是獲得相應的學位;網絡學習者通過網絡證書項目學習不能獲得學位,只能獲得相應的證書或為某種資格證書的考試做好準備。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等教育機構以“全面形式”提供網絡教育,即不僅提供網絡課程還提供更多的學位項目、證書項目等。根據斯隆聯盟的調研數據,2012年有62.4%的高等教育機構提供了“全面形式”的網絡教育;而2002年僅有34.5%的高等教育機構提供全面形式的網絡教育。因此,包括網絡課程和項目在內的“全面形式”的教育形式已經成為高等網絡教育的主導形式。以波士頓大學為例,其不僅提供各種類型的網絡課程,而且提供本科生學位項目、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學位項目以及證書項目和職業培訓項目。
從結構來看,不同類型的高等教育機構提供的網絡教育形式也存在較大差異,2012年的數據顯示:①70%以上的公立大學和私立盈利大學提供的主要是全面形式的網絡教育;而僅有不到50%的非盈利私立大學提供全面形式的網絡教育。②學校規模越大,提供全面網絡教育形式的占比越高,學生人數在15000以上的高等教育機構中全面網絡教育形式占比82.8%,而學生人數在1500以下的高等教育機構中這一比例僅為50%。
第三,高等網絡教育的學生人數持續增長。隨著網絡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生通過網絡教育的方式進行學習。自2000年初開始,通過網絡教育學習的學生人數逐年增加,至2011年,已有670萬的美國大學生接受了至少1門網絡課程的學習,占美國總大學生人數的32%。
從上表的數據可以看出:①自2003―2011年,網絡教育學生數的年增長率遠遠超過高等教育總人數的年增長率;②網絡教育學生數占高等教育總學生數的比率逐年升高,從2003年的11.7%增長到2011年的32%,這反映了高等網絡教育在美國快速普及的事實;③盡管接受網絡教育的學生人數在增加,但是自2009年以來,網絡注冊學生數的增長率在下降,因此可以認為美國高等網絡教育已經迫近了穩定期。
第四,高校提供的大規模網絡資源公開課還有大幅提升空間。大規模網絡資源公開課(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是一種向社會公眾開放的、完全免費的網絡資源課程。2011年,美國幾所著名大學開設了網絡資源公開課,并迅速擴展至全球,形成了Coursera,edX和Udacity等大規模網絡資源公開課平臺。鑒于MOOCs對網絡教育乃至傳統教育的廣泛影響力,有學者將MOOCs的迅速發展所帶來的教育變革稱為“教育革命”。但是,根據斯隆聯盟數據顯示:2012年僅有2.6%的高校表示已經提供了大規模網絡資源公開課;9.4%的高校表示計劃提供;32.7%的高校表示沒有開設該課程的計劃;另外55.4%的高校則還沒有決定是否提供該類課程。
從結構上看,研究性大學在提供大規模網絡資源公開課方面走在了前列;而且學生人數越多的大學已提供或計劃提供大規模網絡資源公開課的比率越高。學生人數在15000以上的大學,已經提供該課程的比例為8.9%,計劃提供該課程的比例為21.4%。另外,計劃提供大規模網絡資源課程的高校大多是已經提供了網絡課程和全面項目的高校。而大多數已經或計劃提供大規模網絡資源公開課的高校表示愿意與校外組織和機構合作提供該課程。
二、美國高等網絡教育迅速發展的經驗
上文的資料顯示美國的高等網絡教育取得了迅猛的發展。其發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設網絡課程和網絡項目。美國大學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緊緊圍繞市場需求展開。高等網絡教育的專業、項目和課程的設置上也不例外。網絡教育項目和課程的設置主要遵循以下原則:一是網絡項目和課程必須要有確定的市場,基于此來設置網絡學位項目;二是網絡項目和課程必須具有靈活性,以便能夠吸引更多的學生。根據美國各大學已經開設的網絡課程和網絡項目來看,主要集中于信息技術、工商管理、金融規劃咨詢、教育管理、心理學等領域。這些領域有著強大的人才需求,因而大多數高校開設的網絡學位項目主要集中在此,這也是網絡教育的學生人數逐年增長的重要原因。
第二,加大教師培訓,促進網絡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師仍然是網絡教育的靈魂。但是網絡教育的發展需要從事網絡教學的老師轉變課程內容和傳統的教學方法。因此,為了適應網絡教育的發展,美國的許多高校對從事網絡教育的教師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培訓。斯隆聯盟的數據調查顯示,2011年有94%的高校為其從事網絡教學的教師提供了各種形式的培訓,包括內部培訓課程、非正式的指導、正式指導、證書項目和外部培訓課程。其中,內部培訓課程是最主要的形式,72%的高校對從事網絡教學的老師提供了內部培訓課程,2倍于高校對從事面對面教學教師的培訓。而且,學生規模越大的機構(15000名以上的學生)越有能力為從事網絡教學的教師提供內部培訓。更進一步地,提供全面網絡教育形式的機構中有80%對從事網絡教學的教師提供了培訓,遠遠高于僅僅開設網絡課程的機構為教師提供的培訓。為了保證網絡課程的順利開展,許多高校還成立了一個由課程開發者和技術支持者以及授課教師組成的團隊,全程幫助教師進行課程設計和材料準備,以確保在每學期開學之前能夠完成網絡課程。
第三,為網絡教育提供全面的技術和學生服務支持。對于開展網絡教育的機構而言,他們必須面對的就是選擇合適的硬件和軟件完成網絡教育的傳遞。開展網絡教育的硬件和軟件必須能夠促進師生互動、便利課程的完善和管理并提供穩定的、可升級的系統以支撐每周7天,每天24小時的在線服務。因此,隨著網絡教育的發展、學習人數的增多,很多高校增加了技術投資和支持,甚至尋求外部供應商來解決網絡教育中的技術問題。除了技術支持以外,網絡教育的發展還涉及到行政部門學生管理和服務方式的改變。網絡學習者需要各種在線的學生服務,比如注冊、課程咨詢、學生貸款、課程指導、網絡技術輔導、就業指導等,因而這就需要將為學生提供的各種服務進行重新安排和設計,以滿足網絡學習者的需要。有學者認為,給予網絡學習者全程的支持對于他學習的成功甚至比課程本身還要重要。在考慮網絡學習者需求的基礎上,美國的許多高校已經為學生在線提供了各種可能所需要的服務。
三、美國高等網絡教育發展進程中的主要障礙
盡管美國高等網絡教育已成為世界各國發展高等網絡教育的典范,但是其發展進程中仍然存在諸多障礙和問題,主要表現為:
第一,高校教師對高等網絡教育的認可度下降。斯隆聯盟數據針對教師對網絡教育的認可度的調查顯示,2012年僅有30.2%的被調查者認為他們機構的教師接受和認可網絡教育的價值和正統性,這個比例比2004年的還要低(見表3)。盡管提供網絡教育的高等教育機構比例從2002年的70%增加到了2012年的87%,認為網絡教育對機構長遠發展至關重要的比例也從2002年初的50%提高到了2012年的70%,但是作為從事網絡教學的高校教師,對于網絡教育的認可程度卻出現了下降。這意味著高等教育機構和教師之間在高等網絡教育擴張問題上出現了“正在擴大的分歧”。
被調查的高等教育機構的首席學術官員認為,作為從事高等網絡教育的主體,教師的認可度對網絡教育的發展至關重要。2013年的斯隆聯盟數據顯示,有66.8%的被調查者認為教師他們對于高等網絡教育的較低認可度是阻礙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或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二,網絡教育需要學生更多的自律。網絡教育為學習者提供了一種更為便利的學習方式和獲得學位的渠道,但是該方式并不適合所有的學生。只有那些想要學習而且付出努力的學生,才可能受益于網絡教育。因此,選擇網絡教育途徑的學習者必須更為自律和更為努力才可能取得成功。但是,很多學生很難達到上述要求,這就使得通過網絡教育進行學習難以取得成功。
根據斯隆聯盟的數據,2007有80%的被調查者認為“學生需要更多的自律才可能取得網絡學習的成功”是網絡教育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或非常重要”的障礙。隨著網絡教育辦學經驗的豐富,上述觀點得到進一步的強化,2012年有88.8%的被調查者認同上述觀點。其中,更多的公立和私立非盈利大學傾向于支持該觀點。
第三,網絡教育的保有率顯著低于傳統教育的保有率。教育保有率是指第一年新注冊的學生第二年繼續就讀的比例。該指標常用來衡量學生對該教育機構的滿意程度,保有率越高,學生對該教育機構的滿意度就越高。Berger和HUANG(2004)的研究表明,網絡教育的保有率比傳統教育要低10%-20%。而XU和Jaggers(2011)針對華盛頓社區和技術大學的研究發現網絡教育的保有率比傳統教育低8%。與學校之間缺少聯系、技術的困難、個人缺少動力都可能是網絡教育保有率較低的原因。較低的網絡教育保有率也引起了各高等教育機構領導者的持續關注。斯隆聯盟數據顯示,2012年73.5%的被調查者認為較低的保有率是阻礙網絡教育發展的“重要或非常重要”的壁壘。
第四,未來雇主的態度。隨著網絡教育的發展,雇主也越來越能夠接受通過網絡教育獲得學分和學位的應聘者。2010年一項在美國發起的針對雇主的調查顯示,一半以上的雇主表明在招聘時,網絡教育獲得的學位和傳統教育獲得的學位并不存在差異;對雇主而言,最看重的是教育的質量和頒發該學位的教育機構的聲譽。一般來說,如果網絡教育的學位是由通過認證的高等教育機構頒發的,或者著名的高等教育機構頒發的,或者雇主本人也是通過網絡教育獲得學位的,那么雇主更容易接受和認可網絡教育學習者。但是仍然有40%的被調查者認為未來雇主對網絡教育缺乏認可度是“重要或非常重要的”阻礙網絡教育發展的因素。
當前,中國的高等網絡教育仍處于起步階段,不論是網絡教育的形式和內容、學生人數還是提供網絡教育的高等機構的數量,都與美國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中國的高等網絡教育也一定會發展壯大起來。通過對美國高等網絡教育發展經驗和障礙的分析,可以為中國高等網絡教育的發展提供較好的經驗和教訓,從而更好地促進我國高等網絡教育未來的發展。
參考文獻:
[1]The Sloan Consortium.“Changing Course:Ten Years of Tracking Onlin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Babson Survey Research Group and Quahog Research Group,LLC.2013.
http://.
[2]The Sloan Consortium. “Going the Distance:Onlin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2011”. Babson Survey Research Group and Quahog Research Group,LLC. 2011. http://.
[3]Zane Berge and Yi Ping Huang,“A Model for Sustainable Student Retention:A Holistic Perspective on the Student Dropout Problem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e-Learning,”DEOSNEWS Vol. 13,no. 5 (May 2004).
http://ed.psu.edu/ acsde/deos/deosnews/deosnews13_5.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