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黃河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懷》
(2)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至廣陵》
(3)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門山》
(4)山隨平野盡,江入大江流。(李白《渡荊門送別》
(5)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1)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王之渙《涼州詞》
(2)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3)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李白《贈裴十四》
(4)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
(第一課時)
執教:全椒縣章輝小學
陳良付
教學目標
1.會寫“簸、涯、鶯”三個生字。反復朗讀古詩,體會古詩的意境,了解詩的意思,培養自學能力。
2.入情入境學習古詩,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學習的能力。
3.欣賞詩中描寫的美麗景色,激發學生對自然景物的熱愛,培養學生的愛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誦課文,理解詩句及整首詩的大意。
2.用自己的話寫一寫詩句描繪的景色。
3.體會詩人當時的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計劃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讀懂《浪淘沙》,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感受古詩意境。
2.培養學生熱愛黃河、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同學們,剛才老師播放的是有關黃河的圖片,欣賞了這組圖片,你能想到哪些詞語?你還知道哪些與黃河有關的詩句?
2.這節課,我們跟隨著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浪淘沙》一起到黃河邊上,去聽聽黃河的濤聲,去看看黃河的氣勢。
二、回顧學法,自主學習
1.在學古詩之前,請同學來回顧一下古詩的學習方法。
解詩題——知作者——誦古詩——明詩意——品意境——悟感情
2.自學提綱
(1)“浪淘沙”怎樣理解?互相交流資料,了解作者劉禹錫。
(2)將古詩讀正確、流利。
(3)理解詞語:①九曲:②簸:③天涯:④直上:
(4)結合重點詞語說說古詩大意。
三、合作探究,全班交流
(一)解題意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創自劉禹錫、白居易,其形式為七言絕句。后又用為詞牌名。浪淘:波浪淘洗。題目的意思是大浪淘沙。劉禹錫的浪淘沙是由九首詩歌構成的一組詩,這里是其中的一首。
(二)知作者
劉禹錫(772年-842年),唐代詩人,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稱“劉柳”。他的詩也寫得很有豪氣,白居易因而稱他“詩豪”。晚年與白居易并稱“劉白”。他性格豪邁,決不向惡勢力低頭。因參加永貞革新而被流放。《浪淘沙九首》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
(三)誦古詩
1.指名朗讀古詩。
2.示范朗讀。
3.指導朗讀節奏。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4.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
5.齊讀。
(四)明詩意
1.自讀古詩,理解詩句中詞語的意思。不理解的詞語和同桌交流。
①九曲:彎曲,形容黃河彎彎曲曲的樣子。
②浪濤風簸:波浪滔天,大風顛動。
③天涯:天邊。
④直上:一直到達。
2.逐句交流詩意。
3.學生連起來說說詩意。(彎彎曲曲的黃河洶涌奔騰,挾來萬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風怒吼,仿佛來自天涯。如今可以沿著黃河直上九天銀河,一起走進牛郎織女的家。)
4.齊讀。加深對詩意的理解。
(五)品意境
1.出示圖片,結合1、2兩句談感悟。指導朗讀,讀出黃河九曲綿長的曲折和裹挾泥沙洶涌奔騰的氣勢。(黃河雄偉壯美的景象)
2.出示圖片,結合3、4兩句談感悟。指導朗讀,讀出詩人逆流而上、一往無前、直沖霄漢的豪邁氣概。(詩人欲上九霄的氣概)
(六)悟詩情
1.這首詩前兩句歌詠黃河雄偉壯美的景象,后兩句詩人有景色聯想到黃河與天河相通的典故,又聯系自己的處境,進而馳騁想象。他想到了誰?為什么?
2.交流。牽牛織女是神話傳說中的牛郎和織女兩個人。自古相傳,織女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間,和牛郎結為夫婦。后西王母召回織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罰他們隔河相望,只準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鵲橋上相會一次。表達了人民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作者以此寄托了對寧靜的田園生活的憧憬。表現詩人奮發有為的精神和豪邁浪漫的氣魄。
四、拓展延伸
1.學習《浪淘沙》(其二)
2.總結積累:這節課,我們欣賞了唐代詩人劉禹錫創作的《浪淘沙》,感受到詩人奮發向上的精神和豪邁浪漫的氣魄。古人用他們的雙腳踏遍了祖國山川河流,用飽含深情的語言寫下無數千古不朽的名篇。課后請大家再收集有關描寫黃河的古詩,讀一讀,去領略中華民族特有的古詩古韻吧!
板書設計
浪淘沙
雄偉壯美的景象
【關鍵詞】李白;《將進酒》;藝術分析
從類型角度看來,《將進酒》屬于具有較高理想水平的作品類型,在題材上,則屬于詩歌。同時,其也是一個抒情性較強的作品,具有較高的藝術性,通過聲同情間的密切結合表達出詩人的濃厚情感。為了更好的把握《將進酒》的藝術特點,在此,我們對該作品進行全面的藝術分析。
一、《將進酒》的類型與體裁
(一)作品類型
從類型方面看來,《將進酒》屬于具有較強理想特征的作品。作為理想型文學,《將進酒》已經實現了對現實的超越,在對表現性具有較高追求的同時也表現出了十分明顯的理想主義色彩。從全篇可以了解到,整部作品當中充滿了不凡的氣象以及狂放的豪邁,整個時刻狂作而備份,沉著而豪縱,可以說具有著強大、不可想象的力量與氣勢。同時,在整個詩篇當中通過巨額數字以及夸張手法的應用實現其豪放之情的表現,且同時具有十分深厚、充實的內在情感。節奏方面,疾徐盡變,在具有奔放特征的同時不留易,通過狂放肆意語言的應用實現詩人激憤、狂放等情緒的表達。從詩歌的開頭“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就能夠直觀的感受到作者的夸張手法,在第一句中,不僅強烈的表現出黃河在奔流當中產生的氣勢,同時也將黃河之水比作時間一樣,在不復返之后不僅使人感受到時光如梭、青春易逝的感嘆,同時也具有一種脫俗、瀟灑的情懷。而在第二句當中,則實現較多代表顏色詞匯的融入,如“青”、“雪”等等,以較為形象的方式實現人生短促、年華易老畫面的描繪。其中,“青”同“雪”之間、“朝”同“暮”之間構成了強烈的對比,即一個人在早上還是一頭黑發,但在晚上時,已經滿頭白發,以此給人以一種視覺上的沖擊,更能夠使人感受到時間的快速流淌。通過該種具有虛幻特征的描寫,不僅能夠較好的體現出理想文學變形、虛構以及夸張方法,且在不追求外表真實形的同時更好的實現情感真實的追求以及情感邏輯的遵循。在這里,作者大膽對自身幻想、想象能力進行發揮,對黃河水從天而降以及青絲變換等形象進行虛構描寫,強烈的表現出對時光易逝感慨的表達。
(二)作品體裁
從體裁角度看來,《將進酒》也屬于詩的范疇當中。詩是一種具有活躍結構、具有韻律節奏以及語詞凝練的文學體裁,具有較為明顯的跳躍性、音樂性以及凝練性。對于《將進酒》而言,其作為李白創作的古體詩,整個詩歌以七言為主,其中間或具有三言以及十言長局,整個作品句式具有參差錯落的特征,具有富于變化以及音節清亮的特征。在整個詩篇當中,作者通過精粹、凝練語句的應用將不得志以及壯志未酬的深意放置在詩歌當中,更好的實現詩人人格的體現,并通過生動、準確語句的應用實現相應場景的勾勒。同時,詩句中也有時間的跳躍,“朝如青絲暮成雪”,朝夕之間的大幅度跳躍,突出時光流逝、青春易老,體現了詩的跳躍性。
二、《將進酒》抒情特征
(一)聲同情
對于詩句短篇,其主要以七言為主,其中具有一定的三、五言句,詩句又主要以散行表現,在通過短小對仗句點染的基礎上在節奏方面具有較多的變化。在《將進酒》當中,其中“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句子當中充滿了口語色彩以及生活情緒,且在流暢、自然語言當中實現喝酒過程中愉快的氣氛。而在這里,詩句突然變成的三言,并使得讀者在閱讀時獲得了別樣的韻味。在結尾處“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又將詩句變為三言,則在增加詩句閱讀通順性的同時使詩歌具有了更高的韻味,再結合詩歌自身的內容,也充分表達出了詩人灑脫豪放以及不注重錢財的特征。通過最后一句的表現,在將整個詩歌推向新的同時保證其能夠同前方良好呼應,在以豪情實現哀愁凸顯的同時進一步實現整個詩歌中心以及主題的深化,不僅是詩人豪放瀟灑性情的體現,同時也是整個詩歌的點睛之筆。此外,詩歌在格律以及聲調方面也同詩本身情調具有十分協調的特征,較好的實現詩人詩歌豪放以及豁達特征的表達。
(二)抒情方式
在詩歌抒情當中,其所使用的修辭方式即作者在抒情當中所使用的語言方式。在抒情話語當中,可以使用的修辭方式有較多,如對比同夸張、象征同比喻以及用典同借代等。在《將進酒》當中,李白對夸張的修辭方式進行了充分的運用,以此更好的實現其豪邁詩情的表現。在開頭位置,其描寫到黃河水從天上傾瀉而下,具有十分壯觀的特征。在詩歌中,其通過夸張手法的應用,最大程度上突出了黃河奔流當中所具有的磅礴氣勢,給人一種大氣、豁達的感覺。而對于高堂明鏡的描寫,則感嘆人生衰老的悲哀悵惘,同樣通過夸張手法的應用實現生命短暫的無奈與悲痛。“會須一飲三百杯”當中的“三百杯”同樣是虛指,通過巨額數字的描寫,李白對喝酒當中的豪邁進行了充分的體現,在詩歌最后,“與爾同銷萬古愁”的描寫更是一種夸張,不僅是對愁緒的時空長度的描寫,充分體現出了“愁“之長,同時也表明一壺美酒就能夠澆滅這萬古之愁,更是體現出了詩人瀟灑、豪邁的性情。同時,詩歌當中對于陳王,即曹植的描寫,則表明了詩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憤懣情緒。在該典故中,曹植通過《名都篇》的描寫表現出一個貴族青年無所事事姿態,僅僅通過飲酒為樂消遣歲月。對于該中描寫,實際上描寫的就是詩人自己,以此抒發其不受重用的悵惘情緒。
(三)抒情角色
在抒情性作品中,抒情角色是詩人表現情感時所處的地位。在詩歌當中,主要的抒情角色根據其類型的不同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以作者第一人稱出現,在作品當中,“我”即表示詩人自身;第二種,即作者在整篇文章中為一個敘事者,在故事講述當中,或者以托人的方式抒情,或者以代人的方式抒情;第三種即作者為一個敘事者,在針對一個事件實施講述的過程中表達情感。在《將進酒》當中,詩人以酒消愁,回首往事,還沒有取得功業,但人生卻已經發出了短促的悲嘆。而對該種悲嘆來說,其卻并不是凄凄慘慘,而是具有豪邁、慷慨的特征。在詩歌中,詩人通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方式表達表示了對未來的向往,在表達出自身懷才不遇的同時表現出了自身渴望用世的思想。在詩句當中,“我”即表示詩人自身,詩人在對自我價值具有充分自信以及肯定特征的同時實現其慷慨激昂以及資信精神的表達。而在詩歌當中對丹丘生以及岑夫子的勸酒詞,更是體現出了作者的豪邁精神,即要同好友沉醉在酣暢痛飲的情況下實現人生快意的享受。此時此刻,詩人已經同詩歌當中的“我”融為一體,在直接實現內心生活表現的基礎上實現狂放豪邁性格以及曠達人生態度的表現。
三、結束語
《將進酒》作為我國著名的詩歌,自身具有十分豐富的分析意義。在上文中,我們對李白《將進酒》的藝術分析進行了一定的研究,作為具有濃厚文學意義的作品,該作品還有更多方面值的我們去探究、學習。
參考文獻:
[1]云丹敏.說《將進酒》的教學[J].現代職業教育.2016(15):55-56.
[2]談勝軼.李白《將進酒》:牢騷、怨懟中的盛唐氣象[J].中學語文.2016(Z1):77-79.
【原文照錄】
救救母親!救救地球!
孫 瑤
1995年6月,斷流四十多天的黃河涌出了第一股水流,夕陽西下,帶不走黃河兩岸人民急切的目光;世間喧囂,淹沒不了人們渴望的心情,“看,有水啦!”河岸邊的人群中不知誰大叫了一聲,大家不約而同地望向干涸的河床,而人們滿懷希望迎來的,卻是一股混著惡臭的黑糊糊的污水,水面上漂著一條條死魚,蒼白的瞳孔仿佛在鞭打著人們的心,這是人們盼望的甘甜的河水嗎?這一刻,時間仿佛凝住了,江岸上一片寂靜,我的心里實在不是個滋味。(此段描述黃河水受到嚴重污染的情景,描寫生動具體,帶有明顯的情感傾向,但寫“我”在現場顯然不符合真實。)
“真該死啊!”人群中一位年過古稀的老人家沉痛地說道:“都是我們自己造的孽呀!”望著汩汩的污水,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此段過渡,由敘述描寫轉到下文的議論和抒情。“我”不可能在當場,只能是看到報紙上的消息而引發感想。)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奇跡,見證了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悠久歷史,“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句膾炙人口的詩句描繪的正是黃河,可見她昔日的氣勢磅礴、雄偉壯闊。(此段想到黃河輝煌的昔日,聯想到黃河五千年的歷史文化,跟現在的情況形成對比。)
我似乎聽到了黃河在哭泣:“我養育了你們人類一代又一代的子孫,然而有誰能想到,你們不但不知恩圖報,反而恩將仇報,把一袋袋甚至一箱箱垃圾倒入我的身體,還因為圖效率,圖錢財,把那些未經清理的廢水、廢渣、廢物全部注入我的血液……還有,你們無休止地濫用水資源,不懂節約,致使我的內部循環系統出現問題。你們會遭到懲罰的!”(此段用設想的方式,用擬人的手法,探究黃河受到污染的原因,議論環境惡化的危害。可惜的是,內容簡單,匆匆而過,談原因沒有分類,說危害沒有深入。)
我不禁想得更多。人類不再畏懼自然破壞自然的時候,大海、蒼穹,自然中的一切似乎都可以為我所用。到了一定程度,自然真的惱火了,于是,洪澇、大氣污染事件、泥石流、土地鹽漬化不斷發生,擺在人類面前。不知是人類認為自然的報復還算仁慈,還是人類自身認識的偏差,悲劇,似乎卻愈演愈烈。秋風中彌漫著煙霧,曇花凋敗,湖水渾濁,燕失樹叢,蚌無清潭。萬物,趨向于失生命。(此段聯想到人類對自然的破壞,人類對自然的報復,只是泛泛而談,沒有具體的事例,沒有針對性。)
大自然是公正嚴明的,懲罰終于降臨到人類頭頂,中國的缺水狀況不亞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如果人們再不珍惜水,最后一滴水將是人類的一顆眼淚。突然,不知從哪里傳來的聲音:“世界各地現已被濃霧包圍,各地沙漠化嚴重,已找不到綠洲了……”現在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有徹底醒悟過來,盡最大努力改善生態環境,減少對大自然的索取,多奉獻,每個人都伸出手來創建我們的綠色家園。(此段回到水問題上來,指出危害和問題的解決辦法,但跟上文的聯系不緊。)
多少年風雨地球默默承受,多少年苦難地球獨自經受,多少年辛酸地球都嘗過。地球的傷疤,應該讓每一個地球人去撫摸,并夜夜牢記。如果現在是我們昨天行動的結果,那么未來將是我們現在行動的結果。沒有地球,就沒有我們,地球的未來,我們肩負。(此段上升到保護地球上來,內容跟前面重復了。)
【升格指導】
本文針對黃河的污染發表感想和看法,緊扣了原材料的內容,圍繞中心來談,并且能夠聯想開去。但文章聯想的層次感不強,想到什么說什么,沒有注意條理性,可以從下面三個方面來升格:
一、用標志句體現思維的過渡和轉換
可以設計帶有標志性的句子,比如“報上的一則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我似乎聽到了黃河在哭泣”“我又似乎聽到一種強大的聲音”等類的句子,既提示各段文章的主要內容,又體現作者思維的層次。還可以設計“我有一個夢想”之類的句子,用在文章的開頭和結尾,使文章首尾照應,針線細密。
二、用相似材料體現內容的充實和深化
文章的題目是“救救母親!救救地球”,但文章在拓展開來的時候,只是泛泛而談,沒有列舉類似的事例。可以豐富補充相似的論據,比如英國倫敦煙霧事件,比如日本的鎘污染災難等,這樣文章就從黃河推廣到地球,視野就寬廣了,文章的內容也深化了。
三、用抒情性畫面體現作者的情感和態度
原文在揭示題旨的時候,更多的是空洞的議論,大而無當,不如用抒情含蓄地表達,用夢境寫自己的期望。比如用幻覺寫感想,這樣在描寫中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態度,更有藝術感染力量。
【改后文】
地球的未來,我們肩負
孫 瑤
我有一個夢想,夢中是無盡的徜徉,一片鳥語花香,陽光中氤氳著和諧,苜蓿花開,海浪拍岸,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天然中競自由。
然而,現實是無奈的。報上的一則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
1995年6月,斷流四十多天的黃河涌出了第一股水流,夕陽西下,帶不走黃河兩岸人民急切的目光,世間喧囂,淹沒不了人們渴望的心情。“看,有水啦!”河岸邊的人群中不知誰大叫了一聲,大家不約而同地望向干涸的河床,而人們滿懷希望迎來的,卻是一股混著惡臭的黑乎乎的污水,水面上漂著一條條死魚,蒼白的瞳孔仿佛在鞭打著人們的心。這是人們盼望的甘甜的河水嗎?這一刻,時間仿佛凝住了,江岸上一片寂靜。“真該死啊!”人群中一位年過古稀的老人家沉痛地說道:“都是我們自己造的孽呀!”
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奇跡,見證了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悠久歷史。“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句膾炙人口的詩句描繪的正是黃河,可見她昔日的氣勢磅礴,雄偉壯闊。
我似乎聽到了黃河在哭泣――“我養育了你們人類一代又一代的子孫,然而有誰能想到,你們不但不知恩圖報,反而恩將仇報,把一袋袋甚至一箱箱垃圾倒入我的身體。你們為了圖效率,圖錢財,把那些未經清理的廢水、廢渣、廢物全部注入我的血液……還有,你們無休止地濫用水資源,不懂節約,致使我的內部循環系統出現問題。你們會遭到懲罰的!”
我似乎又看到了英國倫敦的那場煙霧――1952年12月5~8日,煙霧彌漫全城,侵襲著一切有生命的東西。當人們的眼睛感覺到它時,眼淚就會順著面頰流下來。每吸一口氣就吸入一肺腔的污染氣體。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可以聽到咳嗽聲。煙霧期間的4天中,死亡人數較常年同期約多4000人!
我似乎又看到日本的那場鎘災難――日本的三井金屬公司排出鎘,造成在河流兩岸如群馬縣等地出現一種怪病。患者一開始是腰、手、腳等各關節疼痛,延續幾年之后,身體各部位神經痛和全身骨痛,使人不能行動,以至呼吸都感到難以忍受的痛苦,最后骨胳軟化萎縮,自然骨折,一直到飲食不進,在衰弱疼痛中死去,有的甚至因無法忍受痛苦而自殺!
我又似乎聽到一種強大的聲音:“世界各地現已被濃霧包圍,各地沙漠化嚴重,已找不到一塊綠洲了……”
我有一個夢想,夢中是純純的藍色和白色的天空,下面是淡淡人煙,雞鳴、狗吠,一片桃林,一條小溪,粉紅的花瓣順流浮沉,似乎還泛著幾絲清香,朦朧中陡生一種靜謐、悠遠……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7A-0075-01
語感是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鍛煉出來的對語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教師應幫助學生獲得基本知識和能力的同時,充分挖掘課文內容中思想情感的教育內涵,在看、聽、說、思的過程中,形成較強的語感。有了語感,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意義、情味才能有深切的理解和感受。現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方法。
一、朗讀訓練
朗讀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感能力,聲情并茂的朗讀能把學生帶入情境,增強對文章的感受能力,大量朗讀是培養語感的傳統方法。如在教學《槐鄉五月》描寫槐花盛開的一段時,先出示掛圖,教師范讀,讓學生在看圖的同時欣賞本段的錄音;隨后讓學生閉上眼睛,重新欣賞配樂朗讀錄音,再要求學生根據朗讀的內容展開想象;最后由學生表演朗讀。學生在經歷了品圖、聽讀、暢想、演讀等多種形式的對語言的體會后,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情感逐層深入,充分領悟課文遣詞造句的生動及作者感情的豐富,對文本語言逐步有了體會,達到訓練語感的目的。
二、分析語言
字、詞、句、段是組成語言的基礎。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過關鍵詞句、段落表達出來的。我們一定要抓住這些重點詞句、段落,進行分析、比較和細細品味,學生的語感才會得到提升。如在教學《肖邦》一文最后一句“當時他才39歲”時,教師啟發提問:句中的“才”能不能去掉?學生通過比較發現:一個“才”字,反映了肖邦去世時還非常年輕,同時也反映了人們對這位偉大的音樂家早逝的惋惜之情。這里,抓住“才”字能否去掉,學生進行詞句比較,品出其中的語氣神韻,領悟作者獨具匠心的遣詞造句的能力,進一步培養語言表達與感知的能力。
三、引導想象
語文課文大多是形象性很強的文學作品,以生動、活潑、感人的具體形象反映客觀事物。學生訓練語感,要將文本與感性的具體形象聯系起來,領會其豐富的內涵。學生運用形象思維,啟發想象,讓自己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鳴。如在教學《黃河的主人》一課時,教師讓學生觀看錄像,充分發揮電教媒體生動、形象、感染力強的作用。學生感受了黃河波浪滔天的氣勢,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大膽想象:艄公在波浪滔天的河面上操著一只又輕又小的筏子破浪前行,會碰到危險嗎?同學們觸景生情,議論紛紛,表示竹筏行駛過程中肯定會危機四伏。面對如此險惡的風浪,艄公的表現怎樣呢?通過想象,黃河主人的形象就越發高大、清晰,一個沉著、機敏、勇敢的艄公形象逐漸凸現。這樣,學生領悟了文章的內涵,達到與作者心靈溝通、情感共鳴,增強了語感。
四、品析詩詞
中國的詩詞歌賦是語言中的典范、精華。品析古詩詞,能幫助學生提升語感,提高人文素養。如在教學《望月》時,有位教師讓學生尋找和交流有關描寫“月亮”的詩句,學生的興致頓時高漲。“少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學生朗誦寫月的詩歌,讀出了誦月詩句的基調和韻味,調動了情緒,激發了吟詩的熱情。這種活動,使學生感受了古詩文的語言魅力,加深了對詩詞的感悟和內化,促進了語感的積淀。
五、創設意境
教師可以通過優美的描述性語言把學生帶進美的意境,以美感來增進語感。如教學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對當時的景色作這樣的描述:“春滿人間,綠草賞心,紅花悅目,鳥語聲聲。微微潤濕的空氣中,散發出百花的芳香。清風陣陣,春煙裊裊。”這樣的描述把美的主體放在美的環境中襯托,使學生感受到送別時的美景,由語言文字的美感受到物的美、情的美,并由此提升語感。“李白和孟浩然以酒當歌,談古論今,‘今日一別,后會有期’,‘送君千里,終有一別’。春風陣陣,楊柳依依。‘一路順風’,‘請多保重’。”這段話中的迷人景色,傷情別離的語句,給人難以磨滅的印象,而這些都來自學生平時的語言積累。
六、填空補白訓練
語感訓練離不開文字訓練這一環節。在課堂教學中,尤其要抓住課文中作者留下的空白進行語感訓練。“空白”指的是文章中隱含卻沒有直接寫出的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空白”填補上,訓練學生的語感。如教學《孔子游春》這一課時,文中兩次出現了省略號,可在朗讀感悟的基礎上進行寫作的遷移訓練,讓學生續寫。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又進行了思維訓練,培養了學生的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