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錢塘湖春行閱讀答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短 歌 行
曹 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1.本詩的第一句是“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文中提到的“酒”指的是()。
A.朝露 B.杜康 C.明月 D.周公
2.請你解釋最后一句“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含義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評價曹操是一代奸雄,也有人評價曹操是偉大的政治家,結合本詩,說說你是怎樣評價曹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逢入京使》,回答問題。
逢入京使
岑 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1.詩句“雙袖龍鐘淚不干”中“龍鐘”和“淚不干”形象地描繪了詩人怎樣的神態?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一詩中表達思鄉之情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詩中具有相同意味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情形往往成為詩人筆下的絕唱,如本詩的最后兩句“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這是為什么?請你再舉一例類似的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閱讀《早春》,回答問題。
早春
韓 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1.與《錢塘湖春行》比較,從內容上來說,這兩首詩都是寫_____景色的;從表達情感上來說,都是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____之情。
2.“草色遙看近卻無”展現的是怎樣的一種景象?請你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憶一下寫春的古詩,請你再默寫出一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閱讀《天凈沙?秋》,回答問題。
天凈沙?秋
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
輕煙老樹寒鴉,
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
白草紅葉黃花。
1.把本詩與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比較,有何異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詩與《天凈沙?秋思》同樣是寫“秋”的詞,說說你更喜歡哪一首,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詩詞中寫“秋”的詩句還有很多,請你各寫出一句表現“悲”與“喜”的詩句,并注明作者出處。
一、關注題目
題目往往對詩歌的內容有明顯的提示作用。有些題目顯示事件、情感;有些題目交作目的和寫作背景;有些題目點明中心。如北宋寇準的《春日登樓懷歸》,從“春日登樓”提示了時間、事件,就可以知道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在春天登樓遠眺所見之景,從“懷歸”就可以知道抒的是懷念家鄉之情。再如一道詩歌鑒賞題,司空曙的《喜外弟盧綸見宿》:“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以我獨沉久,愧君相見頻。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親。”有一問題“簡析詩人的感情”,很多學生從詩中首聯、頷聯所寫哀景和頸聯、尾聯的“愧”等字中得出的答案是悲傷之情。這樣的答案是錯誤的,原因是沒有注意題目。題目《喜外弟盧綸見宿》中就提示了作者的情感因外弟來訪而喜,因此,本詩中作者的情感是“又悲又喜,因為自己被貶沉淪,親人還來探望而喜;但自己的處境不佳,感到對不起親人,所以仍感辛酸慚愧”。所以,注意題目是快速讀懂詩歌的有效方法。
二、關注作者
鑒賞詩歌必須知人論世。即鑒賞詩歌要結合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注意詩人的遭遇、境況等。聯系這些,才能準確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如詩歌鑒賞題南宋詩人戴復古的《江陰浮遠堂》:“橫岡下瞰大江流,浮遠堂前萬里愁。最苦無山遮望眼,淮南極目盡神州。”文本后有注解:“戴復古,字式之,號石屏,南宋后期詩人。”問題是:“前人認為,‘最苦無山遮望眼‘在本詩中最具表現力,你對此有何看法?請作簡要分析。”解答這道題,注釋中詩人所處朝代這一信息,尤為重要。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國家衰亡已無可挽回,這讓許多愛國志士包括詩人戴復古都極度痛苦,“最苦無山遮望眼”一句對此表現得最為強烈和集中。它一反常人登高時希望極目遠望的慣常心理,在寫法上別出蹊徑,通過詩人望之則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達了國恥不報、國土不歸的極度悲憤心理。
三、關注注釋
注釋是詩歌鑒賞中最值得注意的內容,一般來說,文本后給出的每一個注釋都是有用的,有的介紹寫作背景,暗示本詩的思想內容或感情基調;有的介紹相關詩句,暗示本詩的用典或寓意;有的介紹作者,暗示本詩的寫作風格或主旨;還有的解釋詩中的生僻字句,降低閱讀的難度。如詩歌鑒賞題杜牧的《齊安郡晚秋》:“柳岸風來影漸疏,使君家似野人居。云容水態還堪賞,嘯志歌懷亦自如。雨暗殘燈棋散后,酒醒孤枕雁來初。可憐赤壁爭雄渡,唯有蓑翁坐釣魚。”[注]①齊安郡,即黃州。此詩為杜牧受權貴排擠,謫任黃州刺史時作。其中一個問題:“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這里的注解很重要,根據注解可以得出正確的答案:詩人游賞山水,吟嘯抒懷,看似閑適自得;但雨夜人散,酒醒聞雁,詩人倍感孤獨寂寞。所以,注意出題者給出的每一個注釋,能夠更準確更快速地讀懂詩歌。
四、關注文本
這是重點,前三步都是為這一步服務的,而這一步也是對前三步的辨析和印證,對于文本我們主要關注以下方面:
1.注意詩的語言特點。詩歌的語言與散文的語言不同,詩歌的語言是最凝練的,也富于跳躍性,講究韻律,因此,詩歌的語言往往會打破語法規則,出現省略、倒裝等語言現象。如杜甫《月夜》詩:“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實即“香霧濕云鬟,清輝玉臂寒”。這種情況在詩詞里出現得比較多,需要我們在鑒賞詩歌時注意,這樣才能快速讀懂詩歌。
2.注意情感關鍵字,把握詩眼。詩歌中往往有一些最精練傳神的詞句、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詞句,這些能夠幫助我們把握作品思想內容的字眼,閱讀時要抓住,如《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中的“愁”,又如《錢塘湖春行》:“最愛湖東行不足”中的“愛”等等。抓住這些關鍵字才能快速讀懂詩歌的思想內容。
3.注意詩中的意象。意象就是熔鑄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藝術形象。詩歌借助意象來表情達意。在古典詩歌中,有一些意象涵義具有穩定性。如,芭蕉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系,梧桐大多表凄苦之意,梅象征高潔等等。對這些常見意象應在平時有意識地積累。
4.注意詩中運用的典故。典故是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用典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練含蓄,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詩歌中典故的運用一般來說都是寫人喻己,以他人來比照自己。
5.注意詩中議論抒情的句子,特別是詩的最后兩句。先景后情、卒章顯志,是詩文常見的寫法。古代詩詞常在末尾兩句點明題旨,閱讀時應該重點注意。如杜甫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前兩句只是寫色彩明麗之美景,不能確定情感。后兩句則點明了詩人思歸之情。
五、關注問題
第一部分 積累與運用(1~6題 20分)
1.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3分)
頭暈目眩() 瞬()間
騷()擾 猝()然長逝
玷()污 犬吠()
2.根據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3分)
zhù()立 洗zhuó()
zǔ()咒duò()落
夢mèi() qī()息
3.按課文原文填空。(4分)
(1)夏蚊成雷,_________。
(2)________,江春入舊年。
(3)稻花香里說豐年,_______。
(4)最愛湖東行不足,_______。
4.根據要求填寫詩句。(6分)
(1)《觀滄海》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想象的豐富奇特,他收天地于胸中,觀宇宙之變化,胸襟闊大,氣吞山河。最能表現這一特點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錢塘湖春行》中借鶯燕的活動來傳達春天來臨的消息并表達自己喜悅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你從積累的古詩詞中寫出一個與“思鄉”有關的完整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5.冰心的《繁星》《春水》是對母愛、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歌頌。(2分)
6.仿照下面的句式,選擇恰當的內容,寫出一個句子。(2分)
例句:春天是播種的季節,播下一粒種子,便種下一份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閱讀理解(7~23題 50分)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18分)
《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________,________。”(《衛靈公》)
7.《論語》是記錄________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書,是________家經典著作之一。(2分)
8.將文中空缺的句子寫在下面的橫線上。(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解釋下列加點的詞。(4分)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2)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
10.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生活中我們既要從正面學習,也要善于從反面借鑒,這正如上文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2.出自本文的成語很多,請至少寫出兩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17分)
山永遠在
李國文
①一群人穿著鮮艷的登山服,在白雪皚皚的安第斯山間艱難地行進著。很少見到這樣大規模的探險隊伍,后來聽解說,知道是南美洲委內瑞拉的盲人們,希望實現登山的夢想,正在崎嶇不平的道路上攀登。那真是一次悲壯之旅。走出每一步路,度過每一分鐘,完全以生命為代價。任何人看到這個畫面。都不由得肅然起敬。
②盲人們每三個人結成一組,一個仍殘存些許視力的盲人走在前面,兩個全盲的走在后邊,他們三人通過手里握著的長木棒,聯結成為一個整體,通過腳和手,實實在在地感受這座大山。
③安第斯山脈平均海拔為3000米。最高峰海拔近七千米,對正常的登山運動員來說,也是一次體能的極限考驗。雖然有很多志愿者做后援,但即便在可以使用驢子馱物的山路上,盲人們也是步履維艱,行進緩慢。那么,他們要想攀上最高峰,該是比登天還要難的事情了。
④據電視臺的報道,這支盲人登山隊在短短的行程中,已經有好幾位上了歲數的盲人,在風雪彌漫的夜間宿營后,一覺睡去,再也醒不過來,將生命留在了安第斯山。于是,組織者便決定后撤,將登山計劃放到未來更合適的時候,做更充分的準備以后再進行。一些走得興起的盲人隊員,不免有些失望,最后,他們還是想開了。無論如何,他們開始了行程,盡管離峰巔還遠,但是,終究邁出了第一步,是結結實實在安第斯山上的一步,是紙面上的計劃化為現實的一步。他們對記者說:“山永遠在,我們還會來的。”
⑤這實在是一句至理名言,對于未來,有目標和沒有目標,是很不一樣的。有了一個奮斗方向,我們努力追求了,結果也許離那個目標尚遠,但我們畢竟邁出了第一步。“山永遠在”這句話很重要。有這句話,意味著還有登攀;沒有這句話,也就等于說放棄、終止,也就不會再有奮斗、爭取了。
13.本文記敘的內容是什么?這個故事給你什么啟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①段畫線的句子中“這個畫面”指代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③段從哪些方面表現了盲人們登山的艱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山永遠在”這句話很重要,你怎樣理解?(用原文的話來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如何理解第⑤段畫線句子的含義?(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結合本文,談談怎樣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15分)
樹 葉
①一場風雨過后,街旁的樹下就落了一層葉子。
②這是故鄉的初秋,葉子也該是這些早熟的葉子,從湛藍曠遠的天空悠然飄落,百轉千回之后遺落于地,并沒有什么生命遺失的痙攣和苦痛的掙扎,一如它們生時的超脫、瀟灑和平靜。這是秋葉生命的涅磐(佛教用語,指超脫生死的最高境界。后人以此稱高僧逝世――編者注)。
③由生到死,由死回生,它們附著于樹,是為了豐富母體,輝煌母體,并不是做寄生蟲,一味索取,不知奉獻。而它們成熟后離開母體也只在于一種使命的完成。
④用不著唱贊歌。只需那一場風一場雨,秋葉便可如風雨飄飄落下。
⑤這是自然之秋徐徐拉開序幕,把廣闊的天地做背景,把生命飛旋成這大舞臺上最真實的道具。
⑥樹葉可為演員,一個人卻并非戲子,再好的戲劇于他們也只是戲劇。然而他們還是被這壯觀的落葉場面吸引了。他們觀摩著這大自然最好的舞劇,感到身心俱清俱純。
⑦一個遠來的游子,被這舞劇所表演出的熱愛生命的主題而深深感動。他拾起一片落葉久久看著,看著,直到自己的身心也被那紅得透明的秋葉點燃,發出了噼噼啪啪的燃燒聲。
⑧游子于寂寞無聲的街道上走了。那身影在白楊瀟瀟的原野上越來越小,最后,終于也走成一枚秋葉,鑲在了故鄉初秋的風景里。
19.第②段畫線句“它們成熟后離開母體也只在于一種使命的完成”,“使命”指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這是秋葉生命的涅檠”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為什么人們看到“壯觀的落葉場面”會感到“身心俱清俱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⑦段畫線句“直到自己的身心也被那紅得透明的秋葉點燃,發出了噼噼啪啪的燃燒聲”的含義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如何理解結尾“終于也走成一枚秋葉,鑲在了故鄉初秋的風景里”這句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寫作(50分)
24.親愛的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我們的這個鄉村、城市、祖國乃至世界,一定有許多使你感動或令你自豪的人、事、情、景、物……請你先從下面兩個作文題中選出其中一個,再選擇一個合適的詞語(如文學、親情、生命、寬容、理解,又如母親、班級、祖國、長城、成功等),填入所選題目的橫線上,完成題目,然后作文。
題目(1)____讓我感動 (2)___讓我自豪
關鍵詞:詩歌教學:情景:設置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631(2012)05-0138-01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從《詩經》開始,詩就以一種正統文學的形式抒發著作者對現實,對社會乃至對人生的感觸。因此讀詩賞詩不僅僅是對一種中國傳統文學形式的繼承,同時也是對中國傳統的人文主義思想的學習。不同階段的學生對詩的學習,要求所達到的程度是不同的。對于啟蒙教育初期和早期教育的孩子而言,學習詩歌只要求熟讀成誦,郎朗上口,目的是培養孩子語言節奏與韻律感。小學階段,對詩歌只要求有個粗淺的認識:而到了中學,學習詩歌就代表對詩歌的表面意思進行串解,能對作品展開聯想和想象,在腦海中出現畫面,能簡單地歸納出作品的主題。應該說由于能力、閱歷、知識面等原因,這樣的理解和學習,都只是一些皮毛的東西,還沒有真正觸及到詩歌文字地下詩人的靈魂。
中學語文教材選人了不少適合中學生閱讀的典范詩文,只要教法得當,就可以開拓學生視野、發展智力、培養健康而高尚的審美觀。詩歌文字精煉,語言美,意境更美,初高中學生大都酷愛詩文,但他們卻不愿意聽老師嘮嘮叨叨的講詩文。好好一首詩歌被老師切割的支離破碎,學生只能一鱗半爪地獲得點金碎玉。傳統的初中詩歌教學中,許多語文老師在課堂上善于肢解活生生的藝術品,解釋詞義、字義、句義,甚至翻譯;挖掘典故、修辭,機械地歸納主旨;難于引導學生進入詩境,初中詩歌教學應遵循美育規律,注重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如何創設情景呢?
一、圖畫展現
圖畫具有很強的直觀性,美的畫圖能使人賞心悅目,在詩歌教學中,教師可采用直觀教具,變詩歌的語言文字為可感的視覺形象,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情感,引導學生進入詩境。要求學生在音樂和畫面所營造的獨特的氛圍中,邊觀察畫面,邊朗讀,邊思考,展開聯想和想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玩味由這些意象組合成的意境。使學生把視與思、讀與思結合其來,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同時在理性認識、視像、聯想想象的相互感應下,獲得對這首詩的進一步認識與審美享受,從而達到“課伊始,趣乃生;課正行,趣仍濃”的教學效果。
如:我教《沁園春》,上課開始我簡練地導入:同學們,讓我們一些走進《沁心園》的世界,大家一定會感到精神振奮,心氣豪爽,然后打開畫面學生,學生面前頓然出現一個紅裝素裹的世界——畫面上沒有任何文字,紅色與白色交相輝映、暖冷相間、色彩富麗、線條復雜、縱橫馳騁,氣象如此雄偉,意境如些恢宏,學生一下沉醉于其中,稍后要他們談談看這幅畫的體會,大家踴躍發言、許多同學最強烈的感受是“江山如此多嬌”,此種意境,我把“江山如紫多嬌,引無數英雄意折腰”這兩句作為賞析的切如點。并非常醒目地板書在黑板上,引導學生一同與作者“登高遠眺”領略,冰封雪飄的北國風光,體會作者包蘊萬千的胸懷和乾坤在握的氣魄,體會詞中那氣撼山河、千古氣雄的豪情,這幅畫給人的視覺印象如此強烈,給學生們帶來了互大的審美愉悅,拓展了他們的視覺空間和想象空間,使他們睜開了欣賞美的眼睛。
二、有感情的朗讀
1 播放錄音,聲音最具表情功能,能使詩歌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也使聽的人更逼真、更深切的感受,更能激起人的想像,聲音的高低、輕重可以給學生營養一個特殊的氛圍。在給學生上高爾基的《海燕》時,先讓學生合上書本,微閉眼睛,凝神靜聽《海燕》的配樂朗誦,那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的男生朗誦深深地感染每一個學生。我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蒼茫的大海聚集的烏云,耀眼的閃電,洶涌的浪濤、飛翔的海燕,完畢,學生們情不自禁地發出嘖嘖的贊嘆聲,他們的臉上都綻開了燦爛的笑,想像的翅膀張開了。
2 老師范讀。現行中學語文教材都配有教學朗誦磁帶,這無疑給詩歌教學帶來了方便。這是不是老師就不再范讀了?我認為錄音帶不能完全代替老師的真情朗讀,有時,老師若能根據自己的音質、音色的特征,選擇適合自己朗讀的詩歌當堂范讀,那么學生更易受感染、效果會更佳,教師在范讀時,把握詩歌的基調、節奏、韻律、領悟詩的意蘊,融進自己的思想、情感,進入角色,在傾聽詩人心聲的同時,也就在傾聽自己的靈魂與詩人所產生的共鳴,學生聆聽自己老師動聽的聲音,沐浴在老師的如癡如醉中,他們怎能不被引入詩境呢?如教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就采用了這種方法,已進入了月光清寒明澈的世界,與詞人一道“起舞異清影”,教室里異常寂靜,學生們的心扉被打開了。
3 訓練朗讀。教師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了教學的主體——學生。許多情況下我們通過訓練學生朗讀形式,指導學生朗讀,以備課堂教學所用形式,指導學生朗讀、以備課堂教學所用,如教《春》時,我事先聽了一遍朗讀帶,感覺效果不好,此詩字面意義很明白,可學生難以感受理解詩中春天中春雨潤無聲、春雨綿綿萬物萌發、入春意盎然、二月春風似剪刀的春天景象,全文共寫了春草圖、春風圖、春雨圖。并分組朗讀出每一幅場景圖的內容,要求學生朗讀的情感基調,學生們全身心投入朗讀并沉浸于其中,這難道不是一種很好的情境嗎?
三、形象描述
教師用互動的語言富有感情地描述詩歌形象,同樣能夠誘發感情,引導學生進入詩境。試想如果教師語言死氣沉沉,枯燥乏味,整個課堂將是一潭死水。老舍說過“老師的語言既有意思又有響聲,還要有色彩”那么老師在導課時,應根據詩的不同基調變化不同情緒,語氣和語調、繪聲繪色地展示詩的情境。教師的表情、手勢動作、滲透著教師個人的理想、氣質、教學技藝對教學氛圍起著強烈的渲染作用。例如教李清照的《如夢令》時,一開講我面帶微笑,用親切的目光環視全班同學,用輕柔緩慢的語調娓娓描述:“有這樣一個地方,那里有亭臺、小溪夕陽、有湛藍的湖水,清白的鷗鷺、嬌艷的藕花,碧綠的荷葉,茶花深處還有一群微醉的少年嬉鬧著、劃著小船……”學生們不知不覺地進入了我所描述的那個世界,在地些充滿詩情畫意的詩歌時都可采用這種形象描述法來創設情境,如《錢塘湖春行》、《天凈沙·秋思》等。
關鍵詞 新課程標準;閱讀素養;圖書資源;小學語文;圖書館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07-0089-02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學科素養越來越受人們的關注。錢理群教授曾說:“語文教學落實到人文教學上,就是給人打一個精神的底子。”作為華夏兒女,必須學好母語。語文是一種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是最有文學價值、最具人文魅力、最能提升學生品味和能力的學科。所以語文教師,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師,肩負著播撒人類文明和推動社會發展的使命。因此,教師必須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推進大閱讀活動,綜合提高小學生的閱讀實踐能力。其中走進學校圖書館和網絡空間,利用社會公益圖書館資源,進行隨時隨地的閱讀,是既方便又快捷的閱讀途徑。
1 轉變觀念,提高認識,是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前提
小學生正處在思想和能力形成的關鍵階段,所以小學時期的語文教學對小學生的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無論是教材的編寫還是在平時的課堂教學,閱讀教學都占有很大的比例,這也是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重要手段。
新課改的目標也要求教師必須重視語文閱讀教學。但是,傳統的閱讀教學受到教學方法、閱讀興趣、學習任務等因素的制約,閱讀教學效果不佳。因此,教師必須轉變觀念,高度重視閱讀教學工作,在增強學生基礎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拓寬學生知識面,增強學生探究意識和興趣,培養學生進行科學閱讀的方法,就成了當務之急。這就要求語文教學中,在使學生都獲得必需的知識的同時,有必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每一個學生創設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和成長空間,最終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增加學生人文底蘊,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2 進行有針對性的閱讀,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筆者發現只依靠課上是遠遠不夠的。學校的圖書館、電子閱覽室里藏有大量的圖書資源,可以為學生提供參考,指導學生科學閱讀,喚起他們強烈的閱讀欲望。學生正處在長身體、學知識的關鍵時期,使他們全面發展,陶冶情操,所以要把學校圖書館的圖書資源和網絡資源整合到課堂教學中,為學生的學習服務。
教學中,筆者總是有意識地把一些知識的獲取留給學生自己去完成。
比如在學習《錢塘湖春行》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古詩時,筆者課前會布置學生去圖書館或利用網絡查閱相關背景知識,以及課文中涉及的人物百科、地理常識、歷史文化等。這樣既讓學生有效地利用現有資源自主學習,又加強學科間的聯系,更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結合學生讀書少,文學素養不夠深厚的情況,筆者組織了讀名著談感悟的綜合實踐活動。活動充分發揮圖書資源的作用,同時也充分利用現代網絡信息和社會實踐。萬事開頭難,筆者首先確定了“真善美”的主題,教師指導學生去閱讀古今中外的名著,尋找“真善美”的事例和人物,通過廣泛閱讀后寫出讀后感。學生興致很高,自由結組,自主投入學習實踐活動中。學生的圖書閱讀、寫心得活動進行了一個多月,期間他們利用課余時間走進學校圖書館和電子閱覽教室。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學習,小組內分共明確:每人負責到圖書館讀2本圖書,找出相關材料并進行分析,寫出感悟,然后小組成員在一起進行交流,再寫出心得體會。學生反映:交流中他們利用最短的時間學到更多的知識,而且體會到分享的樂趣。筆者還聽說有的學生進行了相關社會采訪和問卷調查,學會與人交流的方法。
兩個月后上了閱讀成果展示課。展示課上,學生讓筆者大開眼界:一場以“真善美”為主題的演講、辯論會令人贊嘆不己,內容充實,事例感人,充分展示了現代小學生的風采,提高了實踐能力。
3 廣泛開展讀書活動,積淀閱讀素養
小學生喜歡開展活動,喜歡在活動中接受新知。因此,筆者積極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如講故事、讀書心得交流會,促進學生主動閱讀。針對小學生的特點,筆者推薦系列文學作品,如《格林童話》《小故事大道理》《感恩生活回味一生》《英才是這樣造就的》,以及《圖說天下》系列叢書等。學生通過閱讀后交流閱讀心得體會,收獲頗豐。學生這樣評價:“從書里獲得了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同時讓我們更愛看書,更了解了東西方文化。老師的這次活動設計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我們的知識,拓寬了我們的視野,陶冶了我們的情操,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懂得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讓我們不再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由我們自己去尋找答案,體驗徜徉在書的海洋中的快樂。”這次閱讀活動很成功,得益于有益的圖書資源和學生的讀書熱情,讓學生自主去搜尋知識,他們記得更牢固,理解得更深刻,有利于學生的閱讀積淀。
4 利用電子圖書資源,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當今時代是信息化時代,各種電子資源隨手可得。小學生喜歡新生事物,尤其是對電子讀物更是感興趣。因此,教師應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發揮電子圖書資源優勢,讓學生進行電子閱讀。在家庭里,用手機或者平板電腦進行閱讀,利用網絡進行電子閱讀;在外出時,指導學生留意公共場所的電子屏,上邊有很多的知識可供學習,尤其是社會常識,那些知識是課本上學不到的。通過課外閱讀,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學習《黃山奇石》和《參觀人民大會堂》時,筆者提前提示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有機會可以游覽黃山和人民大會堂,也可以在網上查閱有關黃山奇石的美景和人民大會堂的有關圖片信息或者文本資料,把自己喜歡的圖片或者視頻下載下來,把那些精美的文字摘抄下來,上課時展示給全體同學。學生通過自己搜索、查閱、整理資料,課上展示、講解,有效培養了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和習作能力,綜合提高了實踐技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5 通過閱讀培養學生的情感與價值觀,全面落實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對教學目標提出明確的要求,必須加強對學生的情感與價值觀的培養,全面落實教學目標,為把學生教育成全面發展的人奠定基礎。為此,在教學時,筆者針對相關話題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書目的推薦,豐富學生的閱讀信息量,提高學生的信息整理能力,通過廣泛閱讀,能自我提煉出文章的主旨,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