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細胞中的無機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生物;細胞呼吸;教學實驗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34-0081-01
生物的新陳代謝離不開細胞的呼吸,“細胞呼吸”方面的知識也是高中生物教學的重要內容。文章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三個方面,針對高中生物“細胞呼吸”的教學設計進行探討。
一、“細胞呼吸”教學目標
在該部分的教學中,有氧呼吸的基本原理以及過程是教學重點,而教學難點則在于細胞呼吸中的基本原理及其本質。所以,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注重層次性和針對性。首先,要引導學生充分了解細胞呼吸中的基本概念、細胞呼吸的類型、細胞呼吸場所、細胞呼吸的生理意義、細胞呼吸在現實生產或者生活中的運用。讓學生真正掌握細胞的有氧呼吸中物質及能量在變化中出現的特點,以及呼吸作用及光合作用二者之間存在的聯系與區別。其次,教師要提高學生對有氧呼吸的觀察與分析能力,通過對教材的了解、課外知識的擴展以及與教師的交流討論,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與理解新知識要點的能力,提高學生獨立思考以及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增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二、“細胞呼吸”教學方法
教師要積極引用學生學習過的細胞呼吸方面的內容,搭建起學生新課程學習的平臺。同時,還要將所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之下,對課程內容進行分析與觀察,對相關知識要點進行歸納與比較。然后再填寫學案,在黑板上進行板書或者貼圖,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知識要點的講解,最后再讓學生進行練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主要使用的教學方法是課堂直接講授法、學生練習法以及讀書指導法。
三、“細胞呼吸”教學過程
(1)利用相關視頻進行課堂導入。在課堂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一段有關跑步的視頻,讓學生回想一下自己經過劇烈運動之后的真實感受。然后,引出與所講內容有關的問題:人體進行各種生命活動其需要的最為直接的能量來源是什么?同時,由ADP向ATP轉化時,需要的能量來源又是什么?之后引出本堂課要講的內容:呼吸作用中的細胞呼吸。
(2)進行新知識的學習。首先,關于細胞呼吸的相關概念。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教材中有關呼吸作用的圖片,讓學生回想一下學習過的呼吸作用的概念。然后向學生播放有關細胞呼吸的圖片,讓學生自己去試著思考并且概括細胞呼吸的定義。這一環節結束后,再讓學生閱讀教材中關于細胞呼吸的概念。其次,關于細胞呼吸的方式。先讓學生比較在初中時代學到的呼吸作用概念與高中時代學到的概念有什么不同之處,比較完成之后,再進行以下知識的學習。1)有氧呼吸。一是線粒體知識要點。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關于線粒體的結構圖,讓學生觀察圖片之后,進行教材內容的閱讀,使學生更容易了解和明白線粒體的相關結構。在學生閱讀完教材之后,找學生簡單敘述線粒體的結構,并且在學案上進行內容的填寫。二是有氧呼吸中呼吸過程知識要點。教師在講到這一知識要點時,可以向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回答葡萄糖是如何在細胞之中被氧化分解而釋放能量的。在學生進行問題解答之后,讓學生參考與有氧呼吸過程相關的圖片,進行細胞有氧呼吸過程的分析,或者學生之間進行交流討論,最后找學生回答。這一環節完成之后,讓學生參考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學案填寫。在完成學案填寫之后,教師可以找兩個學生,由教師引導學生簡單敘述有氧呼吸的過程,兩個學生完成相關表格的填寫。表格內容包含:階段、反應物、反應條件、產物等。最后,在表格填寫完成之后,要求學生將表格內容轉化為有氧呼吸反應式。2)無氧呼吸。機體在無法通過有氧呼吸來滿足需求時,便會開啟無氧呼吸模式,從而產出少量的能量來增加對于機體的供能。教師可以在要求學生閱讀完教材之后,回答以下幾個問題:無氧呼吸分幾個階段進行、與有氧呼吸之間的區別在哪里,等等。學生回答完這些問題之后,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評價這些回答。同時,要求學生根據這些答案寫出無氧呼吸的有關反應式。3)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去制作一個關于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異同點比較的表格,其表格設計的基本內容應該包括呼吸的原料、呼吸產物、場所等方面。4)細胞呼吸在現實中的運用。教師可以讓學生仔細觀察: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細胞呼吸都會運用到哪些方面?比如,如果我們想要運動減肥,是要通過有氧運動還是無氧運動?在學生回答問題之后,帶領學生閱讀教材中的資料,并且選擇其中的案例進行細致的分析和解釋。5)小結。帶領學生回顧整節課堂學到的知識要點,并且找學生進行課堂知識的復述,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便于學生理解與記憶。
四、結束語
在本節課之中,最為突出的特點是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進行教學。重視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理解與把握,聯系現實生活,讓學生在溫故知新的基礎上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達到新課程理念之下的高中生物教學的根本要求。
參考文獻:
關鍵詞:植物保護;種植設計;品種多樣化;城市園林生態系統
1 植物保護及城市園林生態系統與種植設計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植保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眾所周知,城市園林生態系統是一個在人為干預下的極不穩定的生態系統。隨著系統內植物的不斷更新及改換,再加上單一栽植同一種植物,使得有害生物的規模暴發成為可能;同時,隨著城市環境的不斷惡化,植物的生長勢減弱,也促進了病蟲害的滋生。
由于城市園林生態系統的特殊性,必然要求其在病蟲害防治的時候,以不污染環境為前提,且要兼顧綠化效果,所以不能生搬硬套各種特點不同的農林害蟲的防治方法。應大力提倡“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策略,將重點放在如何避免大面積病蟲害的發生而不是放在病蟲害產生后如何防治打藥上。利用植物之間相生相克的原理,合理安排植物種植格局,相互促進生長,共享天敵,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
2 科學進行園林植物設計應該做到的幾點
2.1 植物的選擇
在植物選擇中應以鄉土化植物為主,這類植物往往具有較強的適應性、養護成本相對較低等諸多優點。要盡量減少長途調運植物種苗的數量,嚴格控制跨地區、跨生境采挖移植野生植物,當前尤其要盡量減少大樹進城、南樹北調。不加論證盲目地從外國或外地引進植物,雖然在景觀能夠取得較好效果,但新引入的植物往往不適應環境變化,表現出生長不良、對病蟲害抗性較弱等性狀。
2.2 植物的合理搭配
一個好的種植設計,既要布局合理,避免脫離現實,又要合理利用植物間相生、相克的關系,遵循生物共生、循環、競爭的原則,避免人為造成植物病蟲害共生的環境條件。檜柏類樹木,如龍柏、檜柏、側柏、翠柏等,是城市中優良的常綠樹種,在園林綠化上使用廣泛,但卻是蘋果銹病和梨銹病的轉主寄主,該病菌性子器和性子孢子,銹子器和銹孢子在危害第一寄主蘋果和梨后,又回到第二寄主檜柏類樹木上去,以冬孢子角和冬于孢子越冬,翌年春產生小子孢子借風力又回到蘋果和梨樹上危害,因此在種植設計時,應避免這些植物近距離栽植,至少相隔5km以上。
2.3 種植形式
2.3.1 品種多樣化。在堅持物種鄉土化前提下,還要努力做到品類多樣化。品類多樣化是指選擇植物時應盡量多選用一些物種,同時要兼顧各種植物類型。將園林模擬成自然生態群落,充分考慮植物、動物、微生物之間的生態交互性,兼顧生態系統之間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盡量減少以人的暫時需求為中心,片面種植單一植物的現象,盡力避免因植物搭配不當而破壞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實踐證明:只有品種多樣化才有生態穩定性,只有植物生態系統穩定,才能對病蟲害有較強的抵抗力。
2.3.2結構復層化。結構復層化與品類多樣化密切相關,它是指園林設計在選擇植物時除了多品種、多類型外,還要注意植物層間的混配與結合,形成高低錯落、疏密有致的復層植物群落。根據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和生態學特性,要因時因地制宜,喬灌藤草花并重,構建豐富多彩、層相繁雜的植物景觀。這對病蟲害的滋生蔓延、傳播擴散有機械阻隔作用,同時還有利于鳥類、蜘蛛等天敵動物及其他有益生物生存繁衍,它們對植物病蟲害可以起到很好地抑制作用。如果僅注重觀賞和休閑需要,熱衷于栽培整齊劃一的植物,植物種類、年齡、層級趨向一致,極易出現水土流失、地力衰退等生態惡果,也容易發生火災和病蟲害問題。如大面積栽植冷季型禾本類草坪,會使一些農田遷飛性害蟲如蝗蟲、蠐螬等,大量進入城市草坪并連年發生。
2.3.3植物搭配合理化。在品類多樣化和結構復層化的基礎上,園林設計還要爭取做到植物搭配合理化。搭配合理化是指既要布局得當、景觀優美,又要科學利用植物間的相互關系,配置成有利于植物生長而不利于病蟲發生的種植結構,避免人為造成利于病蟲害發生的環境條件。合理的植物搭配能減輕或限制病蟲的危害,如楊樹林里種植臭椿,椿樹的臭味能驅避楊樹蛀干天牛。
2.4 種植的密度
樹木種植的密度是否合適直接影響綠化功能的發揮,從長遠考慮,應根據成年樹木樹冠大小來決定種植密度。如想在短期就取得好的綠化效果,種植密度可小些。一般常用快、慢長樹適當配置的辦法來解決遠近期過渡的問題,在樹木配置上,還應兼顧快長樹與慢長樹;常綠樹與落葉樹;喬木與灌木;觀葉樹與觀花樹的搭配。樹木種植搭配時還要注意和諧,要漸次過渡,避免生硬。種植設計要考慮保留、利用原有樹木,尤其是名貴古樹,可在原有樹木基礎上搭配植物種植。
3 結語
綜上所述,只要把握以上幾點,就能在充分保護植物的前提下達到理想的景觀種植效果。
參考文獻
內容摘要:現代風險導向審計要求注冊會計師把風險意識貫穿于審計全過程。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識別可能存在使財務報表層次和認定層次產生重大錯報風險并進行評估,針對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實施進一步的審計程序,包括進行控制測試和實質性測試,在審計臨近結束之前進行總體復核財務報表是否有未被發現重大錯報風險。在審計的三個階段,分析程序的正確運用能夠提高審計效率,降低審計風險。
關鍵詞:分析程序 注冊會計師 審計
分析程序概念及作用
(一)分析程序概念
分析程序是指注冊會計師在財務報表審計時通過研究不同財務數據之間,以及財務數據與非財務數據之間的內在關系對有關財務信息作出評價,包括調查識別出的財務信息與其他相關信息不一致或與預期數據嚴重偏離的波動和關系。
理解分析程序的含義時,要把握三點:一是分析程序的對象。分析程序涉及不同財務數據之間,財務數據與非財務數據的內在關系,數據之間沒有內在聯系,是不適宜使用分析程序的。二是要對數據進行分析。這是使用分析程序重點,通過計算一定的比率或趨勢分析,識別異常的“不一致”或“重大波動”。例如,在經營環境和產銷規模等情況穩定的情況下,通過將本年銷售收入與去年銷售收入的比較來分析銷售收入的變動是否正常,比較前后各期以及本年度各個月份存貨的余額及其構成,以確定期末存貨余額及其構成異常。三是分析的目的。對財務報表揭示的財務信息是否真實、可靠、公允作出評價。正確使用分析程序能夠提高審計效率,降低審計風險。
(二)分析程序在財務報表審計中的作用
1.用作風險評估程序,以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注冊會計師實施風險評估程序的目的在于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并評估財務報表層次和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在風險評估過程中使用分析程序可以幫助注冊會計師發現財務報表中的異常變化,識別存在潛在重大錯報風險的領域。分析程序還可以幫助注冊會計師發現財務狀況或盈利能力發生變化的信息和征兆,識別那些表明被審計單位持續經營能力問題的事項。
2.當使用分析程序比細節測試能更有效地將認定層次的檢查風險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時,分析程序可以用作實質性程序。在針對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時,注冊會計師可以將分析程序作為實質性程序的一種,單獨或結合其他細節測試,收集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此時運用分析程序可以減少細節測試的工作量,節約審計成本,降低審計風險,使審計工作更有效率和效果。
3.在審計結束或臨近結束時對財務報表進行總體復核。在審計結束或臨近結束時,注冊會計師應當運用分析程序,在已收集的審計證據的基礎上,對財務報表整體的合理性作最終把握,評價報表仍然存在重大錯報風險而未被發現的可能性,考慮是否需要追加審計程序,以便為發表審計意見提供合理基礎。
分析程序在財務報表審計中的應用
分析程序運用的不同目的,決定了分析程序運用的具體方法和特點簡介:
(一)風險評估過程中分析程序的應用
注冊會計師在實施風險評估程序時,應當運用分析程序,以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實施風險評估程序時,運用分析程序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并注冊會計師可以發現財務報表中的異常變化,識別存在潛在重大錯報風險的領域。通過對被審計單位重大錯報風險的評估,幫助注冊會計師設計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以提高審計效率和效果。在這個階段運用分析程序是強制要求。
1.在風險評估程序中的具體運用。注冊會計師在將分析程序用作風險評估程序時,應當遵守《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211號―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并評估重大錯報風險》有關規定。注冊會計師可以將分析程序與詢問、檢查和觀察程序結合運用,以獲取對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的了解,識別和評估財務報表層次及具體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
在運用分析程序時,注冊會計師應重點關注關鍵的賬戶余額及變化趨勢和財務比率關系等方面,對其形成一個合理的預期,并與被審計單位記錄的金額、依據記錄金額計算的比率或趨勢相比較。如果分析程序的結果顯示的比率、比例或趨勢與注冊會計師對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的了解不一致,并且被審計單位管理層無法提出合理的解釋,或者無法取得相關的支持性證據,注冊會計師應當考慮其是否表明被審計單位的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報風險。
例如,注冊會計師根據對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的了解,得知本期在生產成本中占較大比重的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因此,注冊會計師預期在銷售收入未有較大變化的情況下,由于銷售成本的上升,毛利率應相應下降。但是,注冊會計師通過分析程序發現,本期與上期的毛利率變化不大。注冊會計師可能據此認為銷售成本存在重大錯報風險,應對其給予足夠的關注。
再如,如果被審計單位主營業務是制造業,但其利潤卻總依賴證券收益或其他投資收益,這說明其持續經營能力存在問題,且將投資收益成為重點審計領域。
注冊會計師應重點關注被審計單位主觀認定的會計事項(如固定資產折舊計價方法的選擇),有異常變動的會計報表項目,內部控制薄弱的會計報表項目(如遞延資產的確認與攤銷),產生重大影響的會計報表項目,會計報表截止日前發生的大額或異常經濟業務(如年末大量銷售),長期掛賬項目(如逾期應收賬款、呆滯存貨等)以及與關聯者的業務往來等特別風險。
2.風險評估過程中運用分析程序的特點。風險評估程序中運用分析程序主要目的在于識別那些可能表明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報風險的異常變化。因此,所使用的數據匯總性比較強,其對象主要是財務報表涉及相關賬戶余額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所使用的分析程序通常包括對賬戶余額變化的分析,并輔之以趨勢分析和比率分析。
(二)分析程序在實質性程序中的運用
注冊會計師應當針對評估的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設計和實施實質性程序。實質性程序包括對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列報(包括披露,下同)的細節測試以及實質性分析程序。
1.實質性分析程序的適用范圍。實質性分析程序是指用作實質性程序的分析程序,它與細節測試都可用于收集審計證據,以識別財務報表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當使用分析程序比細節測試能更有效地將認定層次的檢查風險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時,注冊會計師可以考慮單獨或結合細節測試,運用實質性分析程序。實質性分析程序不僅僅是細節測試的一種補充,在某些審計領域,如果重大錯報風險較低且數據之間具有穩定的預期關系,注冊會計師可以單獨使用實質性分析程序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
2.實質性分析程序的運用步驟。識別需要運用分析程序的賬戶余額或交易;確定期望值;確定可接受的差異額;識別需要進一步調查的差異;調查異常數據關系;評估分析程序的結果。這六個步驟需要注冊會計師職業判斷。
3.實質性分析程序的常用方法。財務報表審計目標是注冊會計師對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發表意見。但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發生舞弊,可能產生更為特別的重大錯報風險(特別風險)。針對財務報表舞弊使用以下分析方法可能更為有效。
比率分析法。比率分析經常用于對毛利率、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等的分析。由于同行業中毛利率具有平均化的趨勢,如果被審計單位的主營業務毛利率與行業平均水平相差太大,就可能在造假。如果其毛利率大大高于行業數,則意味著其收入是虛假的,反之,收入可能被隱瞞。另外,比如應收賬款周轉率和存貨虛構收入和利潤,同時又未等額增加收入和成本,進而導致應收賬款和存貨的急劇增加所致。同理,根據相關財務指標的計算,比較可以給審計人員類似的啟示。注冊會計師還可以選用收入增長率、銷售利潤率、資產周轉率等指標進行分析,并將本公司與同行業其他公司的資料進行橫向比較,來發現被審計單位的異常情況。
不良資產分析法。不良資產是指除待攤費用、待處理流動資產凈損失、待處理固定資產凈損失、開辦費、長期待攤費用等虛擬資產項目,不良資產分析法是將不良資產總額與凈資產比較,如果不良資產總額接近或超過凈資產,既說明企業持續經營能力有問題,也可能表明企業在過去幾年因人為夸大利潤而形成“資產泡沫”;或者將不良資產的增加額與當期利潤總額的增加額比較,如果不良資產的增加額超過利潤總額的增加額,則說明企業當期的利潤有“水分”。
異常利潤分析法。是將其他業務利潤、投資收益、補貼收入、營業外收入從企業利潤中剔除,以分析和評價企業利潤來源的穩定性。由于企業利用資產重組調節產生的利潤要通過這些項目體現出來,此時采用異常利潤分析法識別會計報表粉飾將特別有效。
現金流量分析法。流量分析法是指將經營活動、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及總體現金凈流量分別與主營業務利潤、投資收益和企業凈利潤進行比較,以判斷企業的主營業務利潤、投資收益和凈利潤的質量。一般而言,沒有相應現金流量的利潤,將意味著與之對應的資產可能屬于不能轉化為現金流量的虛擬資產,表明企業可能存在粉飾會計報表的現象。
表外籌資監管分析法。表外籌資是企業在資產負債表中未予以反映的籌資行為,它通過租賃產品籌資協議、出售有追索權的應收賬款、代銷商品,來料加工、應收票據貼現等方式籌集資金,而無須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中,從而使企業在獲得借入資金的同時,不改變資產、負債現狀,它可以保持會計法規要求的資產負債率。由于表外籌資的隱蔽性和風險性使報表的信息缺乏完整性和真實性,對信息使用者構成潛在的風險,因此注冊會計師必須認真分析表外籌資,實行有效監督,以維護企業外部關系人的利益。
分析性程序對銷售收入舞弊、存貨舞弊、費用舞弊等都是有效的審計程序。
(三)分析程序用于總體復核
在審計結束或臨近結束時,注冊會計師運用分析程序的目的是確定財務報表整體是否與其對被審計單位的了解一致,注冊會計師應當圍繞這一目的運用分析程序。這時運用分析程序是強制要求。
1.總體復核階段分析程序的特點。在總體復核階段執行分析程序,所進行的比較和使用的手段與風險評估程序中使用的分析程序基本相同,但兩者的目的不同。在總體復核階段實施的分析程序主要在于強調并解釋財務報表項目自上個會計期間以來發生的重大變化,以證實財務報表中列報的所有信息與注冊會計師對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的了解一致、與注冊會計師取得的審計證據一致。因此,兩者的主要差別在于實施分析程序的時間和重點不同,以及所取得的數據的數量和質量不同。另外,因為在總體復核階段實施的分析程序并非為了對特定賬戶余額和披露提供實質性的保證水平,因此,并不如實質性分析程序那樣詳細和具體,而往往集中在財務報表層次。
2.分析程序在總體復核階段的具體運用。在審計要結束或接近完成時,注冊會計師需要通過執行分析程序對財務報表進行整體復核,以確定審計結論的恰當性和財務報表整體的公允性。
比較規范的會計師事務所執行審計完成階段的分析程序主要是執行三級復核,第一級是由另一注冊會計師復核,第二級項目組負責人復核,最后合伙人或主任會計師把關。
在執行分析程序時,合伙人(主任會計師)一般會閱讀財務報表(包括附注),并確定注冊會計師是否已經搜集到了關于異常的賬戶余額(或比率關系)的充分、適當的證據。例如,在財務報表審計業務中,公司的存貨、應收賬款等資產出現大幅度增加,貨幣資金出現大幅度下降,合伙人(或主任會計師)需要確定負責該公司審計的注冊會計師已搜集了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來說明這些數據的異常變動是真實、合理的,是由于行業不景氣或者產品結構老化等原因造成上述財務指標出現異常變動,從而確定追加審計程序的廣度。
應用分析程序應注意的問題
注冊會計師在財務報表審計中運用分析程序能夠提高審計效率,保證審計質量,但是在運用分析程序獲取審計證據時,還應與詢問、檢查、實地查看等審計程序相結合。
對于重要的項目,準確性較低或重大錯報風險高的項目不應過多的依賴分析程序的結果。如果某項認定的可接受檢查風險水平要求較低,而相關內部控制又很薄弱,注冊會計師過分使用分析程序的結果,會導致錯誤的審計結論。因此,注冊會計師這時可直接使用交易和賬戶余額細節測試獲取相關審計證據。
運用分析程序對財務報表認定只能提供間接證據。這是因為分析程序只能對財務報表認定提供審計的線索和指明審計的合理方向。證明力強的直接證據還得依靠交易或賬戶余額的細節測試來獲取。運用分析程序時存在分析程序結果顯示的數據之間存在預期關系而實際上卻存在重大錯報的風險,注冊會計師在實質性測試中未使用分析程序,并不構成審計程序有缺陷;相對于細節測試而言,實質性分析程序能夠達到的精確度可能受到種種限制,所提供的證據在很大程度上是間接證據,證明力相對較弱。從審計過程整體來看,注冊會計師不能僅依賴實質性分析程序而忽略對細節測試的運用。
運用分析程序要求注冊會計師具備相當的分析技能。而我國注冊會計師運用分析程序的經驗還不足,這可能導致注冊會計師放棄使用分析程序而直接使用細節測試程序獲取有關認定的證據,從而降低審計效率。
分析程序僅適用于數據之間存在某種預期關系的狀況。如果分析程序數據之間尚不存在預期關系或不可比,就不能運用分析程序。即使存在數據間的預期關系,采用分析程序也可能產生重大漏洞,因為這些數據不可靠,對于設計完好的、虛假的數據關系,分析程序就難以發現其異常情況。這就需與細節測試相結合。
運用分析程序需要一定的比較基準,才能夠評價相關的財務信息。但對于一些行業不存在可供比較的行業數據、歷史數據,如一些新發展起來的行業,沒有比較的前提,可能導致運用分析程序沒有效率和效果。建立有關行業的數據庫及時而有必要。
分析程序不能被濫用。并非所有認定都適合使用實質性分析程序。研究不同財務數據之間以及財務數據與非財務數據之間的內在關系是運用分析程序的基礎,如果數據之間不存在穩定的可預期關系,注冊會計師將無法運用實質性分析程序,而只能考慮利用檢查、函證等其他審計程序收集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作為發表審計意見的合理基礎。在了解內部控制和對內部控制進行測試一般不需使用分析程序,關于所有權的認定也不能使用分析程序。因此這就是分析程序有適用性的問題。
結論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要求注冊會計師關注被審計企業的經營風險,過高經營風險往往導致財務舞弊的發生,也帶來了審計風險。因此,注冊會計師在財務報表審計中應該把風險意識貫穿于審計工作的全過程,包括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識別可能存在使財務報表層次和認定層次產生重大錯報風險并進行評估,針對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實施進一步的審計程序,包括進行控制測試和實質性測試, 在審計臨近結束之前進行檢測總體復核財務報表是否有未被發現重大錯報風險。在審計的三個階段,分析程序的正確運用能夠提高審計效率,降低審計風險。
在審計實務中運用分析程序往往起到其他審計程序所不能替代的效果,事實證明,從已經披露的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報表舞弊案看,根據被審計單位披露的財務信息,和其他非財務信息,大多能通過分析程序發現相關項目的異常變動。分析程序雖然能夠提高審計的效率和效果,但是也有本身的局限性,分析程序只有與詢問、檢查、實地查看等審計程序相結合,與相關交易、賬戶余額的細節測試相結合,才能確保降低審計風險提高審計質量。
參考文獻:
1.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313號―分析程序[S].財政部,2006年2月15日修訂
2.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211號―了解被審計單位及環境并評估重大錯報風險[S].財政部,2006年2月15日頒布
3.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141號―財務報表審計中對舞弊的考慮[S].財政部,2006年2月15日頒布
關鍵詞:活性污泥 曝氣機 專家模糊控制
1 曝氣過程被控對象模型及處理
活性污泥處理廢水系統是一個多變量的分布參數線性生物化學反應過程,建立其數學模型是一大難題。本文僅討論曝氣機速度與溶解氧(DO)濃度之關系,簡述如下:
溶解氧(DO)的形成是非線性的,瞬間完成的;而氧的轉移是無源的,可用雙膜理論來解釋(見圖1)。
1.1 曝氣機
垂直提升式E型葉輪表面曝氣機的充氧量、葉輪直徑與線速度的關系有如下經驗公式:
Qcm=0.37v0.28·D1.88·K
(1)
式中 Qcm——標準條件下的充氧量,kg/h
v ——速度,m/s
D ——葉輪直徑,m
K ——池型系數(對方型池,K=0.64)
1.2 氧的轉移
氧氣轉移速率取決于下列各因素:氣相中氧分壓梯度;液相中氧的濃度梯度;氣液相間的接觸時間和接觸面積;水溫;污水的性質以及水流的紊流程度等。
當混合液中氧的濃度為零時,由于具有最大的推動力,因此氧的轉移率最大。在一定條件下,氧的轉移速率應等于活性污泥微生物的需氧速率:
dC/dt=Kla(Cs-C)
(2)
式中 C——液相中溶解氧濃度,mg/L
Cs——界面處的溶解氧濃度,mg/L
Kla——氧總轉移系數,L/h
1.3 溶解氧(DO)檢測
常用的DO連續測定方法是隔膜電極法。其隔膜采用聚四氟乙烯纖維、聚乙烯等組成,用鉑、金作正電極,鋁、鉛作負電極,電解液用氯化鉀等溶液。當把這種電極浸入測定水中,連通電流測定回路,則產生電流,其電流大小與水中通過隔膜的DO濃度成比例。根據DO儀的測定原理及電化學方程式分析有:
DOnt=DOst+rcm/α=(1-e-et)
(3)
式中 DOnt——t時刻DO的實測量值,mg/L
DOst——t時刻水樣中實際DO濃度,mg/L
rcm——實際OUR值,mg/(L·min)
α——DO儀氧電極響應速度的參數,min-1,在高濃度時 α=9.2min-1
可見,DO檢測是非線性,具有滯后特性。
綜上所述,可構成曝氣機速度控制系統方框圖,見圖2。
2 曝氣機轉速的模糊控制
模糊控制運用模糊邏輯進行直覺推理。它不需要對象的精確數學模型,適合于高度非線性、擾動因素大、純滯后、時變特性等對象的自動控制。實踐表明,與傳統的DDC和PID調節器相比,模糊控制器(FLC)有更快的響應和更小的超調,對被控系統參數的變化不敏感,能克服線性的影響。在此基礎上發展的專家模糊控制器(EFC)[1](見圖3),把人的經驗知識和求解控制問題的啟發式規則、手續進行模型化,強調知識的多層次及分類的需要。EFC在保持FLC優點的同時,豐富了適用于FLC的知識結構及內容,使其更具靈活性。
對于曝氣機轉速來說,其任務是將進水水質水量變化引起的DO改變盡快地控制在允許的范圍之內,且需有一定的魯棒性以適應廢水處理過程因素變化的需要。因此,曝氣機轉速EFC應具備這樣的控制思想:DO濃度偏離較大時,采取較大的控制量輸出(轉速變化較高),以體現糾偏迅速;DO濃度偏離較小時,采取較慎微的控制量輸出,以減小過調并提高對e和è的分辯率,提高調節精度。
其模糊查詢表如下:
若 |c1en|>A
則粗調
(1)
|c1en|>B>|c1en-1| 則中調
(2)
|c1en|>C>|c1en-1| 則細調
(3)
微調
(4)
上表中,優先級依次遞減。其中A>B>C為經驗值,en為當前采樣DO濃度偏離量,en-1為前一次采樣偏離量。
為便于實際應用,減少EFC的參數,對上述規則進一步簡化。
2.1 調節策略識別規則
IF |c1en|>6C THEN
L=1
(粗調)
IF |c1en|>3C>|c1en-1| L=3
(中調)
IF |c1en|>C>|c1en-1|
L=2 (細調)
L1=1 (微調)
上式中,優先級一次遞減。
2.2 控制規則和查詢表
IF E and EC THEN L (調節變量)
IF L and U THEN Y
其中E、EC、L、U、Y分別為DO濃度偏離量、偏離變化量、調節變量、調節策略、控制器輸出的模糊量。
輸出值Y經過逆量化后轉化成實際輸出量作為曝氣機轉速給定,通過曝氣機,改變充氧量,實施對廢水處理系統中DO濃度的控制。
轉貼于 3 仿真研究
以前面討論的系統為例來進行仿真研究,其控制系統見圖2。廢水處理系統的干擾D(S )主要是進水水質、水量變化,在這里將它看作理想的正弦干擾,其變化規律:
Q(t)=Q +5000sin(2πt)
S0(t)=S0 +0.05sin(2πt)
將EFC應用于廢水處理系統,并將它與PID調節器相比較。其中,設S0=0.150kgBOD/m3,Q=10000m3/d,f=(1/24)h,α=0.42
將EFC應用于廢水處理系統,并將它與PID調節器相比較。其中,設S0=0.150kgBOD/m3,Q=10000
仿真結果表明,EFC具有比PID調節優越得多的調節品質和對系統參數的魯棒性。
4 結語
究結果表明,活性污泥法廢水處理系統中曝氣機速度采用專家模糊控制具有良好的調節品質和對系統參數變化的魯棒性。EFC不需要確切了解對象的數學模型,設計原理簡單,對系統參數的改變不敏感,有較強的適應性;且方案實施簡單,性價比高,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關鍵詞:房屋建筑;節能環保;存在問題;節能對策
中圖分類號:TU201.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引言
建筑節能是全球性能源危機大背景下經濟發展的必然需要。能源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能源的發展更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當今世界,能源短缺問題無疑已經成為共同關注的熱門問題,能源短缺越來越明顯的制約著經濟發展。因此在建筑設計中提倡節能設計對于污染物的減排、生存環境的改善、生活質量的提高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房屋建筑節能設計的現狀
目前國家制定了建筑節能設計和施工規范,施工圖審查制度,建筑節能規劃設計是其中首要環節,是建筑設計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是從分析本地區的條件出發,將建筑設計、建筑微氣候、建筑技術和能源的有效利用相結合的一種設計方法,也就是說冬季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能來取暖,多獲得熱量和減少熱損失,夏季最大限度地減少得熱和利用自然能來降溫冷卻。在設計和施工各個環節,層層把關,取得了不少成果,如在建筑設計中,屋面和外墻普遍使用保溫材料,外墻門窗全部采用了中空玻璃,在多層低層房屋建筑中安裝太陽能熱水器,使用節能環保綠色材料等,經濟效益、環境效益明顯。
二、目前房屋建筑節能設計的存在問題
2.1部分建筑節能不合理
對于住宅小區最突出的問題是在規劃階段和初步設計階段很少根據夏季主導風向進行小區的自然通風模擬,并根據結果進行小區的合理規劃。由于布局不當而造成的部分建筑自然通風不良的并不少見。建筑單體的自然通風也未受到普遍的重視。許多建筑設計大面積的窗戶,而開啟部分的面積卻很小,由于缺乏自然通風,空氣流通不暢,很多時間需要開空調,室內空氣質量差,不僅增大能耗,而且對健康不利。自然通風優良的住宅,開空調的時間可以大大減少,空調的能耗也會大大降低。由于可以少關閉窗戶,居室內的空氣質量自然也就好了。所以,小區的規劃和建筑自然通風的設計,是與室內熱環境和人們的健康有密切的關系,也是建筑節能設計的重要環節,而這一環節在我市的許多小區設計中或單體設計被嚴重疏忽的地方。同時,許多建筑在建筑設計階段,建筑師對其進行過必要的節能設計,對建筑的布局、朝向、體形、間距、組團布置及強身、屋頂、地面、門窗等維護結構的構造、選材、熱工指標曾按照國家規范的要求進行了考慮。然而,在進行建筑采暖設計時,設計人員不按照建筑節能設計計算所得的好熱(冷)量指標確定采暖(空調)設備的數量,甚至根本不考慮房屋建筑已經采取的節能措施,仍然一如既往地按非節能建筑進行設計,或者是有考慮,但不是按設計計算結構執行,而是加以過大的保險系數,結果這樣所謂的節能建筑投入使用后,與普通建筑相比在能耗上并不節省,或者略有節省但效果不夠明顯,即人們常說節能建筑不節能。
2.2建筑外墻的遮陽運用被疏忽
設計師在建筑立面設計時,往往注重的是立面造型構造效果,而不考慮遮陽,所以形式作用大于實際功能,建筑遮陽有水平遮陽、垂直遮陽、綜合遮陽等,此外還有檔板式遮陽、簾式遮陽、百頁遮陽等。所以我認為建筑立面設計應與建筑遮陽設計相結合并注意三方面問題,一是明確各種外遮陽的適用性,二是從構件的設計上要處理好遮陽與隔熱的問題,三是合理布置遮陽板,避免影響室內空氣流動的速度。
2.3對建筑單體的通風設計考慮不周
在目前的市場經濟環境中,許多建筑開發商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一般會要求建筑設計人員采用最高容積率進行設計,甚至會出現超值設計的情況,如此一來便會致使許多建筑為一梯六戶或者一梯八戶,甚至是一梯十戶或者以上.這種建筑單體平面的通風效果將會很差,尤其在夏季的時候,室內會積聚大量的熱量無法較快散失,只能通過人工通風或者是空調進行降溫,從而極大的增加了建筑能耗。同時,在目前許多建筑設計中,一般是根據立面造型的考慮來進行建筑立面窗戶的設計,于是出現了采光面積大,但是可開啟窗戶面積小的情況,如此的設計不僅隔熱很差,對通風效果也更加不利。
三、建筑節能設計的對策
3.1采用節能技術和措施
把建筑節能工作的重點放在圍護結構保溫,推廣水源熱泵、地源熱泵等新技術,應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等方面,如現在江蘇地區低層和多層房屋都統一安裝了太陽能,而高層建筑則少有人嘗試,如果在高層建筑上為每戶安裝壁掛式外墻太陽能,則可以解決居民夏季洗澡及使用熱水問題,相比使用電熱水器和燃氣熱水器,節約的能源是很可觀的。此外,為了解決我們能源和環境的瓶頸,我們必須以實際的能耗數據為導向,以真正降低能源消耗為目標,開展建筑節能工作,從行為、管理、技術全方位落實,才能真正完成建筑節能重大任務。
3.2建筑朝向節能設計
朝向對能耗的影響也是比較大的, 正東向或正西向的房屋同正南的房屋相比, 全年綜合耗電量大約增加20%。在住宅設計中, 坐北朝南似乎已成為一種定律, 戶戶朝南又是房產商的招牌售房口號, 但這種做法不一定與當地的太陽入射角和主導風向存在因果關系, 理想的日照方向有時恰恰是最不利的通風方向。 朝向選擇需要考慮的因素有:
(1) 冬季能有適量并具有一定質量的陽光射入室內, 炎熱季節盡量減少太陽直射室內和外墻面。
(2)夏季有良好的通風, 冬季避免冷風吹襲。由于冬夏季太陽入射角的差別和朝夕日照陰影的變化, 我們應利用合理的朝向, 使建筑在夏季盡量避開南向烈日的炙烤, 而冬季爭取盡可能多的溫暖陽光, 使建筑獲得冬暖夏涼的宜人室內環境。
3.3住宅建筑外墻設計
近年來,隨著我國相關環保產業的大力發展,關于住宅的建筑節能材料也日趨多樣化。墻體型節能材料通過外墻外保溫技術,利用雙層聚苯保溫板,采用中空隔熱原理,在雙層聚苯保溫板和外掛玻璃幕墻間采用斷橋和充空氣夾層的手法來減少墻體結構的基本耗熱量并達到一定的室內保溫效果。目前市場上相關材料種類數量都相對較多,因此在選擇過程中一定要充分了解每一種材料的性能、價格、壽命等相關參數并結合具體實際,不能盲目選擇。新型的復合燒結墻體節能體系,可以生產出低能耗、低污染、高性能、高強度、多功能的墻體材料。發展綠色制磚技術,合理利用現有資源,設置生活及建筑垃圾,使“無用”變“有用”,還能更好的保護不再生資源,起到增強墻體節能的作用。大力推廣節能型燒磚窯的研究和開發,提高技術設備水平,降低能耗,淘汰落后的生產工藝,結合不同地區的資源情況,制定符合本地區特點的墻體節能體系的研發和運行。
3.4組織好建筑物室內的通風設計
通風節能設計,不僅有利于改善住宅室內的空氣品質,滿足人體健康舒適的要求,還叫減少開空調的時間,降低建筑的能耗。因而在建筑群體總平面布置和單體設計時,考慮自然通風是十分必要的。自然通風最基本的動力是風壓和熱壓,建筑物正面迎風時,建筑物表面的阻擋會使其迎風而產生正壓區,氣流繞過建筑物各側面及背面,便會隨之形成負壓區,使得建筑迎風面和背風面產生壓力差,改善了自然通風的條件。
結束語
建筑節能對緩解我國能源緊缺矛盾、改善人民生活工作條件、減輕環境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建筑節能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加強節能設計的實際應用,為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建筑科學的繁榮進步,創造良好的技術條件。為人類創造一個舒適、方便、經濟的生存空間。
參考文獻
[1]趙維福,李國林.建筑節能技術研究[J].應用能源技術,2006(5).
[2]陳慧,劉苗苗,徐曉晨.高層建筑的建筑節能設計[J].工程建設.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