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福建省高考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詩歌類材料作文;現代詩;意象
高考作文以其在高考語文學科中占據的半壁江山重要地位而倍受大家關注,2013年也不例外。2013年福建高考語文學科一結束,不少考生心里就發虛,都擔心作文會否偏題、離題。筆者有幸參加了2013年6月福建省高考作文閱卷工作,聽聞作文組組長的閱卷后質量分析,結論是:大家并非“憂天”,2013年福建考生作文平均分比去年下降,偏題離題現象較為突出。
本次考題材料是顧城的一首詩歌(原詩題為《憂天》,詩人顧城,考題中均未標注)。詩歌語言特點的概括性與多義性,增加了作文審題立意的難度,以詩歌尤其現代詩作為作文材料形式出現,自2004年來福建高考作文2013年是首次,讓不少考生意外,看不懂詩歌內容,也就無法準確立意。
一、考生習作片斷
以下是本人在閱卷過程中看到的部分考生的作文(開頭、結尾)片斷,立意大體有以下幾種:
片段1.“保護地球、保護環境”派。……地球失去引力?肯定和我們人類污染環境有關系,呼吁人們,好好保護地球吧……(抓“失去引力”)
片段2.“個人與集體”派:……地球失去引力,會變成流星,無依無附在天宇飄行,同理,一個人如果離開集體,那么也將困難重重,所以個人是離不開集體的……(抓“無依無附”)
片段3.“找準位置”派:……樹根只有向地底扎根才能保證樹木長得枝繁葉茂,一個人若不想無依無附也得像樹根一樣找準自己的位置……(抓“扎進地層”)
片段4.“未雨綢繆”派:……地球失去引力后會變成流星,無依無附在天宇飄行,我感到驚恐。生活中為避免出現類似的驚恐與憂心,需要我們常懷警惕之心,未雨綢繆……(抓“驚恐”)
二、原因思考
詩歌作者顧城雖是朦朧派詩人,但此詩內容卻一點也不朦朧,最后一句甚至把意思都表達出來了,但就是這么一首不難的詩,居然難倒了一大批考生,令人深思。除客觀上2013年福建整份試卷稍難、思維強度較高而導致考生寫作時間太緊之外,主要還有主觀上的原因:相當部分考生審題能力弱,沒有完全看懂這首現代詩,而只看到“角度自選”就抓“一鱗”棄“全魚”地片言立意、局部立意。
福建省語文學會會長王立根老師說:“作文要想得高分,首先得讀懂材料,包括在材料背后隱藏著的某種信念。”本次閱卷指導組作文組長余岱宗教授在閱卷后質量分析時也特別指出:“根據材料寫作,不可能只取局部,而不看整體立意。不是任何一句話,任何一個角度都可以寫,大家千萬別被通常的一句套話‘角度自選’所迷惑。”而一些考生并不明白這個道理,隨便從詩歌中選取一些詞句進而聯想和發揮,于是就有了諸如以上的立意。他們或讀不懂詩歌,不理解詩歌材料含義;或朦朦朧朧,半懂不懂;或抓現象而棄本質;或抓“一鱗”而棄“全魚”,不抓整體而抓局部地片面解讀、過度解讀,甚至錯誤解讀。
考生審題能力弱,讀不懂詩歌的現狀則反映出高中語文教學中現代詩教學的缺失。缺失造成的原因涉及教材本身的編寫以及教師的實際教學兩個方面。
其一,教材編寫上。在人教版高中教材中,現代詩只有包括《沁園春?長沙》等4首新詩在內的一個單元,且被安排在必修一第一單元,教師學生都不重視。
其二,教師的實際教學上。詩歌創作十分講究含蓄、凝練,詩人常運用意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詩歌(尤其現代詩)意象繁雜,不好學更不好教。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因為高考不考,大多數教師就“讀詩歌,講背景,介紹作者”急功近利走走過場地教學,對現代詩形式及詩意不作任何解讀,有的教師甚至讓學生自己讀、自己看、自己抄主旨……如此,學生怎能讀懂詩歌的意象、意境并分析詩歌的主旨呢?高一下來,對現代詩解讀能力還幾乎為零,高二、高三又不再涉及現代詩,當現代詩最后作為作文的材料出現在高考中時,學生不懂借助詩歌意象理解材料進而審題立意也就成為必然了。
三、出路探究
意象,解讀現代詩歌的鑰匙。
1.思想上重視
從高一開始,教師就要重視現代詩教學,尋求解讀詩歌的鑰匙――意象。“意”是意念,“象”是物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本次考題具象征意義的重要意象是:流星、樹根、地層、“自由”。)
2.訓練內容分層分塊
如果僅僅只學習教材上一個單元的現代新詩顯然遠遠不夠,教師應拓寬內容,通過指導學生鑒賞一些名篇佳作(如郭沫若的
關鍵詞:福建高考 現代文 感悟類作文
一、困境與思索
面對高考語文試卷中作文板塊70分的最高賦分值的誘惑,任何師生都希望在此處能為最后的成績多爭取些勝利的籌碼。盡管實際的作文教學常常是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但一想到作文在決戰高考中舉足輕重的地位,任何人都沒法甘心放棄。于是,在面對作文這塊擺在面前的硬骨頭一定要啃的挑戰時,我們就有了紛繁的戰略與戰術:分文體寫作訓練法;“審題――立意――構思――選材”四部曲訓練法;“鳳頭、豬肚、豹尾”步步為營設計法;并列式、總分式、正反式、遞進式、因果式等文段關系結構法;文采修飾法……眾法紛呈,不一而足,也不論它們有的是否有交叉或抵牾,有的是否片面或大而無當,總之是來個大雜燴亂燉,結果是老師攪得暈頭轉向,學生吃得消化不良。這樣的教學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雖說作文是“戴著鐐銬跳舞”,但如上述傳統的教學方法中給寫作內容和形式過多的要求和束縛,結果往往會使學生在寫作實踐中無所適從或顧此失彼。鑒于上述作文教學中的教訓,筆者一直在反思和摸索:能不能在高三這有限的時間內,找到一種能使學生事半功倍地成功寫作的作文模式和作文方法?這種模式和方法既要能使學生對其操作程序易于理解和掌握,又要簡約不簡單,能幻化無窮,為學生的作文提供充分自由的個性創造空間?
二、探索與發現
在一年一度的高考結束后的試題分析中,筆者在對自福建省高考自主命題以來歷年福建高考現代文閱讀選文的研讀、分析中,獲得了一些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法啟示。
現將2004-2007這四年的福建高考現代文的行文思路以圖表的形式梳理如下:
從上述對2004-2007年福建高考現代文閱讀選文的行文結構及思路的梳理圖表中,筆者發現了作者創作這些文章的一些規律和方法:
1、由于這些選文都是作者以一個對象為觸點,由此觸發廣泛的聯想和想像,最終的創作目的在于表達對生活、生命的思考和感悟,所以,它們都可冠以“感悟類”文章之名。
2、作者在選文中的創作思路流程都可用圖表表示為:
3、這些感悟類文章的感觸點可以是物,如《書》《日歷》;也可以是景,如《落葉是疲倦的蝴蝶》;還可以是生活瞬間細節/片斷,如《淚與笑》等。
4、這些感悟類文章的聯想和想像方式有:《書》的連鎖式(由觸點聯想出與之同類或近類的對象)、《日歷》的輻射式(分別由觸點的多個特點進行聯想)、《淚與笑》的對比式、《落葉是疲倦的蝴蝶》的因果式等。
三、實踐與總結
“讀寫不分家”、“以讀促寫”, 是已經過長期語文教學實踐證明的一條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由此,筆者在這一教學思路的指引下,嘗試將上述名家的感悟類文章的創作規律和方法引入到課堂,指導學生進行感悟類作文的寫作訓練。在第一次做這樣的教學探索實踐中,筆者在對學生進行了感悟類作文寫法指導之后,就07年福建高考作文“季節”一題,開展了一次要求學生進行行文結構和立意構思的訓練,取得較為滿意的教學效果。現將學生的創作思路提綱展示如下:
相對于07年考生作文(以高考評卷中抽出的優卷為參比對象)的構思和立意水平,筆者認為,上述教學嘗試中,學生的感悟類作文的寫作成效是顯而易見的。為此,筆者深受鼓舞,在后來的作文教學中,不斷地對學生進行這種感悟類作文的鞏固訓練,以期能被熟練掌握和運用。
在這樣的教學實踐和摸索中,筆者發現訓練學生寫感悟類作文有以下好處:
1、訓練感悟類作文有利于學生有邏輯、有條理地寫作
自作文由命題式向話題式轉變以來,學生寫作的自由進一步放開了,寫作的范圍也更大了。伴隨著這些改革之利,學生寫作的隨意性弱點――行文跳躍零散,段間銜接混亂;材料雜亂堆砌,材料與中心無法統一;雜思紛呈,立意群龍無首――也被充分地暴露出來。而感悟類作文“選定觸點――聯想、想像――思考感悟、總結提升”的創作思路流程,可以非常清晰地引導學生一步一步該怎么走,一階段一階段該寫什么:第一步要選定與話題有關的或能引出話題的觸點,對觸點進行或記敘或描寫或概述;第二步要由前觸點引發與話題相關的聯想、想像,對這些聯想、想像的內容進行或記敘或描寫或議論;第三步要對一、二步所寫的內容進行水到渠成地思考、感悟,順理成章地加以總結和提升,通過或議論或抒情的方式點明文章的主旨中心或論點。依據這樣的寫作流程,學生寫作的行文思路就有了明確的軌跡可遵循,就不會再是隨心所欲、信馬由韁了,也就達到了作文基礎等級中“結構完整”、“中心明確”的要求。
2、訓練感悟類作文有利于學生多角度地寫作
也許有人會對上述要求有質疑:要求所有學生都依照“選定觸點――聯想、想像――思考感悟、總結提升”這同一創作思路流程來寫作,這不是新“八股”?這不是與新課標中提倡的“寫作教學應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1]等理念相違背?這樣單一的訓練模式會不會造成學生作文的僵化和雷同?筆者認為這些顧慮都是不必要的,因為,雖然流程是限定的,但寫這類感悟類作文,最大的活躍點和開放點是在它的“聯想、想像”環節。聯想和想像的方式有連鎖式、輻射式、對比式、因果式等幾種,學生可以依據各自的思想取向和材料占有量來各顯神通,各展其才。而且,這幾種方法還可以提示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打開思路,以不同的方式來組織材料和安排文段間的關系,如連鎖式可以是層進結構,輻射式可以是并列結構等。這樣就既可以讓學生對作文話題的思考角度四面開花,又可以讓學生的寫作有可依的章法。
3、訓練感悟類作文有利于學生全面調動各種積累,內容充實、豐富地寫作
作文取材面狹隘、內容貧瘠陳舊,長期以來成為困擾學生的寫作瓶頸。筆者認為,學生之所以出現導致作文低分的上述硬傷,糾結點是學生在對自我生活體驗的開發上存在不足和欠缺。而在感悟類作文的寫作訓練中,學生可以運用前述的多種聯想和想像的方式,活躍思維,全面充分地調動學生的觀察、生活、情感、閱讀等積累,使學生較為流暢地實現由積累到寫作的遷移,從而使得寫作素材有廣泛的源頭活水。
4、訓練感悟類作文有利于學生真誠地、有個性地寫作
在作文教學中,由于我們常常會為了所謂的事例的典型、語言的文采,而容易片面地強化學生眼睛向“外”看的訓練――看時事熱點、看名人名言、看古典詩詞,盡管這些積累確實非常必要,但是,如果過于偏重,甚至以此為作文高分的取勝法寶,那么就勢必會導致學生只知收集他人的生活素材,而無視個人的生活悲喜;只會人云亦云地對公眾輿論亦步亦趨,而沒有了自己的思維空間和獨立的是非判斷;只會拾人牙慧,頂多是一個剪刀加漿糊的“縫補匠”,而不會有自己的創新。長此以往,學生的作文里將充斥著假、大、空,表面上材料豐富,底蘊豐厚,文采華美,但揭開這些技巧上的面紗,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文章中學生這一寫作主體的缺失,學生作為一個“人”的鮮活思想、真摯情感、獨特個性的蒼白!
而新課標中明確地指出,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激發寫作欲望。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2]顯而易見,上述我們在作文教學中傳統做法是一種只為應試的短期投機行徑,與作文教學的真正終極目標是背道而馳的。
作文與其說以素材和文筆取勝,還不如說唯有真情才有真正的成功文章。而感悟類作文,所謂“感悟”,是基于寫作者的真切感觸、真誠思考和個性領悟,因而它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寫出個性,寫出真情實感,這樣也就可以解決作文中素材大同小異、感情空洞等問題了。由此可見,感悟類作文訓練,不僅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現實時事,注重閱讀積累,也可引導學生由外轉內,回歸自我,去傾聽自我內心對外界點滴的回音,去真誠地關照自我的情感和思想,不斷地內省和提升,從而獲得真正地成長和成熟,并因此在對自我生命的真誠擁抱中獲得生命的自豪。而一個人只有在對自我感到自豪的時候,才會自信、坦誠地展示自我,自由、大膽地表現自我獨特的情思和個性;也只有這樣,他的作文才會真正達到“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的真誠,從而達到以真情感人的效果,而且也滿足了高考作文“感情真摯”、“有個性色彩”的要求。
綜上所述,通過對感悟類作文寫作方法的總結和教學實踐的摸索,筆者認為讓學生訓練感悟類作文,可以較好地貫徹新課標的相關理念,更好地實現作文教學的目標,是一種非常值得推行的行之有效的作文訓練模式。
“紛繁世界,智者不惑。”雖然我們很難達到智者洞察一切本質的境界,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做一個有心人,在教學中不斷地反思、摸索和實踐,不斷地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從而使我們的教學活動能化繁為簡,讓學生獲得的教育成效不斷趨于最大值。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文本閱讀 寫作能力 語言知識 篇章結構 語料庫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1問題的提出
寫作是四項語言技能中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部分,是語言生成能力的重要表現。外語教學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為目標,而筆頭表達也是應用能力的重要表現之一,一份好的筆頭寫作需要作者很好的構思,收集信息,組織語言,作者不僅需要有一定的語言基礎,更要掌握各種寫作技巧和策略(王篤勤,2010),因此,寫作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寫作能力訓練是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衡量教學效果的標準之一。
筆者在多年的高中英語教學實踐中發現,很多學生英語作文離高考作文的要求還有距離,具體表現在:語句不通順,語言錯誤多,詞匯貧乏,詞、句型使用不恰當,語篇連貫性差,篇章構建和審題能力弱;在闡述自己觀點時無話可說,偏離主題現象嚴重。
2問題的解決
2.1利用課文閱讀,夯實語言知識
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是寫作的基礎,要想提高寫作能力,必須掌握足夠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正如著名英語語言學家威爾金斯所說:“沒有語法,難以表達;沒有詞匯,寸步難行。” 因此,利用課本閱讀教材的語言知識,設計有意義的語言實踐活動,在運用語言的實踐活動中,內化語言知識,發展語言技能,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加強詞語造句訓練。句子是語言表達的基本形式,組詞造句是寫作基本功。而課本閱讀材料中豐富的詞匯、詞組、固定搭配、習慣用語和句型是訓練造句的好素材。比如,在學習了there be句型,讓學生們模仿造句,要求盡量運用所學詞塊。有位學生寫到:Nowadays there exists a strange but common phenomenon that people would rather spend much time on their phone than talk to their parents. From my point of view, it is essential for us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chatting with our parents. Even a simple "Good morning" can warm their hearts. Just forget the phone and communicate with them. Don't be self-centred and share your happiness and sadness with them.這篇學生的作業多處運用了本課中所學的詞塊,增強了語言的連貫性和整體性,提高了表達的準確性,也提升了學生的謀篇布局的能力。此外,英語課文中有許多高級詞匯、復雜句式或精彩片段。教師可以創設情境,鼓勵學生借鑒課文語言,通過仿寫等形式將課文中的精彩詞句融入自己的寫作中。
2.2利用課文閱讀,搭建篇章結構
教師除了訓練學生扎實的語言知識,鼓勵學生靈活運用外,還應該幫助學生掌握篇章的邏輯結構,讓學生從宏觀上整體把握文章的結構框架與思維脈絡。北師大版的Unit9 Car Culture中有這三個句子:1.In the last ten years, the number of cars on the road in Britain has gone up by 30%. 2.Traffic is one of the major causes of global warming and climate change. 3.Leg power can save you money, keep you fit and help you live longer. And regular exercise cuts the risk of heart disease by 50%.通過分析我們會發現Sentence1---the present situation, Sentence2---the main cause, Sentence3---the solution.這三個句子跟我們目前的作文模式很像,第一個句子發現現象,第二個句子分析原因,第三個句子提出建議。于是,讓學生模仿寫作,本人覺得效果還不錯,以下是其中的一個例子:In the last few years the number of trees in the forest has decreased sharply. Developing economy is one of the major causes of air pollution and climate change. Planting trees can fresh the air, keep you fit and help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2.3建立語料庫
學生表達能力的強弱與他們的詞匯量大小有必然的因果關系,因此筆者要求學生要準備一個小巧精致的筆記本,隨時放在手邊,不時把老師課堂上講到的、自己閱讀時碰到的、從好的習作中學到的好詞好句記錄下來,熟讀熟記,并靈活運用。同時也可以分類型把一些好的范例收錄下來,學習模仿。考前有效地回顧語料庫能讓語言豐富并鮮活起來。
3總結
寫作是一項最復雜的輸出技能,也是高中英語教學的薄弱環節。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不能孤立地開展寫作教學,而應結合其它技能綜合進行,不然學生的寫作能力就沒辦法得到提高。北師大版的教材中的每個單元都有與之話題相關的閱讀文本,而這些閱讀文本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最好的寫作范本。教師應依托課文素材,“讀寫結合”,借鑒文中的話題、篇章結構、對好詞好句的積累,并對課文進行總結、拓展和分析,讓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能夠慢慢總結出一些好的寫作技巧,切實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重視閱讀,發展想象力
閱讀文質兼美的文章,能使學生增長知識,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能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產生豐富的想象力。為了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要求學生在閱讀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了解作者。對作者的經歷、風格及所屬流派有所了解,有利于理解作品的主題、特點等,從而展開合理的想象。如李白是浪漫主義的杰出代表,他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想象非常豐富,月亮本是無知無情的,但詩人通過豐富的想象,將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隨風飄到夜郎西,賦予月亮以人的情感色彩。
(2)把握情感基調。弄清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情感,就能在閱讀中定下想象的格調。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一開頭就點明“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因而文章描述的清幽美妙的荷塘月色圖中就流露了作者那隱隱卻又是深沉的孤獨與苦悶的心情。
(3)抓住修辭。閱讀時可以借助修辭來展開想象,體會作品中所描述的形象及意境。如《明湖居聽書》中白妞說書那段“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帖,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唱了十數句之后,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我們在閱讀這段文字時就可以借助修辭感受音樂的美妙。
(4)重視積累。要培養想象力寫好文章,就要有豐富的詞匯和廣博的知識,這就要求學生在閱讀時作好讀書筆記,不斷豐富詞匯和積累材料。
2.細心觀察,豐富想象力
協作和觀察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作文教學中要培養想象能力,加強素質教育,就必須教會學生觀察,并幫助他們養成經常觀察的習慣。觀察訓練,可以從多方面進行,這里主要談兩個方面:
(1)指導觀察大自然。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調動五官,多看多聽。美麗的景色、壯麗的河山都能喚起學生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從而激發他們豐富的想象力。
(2)借助課文插圖及直觀教具或制作的課件。課文插圖和直觀教具或課件能通過視覺直接在腦海中產生形象,豐富想象力。如教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時,就可以利用文中插圖要求學生認真仔細地觀察畫面,畫面上是渭城附近的客棧,屋旁有小橋流水,楊柳依依,有正在餞行的主客雙方及鞍馬。授課時教師就要求學生口頭表述畫面的內容,根據詩句寫一段文字,再進一步指導學生展開想象,描寫自己與親友送別的一個場面。
同時,應要求學生在細心觀察的基礎上,弄清事物有哪些特征,然后展開想象,最后琢磨怎樣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寫成日記或文章,以發展和豐富學生的想象能力。
3.體驗生活,充實想象力
生活經驗愈豐富,學識愈多,想象的翅膀也就愈豐富。在作文教學中,要經常帶學生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觀察大自然;要鼓勵學生利用節假日深入社會,到工廠、社區、農村、超市等地去感受生活,并要求寫見聞心得。一方面通過具體的人和事喚起他們對真善美的熱烈追求,激發他們熱愛勞動,尊敬勞動者的感情,另一方面則體驗生活,積累生活經驗。此外還可以通過改編演出課文劇本來把握文學作品與現實生活的關系,領略生活是文學藝術源泉的道理,從而充實學生的想象力。
4.強化訓練,鞏固想象力
(1)用形容詞描繪事物。形容詞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狀、性質、發展變化的狀態的詞。在運用形容詞描寫人或事物時必須具有想象力才能準確地表示人或事物的狀態,如用“灰蒙蒙、崔嵬、嶙峋、綺麗、瑰奇”等詞寫一段話描寫自然景物,學生組織語句的過程就是展開想象的過程。
(2)改寫、續寫訓練。目的是著重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謀篇布局的能力。如將《皇帝的新裝》進行續寫、將《桃花源記》進行改寫等都很有利于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和開創性思維。
(3)看圖作文訓練。看圖作文要求在觀察繪畫原作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填入大量想象的細節。
(4)片段作文訓練。提供一則材料,要求根據材料展開想象。這樣的作文,從某種程度上說,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有利于學生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發揮。
[關鍵詞]寫作素材 積累運用 考場作文
高考作文評分細則“基礎等級”內容項要求:材料豐富能夠充分表現主題的,可視為“內容充實”;“發展等級”中“豐富”和“有創意”,就分別包含了“材料豐富:與“材料新鮮”兩項內容。如果單獨審視材料項,它在作文中的運用情況,就決定了作品的不同等級:
寫作素材,是用語言負載思想的。材料豐富,語言和思想也會隨之斐然。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作文的差距,是由材料造成的。現在,一方面作文素材方面的報刊、書籍非常豐富,另一方面。很多學生紛紛反映,作文材料背過了,卻用不上;用上的,卻用不好。面對優秀作文,學生感慨無限:里面的材料我也知道!――別人文中有,而自己筆下無。
可見。材料是有效提升作文水平的關鍵,也是制約作文成績的瓶頸。
在作文素材中。大部分為人物類材料。人物事例是學生作文中出現最多的素材類型,問題也最大。比如大都采用“篇+材料1+材料2+材料3+結尾”的結構模式。并且,對人物事例僅僅敘述,然后生拉硬扯地掛靠題意。整篇文章有拼湊之嫌,干癟無味。
下面,我按照材料使用的順序,就人物類材料的分析處理與運用談幾點看法。
一、掌握材料要善于“抓詞”
在諸多作文素材資料中,不乏對古今中外各個領域中知名人物的介紹,少則幾百字,多則上千字。如何有效掌握這些材料呢?從提取關鍵詞入手!把大篇幅的材料概括成幾個關鍵詞,可起到化繁為簡的作用。讓關鍵詞統領材料的主體內容,在人物和詞語之間建立起聯系。一旦想到某個人物,就會自然聯想到這幾個詞語。
換個角度,我們面對一個寫作題意時,通過表達題意的詞語,去聯想與之相關的人物素材。這些關鍵詞就成了選材的“標識”。如此,便可做到任意調用材料。既解決了看過很多材料卻用不上,用了又不恰當的問題。
這些關鍵詞分開看,可當作獨立的寫作話題:合起來則能相互關聯,深入思辨,提高文章的思想性。
比如:[海子]――幸福、完美、行走、自殺;[黃舸]――感恩、信念、82個城市、13000公里路程;[馬云]――阿里巴巴商務網站、堅持;[科比]小飛俠,大神,蛻變,總冠軍,刻苦。
二、分析人物要善于抓特征
善于分析并概括人物的主要特征為一句話,目的也是化繁為簡,較之提煉關鍵詞語。句子則使認知更加具體化,話題指向也更明朗。便于進一步挖掘提煉。
比如:[王進忠]――知恩圖報,記住別人的好。[楊麗萍]――追求自由的鮮明個性;成功的奧秘(舞蹈天賦,熱愛自然,不懈追求,個性與自由,勇于創造等)。
以上是積累階段,是應試寫作不可或缺的準備階段。
三、運用之法――善于“點”亮
通過是抓“點”。來“點”亮你的文章。
什么是點?點在哪里?
“點”是人物身份事跡中的“反差交結”處,是事情起因和根源,是能“見大”之一、或“細節”。比如:季羨林的“點”是成就之高與做人調子之低;馬云的“點”是身材、相貌條件之差與見識非凡、性格堅毅勇于堅持。
善于抓點,就可以濃墨重彩地去挖掘、探究、評議。如:
[科比]NBA賽場上不乏籃球天才,而科比的成功卻另有原因。當年湖人教練在科比與奧尼爾之間進行選擇的時候,他選擇了前者,理由不是科比如何出色,如何技藝純熟,如何具有潛力,而是科比是繼喬丹之后,又一個能夠“刻苦訓練”的人。
[黃舸]一個重病少年,卻把足跡遍及82個城市、行程13000公里,是什么支撐著他完成了一個健全人都不易完成的壯舉?是信念!這個信念并非轟轟烈烈,而是一個再樸素不過的愿望:向曾經幫助過他的人說一聲“謝謝”。感恩,就是黃舸的信念。生命之軀可以終結。而信念之火可以熊熊燃燒。
怎么來“點亮”?
相對于“介紹說明”,評點則是一種提煉和挖掘,變更視角后的再認識。具體操作:
A.重組詞語或事跡:一般人物事跡大多按時間先后順序介紹的。選料入文時,可根據表達需要,按新的角度重組。深入思考,挖掘提煉,選好角度。同一個材料,可以提取不同的角度,總有一些角度是最恰切的。――石墨與金剛石成分相同而結構各異,性質和價值則有天壤之別。
[史鐵生]他有充足的理由自怨自艾、自卑自戀,然而,他卻在雙腿失去自由,用雙手奔跑、用心靈去飛翔,并贏得了他人的敬佩和愛戴。也許,他永遠失去了行走的快樂,然而卻擁有了無數的讀者。
B.引入一些其他的詞語、材料(人物或事例)。
引人詞語:比如針對李嘉誠之子李澤楷13歲到美國加州自勵之事,可引入“富二代”的教育與成長等話題。
引入人物:講述史鐵生,可以引人海子――一個是詩人,一個是作家;都用文字尋求世界的完美。各自關照社會與生活的情懷不同,一個棄世,一個堅強生存,一個為人痛惜,一個人為人敬佩。
C.對照:包括人物素材內部的自身對照和引入事例人物的對照。按其性質。可分為同類襯托和異類對比。
比如塞萬提斯:
西班牙斗牛士名磨滅與而塞萬提斯筆下的主人公卻騎驢留名:
西班牙塞萬提斯與丹麥安徒生――文學家更受人愛戴:
西方最著名的文學與東方泰戈爾對比
文壇上永遠高懸的太陽與日不落大英帝國i一文學不朽
非常倜儻之人(報任安書語)的傳奇經歷與窮困潦倒的經歷對照:
通過這種比照,可以讓作品的思想更加深刻,主題--鮮明突出。
D.提高語言表達的力度――濃墨重彩,極盡鋪陳渲染之能事。
[李四光]在黎明的曙光初綻之際,他以愛國、歸國、報效祖國為光榮:他用自己扎實雄厚的地質理論知識為國家尋找石油,為國家摘掉了“貧油國”的帽子,為國爭了光;給國家的發展和進步帶來了一片光明。
評析:相對于時下的影視明星而言,李四光算不上新鮮的材料,但是文段利用他名字中的“光”巧做文章,寫得妥帖真切,富于感染力。
[李白]當詩仙寬袍棄履,舉起樽而邀明月,沐月華而影三人的那刻,這一絲浸透了蟾暉的酒香便飄飄搖搖了千余年,縈繞在數萬才子的鼻尖揮散不去,似是還攜了月下那人的三分不羈。這瞬間的感悟,便在孩童清亮的誦讀聲中變為醉人的永恒。
因為不凡,那些即逝的側影竟躍過了文明的更替,僅憑一個瞬間,締造了無盡的永恒。
2009年福建省作文“這也是一種……”
四、有關材料運用的教學構想
1.每天一料。
要求學生每天課前介紹一則材料,板書重點內容或詞語,可以是某一人物的事跡、言論也可以是關于此人的評價文段。選材要典型新穎。突出時代性與代表性,最好有具體易記的細節。趁熱打鐵,介紹完后立即構思成短文,第一次是為用而用,可以續寫、擴寫、仿寫、改寫……不一而足,目的在于理解它、熟悉它。
2.“供料”作文
作文前,給學生提供一定數量的形式各異的作文素材,讓學生從中選用。素材選取要求大多數與本次題意相關,還可以提供一些不相關的素材讓學生分析鑒別。每次作文素材不重復。任何一個材料,最少用過兩次后,才能變成自己的,進而在實戰中做到信手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