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村調查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村情簡介
村位于哈喇河鎮西南端,距鎮3公里,總面積13.9平方公里,大部分面積屬于涼山和半涼山,平均海拔在2240米以上,全村552戶,2112人,下轄河邊、那多、背陰坡、后山4個村民組,村支部現有黨員32人,村干部3名,全村居住皆是少數民族回族,是典型民族村寨。全村有耕地面積4973.55畝(人均2.304畝),其中2020年度馬鈴薯種植1460畝、玉米900畝、烤煙308畝,蔬菜813畝(辣椒278畝)、經果林900畝、魔芋25畝,蕎麥314畝,其他作物253.55畝。有林地10853.1畝,森林覆蓋率51.6%。年平均氣溫19℃,無霜期180天,年降水量840毫米。農作物以馬鈴薯、玉米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烤煙、蔬菜、水果等,其中三個村民組屬涼山和半涼山,適宜種植馬鈴薯、高山冷涼蔬菜。受高海拔、土地貧瘠、資源性等嚴重影響,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較低;村民收入以種植馬鈴薯、玉米、蔬菜和養殖能繁母牛、山羊以及外出務工為主。
(二)貧困情況
現目前全村人口有552戶2112人,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05戶518人,截止2019年底,85戶463人已順利實現脫貧,2020年計劃脫貧20戶55人,現貧困發生率為2.6%(兜底14戶21人);
二、安全住房情況及“3+1”補短板情況
(一)歷年來危房改造共414戶,竣工率100%。
(二)2020年住房補短板8戶;脫貧形像提升補短板47戶。
三、飲水安全情況
河邊村全村共實施安全飲水項目四個,鞏固改造工程一個,現全部完工,全村農戶安全飲水得到全面保障,所有農戶均達到1135標準。
四、醫療保障方面情況
全村參合率100%,家庭醫生簽約率100%。現有大病10人(其中貧困人口7人,非貧困人口 3人),慢性病25人。
五、教育保障情況
(一)義務教育階段:全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23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學生53人。
(二)非義務教育階段:歷年來高中(中職)及以上享受教育資助89人,現在高中(中職)及以上享受教育資助77人(其中高中或中職38人,大專17人,本科22人)。截止2020年7月30日,全村沒有一名輟學學生,全村無漏助或疑似漏資助情況,
六、基礎建設情況
(一)“組組通”
全村共實施4條組組通公路,里程25公里,已全部完工,全村自然村寨全面覆蓋;實施串寨路建設1290米(寬2.5米)。
(二)“三化”
修建情況:完成聯戶路硬化292戶,10141㎡;完成院壩硬化324戶,8359.8㎡;房前屋后排水溝1戶,10米,全村實現全覆蓋。
七、產業發展情況
(一)種植方面:2020年度馬鈴薯種植1660畝、玉米900畝、烤煙308畝,蔬菜613畝(辣椒278畝)、經果林900畝、魔芋25畝,蕎麥314畝,其他農作物253畝。
(二)養殖方面:全村共養牛668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養牛214頭)。全村貧困戶有81戶獲得政府產業補助資金1萬元,應購買牛150頭,實際購買到位151頭,現貧困戶存欄牛214頭。全村共養羊3100只,其中28戶建檔立卡貧困養羊1001只。
八、易地扶貧搬遷情況
(一)原搬遷:無。
(二)新增搬遷:納入全縣計劃新增2萬人搬遷任務有3戶14人。
九、黨建情況
有黨員32名(含2名駐村干部),其中預備黨員2名,女黨員3名,少數民族黨員32名,大專及以上學歷6名,入黨積極分子3名。
十、特殊人群情況
(一)2020年農低保:24戶55人。
(二)特困人員(五保戶):10人。
(三)孤兒:3人。
(四)困境兒童:1人。
(五)留守兒童:40人。
(六)80歲以上老人30人。
(七)一二級殘疾人口16人,三級智力殘疾人口3人。
馬務村,隸屬于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高橋鄉,處于西安市和咸陽市的交界處,全村人口2000人左右,農民主要以種田、種植大棚蔬菜、經營食品廠和外出打工等為主要經濟來源,人均年收入約為13300元。村內設有多家食品廠,如李媛食品廠、培培麻花廠、康鵬食品廠等,這些不僅帶動了本村內居民的收入水平,也為外村的居民提供就業崗位。
二、調查過程
此次調查主要是通過走訪農民家里進行訪問以及上網查詢方式等進行調查。首先通過走訪農民家里和他們進行交談,初步了解農民落實農村養老保險政策的基本情況,調查期間剛好遇到村民繳納2016年養老金費用的時候,于是通過查看繳費清冊和聽取他們間談話進一步了解到農村養老保險的實施現況;其次,通過上網,進入陜西省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網上查詢系統,進入個人賬戶查看具體信息。
三、調查背景與目的
2009年政府制定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政策,2010年10月1日這一政策在全國開始實施。接此通知,高橋街辦也自即日起開始實施這一政策。自此至今,這一政策已在?@塊土地實施七年之久。作為較早實施農村養老保險的一批,高橋街辦見證了它一步步的發展,直至現如今越來越成熟的體制。所以,為了探究農村養老保險政策具體的實施現狀,為此對馬務村農村養老保險進行進一步調查。
四、調查結果與分析
在調查中發現,農村養老保險在馬務村已基本做到完全落實,覆蓋面達到100%,由此可見這一政策在這塊土地已經得到大力推廣和普遍得到人們的接受。在對這一政策實施期間展開具體調查時發現,這一政策自實施以來進行了數次改革,其中最主要體現在養老金的領取金額上,人們領取的金額越來越多,這也使得農民的老年生活得到越來越有力的保障。另外,農民對于農村養老保險政策也發生了觀念上的轉變,對于它也從剛開始的陌生和猶豫變成現如今的熟悉和欣然接受,這不僅體現在參加農村養老保險的人數,更是體現在人們繳費的積極性。縱觀農民養老保險在馬務村的實施狀況,可以看出經過時間的洗禮,這一政策取得一步步的發展直至越來越成熟,為農民給予越來越多的福利,成為農民在進入老年生活的保障。
在此次調查中,主要從資金籌集的來源、養老金的領取情況、人們對于農村養老保險政策的看法以及農村養老保險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展開。
(一)資金籌集
目前馬務村農村養老保險資金籌集由個人繳納和財政補貼兩種部分組成。
1.個人繳納。個人繳納分為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等12個檔次。其養老金繳納金額采取自愿方式,參保人員可根據經濟承受能力自主選擇繳費檔次,領取金額和繳納金額成正相關關系,即個人繳納越多養老金的領取也就越多。但基于農民的收入較低和農村養老保險的實施正處于發展前期等情況,所以在調查中發現個人繳納100元的居多,占到總繳費人口的98.2%,而其他的1.8%也都是在1000以下。
2.財政補貼。個人繳費100元的國家補貼30元,個人繳納200元的國家補助35元等依次上加,即每提高一個檔次,在原基礎上增加5元。在財政補貼中,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省財政補助、市財政補助、縣財政補助。因為大部分農民個人繳費100元,所以主要對個人繳納100元的財政補貼作了進一步調查,發現在30元補助中,省財政補助15元,市財政補助7.5元,縣財政補助7.5元。
(二)養老金領取
年滿60周歲的,符合條件的農民可每月領取養老金。但養老金的領取金額依據個人繳納的金額和年齡,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領取的金額也一直在調整中。對于自實施政策開始的年滿60周歲的農民是第一批領取養老金的群體,他們沒有繳納養老金而直接享受效益,在他們身上見證了農民養老保險的前期發展和進步。自實施的第一年,由于各種不完善,養老金的發放數額較低,滿60周歲的領取80元,滿70周歲的領取130元等依次上加。到2014年進行一次改革,在原基礎上加50元。2015年又進行了一次改革,在2014年的基礎上增加10%,至今仍實施該政策。
在調查中發現,農民對于農村養老保險政策非常稱贊,拍手叫好。實踐證明,這一政策的制定是集時代之所需,集農民之所需。現如今,老齡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獨生子女的趨勢一直持升,許多家庭存在“4+2+1”組合模式,即一對夫婦既要贍養上面4位老人,又要養育下一輩,這無疑使得家庭經濟負擔增重,隨之產生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而農村養老保險政策可以通過作為保障農民老年生活的基本方式緩解這一問題。其次,農民屬于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基本沒有固定的工作單位,并且由于收入水平較低從而儲蓄也較少,所以在年老、身體條件不再支持工作的條件下就不會享受到領取退休金來保障老年生活,而只能靠傳統意義上的“養兒防老“這種方式來保障老年生活。而農村養老保險政策打破了這一傳統觀念,使農民老年有了固定的養老費,從而不再單靠子女養老,這不僅緩解農村重男輕女的偏見,更是使農民做到老有所養。
然而這一政策的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許多問題有待改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繳費方面,農民的意識還在進一步轉換。因為這一政策實施時間還太短,而農民完全接受還需一個過程。在調查中發現,早期的一批繳費人中,繳納最低養老金金額也就是個人繳納100元的占到98.2%,難于保障農民的老年生活。當進一步詢問其原因時,大多數農民表示說不太清楚,只是因為繳納100元的人多,所以他們選擇隨大流,而這也在他們的認可范圍之內。改變這一現象就需要通過政府有關部門繼續做好農村養老保險政策的推廣,加強宣傳力度,引導農民對養老保險進行購買。
2.資金籌資能力弱,籌集結構不夠完整。目前農村養老保險資金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財政補貼,二是農村集體經濟補助,三是農民個人繳費。在調查中發現,馬務村農村養老保險結構并不完整,只有個人繳費和國家財政補貼兩部分組成,而缺少集體經濟補助,這相當于少一部分的養老資金籌集金額;另一方面,因為農村地區自身經濟情況限制,農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這直接決定農民對于金錢有著較為嚴格的支出,使得個人繳費普遍偏低,農村養老保險資金籌集較為困難。因此,在國家財政補貼較少,農村集體經濟給予補助又難以落實的條件下,農民收入水平低、收入增長緩慢更加大了農村養老保險資金籌集難度。所以這就需要大力發展該農村經濟,打造特色產業,如近幾年國家也加大力度通過補助激勵農民發展綠色大棚蔬菜,以此促進農民的收入水平,從而改善該村的經濟情況。除此,生產食品也是該村發展的另一條特色發展之路,應鼓勵發展民間企業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該村經濟發展起來,不僅補缺集體經濟補助的空余,減輕農民的負擔,更是使得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使得農民有了更多的閑置資金,以此完善農村養老基金結構和資金籌集能力,從而使農村養老保險政策實現其真正價值。
一、我們所做的主要工作是
一是合理規劃布局,抓好核桃苗木、天麻、半夏、生豬等優勢產業,肉牛,蠶桑,園區中藥材農產品基地建設,壯大“一村一品”發展規模。立足資源和傳統優勢,我鎮按照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要求,確立了核桃、生豬、肉牛、中藥材、蠶桑、蔬菜種植等特色產業作為主攻方向,要求各村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布局,大力招商引資,建立特色基地,把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努力打造“一村一品”特色鎮、特色村。目前初步形成了以社區為重點的核桃產業,以金山觀村為重點的蔬菜產業、以生豬、肉牛為重點的大柏埡村、以糧油為重點的多寶村、化琳村;以中藥材為重點的回龍村、以肉牛、天麻為重點的明清村、以蠶桑為重點的金鼎。“一村一品”塊狀經濟凸現特色。
二是培育壯大規模企業、種植大戶,以規模生產、種植、養殖、政策扶持為依托帶動“一村一品”發展。目前,我鎮的核桃苗木種植規模達到600余畝,輻射帶動150戶農戶從事相關產業發展。規模養豬大戶4戶,肥豬年出欄2000余頭。肉牛養殖大戶2個。
三是搞好人才培訓,培養“一村一品”帶頭人我鎮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力度,通過各種方式和載體,多種渠道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和“一村一品”帶頭人。組織村干部、企業家、種養能人參加鄉鎮組織的培訓班進行生產技術、管理知識和市場經濟理論的學習。三是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目前已培訓1000人次,提高農民實用技術和就業能力。
二、發展“一村一品”的下步打算
我們將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培育龍頭企業為途徑,進一步發揮優勢產業,加強特色基地建設,大力培育特色品牌,不斷拓展農產品市場,努力推進“一村一品”建設格局向前發展。我們將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第一、合理規劃布局,抓好優勢產品基地建設,壯大“一村一品”發展規模。立足資源和傳統優勢,緊緊圍繞“壯大核桃、天麻種植,發展中藥材產業”的發展目標,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布局,建立特色基地,培育典型農戶,進一步把特色產業做大做強,打造特色鎮、特色村。
關鍵詞:金陵村;集體建設用地;農地入市;措施建議
在現行的《土地管理法》中,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可自由出讓,但集體建設用地,其中包括宅基地、公益性公共設施用地和經營性用地不能出讓和抵押。然而,一方面,土地征用制度的漏洞逐漸顯現出來。政府低價從農民手中收購土地,通過“招―拍―掛”的形式,把土地炒到天價,從而獲得高額報酬,農民卻并沒有從土地的增值價值中獲得實惠;另一方面,通過宏觀調控的方式抑制房價的呼聲越來越高。因此,逐漸放開農地入市政策,允許集體建設用地直接入市,是推進我國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必不可少的措施。2015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要加快引導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這一舉措旨在通過市場化手段,激活被長期壓抑的土地、資金等生產要素,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效率,促進農地入市的發展。本文將從金陵村跨縣出讓用地指標,直接拍賣集體建設用地的改革措施出發探討其農地入市的發展過程,并總結相關經驗,提出相關問題和建議。
一、金陵村二組農地入市的現狀
四川省都江堰市天馬鎮金陵村二組,共有78戶300多人,占地總面積達282.4畝。當地老百姓收入來源主要靠種地,沒有工業或農業上的大型支柱產業。百姓的舊宅占地面積大,但房屋大多破舊,居住條件較差。外出務工人員較多,承包地大多閑置或贈予他人耕種。由此一來,該村的經濟發展落后,土地資源配置效率較低。
2008年汶川地震,金陵村屬重災區之一,房屋受損嚴重,對重建工作提出了嚴峻的考驗。災后重建過程中,大多數村民缺少資金重建住房。金陵村二組組長積極爭取到了整理土地出讓指標的試點機會。本組村民和外組村民自愿整理出土地150多畝,其中安置小區金陵花園僅占地40多畝,節約出110畝集體建設用地。農民住進了漂亮牢固的新房,并將原有的房屋拆掉復墾為耕地。為了金陵村二組未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增加收入來源,組長決定僅賣掉節約出的110畝集體建設用地中的約76畝地,以15萬元/畝的價格賣給成都市溫江區用于還債,剩下的約34畝用地指標借成都市進行集體建設用地直接入市拍賣的試驗機會在成都市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出讓。這塊地以44.2萬元/畝的價格成功出讓,土地使用權出讓期限40年,土地將用于發展農村養老。在金陵村實現農地入市的過程中,合法擁有建設用地使用權的農戶和村組集體聯合,與有意的社會投資方締約,在確保先為農戶修建住房的前提下,允許投資方在集體建設用地上,從事符合規劃的投資、建設和經營活動。這與十七屆三中全會的土地制度改革綱領相一致。
二、金陵村農地入市經驗
(一)合理分配入市收益,全面保障農民和集體經濟組織的權益
災后,農民不僅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家,土地流轉收益中扣去各種稅費的大部分款項都分配到農民手中,小部分用于發展集體經濟。金陵村二組在集體建設用地入市中的收益基本上都以直接和間接的方式回饋給了村民。一部分收益按照合理比例補貼給失地農民,另一部分用于發展農村養老,增加社會福利,促進經濟發展。而且整理復墾的耕地連同村民原有的承包地按人口進行了調節分配,承包地又重新回到農民手中,并且完成了承包地的確權頒證工作。相比于原有的征地制度,農民的權益更大程度上得到了保障。農民在農地入市過程中,掌握了自,自覺自愿參與了集體決議,與政府公平“對話”,兩者之間的矛盾均在過程中內化。政府及社會企業均從此次農地入市中獲益,農民更是成為土地入市流轉最大的受益者。
(二)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和配置效率
金陵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使得土地資源的配置效率和價值大大提高。一是整理節約出的宅基地使得土地資源利用率提高,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應。新增了較多可供進行大規模經營管理的土地,有效促進了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并逐步形成規模經濟。二是土地和房屋的增值吸引越來越多有實力的企業及社會資本的投資,帶動了當地的服務業、旅游業及農業的發展,增加了就業機會,吸引一部分轉移到城市的勞動力回流農村,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勞動力缺乏的現象。三是耕地并沒有完全消失,使得農民有地可種,排除了長期依賴傳統農業的農民的后顧之憂,讓他們的基本生活得以保障。四是拍賣的集體建設用地發展起來也將給村民帶來醫療、衛生和養老等方面的福利。同樣面積的土地在整理入市之后比之前創造了更大的價值。
(三)加強基層民主建設,給農民以充分的自
金陵村二組之所以能順利將集體建設用地成功入市拍賣,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以農民的意志為轉移,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建立合理可行的入市機制。同時,政府部門注重加強基層民主建設,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給予正確的宣傳、引導和幫助。政府和村民建立起了信任,兩者之間不存在信息不對稱的現象,村民較高程度上實現了自治。這為農地入市的順利進行奠定了扎實的群眾基礎。
(四)明確土地產權,完善登記制度
農地入市涉及諸多方面的問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在重新整理分配土地的過程中,確定土地產權是非常重要的環節。首先,需要明確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產權包括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其次,登記和整理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各個地塊使用權相應的范圍、面積和用途等具體情況,只有完善的前期準備工作才能為土地交易入市打下扎實的基礎。
(五)規范農地入市的形式和程序
參照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或轉讓的法定形式,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基本形式包括出讓、出租、轉讓、抵押和轉租,對于涉及商業、旅游、娛樂等經營性項目的用地要求通過招標、拍賣、掛牌等公開交易方式取得使用權。為了減少村干部和有關政府謀取私利,強拆強流轉等侵犯農民權益的想象發生,規范農地入市程序,所有流程按照規定簽訂相關合同并辦理登記確認手續。這個過程強調公開、民主。
三、存在問題
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直接入市是解決當前農村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低和發展農村經濟的大勢所趨。但是,目前我國發展農地入市僅僅停留在摸索階段,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和挑戰。筆者通過對金陵村的調查,并結合我國農地入市的發展現狀,提出了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失地農民的長期生存問題有待解決
農地入市必然會減少耕地面積,使農民完全或部分地離開長期賴以生存的土地,要解決農地入市之后遺留下來的農民長期生存問題,這就要求有健全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為農民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在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的大前提下,金陵村農民的社會保障工作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雖然,金陵村二組將整理出來的約34畝的土地拍賣出讓,吸引社會資本發展農村養老事業,但是,社會資本投資必定要求一定的利潤回報,這可能會增加農民負擔,阻礙農村養老事業的發展,不能從真正意義上給農民提供合理有效的生活和養老保障。
(二)農地入市事后監督體系不健全
農地入市處在初期階段,土地管理方面的政策及法律法規并不完善,而且土地管理部門對土地的監督管理大多在土地開發利用之前,對土地開發利用之后的監督管理則缺失。就金陵村二組而言,集體建設用地入市之后,如何結合實際情況發展創造更大經濟效應和增加農民勞動力價值的產業?農地入市后,農村的土地被大量的開發利用,土地價值實現較大程度的增長,土地增值在給農村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也將伴隨城鄉土地價格新的不均衡現象的發生。如何減小土地交易的風險,穩定土地交易價格?如何避免農地入市事前、事中及事后信息不對稱和新一輪“尋租”現象的發生?這些問題的出現都將成為阻礙農地入市可持續發展的隱患。解決農地入市事后的一系列問題需要健全的土地監督管理措施,顯然目前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完善,金陵村也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
四、結論
本文通過對四川省都江堰市天馬鎮金陵村二組集體建設用地直接入市的情況進行分析闡述,總結了經驗,提出了存在的問題。總的來說,相對于土地征用而言,農地入市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但是,如果沒有嚴格規范的制度保駕護航,農地入市發揮的作用將十分有限。為了充分發揮農地入市流轉的積極效應,在考慮農地入市內部結構及外部因素的基礎上,應當從以下幾點完善農地入市的調控制度:一是發展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二是降低土地供需雙方的交易摩擦成本,形成競爭機制,穩定農村土地價格,發展涉農保險行業,分散農民在農地入市過程中可能遭遇到的風險;三是修改《土地管理法》,完善農地入市的配套立法,進一步明確土地產權,完善登記制度,形成規范的農地入市的程序。
總而言之,通過一系列措施的落實,土地管理制度的不斷改善,農地入市一定會為農村土地問題和經濟發展創造新的局面,成為推進城鄉一體化和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動力。
參考文獻:
[1]李中.農地入市流轉對土地資源配置效率的影響[J].財經問題研究,2012(12).
[2]張志強,高丹桂.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直接入市:相關研究和觀點綜述[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08(05).
[3]黃楠楠.“農地入市”問題之我見[J].南方論壇,2014(06).
關鍵詞:房屋開裂 調查報告
根據河南省國土資源廳領導的指示,河南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災害應急中心于2013年7月26日派出應急調查專家組,對河南省西華縣大王莊鄉方莊行政村高莊村調查村民房屋開裂情況進行了現場調查。現將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一、基本災情與險情
西華縣大王莊鄉方莊行政村高莊村位于縣城南側約12 km處,距省道102線大王莊段約1 km,坐標:東經114°32′42.57″、北緯33°42′52.57″;屬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
村內居民共85戶、約320人。村內房屋構造多為磚木結構,房屋開裂的有9戶、每戶開裂房屋1~3間、威脅48人。
2013年7月15日西華縣大王莊鄉方莊行政村高莊村村民高學海到大王莊鄉國土資源所反應自已的房屋在最近半個月內連續發生裂縫,院內土地及院后道路上有明顯裂痕。
據村民高新軍介紹房屋建于17年前,裂縫不記得啥時出現的,開始只是一條很細的裂縫,后來越來越大,以為是房屋下折,后用水泥灌漿,填充裂縫;最近半個月以來用水泥灌漿后的墻體又發生了新的裂縫,寬約1至2厘米,并且裂縫還在繼續發展。
調查人員在村民高新軍家看到,高新軍主房4間,為磚木結構(瓦房),院內有條明顯裂痕,呈西南至東北走向延伸到屋內東屋門框下方的地板上。在屋內看到裂痕從門框斜角處一直延伸到墻面。房屋幾乎每面墻上都有不同長短的裂縫。房屋的南墻與西墻之間的裂縫最為嚴重寬達3 cm。
村民高學海在高新軍家西側,房屋損壞也較為嚴重,家中地板及房屋也有多處裂痕,房屋夾山已發生錯位。調查人員又走訪了7家,看到這7戶村民家中地上及房屋都有不同程度裂痕。
二、災害類型和規模
高莊村房開裂房屋集中在村西南部及東南部兩處,均為集中成片分布。房屋開裂的有9戶、每戶開裂房屋1~3間、威脅48人;房屋開裂較嚴重的兩戶村民為高學海和高新軍家,位于高莊村西南角。
三、災害變形特征和初步成因分析
高莊村房開裂房屋均為東西向3~4間,開裂方向為南北向、南西~北東向或北西~南東向,裂縫寬度為1~3 cm。開裂處均為應力集中的山墻、過梁及窗戶等墻體結合處,呈現典型的受力不均勻而引發的墻體開裂;且開裂房屋室內普遍較為潮濕,地面大部有沉陷。
據訪問該地沒有漲縮土分布,村莊附近沒有取水深井,地下水位在9.5m左右;該地沒有地下礦藏開采,也沒有淺表性構造斷裂通過,未發現地裂縫;故房屋開裂原因不可能由地面塌陷、地裂縫及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引起。
調查訪問中得知,開裂房屋均為90年代以來從村莊內部外遷的新修房屋,房屋基礎為圈梁形式,基礎埋深在1 m左右;西南部開裂房屋其基礎位于以前的打麥場與莊稼地交界處,東南部開裂房屋其基礎位于以前的莊稼地里,且房屋前均有已干涸的水塘。
房屋開裂原因推測為房屋基礎未處理好,由此引起地基不均勻沉陷,造成房屋開裂。
四、穩定性分析和發展趨勢
高莊村房屋開裂目前還在發展,據村民反映7月15日在墻上貼的紙張20日就被撕裂了,故房屋開裂還處于不穩定狀態。
五、目前已采取的防范對策、措施
接到群眾反應情況后,縣國土局當即向市局地礦科匯報,市局工作人員立即組織縣國土局、大王莊鄉政府等相關人員到現場進行實地調查,并做了相應的監測措施。
在村民高學海和高新軍家建立了2個簡易監測點,委派專人進行監測預警,同時對村民進行了防災知識宣傳講解,要求村民汛期加強防范。
六、結論及建議
(一)結論
1、西華縣大王莊鄉方莊行政村高莊村房屋開裂的有9戶、每戶開裂房屋1~3間、威脅48人;
2、房屋基礎未處理好,由此引起地基不均勻沉陷是房屋開裂災害形成的主要原因;
3、開裂房屋目前變形特征明顯,處于不穩定狀態。直接威脅9戶48人的生命財產及39間房屋安全。
(二)防治建議
1、因房屋開裂還在繼續發展,建議進行房屋變形監測預警,劃定房屋開裂變形防范區,設置警示標志,一旦房屋變形加劇、或開裂速度加快,應盡快采取避讓搬遷措施;
2、建議當地政府指派專人進行監測、巡查,提醒村民注意防范,加強宣傳力度,提高村民的防災意識與防災自救能力,發現險情及時上報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