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正式辭職信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首先,感謝領導及同事在這一年里,對我工作的支持與幫助。在這一年里我學到了很多,得到了很多。在xx公司這段時間將會是我一生中,都難以忘卻的寶貴財富。同時這段時間里發現了自己很多不足之處,需要改進的地方也很多。
在技術部的日子里,因為工作的關系,與同事朝夕相處,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我從內心希望這份友誼能繼續并永久維持下去。
但現在因為我個人的原因,經過深思熟慮地思考,我決定辭去我目前在公司所擔任的職位。對由此為公司造成的不便,我深感抱歉。同時也希望公司能體恤我的個人實際,對我的申請予以考慮并批準為盼。
最后,我真心的希望xx公司能在今后的建設與發展旅途中步步為贏、蒸蒸日上!
再次感激!
關鍵詞:知識管理 核心競爭力 知識磁性 磁效應
分類號:G356.8
1、引言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成為企業重要的戰略資源,如何通過知識管理實現對知識、信息的體系化處理和整合,將知識轉化為企業競爭優勢,促成其他業務單元的高效運作,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焦點。目前不少學者對知識管理與核心競爭力之間的相互作用機理展開了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識創新、知識管理系統構建、隱性知識的開發利用、知識價值鏈、知識聯盟、個人知識和企業知識管理等領域。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從知識的磁性視角全面闡釋知識管理與核心競爭力的相互作用關系,通過分析面向知識管理的核心競爭力以及面向核心競爭力的知識管理,創造性地在知識管理中引入磁場的概念,并論證知識磁性和知識磁場的存在,分析知識管理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磁效應作用機理,為全面系統地分析知識管理與核心競爭力間的關聯作用提供全新的研究視角。
2、知識管理與核心競爭力的內涵
2.1 面向知識管理的核心競爭力
核心競爭力自1990年被普拉哈拉德(c.K.Pra-hald)和哈默(Gary Hamel)在《哈佛商業評論》上提出之后受到了廣泛關注。隨著企業管理理論的進步和發展,核心競爭力已成為眾多企業確定其知識專長和境域的聚焦鏡,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核心競爭力進行了研究。著名學者巴頓將核心競爭力賦予知識的內涵,指出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在長期過程中,不斷學習、積累、沉淀知識所形成的難以模仿的、具有企業特性且不易被交易的,能夠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的企業專有知識和信息,是企業所獨有的提供競爭優勢的知識體系。因此,面向知識管理的核心競爭力即是指以知識為中心,著力于企業知識資產、知識體系的培育和更新,將知識管理作為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環節,構建企業獨有的知識體系,從而形成帶有企業鮮明特征的競爭優勢。也就是說,企業核心競爭力是基于企業知識管理的,在此過程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獲得成長的動力,得到不斷提升和發展。
2.2 面向核心競爭力的知識管理
近年來,知識領域的相關研究成為學者們研究的熱點和焦點,知識管理作為一門年輕的學科得到快速發展。達文?波特認為知識管理的關鍵涵義在于在充分肯定知識對企業價值的基礎上,通過特定的信息技術,創造一種環境,讓每位職員能獲取、共享、使用組織內外部的知識信息以形成個人知識,并支持、鼓勵個人將知識應用、整合到組織產品和服務中去,最終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和對市場反應速度的管理理論和實踐。因此,面向核心競爭力的知識管理是以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和發展為目標,通過構建企業知識庫,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企業內外部知識網絡互動,拓展企業知識容量,疏通企業知識傳輸渠道,在知識共享、整合、創新過程中構建知識體系,實現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相互轉化,在知識創造、積累、運用和擴散中,提高企業學習能力、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最終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3、知識磁性的確立依據及相關概念
3.1 知識磁性的內涵
物理學中把能夠吸引鐵、鈷、鎳的性質叫做磁性,具有磁性的物體稱之為磁體。這里的磁體是自然界存在的物質,隨著科學的發展,逐步證實一切物質都具有磁性,特別是生物體的磁性得到了較多的研究。學者通過對知識管理的深入研究認為企業知識同生物體一樣也存在生命周期。知識的生命周期是由知識積累(產生)到知識共享、整合(發展)再到知識價值的增值(繁榮)再到知識更新、再積累(重生)的生命過程。在一個生命周期中,企業不斷從內外部獲取、吸收和積累知識,進行知識共享、整合和創新,實現知識在應用過程中的增值,然后企業在現有知識積累基礎上獲取新知識,重復進行企業知識管理,實現知識增值。因此,可以將知識看成一種特殊的生命體,根據現代科學技術中一切物質都具有磁性的觀點,本文認為知識存在磁性,將其稱之為知識磁性。但知識磁性與物理學中物質的磁性有所不同,在本文中指在知識管理過程中知識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產生的指導和引領作用。
由于知識具有波粒二象性,因此知識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顯性知識,另一種是隱性知識。顯性知識主要體現的是知識粒子的性質,而隱性知識主要體現了知識波的性質。所謂顯性知識,就是事實知識和原理知識,是可以傳播和共享并且有規律可循的;而隱性知識是技能知識和人力知識,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知識。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之間的聯系如圖1所示:
在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中,又分別可以分為編碼知識和未編碼知識。相對于顯性知識而言,隱性知識在整個知識管理中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它是隱含的、未編碼、高度個人化的知識,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礎,是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也是企業創新的關鍵,其外顯化的過程就是企業核心競爭力表達的過程。因此,知識磁性主要是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在其相互轉化過程中,劃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作用。在知識管理過程中知識吸收、知識創新、知識整合和知識應用的4個階段都存在著顯、隱性知識不同程度的相互轉化,所以知識管理過程也是知識磁性發揮作用促進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的重要過程。
3.2 知識磁場的形成
磁場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特殊物質,而磁體周圍存在磁場。在浩瀚的宇宙中,一些物質借助磁場向對方施加強大的影響。對磁體磁場的分析往往借助于磁極以及虛擬磁感線。知識作為一種磁體其周圍也存在著知識磁場,那么知識磁體的磁極以及磁感線的界定就尤為重要。
在知識磁體中,舊知識和整合之后的新知識分別是磁體中的兩個磁極,知識整合的過程形成磁體中從舊知識磁極指向新知識磁極的若干條磁感線,那么舊知識體系、新知識體系以及知識整合過程三者便構成了知識磁場的主要部分,而知識創新是切割磁感線的線圈,創新過程也是線圈切割磁感線形成電流的過程,促進磁場中“知識電流”的產生,這樣就形成了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知識發電機。知識發電機將產生的能量不斷對外輸送,實現知識的應用和生成,促進企業知識體系的形成,將知識顯性化于產品,并使知識電流通過企業“能力用電器”,促進企業核心競爭力各個維度能力的提升。知識電流從企業知識發電機不斷流出,將知識轉化為企業能量對外輸出,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產品質量得到提升、成本有所降低,企業管理水平、營銷水平、生產能力、服務能力等各方面能力構成的核心競爭力則充當了回路中的用電器,這個過程即形成企業內部知識回路。知識磁場的形成和企業內部知識
回路分別如圖2、圖3所示:
3.3 知識磁效應
物理學中將物質磁狀態的變化引起的物質其他性能的變化以及其他性能變化所帶來的物質磁性的變化統稱為磁效應。磁效應是物理學中的概念,主要指磁鐵、電流的磁效應以及熱磁效應,但隨著科技發展,發現生物體廣泛具有磁效應,并且大量非生物體也具有磁效應。而磁效應這一概念也逐步延伸,從物理學逐步延伸至經濟管理領域。但目前經濟管理領域的學者對磁效應的研究還不多見,也沒有明確對知識磁效應的內涵及其作用機制的研究,只在相關文章中引入磁效應和場的概念。本文認為,知識磁效應是知識管理在知識體系形成過程、內外環境變化帶來的企業知識不斷更新以及企業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相互轉化形成企業自有知識體系的過程中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改變和提升。
生物體在生命過程中產生的磁場隨生物體的生理狀態和病理狀態發生變化,知識磁場也會隨著企業內外部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發生變化。知識的這種磁效應是在企業知識管理過程中逐步發揮作用的,知識的磁效應也就是知識管理對核心競爭力的磁效應。知識是通過知識管理過程的知識吸收、知識創新、知識整合以及知識應用4個階段形成知識發電機并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產生磁效應的。當外界環境發生變化時,企業吸收外界的知識在知識體系中進行整合,融入知識創新元素,形成新知識,并將新知識運用到企業的各個能力維度的提升。在危機事件中,知識管理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磁效應會顯得尤為突出,對企業及時應對突發事件有積極作用。危機事件對企業的知識磁場產生一定的干擾,企業吸收危機的信息并根據危機事件的類型以及危害程度,在企業知識體系中進行知識整合和創新,提出應對危機事件的新思路,發掘企業在危機事件中急需提高的能力,通過知識管理過程提升企業能力,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危機事件的進一步擴散和蔓延,從而使企業在處理危機事件的同時也提升了核心競爭力。
4、知識管理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磁效應
4.1 知識吸收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磁效應
知識吸收是企業知識管理的首要環節,是企業從內外部環境中獲取和積累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過程。企業通過已有的知識路徑,識別對企業有利的知識和信息,對知識進行學習,加強對外部環境的認知、掌握、運用和開發,發掘競爭對手的外溢知識信息,在知識吸收過程中不斷提高企業對知識和信息的識別能力以及對自身知識的駕馭能力,促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知識吸收有助于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可持續性。
知識吸收對核心競爭力的磁效應表現為知識吸收改變了企業知識磁體的磁極。企業通過對新知識的吸收,豐富了自身的知識體系,從而使知識磁體的磁極不斷增強。知識吸收的過程實現了企業的知識更新,有利于企業知識結構的改善和知識存量的增加,使知識磁場的磁極和知識磁體的磁力均有所增強,并增加知識電流的產生,為企業產品創新、工藝創新提供持續的創新動力。同時,知識吸收過程也是企業不斷適應環境變化的過程,知識吸收使企業了解外部環境信息,及時制定出相應的對策,特別是有利于提高企業對突發危機事件的信息獲取能力和反應能力,促進企業競爭力的多次正向循環和強化,不斷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4.2 知識創新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磁效應
知識創新是對知識磁場中磁感線的切割過程。在物理學中,對磁感線進行切割會形成電流,那么知識創新對知識磁場中磁感線的切割就會產生知識電流,進而在企業內部形成知識發電機。知識創新是企業技術創新、工藝創新、產品創新的基礎,企業通過知識創新帶動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從而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難以模仿性。
知識創新通過切割知識磁場的磁感線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產生磁效應。當內外部的環境發生變化時,企業吸收新知識,并進行知識創新和利用,產生切割磁感線的動力,知識線圈連續轉動,從而產生知識電流。但是隨著企業遇到的內外部環境的不同,企業知識吸收的狀況有異,知識磁場就會發生變化,因此產生的電流強度也不同。核心競爭力作為這個電路中的唯一用電器,在不同強度的知識電流作用下,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有利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各個能力,如生產能力、管理能力、技術能力、營銷能力、服務能力等的創新、改進和提升,并最終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知識創新不斷切割知識磁場的磁感線,產生知識電流,帶動知識線圈不斷轉動,并由此產生企業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的動力。核心競爭力的動態、正向變動使企業長期處于競爭優勢地位。
4.3 知識整合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磁效應
知識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本構成單元,不論是顯性知識還是隱性知識,都需要通過知識的整合才能發揮其重要的作用,知識整合是知識積累的延伸和知識共享的深化。企業僅僅進行知識吸收和知識創新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對知識進行整合/r能充分發揮知識體系蘊含的巨大價值。知識整合過程是形成知識磁場中知識磁感線回路的過程。知識整合將企業吸收的新知識、創新的知識以及原有的舊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和內外部的組合,在知識體系內部形成由舊知識磁極指向新知識磁極的磁感線。進行外部整合以構建企業適應環境所需的競爭能力,進行內部整合以夯實企業的知識基礎和完善企業的管理系統,不斷優化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知識源和知識細胞,有利于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系統性和延展性。
知識整合的范圍、效率以及彈性大小直接決定了知識磁感線的強度和密度。其范圍越廣,知識磁感線的輻射范圍越大;其效率越高,知識磁感線的排布密度就越大;其彈性越大,知識磁感線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作用范圍就越廣、作用力越大,知識的磁效應越強。知識的磁效應越強,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促進作用越強;作用范圍越廣,對企業的發展就越有利。因此,知識整合的效率、范圍和彈性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系統性和延展性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
4.4 知識應用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磁效應
知識應用是企業在經歷了知識吸收、知識創新、知識整合三個環節之后,具體運用知識指導實踐的過程。它是知識管理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磁效應的外化體現,是知識管理對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作用直接接受市場競爭考驗的關鍵環節。知識應用即將知識融入企業管理實踐、產品生產、銷售和服務的過程,有利于企業形成模塊化的生產方式、特色銷售方式和服務模式,從而形成企業獨特的競爭優勢,有效地保持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特質性。
知識應用環節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磁效應是隱性的,通過將一個個知識元融入到產品或管理環節實現。知識應用將企業知識體系融合為若干不同功能的小知識元,這些知識元在企業的管理以及產品的生產、銷售和服務環節進行集聚和融合,形成若干個知識磁場,使企業在產品生產和流通的各個環節都能及時掌握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并迅速將知識和信息傳導至企業管理層。管理層快速響應新的市場環境,加快企業對新環境的適應速度,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搶先,占據競爭的絕對優勢地位。知識應用對企業的營銷能力和服務能力的提升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企業通過營銷知識和服務知識的應用,能夠更加有效地促進企業產品的銷售以及顧客滿意度的提升,從而形成企業的特色營銷文化和服務文化,同時也帶動企業以企業文化為載體的隱性知識能力的豐富和提升,進而有效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作者簡介]孟京頤(1969―),女,河南省許昌市人,許昌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文章編號]1009-3729(2014)04-0092-04
[摘 要]網絡英語語言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變體,反映了網絡文化與網絡生活的變化,因而以某種形式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網絡英語新詞的生成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語言現象。英語新詞從產生到逐漸傳播,再到被普遍應用成為一個約定俗成的詞匯單位,是大腦運用認知語言學的隱喻、諧音、轉喻等修辭手法對新事物進行思維的結果,其生成過程既隨意、簡單,又抽象、復雜。由此產生的多數新詞已經固化成凝固詞,在句法上具有獨立性,在語義上具有完整性,在語用上具有經濟性。網絡英語新詞構詞的突出特征就是靈活多變:一是構詞方式靈活多變,主要有縮略法、詞鏈類推法、同音借用法;二是語義變化靈活多變,主要有擴大舊詞含義、縮小舊詞含義、引申舊詞含義、改變舊詞詞性等。網絡英語新詞的發展呈現出不斷增加、求簡、趨繁、多語化和重應用化的趨勢。
[關鍵詞]網絡英語新詞;認知語言學;隱喻;轉喻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4.017
互聯網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尤其是對網絡語言的影響。目前,互聯網上使用最多的語言是英語,網絡英語新詞是互聯網飛速發展的衍生品,這些新詞被認為是網民進入虛擬空間的身份符號,網絡語言的使用是虛擬社區特有的標志。網絡新詞作為語言學的一個分支,它的研究方法與一般語言學的研究方法是一致的。語言學包括認知語言學、生成語言學、比較語言學、類型語言學等。本文擬從認知語言學視角分析人們對網絡英語新詞的整個認知過程,揭示英語詞匯在語境、社會心理等作用下發生的語義轉移,同時對網絡英語新詞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以期為網民更好地認識和利用網絡英語語言提供理論支撐。
一、網絡英語新詞的構詞特征
瑞士語言學家費爾迪南?德?索緒爾[1]認為,新詞是以一定的語音形式與一個全新概念或意義相結合的在語言運用中具有穩定性和復雜性的語言單位。網絡英語新詞構詞除了符合索緒爾對新詞的界定之外,其突出的特征就是靈活多變。這種特殊的語言變體不拘泥于語法限制,拼寫簡單隨意,構詞方法和語義靈活多變。
1.構詞方式靈活多變
網絡英語新詞構詞方式的多樣性充分說明了網絡語言靈活多變的特征。從詞匯學的角度看,網絡英語新詞多用縮短式或組合式構成法,意在簡潔明了、經濟方便,這既符合語言經濟的原則,又可以滿足網絡用戶的心理需求。
(1)縮略法。縮略法就是把詞的音節加以省略或簡化,是語言的一種簡化用詞現象[2],具有字數少,結構緊湊,易讀、易寫、易懂等特點,符合語言學家Zipf[3]的省力原則與Mantinet[4]的經濟原則。縮略法的認知理論基礎是:大腦的認識活動是在記憶知識的基礎上以最節約的方式進行,遇到繁雜冗長的短語或者詞匯,大腦便潛意識地去繁就簡,用簡單具體的概念取代復雜抽象的概念。換言之,縮略語具備人們認知事物的2個特點:一是容易引起并保持人們的注意;二是便于記憶和使用。語言的省力原則在形式上即是語詞的縮減。英語是表音文字,詞匯是系列字母的組合,其經濟原則主要體現在字母的縮寫,縮減字母的原則取決于使用是否便利。縮略構詞法主要有以下5種。其一,首字母縮略法,如EEC――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共同市場),A/S/L――age/sex/locati(年齡、性別、地址),FYI――for your information(供你參考)。其二,音節省略法,如pgup――page up(網頁上翻);pgdn――page down(網頁下翻),nat――nationalist(民族主義者),mod――modern(時髦的)。其三,詞素改變法,如biz――business,plz――please,wot――what。其四,成分省略法,即用1個成分來替代復合詞,如server(服務器)代替client serve。其五,單詞截短法,如con 來自convention,decaf 來自decaffeinated,vert來自vertical,sig 來自signiture。總之,英語新詞簡化形式之多、簡化程度之大使我們目不暇接。這些詞從無到有,逐漸固化為網絡語言中的詞匯單位。
(2)詞鏈類推法。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新事物新現象促使許多具有同一特征的詞匯以系列化的形式出現,而已有的詞匯已不能準確地表達它們,短時間內創造新詞也并非易事,最便捷的方法就是舊詞的再加工創造,詞鏈類推便是其中一種。詞鏈類推法屬于認知語言學理論范疇,符合人們認知事物的思維模式。大腦認知新事物時首先會把具有同一特征的系列關聯詞匯歸類形成詞鏈,例如把詞匯歸為電腦類、家庭類、教育類、經濟類等,然后再在每類詞鏈范疇中找出反映此類詞匯共性的一個基本詞,這樣基本詞匯范疇下便可以容納較多的相關詞匯,最后以基本詞為核心詞再與其他附屬詞結合便可發散性地形成許多系列“家族詞匯”,即詞鏈。大腦一旦形成詞鏈思維模式,就可以進行類推,自創新詞。例如,與電子相關的詞匯可以仿照以下的模式類推自創:eservice(電子服務),ecash(電子現金),erevenue(電子商務收入),等等。顯然這一系列新詞的基本詞是e(electronic),其他與之組合的詞稱作附屬詞,只要在意思上能夠入列的任何詞都可以和e搭配,生成“家族成員”。再如,與污染相關的詞有environmental pollution(環境污染),thermal pollution(熱污染),internal pollution(體內污染),visual pollution(視覺污染),antipollutionist(反污染者)等;與隔閡相關的詞匯有generation gap(代溝),credibility gap(信譽隔閡),culture gap(文化隔閡),communication gap(通信隔閡)等。這些詞形成之時,也許是出于語用和表達便捷的需要,而一旦被接受,就會凝固成一個整體意義。詞鏈類推法造詞功能強大,人們以此可自創大量形態類似的系列英語新詞。
(3)同音借用法,也稱諧音法。諧音法構詞的2個基本要素是主項和隨激項,其構詞過程可以從以下2個角度來進行分析:第一,從話語者的角度分析。話語者之所以能借用同音造詞,是因為大腦對于語言符號所產生的第一本能反應就是語言符號的聲音形式,即語音。主項(目標詞匯或者句子)通過語音刺激大腦進行聯想,使大腦本能地搜尋所儲存的另外同音或者近音卻不同義的詞匯,借諧音建立音聯關系,然后以此為基礎生成音相似而義不同的新的義項新詞,即隨激項,用之取代繁雜的句子或者音節長的單詞。網絡中以諧音修辭法聯想的隨激項往往簡短、實用,縮短了網絡輸入時間,其形式多以單個的字母、數字或者字母的組合出現,簡稱諧音“字母詞”或“數字詞”。如IC――I See(我明白了);good 9――good night(晚安);It’s up 2 u――It’s up to you(這由你來決定)等。第二,從聽話者的角度分析。
當聽話者看到隨激項新詞時,會本能地將之與熟悉的舊詞(諧音主項)建立音聯關系,并在此基礎上,結合生活經驗、邏輯推理、語境聯想、背景知識等手段識別并找出與新詞最為相融的對應表達,從而實現對同音聯接的理解。在諸多網絡英語新詞中,同音借用語占據流行語相當大的比例,通過諧音修辭后的字母詞或數字詞,具有簡約、生動等特點,符合網民社交方便快捷的主觀需要,以及實現自我價值和宣泄情感的表達需要。正因為如此,很多同音借用詞被廣泛應用,并且逐漸成為固定詞項。
2.語義變化靈活多變
語義變化不是人們的任意行為,有其語言學上的理論依據。張永言[5]指出,詞義從歷時的角度可分基本意義和引申意義、詞源意義和現行意義。基本意義就是原詞義項,也就是我們最早習得的舊詞的含義,原詞義項又通過人們認知機制以發散性的方式向外擴張,從而獲得引申意義。新事物的出現必然會造成詞匯空缺,這時大腦會尋找已經存在的概念,對新舊事物的性質、功能、作用等特征進行聯系、比對和歸類,然后借助熟悉的、具體的概念通過隱喻、轉喻、引申等工具對抽象范疇進行概念化的認知,即由簡單域向復雜域映射,其結果是將基本語義范疇進一步延伸,以形成新的語義輻射范疇。正如語言學家F.Ungerer等[6]所指出的,隱喻和轉喻是我們對抽象范疇進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認知工具,它們的認知基礎是意象模式,它們來源于日常生活的基本經驗,在概念域的映射中起重要作用。這種思維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原有英語詞匯資源,有效發掘其表達潛力。語義變化途徑通常有以下4種。
(1)擴大舊詞含義。舊詞通過認知轉喻機制在新的語境下又有了新的詞義,詞義范疇得到擴充,換言之,舊詞被賦予1個新義就是在詞匯中增加了1個新詞位。轉喻手法的思維模式是以生活中不同認知類型事物之間的鄰近聯想為基礎,提取事物之間的關聯性特性,在同一認知域內用具體的、易感知的、易記憶的1個詞匯泛指更廣的、較為抽象的含義,換句話說,就是用部分指代整體。陳建生[7]指出,新義通常是在本義的基礎上通過轉喻的方式產生的。例如英語head由原義“頭”擴展引申出一切事物的頂部,再引申出身居高位的人,由此義擴展開去,泛指各種各樣的帶頭人。這樣的例子有很多。例如,cherrypick原指摘櫻桃,借用轉喻,現泛指挑選最好的東西;hot potato原指熱土豆,現泛指所有棘手的事情;plastic原指塑料,現指欺詐的、虛偽的。轉喻的方法能使原詞詞義范疇擴大。由此可見,轉喻是舊詞意義轉移的工具,人們借此可以更好地理解新事物并形成新概念。同時,新詞不僅有了詼諧的含義,而且表達更加生動、形象。
(2)縮小舊詞含義。還有一些網絡英語新詞詞義比原詞義范疇小,這種方法也可以歸類于轉喻。轉喻認知思維側重建立2個不同認知類型事物之間的鄰近關系,將一種事物的概念由此及彼地轉移指代新事物而創造出新的意義。與擴大舊詞含義相反,此類方法是用整體指代部分。例如,bounce原指彈跳,通過轉喻指退回無法投遞的郵件;garbage從生活垃圾變為垃圾郵件或錯誤的數據;administrator原指管理人,新義為法庭指定的破產公司管理人;plastic原指塑料,現在的新義是(塑料制成的)信用卡。轉喻的認知功能是通過跨域映射實現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表達情感的方式。
(3)引申舊詞含義。王文斌[8]認為,大多數多義詞是隱喻認知的產物。網絡英語新詞也是如此。英語詞匯的一詞多義是基本意思在一定的語義范疇之內通過隱喻認知對抽象范疇概念化的結果。隱喻之所以能夠發揮作用,是依賴事物之間的相似性在不同概念域的映射。當新事物很難找出與之匹配的詞匯時,人們便會以相似聯想為心理基礎,將主觀經驗與感覺體驗相互匹配,進行概念融合,即通過用事物A來理解事物B,用已經存在的概念A來表達概念B,引申詞義范疇,最終形成對新事物形象、生動的描述。例如,hit原指打擊,現映射到電腦行業,新的義項是點擊;cookie原指小甜品、餅干,現隱喻為電腦術語,指服務器暫存放在你計算機上的一筆資料;host原指主人,現指電腦主機;caption原指標題、插圖的說明、電影的字幕,現普遍指電視屏幕補邊的字幕。引申思維模式不僅提供了新的語用意義,為我們定義新事物提供了全新的視角,而且反映了人們習慣用熟悉、穩定的詞匯表達新義的認知規律。由此途徑達到的語義,是集形象、貼切、實用、經濟于一體的思維表達方式。
(4)改變舊詞詞性。詞性的互變是網絡英語新詞產生的途徑之一。詞性發生變化時,詞的原義也會發生相應變化。詞性的轉化是英語構詞的一種特殊現象。詞性轉化也是通過隱喻認知來實現的。[6]詞性轉化是需要前提條件的:首先,不同詞性的語義應該是相互關聯、相互包含的;其次,形態結構應具有相似性,以容易使人產生聯想。同時,隱喻修辭現象只有在一定的語境中才會產生,孤單的1個詞是無法產生任何意義上的聯想。例如,text(課本),只有當事人處在要發信息這個語境時,才可以隱喻為發信息;google本意是搜索引擎,動詞為搜索;blingbling動詞為珠寶的響聲,名詞指代穿名牌衣服與戴璀璨珠寶;bingo本意指賓戈游戲,動詞泛指贏了,還可以在你答對問題時或者做對事情時說bingo表示對了。以上這些詞匯就是利用隱喻效應而使詞性改變,產生語義變化,而且新的語義逐漸被固定為新的詞項。改變詞性生成新詞不僅有效地填補了詞匯空缺,還能夠增強表達的準確性和形象性,可謂一舉兩得。
網絡英語新詞的生成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語言現象。新詞從產生到逐漸傳播、再到被普遍應用成為一個約定俗成的詞匯單位,是大腦運用認知語言學的隱喻、諧音、轉喻等修辭手段對新事物進行思維的結果,其生成過程既隨意、簡單,又抽象、復雜。由此產生的多數新詞已經固化成凝固詞,在句法上具有獨立性,在語義上具有完整性,在語用上具有經濟性。
二、網絡英語新詞的發展趨勢
1.網絡英語新詞將會繼續增加
由于語言具有社會性,所以,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的變遷、經濟的發展、國際間的合作、不同文化的融合等,都會促使網絡英語新詞層出不窮。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網絡英語新詞是真實折射社會歷史發展變化的媒介。新詞生成形式趨向多樣化:全新詞匯增多,更多的舊詞將會被賦予更廣的含義,合成詞、派生詞將會以更快的速度生成系列化的組合新詞以適應人們的需要。
2.網絡英語新詞向求簡方向發展
語言反映社會現象,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求簡是各種語言發展的一個共同規律。網絡英語是以交際為目的的工具,交際過程更是凸顯了其求簡的特點。以最簡潔的字符傳遞最大容量的語義信息,符合網絡社交快速、經濟的需要。此外,縮略語與舊詞雖然意義上對等,表達上相互切換,但舊詞聽起來嚴肅、正式,而縮略語則比較隨意、簡單,二者表達效果截然不同。現在,許多縮略語的認可度高,使用頻率高,甚至有些縮略詞已經取代原詞語成為一個凝固詞。今后,英語詞匯的簡化不僅指短詞取代長詞,更多簡化體現在用法的靈活性上,即一詞具有多種詞性、多種意義和多種功能。
3.網絡英語新詞向趨繁方向發展
趨繁是英語語言發展的另一個趨勢。社會進步使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借助互聯網交流平臺,網絡文化不斷滲透到我們的生活,所以,新事物往往會以輻射發散的形式產生系列的衍生品,為了短時間概括、反映客觀存在的事物,重新定義人們對新事物、新現象抽象的思維活動,語言勢必會在原來詞匯的形態和含義的基礎上通過加工創造來彌補語用方面的需要。未來更多的舊詞會以一定的語言規律疊加、組合生成新詞,而新詞會表現出形態加長、語義延伸等趨于繁瑣的特點。
4.網絡英語新詞向多語化方向發展
語言學家認為,任何一種語言都不是孤立的,人們要交際、交流,就需要從其他語言中吸取養料,吸收新的東西,英語也不例外。在網絡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的碰撞、商務的合作、交流的頻繁等會使不同的英語表達形式和用語產生,并且相互融合。許多新詞會被母語為英語的國家所吸收而被廣泛應用,其吸收形式多體現在借用外來詞和賦予詞匯以新義。如mao tai(茅臺酒),sushi(壽司),而且這些詞匯已經編篡到字典和詞典中。如今,網絡交際加速了英語的本土化,促成了許多英語變體的形成:中式英語、日式英語、韓式英語等紛紛出現。這些帶有本土化色彩的語體,從發音、詞義、語法、拼寫等方面都結合母語做了改變。例如,blur原意為污跡、模糊不清的事,在新加坡英語中變為困惑的、緩慢的;skinship本意皮膚友情,在韓式英語中意為握手、撫摸和;中式英語表達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見),drink tea(喝茶)已成為標準英文詞組,No Noising,Welcome to take my taxi,Welcome to use ATM service 等中式表達也已經大行其道。跨文化交際的頻繁勢必使網絡英語語言更具包容性。
5.網絡英語新詞向重應用方向發展
網絡為人們提供了虛擬的交際平臺,相對寬松的空間使得網絡新詞一開始便呈現出不同于傳統語言的特殊性。它不受傳統書面語規范的束縛,追求經濟、實用。只要方便應用,任何形式的表達都可以為我所用,因此,網絡英語新詞會表現出很強的隨意性:弱化語法概念、精簡單詞拼寫、縮略繁雜句式等。此外,語體交叉使用也是網絡英語新詞的另外一個特征:口語與書面語交叉,數字詞、字母詞、縮略語的交叉,詞性的交叉,不同領域詞匯的交叉等。社會節奏不斷加快,人們對信息傳播速度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交流力求言簡意賅、表意精確。因此,網絡英語新詞向重應用化方向發展必然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
三、結語
信息時代,體現個性、隨意的特殊語言形式形成了具有時代特色的網絡英語語言,但是很多人對網絡英語新詞的認識只是停留在表面。通過上文分析可得出如下結論:多數網絡英語新詞都是基于語用的需要通過修辭手段而產生的。因此,語言認知理論在構詞機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語言工作者,只有從認知語言理論的角度剖析語言現象的語用根源,研究詞的形成、發展和現狀,才能深刻地理解語言現象和語義的內在聯系,從而提高對網絡英語新詞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參 考 文 獻]
[1] [瑞士]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名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 袁樹厚.英漢縮略語的語義及語用比較[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14.
[3] Zipf G K.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Ieasefort:An Introductien to Humnan Ecology[M].NewYork:Hafner,1949.
[4] Mantinet A.A Functional View of Language[M].Oxford:Clarendon Press,1962.
[5] 張永言.詞匯學簡論[M].武漢: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2.
[6] Ungerer F,Schmid H J.認知語言學入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7] 陳建生.認知詞匯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關鍵詞]SECI知識轉化模型 隱性知識 亞隱性知識 顯性知識 企業核心競爭力
[分類號]G356.8
1 引言
知識經濟時代,企業間的競爭變得異常激烈,知識在企業戰略中的地位逐漸凸顯,成為企業獲取持續競爭優勢的重要源泉。當原有的市場開始衰落、新技術突飛猛進、競爭對手成倍增長、產品淘汰速度飛快,企業只關注管理中的硬指標已不能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時,企業就不得不將大量注意力轉移到知識資源上,運用知識管理手段,創新企業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加快技術革新和產品創新,促進企業各種能力的提升,進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知識管理過程包括知識獲取、知識吸收、知識轉化、知識共享、知識整合、知識應用等階段。其中知識轉化是知識共享和整合的基礎,是知識初級管理活動的直接演化目標,是整個知識管理活動的重要樞紐。近年來,不少國內學者以野中郁次郎提出的SECI模型為基礎,通過大量的實證研究證實知識轉化是企業知識管理的關鍵環節,對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林昭文等(2008)揭示了企業知識轉化在企業核心能力形成過程中的微觀路徑績效。黃立軍、姚凱捷(2009)及張同建等(2010)通過對不同類型企業的實證研究,證實知識轉化對企業核心能力具有促進作用。劉巖芳等(2010)通過分析知識流動和轉化的動態過程,闡釋了隱性知識轉化對高校圖書館核心能力的促進作用。
本文在上述研究基礎上重新認識企業知識轉化過程,創新研究視角,在SECI模型中引入亞隱性知識的概念,詳細分析顯性知識、隱性知識、亞隱性知識在知識轉化過程中的轉化路徑及知識轉化過程的兩個階段對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的動態作用機制。
2 SECI模型改進
2.1 傳統的SECI模型
SECI模型由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和竹內弘高(Hirotaka Takeuchi)提出。他們在對日本企業知識管理研究的基礎上,從新的視角解析企業知識創造和知識管理過程。他們認為在企業知識管理中,知識分為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知識轉化的實質是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相互轉化的循環過程。其中顯性知識是指可用規范化、系統化的語言、文件等媒介傳播的符號化、已編碼的知識,容易在企業內傳播和交流。隱性知識用哲學家邁克爾?波拉尼的話來說,是“知而不能言者眾”的一類知識。這類知識具有高度的個人化特點,是在企業內部未被編碼的、不能用規范化、系統化的媒介傳輸的知識,如信仰、直覺、隱喻、思維模式、訣竅等。
野中郁次郎將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間的轉化分為4個階段即社會化(socialization)、外部化(extemaliza―tion)、組合化(combination)和內在化(internalization),提出SECI模型,并全面闡述了個人知識與組織知識以及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間的轉化,認為知識轉化的每個階段都在“場”中完成。SECI模型雖分4個階段闡釋知識轉化的過程,但如何實現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之間以及個人知識與組織知識之間高效率的轉化,使企業更好地利用知識提升核心競爭力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討論。
2.2 改進的SECI模型
在知識轉化過程中籠統將知識分為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不能清晰闡釋提高企業知識轉化效率的路徑,也不能充分體現知識轉化在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中的動態作用。知識轉化在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過程中存在一類介于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之間的知識,這類知識根植于隱性知識但又能相對較容易地轉化為顯性知識,稱之為亞隱性知識。這類知識的本質雖是隱性知識,但卻能直接表達,相對隱性知識更容易轉化為顯性知識,因此從理論上說,這類知識能完全轉化為顯性知識。亞隱性知識的二次轉化有效提高了企業知識轉化效率和知識利用率,為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提供了更多知識支持。因此,本文在SECI模型基礎上引入亞隱性知識,通過顯性知識、隱性知識、亞隱性知識間的相互轉化,分析知識轉化對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的動態作用,凸顯亞隱性知識在知識轉化過程中的重要緩沖作用和橋梁作用。改進的SECI模型如圖1所示:
圖1中,上半區域表示企業隱性知識系統,下半區域表示企業顯性知識系統,中間灰色部分表示企業亞隱性知識系統。改進的SECI模型仍將知識轉化過程分為社會化、外部化、組合化、內在化4個階段。其中,社會化指企業內部隱性知識間的相互轉化,主要通過潛移默化實現轉化;外部化是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轉化,在轉化過程中部分隱性知識先轉化為亞隱性知識繼而轉化為顯性知識,該過程是知識傳播和應用過程,是知識整合后的表達和外部體現;組合化是企業內部顯性知識間的相互轉化,該過程中組織成員將不連續的顯性知識碎片加以整理,形成新顯性知識,融入企業顯性知識系統,有效減少企業內部知識冗余;內在化是顯性知識向隱性知識轉化,與外部化類似,部分顯性知識先轉化為亞隱性知識繼而轉化為隱性知識,該過程是組合化后的新顯性知識,經知識共享后組織成員進行知識轉移和吸收的過程,豐富了企業隱性知識體系。
3 知識轉化對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的動態作用機制分析
3.1 知識社會化對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的動態作用機制
知識社會化包括外部知識個體向企業內部知識受體的隱性知識轉化和企業內部隱性知識間的相互轉化兩種方式,無論是哪種轉化方式都有利于企業知識創新和隱性知識體系的完善,有助于產生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的知識推力。知識社會化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動態作用過程見圖2。
組織成員與外部知識個體間的隱性知識轉化是由外部知識個體將其所掌握的隱性知識轉化為亞隱性知識,組織成員通過學習、交流等方式,將來源、結構、內容不同的隱性知識集成,將散碎的知識系統化、結構化,實現企業隱性知識體系的更新和完善。在組織內部,由于組織成員個人素質和能力的差異,成員問的隱性知識有很大差異,形成成員間的隱性知識轉化勢能,促使成員問的隱性知識轉化。但在企業中隱性知識是難以傳播的,而亞隱性知識受到正向激勵,可通過一定的路徑傳播,因此在此過程中亞隱性知識起到重要的銜接作用和橋梁作用。企業通過構建學習型組織,加強成員間的交流和學習,通過亞隱性知識在企業內部進行隱性知識的傳遞,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成員間隱性知識的轉化。在該過程中,組織成員受到激勵將隱性知識轉化為亞隱性知識,其他成員在團隊協作中
獲取其亞隱性知識與自身隱性知識耦合,形成新隱性知識,并重復上述過程,從而實現組織成員間的隱性知識轉化。
隱性知識的社會化過程是企業團隊協作的過程,每一次隱性知識轉化都是潛在的創新拐點,組織成員通過交流、溝通,得到新的隱性知識,產生新的理念,帶動企業知識創新。企業隱性知識社會化的效率越高,越能增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難以模仿性,越有利于企業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服務模式的改進,有利于企業技術和生產工藝的創新,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從而提高企業管理、技術、生產、銷售、服務等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也有利于企業知識員工自我價值的實現,提高員工的積極性。
3.2 知識外部化對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的動態作用機制
知識外部化是企業應用隱性知識的關鍵,也是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最重要的知識轉化過程。由于隱性知識的非編碼性、隱含性,其在提升核心競爭力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有限,要想發揮更大的作用,就需要將隱性知識顯性化。只有把員工頭腦中的隱性知識轉化為能表達、可傳播的顯性知識加以利用,才能真正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知識外部化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動態作用過程見圖3。
隱性知識占企業知識的絕大部分,但能直接利用的只是冰山一角,因此要最大限度地實現隱性知識的轉化和利用,將隱性知識轉化為亞隱性知識進而被知識所有者清楚地表達為顯性知識。鑒于組織成員有一些作為亞隱性知識的技術或訣竅是不愿意傳授給別人的,而這部分亞隱性知識集聚了大量游離的知識碎片,蘊含著巨大的創新潛力,企業需要制定合理的激勵機制將這些亞隱性知識激活,轉化為顯性知識。這樣,隱性知識的外部化過程即:發現隱性知識――挖掘為亞隱性知識――導出為顯性知識。組織成員將存在于其頭腦中的經驗、體會通過案例、總結、報告等形式表述出來,通過會議、調查等方式將人們頭腦中的思想火花引出來,整理成可讀、可見、可聽的動態顯性知識。在此過程中,亞隱性知識在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之間架起了一座知識轉化的銜接橋梁,促進隱性知識完全轉化,實現知識由隱性到顯性的質變,使隱性知識活力得到釋放,產生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的知識動力。
3.3 知識組合化對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的動態作用機制
在SECI模型中,知識組合化是顯性知識要素問的連接化模式。組織成員將不同來源的書面材料等信息加以整理,將不連續的顯性知識碎片整合為一個新整體,通過成員間的討論交流,使新顯性知識在企業內有效傳播,打破知識傳輸的障礙和壁壘,實現企業顯性知識共享,并使企業的顯性知識系統得到更新,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的知識基礎。該過程雖沒有從根本上擴展企業知識體系,但顯性知識在組織內的傳播和整合,在企業內部形成一個完整、系統的知識體系,有助于加強和促進組織知識交流,使顯性知識被廣泛應用于企業管理、營銷、技術等各方面,同時也能使企業全面了解內外部環境變化,增強企業響應能力,促進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雖然顯性知識不如隱性知識對核心競爭力的作用強,但顯性知識直接作用于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必不可缺的重要元素。知識組合化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動態作用過程見圖4。
3.4 知識內在化對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的動態作用機制
知識內在化是顯性知識的深化和升華。顯性知識以“干中學”、“用中學”等形式實現知識內在化。該過程將知識組合化產生的新顯性知識經組織成員吸收、共享、整合為自身隱性知識。一般來說,隱性知識是知識轉化的核心,對核心競爭力提升起主要作用。顯性知識盡管在企業核心競爭力中作用范圍較大,但容易造成知識外溢,被競爭對手模仿,危及企業競爭力。顯性知識內在化為隱性知識是知識得以持續發展的基礎:一方面,若顯性知識不能被組織、員工個人轉化為隱性知識,隨著環境和時間的變化以及知識的更新,這些顯性知識就會失去其真實價值和意義;另一方面,企業顯性知識系統的發展同樣依賴于隱性知識,若隱性知識停滯不前、固化封閉,始終得不到更新,顯性知識的綜合化效果也會受到影響,甚至會影響企業創新活動中對外部顯性知識的消化吸收。知識內在化將顯性知識通過亞隱性知識的緩沖平臺轉化為隱性知識,有效提高了顯性知識的轉化效率,實現了企業知識屬性的質變,促進企業隱性知識體系更新,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提升的知識動力儲備。知識內在化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動態作用過程如圖5所示:
3.5 知識轉化過程對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的綜合作用機制
知識轉化最重要的結果之一是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上升螺旋,每經過一次知識轉化,企業核心競爭力就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到達一個新的競爭力高點。知識轉化對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的動態綜合作用機制見圖6。
企業核心競爭力在知識轉化過程中的每一個上升螺旋包括兩個半循環階段:一個階段是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過程,另一個階段為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化過程。
第一個半循環階段包括由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知識社會化、由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知識外部化以及由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知識組合化過程。這個階段生成新的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實現了知識總量的量變,同時完成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化,實現了知識屬性的質變,使企業隱性知識實現高效利用。在轉化過程中知識外部化是關鍵,但隱性知識并非直接轉化為顯性知識,其轉化還需要亞隱性知識的銜接和過渡,有效提高隱性知識轉化的效率,促進隱性知識能量的發揮,使企業核心競爭力螺旋不斷上升。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對核心競爭力產生的促進作用在企業的各個環節都有體現。在研發設計階段,產品設計者融入企業發展的理念,設計出具有企業特色的產品,將企業文化、內涵體現于產品的設計之中;在生產階段,生產員工進行工藝流程的創新,提高產品的質量,降低產品的差錯率,將隱性知識應用于產品質量的提高;在銷售階段,營銷團隊將企業的理念、產品的內涵以文字等形式表達出來,將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通過在產品的設計、生產、銷售等環節進行隱性知識的轉化,從而實現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第二個半循環階段包括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組合化、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內在化、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社會化過程。企業員工將法律法規、市場行情報告、技術指南等顯性知識與企業內部的顯性知識進行組合,形成新的顯性知識,指導企業管理活動和生產實踐,引導企業根據政策要求和市場需求組織生產,從而有效地提高企業的響應能力。新的顯性知識通過內在化轉化為亞隱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轉化的效率越高,員工掌握的顯性知識越多,就越容易轉化為亞隱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從而越有助于形成企業的獨特競爭優勢,提高企業技術、知識的專有性,提升企業團隊的協作能力和知識競爭力,使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螺旋不斷上升到新的高點。
4 結語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成為企業最重要的戰略資源,知識轉化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的重要途徑。知識轉化是一個系統,系統中知識、組織成員、環境等要素相互作用,通過知識轉化過程的社會化、外部化、組合化和內在化4個階段產生的知識動力實現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因此,企業應積極構建學習型組織,提高團隊協作精神,積極創造企業知識轉化的條件,克服知識轉化中的障礙,提高知識轉化的效率,實現不同軌跡的知識轉化,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提供可持續的內部動力。
參考文獻:
[1]林昭文,張同健.基于微觀知識轉化機理的核心能力形成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8,26(4):800―805
[2]黃立軍,姚凱捷.知識轉化對企業核心能力的影響研究――以長三角地區企業為例[J].管理學家(學術版),2009(1I):14―3l,77
[3]張同建,趙健.我國東西部企業知識轉化績效比較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0(4):130―134.
如果因為下列塬因你打算辭掉職位:
§ 不獲公司重用或尊重
§ 因某些塬因被迫辭職
§ 因健康、家庭或個人理由
§ 找到另一份更適合自己的工作
那么,一封辭職信是不可缺少的。辭職信的作用,一方面可讓對方留下好印象,另一方面也可視為一份離職證明。
辭職信四大要素
書寫正式的辭職信,須具備以下四大要素:
a) 填寫適當受文者名稱及需要知會的上司。
b) 清楚寫出辭職的理由。
c) 感謝公司給予你工作機會,并在工作上獲得寶貴的技能及經驗。
d) .最后,祝愿公司將來發展順利及作親筆簽署。
常用語句
以下一些句式可以幫助你撰寫辭職信:
as required by my contract…
一般用于信的開端,表示你清楚了解公司的要求,辭職的申請是根據合約上列明的程序。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sincere gratitude…
有禮貌地表達感謝,并感激公司曾給予機會。
i wish all of you a prosperous future…
這是一個好的結語,顯示你仍然關心公司未來的發展,并祝愿公司生意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