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長恨歌讀后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縱觀麗娘游園、離魂、驚夢、還魂……這系列多舛的經歷,才子和佳人到底求成正果,至最后柳生高中,杜寶闔家團聚,也算個完滿的結局。戲曲的編者在安排人物角色時就隱隱決定了最后結局。柳生才華橫溢,風流隨意,以致張榜報喜的人們找狀元郎左右不得,卻發現他正被杜相吊起痛打,令人忍俊不禁。陳夫子腐朽村儒,降于敵寇又以宋使身份招降敵寇,徹頭徹尾尷尬好笑;杜老相頑固倔強,痛打狀元女婿,抵死不信女兒死后還魂;杜老婦人仁慈愛女,早早與女兒團聚,共享天倫。萬事皆因麗娘游園因春感思,花神引柳生入她夢境開始,以二人佳偶天成做尾,環環相扣。
死后復生這種事在古代戲曲小說中并不少見,《長生殿》中就可見一二,它看上去就像網絡小說里的穿越。兩種創造出這類奇特情節的作者都有他的無奈,試想杜麗娘作為一位侯門繡戶,連后花園都不讓逛的千金小姐;柳生作為一個無權無勢的嶺南秀才,縱使他們緣定三生,二人相識、相會,以及后來喜結良緣都是不可能的事。在封建禮教的層層束縛下,除了這種特殊情況,發展出來的極端產物(死后還魂),一個作者無論再怎么妙筆生花,也無法讓柳生和麗娘的愛情深得人心。如紅樓夢里史老太君看戲時曾批道:那些故事原本濫俗,滿紙富貴人家,書香門第的小姐,知書達理,才貌雙全,如何見了人家男子便不顧父母,私奔而去。況何曾大戶小姐,身邊只一個丫頭,便是我們這樣人家也不至如此。
不過,王實甫寫的就比網絡小說一干人等想過百倍,游園感傷,斯園,斯柳,無可奈何之時,“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則為你如花美眷,逝水流年,是答兒閑巡遍,在閨閣中自憐”,比之“一道閃電,當XX再度睜開眼睛,她的世界已完全顛覆”何其太韻,同為男女主角相逢做引(一離魂,一穿越),但前人絲毫不應付讀者,寥寥數筆,帶出千古絕句。今人卻只想草草交割,趕緊進入正文。細節決定成敗,在開頭,已大勢已去。
一、語文讀寫教學中滲透海洋文化精神是重要并且必要的
(一)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總目標”中規定: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第四階段目標中規定: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語文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部分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有這樣的闡述: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
(二)語文學科特點所決定
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因此人文教育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在語文學科的讀寫教學中,學生不僅得到“語言”和“文章”上的知識和能力的訓練,而且受到“道”的熏陶。而我們的讀寫教學選擇了大海,其“道”的深度和廣度就具備了。
(三)大海的意象解讀和學校特殊的地理位置
千百年來,大海已經形成了寬廣、淵博、深沉、熱情、開拓進取的意象特征。我們人類從大海里獲得豐富資源的同時,更從大海那里獲得了智慧的力量。并且長期的文化積淀,使耕海牧漁的漁民身上逐漸凝聚成一種自信、自強、自立、奮斗不息、不甘落后、積極向上的可貴精神,這正是獨特的渤海文化的內涵。我校作為地處渤海之濱的中學,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四)從古至今豐富的海洋文學作品
在海洋文學方面,古人留下了眾多描寫海洋的詩詞作品,海洋的寬廣、淵博、深沉、熱情、開拓進取的種種意象,正是教育所需要的。我們的語文教育教學,正應該結合語文學科特點,在具體的閱讀寫作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讓我們的學生在讀寫訓練中繼承并發揚這些精神。
二、語文讀寫教學中滲透海洋文化精神的策略
(一)從海洋文學作品的匯總入手進行校本教材的編寫,進而凸顯海洋文化特色
構建怎樣的課程文本,并可傳承和發展怎樣的文化。那么,怎樣構建滲透海洋文化精神的校本教材呢?
我們把海洋文學作品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以海或海的精神為描寫或歌詠對象的文學作品,題材可能是海本身,如普希金的《致大海》,也可能是其生活與海聯系在一起并賦有海洋精神的人或物,如高爾基的《海燕》,也可能是二者兼而有之,如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第二個層次的作品是其主人公以海為生,其活動在海上或海岸,但作者沒有海洋意識,作品所蘊含的海洋精神不明確,如日本作家葉山嘉樹的《生活在海上的人們》;第三個層次的作品,其文本提到海,但海是一種可有可無的點綴,一個模糊的意象,或僅僅作為一個可置換為內陸的背景,如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忽聞海上有仙山”)。
基于以上幾方面的認識,我們達成共識:以“海洋特色文化立校”為主題的校本課程開發就從語文閱讀教學入手,著眼于課內課外以海或海的精神為描寫或歌詠對象的文學作品或者其生活與海聯系在一起并賦有海洋精神的人或物的相關作品。
語文課題組成員一起系統地歸納適合初中生的課內外文本材料,然后結合不同年級的學生興趣愛好、認知特點以及知識水平,再考慮語文教材對不同年級語文閱讀的要求,將課內外的海洋文學作品進行分年級的整合。(資料整合)再以目錄的形式呈現給每一位師生。之后便是組內教師利用語文閱讀課組織學生閱讀海洋文學作品,并進行專題閱讀指導。整個閱讀教學遵循我們先前探討的“閱讀積累——賞析交流——仿寫創作”閱讀教學模式。后來,隨著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工作的深入實施,我們又編寫了系列《海洋文化教育》系列校本課程中的《海洋文學》教材。這一教材分為海之魂、海之趣、海之韻、海的故事、海之歌五個文本閱讀單元,分別按照海洋文學作品的文體分類編排,另外包括一個探究單元和一個賞析單元。由于這本語文校本教材既是教本又是學本,既有利于教師的教學又有利于學生自學。因此,編寫時插入適當圖片作為補充,既增添了趣味性,又能啟迪學生思維。探究單元將讀寫與生活緊密聯系,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感受語文,領悟文本的人文精神。
(二)以課堂為主陣地,利用具體文本深挖內涵,對學生進行海洋文化精神教育
在系列語文教學活動中,海洋文學作品的課堂教學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語文組開展的閱讀課教學展示活動中不少教師執教的課例都選擇了海洋文學。因為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中很多和海洋密切相關的作品可以成為學生的閱讀典范。
(三)進行與“海洋”有關的作品的創作訓練
在平時的寫作教學中我們考慮學生年級、興趣愛好、教學進度等多方面因素讓學生進行相關內容的寫作訓練。
(四)通過豐富多彩的體現師生雙邊的讀寫活動和綜合實踐活動,豐富學生語文學習生活,激發興趣,鞏固成果,實現人文教育
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不僅鞏固讀寫教學成果,也是學生能力提高的陣地。我們先后舉辦了“海之聲”詩文朗誦會、“海之魂”讀后感評比、“大海故鄉”手抄報評比、“海之韻”作文競賽、“讓海的精神伴我成長”演講比賽、“海浪花”歌詞征集賞析交流等活動。活動的開展,調動了學生參與學校建設與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不管是活動初的素材搜集還是活動過程的競賽展示或是活動后的反思交流,我們都重視學生的參與體驗,讓他們感受到過程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