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徐志摩的愛情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我欣賞徐志摩的信仰。說徐志摩是一個有單純信仰的人,就是:愛,自由,美。確實,這三個信仰正好符合徐志摩的特點,并且他也努力地追求那個——“愛,自由,美”的單純。志摩經歷過重重苦難,為三個單純的信仰努力著,追尋著,從不曾放棄,不曾退卻。他對生的熱愛極其強烈,為——愛,自由,美!
我欣賞徐志摩的愛情。在那個年代,特別是女人,愛和婚姻都是有取舍的。要么像那樣隱忍而行,要么像魯迅那樣追求并得到真愛。很多人都說志摩是浪子。誠然,他的生命中出現過三個女人: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他和張幼儀,是沒辦法的包辦婚姻。沒有愛的婚姻又怎能持久?志摩并沒有拋棄過她,離婚后,他們不是也和諧相處,成為朋友了嗎?很多人說幼儀是強忍著的,我覺得不然,張幼儀是一個很灑脫、很堅強的人,所以,在徐志摩空難死后,她在上海創辦了女子服裝公司,女子銀行,開了女性風氣之先。他和林徽因,是對方的退卻,志摩不可能也沒理由永遠為她停佇。她毅然選擇了事業,最終和梁思成在建筑界獲得了輝煌的成就,在日后成為國徽的設計者之一。林徽因雖然退卻,但她和志摩都選擇了舉起祭刀,以最圣潔的方式與以往訣別。他們,雖然沒有結局,但畢竟都是愛過的……他和她,都有常人所缺的一種決絕之美!再來看看他和陸小曼,兩人真心相愛,沖破重重阻礙,從不曾放棄過,不曾退卻過,最后他們終于在一起。如果他們生活在今天,他們的愛情一定會被我們所接納。只是很遺憾,他和小曼的愛在那個時代被扣上了“反禮教”的帽子,大家都不認可……為什么只有志摩給人以浪子的形象?我欣賞徐志摩的愛情。無論從哪方面,他都是一個專一的情人。只要對方拿愛與他回應,他就會堅持到底,專一到底。志摩的堅韌,有幾人能做到?又有幾人能創造?
我欣賞徐志摩的功勛。徐志摩為中外文化交流做了很多的貢獻,單從他翻譯的詩來說,有六十多首外國詩,被他用優美的語句翻譯出來。還有康橋和翡冷翠,其實就是劍橋和佛羅輪薩,翻譯得這么美,讓國人看了就有想出去見見的沖動。志摩就是能創造出這樣一些美麗。不得不說志摩的朋友。志摩的朋友中大部分都是外國人,如印度的泰戈爾和英國的哈代。志摩可說是為中外文化交流寫了一句題記,譜了一段前奏曲。
提到徐志摩的名字,世人所想的差不多就是個民國風流多情種子的代名詞。
他的名字總是連著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凌叔華這些女人的名字。
這些女人因為纏綿著他的情事,至今仍被世人津津樂道,不知道是徐志摩的才名成全了那些嬌艷如花、頗有慧心的女人們,還是那些當時名動天下的才女們成全了他的詩文。
在愛情的包裹下,唯他自己沉醉不醒。當時領略,而今斷送,總負多情。受困于世人的目光逶迤百年,心甘情愿地無悔悵然。
徐志摩度過了一季比詩歌更詩意的生命,所有人都被甩在了他櫓聲的后面,今天我們只能以凡夫俗子的姿態張望并艷羨著他。
連他自己都說,天才的悲情卻反而羨慕每一個凡夫俗子的幸福,盡管他信手的一闋詩詞就波瀾過你我的整個世界,可以催漫天的焰火盛開,可以催漫山的荼蘼謝盡。
2
在沒有認識林徽因之前,徐志摩只能夠算是半個才子,盡管他已是一個孩子的父親,但感情上還算是個處子之身,一片空白。
徐志摩和張幼儀的結合,差不多是他的父親徐申如和張幼儀的哥哥張君勱兩人聯手包辦的結果。以致后來兩人的婚姻解體后,徐申如無法接受這個現實,一度不愿意承認徐志摩這個兒子。而一向提倡婦女解放的張君勱,不但不同情妹妹的遭遇,竟然還罵她傷風敗俗。
因為是包辦的婚姻,徐志摩也曾經反抗過,但是在父親的高壓下失敗了。結婚那一年,他才18歲。“笑嫣然,舞翩然,當壚秦女,十五語如弦。”那時候,張幼儀也才15歲。
七年之癢后,風華正茂的徐志摩愛上了他這一生中唯一真正深愛過的女人―林徽因。
而此時聽說張幼儀懷孕了,已經被愛沖昏頭腦的徐志摩已經無暇顧及張幼儀的感受,一聽便說,把孩子打掉。
張幼儀和徐志摩婚姻的解體,張家父子竟然把責任歸咎于自己的親人張幼儀,后來張幼儀的父親臨終時竟然提出了一個匪夷所思的要求,等到他死掉那天,不要在他的喪禮上放悲痛的哀樂,改成朗誦徐志摩這個前女婿的詩歌作品。
兩人婚姻解體后,自己的娘家是回不去了。張幼儀不得不以徐家寄女的身份,獨自承擔了徐志摩對家庭該承擔的責任。
徐志摩離開后,張幼儀把自己的情感閘門也一并關起,她也不是沒遇到過,她只是遇不起。在徐志摩1931年遽然離世后,他的幾個緋聞女友爭吵不息的時候,只有張幼儀這個元配夫人出奇地不語,那時已是一位出色金融家的她,默默出資完成了徐志摩遺著在臺灣的出版。讓世人記住曾有一位天才的詩人。
在做完這一切之后,1953年,張幼儀終于迎來了屬于她的愛情。一個男人開始走進她已經枯萎的情感世界。為了慎重起見,她寫信征求她和徐志摩的孩子的意見。
兒子情真意切地在給母親的信中寫道:“母孀居守節,逾三十年,生我撫我,鞠我育我;綜母生平,殊少歡愉,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
這一年,距徐志摩離世已恍惚22載了。
徐志摩愛過張幼儀嗎?
張幼儀說,徐志摩根本沒有真正地愛過她,她不過是徐家的一個保姆,從他們相識的第一天起,她不過是他眼里的土包子。
但是徐志摩的好友梁實秋卻說,其實張幼儀是個很有風度魅力的女人。那么她真正愛過他嗎?還是聽聽張幼儀的自述吧:
世人總是問我,我愛不愛徐志摩。我對這問題很迷惑,因為每個人總是告訴我,我為徐志摩做了這么多事,我一定是愛他的。
可是,我沒辦法說什么叫愛,我這輩子從沒跟什么人說過“我愛你”。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家人叫的話,那我大概是愛他吧。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里面,說不定我最愛他。可以肯定地說,張幼儀是最愛徐志摩的,她把她的愛連同那些流逝的青春歲月,都一起揉碎在這些淺淺深情的自語和她孤單漸遠的背影里。
3
淡若蓮子,美艷如花――這是林徽因給徐志摩的第一印象。這樣的美麗與氣質,甚至折服了張幼儀。
可徐志摩畢竟是有妻有子的已婚人士,這份沉重的愛,令林徽因欣喜中也有惶恐,盡管她情竇初開。無奈,她想到了徐志摩的朋友,自己的父親林長民。于是林長民以林徽因的名義給老朋友徐志摩寫了這樣一封信:
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怵,徽亦惶恐不知何以為答,并無絲毫嘲笑,想足下誤解了。
寥寥數語,其情何堪。不久,為了躲避徐志摩的追求,林長民帶著林徽因回到了國內,并很快與梁啟超公子梁思成正式訂婚。
在梁思成和林徽因出國的歡送會上,徐志摩只能以英國式的紳士風度接受現實,看著她和另外一個男人遠去。他只覺得五臟俱焚,直到一聲低低的呼喚:“志摩,你怎么哭了?”他才意識到自己早已淚流滿面。徐志摩痛苦萬分,寫下了遺留后世的詩歌輝篇。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在夢的輕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她的溫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在夢的悲哀里心碎!
4
凌叔華和徐志摩的一段情感糾葛,當時并不為外人所知。后來她和林徽因,因為徐志摩的一箱日記引發了一樁公案,這段隱秘的情感才逐步顯現。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猝逝后,他的生前好友為他在各地舉辦了追悼會。追悼之余,由領頭,擬將徐志摩已發表的作品和未發表的手稿、書信、日記全部搜集,編成《徐志摩全集》,以盡對亡友的責任。
在同年12月5日,同是林徽因和凌叔華好朋友的沈從文給王際真的信中就提到:“朋友們在預備印行他(徐志摩)的信里,選出一些使活人看來不至于紅臉的信,印出一部分,一面紀念他的死,一面或者對于此后生活毫無依歸的小曼,稍有補助。這些信件,照我意思主張將來由一個人保管(我以為叔華最適宜于做這件事)等大家都死后再印,可不知這事情結果怎么樣。”
凌叔華何許人也?她是那個時代與林徽因、冰心齊名的才女,民國怪才辜鴻銘的高足,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1925年4月30日,徐志摩致信印度詩人泰戈爾說:“女作家凌叔華小姐,你曾給她很恰當的獎譽,認為她比徽因有過之而無不及。”徐志摩后來在給凌叔華信中說:“我一輩子只是想找一個理想的通信員,總之我是最感激不過,最歡喜不過你這樣溫和的厚意……”
徐給林徽因的求愛信,有蓮心的苦味。離開了林徽因后,徐志摩和凌叔華通信,他的心再次生發萌動。
在凌叔華這廂,徐志摩恣睢地“半瘋半夢”,他說她是他心中完美的中國的曼殊菲爾女神。而她,都姑且笑納。
一次凌叔華為徐志摩設計一種賀年卡――一個小孩子,在沙灘上種花。徐志摩以“海灘上種花”為名在北師大附中講演:“我的朋友是很聰明的,她拿這畫意來比我們一群呆子,樂意在白天里做夢的呆子,滿心想在海沙里種花的傻子。”
然而,凌叔華也知道,徐志摩真正愛的人是林徽因,她不是他的歸宿。
當徐志摩投入陸小曼的懷抱時,凌叔華幾近酸楚地對陸小曼說,男女的愛,一旦成為夫妻,就會慢慢變成怨偶的,夫妻間沒有真愛可言,倒是朋友的愛能夠長久。
因了這層關系,基于對凌叔華的信任,1925年3月,當徐志摩決定游歐時(除赴泰戈爾之約外,更重要的是為躲避他與陸小曼的緋聞),臨行之前他把一個裝有“天堂和地獄”案件的小皮箱交給凌叔華保管。這小皮箱就是后來大家通稱的“八寶箱”。
箱子里放有什么東西?據推測,有徐志摩的書信及他平時隨手寫下的一些散文或詩歌的手稿,最重要的有兩本英文日記,那是1921年與1922年間他在英倫和林徽因相戀的日記,通稱“康橋日記”。據林徽因給的信,談及還有《雪池時代日記》(那是1922年11月徐志摩回北京后,在景山西街雪池胡同苦追林徽因不得的失戀日記)。
得到凌叔華送來的《康橋日記》,無疑轉給了林徽因。林徽因在這之后的一封給的信中,明白地表示,這些日記在當時是不宜出版的,也不急著用這些材料作傳,目前“只是收儲保存”。
可以肯定的是,這“愛情的潘多拉”一直保留在林徽因的手中,直到她過世后,“有人有意”讓它確是消失于人間了。這本消失的日記,記載了徐志摩和林徽因感情的全部秘密。
5
沒有遇見徐志摩之前,陸小曼的婚姻并不是世人想象中的那樣凄慘悲涼。
她的丈夫王庚英俊瀟灑,才學顯赫,是公派日本最早的一批留學生,也有較高的文學修養,否則當初和徐志摩也成不了朋友,只是王庚沒有想到自己的這個朋友卻是個奪妻的主。陸小曼的母親在一次宴會中,一眼就相中了這個未來的女婿。王庚一回國便被當時的委任為東北五省聯軍的總參謀長,成為軍中實力派系中炙手可熱的風云人物。
陸小曼嫁給這樣的男子,差不多是個養尊處優,養在閨中人不識的貴婦人。陸小曼后來與徐志摩婚姻的悲劇,和她第一次婚姻有很大的關系――徐志摩不能夠像王庚那樣滿足她的物質欲望。
從他們二人背叛各自的家庭開始戀愛的那天開始,他們各自遭遇了世人的白眼,這白眼陪伴了他們一生,直到今天。
1926年10月3日即農歷七月初七,陸小曼終于掙脫了與王庚的婚姻,徐志摩也不顧父親的反對,義無反顧地和張幼儀離了婚。
也就是中國情人節那一天,北京的北海公園舉行了一場兼具娛樂性和轟動效應的婚禮,這場婚禮幾乎牽動了當時中國文化界的所有大腕。新郎是詩人徐志摩,新娘是陸小曼,證婚人是梁啟超,主持是。
只是這一次,證婚人梁任公說的證婚詞,和五年前徐志摩的《離婚通告》一樣驚世駭俗。
梁啟超的證婚詞是這樣的:“徐志摩,你這個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學問方面沒有成就。你這個人用情不專,以致離婚再娶…”“你們兩人都是過來人,離過婚又重新結婚,都是用情不專。以后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們這次是最后一次結婚!”
徐志摩和陸小曼的婚姻就這樣尷尬地開場了。很快,他們神仙般的生活結束了。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終于做出了令陸小曼難以接受的決定。因為看不慣陸小曼的做派,他先期到了上海,不幾天就要妻子到上海與他會合,然后啟程赴北京去找徐志摩的前妻張幼儀。這是陸小曼與徐志摩婚后在徐家受到的第一個打擊。不久后,陸小曼得了肺病。很長一段時間后,她的身體才慢慢恢復。
不久,徐母過世,陸小曼趕到海寧硤石。但徐志摩的父親不讓陸小曼進家門,她只得待在海寧硤石的一家旅館里,當天就回到了上海。而張幼儀卻以干女兒的名義參加了葬禮。
1931年,當陸小曼聽到徐志摩的噩耗時,她當時就昏了過去。
沒有了兒子,徐父把痛失親子的所有悲恨撒在她的身上,在他眼里,是這個不潔女人的驕奢華奪走了兒子的生命,他把她擋在了門外。
1933年清明,陸小曼最后一次獨自來到硤石。歸來后,陸小曼心灰意冷地寫了這首七絕:
腸斷人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嶠。
年來更識荒寒味,寫到湖山總寂寥。
是他,“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的灑脫;
也是他,“翩翩的在空際云游”的逍遙。
喜歡徐志摩,或許還有他一生對愛、自由和美的執著追求、不舍不棄。
嘗言:“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里,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
不是么,以他一生對“飛翔”理想的執著追求,甚至以他傳奇般的,預言兌現式地死于“鳥形機器”的炸碎的人生結局,不都印證了他“想飛”的愿望么。
他真的飛走了。
總覺得徐志摩的愛情是浪漫的,但有太多的遺憾,更別說與林徽因的一段經歷,太苦。
張幼儀端莊秀美,上進心強,在事業上有追求、有成就,但在所愛的人面前缺乏自尊,在感情上是懦弱的,永遠得不到徐志摩的愛,是典型的舊封建禮教的犧牲品。
陸小曼與張幼儀恰恰相反,在感情上有勇氣,不愛則已,一愛不休。
為了徐志摩,不顧社會、家庭的重重壓力,堅決離婚,追求“自由的愛情”。
可惜徐志摩的單純、浪漫、不擅駕馭,與陸小曼的任性、現實、揮霍無度,使他們的幸福不能久長。
尤其可悲的是,由于陸小曼的揮霍無度,徐志摩也不得不面對經濟的壓力,甚至導致借貸度日。
小曼終日與煙為伴,在感情上也背叛了徐志摩,漸漸失卻了初相識時的俏皮和光彩,也終枉了《愛眉小札》的款款情深。
而林徽因,應就是徐志摩追求的“靈魂之伴侶”吧。
確實,林徽因是與眾不同的,她天生麗質,氣韻高雅,至情至性,多才多藝,十七歲便與徐志摩一見如故,但終于沒有選擇徐志摩。淺薄的我總認為林徽因不選擇徐志摩有四個方面的原因:尊師敬父,梁啟超與林長民的交情極深,也早暗許了子女的婚約;惻忍之心,梁思成在關鍵時刻出了車禍、落下了殘疾;輿論壓力,徐志摩已婚,張幼儀又是出了名的賢惠。更重要的是,林徽因確實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女子,她已預知與徐志摩一起只能是精神戀愛,在藝術與生活之間,總還有一些難以逾越的東西。
陸小曼與徐志摩的悲劇婚姻也正印證了這一點。
電視劇《人間四月天》的播出,曾引起一場激烈的爭論,尤以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兒子梁從誡先生的反應最大。
確實,《人間四月天》只是一部電視劇,一個故事,你不能要求一部電視劇,一個浪漫故事,給你此外更多的東西。
林徽因與徐志摩的真正關系永遠是一個迷。
我寧愿相信他們沒有相愛過,就讓一廂情愿的徐志摩枉死于趕赴北京的旅途吧。
可是,那一年的十一月十九日,徐志摩是為了參加林徽因的演講而坐的飛機,志摩死后,林徽因敢把飛機上的一塊殘骸掛在臥室的墻上,直到逝世,是她對志摩的真摯,何嘗不是對世人的一種坦白?
如果連這樣的真情都理解不了,對金岳霖為了她而終身不娶,逐林木而居,怕更要以為非人間之事了。
林徽因臨終前,她要求并第一次見到了張幼儀,卻什么話都沒說,我愿不相信那是為了懺悔,寧愿相信那是對徐志摩的最后自白。
徐志摩一生追求自由和美,“就使打破了頭,也還要保持我靈魂的自由”,率性任情,一生不曾放棄過。
他想做詩便做一手好詩,并為新詩創立新格;他想寫散文便把散文寫得淋漓盡致出類撥萃;想戀愛便愛得昏天黑地無所顧忌,“于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他與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復雜的友情,他與陸小曼的浪漫婚戀,他與泰戈爾等世界文化名人的交往,他在劍橋、北大的經歷,及至他的驟然消失,那靈動奔放的無羈的一生,都令人為之神往,窮一生的光景也想不透。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她的負心,我的傷悲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在夢的悲哀里心碎
又到十一月,這突如其來的寒風讓人猝不及防。
一、對康橋美麗景致的留戀
康橋是美麗的,有協調勻稱的建筑群,有晚鐘撼動的黃昏,有沒有遮攔的田野;尤其是作者筆下的康河,“康河,我敢說,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水”,在徐志摩眼里,康河是夢幻的樂園,在康河里劃船,或躲著念書,或做著美夢,“槐花香在水面上飄浮,魚群的唼喋在你的耳邊。”(《我所知道的康橋》)所以作者在?再別康橋?里吟唱著愿作康河的一株水草,與康河相生相伴,臨別之際,還劃著小舟,去聆聽夏蟲的伴唱,告別康橋,就是告別那詩情畫意的康河。這美麗得令人心醉的康橋,叫多情的詩人如何開口說“再見”?
二、與美好愛情的作別
在康橋求學的日子,徐志摩對美麗的林徽因產生了愛慕之情,他們一起談理想,談人生,在這里徐志摩度過了他一生中最為美好的一段時光。但是,林徽因回國后,卻與梁思成結為秦晉之好,這一消息,對徐志摩是沉重的打擊。在《一代才女林徽因》一書中有這樣的一段記載:他們發現了一座僧墓,林徽因說:“也不知道這青石底下埋的是誰?”徐志摩說:“是我。我從上個世紀已經埋在這里了。現在的我只是一個軀殼,我的心,我的愛,我的希望早就埋在這青石板下了,你從這塊墓碑上讀不出年代,讀不出姓名,讀不出心里滲出的血,那是不應該寫在石頭上的。”從這段話中,我們讀到了徐志摩那顆受傷的心。康橋是徐與林愛情的搖籃,那河畔的金柳下,留下了二人散步的足跡,那夕陽中的林徽因就是徐志摩心中的新娘;那康橋,有二人蕩舟時甜蜜的回憶,林徽因燦爛的笑容,就像青荇一樣,“在康河的柔波里招搖”。這一切的一切,叫徐志摩這位纏綿的詩人如何放得下?但是,如今,林徽因已成他人之妻,美麗的康橋只留下凄美的回憶,徐志摩無可奈何,只好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三、與心中理想的告別
徐志摩最初赴英留學,是滿懷憂國憂民之心,充滿著報效祖國的熱忱的。當時的中國,按徐志摩所說是“……大廈將傾,因非一木所支,且社會道德日益滔滔,庸庸者流引鳩自絕,而莫之止,雖欲不死得乎?”(《民國七年八月十四日啟動赴美分致親友文》)在康橋求學的日子,徐志摩充分感受到劍橋大學濃郁的學術氛圍,清新的人文氣息,他如醉如癡地享受著西方文化的瑰寶,盡情呼吸自由的空氣。“就我個人說,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康橋的生活和當時國內軍閥混亂的局面比較起來,簡直是天堂和地獄。離開康橋,回到滿目瘡痍的中國,盡管中國照樣有柳樹,有潭水,但是滿腔報國熱情無處噴發,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叫徐志摩這位柔弱的詩人如何去解開?康橋,是詩人心中的第二故鄉,“康橋,誰知我思鄉的影憂?”當他再度重游康橋,再次要與康橋再見時,離別,對詩人來說是猶如一次小小的死亡,詩人感到他的思想也隨著黃昏的云彩一樣消逝了,他只有無奈的揮揮衣袖。
[關鍵詞] 徐志摩;偶然;張力結構;人生感嘆
一、引言
徐志摩作為我國新月派代表詩人,“愛”、“自由”和“美”成為了他詩歌永恒的主題。美國和英國的留學經歷,讓他的詩歌受到了西方浪漫主義詩歌的影響,擅長贊美大自然、歌頌愛情,其代表作有《沙揚娜拉》、《再別康橋》、《雪花的快樂》等,很多作品都被初、高中語文教材所選用。徐志摩的詩歌與他的愛情生活永遠都無法分開,他對完美愛情的追求,導致他一生與三位女恨糾葛,特別是和林徽因的感情更是曲折微妙。《偶然》一詩是徐志摩寫于20世紀20年代,1926年5月27日在《晨報詩鐫》上發表。這首詩短短的兩節結構巧妙、語言自然、意象精微,是徐志摩詩歌創造道路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二、張力結構在詩歌中的體現
詩歌只有短短的十句: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在徐志摩大量的經典名作中,很多人偏愛《偶然》,它表現了詩人對生命和生活的感悟,給讀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間。這首詩歌的奧妙在于內部充滿使人不能察覺的“張力結構”,主要表現在語言、結構、情感、意象等方面,表現出了詩人始終追求唯美的目標。徐志摩短暫一生無數的偶然和無奈,卻始終沒有改變詩人對愛、對自由和對美的追求,并把瞬間的感悟和體驗凝聚在了這永不褪色的詩篇里。
1、結構完美
《偶然》是一首音韻起伏、節奏感強、畫面具有流動感的結構完美的詩歌,強烈的動態格律對立統一,張力動態平衡,構成了新和諧的凝固效果,充分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特有的美感。徐志摩的學生卞之琳說:“《偶然》這首詩在徐志摩老師詩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在對徐志摩詩歌的演繹時,主要通過抑揚頓挫的節奏和變化的音韻來表現出詩行的參差不齊,類似起伏的音樂,富有流動美,體現著“一唱三嘆”的回環感。《偶然》這首詩歌采用的是三行韻,音韻委婉,淺唱低吟;奔放高昂,激情無限。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音韻交替起伏,抑揚頓挫,使詩行整飭有變,富有強烈的節奏感,充分的展現了《偶然》一詩的音樂美和節奏美。
2、意象精美
意象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情感,是詩人的主觀感受。徐志摩詩歌中的意象選取得奇巧而又貼切,每一個意象都展示了詩人了情感滲透和精神品質。有的研究學者認為,《偶然》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看的很淡,飄忽無跡;把火熱的生命力都化作輕煙。這種看法其實只是停留在了表面,《偶然》是深層信息其實傳達了一種飄逸、輕淡的人生失落感,是詩人靈魂瞬間彈出的心音。在詩歌短短的兩節中,徐志摩用單純的意境,點化了一個朦朧、小巧、晶瑩的世界。這些意蘊充分體現了詩人淡淡的傷感情懷、甜蜜而又憂傷的愛情、逍遙灑脫的性靈,這些都寄托著詩人對純美人生理想的追求。你與我、云與水、黑與光都在《偶然》一詩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動與靜、甜蜜與憂傷對立統一,增強了詩內在的彈性,形成一個藝術渲染力強的詩美境界,讓讀者充分的體會到了清新明麗、逍遙易逝的生命追求,感受到了詩人的性情與品質。
3、情感活躍
有人說偶然是一個完全抽象化的時間詞,其實偶然就是不期而遇。徐志摩在詩歌《偶然》中,表達了和“你”偶然相遇時的時間、地點、情景和心境等,使雙方體會偶然的感悟和品位,如驚訝、悲涼、歡喜、熱烈、哀嘆等。在人生漫漫長路上,有多少偶然的交會,大街上的會心一笑,旅途中的三言兩語,或許都是曇花一現,因此“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方向,偶然的相遇,又匆匆分別,永無再見的希望,這種無奈的失落感“記得也好,最好忘掉”。詩中“你”“我”的不確定性,使詩歌的情感活躍起伏,張力充沛,不同的讀者產生不同的情感,給人以微妙細小的回味。
4、言簡意賅
愛情可能是剎那間的情感波動,因為那回眸一笑偶然產生。人們中的偶然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美妙感受,或感動、或驚喜、或哀傷、或熱烈……體會生命中的偶然,感受那道不清、說不明的朦朧美好。一次次浪漫的邂逅,“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雖然說有永無再見的無奈失落感,但是這簡單的詞句表達出了偶然韻味深長的內涵。這短短的兩節詩歌,讓讀者體會到了詩人言簡意賅的語言特點和魅力,感受到了徐志摩深厚的語文功底。就這樣的一段小詩,一種情調就把讀者內心最深處的情感挖掘出來,實在是令人感嘆啊!
三、解讀詩歌《偶然》,體會生命中的偶然與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