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形成性考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范文第1篇

分析其課程不如人意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其中學生不注重平時的練習,對學過的統計分析方法不理解、不掌握,生搬硬套公式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究根結底,與該課程以前所采用的傳統的課程考核模式不無關系。

傳統的“一考定乾坤”的成績考核模式明顯已不適應現在高等教育的形勢和人才培養的需求[1],尤其是對生物統計學這種理論與實際分析結合的課程。如果只是通過一次考試來進行評價,學生若平時再不注重知識的積累,很容易在最后復習的時候出現心理負擔過重、課程理解難度加大等問題。如果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形成考核,則可以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督促和考察,能夠真正發揮考核的評定、檢測、診斷、反饋、引導和激勵等功能,達到教學和考核互相支撐、緊密配合、有機結合,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從2006年開始,我們在生物統計學教學考核中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本文就形成性考核在生物統計學教學中的應用做了初步的探索分析,并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提出進一步改進的建議。

一、形成性考核方法介紹

所謂課程形成性考核,是指依據一定的標準,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定期或不定期對學生課程學習過程的狀況進行考核和評價,并將考察和評價的結果作為評定學生課程學業成績依據的過程[2]。

與傳統的考試考核模式相比較,形成性考核具有以下優點:(1)更注重學習過程的考核,將過程與效果緊密結合起來。(2)考核機會更多,避免了傳統考核模式重期末、輕平時的缺點,能及時發現學生學習問題,并給予其補救機會,最終調動其主動性和積極性,促使其更認真學好功課,杜絕部分學生鋌而走險在考試中舞弊的僥幸心理。(3)考核形式多元化。傳統的考核模式往往形式單一,絕大部分為開(閉)卷考試。而形成性考核可以在平時開放的學習環境下融合各種各樣的考核方式,鼓勵學生自發學習。也就是說,課程形成性考核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能更全面、更客觀、更公正地反映學生學習的狀況,其將過程考核結果與課程終結性考核結果相結合,能更合理地對學生課程學習過程和課程學業成績進行評定。課程形成性考核是現代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能夠加強學習過程控制,督促學生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反饋教學信息,及時調整教學節奏和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全面、客觀地評定學生課程學習效果和成績。

二、生物統計學課程形成性考核實踐

在生物統計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采用的具體的課程考核方式很多,按照類型劃分,主要有平時作業考核、平時課程學習表現考核、階段性小測驗考核、特別作業考核、實踐性作業考核、期中期末考試等。其考核最終成績計算方法為:最終成績=(平時與小測驗總成績×30%+期中成績×40%+期末成績×30%)×準確率+其他加分。其中,平時作業考核是在每一章學習結束后下發這一章的作業,并規定交作業的最后期限,按照作業完成的數量及質量進行評分,實行推遲一天交作業,成績扣除10%的懲罰。平時課程學習表現考核是根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出勤率、學習態度、課堂表現等各方面的情況評定其成績。如果課堂發言積極,與教師互動較多,給予一定的獎勵,包括加分或書籍、禮物等物質上的。同時,鼓勵學生走上講臺,親自體會“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辛勞,使之珍惜教師的勞動以及得來不易的學習機會。階段性小測驗考核是在教學過程中在課堂上隨機進行的小測驗,以檢查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況,并可兼做出勤考察用。具體根據課程教學內容安排的實際情況確定,次數不宜過多,結合課程內容需要進行。特別作業考核,一般是在期中考試后進行的,以自愿為原則參與考核,主要目的在于給予期中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同學一次補救的機會。其內容一般是針對該課程所學內容或對課程本身的某一方面談談感想或是給學生一個實際問題要求運用統計知識給出一套解決方案。這種考核方式可以促進學生對課程的思考,并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根據學生完成作業的質量,考慮給其最后成績加上0~2分。實踐性作業考核,和特別作業考核相似,一般也是在期中考試后,期末考試前進行的。一般是提供給學生一些原始數據,如幾個班的學生成績資料,某養殖場的生產性能測定數據等,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統計分析知識進行分析,并嘗試形成書面論文。按照學生分析結果的正確性及論文寫作質量,考慮給其期末成績加上0~2分。期中、期末考試與傳統考核模式基本相同,采取閉卷考試、統一閱卷的方式進行。此外,為了激發學生對生物統計學的興趣,我們還特意設計了一項激勵機制,給出了一個復雜的期中考試成績的補救公式。

之所以給出如此復雜的公式,就是為了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和學習中去,以融會貫通。期中考試的補救成績將替代原期中考試成績,鼓勵那些在期中考試中成績不理想的學生繼續努力學習提高成績。

如果采用形成性考核,則教學工作量會呈數倍增長。我們采取的解決辦法是吸納汲取研究生力量。研究生參與作業批改、教學和答疑也是我們采用的一種方式。一來借鑒研究生同學本科學習的經驗,對本科生進行學習過程教育,起到另一種言傳身教的作用;二來創造更多的研究生與本科生之間的交流機會,促使研究生在獨立完成課題的同時,完成知識輸入到知識產出的過程,培養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的形成性考核的內容涵蓋了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的各方面,包括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其中,學習態度主要指學生課程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主性,這從出勤、完成作業的時間和質量以及期中考試后是否采取補救措施的角度進行衡量;學習能力主要指學生選擇學習資源、學習媒體、學習方式與方法進行課程學習的合理性與有效性水平;學習效果主要指學生獨立完成課程學習內容、課程作業、課程實踐環節的質量以及課程考試的成績。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學習效果三方面的課程形成性考核,較符合生物統計課程教學實際。

三、目前形成性考核方法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通過幾年來生物統計學課程的形成性考核方法的持續實施,督促學生加強平時的練習,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加深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激發了學習興趣及主動性,提高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學生普遍反映生物統計學課程的恐懼心理已經不復存在,并且該課程的及格率也大大提高。學困生更加積極認真學習,許多優秀的學生甚至開始學習閱讀國外生物統計學課本,并與教師交流,教學相長。但是其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那就是一直存在著平時作業準確率普遍偏高,而期中、期末考試成績較低的不合理的情況。

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情況?通過對形成性考核的構成內容進行分析,發現平時書面作業考核方式占據了形成性考核內容的大部分,但是由于這種開卷類考試本身就存在互相參考或抄襲不容易被發現的缺點,因此書面作業成績存在一定水分,只能反映大多數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而且我們安排作業答疑,鼓勵同學針對作業進行討論,助長了一部分學生被動學習的惰性。此外,本著大學生自尊心強的前提,對不按時交作業或者抄襲的同學,沒有采取措施進行嚴格的處理。

四、對形成性考核方法實施過程的幾點建議

1.分組考核。可以將每班同學隨機分成小組(最好男、女混合),以小組為單位安排平時作業或課堂小測驗,各小組的作業題不同,增加學生抄寫作業的難度。同時,又培養了學生之間交流和團隊合作能力。

2.校驗考核。在期中考試后,對那些平時作業準確率比較好而期中成績不理想的同學,進行一項小測試,測試內容為以前各次作業中的原題,以推測其是否有抄作業的行為。對抄寫平時作業的同學進行嚴肅的處罰,如降低平時成績、增加學習任務等。

形成性考核范文第2篇

關鍵詞:形成性考核;開放教育;考核環節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631(2010)05-0100-02

形成性考核是開放教育試點教學工作中對學生學習某一門課程的全過程進行評價、監控、考核的主要措施。是整個開放教育教學過程中“落實過程”的一個中心環節。本文分析了形成性考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其改進的設想,旨在進一步加強對形成性考核的管理和落實,使開放教育的教學質量得到保障。

一、形成性考核的特征

形成性考核來源于傳統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的階段性的考核,目的在于及時了解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狀況,以便及時調整教學方式或因材施教。在開放教育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形成性考核既繼承了傳統教育中形成性評價的功能。又賦予了新的功能,使得形成性考核具有了特殊的價值取向。主要表現在:

第一,形成性考核是對學生學習內容和學習行為的雙重考核。基層電大對形成性考核的內容。一是學生自主學習計劃的制訂和學習態度;二是完成形成性考核作業冊的質量和對教學重點內容的各類測驗;三是參加面授輔導的到課情況及效果;四是參加網上學習及小組學習的情況;五是參加教學實驗和實踐活動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樣的考核內容改變了傳統的單一成績評定,把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有機結合。成為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全面監督、評價。

第二,形成性考核的結果在所學課程綜合成績中占一定比例,達不到要求者,不得參加期末考試。這樣的規定,使得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注重了形成性考核中作業部分的認真完成,對學生掌握學科知識起到積極的作用。

第三,形成性考核成績評定者的多元化。傳統教學中。成績評定一般是由任課老師獨立來完成的。開放教育中,由于賦予形成性考核更多的內容,成績評定一般由任課教師負責形成性考核冊、學生參加面授輔導、網上學習等方面的評定;專業主任(班主任)負責學生的學習態度、自主學習計劃及參加小組學習情況等集中性的教學活動的評定;試點單位的教務管理機構、督導機構、網絡管理人員和學生不同程度的參與到形成性考核的成績評定中來。這種評定者的多元化現象,使得在形成性考核過程中,各種類型的考核互相獨立、互相監督、相互牽制,更為真實地反映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實際情況。

第四。形成性考核成績的評定。是對學生學習一門課程的全過程考核。由內容來看,從學生入學后每個學期的開始就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制訂自主學習計劃,按時交作業,參加必要的集體學習活動,到最后的集中實踐環節等幾乎涵蓋了學習一門課程的全過程,因此形成性考核是一個連續的考核過程,也是全程性的考核。這標志著開放教育條件下的學生自主學習,是在試點單位的教師、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的指導、引導、管理、支持服務下完成的。體現了電大的培養目標和成人學習的特點。

二、形成性考核中存在的問題

(一)成績評定中的比例分配不合理

根據中央電大有關文件規定。形成性考核在課程總成績中所占的比例大都在20―30%(個別課程高一些),形成性考核中的70%Y,被作業部分占去,整個學習過程中其它考核只占綜合成績的5%,按百分制計算只占5分。這無疑使學生、教師產生一種重考試、作業,輕其它教學過程的認識。實踐中盡管試點單位訂制度、想辦法加強其他教學環節,可是顯得力不從心。學生認為,只要把作業做了,期末考試能及格。其它環節的學習活動參與與否無關緊要。所以,目前的這種成績比例與開放教育“重在過程”的理念是不相適應的。

(二)對全過程、全方位的考核認識不足

不少試點單位只是將其停留在作業的批改上,而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監督、檢查落實不到位。就作業本身而言,學生從網上下載答案、抄襲別人的作業、請家人代做作業的現象也屢有發生,其目的就是想方設法謀取作業部分的高分數,一學期的5次作業教師難以分次批改,往往是一次送,失去了作業在師生之間的反饋功能。

(三)不少教學環節難以落實

對照中央電大和省級電大對教學過程的要求,教學過程的落實存在不少的遺憾。如試點單位組織的面授輔導課,到課率卻不如人意;學生網上學習的習慣、能力一時難以形成和提高,網絡資源利用率不高:學習小組開展活動的次數比較少等等,這些現象無論從開放教育教學試點工作的本身,還是從教育成本的核算,讓人有一種得不償失之感。

三、形成性考核機制的建立

電大以“三網”和“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完善的辦學實體”的優勢在我國遠程教育中獨樹一幟,因此要發揮這種優勢。根據目前的現狀,要建立完善的考核機制,就要做到網絡技術與傳統方式相結合,即在考核中既要有傳統的考核方式,也要利用網絡技術的優勢;教學支持服務與管理、監督相結合,寓管理監督于教學服務的過程中;組織考核與教師、學生考核相結合,在發揮教師、專業主任和學生在考核中的作用的基礎上,教學、督導部門應當介入其中,在某些重點環節上進行把關。同時抓住重點環節,完善配套措施,形成富有特色的電大形成性考核機制(如圖1所示)。

在此系統中。形成性考核冊及在線作業的實施。既考查學生掌握知識內容的效果,又檢查學生學習課程的進度。既能了解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困難以便及時反饋,又能督促學生按計劃完成學習任務。在線作業的安排,試點單位在學期初就應向學生通知作業的科目和時間。以便學生安排自己的學習計劃。內容上力求以網上資源為重點,督促學生對網上資源的應用,同時要與教材的編排進度相適應。這樣才能達到檢查、督促學生學習的目的。另外,還要考慮到學生應用計算機的能力與水平,特別是邊遠地區的學生,他們的實際水平相差懸殊較大,因此作業量也要按學期逐漸增加。在線作業和形成性考核冊都是對學生學習內容的考核。使用時可以適當調節內容,達到兩者的互補。

讀書筆記本是檢查學生學習過程的最有力依據。也是學生比較喜歡使用的一種學習方式,它是學生學習文字材料和網上資源的可靠見證,可以和網上學習行為統計結合起來進行考核,二者不可全求,因為學生的學習方式因個體的學習習慣和條件而有所不同,只要兩種方式在學習中都能達到一定的要求即可認為合格。

各種形式的面授輔導是電大開放教育在教學方式上區別于其他網絡教育的特點之一,這種方式是傳統的,但仍然受學生的青睞,不少學生希望能和教師進行現實的交流。面授輔導除了教師集中性的以課程為單位的集體輔導,還包括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的輔導形式,是教師導學的主要渠道,它與三級平臺的課程討論區結合使用,是師生和生生交互的適時與非適時結合。也是教師進行答疑解惑、解決學生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最常用的方法。

課程實驗、大作業和社會實踐是培養、考查學生應用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環節。其中大作業和社會實踐是畢業設計形成性環節,要求學生在第4學期完成一個緊扣工作實際,應用所學專業知識,就本部門或本單位存在的某一問題進行調查、分析、評價和論證。其核心在于問題來源的實在程度。這一環節和第5學期的社會調查結合起來,可以為畢業設計打下良好的基礎。這些考查是以文字報告為依據,和模擬實驗及網上調查相結合,有利于提高學生在實際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養成應用所學知識和運用網上資源解決問題的習慣。

四、實行形成性考核基礎上的成績綜合評定制

形成性考核主要是對學生學習過程中重點環節的考核,期末考試反映學生學習的整體效果,形成性考核是基礎。作為考核的整體,形成性考核也采用百分制的形式。一般講,作業冊或在線作業占40%,讀書筆記(網上學習行為)、面授輔導和小組學習(三級平臺的課程討論)以及課程實驗與大作業及社會實踐(網上模擬實驗)分別占20%。

形成性考核范文第3篇

高等醫學教育形成性考核終結性考核比較分析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立校之本,而考試是學校教學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學質量測定的重要方式之一,而考試的意義卻不完全在此。前蘇聯學者舒金娜認為,考試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重要意義:一是學習激勵,通過考試既能幫助教師明確教學目標,為教師提供反饋,又能通過考試促進學生了解自我,激發其學習動機;二是控制作用,即幫助教師調整教學進度,控制教學質量,維護文憑標準;三是組織作用,即協助教師或教育行政人員對學生進行分流、編班、檢驗、評價、推廣新課程、新教材或新教法;四是發展作用,即引導教學發展方向,強化目標意識,激勵學生奮發進取。

一、目前醫學院校的考試狀態

1.考試的意義存在誤區

目前,國內多數的醫學院校仍然采用期末一張試卷定成績的考試方式(終結性考核),這種方式導致學生平時懶散,考前忙突擊,考后全忘記;第二,導致學生只注重分數,不注重知識的積累及掌握,導致了高分低能的現象;第三,這種考試方式無法及時反饋,一方面,全部課程講授結束,進行考試,不能做到及時調整教學進度、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另一方面,不能及時將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及時反饋給學生,使學生調整學習方法,從而提高對知識的理解。

2.考試的方式和內容陳舊

目前常用的考試方式閉卷多、開卷少,筆試多、口試少,理論考核多、實踐能力考核少,終結考核定結論多、過程考核綜合評價少,標準答案多、發散答案的分析試題少。這些考試的方式注定了其考試內容局限于基本知識的記憶比例較大,綜合性思考、分析性的試題較少,缺乏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綜合考察。

3.夸大了期末考試的作用

目前的考核形式,期末考試成績即可代表學生一學期以來的學習情況,評價得較為片面,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提高的考察缺乏,夸大了期末考試成績的作用。

考試作為教學的指揮棒,不合理的考核制度束縛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限制了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法,阻礙了教學水平的提高。我校自2008年開始試行了形成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考核模式,從而真正實現考核的意義。

二、齊齊哈爾醫學院形成性考核的實施情況

形成性評價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知識掌握和能力發展做出及時評價,它包括在一節課或一個單元教學中對學生的口頭提問、書面作業、小組討論等,使教師與學生都能及時獲得反饋信息。

形成性考核有利于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而且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心理素質。基于形成性考核較傳統的考核模式有較多的優點,齊齊哈爾醫學院自2009年起推行形成性考核,到目前為止,已有40余門課程采用了形成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合面考核學生。形成性考核的課程在平時的考核方式,成每門課程不盡相同,大部分包括隨堂測驗、學習筆記完成、實驗操作、實驗報告及實驗考核、課堂提問、考勤、外語等課程還包括聽寫單詞、作業完成情況、課堂表現情況等。

三、形成性考核與傳統考試的比較

2011級實驗班采用形成性考核,考核方式包括:PBL上課成績(查找資料制作PPT、回答同學提問)、寫學習筆試、階段性測驗、實驗操作及實驗考核、終結性考核;2011級臨床醫學1班采用實驗操作及實驗考核和終結性考核。

2011級實驗班和2011級臨床醫學1班學生系統解剖學期末考試成績進行了比較。

2012年11月,在未通知學生考試的情況下,召集以上兩個班級學生,利用系統解剖學終結性考試試卷進行了一次臨時測試。

該套試卷分名詞解釋、填空、簡答、論述和選擇題,滿分為60分,各項題型平均得分如下:

從以上分析表明,形成性考核的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較傳統的考核模式效果更好。

從形成性考核對學生自身的影響、對增強同學團隊合作及友誼、加強師生交流及互動、提高課程學習效果、加強課程理解、是否喜歡這種考核模式等方面設調查問卷,下發調查問卷600份,回收有效問卷504份,調查問卷表明,學生比較喜歡這種考核方式,其理由包括提高了學習壓力,從而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與同學的團隊合作能力、促進同學間的友誼、有助于了解前一階段課程的掌握情況,從而及時調整學習方法,加深了師生交流及互動。

形成性考核是以當前最新的學習觀和教育理念為基礎一種評價方式,優點較多,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困難,特別是班額較大時,操作起來比較困難。另外,這種考核模式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需要任課教師科學設計課程的教學及考核過程,給教師的教學工作帶來了新的工作量和壓力,從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付出較傳統的教學模式和考核模式更多的精力,需要學校制定一系的規定給予支持。

參考文獻:

形成性考核范文第4篇

關鍵詞 組織學 實驗考核 形成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5.10.025

Practice of formative evaluation in histological experiment examination

LIU Guanlan, ZHANG Xiaodong, ZHAO Pin,Yuan Heng

(Department of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Changsha Medic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219)

Abstract Histological experiment and theory are equally important.Recently, teaching means constantly update. So, the teaching mode is changing from alternative to generative. In order to make the new teaching mode play greater benefit, we carried the formative evaluation on histological experiment and achieved good effect.

Key words Histology; experiment appraisal; formative evaluation

組織學的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近年來,組織學實驗教學手段在不斷更新,由過去的單一顯微鏡教學,到現在的數碼顯微互動教學,①新技術革命引領組織學實驗教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因此教學模式也由替代性向生成性轉變。為了使新的教學模式獲得更大效益,客觀公正地反映實驗教學成績,我們在2014級臨床醫學專業的組織學實驗考核中進行了形成性評價的改革,旨在探索更加合理全面公平公正的組織學實驗考核模式。

1 以往組織學實驗評價方法分析

目前,國內各醫學院校對組織學實驗考核方法雖然做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方法大致相同,②③包括實驗報告成績、切片考試成績或圖片考試成績,實施過程中發現存在很多問題。主要有三。其一,實驗報告可信度不高。部分學生直接照模課本或實驗指導的圖譜,也有部分學生相互模仿甚至讓別人代勞完成實驗報告。其二,考核內容不全面。因為是期末考核一次,考試內容選擇上比較局限,也不能客觀反映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三,考核方法有弊端。如圖片考核,學生可以通過背誦圖片庫完成,導致顯微鏡操作能力欠缺或不認識鏡下看到的結果。如切片考試,會出現切片資源有限、考試過程中切片譯文被移動等狀況,尤其是學生太多的情況下,考核時間長,工作量大,實施困難。

2 形成性評價的內涵與質量體系建設的關系

教學形成性評價,④是基于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的發展,做出的定性與定量評價,是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持續觀察、記錄、反思而做出的發展性評價。其宗旨是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培養合作精神,使之從被動接受評價轉變成為評價的主體和積極參與者。20世紀60年代后期,美國教育家克龍巴赫把評價的兩種職能區分為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重在改進,而總結性評價重在判定。20世紀90年代以后,美國專家依?庫巴(Egong Guba)提出,評價應更加關注其過程,關注其非預期效應。具體的說,學生在校期間,平時學習過程和各種強化訓練,所獲得的知識與能力,將是影響終身的,故教學形成性評價是利于改進教學質量體系建設的基礎,而終結性評價則是判定教學質量的結果。因此從評價的形式和結果看出,形成性評價是一種對教學成果定性與定量的科學評價,其在質量體系建設中具有重要意義。⑤

3 形成性評價在組織學實驗考核中的實施

我們在2014級臨床醫學專業實驗教學中進行了實驗評價方法改革,采用形成性評價。所有實驗教學在顯微數碼互動實驗室進行,每個學生的實驗條件和實驗機會均等。

3.1 評價項目設定

包括8項:課堂檢驗、開放式問題、勞紀、考勤、顯微鏡操作、課堂作業、期中切片考核、期末切片考核,每一項目分A、A-、B、B-、C五個等級,級差為0.5分,共100分。

3.2 評價項目實施

學期初即制定好項目評價表,學期期間分批分段實施,期末時對所有學生考核完畢。①課堂檢驗:對實驗知識課堂上隨機提問,每人1~2次/學期,共3分。②開放式問題:對前面所學理論知識進行檢驗,提出5~6個開放式問題,學生可選擇任意一個,通過查閱資料后進行作答,每學期2次,共10分。③勞紀:實驗室衛生、水電維護等,學生每人1~2次/學期,共2分。④考勤:每學期每人查到3次,共2分。⑤課堂作業:有繪圖、描述、填表等,共6次30分。在限定時間內完成。⑥顯微鏡操:對顯微鏡操作技能與維護方法進行檢測,共3分。教師隨機抽取切片,讓學生自己操作找到并指出要求的細胞、組織、結構或器官,完畢關掉顯微鏡。⑦期中切片考核:對學生閱片技能及總論部分進行考核,共10道題20分(細胞2個、組織6個、結構2個,2分/個)。⑧期末切片考核:對本學期系統進行考核,共10道題40分(器官7個、結構3個,4分/個)。切片考核充分利用顯微數碼互動系統的優勢,從圖片庫中抽取圖片,寫出結果并寫出識別依據,完成后上傳給老師,老師在電腦上評閱。

3.3 實驗成績與理論成績相關性分析

理論成績按卷面100分計算,實驗成績也按100分計算,總分=實驗成績?0%+理論成績?0%。所有數據用SPSS13.0軟件分析。采用Kolmogorov-Smimov法進行正態分布檢驗,實驗考核成績呈正態分布,理論考試成績不服從正態分布,故采用Spearman非參數法相關分析。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實驗成績與理論成績相關性分析結果

由表1知,相關系數檢驗顯示,相關系數r>0.01,則P

3.4 學生滿意度調查

期末考試結束時,我們從5個大班中隨機各抽取20人共100人,對形成性評價實施的滿意度進行了調查。調查表設置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不知道四個等級。結果顯示,16%的學生非常滿意,67%的學生滿意,6%的學生不滿意,11%學生不知道。

4 形成性評價的效果討論

4.1 從形成性評價項目設置來看

我們的評價方法更加合理、全面,充分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彌補了以往實驗考核方法的不足。其一,課堂隨機提問。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怕被提到而答不出來,所以在課下多少會下些功夫,沒有下功夫的也會在課堂上迅速翻書,從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其二,開放式檢測。讓學生自己查找資料,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學習自主性,也鍛煉了他們查找資料的能力。其三,課堂作業。有繪圖、描述、填表,形式多樣,考核全面;當堂完成,從而避免了相互抄襲。其四,考核內容更加全面。有技能考核也有知識考核。其五,關注學生全面發展,有勞動紀律考核和考勤考核。

4.2 從考核的結果來看

采用形成性評價的實驗考核成績比較客觀公正地反映了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從實驗與理論成績相關性結果看出,理論成績好的學生實驗成績也好,理論成績不好的學生實驗成績也偏低。說明學習態度和方法決定了學習成績,要獲得好成績,必須把功夫下在學習過程中,而形成性評價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其一,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學習熱情,所以此實驗評價方法對學生理論學習也有促進作用。其二,通過課堂提問、開放式檢測等,學生可以查漏補缺,及時彌補知識盲點,而且通過提問獲得的知識印象比較深刻。其三,避免了傳統的“學生考前緊張綜合癥”。因為通過形成性評價的項目設定,使學生把該掌握的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就掌握了,避免了期末考試前的突擊備考。突擊備考往往出現備考不足,理解不透,答題無條理,得分率不高等情況。其四,形成性評價也使老師更加關注教學過程,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及時發現優點與不足,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4.3 從學生滿意度來看

我們通過走訪和調查,83%的學生對形成性評價是滿意的。學生的感受總結如下:①保證了考試公平。課堂提問、切片選擇、圖片選擇等都是隨機的,實驗報告也是當堂完成的,所以大家機會均等,也避免了互相抄襲。同時期中期末切片考核通過顯微數碼互動系統完成的,可以多人同時進行,節省了時間,考試結果可比性強,提高了考試效率和質量。②促進了學風。考核方式不但多樣,考試內容也比較全面,考試深度分配也比較合理。比如考器官或結構,寫出名稱比較容易,但寫出判斷依據就比較難。考核雖然多人同時進行,但采用不相鄰不相對原則就座,避免學生互換信息,嚴肅了考風,從而也促進了學風。③鍛煉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如查資料能力,技能操作能力,比較、綜合分析能力,勞動紀律等,學生認為通過這樣的實驗考核加強了對自身素質的培養。

總之,考試方式的改革關系到教風和學風,關系到人才培養質量。我們認為形成性評價是目前組織學實驗考核中比較合理又公平公正的評價方式,其優化了考核模式,大大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也提高了教師教學水平,真正實現了“教、學、考”三者的和諧統一,從而提高了實驗效果,彰顯了新教學模式的效益,值得推廣。

注釋

① 王艷梅,楊加周等.顯微數碼互動系統在組織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價值[J].解剖科學進展,2012.4:383-384.

② 陳偉,李季蓉等.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考試改革探討[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0.24(5):548-550.

③ 宋芳,趙紫薇等.利用數碼互動教室進行組織學實驗考試改革[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4.30(2):123-124.

形成性考核范文第5篇

關鍵詞 形成性評價 組織學與胚胎學 考核成績

中圖分類號:G642.47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32

Abstract Formative assessment is the dynamic evaluation and timely feedback to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student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his assessment method can promote self-examina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ich is conducive to optimiz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finding students' latent merits for teachers. It is able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students' learning by correct guidance from teachers. Moreover, formative assessment can also stimulate the learning enthusiasm of the students, and help students to discover their disadvantages, 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by themselves,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Hence, it is worthwhile for further application in the med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formative assessment;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courses examination

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對醫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求在逐步提高,迫切需要高校轉變醫學教育模式,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醫學人才。目前評價學生能力的高低,主要通過學生的學業成績來體現,而學業成績大部分采用終結性考核方法進行評定;該考核方法并不能真實反映學生的能力,不能對學生學習結果進行指導和反饋,學生的能力得不到充分鍛煉與提高,導致畢業后難以勝任相應的臨床工作,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采用新的評價形式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及時評估和調整,以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①

近年來,形成性評價模式正在我國高校教育中逐步推廣和應用。②該評價模式與終結性考核方法不同,它通過“反饋信息―解決問題―提高能力”等階段,將學習情況及時反饋給教師和學生,進而調整教師的教學方案或學生的學習方式,共同提高教學質量。筆者在2014 級臨床醫學專業的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考核中進行了形成性評價的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為形成性評價的推廣和運用提供了依據,現報道如下。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本校2014級臨床本科專業130名學生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將學生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有學生65人,男學生31人,女學生34人,學生年齡17~23歲;對照組65人,男學生30人,女學生35人,學生年齡16~22歲;兩組學生的性別與年齡構成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P >0.05,見表1)。此外,兩組學生理論教學老師一樣,授課學時、教學環境等均相同。

1.2 實驗考核評價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組織學實驗教學,教學過程首先由帶教老師講解實驗切片內容,然后學生自己觀察切片,教師巡回輔導,實驗報告當場完成,期末實驗成績評分包括2項:實驗報告和期末切片考核,每一項目分A、A-、B、B-、C 五個等級,級差為5分,共100分。項目評分如下:(1)繪圖、描述、填表等實驗報告完成情況,共6次30分,要求當堂完成;(2)對本學期系統進行期末切片考核,共10道題70分(器官7個、結構3個,7分/個)。期末切片考試采用多媒體方法進行,即隨機抽取10張切片組成多媒體試卷,要求學生在10分鐘內完成。實驗組與對照組帶教老師為同一人,授課方法相同,但評分標準包括8 項:③考勤、勞紀、課堂檢驗、開放性問題、顯微鏡操作、實驗報告、期中切片考核、期末切片考核,同樣每一項目分A、A-、B、B-、C 五個等級,但級差降為0.5分,共100分。項目評分如下:(1)學生實驗課出勤率,每學期每人查到3次,共2分;(2)對學生勞紀抽查,例如實驗室衛生、門窗水電關閉情況等,學生每人1~2次/學期,共2分;(3)課堂上對學生實驗知識隨機提問進行課堂檢驗,每人1~2 次/學期,共3分;(4)臨下課前提出5~6個開放性問題,由學生任選一個,課后查閱資料進行作答,每學期2次,共10分;(5)繪圖、描述、填表等實驗報告完成情況,共6次30分,要求當堂完成;(6)教師隨機抽取切片,讓學生自己找到并指出所要求的細胞、組織、結構或器官,對顯微鏡操作技能與維護方法進行檢測,共3分;(7)對學生閱片技能及總論部分進行期中切片考核,共10道題20分(細胞2個、組織6個、結構2個,2分/個);(8)對本學期系統進行期末切片考核,共10道題40分(器官7個、結構3個,4分/個)。與對照組一樣,隨機抽取10張切片組成多媒體試卷,進行期中、期末切片考試。

1.3 理論考核

學期末對兩個班級進行理論知識測試,二者均使用同一張試卷,內容包括組織學80分,胚胎學20分,總計100分;組織學與胚胎學總成績=理論成績?0%+實驗成績?0%。

1.4 學生滿意度調查

期末考試結束時,我們對這兩個班級130人進行問卷調查。調查表設置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三個等級,以了解學生對傳統式評估方法與形成性評價的滿意度。

1.5 統計分析

分別對兩個班的學生基本信息、實驗考試成績和總成績以及對考核方法滿意度進行對比統計,數據處理采用SPSS 19.0軟件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獨立樣本檢驗進行分析,數據以均數北曜疾睿??)表示;對計數資料采用%p2檢驗,數據以百分率表示(%);均選用雙向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學生一般情況對比

比較兩組學生一般情況,兩組學生的年齡及性別分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提示兩組資料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2.2 兩組學生組織學與胚胎學總成績和實驗成績比較

比較兩組學生的總成績和實驗成績,實驗組學生成績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顯著性(P = 0.01,P = 0.021),詳見表2。

2.3 兩組學生對考核方法滿意度比較

比較兩組學生分別對形成性和終結性評價的滿意度,結果顯示實驗組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93.85% vs 76.9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6),詳見表3。

3 討論

組織學與胚胎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學科,實驗課教學所占比重相對偏大,可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直接影響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效果。但是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單一,加之采用終結性考核評價方法,導致學生考試僅靠考前突擊,死記硬背,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忽視對學生實際能力的檢驗,呈現“高分低能”現象。因此,傳統的考評模式已不能真實反映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跟不上當前醫學教育發展的步伐,針對考核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筆者遂對2014級臨床本科實驗教學進行改革,實驗考核中納入形成性評價模式,并研究該方法對組織學與胚胎學成績的影響,以及學生對該考核模式的接受程度,為形成性評價的應用和推廣提供實驗依據。

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知識掌握和能力發展的評價,該評價有別于傳統式終結性評價,它是一個動態的評價過程。形成性評價首先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并把評價后的信息反饋給學生和教師,明確教與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的方向,從而采取相應的修正措施,使教學稱為一個“自我糾正系統”,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實驗成績和理論成績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可見形成性評價的實施,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改善教學效果,與張黎等研究結果一致。④分析原因可能如下:(1)形成性評價的課堂檢驗及開放性問題的開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習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汲取,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2)課堂上的隨機提問,使學生可以查缺補漏,強化學生對理論課知識點的熟悉和掌握;(3)隨機抽查切片的掌握情況,是學生能力的真實再現,杜絕終結性考核的“高分低能”,激勵和鞭策學生學習;(4)教師能夠通過觀察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自查”,不斷改進和完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我們通過問卷調查,93.85%的學生對形成性評價是滿意的,而高達23.08%的對照組學生對終結性考核方法不滿意,反映出學生對形成性評價的接受程度較高,利于該方法的廣泛應用和推廣。實驗組學生普遍認為,形成性評價首先確保考核的公平和公正原則,避免了互相抄襲,真正實現了成績與能力的掛鉤;其次,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再者,它鍛煉了學生綜合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例如學生為解答開放性問題,每個學生有不同的分工,然后查閱圖書館和網絡資源,然后共同解決問題,增進了同學間的協作能力;最后,它促進師生交流與反饋,使學生和教師及時察覺自身存在的缺點,從而促使教師正確的引導和指導學生的學習,以及提高學生自行處理問題的能力。然而,仍存在極少部分學生對形成性評價不認可,可能由于以下幾點:(1)學生的自我評價和批判意識薄弱,不能客觀地自我評價,導致學生自評和教師評價存在較大差異;(2)形成性評價目前缺乏統一的標準,認為該評價過程,較為繁瑣,耗時長,相應壓縮了實驗課時間;(3)形成性評價主要用于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反映學生的需要和進步,對成績差的學生具有較好的激勵作用,降低了成績偏好的學生的學習熱情。

綜上所述,形成性評價在組織學與胚胎學的實驗教學中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可彌補終結性評價的不足,豐富和完善了醫學教育的評價體系,提高了教師授課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值得在醫學教育過程中進一步推廣應用。不過筆者認為,形成性評價作為一種新的課程評價體系,尚處于摸索階段,當前還存在不少問題,我們只有正視這些問題,科學地制定適合自身的評價體系,才能發揮其優點,增進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滿足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

注釋

① 丁曉慧,吳敏范,江敏等.形成性考核評定方法在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4.32(22):33-35.

② 喬宇琪,鄭青,陳芳源,等.淺析中外醫學教育評價模式[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2012.5(11):454-456.

相關期刊更多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電聲技術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科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田市| 涟水县| 玉溪市| 灯塔市| 镇雄县| 布尔津县| 乳山市| 宁晋县| 余江县| 博罗县| 泸西县| 北辰区| 宣武区| 宁晋县| 宁河县| 武定县| 老河口市| 信丰县| 丹阳市| 无锡市| 黑龙江省| 新竹县| 荃湾区| 保德县| 安泽县| 武山县| 玛曲县| 宣汉县| 南乐县| 句容市| 金昌市| 章丘市| 柳林县| 盐边县| 宝丰县| 汾阳市| 东安县| 五大连池市| 若羌县| 汉寿县| 井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