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西文化差異

中西文化差異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文化差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西文化差異范文第1篇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中西文化,文化差異

 

一、跨文化交際中中西文化差異

跨文化交際,按Samovar(1998:48)的理解,就是指“具有足以改變交際效果的不同文化知覺和符號系統的人之間的交際”。國內學者賈玉新(1997:23)的定義更為簡單明了,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可見,跨文化交際最顯著的特征是持不同語言的交際者之間的“不同文化知覺和符號系統”或者“不同文化背景”。簡而言之,就是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既有語言交際中的文化差異,也存在非語言交際中的文化差異。

1、語言交際中的文化差異

(1)、詞匯隱含的文化差異,中西文化差異表現在語言系統上,可以體現在不同層面上,但詞匯作為構成語言的基本要素是整個語言系統的支柱,必然最突出最廣泛地反映文化差異。論文大全。事實上,詞匯隱含的文化意義往往隨著文化、時間和個人經歷的不同而變化;同一詞匯會由于不同的文化環境而表現出不同的意義。論文大全。如:“西風”與“west wind”而言,這兩詞是漢英兩種語言中的對應詞,但所涵蓋的文化概念卻完全不同。在漢語文化中,“西風”指“秋風”,還喻指一種勢力或傾向,《紅樓夢》第80回中,“但凡家庭之事,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西風有時甚至是破壞者:“昨夜西風過園林,殘菊飄零滿地金”(王安石《殘菊》)。看來,“西風”在中國是不受歡迎的,與英語west wind 的內涵截然相反,對英國人來說,“西風”是溫暖的春風,生命的催生劑,它給英倫三島送去春天,故有“西風報春”之說。英國詩歌中有許多贊美西風的詩句,其中最著名當數雪萊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西風頌》(ode wind),在詩的最后,詩人名傳千古的佳句表達了他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堅定信念:

O, wind,

If wintercomes, can spring be for behind?

(2)、用語表現出的文化差異。用語表現出的文化差異可以反映在許多方面。學生由于缺乏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對英語的會話規則知之甚少,從而出現語篇運用失誤。筆者曾觀察如下一幕:一名外教邀請一名學生給全班同學做一次五分鐘的教學示范,該生面對同學,說了如下一段“開場白”:

“Ladies and gentlemen,at fist I’d like to say, Miss Flora, thank you for giving me such achance to stand here. Then I’ll tell my classmates, thank you for coming andlistening to me. Now I am feeling excited because this is the first time for meto give an English class. I’m feeling nervous because I’m not sure whether Ican give you a satisfying class. If I can’t, I’ll say I’m sorry to waste yourtime.”

可以想象這位外籍教師當時對這段語篇的迷惑不解。

再如:曾有一位美國友人邀請一位中國學者到家中吃飯,這位學者在電話中不停地說“thank you。”最后還加上一句“I will try to come.”這使得這位美國友人十分納悶,并感到不知所措,因為他不知這位學者到底是來還是不來。

2、非語言交際中的文化差異

跨文化交際間的文化差異不僅僅反映在語言交際上而且反映在非語言交際上。所謂非語言交際是指語言行為以外的交際行為,它是不依附語言代碼而進行的交際,在人類交際中起著語言代碼無法替代的作用[3]。同語言交際一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非語言交際行為也存在很大的差異。例如:由于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尤其是女性,在表達情感方面一般都比較含蓄委婉。即使中國女性在微笑時,也常常“笑不露齒”或“掩面而笑。”而美國人則截然不同,相反,他們情感外露,喜怒哀樂往往表露無遺。又如,美國人伸舌頭表示對對方的蔑視和挑釁,而中國人伸舌頭是一種自知失禮或失言表示尷尬的方式;再如,美國人伸出拇指和食指表示的數目是“二”,而中國人做出同樣的手勢表示的數目卻是“八”。

二、中西文化差異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ds,每個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語言和文化,這種語言和文化具有本民族特有的表現形式和內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3]。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如果交際雙方不注重彼此間的這種文化差異,交際時必然會有文化的不同而產生誤解,導致語用失誤,使彼此間的交流產生雜障礙。

1、文化差異會引起交際中的語用失誤。不同的民族文化傳統、風俗習慣以及思維方式的差異會帶來語言使用上的差異。若不了解文化差異,就會出現語用失誤,鬧出笑話甚至不快。讓我們來分析以下兩個例子:

(1)、田惠中笑迷迷地舉起祝酒:“來,來。今天各位光臨寒舍,蓬蓽生輝。我代表我自己,也代表我美麗的夫人……”

“去,去,去”!章淑嫻揚著手,那樣象轟一只蒼蠅。“……再就是,我們美麗的密斯林遠道而來。”

“什么密斯林,都老太太了。論文大全。” 密斯林又笑又搖頭(諶容《散淡的人》)。

(2)、Philip Said:“Oh, Lucy, you are more charmingeach passing week. I guess no one can help loving you when they see you.”

(菲利普說“露西,你真是越發動人了。我想每個人看到你時,都會情不自禁愛上你。”)

Miss JohnsonSmiled: “Thank you,Philip, Thank you.”(約瀚遜小姐笑著說:“謝謝,菲利普,謝謝你的夸獎。”)

在例(1)中,中國女士章淑嫻被男士夸“美麗”反應很強烈,用了幾個“去”。而例(2)中,西方女士露西面對男士的稱贊,欣然接受,視夸獎為一種禮貌的表示。這種對稱贊行為的回應方式的不同源于中西心理文化特點的差異。若用中國對稱贊行為的回應方式去對待外國人,后果不堪設想。

2、文化差異導致跨文化交際中的信息差。由于文化的差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對事物的表達方式也存在著差異,賦予語言不同的含義,如果不加了解,勢必造成交際中的信息差。如:“girl friend/boy friend”與漢語的男女朋友字面意思相同,但內涵不同。英語文化中以“girl friend/boy friend”相稱,其內涵與性關系有關,而漢文化中男女朋友則專指結婚前的戀愛關系,二者沒有性關系;“Valentine’s Day”(情人節)在英語文化中是指將信、卡片或禮物作為愛情的象征贈給異性朋友以表示傾慕的節日,而在漢文化中“情人”卻專指配偶以外的異性;“single parent”(單親)在英美文化指單身父親或單身母親,意味著未婚或離異,漢文化中則指離婚或喪偶的一方;“love child”(私生子)在英語文化中未婚先孕女子一般不愿意在社會上公開自己的身世,將孩子稱為“love child”顯示了英美對其的理解和寬容,在漢語中“私生子”卻反映了其與漢文化不相容甚而遭到歧視。

三、結論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的表達又靠語言,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各民族之間溝通交流的機會大大增多,包容多元文化標準是大勢所趨。如果與外國人或赴外國學習工作,就要了解對方的文化,努力做到“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 ”(入鄉隨俗)。

參考文獻:

[1] Samovar, Larry A. et al. 1998.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3rd edition).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2] 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 [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 熊金才非語言代碼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5)

中西文化差異范文第2篇

[關鍵詞] 電影;翻譯;中西文化差異

電影作為一類藝術載體,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義。它凝結了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下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所謂“音樂”無國界,要準確理解電影作品的內涵卻需要跨越語言這道鴻溝,電影翻譯工作者應運而生。他們通過對語言進行翻譯,配以字幕,增強觀眾對電影的接受和理解,然而,由于種種原因的存在,電影翻譯作品存在中西文化的明顯差異。

一、中西電影交流中存在的問題

電影是一種綜合藝術,是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和手段的和諧統一,是語言學、文學、美學的綜合體。電影具有表達情感、反映生活、傳播信息和解讀歷史等多重功能,觀眾通過觀賞電影,不僅僅獲得視覺上的享受,能夠滿足心靈上的歸屬和對未知的探求。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翻譯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也是始終面臨的難題。電影翻譯者在中西電影交流中充當著重要的橋梁作用,觀眾通過他們,不僅領略了異國風情,也感受了多樣文化的魅力。

電影翻譯不僅是對語言文字的簡單轉換,還是對藝術和審美的再創造,對翻譯者的要求很高,不僅需要掌握和熟練切換兩種語言,還需要能夠把握語言規律,特殊的歷史文化,解析電影和觀眾心理,了解觀眾審美取向,進行文化再造,達到良好的文化交流和商業目的。電影翻譯是一種特殊的文學形式,電影語言及主題承載著該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通過電影主題的細化,劇中人物的特點體現出來,并由此推動情節的順暢發展。然而,我國電影翻譯的總體水平還處在發展初期,尤其是中國電影的“走出去”迫切需要高水平的翻譯人才。

二、中西文化差異在電影翻譯中的表現

美國人類學家曾經提出著名的文化冰山模式,用來解釋文化之間的沖突。文化就如同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浮出水面的一部分是顯性文化,它包括人們容易觀察的行為舉止和飲食風俗等。隱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冰山卻是人們不易感知的隱形文化,例如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等。顯性文化客觀、易感知,同時易被學習和改變;而隱性文化卻不易被感知和習得。文明之間的差異主要是隱性文化之間的沖突。因此,電影翻譯中存在著許多隱性文化差異,中西方思維模式、價值觀、典型意象、信仰等是主要的表現形式。

(一)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

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的產生是客觀歷史條件的產物。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孕育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社會,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北溫帶廣袤肥沃的平原地帶,人們通過辛勤勞作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獲得了豐厚的饋贈。在傳統的歷史背景下,人們渴求風調雨順,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諧狀態,中國人因此也形成了典型的重視整體思維模式,重視經驗,缺少嚴密的邏輯的特點。西方文明發源于希臘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使得他們與自然抗爭,冷靜沉著,才能在云波詭譎的海洋中開辟生活的途徑。西方人抗爭自然的勝利,培養了他們獨立、客觀的思維方式,他們強調個性和理性,注重探索自然的規律。

中國人重視經驗,強調主觀感受的思維習慣表現為重意境,不講邏輯,給人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覺,對作品的解讀需要加上讀者的個人感悟。例如,馬致遠的著名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寥寥幾個名詞,便勾勒了一幅恬靜、美妙的田園風景。這在重視邏輯的西方文化圈讀者看來不僅難以讀懂,更別提理解其悠遠的意境。

中國文化還講究天人合一,注重整體,在表達習慣上有虎頭豹尾豬肚之說,尤其重視題目的畫龍點睛的作用。西方人則習慣運用抽象思維,語言表達有嚴格語法規范。

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別體現在對電影的命名上,中國電影片名總是給人空遠、高靈之感,意在用充滿詩意的意象營造一個意境。如《大紅燈籠高高掛》《一江春水向東流》《滿城盡帶黃金甲》等。西方電影習慣以人物命名電影,例如:Rebecca、Hamlet、Pygmalion、Lolita。當這些簡單的名字被中國翻譯者賦予中國文化傳統的名字(《蝴蝶夢》《王子復仇記》《窈窕淑女》《一樹梨花壓海棠》),對于觀眾的吸引力也增強了。

(二)中西方文化中的價值觀差異

價值觀是文化的深層因素,是社會文化在人們心中的長期積淀。不同的地理環境和社會背景、歷史傳統,形成了不同的價值觀。儒家文化熏陶下的中國社會注重禮治和家庭倫理,強調集體主義。西方文化卻推崇自由主義,講究實證和習慣運用法律思維解決社會問題。

這種價值觀沖突在電影作品《刮痧》中得到了集中表現。三綱五常是傳統禮治規范,三綱即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體現了中國的父權家長制,強調只有作為社會細胞的家庭得到穩定,國家才能得到長治久安。禮治思想規定了嚴格的等級制度,認可刑罰和體罰的合法性。西方追求自由和個人價值,尊重法律的價值。因此,當電影中的男主角當著外國同事的面體罰孩子為后來的刮痧導致被控告虐待兒童埋下了伏筆,后面的訴訟過程更是體現了中西價值觀的不一致。一方面,許大同堅持“棍棒底下出孝子”,認為委托朋友打官司,就能解決問題,卻沒聘請專業律師,透露了中國人法律意識的淡薄和看重人情的特點;另一方面,“刮痧”是一種傳統的中醫療法,講究“天人合一”與“陰陽調和”,認為人體是氣、形、神的統一體,可以通過調節人體陰陽平衡,理順體內的“氣”。而西方醫學的發展是基于解剖學,需要借助實際的藥物和醫療器械治愈疾病,西方人對于抽象的“氣”難以理解也不信服。

(三)中西方文化中對典型意象的不同解讀

所謂意象,就是客觀事物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在中西文化中,對一些典型意象的不同認識是文化沖突的集中體現。例如,在中國“龍”是古代皇權象征,已經成為吉祥、尊嚴的代名詞。然而,龍所對應的英文“dragon”,卻是帶翅膀的丑惡的怪物,是邪惡的力量的化身。因此,中國的形象經常遭到西方的曲解。同樣的一個例子則是對蝙蝠的看法。在中國,蝙蝠同“福”字同音,人們將其看成吉祥的象征,在和珅的恭王府內便刻有許多雙“蝠”浮雕。蝙蝠在西方,卻是魔鬼和黑暗勢力相關的不祥之物,他們經常黑壓壓地成片出現在恐怖電影中。這種對典型意象的解讀是造成中西方文明不可通約性的原因之一,由于其形成具有悠久的歷史,不能在一時之間得到化解。

但是我們在電影翻譯中也能看到對不同意象的成功轉變,一個例子便是對電影Waterloo Bridge的翻譯。故事講述的是發生在二戰期間的愛情悲劇,翻譯者巧妙地借助中國古典文學《太平廣記》中的藍橋求槳典故,將電影翻譯為《魂斷藍橋》,表現了愛情的可歌可泣,增進了中國觀眾的熟悉感。另一例子便是對第23屆奧斯卡最佳電影All About Eve的翻譯,標題本是取自西方的《圣經》故事,中國譯者在考慮中國文化的前提下,將其譯為《彗星美人》,彗星既有掃把星的傳統意義,也揭示了女主人公一瞬即逝的短暫輝煌和悲慘結局。

(四)中西文化信仰差異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對各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因此,在中西方電影作品中,經常會因為差異導致人們的理解誤區和偏差。例如電影Seven是一部宗教色彩濃厚的犯罪片,這源于天主教的七宗罪,分別是:貪婪、懶惰、酗食、暴怒、欲、驕橫和嫉妒。而基督教習語Doubting Thomas則出自《新約·約翰福音》第2章20節,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后,第三天復活,出現在門徒面前,但門徒之一的托馬斯剛巧那天不在,因沒有親眼看到基督,他不相信別人的話,不相信基督已經復活。這個習語現在多指那些“多疑的人”。漢語中的許多詞匯也源自佛教,例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拈花一笑”等。由于各國國家的主流宗教不同,人們對于這些宗教語缺乏理解,往往會望文生義或不知所云,而現在的許多電影作品都是宗教題材或歷史題材的,對這些內容的準確理解就需要翻譯者做足功課,或用近似的內容進行通約,或用通俗的語言進行注解。

三、提升電影翻譯水平,減少中西文化差異

我國著名翻譯家嚴復對翻譯提出了“信、達、雅”的標準,這對于電影翻譯就是要求翻譯者既要了解劇情和掌握語言,還能熟悉不同文化,減少文化誤解。電影翻譯中存在諸多文化差異,既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一方面,電影題材豐富,信息量大,同時商業性使得翻譯周期短,因此,翻譯者要熟練掌握兩種語言和文化,才能夠運用自如。另一方面,不同于文字翻譯,翻譯者要涉獵諸多領域,面對諸多專業性的詞匯,既沒有前人的翻譯成果可參考,也不能選擇自己精通的領域進行攻克。因此,減少中西文化的差異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努力:第一,要增強翻譯者的素質培養。電影工作者自身所擁有的語言功底,文化積累以及美學理解,都影響翻譯工作的成效。因此,翻譯工作者在運用語言的同時,要加強了解不同文化背景,注重培養自身的藝術細胞和相關專業知識。第二,要加強文化交流。中西文化存在著客觀差異,文化交流不僅能夠減少差異,還能在取長補短中相互融合,兼收并蓄。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獨特性和糟粕之處,文化交流是全球化的客觀要求,也是減少文化偏見,縮小文化差異的有效途徑。

四、結 語

電影是生活的藝術再現,電影翻譯中體現的中西文化差異是各國歷史發展的產物,這種文化的碰撞,也是文化發展的動力。由于電影作品的商業性和大眾性,采取正確的翻譯策略對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解讀、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電影翻譯需要立足本國文化和人民需求,創造性地融合中西方文化,最大限度地實現電影藝術性和商業性的統一。

[參考文獻]

[1] 程洪珍.東西方傳統思維方式與英漢語言差異[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3).

[2] 張曉舸.東西方文化差異下的電影片名翻譯[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3).

[3] 楊慧.從語篇整體論探析電影《刮痧》中的中西文化差異[J].電影文學,2011(02).

中西文化差異范文第3篇

關鍵詞:文化;差異;商務交際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2)17-0066-01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逐步加強,各種層次、各種類型的跨文化商務交際越來越多。在政治、經濟領域內,外貿、外經、外交交際越來越頻繁。中西文化差異之間的碰撞也越來越凸現出來。受中西方文化觀念、國家制度的影響,交際作風對于交際活動的成敗以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往方式都會產生比較重要的影響。所以正確認識東西方文化的不同關系著交際的成敗問題,應該重視中西方文化差異給商務交際帶來的一系列影響。

1 中西方文化差異及對交際活動的影響

每個國家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特性的影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國民性特征。由于中西方文化傳統和文化觀念的不同,所以這種國民性很容易使雙方在交際中出現誤解和對立。

1.1 商務交際中的文化差異表現

商務交際中的文化差異首先表現為倫理和法制觀念的差異。這種文化差異在調節人的行為和處理糾紛方面最能表現出來。中國文化習慣于從倫理道德上考慮問題,而回避從法律上考慮問題,可是西方人卻正好相反,他們更擅長從法律的角度考慮問題。所以這就發生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問題。在中國占據人們思想主位的是“倫理至上”的觀念,如果出現了問題,人們首先想的就是贏得周圍輿論的支持。所以,當出現問題的時候,很多中國人習慣于通過“組織”發揮道德規范化的作用,而不是訴諸于法律。可是西方人慣用法律的手段,而不是靠良心和道德的作用。這就導致了中西方文化在倫理和法制上的沖突。

1.2 中西方的人認識客觀事物的思維的差異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史,這種文化積淀深厚而久遠,中國人以此為自豪,也使中國人具有了濃厚的民族感情,這對于民族發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這種源遠流長的文化積淀使中國人容易產生一種“自傲的偏見”,甚至固步自封,中國人時刻把“面子”作為自己交際中最為重要的因素。所以在商務交際中,中國人即使作出讓步也一定要保全面子。誰要是不給中國人面子,就會使交際變得尷尬,就可能造成損失。但是西方國家而言,雖然各國風情不同,但是卻有著一定的共性。西方人崇尚奮斗和獨立行動,性格外露,充滿自信,熱情奔放。所以西方人在參與國際事務中,常常內外交際一起進行,采用各種手段,獲得利益。西方人對實質性的東西看的很重,非常在乎,而對于表面的、儀式性的東西看得極淡,西方人崇尚的是一種直率的交際手法。

1.3 中西方文化在集體與個人利益上存在差異

西方人比較崇尚自由主義,強調個人的責任,積極倡導個人應當有足夠的權力。這是與中國人的價值觀正好相反的,中國人強調集體的責任,把最后的決定權讓給集體。這兩種思維方式在商務交際中的表現也是非常不同的,所以西方人的交際代表只是一兩個人,交際者的權限是決策機構事先賦予的;而中方交際代表,卻是一個人做最后的決定。所以在中西方雙方進行的商務交際中,交際小組一定要做好本職工作,首先交際小組要有足夠的權利,然后再進行集體的理智思考,最后達成協議。

2 中西文化背景下如何順利進行商務交際

我們知道中西文化各具特色,不能說哪一種文化就比另外一種文化高尚。所以在實際的商務交際過程中,一定要綜合考慮雙方的交際因素,努力尋求化解文化對立的有效辦法,基本的原則就是主動適應,揚長避短。

2.1 首先就是商務交際過程中要堅持民主與集中的原則

我們知道中心文化沖突產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決策權分配的差異。中西文化都會把民主與集中作一定的結合,只是中西方追求各不相同。在涉外交際中,西方決策者背后有一個完整的決策鏈,共同為決策者提供智力支持,西方人把個體的智慧升華為集體的決策。中方交際團慣于眾人交際。所以在涉外交際中一定要統籌兼顧民主與集中,避免決策權的過分集中,提高交際的有效性。

2.2 交際中一定要處理好細節與原則問題

中西方交際中,中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不同,西方人傾向于線性思維方式,注重分析解剖和個體研究,所以西方人往往會比較關注事情的細節,他們認為合同是一套完整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條款。這也是與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不同的,中國人重視綜合性思維方式。從總體上觀察事物的特征。所以中國人在交際中,中方代表凡事“先談原則,后談細節”,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是從整體到局部,一般情況下是先談原則后談細節,所以,在與西方人進行商務交際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敏銳地洞察對手的需求,在跨文化交際中一定要善于把握細節,力爭從細節上尋求突破,在與西方人的商務交際中贏得交際主動權。

參考文獻

[1]左小平.意識差異對國際商務交際的影響[J].商業時代,2004,(15).

中西文化差異范文第4篇

【關鍵詞】思維模式;文化差異;英漢翻譯

【Abstract】It can not be ignored that cultural differences affect on the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ten lead to the loss or distortedness of 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with their respective cultural context, particularly in communication and translation.Through comprehensive expounding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tercultural impact onthe English-Chinese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for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the proposed in-depth practical ways.

【Key words】Thinking mode;Cultural differences;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人類的語言反映著人類普遍的共性,任何一種語言都深深植根于它所處的文化當中,各民族語言雖然不同,但可以利用相同的概念稱謂事物,解釋詞義。正是這種共性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行性依據,為不同語言的翻譯提供了可譯性基礎。但由于地域環境、歷史背景等諸多因素,不同民族在文化上表現出更多的是差異性。翻譯涉及兩種語言的轉換,而語言既是思維的工具,又是思維的結果,因此,在更深層意義上,翻譯涉及兩種民族思維模式的轉換。本文試從以下兒個方面來分析中西文化差異及其對翻譯的影響。

1 中西思維模式的差異及其對翻譯的影響

美國著名文化心理學家尼斯比特認為中西方思維方式的發展有著各自的軌跡:中國文明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響的傳統之上,在思維方式上以辯證和整體思維為主要特征。中國人追求與自然和諧,群體至上。在思維模式及語言觀上都傾向于從整體到局部。中國人常采用籠統性的整體思維方式,強調篇章整體意義。而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臘的傳統之上,在思維方式上以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和分析思維為特征,西方人強調以邏輯、分析、線性為特征的思維模式,即從具體到整體,由點到線。因此,中西方思維這種差異將導致英語和漢語表達習慣的不同,普遍體現在在語序、語言表達、語態運用等諸方面的不同,從而對我們在中英翻譯理解方面產生一定的影響

2 、風俗習慣等文化背景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一個民族的文化與其、風俗習慣也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宗教在民間社會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其差異主要體現在不同的民族在崇尚的事物以及禁忌等方面的不同。中國是一個多個并存的國家,就佛教而言,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對中國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有不少相關的成語,如“借花獻佛”“苦中作樂”等。而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英美國家,大多信仰基督教,人們認為世界是上帝創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因此也有許多與“God”相關的成語,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等。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中國文化中的“龍”這一形象。它在中國人民心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在西方“龍”(dragon)是罪惡的象征,在《圣經》中“dragon”都是與邪惡和恐怖相聯系的。可見文化概念在某些方面中西方是互相沖突的。

3 中西文化差異對翻譯影響

3.1 詞匯缺失或文化涵義不同對翻譯的影響

源語詞匯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在譯語中不存在,找不到對等的語匯。從科技領域來看,中國傳統醫學中的很多理念和治療方法都是中華民族所獨有的,對西方讀者而言完全陌生。西方人不了解中醫。這就是典型的文化不對等現象,因此無法在目標語言中找到對等的表達。在生產領域,中國的農耕文明悠久而發達,中國人在長期的農業生產中總結出了24節氣,以樸實的方式反映出了天象、氣候變化及其與農業生產之間的關系,而在以工業為主的英語國家沒有相應的文明成果,找不到對等的表達。此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干地支、陰陽八卦、武術氣功以及屬相等也是中國文化所獨有的,在西方文化中沒有對應的事物或者概念,也沒有相應的語匯。

對于詞匯缺失,西方人只能譯作與其相似或相近的其他物品,對中國“五行(金、木、水、火、土)”和“相生相克”等概念,也只能言不盡義地分別意譯作“five elements (metal, wood, water, fire,earth)”并不能表達中國文化的深遠。據說,美聯社的一位編輯曾打電話給一位美籍華裔學者,請教中國“羊年”的“羊”該用“sheep(綿羊), goat(山羊),ram(公羊),ewe(母羊),lamb(羔羊),還是“wether(閹羊)”? 這位學識淵博的學者經過一番冥思苦想后,只能如實相告“I’m sorry”。在翻譯中遇到此類問題,以現代媒體手段進行處理是明智的選擇,如附圖、附錄像等音像資料,用原來的音,即作為一個新詞匯引入。

中西文化涵義截然不同的詞匯也會給翻譯造成很大的困難。例如:東風,在中文中,象征著春日的到來,萬物復蘇,生機勃勃。所以,東風也就是指春風,象征革命的力量。而寒冷干燥的西風是大家所不喜歡的。它的到來讓草枯葉黃,一片蕭條。因此,在詞典中,西風指秋風,比喻衰退,消極的力量。然而,對于西方人而言,西風是從西海岸刮來的,這是件美事。而東風就不那么好了是因為它是從內陸刮來的,寒冷而又干燥,一如中國的西風。在一些中西文學作品翻譯中,弄不清二者的區別,會引起很大的誤會。

3.2 句法對翻譯的影響

漢字的結構特點決定著構成漢語聯復詞和成語等凝固詞的兩個或四個漢字前后之間,在拼寫形式上具有一種平衡性和對稱性,因此漢語的凝固詞在構成成分的拼寫數量上不構成頭重或尾重的傾向。對于成對詞,英語民族在思維上有其自身的平衡方式與規律,即采用“先短后長”的組織順序,借以避免視覺和心理上的“頭重腳輕”的失衡感,從而達到一種相對的平衡感。這種思維定式決定著英語在成對詞的詞序排列上,往往采用“數量尾重”的順序,這與英語句法結構翻譯所遵循的尾重原則是一致的。從本質上講,英語是形態語言,其語法關系主要是通過詞本身的形態變化以及一定的虛詞來表達的。英語的主謂結構是全句的主干和焦點,英語句子在表達復雜意思時,大多采取增加結構層次的方法。而漢語語法關系的表達直接依賴于語義、語序和邏輯,漢語句子在表達復雜意思時,一般按時間順序或事件邏輯順序,逐步交代,呈線性結構層層鋪開。根據兩個民族語言思維方式的差別,在英漢互譯中注意翻譯出的句子應符合其自身的特點:漢譯時不可拘泥于源文的層次結構,避免過度西化而不合漢語語感;英譯時要注意不能太松散,否則會顯得支離破碎,背離英語行文方式。

4 在翻譯中應遵守的原則

4.1 異中求同的原則

從理論上講,翻譯的最高標準是譯文與源文各方面的全等值,實際上這個標準很難達到。面對翻譯中客觀存在的文化差異,譯者要努力做到異中求同。針對中西文化差異,筆者建議對于中英詞匯意義和文化意義都相同的語句,采用直接翻譯法,可以毫不猶豫地直接翻譯。比方說“三思而后行”譯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對于詞匯意義相同而文化意義不同的語句則可采用替換翻譯法,也就是用譯語中具有同樣文化意義的詞來替換源語中的詞。

例如: “It is a good horse that never stumbles”,這類句子英美人是從正面思維的,翻譯時則需從反面思維,即運用反譯法。句中的that-clause源文要將肯定譯為否定,否定譯為肯定。如上面這句話應譯為“再好的馬也會失蹄”。如果不注意文化中思維方式的差異,就不可能恰當翻譯;對于詞匯意義存在而文化意義不存在的情況應該采用音意結合法。從音譯和意譯兩個角度出發,以達到最好的效果。例如“I know,Dad”,she said,“I’m a selfish pig. I’ll think about it”,在英語中,稱某人是只“Pig”,意在說他在某方面有豬的習性,雖然是個貶義詞,其貶斥程度大大低于漢語里的“豬”。在漢語里說某人是“豬”是罵人的話,尤其是一個女孩子自稱是“豬”會令人無法理解,因此,這句話翻譯成“我知道,爸爸,”她說,“我自私自利,實在很蠢;但我會想想這件事的”。可以將“pig”替換成“很蠢”。這樣就能基本上做到文化信息的正確傳遞,也就是“異中求同”。

5 結語

總之,文化差異問題是一個內容豐富又極其復雜的問題。翻譯工作者要在兩種語言之間進行轉換,除了通曉兩國的語言文字外,還必須具有深厚的兩種文化功底,深刻理解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只有這樣,才能不僅做到語言意義上的等值,而且做到真正文化意義上的等值。

【參考文獻】

[1]BASSNETT Usan. Translation Studied MI[M].London: Routledge,1994:94-96.

[2]NIDA Eugene 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IMI[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9: 124-126.

[3]包惠南,包昂.中國文化與漢英翻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156-166.

[4]鮑明捷.對英漢翻譯中文化差異的探討[J].中國農業銀行武漢培訓學院學報,2006(5):19-22.

[5]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19-21.

[6]劉曉梅.論中西文化差異對科技翻譯的影響[J].中國科技翻譯,2004(17):51-54.

[7]汪福祥,伏力.英關文化與英漢翻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43-48.

[8]王武光.英漢語言對比翻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78-82.

中西文化差異范文第5篇

關鍵詞:文化 差異 翻譯

一、 引言

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曾指出:“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筆者認為,對于一個合格的翻譯工作者來說,熟悉兩種文化至少跟掌握兩種語言同等重要。

語言是人類用來表達思想的工具,它不僅是信息的載體,也是文化的載體。總的來說,一種語言表達的內容可以相當確切地譯入另一種語言。但是,使用不同語言的民族之間必然存在文化差異,而這種文化差異就構成了翻譯中的障礙。中國傳統文化孕育出來的一顆璀璨的明珠――《紅樓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百科全書,其英譯本以英國人霍克斯和中國人楊憲益的譯作為代表。兩位作者在翻譯過程中對于涉及同一文化問題的不同處理體現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以《紅樓夢》英譯本書名為例。無疑,楊憲益英譯本書名“A Dream of Red Mansions”會使西方讀者引起誤解,因為在英美和歐洲讀者的頭腦中,“紅樓夢”的意思是“一個人睡在一間紅顏色的房間里”,這一書名也頗能引起他們優美神秘的聯想,但遺憾的是,這不是中文書名的意思。大衛?霍克斯的英譯本書名“The Story of the Stone”對于沒有和古代中國人一樣有堅固基礎的西方讀者來說更為容易讀懂原文。從這個程度來說,這個英譯名忠實于原著的內容,是一個成功的翻譯。但對于中國讀者來說,英譯名“A Dream of Red Mansions”卻更能能夠引起他們無限的聯想,這充分說明了中西文化的差異和不同。

二、 翻譯過程中所體現的主要文化差異

每一種語言都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涉及民族心理、習俗、等方面。關于翻譯中的文化問題,奈達早在1945年就曾提出以下五類:生態文化、物質文化、社會文化、宗教文化、語言文化。半個世紀過去了,這五類文化問題的劃分依然對解釋翻譯中的文化問題有啟發作用。《紅樓夢》是中國文化的一個“藏寶箱”,收有中國服飾文化、宗教文化、飲食文化、園藝文化、醫藥文化、戲曲文化、茶文化等等,可以說是囊括了文化的各個方面。本文就上述五大類文化,就楊憲益和霍克斯的《紅樓夢》英譯本中一些有關文化內容的翻譯來看中西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1. 生態文化

動植物在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聯想意義。漢語和英語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文化系統,因此在翻譯涉及生態文化的詞語時,必須注意這兩種文化中生態文化的差異和不同。例如:

(1)冷子興笑道:“虧你是進士出身,原來不通!古人有云:‘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第二回)

“For a Palace Graduate you’re not very smart.” Tzu-hsing chuckled. “A centipede dies but never falls down,as the old saying goes. ...”(trans. by Yang)

“Well! For a Palace Graduate of Second Class, you ought to know better than that! Haven’t you ever heard the old saying,’The beast with a hundred legs is a long time dying’?...”(trans. by Hawkes)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是說蜈蚣、馬鹿一類節肢動物死了以后,一下字還倒不下來,意指賈家雖有衰敗現象,但還能支撐一個時期。這里,楊憲益將“百足之蟲”譯為“a centipede“來比喻賈府財產厚,依傍多,一時衰敗,也不致完全破產。而霍克斯則直譯為“the beast with a hundred legs”,拿“a long time dying”來形容賈家衰敗的軌跡,用西方讀者能接受的譯文來表達原文的意思。

(2)“癩蛤蟆想天鵝肉吃,沒人倫的混帳東西,起這個念來,叫他不得好死!”(第十一回)

“A toad hankering for a taste of swan,”scoffed Ping-erh. “The beast hasn’t a shred of common decency. He deserves a bad end for dreaming of such a thing.”(trans. by Yang)

“What a nasty,disgusting man!”Said Patience.“A case of ‘the toad on the ground wanting to eat the goose in the sky’.He’ll come to no good end,getting ideas like that!”(trans. by Hawkes)

這里,楊憲益采用的是直譯的方法,保留了源語文化的因素;而霍克斯用“鵝”(goose)的形象替代了“天鵝”(swan)的形象,是為了適應英美讀者的審美觀。因為在英美文化中,“鵝”和“天鵝”有完全不同的聯想意義。

2. 語言文化

漢語中的四字組成語是漢語特有的一種結構,在處理含有文化因素的漢語成語和四字組詞組時,因文化差異的不同,楊憲益和霍克斯處理的方法也不同。例如:

(1)林黛玉笑道:“你說你會過目成誦,難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第二十三回)

“You boast that you can ‘memorize a passage with one reading’.Why can’t I ‘learn ten lines at a glance’?”(trans. by Yang)

“You needn’t imagine you’re the only one with a good memory,”said Dai-yu haughtily. “I suppose I’m allowed to remember lines too if I like.”(trans. by Hawkes)

(2)至于才子佳人等書,……(第一回)

As for books of the beauty-and-talented type,... (trans. by Yang)

And the “boudoir romances”,... (trans. by Hawkes)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楊憲益先生在翻譯這些含有文化因素的漢語成語和四字組詞組時,基本上采用了直譯的方法,盡可能保留了源語文化的特色;而霍克斯采用意譯的方法。雖然他犧牲了源語比喻的形象,但譯文因其易懂而更易為讀者所接受。

3. 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由民族和宗教意識構成,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了對各民族信仰的不同態度。《紅樓夢》是中國文學中的一部經典著作,充滿了佛教和道教的意識,由于不同的文化宗教觀,楊憲益英譯本與霍克斯英譯本在處理方法上明顯不同。例如: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1)劉姥姥道:“阿彌陀佛!這全仗嫂子方便了。”(第六回)

“Buddha be praised! I’m most grateful for your help,sister.”(trans. by Yang)

“Bless you,my dear, for being such a help!” said Grannie Liu. (trans. by Hawkes)

(2)寶玉道:“阿彌陀佛!寧可好了罷。”紫娟笑道:“你也念起佛來,真是新聞。”(第五十七回)

“Amida Buddha! I do hope she soon gets well.”

“Really, this is news to me! Since when have you started invoking Buddha?”She teased.(trans. by Yang)

“Thank the Lord for that!”said Bao-yu fervently. “If only she could shake it of altogether!”

Nightigale looked up at him with amusement,“It’s not often we hear you calling on the Lord.”(trans. by Hawkes)

從所引譯文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兩種宗教觀,兩種表達法,其中楊憲益比較忠實于原著的宗教文化,采用直譯的方法較好地保留了原著的文化特色,使西方讀者更真實地感知中國文化;而霍克斯則更多地站在譯入語讀者基督文化的立場上,把原文的佛教色彩變成了基督教色彩,這對西方讀者來說更為自然,更容易接受。

4. 物質文化

各民族生活習慣不同,各物各異,由此而引起的聯想也不同。一種文化中最普通的東西,在另一種文化中不一定就有。同一樣東西在不同的文化中也會引起不同的聯想。例如:

(1)將道人肩上褡褳搶了過來背著,竟不回家,同了瘋道人飄飄而去。(第一回)

He transferred the sack from the Taoist’s shoulder to his own,and then,without even calling in at home,he strode off with the priest. (trans. by Yang)

But Shi-yin merely snatched the satchel that hung from the other’s shoulder and slang it from his own,...(trans. by Hawkes)

像“褡褳”這一類中國古代的東西,不要說在英美文化中找不到,就是在當代中國文化中也找不到。因此,楊憲益先生用英語中相近的東西來替代,把“褡褳”譯成了“sack”,而霍克斯卻把它譯成英美人更為熟悉的“satchel”。

5. 社會文化

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風俗習慣、歷史背景和思想意識等。生活在不同社會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例如:

(1)子興道:“依你說,‘成則王侯敗則賊’了。”(第二回)

“You’re saying that such people may become princes or thieves,depending on whether they’re successful or not.” (trans. by Yang)

“You mean,” Zi-xing interposed,“Zhang victorious is a hero,Zhang beaten is a lousy knave?”(trans. by Hawkes)

(2)巧媳婦做不出沒米的粥來,叫我怎么樣呢?(第二十四回)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What do you expect me to do?(trans. by Yang)

...and I don’t see what I am supposed to do without any capital.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trans. by Hawkes)

在這兩個譯例中,楊憲益一般都采用直譯的方法,保留了源語文化的特征,使譯文讀者了解中國文化,而霍克斯在第一例中則用了像“hero”和“knave”這類西方讀者熟悉的詞,在第二個例子則用英語諺語替代了漢語諺語來傳遞源語的文化信息。

三、結語

語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一面鏡子。一個民族的語言折射出這個民族紛繁多彩的文化形態。植根于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的英漢兩種語言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巨大的文化差異。因此,文化差異的認知成為外語學習和翻譯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通常意義上的翻譯牽涉到兩種語言和兩種文化,對語言不精通或對文化不了解,都會導致誤譯、錯譯的產生。對于一個成功的譯者,掌握兩種語言雖然重要,熟悉表達方式中的諸多文化差異也同等重要。

參考文獻:

[1]Cao Xueqin: The Story of the Stone. Trans. David Hawkes. London: Penguin Books Ltd,1973.

[2]Tsao Hsueh-chin and Kao Ngo: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rans.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4.

[3]曹雪芹,高鄂.紅樓夢.長沙:岳麓書社,1998.

[4]劉法公.漢英文化差異與漢英翻譯信息障礙.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12):45-50.

[5]郭建中.翻譯中的文化因素:異化與歸化.外國語,1998,(2):19-22.

[6]肖輝.語言文化翻譯之誤譯.上海科技翻譯,2001,(4):39-4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比如县| 永定县| 桦南县| 同心县| 富锦市| 临湘市| 英超| 德江县| 平顺县| 进贤县| 华池县| 肇东市| 盘山县| 沽源县| 长春市| 德化县| 通许县| 龙山县| 古蔺县| 贵港市| 红原县| 会东县| 宁南县| 九江县| 静乐县| 介休市| 遂平县| 宿松县| 同江市| 冀州市| 汤阴县| 石台县| 定兴县| 泸水县| 临颍县| 亳州市| 黄龙县| 宾阳县| 丰城市| 柳林县| 庆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