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這本實驗教科書在正式教學內容之前,安排了“致同學們”這一內容。為什么要這樣安排?在課時很緊張的情況下,這部分內容有沒有學習的必要?如何處理這些內容?學習這些內容的意義和價值何在?
一、分析教材:對“致同學們”在教材中地位的認識
以往的教材在正式的教學內容之前都安排有“緒論”介紹所涉及的教學內容、學習的意義和方法。人教版七年級《生物學》上冊新課程實驗教材在“致同學們”中以親切的設問引入,引導學生回憶起所見過的生物,由此引入生物學與我們生活的關系。這些內容與生活貼近,顯得生動活潑,引人入勝,富有情趣,并與現代科學生活貼近,展示了現代生物科學的成就,體現了時代特色,這也正是新課程理念的具體體現。因此,作為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這部分內容的重要性,它絕不是可有可無的,我們應該深入挖掘其中的教育意義。
二、教學過程
基于上述思考,對照《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實驗)》中關于課程目標的相關內容,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1.知識方面:說出生物學的內容以及學習生物學的意義。2.能力方面:嘗試利用多種媒體搜集有關的信息,學會用自己的思想分析,鑒別信息,客觀地分析人和事。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對生物科學和技術發展狀況有初步認識,認識生物科學的價值,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樂于學習生物科學,正確理解科學、技術、社會之間的關系。
在本節課堂教學中,以“知識經驗引入學什么為什么學怎樣學”來展開教學的。
1.知識經驗引入
因為七年級新生是剛從小學升上來的,由小學六年級到初中七年級是一個跨度較大的轉折,所以我先從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也了解一下他們的知識水平),通過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1)請大家回憶一下,在小學階段你們學習過哪些與生物學有關的知識?(2)你喜愛生物嗎?(3)如果你生活在鄉村,你看到過哪些生物?如果你生活在城市,你又看到過哪些生物?
2.學什么
“從今天開始,同學們將學習一門嶄新的課程——生物學。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在這一冊書中,我們要了解被子植物的一生,從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開花和結果,還有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植株的構成等。”
3.為什么學
“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沒有生物,我們的生活會怎樣?誰能說說看?”學生們充分發揮想象,踴躍舉手發言,課堂氣氛活躍。
“那么生物對人類來講重不重要呢?”學生齊答:“重要。”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方面與生物學有關呢?”學生們分組討論回答。
其中重點提示:袁隆平為什么被稱之為“雜交水稻之父?”為什么要禁止克隆人?如何看待轉基因食品?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實施對人類有何影響?然后由學生思考分析,對學生適時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
最后總結學習生物的意義。
4.怎樣學
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生物學是一門嶄新的課程。初中生的學習不同于小學,從開始就要認真學習好。結合生物學的學科特點、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標,我給學生提出以下建議:第一,不能死記硬背,要理解,勤于思考;第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第三,重視科學實驗,掌握科學方法。第四,理論聯系實際,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課后作業課題為“你對生物學有何感想”。
三、教學反思
上課前,我有點擔心這種合作討論式教學的課堂紀律無法維持,但是一節課下來紀律卻出奇的好,學生配合得也很好。從課堂表現來看,這個班的學生素質較好,知識面較廣。上完這節課后,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很高,可以說是教師愉快地教,學生快樂地學。學生們再不把學習生物學當作是很難的事,而是有趣的事。
一、鉆研教材,了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深入研究后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七年級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了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為正確、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么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七年級剛剛從小學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后及時反思、小結,在后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為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到現在,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如果只用那么幾種教學模式去上課,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后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里,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只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希望能沖破“瓶頸”的新天地。
反思語文課堂中的幾種現象:
1、自主的價值在于學生自主的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但這一切的前提是:教師的主導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夠的鋪墊,學生已經知道自己應該學什么。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對一個問題能從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過程可也不能忽略結果,探究的目的是為了問題解決。
3、盲目活動很可怕。雖然新課標強調對話,認為閱讀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但是并不等于在課堂中閱讀理解的過程以教師、學生的一問一答來完成即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整堂課一個討論接一個討論,一個交流接一個交流,學生個體閱讀、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太少,特別是學生的默讀、靜思、寫作時間多被擠掉,最終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4、語文學科要有語文學科的特色,語文的文學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視。盲目綜合,把語文上成科普課、生物課、思想政治課不可取。不管在課上擴充的是什么材料采用的什么活動,其落腳點都必須為聽說讀寫服務,為積累語言,沉淀語感服務。
關鍵詞 第一課 生物學教學 認知路線圖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每當新學期的第一天,教師發展中心一般會組織檢查性的教學視導。人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生物學的開學第一課的“良好開端”令學生期待。然而,幾年來所聽到的不同生物學教師的開學第一課,無一例外地就是直接講授每冊教材的第一單元第一章第一節,既沒有對課程學習概覽的介紹,也沒有對學生參與課程學習的明確要求;再翻開教師的備課筆記的首頁,只看到一個簡單的進度安排表。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開學第一課花點時間“磨磨刀”,形成一個生物學課程學習的良好開局,或許會有“事半功倍”的驚喜發生。那么生物學教師如何設計這“開學第一課”呢?這引起了筆者的一些思考。
1 明_認知路線圖從與學生分享“課程綱要”開始
1.1 “課程綱要”是一種規定時間內的課程計劃
生物學課程是一種有計劃的活動,“課程綱要”就是一種規定時間內的課程計劃,具體地說,它是生物學教師依據課程標準和相關教材撰寫的、體現生物學課程各種元素的計劃大綱。
編制生物學科“課程綱要”,需要對一個學期或一個模塊(高中教學)、一個單元所要實施的教學進行整體設計,也就是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對一定時期內的學習內容進行整體規劃,研究和分析教與學中所涉及到的各方面因素。編制和使用生物學科的“課程綱要”,有利于教師整體把握課程實施的目標與內容,有利于教師審視、滿足課程實施的所需條件,有利于學生明確所學課程的總體目標與內容框架。
1.2 開學第一課,與學生分享“課程綱要”
教師新學期的開學第一課,不一定急于講授新課內容,可與學生交流分享本學期生物學科的“課程綱要”,讓學生清楚地知道本學期的生物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學習內容、學習要求以及評價形式等,使學生明確學習的方向,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到學期結束時,生物學教師也可根據課程實施情況,特別是學生的反應和意見等,對生物學“課程綱要”進行反思性地修改完善,形成校本材料。
開學第一課時,教師使用好“課程綱要”這樣的一張認知路線圖,就一定能引領學生饒有興趣地進入新課程的學習。在學期課程即將結束時,再回到這張認知路線圖上,或強化鞏固,或查遺補漏,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設計在先的評價,學生就會學得輕松、學得有效、學得明白。
2 掌握方法從對學生的學習指導開始
2.1 指導認識教科書體系
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生物學的教科書共4冊,高中生物學有3個必修模塊和3個選修模塊(下簡稱“蘇教版教科書”)。教科書的每一節一般都由“目標系統”“圖文系統”“活動系統”“評價系統”和“拓展系統”組成。每學期開學第一課的學習指南設計時,教師應指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和章節重要概念及關鍵詞,為學期的學習指明方向;同時,還應指導學生了解每冊書的章節構成,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
2.2 指導閱讀“圖文系統”
現行的蘇教版生物學教科書以精美的文字闡述,配以精美的圖或圖群,使知識簡約化、生動化,有助于學生把握重點,理解復雜的概念和理論。在新學期的開學第一課中,教師就應指導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既要閱讀文字內容,更要充分、合理地運用好這些“圖與圖群”,教給學生看圖、識圖、析圖和畫圖的方法。這樣不僅能提高生物學課堂的教學效率,還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生物學素養的形成、提高學習能力。
2.3 指導課程學習的自我評價,適度拓展學習視野
只要是課程學習,就離不開教學評價。開學第一課中,教師就應該指導學生如何參與教學評價,特別是課程學習中的自我評價。如指導學生如何在課堂學習中參與互動、合作討論;如何通過學案導學、課堂作業來檢測學習效果等。
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是普遍存在的,在生物學的學習中也不例外。在設計開學第一課時,教師也應關注這一差異,指導有興趣的學生選做教科書評價系統中的“思維拓展”,進行“課外探究”和“課外閱讀”,把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
3 領悟科學本質從指導學生參與活動開始
生物學課程標準指出:生物學課程期待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在親歷提出問題、獲取信息、尋找證據、檢驗假設、發現規律等過程中習得生物學知識,養成理性思維的習慣,形成積極的科學態度,發展終身學習的能力。可見,領悟科學本質是生物學課程學習的一大特點。其學習指導就應從開學第一課開始。
教師指導學生參與活動的內容包括:主動參與探究、觀察和實驗活動,不斷提高探究能力;積極參與調查活動,努力提升實踐能力;勇于參與討論、論壇和游戲活動,自覺發展思維能力。
4 認知路線差異從每學期開學第一課的精妙設計開始
4.1 七年級第一學期
七年級第一學期的學生是剛從小學升入初中的學生,他們對生物學科的學習充滿好奇和期待。任教七年級的生物學教師又是學生認識的初中階段從事科學教育的第一個教師,其開學第一課的設計尤為重要。在與學生分享的課程綱要中,其認知路線圖包括:“第一單元探索生命的奧秘”“第二單元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共7章23節的學習內容。教師可巧妙地結合小學科學課程學習中有關生物學的內容,自然而然地進行。這一學期的開學第一課是生物學教師與學生見面的第一課,教師如何自我介紹、展示形象、顯露“絕活”、表現修養等都將給學生留下終身難忘的“第一印象”。上好這節課,可有效地拉近教師與學生的心靈距離,讓學生油然而生敬意,這正是教師應該追求的教學境界。“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敬其師,則更是無形的力量,讓學生自發自覺地跟隨教師“遵道而前行”了。
4.2 七年級第二學期
七年級第二學期的開學第一課,在設計上已沒有給學生留下“第一印象”的做“秀”的必要。在與學生分享的“課程綱要”中,教師應回顧上學期所學的內容,然后重點與學生分享本學期所學內容僅有“第四單元生物圈中的人”一個單元,共6章18節的學習內容。在開學第一課的設計時,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理解:人類的活動對生物圈有重要影響;人從生物圈中攝取各種各樣的營養物質,以滿足自身對物質和能量的需求;人吸收的營養物質需要經循環系統運送到身體的各種組織、器官,人體產生的廢物需通過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和泌尿系統等的協調活動排出體外;人的各種活動受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人體結構和生理的知識對理解人體結構和功能相互適應的關系以及理解人的各種生命活動,自覺養成衛生習慣具有重要作用。
4.3 八年級第一學期
經過一個學年的生物學課程的學習,學生對教師已很了解,那種剛升入初中時學習的期待已不強烈。這個學期的開學第一課,教師應有所改變,盡量消除學生的“審美疲勞”。在與學生分享的“課程綱要”中,教師應在回顧七年級所學內容的基礎上,介紹本學期的認知路線圖包括:“第五單元生物的多樣性”“第六單元動物的運動和行為”“第七單元生物和環境是統一體”,共7章18節的內容。開學第一課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生物多樣性”的學習中,領悟各類生物和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并積極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活動。
4.4 八年級第二學期
八年級第二學期是初中生物學習的最后一個學期,其課程學習的終結性學業考查也在這一學期,在開學第一課的設計應體現這一特點。同樣在與學生分享的“課程綱要”中,教師應在回顧前三個學期所學內容的基礎上,介紹本學期的認知路線圖包括:“第八單元生物的生殖、發育與遺傳”“第九單元生物技術”“第十單元健康地生活”,共6章20節的內容。本學期的認知路線圖還應包括:初中階段所學內容的10單元26章79節知識體系的歸納和整理,形成完整的初中生物學“結構化”的知識體系。這不僅是做好學業考查前的復習準備,也是為進入高中階段的后續學習留下銜接的空間。
4.5 高中生物學開學第一課
高中生物學內容是初中生物學內容的進一步深化和拓展,包括現代生物科學發展的一些前沿知識,方法和思維上更符合高中學生學習的特點。從激趣、導學的角度看,高一生物學教師設計好開學第一課同樣重要。高中生物學教師開學第一課應體現以下特點:首先要了解學生初中階段的學習情況,包括學生中考生物等級、學生初中階段所學的內容、課程安排等,做到熟悉學情、有的放矢;其次要理清整個高中階段生物學習的目標、模塊順序、學分認定辦法、畢業學分要求、學業水平測試辦法(包括必修和選修)、學習方法指導以及第一學期學習的“課程綱要”。在與學生分享的“課程綱要”中,教師要明確高中階段模塊化的課程體系,注重學生對生物學科思想和方法的理解與感悟。做好與初中生物學的教學銜接應是高中生物學認知路線圖的一大特點。
說:“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是發展教育事業的關鍵所在。”教師既然是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在開學第一節課上,教師“秀”出精彩的自己,增強教師這個教育資源的吸引力,讓學生在欽佩教師的良性心態驅動下,明確認知路線圖,獲取必要的指導,獲得“結構化”的學科知識,豈不更好?
參考文獻:
【關鍵詞】探究 技能 思維 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045-02
《義務教育初中科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中指出:科學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對科學探究的理解,教師對此應該給予充分的關注,并適當地創設教學環境,使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科學探究。
筆者在進行浙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章第4節植物的一生中“探究種子萌發需要什么條件”的教學之前,為了有效地與小學科學的教學進行銜接,對五上《科學》生物與環境中相關內容進行查閱,小學里已開展了種子發芽實驗和觀察綠豆芽的生長,共計三個課時的教學。針對種子萌發的問題,通過與學生的課間交流,他們給了這些信息:五年級學的,種子萌發需要有水、溫度和空氣,實驗時要進行對比,同時還有部分同學還記得綠豆芽的發芽不需要光照等。
通過教材解讀以及和學生的交流后,確定七年級的這部分內容的教學重點放在提高學生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和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上。為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并喚醒他們小學知識和技能的記憶,提前七天布置學生在家里做黃豆種子的萌發小實驗。課堂教學之前,與同學一起交流他們的實驗成果,學生帶著充分準備進入課題。
師:田野或樹林里,各種成熟的種子都能安然度過寒冷的冬天,等春天來臨時才開始萌動。而盛夏時成熟的早稻種子,如遇上降雨,就會發出芽來。那么,到底是哪些條件決定著種子的萌發呢?種子萌發需要什么條件呢?
師:你能建立幾種假設?
生:可能與水分的多少有關。
生:可能與種子周圍有無空氣有關。
生:可能與環境溫度有關……
課堂里很快就活躍起來,學生們把種子是否萌發的可能因素一一例舉了出來。針對學生建立假設這一環節,難不了學生。只是需要在這過程中滲入一些知識,提高學生的認知。
師:我們把這些會影響種子萌發的因素叫做變量。我們在研究過程中要選子粒飽滿的種子來做實驗,以免失敗。其實在實際生產中,農民首先考慮種子自身是否有缺陷,因為這直接影響種子的萌發,從而影響莊稼的產量與收成。其中有關種子自身的變量,我們可以把它們稱為次要變量。
師:有句老話說,農民吃飯靠天收。你們覺得這是什么意思?
生:老是下雨,這就不行。干旱也不行。
生:種子萌發與周圍環境溫度有關。
生:快收割的時候,老是下雨的話,稻穗就在天里就發芽了。
師:可見,植物在生長的過程中很受天氣變化的影響。種子在萌發時期也不例外,水分不夠、周圍溫度過低等都不行。
師:你們有沒有看見,有些田地上有時鋪有塑料?這是為什么呢?
生:哦,這不可以起到防止水分散失的作用嘛!
生:我覺得還可以保溫哦!
師:真聰明!
師:我們把水分、溫度、空氣等稱為是種子萌發的主要變量,由于這些因素的不適合,種子就不能萌發。所以我們研究的主要是這些變量是怎么影響種子的萌發的。如:在研究一個主要變量(如水)對種子萌發的影響時,其他的變量(如空氣、溫度等)必須保證不變,只有水這個變量發生變化。請問這是一種什么研究方法?
生齊聲:控制變量法。
師:那什么叫做控制變量法呢?
生:書本21頁,當設計多個因素影響方案時,每一次只改變其中的某一個因素,而控制其余幾個因素不變,從而研究被改變的這個因素對事物的影響,這種研究方法叫控制變量法。
師:請大家把書本上這句話好好的理解一下。結合自己在家里所做的實驗,想想自己做種子萌發實驗的過程是否有不足之處。也可以跟同桌交流一下。
師:書本20頁有一個探究豌豆種子萌發條件的實驗方案,你認為這個方案能研究哪些因素對種子萌發的影響呢?
生:溫度、水分、空氣。
師:好的。請你們思考:1.三組實驗中在變量上有何差異?
生:溫度不同。
師:能不能再確切些?
生:環境溫度不同。
師:很好!
師:請再思考:2.在同組內,A種子與B種子、B種子與C種子、A種子與C種子在變量上各有什么差異?
生:A種子與B種子水分不同,B種子和C種子空氣不同,A種子與C種子水分和空氣都不同。
師:我們可不可以把同組中的A種子與C種子間進行對照實驗?
生:不行,有兩個變量。
生:這樣的話,我們就不知道是什么因素導致種子不能萌發了。到底是水分在影響種子萌發,還是空氣影響種子萌發呢?你們說是吧!
孩子一副得意的樣子,真讓老師高興。
師:那么請你們思考:3.不同組間的A種子和B種子存在什么差異?B種子之間和C種子之間呢?
生:不同組間的A種子與B種子水分、溫度都不同,B種子和C種子的溫度、空氣都不同。
師:我們可以把不同組間的A種子與B種子、B種子和C種子進行對照實驗嗎?
生齊聲:不能。
師:(進行個別提問)能否對甲組的B種子與乙組的A種子的萌況進行比較?
生:不能,甲組的B種子與乙組的A種子間有兩個變量不同,水分、溫度都不同,不能比較。
通過這些設問,學生對實驗過程中如何進行對照有了深刻的印象。對于控制變量的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大多數學生能做到相關概念與本實驗具體問題相結合。
師:三組豌豆種子在不同的環境溫度下,放置了5天后。你覺得哪粒或者哪幾粒種子能發芽?
生:只有甲組B種子。
師:有不同意見嗎?
生:沒有!
師:根據這個實驗方案再結合你自己的種子萌發實驗,你可以得出怎樣的實驗結論呢?
生:種子的萌發需要水分、溫度、空氣。
師:有同學補充嗎?
生:這三個因素要同時滿足,種子才能萌發。
師:還有補充嗎?
生:種子的萌發需要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和適宜的溫度。
師:好極了,這些定語用得真恰當!
師:大家一起來總結一下,種子萌發需要什么樣的環境條件?
生:種子萌發需要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和適宜的溫度。
師:這三個條件必須同時具備,缺一不可。
師:這三組實驗中A、B、C種子各用一顆豌豆種子進行實驗,你作何評價?
生:不好,這樣實驗具有偶然性。
師:就是說:只用一顆豌豆種子進行實驗,可能會由于種子自身的原因影響實驗結果。那又如何改進呢?
生:要用多顆進行實驗。
師:是的。為了避免實驗的偶然性,每組中每個狀態下種子的種子要多顆。大家有沒意識到科學探究中,語言表達很重要?希望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中就注重表達的合理性、嚴密性。
師:還有什么因素會影響種子的萌發?光照對種子的萌發有影響嗎?
生:有。
生:沒有。
師:到底有沒有影響呢?如果我們要研究光對種子萌發是否有影響,應如何設計實驗方案?獨立思考后,再進行同桌交流,完成比較完整的實驗方案之后,大家一起來交流。
生:取20顆完好的豌豆種子,平均分成兩組,兩組種子都提供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和適宜的環境溫度下,甲組接受光照、乙組處于黑暗的環境,過一段時間觀察兩組豌豆種子的萌發狀況。
師:提醒大家,當在研究生物的相關實驗時,在進行控制變量研究的過程中,要讓生物處于相同適宜的環境中,不然生物不能生存,這將無法順利研究。種子萌發要同時具備自身條件和適宜的環境條件,也就是種子萌發還跟種子的形狀、大小、飽滿程度以及是否處于休眠狀態等有一定關系。請同學們聯系實際想想:農作物和花卉為什么都要在一定的季節播種,而且,要播種在濕潤疏松的土壤中?
生:種子的萌發需要適宜的溫度、充足的空氣和一定的水分。
師:在你們做黃豆種子萌發的實驗時,有沒有黃豆浸在水中卻又萌發的?
生:是的。老師,這是為什么呢?
師:是書本知識錯了還是另有原因?
生:肯定另有原因,那又是什么原因呢?
師:你們能否從實驗方案上展開尋找種子發芽的原因的小組討論。問題在哪里?
生:還是不清楚原因,我們認為問題在水上,但是不知作何解釋,要么水中有氧氣?
難道是水中溶解有少量的空氣導致了種子發芽?
師:其實,加熱后靜置冷卻的冷開水中,由于空氣含量很少,種子沒有發芽,而振蕩過的冷開水中和沒作任何處理的自來水中,種子都發了芽。說明水中確實溶解有少量的空氣,是溶解氧導致了種子的萌發。你們可以通過同學間討論設計出對照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想,不妨回家再試試。
通過這節課,大家對種子萌發條件又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教學反思: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課前和課后進行學生實驗,增加學生動手的機會,對學生動手能力進行了訓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教師引導他們根據實驗對象、目的的不同,選用恰當的實驗方法。教師幫助學生對實驗的各個步驟、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理性的分析,有助于學生對科學探究過程的深刻理解。針對學生所不解的實驗,他們更加感興趣,促動學生對實驗有操作層面上的思考與改進。在學生的再次實驗活動中還有了意外收獲,不僅讓學生完成課本實驗內容,還延伸出更多的實驗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同時再次實驗也彌補學生由于各種原因造成的實驗缺失。教師把學生的思維與動手操作結合起來,發展了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學生在自己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對新知識進行積極主動建構的。而原有的知識經驗與新的知識進行有效的聯系,需要一個知識的連接點。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研究實驗和研究學生,揣摩學生的思維,創設學生思維的連接點,并對容易出現問題的地方提前設定預案。例如:針對浸在水中的黃豆也能萌發的實驗,這種 “意外”現象更能引起大家的思考。七年級學生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逐漸向抽象思維發展的初級階段,教師關注和利用好這樣的“意外”,更能促進學生的思考與發現,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在整堂課的教學中,實驗和探究貫穿始終,提高了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拓展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也鍛煉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探究種子萌發需要什么條件”的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發揮的作用可能微乎其微,但是只要教師把科學實驗與探究作為載體,在課堂中讓學生多進行動手動腦的活動,通過設問、追問、反問,以及充分利用課堂中的動態生成等,對學生的實驗技能進行訓練并著重培養學生的思維技能和能力,從而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科學》(義務教育教科書七年級下冊)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3.11
【關鍵詞】初中生物 實驗教學 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6-0123-02
英國科學家波義耳曾說:“沒有實驗,任何新東西將無法深知。”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實驗的重要性。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的重要活動,也是學生認識自然規律的重要途徑。因此,實驗在初中階段的生物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作為生物學科的教師,若能正確指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實驗活動中去,高效學習,將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發展能力,提高綜合素養。然而,從當前的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現狀來看,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探究實驗少、忽視實驗過程等,都是當前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新頒布的《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課程目標是:“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生物學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初步具有生物學實驗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新課標強調了學生主體的凸顯,以及對學生素質能力培養的重視,因此,如何實現初中生物實驗的高效教學,便成為一項重要課題。基于此,針對當前初中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筆者結合新課程的教學理念,通過較長時間的教學實踐和反思,發現著眼于“做”,能有效發揮實驗的操作性和實踐性,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培養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錘煉了思維,因此,是一種高效的生物實驗教學模式。下面,筆者就結合具體實例,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 “想”做——問題情境,激發操作動機
心理學告訴我們,目的是人采取行動的結果,而動機則是激勵人去行動的動力。初中生初次接觸生物學科,由于相關實驗技能和知識的缺乏,往往會疑竇叢生,如果沒有有效的引導,很容易喪失實驗的興趣。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百看不如一做”,生物實驗教學首要的是要讓學生產生“做”的欲望,通過合理地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種預期感,自覺地產生動手實驗的內部動機,從而自主地實驗。
例如:七年級上冊《動物體的結構層次》這一節內容的教學目標是探究和識別人體的四種基本組織,從而形成對人體的完整認識。據此,我設計了“人體的基本組織”的實驗。在實驗課堂開始前,我向學生展示了一些高樓大廈的圖片,并提出問題:“你們知道構成這些大廈的主要構建單位是什么嗎?”引導學生說出“地基、水泥、磚頭”,“一個個小小的磚頭構成了一棟棟高樓大廈”。那么構成我們人體的基本單位是什么呢?導出“細胞”,接著引導學生思索細胞與身體的聯系,隨即我拋出了“細胞”對于人生長發育的重要性。為什么一個個小小的細胞能成長為我們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呢?這就需要我們掌握細胞的性質和作用。通過生活中的事例,我設計問題情境,開啟了學生的思維之門,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激活了學生實驗操作的探究動機。
二 “會”做——授之以漁,培養實踐能力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多媒體已成為各學科的重要教學手段之一,但多媒體技術的濫用,會使生物實驗課堂把學生動手實踐變成演示實驗,生物實驗也就失去了其應有的教育意義。新課程強調對實驗過程的重視,注重知識的生成過程,更偏重于對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和實踐運用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需要加強實驗的實踐操作環節,指導學生掌握實驗的方法、操作步驟,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實驗技巧,增強實踐運用的能力。
例如:七年級上冊《開花和結果》這一節內容的教學目標是了解掌握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的過程。為此,在學生們觀察花的結構的實驗中,我準備了百合花。首先提出問題:對于植物繁衍后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讓學生思考花的形態特征及其結構組成。其次,指導學生進行解剖,仔細觀察百合花的結構,深刻弄清花粉對于花的繁衍的重要性。隨后繼續提問引導:每種花的結構都一樣嗎?為什么有些黃瓜的花不結果,原因是什么?再指導學生縱切花蕊,弄清花蕊的結構以及授粉與開花結果之間的聯系。通過指導學生操作,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了正確的實驗操作技巧,從而增強了實踐運用的能力。
三 能“做”——探究實驗,發展創新能力
在常態的初中生物實驗課堂上,常常是將實驗的目的、內容、步驟詳細地告訴給學生,學生依葫蘆畫瓢地被動實驗,既缺乏探索性,又缺乏創新性。初中生物實驗新課標明確提出了“倡導探究性教學”的理念,在生物的實驗教學中,單純課本知識的傳授遠不如學生通過實驗自己去掌握。這就需要教師將常態的生物演示實驗變成探究性實驗,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探究、驗證,實現學生主體的潛能挖掘和創新思維的發展。
例如:七年級下冊《消化和吸收》這一節內容的實驗課,我將其設計為探究實驗——食物的消化。第一,給定學生幾個探究任務。首先,探究問題:為什么我們在咀嚼饅頭時會有甜味?其次,思考:(1)收集唾液前漱口的原因?(2)細細咀嚼饅頭時有甜味,與唾液 以及牙齒的 和舌的 有關系?(3)食物中的淀粉在唾液 的作用下,部分會轉變成 ?(4)實驗中使用的容器的最佳溫度保持在多少度?口腔溫度和實驗條件之間的必然聯系是什么?然后,設計實驗步驟,并整理實驗數據。取一支干凈的試管,注入2毫升淀粉糊和2毫升唾液,振蕩均勻后,放入37℃的恒溫水浴中,10分鐘后取出,冷卻,再滴入兩滴碘液,觀察里面物質顏色的變化。第二,我安排兩名學生先上臺演示實驗,一人操作,一人在旁邊解說實驗探究的過程,然后再讓其他學生兩人一組各自進行探究實驗,自主經歷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進行實驗、得出結論的過程,充分發揮各自的創造性思維。
總之,生物是一門以實驗操作為基礎的學科,“做”是它的重要特性。作為初中生物教師,我們要充分利用、發揮生物實驗的作用,以實驗“搭橋”,著眼于“做”,提高生物實驗的可操作性和實踐性,讓學生“想”做、“會”做,并且能“做”,讓學生在動手“做”的過程中獲得檢驗的經驗,實現學生實踐能力、探究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與發展,使初中生物實驗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