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有關月亮的詩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課文《望月》是我國當代著名散文作家趙麗宏的作品,文章角度獨特,構思新穎,通過描寫小外甥向舅舅挑戰背詩和提問題的月下交談,表現了小外甥聰慧好學、愛幻想的特點,抒發了熱愛月下美景的思想感情。描寫美景,創設情境,是本文寫作特色之一;描寫形象,童趣盎然,是本文寫作特色之二;扣題引詩,擴大容量,是本文寫作特色之三。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因此,教學《望月》,要在了解事件梗概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月夜江景之美,回憶描寫月色的古詩,體會小外甥的獨特比喻,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不過,要讓五年級的學生細細體會人們喜愛月亮,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也非容易的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對文本材料進行了多角度的拓展,綜合音樂、圖畫等多種手段,在欣賞、朗讀、想象、吟誦等一系列的活動中,讓學生與月色融為一體,沐浴在月光的清輝里,體驗散文視角下美好的月夜意境,創生出自己對月亮的獨特感受。
教學目標:
1?郾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聽寫課文第2自然段。
2?郾學會本課3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3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郾感受望月的樂趣及小外甥的聰明好學、想象力豐富。
教學準備: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學生收集描寫月亮的詩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借助詩韻,激發興趣,引入課題
1?郾師:同學們知道哪些有關月亮的詩歌?請大家誦一誦,一人一句。
2?郾揭題,板書課題,學生質疑。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領會詞義
1?郾明確自學要求。
(1)完成“三讀”目標——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順課文。
(2)理解生字詞語,結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詞典弄懂關鍵詞語。
2?郾指名分段朗讀課文,檢查詞語讀音,理解部分詞義:
清輝(qīnɡ huī):多指月亮發出的淡雅清純的光輝。
剪影(jiǎn yǐnɡ):本義是把紙剪成人頭、人體的輪廓形象,也比喻描寫出的輪廓。
凝望(nínɡ wànɡ):注目遠望。
清幽曠遠(qīnɡ yōu kuànɡ yuǎn):四個字表達清亮、僻靜、寬闊、久遠四層意思,十分凝練,概括地寫出詩句所表現的氣氛。
不假思索(bù jiǎ sī suǒ):不花時間考慮或思索,馬上作出反應,形容說話做事敏捷。
繪聲繪色(huì shēnɡ huì sè):繪,指描繪。形容敘述和描寫生動逼真。
云絮(yún xù):一條一條的云朵,像絮片一樣。形容云很輕、很淡,像輕輕的面紗。
封鎖(fēnɡ suǒ):(用強制力量)使跟外界聯系斷絕。
3?郾存疑,隨堂待解。
三、再讀課文,劃分段落,理清脈絡
1?郾默讀課文并思考:課文是不是僅僅寫了月亮?除了寫月亮外,還寫了什么?這篇課文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2?郾我們應怎樣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21個自然段,可以分為3個邏輯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寫“我”在江輪甲板上見到的月亮美景。
第二段(第3~20自然段)寫“我”和小外甥共同賞月時的愉快交談。
第三段(第21自然段)寫“我”凝視月亮消失的地方,展開了幻想,留下美好的回味。
(其中第2邏輯段又可進一步劃分為第3~13自然段與第14~20自然段兩個部分,這樣全文也可以分為4個邏輯段。)
四、描字、臨字、抄詞
鍍 喻 艙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二、走進“江中月”
1?郾在“我”的眼中,月夜的江上是什么樣子的?(板書“江中月”)
2?郾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月夜江上美景,在樂聲中,范讀第1段。
3?郾指名朗讀。
4?郾領會第2自然段四句話的敘述順序和主要內容。
(月亮出來——江面和江兩岸的景色——概括)
5?郾再次讀文,聯系下列詞語在腦海中想象一幅畫面:
(1)月亮 吐灑 清渾
(2)月亮 灑落 長江
(江面 晶瑩閃爍 光斑跳動)
(兩岸 黑色剪影 伸展起伏)
(3)月光 鍍 銀色花邊
6?郾再次讀文,按照上述順序,練習口頭描述月夜江上景色并聽寫。
三、吟誦“詩中月”
過渡:正當“我”欣賞著月夜江上美景的時候,小外甥也來賞月了。仔細閱讀課文第2段,想一想,“我”和小外甥在共同賞月的過程中談了些什么?
1?郾思考:哪幾個自然段寫“我”和小外甥比賽背詩?哪幾個自然段寫小外甥對月亮的想象?
2?郾分一分,他們“我一句你一句”對背了幾次?同桌分角色朗讀。
3?郾想一想,從“我”和小外甥對背古詩的情景中,你們體會到小外甥有什么特點?(機靈、聰明,平日里好學才會有積累。)
4?郾多媒體投示情境,師生合作對背。
5?郾引導:是呀,每一句詩詞里都鑲嵌著一輪明月,這就是詩中月。只有這些詩詞里有月亮嗎?省略號表示的是什么?你還知道哪些?(板書“詩中月”。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加深理解,擴大閱讀積累。)
6?郾學生交流課前的詩詞準備,分組對背。
過渡:小外甥不僅向“我”挑戰背誦(關于月亮的)古詩,還問“我”月亮像什么。
7?郾在小外甥的眼里,月亮像什么?為什么?請畫出相關語句并細細地讀一讀。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小外甥愛幻想,想象力豐富。)
8?郾有感情地朗讀第2段。(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四、暢想“心中月”
過渡:在你的眼里,月亮像什么?讓我們也插上幻想的翅膀,一起去看看心中的月亮(板書“心中月”。欣賞投示配樂月色圖,激起美好回憶。)
1?郾你可以靜靜地想一想,也可以動筆寫一寫,畫一畫。
2?郾學生交流。
3?郾小外甥愛幻想的特點深深地影響了“我”,此時“我”站在甲板上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讓我們一起來讀讀第3段(最后一個自然段)。
4?郾“我”在甲板上會展開怎樣的幻想呢?
五、激情總結
聆聽著同學們的匯報,老師更深刻地感受到月亮是一首恬靜的詩,是一曲委婉的歌,是一幅含蓄的畫,是一段綿長的情,讓我們在優美的旋律與畫面中,再一次領略美麗的月景帶給我們幽遠的思念和無盡的遐想……(有感情地誦讀全文。)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25課。
二、教學目標
(1)感受課文中語言文字的優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領略中國月亮文化的源遠流長。
(2)通過不同形式朗讀有關月亮的古詩,積累描寫月亮的經典詩句,激發學生對古詩的興趣和對誦讀的深層理解。
(3)以小外甥關于月亮的比喻為切入點,鼓勵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寫出自己的心中月。
三、教學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朗讀方式來讀描寫月亮的詩,從而領悟不同的讀法,不同的理解,讀出不同的感覺。
(2)優美情境的熏染下,學生能寫出自己的心中月,從而進一步領略月亮之美,中國月亮文化之博大。
四、教學準備
樂曲《春江花月夜》及輕柔的鋼琴曲、教學課件、與月亮有關的散文和繪畫作品。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江中月”,感受月亮之美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著名作家趙麗宏所寫的散文,讀――望月。
輕輕地讀――望月,柔柔地讀――望月。
師:望月所望的月亮不是一個,而是三個,一個是――江中月,一個是――詩中月,還有一個是――心中月。(板書:江中月 詩中月 心中月)
師:上節課我們已經走進了安詳柔美的江天月色,帶著你的感受,我們一起美美地讀。配樂齊讀第二小節。
【設計意圖:在學生的朗讀中,營造清幽靜謐的氣氛,學生一邊感受江中月的柔美,一邊體會語言文字的優美】
(二)走進“詩中月”,感受月亮之情
師:這就是江中月,那么清幽,那么令人心曠神怡,難怪作者今晚怎么也睡不著。其實,睡不著的又豈止是作者一人,還有誰?(小外甥)兩人看著夜空中這么朦朧迷人的月色,禁不住詩興大發,開始了對詩比賽。他們是怎么對詩的?從課文中找一找,找到之后再讀一讀。
(出示詩句)
1.角色朗讀
師:柔美的月色下,沉穩而又才華橫溢的舅舅和聰明活潑的小外甥開始對詩了,他們會怎么來對這些詩呢?怎樣的語氣?怎樣的動作?怎樣的神情?同桌兩個人一個當舅舅,一個當小外甥,先試著對詩。
(指名賽詩)
2.情感朗讀
師:這些詩句都是古人所寫,這古人的每一句詩詞里都鑲嵌著一輪明月。詩人最是多愁善感的,面對著高空懸掛的月亮,詩人們都在怎樣傾訴著自己的情思呢?(生交流每句詩的情感,并帶著情感讀詩)
師:(拋出疑問)讀著讀著,我就覺得奇怪了,都是天上的同一輪明月啊,怎么到了詩人的眼里,筆下就不一樣了呢?這就叫“月亮本無情,情在人心間!”
(師板書:情)
3.拓展朗讀
師:舅舅和小外甥僅僅就對了這幾句詩嗎?他們還可能對了哪些與月亮有關的詩呢?
師:我們在對詩的時候,你可以用舅舅一個大人的語氣來對,也可以用小外甥一個小孩子的語氣來對,也可以當一回心潮澎湃的詩人對月抒懷,總之選擇你最喜歡的方式。
【設計意圖:新課標提出:有感情地朗讀是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6句描寫月亮的詩都是學生學過的,比較熟悉。很多老師在處理這一環節的時候都是讓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讀出詩的情感,詩的韻味。殊不知這樣一來,就有脫離文本之嫌疑。在情感朗讀之前插入分角色朗讀,既源于文本,又讓學生體會到:相同的文字可以有不同的讀法,而不同的讀法又意味著不同的理解,帶著不同的理解來讀相同的詩歌,會帶給所有人不同的感覺,這就是語言文字的魅力】
(三)品味“心中月”,感受月亮之韻
(1)過渡。詩,和月光一起,沐浴著我們,使我們沉醉在清幽曠遠的氣氛中。皎潔的月光下,聰明好學愛幻想的小外甥望著月亮出神了。他開始想象,想象眼前的這一輪明月,它究竟像什么?在小外甥的眼睛里,月亮像什么?(像眼睛,天的眼睛)這天的眼睛就是小外甥的心中月。這是怎樣的眼睛?
(2)出示對話。這就是舅舅和小外甥的對話。誰來讀一讀?
(3)這月亮怎么就成了天的眼睛了呢?這個比喻好不好?好在哪里?同桌討論討論。
交流:月亮圓圓的,就像是天的眼睛睜得大大的,看著我們蕓蕓眾生。月亮彎彎的,就像是天的眼睛慢慢閉上了,好像在回味著人間的逸聞趣事,又像在思考怎樣讓人間變得更加美好!把天擬人化了,有時候睜開眼睛,有時候閉上眼睛。
(4)小外甥說這段話的時候可是繪聲繪色的,誰來繪聲繪色地讀一讀?
(5)師生配合讀。
師:我們都來做一次這個可愛的小外甥,繪聲繪色地讀,仿佛在講一個現成的童話故事。老師也加入你們的隊伍,讀舅舅的話。
(6)寫話拓展。我們和小外甥有著一樣的年紀,一樣的調皮,一樣的富有幻想。我們每一個人心中也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月亮。平時空閑的時候,我們也會坐在院子里,站在陽臺上,抑或是靠在窗子邊,望著天上的明月出神。在你的眼中,在你的心中,月亮像什么?它是什么樣子的?(出示月亮的各種不同形態的圖片)
拿出筆和紙,寫一寫你的心中月。(配樂)
(7)交流。
(8)時間過得真快,天邊那些淡淡的云絮在不知不覺中聚集起來。
(師引讀20~21小節)
我輕輕地展開了幻想的翅膀,此時此刻的我,又會有著怎樣的幻想呢?
【設計意圖:現行的語文課堂教學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教師講解偏多,學生自主學習、作業時間偏少。新課標也提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在品味了外甥的心中月后,所有孩子的心中一定涌動了不一樣的情愫。此時順水推舟,讓孩子們想一想自己心中的月亮是什么樣子,及時寫下來】
(四)尋找“心中月”,感受月亮之奇
過渡:作者心中的月亮會和小外甥的一樣嗎?會和你們的一樣嗎?
(1)同是天上的一輪明月,一落到人間,一落到人的眼睛里、心里,都會不一樣。這就是月亮本無情,情在人心間。
(2)打開中國的文學史,每一頁上都有仰望月亮的目光。古往今來,多少這樣的文人墨客借助各種文學體裁表達著自己的心中月。
①出示賈平凹《月跡》,讓學生讀一讀。
在這群小孩子的眼里,這月亮就是按在天空上的印章?這是多么富有童趣的想象,想累了,孩子們就甜甜地睡了,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
②出示冰心《寄小讀者》:靜美的月亮,自然是母親了。我半夜醒來,睜眼看見她,高高的在天上,如同俯著看我,我就欣慰,我又安穩地在她的愛光中睡去。
師讀。在冰心奶奶的眼中,這月亮就是――母親,這么溫柔,深情地看著自己的孩子。
③出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朱自清筆下的月亮不是那個小小的印章,也不是慈祥的母親,它柔和的光灑在荷塘上,這恍如仙境的美景讓作者的心境也漸漸美好起來!
(3)古往今來,月亮不僅僅出現在優美的文學作品中,也出現在很多的藝術作品中。很多音樂家、畫家心中也有屬于自己的一輪明月。你們想看嗎?想聽嗎?(教師出示一組畫家的月亮作品,有油畫、版畫、水墨畫等)
師:耳畔這優雅的曲子就是《春江花月夜》。
師:這是梵高的著名油畫《星月夜》。
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詞語,力求寫規范;培養學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問題、查閱資料的能力;了解課文內容,以及課文中提到的與月球相關的未解之謎,讓學生對科學產生興趣;積累與月亮有關的詩句。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
〖課前準備〗
課件:月球表面照片及能表現出月色皎潔、清幽的圖片等;樂曲《春江花月夜》;學生收集古詩詞中描寫月亮的名句及有關月球奧秘的資料;描紅字帖。
〖教學過程〗
一 情境引入
1.猜謎
三四五,像把弓,十五十六正威風,人人說我三十壽,二十八九便送終。(打一天體)
2.跟著老師讀兒歌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月來滿地水,云起一天山。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峽深明月夜,江靜碧云天。
3.板書課題,學生書空
老師講述:“謎”字的筆畫順序。根據學生預習的字詞,出示課件:本課詞語。引導學生對這些字詞進行指名讀、齊讀、排火車讀。利用多媒體出示本課要求會寫的詞語。老師:找出不熟悉的字,怎樣記住它,學生相互探討。老師板書“幕、慕”,并加以區分。“臨、奧”兩字讓學生在田字格中練習。
二 整體感知
出示多媒體課件:清幽圖片。(教師:夜幕降臨,一輪明月懸掛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潔的月光曾引起人們多少美好的遐想!)
教師提問:說說課下你預習的詞語。(鍛煉學生預習和查閱資料的能力,學生相互交流。)教師相機指導:用夜幕降臨造句,懸掛換詞,遐想同義詞,由皎潔聯想到什么。指導朗讀。學生聯想。板書:遐想。(如:嫦娥姐姐在華麗的宮殿里翩翩起舞;嫦娥姐姐在和她的小白兔相互追逐……)
多媒體出示第一段。指導并齊讀。有感情朗讀。
教師:月球上有哪些謎呢?讓我們到課文中看一看吧!(大聲朗讀課文,讀不順的地方多讀幾遍。)
三 繼續探索
教師:它到底藏著多少秘密啊!在1969年7月20日,美國兩名宇航員首次登上了月球,他們第一眼看到了什么樣的景象呢?
讓學生在課本中找一找、劃一劃、讀一讀。用一個詞舉例說一說。老師板書:奇異。教師指導:“登”的書寫;“奇異、荒漠、任何”的意思;用“沒有……沒有……”造句。指導朗讀。把月球上的奇異的景色讀出來,指名讀。讓我們把這十分奇異的景色告訴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吧。(齊讀這一部分。)
四 全班交流
我們原來以為月球上有嫦娥、月宮、玉兔,其實,月球與我們想象的不一樣。課件:月球的表面場景。默讀3~6自然段,你發現了哪些月球之謎,畫出來。小組討論。
老師板書:繼續探索,解開奧秘。
教師:(指生答。適時出示課件):月球是從哪來的?上面有些什么東西?它跟地球一樣嗎?月球上的塵土也有殺菌的本領嗎?為什么不同植物種進月球塵土里生長得不一樣?月球的年齡比地球大嗎?月球的火山活動比地球早?
教師:文中省略號的作用是什么?
學生回答。
教師:作者在課文中提出了對月球的疑問,你認為月球還有哪些奧秘呢?(鼓勵學生依據課文內容提出自己的疑問。)
課件:課文后面的資料袋。學生閱讀。
學生展示課下搜集的有關月球的資料。(鍛煉學生查閱資料的能力。)
五 月亮名句
學生展示課下搜集的有關月亮的名句,并把詩句齊讀出來。使用課件出示月亮名句: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月來滿地水,云起一天山。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峽深明月夜,江靜碧云天。
學生齊讀出示的詩句。
六 實踐拓展
課件出示:小練筆。指導學生展開聯想:
很多年以后,你成了一位科學家,駕著一艘宇宙飛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尋找星空的奧秘,這時,你看到了一個奇特的星球……
〖板書設計〗
22 月球之謎
?
【關鍵詞】模糊詞;唐詩;月亮;修飾
一、引言
自然界的物體,可能沒有哪一個像“月亮”這樣能夠滲透并影響到人類生活的諸多方面。
自從有了人類,月亮,這個地球唯一的衛星,離地球最近的天體,其高懸夜空,或升或降、或缺或圓、或陰或晴的周期變化,深深吸引了人類。
對月的崇拜,便有了“嫦娥奔月”、“常羲生月”、“天狗食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唐明皇游月宮”等的中國神話傳說。
對月的向往和憧憬,便有了人類欲上九天親月、攬月的強烈愿望,便有了我國明朝的“萬戶飛天”,便有了前蘇聯的“月球9號”、美國的“阿波羅”、歐洲航天局的“智能1號”、日本的“月亮女神”、中國的“嫦娥工程”等飛月、奔月、登月、探月的實踐壯舉。
對月的認識,便有了上元節(元宵節)、中元節(鬼節)、下元節、觀潮節、花朝節、七夕節、中秋節等與月有關的民間節日。
對月的喜愛、贊揚和歌頌,便有了冰輪、冰鏡、嫦娥、嬋娟、妲蛾、丹桂、娥影、娥靈、方暉、飛鏡、懸鉤、桂魄、皓彩、暉素、金蟾、銀闋、幽陽、月魄等不勝枚舉的月亮別稱與美稱;便有了二月蘭、六月雪、九月菊、月月紅、月月菊、月見草、月季、月桂等植物花卉的芳名;便有了北京的月壇、承德避暑山莊的月色江聲殿、湖南道縣的月巖、廣西桂林的月牙山、甘肅敦煌的月牙泉等名勝風景的雅號;便有了月餅、月亭、月臺等名稱。
對月的懷念、依戀和寄托,使月亮成為自然物中最突出的描寫對象,與月亮相關的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可謂浩若煙海,而其中李白的《靜夜思》《月下小酌》、張九齡的《望月懷遠》、張繼的《楓橋夜泊》、蘇軾的《水調歌頭》等作品膾炙人口,成為千古絕唱。
毋庸置疑,在我國,“月亮”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筆者僅就《唐詩一百首》中對月亮的模糊詞修飾現象進行了初步的分析。
二、模糊詞簡述
1965年,美國加州大學教授、控制論專家查德(L.A.Zadeh)發表了著名的論文《模糊集合》,最早提出了“模糊”的概念和理論。此后,模糊理論便逐漸滲入到人工智能、生物學、醫學、經濟學、地理學、社會性、心理學、語言學、符號學等多個學科和領域,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至今,模糊理論在語言學上得到了較系統的研究和應用。所謂模糊詞“指的是那些外延界限不確切,具有游移性的詞。”以往,也許過于注重強調語言和文字的準確性、精確性,從而忽略了自然語言及文字中大量存在、俯拾皆是的模糊詞。毫無疑問,語言學正因為有了精確性和模糊性,才使人類對世界有了全面立體豐滿的感知、認識、表達和描繪。
模糊詞從意義上可分為:名詞性模糊詞(如“朋友”“過去”“古代”“窗前”)、形容詞性模糊詞(如“快”“大”“雪白”“好”“壞”)、動詞性模糊詞(如“抓”“拿”“愛”“恨”)、數詞性模糊詞(如“二三個”“七八個”)、量詞性模糊詞(如“些”“點”“堆”)、副詞性模糊詞(如“微”“幾乎”“十分”“偶爾”“經常”)。
模糊詞從結構上可分為:下無明確界標,上有確定界限模糊詞(如“熱水”“老年”“高個子”);上無明確界標,下有確定界限模糊詞(如“冷水”“嬰兒”“矮個子”);上下均無明確界標模糊詞(如“溫水”“中年”“中等個”)。
三、《唐詩一百首》中對月亮描述的總體概況
《唐詩一百首》含有月亮的詩共40首;“月”字共80字,確指月亮的有70字/詞;詩名含有月亮的有5首(《春江花月夜》、《把酒問月》、《月下獨酌》、《月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一首詩中提及月亮最多的當數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全詩共36句,16處有月亮,幾近一半;修飾月亮頻率較高的字主要有“明”(14個)、“落”(5個)、“夜”(5個)。
無修飾的月亮有10處,如李白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把酒問月)、“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月下獨酌)。
四、《唐詩一百首》中對月亮的模糊詞修飾
《唐詩一百首》含有模糊詞修飾月亮的詩共32首,模糊詞修飾的“月亮”共61處(其中模糊名詞27個、模糊形容詞22個、模糊動詞10個、模糊副詞2個)。淺析如下:
1.模糊名詞
①時間模糊
宏觀時間。常用泛指時間的詞有“時光”、“時節”、“日月”、“年月”、“年華”、“年歲”、“歲月”等,系典型的模糊詞。李頎的“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送魏萬之京)、白居易的“昭陽殿里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長恨歌)句中的 “歲月”“日月”,不再指月亮,已經延伸轉化為大時間的概念了。
過去時間。李白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把酒問月)、李賀的“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金銅仙人辭漢歌)、劉禹錫的“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石頭城)句中的“月”均指過去的月亮,分別以“古時”“漢”“舊時”等模糊詞進行了修飾。
現在時間。李白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把酒問月)句中的“今月”的“今”系模糊詞,意為“現在”“當今”。
一、天涯共明月,國人數第一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中國人最愛君子,也很想做君子。“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月代表著思念家鄉和親人的意象,因為“天涯共明月”,都想共嬋娟,所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是女性與母性的象征,《彎彎的月亮》像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嬌”;月又代表著時間意象,日月如梭,“人生代代無窮已”……月亮的多元意象總讓人產生無盡的遐想,“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月傳遞著愛心,代表著美好,嫦娥奔月而去,李白追月而死。更可喜的是國人追月,追出了“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中國人愛月愛到這個份上,真是“天涯共明月”,國人數第一。
二、解讀文本千千結,中國化是大背景
2014年9月,在北京師范大學指出:“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說道:“我很不希望把我們一些非常經典的古代詩詞文化、散文都給去掉,加入一堆西方的東西,我覺得這些詩詞很好……”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關于月的富有中國特色的文章很多,如《十五夜望月》、《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我的思念是圓的》等有詩有文,有古有今,夠中國化,樹民族心。
看到《十五夜望月》這首詩,我們仿佛看到一幅畫,畫上有朗朗夜空,夜空中掛著一輪明月,明月下面是曲曲的河岸,背景還有那縹緲的遠山。畫的主體是樹林,樹陰里鴉雀已進入了甜甜的夢鄉。而最近處,有幾個人抬頭望著長空的月亮,不知在談些什么,聽不到話語,卻聞到花香,桂子花開香十里,畫里畫外一片香。幽香如夢,望月興嘆非獨吟,佳節良友思無暇。
如《十五夜望月》教學片斷:
1.詩言志,文如人,讀詩要知其人。《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他很有才氣,寫得詩好懂,很清晰,清晰的思路和明晰的畫面常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他的生活并不如作品那么美妙,他的一生是很困苦的,晚景是凄涼的,憤怒出詩人,詩往往是詩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缺什么追什么,反過來說,追什么往往表示缺什么。
2.多媒體出示《十五夜望月》全詩,找出描寫意境的句子。在討論這一問題時,有學生說“冷露無聲濕桂花”是意境,與絲絲寒意相呼應,委婉動人。有的學生說“不知秋思落誰家”表達別離思聚的情意,悠然不盡。
3.由本詩你聯想到什么詩?在討論這一問題時,有同學說,“中庭地白樹棲鴉”與“疑是地上霜”有異曲同工之妙;有的同學說“中庭地白樹棲鴉”與“月皎驚烏棲不定”都烘托了月夜的寂靜;有同學說“冷露無聲濕桂花”中的“無聲”表現出冷露的輕盈和桂花的浸潤;有同學說“人盡望”中望什么呢?是想起“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寂寞,還是感秋之意,懷人之情,思深情長。
在這個教學片斷中,教師和學生沒有局限于詩本身內容的翻譯背誦,更多的是引導學生對詩的意境進行解讀與聯想,由此聯想相關詩作,表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浸潤在這種詩詞文化里,學生很容易樹立民族自豪感。
三、觸角伸到課外,視野連著廣宇
月文化教學不能局限于課本上的幾篇課文,而要引導學生多看課外書,古代的、現代的、中國的、外國的,多看、多想,才能有更大的收益。看外國的作品要多看名篇,才會發現其中的相通與不同。雪萊《下弦月》中的月亮是一位蒼白、垂危、瘦削的,這個是虛弱的、是游移不定的、是迷惘的,連走路都踉蹌。在王爾德的筆下,月亮卻像中國人說的女鬼,從墳墓幽然而出,去找另一個婦鬼。(《莎樂美》)莫泊桑筆下的月亮更多的是一種表情,慘白的,沒有氣力,衰弱得不能走動,只能呆著。(《愛情》)而福樓拜寫的月亮是無頭蛇,這頭蛇到處是明鱗,盤來盤去。(《包法利夫人》)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筆者喜歡以課文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在正確價值取向的前提下,看類似的作品,引導學生進行多元化解讀,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新課標要求初中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這260萬字只是數量要求,要讀出高質量,一定要做到課內外有機結合,讓課外閱讀豐滿課內內容,讓學生對作品的“空白”進行個性色彩的填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