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勞動節的古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要】 [目的]研究骨水泥灌注過程中骨水泥振動器振動灌注后骨水泥-骨界面的結合情況,通過疲勞實驗力學檢測界面結合強度。[方法]新鮮豬股骨60根,30%、50%、70%最大壓力時,分別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10根。將豬股骨通過初步制備后開髓,截取統一標準骨段,實驗組灌注骨水泥過程中置入骨水泥振動器振動25 s,對照組不置入振動器,并進行力學檢測,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骨水泥-骨界面結合強度。[結果]30%、50%最大壓力時實驗組與對照組疲勞次數相比較差異顯著(P< 0.001),而70%最大壓力時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結論]骨水泥振動器能提高骨水泥-骨界面結合強度,對減少人工假體遠期無菌性松動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 骨水泥; 振動器; 無菌性松動; 疲勞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bone cement oscillator on increasing bone cementbone interface binding intensity. [Method]Sixty fresh femoral bones of adult pig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experi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under the 30%,50%,70% ultimate shear strengh of the cement/bone. There were 10 samples in each subgroup. Mechanics test was performed by MTS810 material testing machine, and the binding intensity of bone cementbone interface in oscillating cementbone interface binding intensity in experiment group wa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Result]Mechanics test showed bone ce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tronger than control group under the 30%,50% ultimate shear strengh of the cementbone (P 0.05).[Conclusion]Bone cement oscillator can increase binding intensity of bonecement interface, and effectively reduce longterm aseptic loosening of artificial prostheses.
Key words:bone cement; oscillator; aseptic loosening; fatigue
無菌性松動是髖關節置換術后嚴重并發癥[1]。骨水泥灌注技術與人工假體遠期松動密切相關。提高骨水泥灌注技術就能提高骨水泥-骨界面的抗疲勞強度,可提高假體的固定效果,延長假體使用壽命,降低假體遠期松動率。本實驗以骨水泥-骨界面抗疲勞強度為研究對象,觀察通過骨水泥振動器振動灌注后骨水泥-骨界面的抗疲勞強度,為臨床尋找高效、實用的骨水泥灌注方法提供新的途徑。
1 材料和方法
1.1 實驗材料
1.1.1 實驗動物骨 選用新鮮10個月齡健康雄性豬股骨(由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紅旗農場提供,24 h內屠殺的豬)
1.1.2 主要材料 TJ骨粘固劑(Ⅲ型國產骨水泥 每盒粉劑40 g,液體20 ml),二合一萬能膠。
1.1.3 主要儀器與設備 骨水泥振動器(自行設計,由哈爾濱工業大學協助制造,設定輸出電壓5 V,輸出電流0.5 mA,圖1),MTS810疲勞實驗機(圖2)(設備號:880086),骨科手術器械,42的無縫鋼管(長度為4.0 cm)及夾具。
1.2 實驗方法
1.2.1 模型分組 將新鮮豬股骨60根隨機分成30%、50%、70%最大壓力組,每組分為實驗組(A1、B1、C1)及對照組(A2、B2、C2)每亞組各10根。
1.2.2 模型制備 豬股骨處理干凈后,取經初步制備的豬股骨遠段,距骺線近側0.5 cm截斷;沿股骨縱軸中心線開髓,截取遠段4.0 cm骨段,為實驗模型骨段。將自來水與熱水相混調至50℃,用毛刷刷洗模型骨段髓腔3遍,共計1 min;然后用清潔水(50℃)1 000 ml脈沖沖洗髓腔;分別用酒精和雙氧水各浸泡5 min脫脂;用清潔干紗布擦干髓腔,晾干。接通電源,將骨水泥振動器置入模型中央,深度4.0 cm,其長軸與髓腔長軸一致,骨水泥真空攪拌均勻后,于糊狀期骨水泥注入髓腔,邊灌注邊振動,灌注歷時5 s,振動器在振動20 s后緩慢退出(預實驗中將振動時間設定為20、40、60 s,結果顯示振動時間>20 s并不能提高骨水泥-骨界面的嵌合效果,故選擇20 s作為振動時間),振動共計歷時25 s。將溢出髓腔的少許骨水泥制作成直徑0.8 cm、高1.0 cm的圓柱狀,其基底部與髓腔骨水泥相延續并位于髓腔中央(圖3)。骨水泥固化后,將模型與42的無縫鋼管粘合。對照組操作步驟與實驗組相同但不置入振動器(圖4)。
圖1 骨水泥振動器 圖2 MTS810疲勞實驗機 圖3 制備好的模型 圖4 模型無縫鋼管及夾具
1.2.3 力學測試 電子萬能材料實驗機進行模型的壓力實驗的預實驗,得出最大壓力的平均值為3 500 N。取最大壓力的30%、50%、70%3個載荷量進行疲勞實驗。經過一定的疲勞次數時,骨水泥柱發生松動并出現下沉。此時疲勞實驗機自動停止,計算機上顯示出疲勞次數。
1.2.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as 9.1.3統計軟件進行GLM模型方差分析,Ismeans語句做各因素各水平間的兩兩比較。以P
2 結 果
2.1 模型松動時的疲勞次數(表1)
載荷量增大疲勞次數逐漸減少,同組載荷量之間的疲勞次數均值差逐漸減小。30%最大載荷的實驗組的疲勞次數明顯增加。表1 各模型松動時的次數
2.2 析因實驗方差分析表(表2)
a因素表示:3種不同載荷量下處理,P
2.3 各因素各水平間的比較(表3):A1、A2組及B1、B2組相比較均P0.05。說明實驗組與對照組疲勞次數(除C1、C2組)差異均具有顯著性。
3 討 論
骨水泥-骨界面結合強度取決于骨水泥自身強度及骨水泥進入骨小梁間隙的程度,后者占主要地位。研究表明[2],增加骨水泥進入骨小梁間隙,就能增加二者之間結合力,提高假體的固定效果。骨水泥和骨之間的結合強度主要取決于骨水泥和骨小梁的嵌合程度以及骨水泥在骨髓腔內分布的均勻程度,增加骨水泥進入骨小梁間隙,使其在骨髓腔內均勻分布,就能增加二者結合力,提高假體的固定效果[5]。針對此點,作者應用振動原理研制出骨水泥振動器,用以增強骨水泥與骨小梁之間的微嵌合度,提高假體固定效果。 表3 各因素各水平間的比較
結果顯示實驗組骨水泥-骨界面結合強度(除C1、C2組)明顯大于對照組。分析原因是稀糊期骨水泥具有混凝土泥漿類似的流動性質,通過振動灌注骨水泥,顯著增加了骨水泥滲入骨小梁間隙的程度,使骨水泥-骨界面結合強度明顯提高。
C1、C2組在統計學上無明顯差別,可能與C組載荷量過大因素有關。C組最大載荷的70%大約相當于2 500 N,相當于體重為65 kg的成年人4人,且純的剪切力完全作用于骨水泥-骨界面。從臨床上看,骨水泥型髖關節人工假體置換平均壽命為10~15年,股骨頭所受的壓力的疲勞次數大約為1 000萬次[4]。雖然本試驗對象為豬股骨,但綜合考慮疲勞次數偏小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1)載荷量大,也是最主要的因素。人緩步行走時,股骨頭負重可看作單腿靜止站立的負重狀態,平均承受2.75倍體重[5]。此載荷作用到骨水泥-股界面要小很多。因為髖關節的外展肌產生分力,假體-骨水泥界面產生分力及其它分力[6]。而本試驗載荷量完全作用于骨水泥-骨界面。(2)本試驗完全體外試驗,戴尅戎等[7]曾通過試驗證明在骨水泥中加入一定量的骨粒,其抗疲勞強度能顯著提高。試驗證實,骨粒骨水泥與骨之間的界面強度隨著新骨的長入逐漸上升,術后5個月是純骨水泥的3倍,其抗疲勞強度是純骨水泥的10倍,且能降低骨水泥的聚合熱。本試驗豬股骨完全在體外,且大約幾天做完一個試件,所以說骨水泥-骨界面抗疲勞強度遠遠降低。
骨水泥-骨界面結合強度的提高對于人工關節置換具有深遠的意義。臨床上骨水泥性髖關節置換使用3代技術。為了有效說明骨水泥振動器的有效性,實驗中灌注模型時,用骨水泥3代技術。本實驗通過振動灌注顯著提高了骨水泥-骨界面的結合強度,為臨床實踐中尋找有效的人工關節固定的新的骨水泥技術開展了新的探討,對于防止骨水泥型人工假體遠期無菌性松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孫殿國,港清宇,周 勇,等.骨水泥顆粒促進腫瘤壞死因子α誘導的破骨細胞形成及其吸收作用[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5,13:1003-1005.
[2] 吳榮寰,林向進.髖關節置換后假體無菌性松動研究機制[J].國際骨科學雜志,2007,2:122-124.
[3] Mulroy WF,Estok DM,Harris WH.Total hip arthroplasty withuse of socalled secondgeneration cementing techniques[J].J Bone Joint Surg(Am),1995,12:1845-1852.
[4] Arola D,Stoffel KA,Yang DT.Fatigue of the cement/bone interface:the surface fexture of bone and looseing[J].J Biomed Mater Res,2006,2:287-297.
[5] 趙德韋,徐達傳,崔 旭.股骨頭不同區域囊變對力學承載的影響[J].中華骨科雜志,2005,4:232-235.
一、在朗讀中品味古詩的語言美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而古詩則是由最精粹的語言寫成的。因此,在古詩教學中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美,對于理解古詩的思想內容和寫作藝術,以及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古詩的語言美,一是指語言的音樂美。原始詩歌是原始人類在勞動過程中,為協調勞動節奏和激發勞動熱情的歌唱。它合乎樂曲的韻律、節奏,講究韻腳的合轍、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數、句數的整齊、均衡。因此,凡稱詩,即便不唱,誦讀起來也瑯瑯上口,鏗鏘有聲,自然而然地產生樂感,讓人感受到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奏美。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詩中一、二、四句的“光”、“霜”、“鄉”押韻,但句內平仄交錯,句間平仄相對,充分顯示出語言的音韻美。五言詩與七言詩的節奏也截然不同,五言詩如李賀的《馬》:“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馬/踏/清秋。”節奏劃分各不相同,古詩的語言就顯示出一種疏密相間、緩急交替、整齊勻稱的節奏美。
二是指語言的精確美、凝煉美。每首古詩的字數有限,因而詩人十分講究用詞的精當確切、凝煉含蓄,一字一詞都包含極豐富的內容。如李白的《望天門山》:“天門終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詩寫天門山附近長江的雄偉景色,以簡潔的畫面表現長江的磅礴水勢及天門山夾江對峙的險要,其中“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一句中的“出”和“來”化靜為動,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地勢的險要,給人以動態美。
三是指語言風格的多樣性。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詩人,表現出不同的語言風格。如李白詩歌的豪放,杜甫詩歌的現實,白居易詩歌的通俗等,都顯示出古代詩人語言的不同風格之美。
教師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和理解古詩的語言美呢?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反復誦讀,體會出詩歌的音樂美、節奏美,然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自己動手通過查閱資料弄懂詩中的詞義、句意,正確理解詩的內容和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導他們反復吟誦,進一步感受古詩的語言美。
二、在想象中感受古詩的畫面美
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在評論唐代大詩人、畫家王維(摩詰)的《藍田煙雨圖》時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可見詩與畫是有共同點的。
詩與畫之所以能夠相通,是因為兩者有某些共同的審美特性,如詩與畫都具有色彩美、結構美、韻律美、意境美等。因此,唐宋許多著名詩人的詩句,常常被選作繪畫的題材。從小學教材中所選的古詩看,其中不少堪稱“詩中有畫”的名篇。如楊萬里的《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詩人著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樹陰、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點,用清新活潑的語言,描繪一幅靜謐、溫馨而富于生機的“泉池小荷”圖。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全詩一句一景,合起來則宛如一幅渾然一體的畫卷。其中對景物色彩的描繪有鸝之“黃”、柳之“翠”、鷺之“白”、天之“青”、雪之“白”,還有暗含詩中的江之藍、船之褐等。這些色彩絢麗的景物,遠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象。
詩和畫雖然有某些共同的審美特征,但是畫是視覺藝術,詩是語言藝術,兩者的審美特征也有明顯的區別。畫,是用線條、色彩、形體、構圖等來表現的,具有直觀性;詩,是用語言描述的“無形畫”,具有間接性。因此,教師在古詩教學中,必須通過語言這個媒介,啟發學生去想象,從而使學生感受詩中的畫面美。
三、在意境中領悟古詩的意境美
關鍵詞 小學生;學習;古詩;感受美
學習古詩不僅能讓學生了解到我國古代文學的基本常識和歷史,而且也豐富了學生語言知識的積累,提高了學生的文學藝術素養,更重要的是能引導學生充分發掘美、展示美、體驗美,進而獲得精神的愉悅。因此,我在教學中深刻地體會到,引導學生從古詩中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從而愉悅學生的心靈。
一、反復吟誦品味古詩的語言美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古詩則是用最精粹的語言寫成的。因此,在古詩教學中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美,對于理解古詩的思想內容和寫作藝術,以及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古詩的語言美,首先是指語言的音樂美。原始詩歌是原始人類在勞動過程中,為協調勞動節奏和激發勞動熱情的歌唱。它合乎樂曲的韻律、節奏,講究韻腳的合轍、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數、句數的整齊、均衡。因此,凡稱詩,即便不唱,誦讀起來也瑯瑯上口,鏗鏘有聲,自然而然地產生樂感,讓人感受到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奏美。
二、啟發想象感受古詩的畫面美
在中外藝術史上,許多人把詩與畫相提并論。我國宋代文學家張舜民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意大利大畫家達?芬奇說得更形象:“你如果把繪畫叫做‘啞巴詩’,畫家也可以把詩人的藝術叫做‘瞎子畫’。”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在評論唐代大詩人、畫家王維(摩詰)的《藍田煙雨圖》時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后人在談到詩與畫的共同點時,常以蘇軾評論王維的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作為依據。
詩與畫之所以能夠相通,是因為兩者有某些共同的審美特性,如詩與畫都具有色彩美、結構美、韻律美、意境美,等等。因此,唐宋許多著名詩人的詩句,常常被告人選作繪畫的題材。從小學教材中所選的古詩看,其中不少堪稱“詩中有畫”的名篇。如楊萬里的《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詩人著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樹陰、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點,用清新活潑的語言,描繪了一幅靜謐、溫馨而富于生機的“泉池小荷”圖。
三、批文入境領悟古詩的意境美
意境是美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范疇。意,指作者的立意,即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繪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所謂意境,是藝術家的審美體驗、情趣、理想與經過提煉、加工后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
就古詩而言,詩人往往將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寫的客觀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從而創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隨著人的情感變化而變化的。人高興時,高山起舞,大海唱歌,江河彈琴,花草歡笑;人悲傷時,大海哭泣,江河哽咽,鮮花濺淚,鳥鳴驚心。正如清代吳喬在《國爐詩話》中所云:“詩以情為主,景為賓,景物無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前兩句“移舟近煙渚,日暮客愁新”,寫詩人把船停靠在煙霧朦朧的小洲邊,夕陽西下,引起新的愁思。接著將筆鋒一轉,后兩句描繪詩人在舟中領略到的極富特色的景物:“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兩句詩僅僅是描寫景物嗎?顯然不是。沈德潛評價此詩說:“下半寫景,而客愁自見。”詩人孟浩然出身寒微,40歲到長安,求仕失望,其愁之深是可以想見的。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對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把仕途的失意、羈旅的惆悵和對故鄉的思念等舊怨新愁,都很自然地融入到景物描寫之中了。因此,這兩句詩看似“景語”,實為“情語”,情景交融,構成了風韻天成、含而不露的意境美。
四、探求意蘊理解古詩的哲理美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不少古詩,既充滿著詩情畫意,又閃耀著哲理的光輝。如白居易的《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它蘊含著“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扼殺的”的深刻哲理。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它給人們以啟迪的哲理是:對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觀察、了解,不局限于一隅之見,才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然而,詩人表達哲理與哲學家闡述哲理的方式是有區別的。正如別林斯基所說:“哲學家用三段論法說話,詩人用圖畫和形象說話……一個用邏輯上的論證,而另一個則用圖畫罷了。”古詩詩人在進行創作時,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繪之中,或給人以鼓舞,或給人以啟迪,因而詩中暗含深刻的哲理。如葉紹翁的《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是一首古今傳誦的寫春景的名詩。然而,只要我們深入思索,就能悟到這樣一個哲理: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任何人想壓制它都是不可能的。
葉圣陶指出: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情趣,擴展想像力。希望更多的教師能努力優化古詩文教學,通過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運用的各種感官去感受古詩,啟發學生想象,讓學生就能感受到詩中的有聲有色,有靜有動的畫面美。努力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讓新課標下的古詩教學能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學生在古詩的學習中切切實實地感受美,欣賞美。
參考文獻:
[1]周振甫.周振甫講怎樣學習古文[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大班中秋節活動方案
一.幼兒發展目標與主要內容:
1、初步了解傳統節日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的來歷及有關習俗,感受體驗傳統文化。
2、知道教師節、國慶節、國際勞動節等重要節日的名稱日期,進一步了解這些節日的社會意義。
3、積極參與各種節日的籌備及慶祝活動。學會用恰當的方式與人交往、溝通、合作,共享集體活動的快樂。
4、培養幼兒愛祖國、愛家鄉、愛勞動、愛親人的健康情感,鼓勵幼兒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
二、教師指導建議:
(一)傳統節日 中秋節
1、環境:教師和幼兒一起創設反映中秋節的環境,如:用泥土或橡皮泥制作月餅、水果;制作各種燈籠;張貼有關中秋節的故事掛圖、畫有觀賞月亮的圖片等。
2、游戲:“月餅加工廠”。 教幼兒制作各種月餅,做好的月餅裝在盒子里放在“超市”里賣,也可放在小吃店里供“客人”用餐。
3、教育活動:
(1)講述有關中秋節的故事、傳說,如:“嫦娥奔月”、“到月亮婆婆家做客”等,使幼兒了解中秋節的來歷和有關習俗。
(2)引導幼兒根據故事,創編表演童話劇由幼兒自己分配角色,制作道具并進行表演。
4、觀察活動: 請幼兒在節前節后觀察月亮的變化,并做月亮變化日記(從小月牙開始觀察記錄至八月十五),要求幼兒自己觀察并將結果畫在自己的表格上。
5、家園共育:
(1)指導幼兒觀察月亮的大小變化。
(2)給幼兒講一個關于月亮的故事或教給幼兒一首有關月亮、中秋節的古詩。
李朵朵
有人說:一個好班主任就是一個好班集體。如果說每個孩子都是一顆小星星,我愿用真誠、熱情為他們撐起一片摯愛的晴空,讓他們各自閃爍出最燦爛、最動人的光輝!為了讓班級充滿活力與創新,為了能更好地塑造孩子們的心靈,讓他們得到全面的發展,也為了使新學期班級上能有更新的氣息,特制定班主任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結合校本教育工作體系,以學生自我發展為本,以愉快的兒童教育為格局,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切實加強學生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努力建設“團結、活潑、嚴謹、求學”的班風。
二、管理目標及主要措施:
(一)常規教育方面
剛踏入一年級的小學生,對于學校的日常生活和學習還不太適應,每一項規章制度對于他們來說是極其陌生的。為了使學生能夠及早進入角色,適應學校的生活,這就要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能有序的引導,并且內容要近一點、小一點、實一點,時時處處向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常規教育。因此,我決定從以下幾點入手:
1、充分利用班隊會及晨檢的時間讓學生知道什么行為是對的,什么是不對的,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我將在班級設立“小小監督崗”,專門負責監督檢查學生的日常行為,并在每周五進行一周總結,通過監督崗的匯報,評出“最佳拇指獎”。對表現不夠好的學生,及時進行點撥、指導,加強教育。
2、合理利用升旗儀式、重大節日,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這學期利用三八婦女節、五一勞動節、六一兒童節和四月革命傳統教育等重大活動舉行一些有意義的主題班隊會,使學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培養其愛國主義情感。同時,讓學生在各種活動和勞動中學會合作,學會生活。
3、充分發揮各項活動中的教育陣地的作用,增強學生的榮譽感,使學生心中有他人、有集體。另外,還要充分發揮教室內外的展版的教育作用,采用“自理小屋”、“衛生小天使”和“禮儀花園”等欄目進一步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對于學生的書寫讀的姿勢,我將采用“誰的小樹長得最直”的活動進行監督,并在課堂上隨時提醒與幫助。
(二)、班級紀律方面
一個班級,要想有良好的班風,必須要有良好的紀律才行。因而,我從以下幾點入手:
1、課堂紀律
首先師生共同制定班規班紀,并制定相應的獎懲辦法。這樣學生既感到有趣,又有動力,而且可以在不知不覺中遵守紀律。由于是孩子們自己制定的,這樣變被動的各種要求為主動的行為,有助于學生將文字內化為行為。我們班的宗旨是“說到就要做到。”
2、課間紀律
課間是學生輕松休息的時間,良好的課間紀律將會給整個校園帶來活躍而輕松的氣氛。然而,豐富多彩的課間活動,就是解決課間紀律亂的法寶。我將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采用各種學生喜歡的形式組織課間活動,使學生既健體又受教育,還能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擴大交流的空間。
3、路隊紀律
為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適應集體生活,將在班級開展“路隊小標兵”評比活動,使學生不僅做到快、齊、靜,而且能夠進行自主管理。每一個路隊將分別設立一個小隊長,每天定時向班級匯報路隊情況,及時監督,及時管理。
(三)、衛生方面
講究衛生很重要。俗話說,病從口入。收拾好衛生,既能使身體健康,又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還能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1、個人衛生:要求衣著整潔,做好“三勤”,桌箱勤清,物品勤擺,兩操勤做。
2、班級衛生:設立衛生監督崗,進行檢查與監督。對于環境衛生保持好的的同學或小組,進行獎勵。
(四)、班干部的培養方面
班級管理光靠班主任一人來管理是不夠的,而班干部卻是班級管理的小助手。這學期我將采取班干部輪流制(包括班長和組長),使班級管理再上新臺階,讓每個孩子的潛能都得到充分的挖掘,培養有個性的人,使孩子們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合作和學會管理。
(五)、其他方面
班級管理中還應注重個體的發展,在各項活動中挖掘各種人才及學生的潛力,使班上的每個同學都能在某一方面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因此,在班級繼續開展各種活動。如:文明小標兵評選、小書法家、小發明家、小詩人、數學小博士和愛書人等各種評比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大力推出新人、新作,讓每個孩子都敢于面對大家展示自我,充分鍛煉自己,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另外,充分利用班級板報中的德育陣地,加強管理。
三、各月安排
2、3月:
1、新生報到、座位安排、班干部任用、和學生一起制定管理及獎懲制度等開學適宜。
2、全面開展常規教育,規范學生行為習慣,開始運行本學期周評比制度。并評選出每周之星。
3、結合三八婦女節,開展尊老愛幼思想教育,從關心媽媽開始教育學生關愛他人。
4月:
1、革命傳統教育。
2、班級寫字比賽
3、配合學校作業班,幫助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發展業余愛好。
5月:
1、結合五一勞動節,在班級開展“我愛勞動”宣傳教育活動,評比勞動明星,獎勵愛勞動的好孩子。
2、古詩文背誦比賽及學校、年級開展的學期中各種語言文字類活動。
3、抓緊安全教育。
6月:
1、各項分項測試、考評。
2、復習備考。
3、期末各項評比總結。
7月:
1、幫助學生圓滿結束期末考試,取得滿意成績。
2、完成期末各項工作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