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黃山奇石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福建省安溪縣沼濤實小二年1班
張冰捷
指導:廖珊瑚
聞名中外的黃山風景區,在我國安徽省的南部。那里景色秀麗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極了。
就說“海寶迎賓”吧,它站在路邊舉著手臂,露著笑臉,好像在歡迎游客,向他們打招呼呢!
“仙女跳舞”就更引人注目了。遠遠望去,那仙女正踮著腳尖翩翩起舞,引來許多游客圍著它轉呢!
瞧!黃山風景區的巖石是不是很有趣呀?
逃學的人
福建省安溪縣沼濤實小二年1班
張冰捷
指導:廖珊瑚
有一天,小明一起床就發現自己的作業沒做,又怕被老師批評。怎么辦呢?他腦筋一轉彎,就在家假裝生病吧。于是,當爸爸拿著書包叫他起床去上學時,他就跟爸爸說自己的頭很痛。小明的爸爸就拿來一杯熱水給他喝,叫他躺在床上休息。
黃山奇松遠近文明,數量多,且生命力頑強。在山上,它們飽經風霜,卻仍然郁郁蒼蒼,充滿生機。它們為什么能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頑強的生存呢?是因為它們不畏艱辛,堅持不懈。歷史上還有許多人,它們雖然不能一帆風順地成功,但他們像黃山奇松一樣,不怕困難,持之以恒,最終登上了成功的殿堂。
“宇宙之王”史蒂芬.霍金。他在輪椅上坐了40年,全身只有三根手指會動,演講和答問只能通過語言合成器來實現。然而,他撰寫的科普著作《時間簡史》在全世界擁有無數的讀者。戰國時期,會稽之戰,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在吳國做牛做馬多年后,回到自己國家,立志報仇雪恨,臥薪嘗膽,每日告誡自己不要忘了恥辱。早上耕種,晚上苦讀,每日操練兵馬,終于發兵滅掉了吳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雙耳失聰,中年多病,但他毫不氣餒,不畏艱難,一心創作,終于成了世界上大名鼎鼎的音樂家。想象一下,如果沒有那不畏困難,持之以恒的精神,它們還能成功嗎?
一代霸王項羽所向披靡,戰無不勝,但一次由于糧草不足,軍士勞累,被劉邦圍于安徽東南數月,就沒有斗氣了。突圍到烏江邊,知道虞姬死了,自刎烏江。這也是懼怕困難的表現,如果他堅持不畏懼,也許還是另一種結果呢!
我們要銘記黃山奇松給予我們的啟示:只有堅持不懈,不畏艱辛,才能實現我們崇高的理想。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信息技術;有效整合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的培養與養成,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課堂教學中,我恰當地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生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研讀文本,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高效地完成了閱讀教學任務。
如《黃山奇石》這篇課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寫,又有具體形象的描寫,作者形象生動語言文字極具感染力地把祖國的黃山奇石描寫得活靈活現。但就我的學生來講,很少有人到過黃山,缺少對黃山的直接感觸,如果只是讓孩子們通過閱讀課文,就要求他們去理解黃山的奇美特色顯然是不夠的。于是,我就上網搜集了一些有關黃山的視頻資料和文本內容,將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相結合制作成教學網頁來再現黃山奇石的秀美景觀。課堂上,學生們通過“視頻點播”反復的觀看黃山的怪石磷峋、危峰突兀,他們的視覺、聽覺受到強烈的沖擊,再加上其他圖片和文字的介紹,更加深了對黃山的認識。接下來我又提出問題讓大家討論:喜歡黃山嗎?我們剛剛看到的、聽到的課文都寫得很具體。現在請同學們重新走進課文,在語言文字中和黃山再次親密接觸,感受黃山的奇美秀麗,學習作者的表達方式。到此,本課的教學目的也就基本實現了。在這里,利用現代教學技術極大地突破了地域局限和感官局限,激發了學生的閱讀欲望,從而興趣盎然地進入課文,研讀文本。
2.變靜為動,突破重難點。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改變閱讀教學中逐段講解的繁瑣活動,教學中我把一些難以口頭表達的內容,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化靜為動,創設情境、激發想象,有效地突破了重難點。
教學古詩文的時候,經常因為學生對古人生活體驗不夠,而無法準確把握其主旨,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可以把詩歌中的意境用圖畫或者動畫表現出來,將呆板的文字轉化成生動的圖文,就會改變這一切。如教學:“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边@句詩時我利用多媒體手段向學生展示:奔騰不息的長江中,一葉小舟在遠處漸行漸遠,與浩渺天際融為一體,最后,不見友人,只見長江,那是何等難忘的離情別緒!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邊想象是個描繪的意境邊有感情的朗誦古詩,自然有聲有色。如果僅靠老師一張嘴、一支筆,就算講到口干舌燥,學生也仍是一頭霧水。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整合活化這些學習信息,讓學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旨,獲得深刻的印象,陶冶情操的同時,又提高了審美能力,有效地突破了重難點。
3.觀察體驗,真情表達
語文的外延是生活,在指導學生寫文章時,由于學生對生活的體驗不夠,如果僅僅依靠老師的一張嘴,往往是老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卻無從下筆,寫出來的文章干巴無味。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手段,則可以激發學生興趣,縮短學生認識和客觀事物間的距離,在學生心中喚起強烈的真實感,增強習作學習的效果。如習作《可愛的××》,寫一種小動物,在教學前,根據習作要求,我讓學生事先選一種自己最喜愛的小動物進行觀察,教學時,我播放事先制作好的課件(拍幾組動物活動)指導學生觀察,沒看清或記不下來還可重放,再看,再觀察,寫作時注意抓住動物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來寫。在觀察的基礎上再加上自由聯想創意,使一個可愛的小動物展現在眼前,通過直觀展示,節省了很多時間,提高了效率。此外,我還通過投影儀將學生的習作投在大屏幕上,讓大家一起來瀏覽,修改,不僅真實直觀,還有利于擴大學生交流的范圍,使改作文不再成為教師的專權,更好的提高教學效率,將作文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還到學生的手上,讓其自由地進入運用的廣闊天地,找到自身寫作能力的差距,體驗到成功與進步的喜悅,獲得增強語感能力、養成積累習慣、促進語文知識向寫作能力轉化的“原動力”,為學生語文能力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4.拓展延伸,發展個性
利用網絡教學使課內外結合,幫助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主動地感悟語言文字、受到熏陶培養語感、積累語言,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主動性,發展了個性。
每學一課我都利用網絡提供相關資源供學生參考,讓學生了解相關的背景知識、閱讀相關文章,課堂上用習題當場進行閱讀效果的檢測并由電腦做出即時評價,指導學生有效地閱讀。如教學《奇妙的克隆》時我將相關網站推薦給學生,學生在網上快速閱讀,了解“克隆”是什么?然后根據需要選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進行精讀,由“面”及“點”篩選出“克隆技術”對人類有哪些益處同時又存在哪些弊端?等有價值的問題作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并鼓勵學生通過讀課文和查閱老師提供的資料庫尋找答案,學生經過反復深入地研讀課文,并在論壇交流心得,辯論:該不該克隆人?成功地把學生從課內引到課外。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信息素養得到共同提高。在網絡環境下的語文教學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發展了學生的個性。教學整個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名向導和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
5.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
語文教學要與生活緊密聯系,在生活中學語文,在生活中用語文。學生在生活中獲得的某種感受,怎樣與老師交流。怎樣與同學交流呢!在英特網環境下,自己的學習成果可以瞬間傳遞給對方,也可瞬間得到對方的指導和幫助。如:我教完《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后,我想知道談遷的精神對學生到底有多大的影響,我為學生留了一個家庭作業----學了課文后你有何感想?讓學生給老師發電子郵件,與老師交流感情。因為學生在課堂上往往不能深刻而真實地表露自己的思想,而在網上則可以自由地發表看法,尤其是性格內向的學生。家里有電腦的學生晚上紛紛在機上抒發自己的感想和愿望,不少學生給我發e-mail,我針對不同學生的想法給予鼓勵性或指導性的評語,在網上與學生交流,學生特別喜歡老師這種“熱線服務”,從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學生在與老師、同學交流的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的文字寫作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及掌握信息技術的能力等。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明確教學的“增長點”呢?在第十冊《白楊》一課的閱讀教學中,要求“閱讀要有自己的見解,應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獨立思考”。而在學習第五冊《爬天都峰》時就明確指出:“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多讀讀,多想想,讀完全文把前后內容聯系起來再想一想”。通過對這兩次閱讀點的分析比較,我們清楚地知道,“聯系上下文多讀多想”這一要求是循序漸進地安排的。“聯系生活實際獨立思考,發表自己的見解”就是在原來基礎上的新目標,就是《白楊》一課閱讀教學的“增長點”。
二、選準開課“切入點”
1.題眼切入法
如《草船借箭》,揭題后引導學生抓住題眼“借”字提問:誰向誰借箭?為什么借箭?結果怎樣?教師隨機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對文本展開深層次的探究性閱讀,尋求問題的答案。
2.情境切入法
如《十里長街送總理》,情感性很強,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十里長街送別總理那催人淚下的場面,再配上教師深情的畫外音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以情悟文,以文激情,情理交融”。
3.重點切入法
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入手,能起到提綱挈領的效果。如《長城》,可抓住“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這個中心句引導學生展開對課文的研讀。
三、挖掘教材“空白點”
這是指善于挖掘、捕捉教材內容和表達上的空白點,激活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對文本進行創造性的解讀。
例如《黃山奇石》一文,課文根據黃山巖石名形相似的“奇”,通過“猴子觀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雞叫天都”等石的具體描寫,突出“很有趣”。其他奇石,像“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等一筆帶過,進行略寫,形成了空白。我們可引導學生緊扣“奇形怪狀”,抓住巖石的名字,發揮想象力,分別說說這三塊略寫的巖石的樣子。
四、尋找讀寫“結合點”
這是指在研究教材時,要善于發現教材中讀與寫的最佳結合點,并進行有效設計。
1.改寫式
如將《游園不值》《望廬山瀑布》等寫景類的古詩改寫成以學生為第一人稱的游記,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入境入情。
2.補寫式
如《小珊迪》一課中,讓學生聯系上下文補寫小珊迪被馬車軋斷腿后回到家的情景。
3.續寫式
如《凡卡》一課,同學們對凡卡的信投入郵筒后的故事頗感興趣。這時,教師就應因勢利導,要求學生以《凡卡的信寄出去以后》為題,大膽展開想象進行作文。
4.感想式
關鍵是要抓住文中最打動學生的地方,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共鳴,真正做到讓學生“有感而發”。
五、探求課外“延伸點”
1.表演延伸
如學了《會搖尾巴的狼》《守株待兔》后,可讓學生自由組合,自編、自導、自演,創造性地進行課本劇表演。
2.實踐延伸
一、用好教材,激發無限的想象
1.讓生字靈動起來。
低年級的課堂上識字教學是重頭戲,如何讓學生發揮想象,讓靜止的生字靈活起來?可讓學生據字思境,據字作畫,據字表演,據字編故事等等,用想象賦與一個個生字以靈性。如我們教“闊”字,很多孩子會用加一加的方法來識記,“門”里一個“活”,就是“闊”。老師給孩子們講了曹操的故事。“曹操命令手下的人建造了一處花園,快完工的時候,他去巡視。手下人問他怎么樣?滿意嗎?但他一言不發,只是在門上寫了一個‘活’。誰也猜不出是什么意思,楊修轉念一想,說‘主公說這門太闊了,應該再窄些。’”在此過程中,學生知道了據字編故事的方法?!帮w”字的記憶中,孩子就說:“?”就像鳥的頭和身體,“ノ、”就是鳥的翅膀。多好,形象地記住了飛字。有些漢字我們可以“據字作畫”,如“樣、叢”,可以畫一棵樹上拴著一頭羊,兩個人站在地平線上。在漢字的識記過程中我們讓孩子們積極思維,放飛想象,化靜止為靈動,不知不覺中激活了想象力。
2.使文本立體起來。
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抓住一些具體的形象,讓學生設身想象當時的情景。既可讓學生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又可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春天是一幅七彩的畫,春天是一首無言的詩,春天是一曲悠揚的歌,春天是一個講不完的故事。如《春雨的色彩》一文,就是一個關于春雨的童話故事。小燕子說春雨是綠色的,麻雀說春雨是紅色的,小黃鶯說春雨是黃色的。“春雨到底是什么顏色的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感受課文中蘊含著的道理和情感,憑借課文展開想象,并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按河晔亲仙?。春雨落在紫玉蘭花上,紫玉蘭花紫了?!薄按河晔遣噬?,迎春花黃了,梨花白了,桃花紅了,小草綠了?!备舻暮⒆訉W著文章的形式寫下了《春雨的體溫》。春雨像天空中的珠簾,飄飄灑灑來到大世界,滴答滴答……小蚯蚓說:“春雨是溫暖的。你們瞧:春雨落在泥土里,冰凍的泥土變軟了;春雨落在河面上,小鴨來洗澡了;春雨落在草坪上,小草發芽了。”小青蛇說:“不對,春雨是涼涼的。春雨落在鵝軟石上,石塊兒光亮亮的;春雨落在池塘里,小青蛙的背涼爽爽的;春雨落在動物運動會的賽場上,滿頭大汗的小動物叫起來:哇,春雨真涼快!”小朋友們說:“不對不對,春雨是火熱的。春雨落在桃樹上,桃花紅艷艷的;春雨落在大自然里,‘大家庭’沸騰了,燕子、麻雀都趕來了;春雨落在小朋友的心窩里,變成了一個熱情的春天!”我多想變成一滴春雨,暖暖的、涼涼的、熱熱的。文章皆非無情物,一切景語皆情話。語文教學以讀為本,在教學有情有景的課文時,借助有感情的朗讀,啟發學生進行再造想象,邊讀課文邊在頭腦中浮現畫面,這樣既能用圖畫幫助學生理解內容、體悟情感,又能激活想象能力。如《秋天的圖畫》、《春雨的色彩》等課文的教學,都可讓學生跟隨文字展開想象,勾畫出一幅幅色彩斑斕、果實累累的畫面和萬象更新、生機勃勃的畫面,在想象中傾注自己的情感,使它們更加鮮活動人,充滿生氣,獲得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形的感受。教材中有不少課文給人意猶未盡之感,也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教學時,教師可充分利用這樣的課文,創設說話訓練的多維空間,引導學生進行合理而精彩的想象。學習《黃山奇石》一課,我們仿佛跟隨作者一起游覽了景色秀麗的黃山,欣賞了神奇的巖石──“仙桃石”、“猴子觀?!?、“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學生不僅了解了這些石頭各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樣子,還對石頭的名字產生了興趣,引起了許多奇妙的想象:仙人所指的路通向哪里?猴子是不是靠騰云駕霧的本領生活在云海里觀賞美景?......每一塊形狀不一的石頭,都有它神奇的傳說,在課文結尾部分還提到了“天狗望月”、“神女彈琴”、“獅子搶球”等幾種奇石的名字,這些石頭又神奇在哪里?為什么取這樣富有傳奇色彩的名字?讓學生想象這些奇石的樣子和名字的來歷。課后,還讓學生當小畫家,根據想象畫一畫自己喜歡的奇石的樣子;當小導游,給別人介紹黃山的奇石。這樣,學生通過讀讀,想想,畫畫,說說,不僅激發了學習興趣,更發展了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