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張信哲信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憑借著對流行音樂的敏銳觸覺和天賦悟性及專業的聲樂才能,張可可很快就被眾多樂壇知名人士所看好,最新的EP在業內業外引起了火熱的反響,著名音樂家張宏光和卞留念都評價她是個很有潛力的歌手。
自去年九月張可可牽手中視亞太國際傳媒公司成為這家極具實力的傳媒公司旗下簽約歌手之后,戴先生就聯手著名音樂人林俊杰、梁文福、張宏光、卞留念等眾星捧月.不惜巨資全力打造這位樂壇新人。在諸多音樂前輩的關心和幫助下,張可可錄制完成了諸多音樂人看好的首張音樂EP《可不可以這樣用心去愛》。這是一張極具時代感與都會感的EP,其中收錄了新加坡及內地著名音樂人的諸多精華作品,包括新加坡的梁文福、林俊杰等人精心創作的作品;制作上則由大陸的卞留念、張宏光和新銳音樂人倉雁彬聯合操刀。所有的努力都旨在打造出一張音樂元素豐富的華語精粹。
在這張EP中,張可可憑借其深厚的音樂功底、演唱實力吸引了眾多的聆聽,給聽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整張EP在制作上力求完美,不惜成本,加上眾多流行音樂一線重量級人物的加盟,真正確立了這張唱片“精品”的定位:從創作到編曲,從配器到合成,每一步都精雕細琢;后期制作由著名錄音師陳慶親自操刀。邀請到如此多的優秀音樂人參與EP的制作.是為了更好地表現音樂深層內涵,確保作品的質量。
【關鍵詞】賞識教育;幼兒自尊;自信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3-0075-02
賞識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手段,實質上也是一個揚棄的過程;是一個用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變被動的接受批評為內心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過程;是一個避免“批評和指責”負面效應,承認差異,肯定長處和點滴進步,還個體自尊和自信,使差異縮小、多角度不斷地用賞識的目光、賞識的話語來激勵、支持孩子。溫暖孩子的心田,使優秀孩子更進一步,一般孩子很聽話,不聽話的孩子會變的更好,下面具體談談我在幼兒教育工作中采用賞識教育轉化不聽話孩子的一些體會。
1 在幼兒園集體活動中培養自信
孩子的自信心最初是建立在別人的反應上的,他們通過別人的眼睛來認識自己,依靠自己心目中的“權威人物”來評價自己。因此,教師要用親切的微笑面對孩子,用熱烈的掌聲鼓勵孩子,用關愛的行為支持孩子。創造條件讓他們獲得成功并給予恰如其分的平價,使他們愉快地去爭取新的成功。在幼兒園集體活動中,針對有些幼兒由于缺乏自信心不敢表現自己的情況,我們首先根據幼兒不同的發展水平,對癥下藥。對能力弱、年齡小的幼兒可以讓他回答簡單一點的問題,在得到老師和伙伴的認可后,使他認識到“我也行!”,然后再通過階梯形的培養,使他認識到“我也能!”從而達到培養其自信心。
2 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支持孩子
美國精神病學者沙利文認為,一個人在他的生活中,會由于某個重要人物不經意的、不恰當的評價而喪失自信。對幼兒來說,父母、教師就是重要人物,如果成人經常隨意地指責他,那么幼兒會感到自己很笨、很不好,這種消極的自我體驗幾經反復就會固定下來,從而破壞幼兒的自信心,使他形成自卑心理。世界著名發明家愛迪生,是十九世紀美國著名的科學家和發明家,一生完成了兩千多種科學發明。他總共只在學校讀過三個月的書。在學校里,由于老師采取一手拿教科書,一手執教鞭的教學方法,愛迪生每次考試的成績總是全班倒數第一。老師把他看作一個“既不笨,也不聰明的“糊涂”孩子,經常侮辱他。”他不能忍受,退了學。他的母親決定自己教他。在母親的賞識教導下,他學習非常勤奮。每有一點點進步,母親就夸贊他,他讀了《派克科學讀本》,他就進行物理和化學的實驗;以后又讀了科學家牛頓、電學家法拉第、富蘭克林的一些著作。這為他以后的發明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可以說,如果愛迪生的母親也嫌棄孩子的“愚笨”而不給予他耐心的啟蒙教育,愛迪生以后的成長就難以想象了。 在我們今天的學校中,象愛迪生老師那樣侮辱學生的人,已很難發現;但嫌棄孩子 “愚笨”而放任自流的現象,卻不少見。有的教師只集中全力抓少數尖子,對多數孩子則很不重視。孩子也是這樣需要得到成人肯定、鼓勵的幼兒則能從成人對他的肯定與鼓勵中得到信任感,從而產生自信心。對幼兒的評價必須要客觀、公正,多肯定、鼓勵幼兒,做孩子的支持者。
3 支持孩子,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師必須注意因材施教,讓每個幼兒都能在原有水平上獲得進步,增強其自信心,而不能整齊劃一的要求幼兒。記得在一次運動會的跳圈活動中,明明小朋友不敢象其他小朋友一樣雙腳離地跳,而是一步一步向前移動,這位小朋友原本是個性格內向、沉默寡言的孩子。他不時看著老師,流露出害怕的神情,其他幼兒大笑起來,老師微笑著對他點點頭,親切的說:“你是勇敢的孩子!別怕,我來支持你。”老師告訴他雙腳離地跳并伸出雙手做出保護的姿勢,明明小朋友終于能雙腳離地跳了。當他跳完這組圈的時候,小朋友們以熱烈的掌聲鼓勵他,頓時明明小朋友的臉上綻露了燦爛而自豪的笑容。之后,他的性格也逐漸開朗起來。對幼兒的能力一時難以達到或缺乏自信而不愿去嘗試時,我們就應該采取各種方法,每當幼兒完成一步都要給予鼓勵支持,逐步建立自信心。
4 在挫折中引導鼓勵支持孩子
獨生子女在家備受長輩們的呵護,受不得半點委屈。讓幼兒經受點挫折,正確面對挫折,在挫折中引導幼兒樹立自信心比通過鼓勵建立的自信心更牢固。幼兒受挫折往往是不可避免的,正確引導能增強幼兒自信心,打罵諷刺會嚴重損傷幼兒自信心。例如:幼兒在學習跳繩中.開始有一段時間不會跳,有的家長就用“蠢”、“笨豬”之類的話訓斥孩子,結果是孩子不但學不會跳繩,而且膽子也變小了,不敢動腳了。正確的方法應是教師或家長要從跳繩的方法、技巧、訓練方面加強輔導,不斷訓練,決不能用“笨豬”之類的字眼造成對幼兒的心理傷害,反而要多支持。
5 促進幼兒自我肯定
新形勢下,對孩子教育要家、園配合,則是促進幼兒自信心的比較有效的途徑。如今的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風心切,往往不顧孩子的年齡、特點,從剛懂事就叫孩子數數、識字、上輔導班等,并與其他孩子作比較,當發現自己孩子不如別人時.就當眾批評孩子,挫傷孩子的自尊,扼殺孩子的自信心。我們班有一位家長,她每次來接孩子,看到孩子畫的畫就數落說:“你怎么這么笨,看看別人畫的多好,你怎么就不會呢?媽媽不喜歡你了……”此時孩子目光呆滯,這孩子天生就內向,缺乏自信,看到孩子那幅可憐的樣子,我真是于心不忍。于是我主動與這位家長交淡,告訴她孩子年齡小,什么事都要慢慢來,讓她在家中準備彩筆,經常涂涂畫畫,這樣手就熟練了,并且告訴她我們不能總用大人的眼光來要求孩子,只要孩子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了一點進步,家長就應該鼓勵,支持他。在以后的活動中總是先去輔導這孩子,用信任的目光鼓勵他,通過一段努力,幫助孩子樹立了自信。這位家長也終于改變了以前的教育觀念,她高興的說:“孩子的進步真不小,謝謝老師!”
有人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同樣可以說,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賞識源于發自內心的對學生的鐘愛,對教育事業的摯愛。賞識是一座橋梁,是精神相融、心匯的橋梁,老師如果做到尊重,賞識自己的學生,便能走進學生的心靈,在教育這一方沃土上,培養更多優秀的孩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從娃娃抓起,從小塑造人,賞識人顯得更加重要。讓幼兒園和家長攜起手來,用一顆愛心去傾聽、支持他們,讓幼兒在我們關愛的目光中自信快樂的生活、成長!
賞識,教育因你而精彩!
參考文獻
韓寒在《零下一度》里寫道:哪里有女生的尖叫,哪里就有張信哲。這里的女生又被定位成小女生,即那些懵懂無知、幾首情歌就感動得一蹋糊涂的人。我是個不甘平庸的人,在這件事上,卻表現出獨有的堅持。
有些人一張口就吐出幾句詩,很被賞識;我也能出口成章,當眾人茫茫然時,我公布這是一些歌詞。別一味地否定追星:誰肯定崇拜張信哲、陳曉東就是壞樣的?4年來,我收集阿哲的專輯、海報及我能承受得了的東西。從中學到了不少。
是的,“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那些耀眼的明星背后也是有血有淚的。比如任賢齊,有人說他憑一首《心太軟》竄紅的,其實,他是一步一步走紅的。剛出道那會兒,小齊因為嗓音平平,長相平平,沒人看重,但他很執著,奮斗了數年,到了30歲才算事業有成。他的堅持感動了著名詞曲作家小蟲,小齊很多膾炙人口的歌都是小蟲作的。明星的事跡不也能激勵我們嗎?
再說阿哲,他出生在一個牧師的家庭,從小管教甚嚴,父親是不允許他聽流行歌曲的。阿哲硬是憑著內心的信念,從1989的第一張個人專輯《說謊》到2000年的《信仰》,他贏得了眾多哲迷的心,他憑的是實力,一個踏踏實實的歌手天籟般的歌聲!現在的流行樂壇,歌手泛濫,誰都號稱幾棲幾棲,比如影、視、歌三棲明星。我覺得滑稽,拍電視劇的只要不啞巴,就能成為兩棲型。相比張信哲,他比較忠厚吧,至今仍是一棲明星,而且干得很成功。這不正告訴我們凡事得專心致志,別三心兩意嗎?
另外,阿哲還是個極有愛心的人。他辦了個“寵物之家”,收容了不少無家可歸的狗狗貓貓。當然,最讓我感動的還是阿哲的情歌,能唱到人的心坎上去,特爽!由喜歡他的歌到了解他的一切一切,我真的學會很多很多,如果非要給我冠上“小女生”的稱號,我只想大喊一句“不公平!”
古人把20歲看作成年,可行冠禮,然體猶未壯,故稱“弱冠”。但是,“弱冠”之年的中國移動通信,卻已經強壯得舉世矚目。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鄔賀銓告訴記者,電話機、收音機和電視機從發明到5000萬用戶分別用了90年、35年和15年,但GSM網絡用戶不到5年的時間就達到5000萬,而中國的移動通信用戶,更是在20年間從零發展到5億多戶。
20年間,中國在世界移動通信版圖上的地位,從不入流到規模遙遙領先,從無人問津到舉足輕重,這背后到底蘊藏著什么樣的發展邏輯?為什么中國沒有發生歐洲3G牌照拍賣之后出現的那種財務危機,為什么中國沒有像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家那樣出現長期的移動通信發展停滯,為什么手機會在今天成為我們不可或缺的工具,為什么整個產業鏈是百花齊放而不是片面的某一領域增長?
一個增長“奇跡”的誕生是由很多因素決定的,既有產業發展的客觀環境,也有產業界自身的主觀努力。鄔賀銓院士認為,這一發展速度首先在于移動通信的個人化和隨時隨地的方便性適應了現代社會的需要,其次是集成電路和通信的技術進步使成本大幅下降推動了移動通信平民化,手機得以成為除電子表外最廣泛使用的電子產品。除此之外,移動通信是我國最早引入競爭的電信服務,競爭促進了網絡的覆蓋和用戶的普及,運營業的發展還帶動了制造業等整條產業鏈。
而信息產業部通信科技委副主任陳如明則認為,企業自身的努力不可忽視,以中國移動為例,其固然得益于其優良的“資源”、“資產”及“機遇”優勢,但根本上還在于其十年鑄劍、苦練內功,一步一個腳印,深化內部管理、再造業務流程,以MonTernet為中心,結合國情、細分市場、創新增值,深入完善業務支撐系統,全力推行品牌戰略,實現了“全面超越”。
回顧中國移動通信的發展史,會發現我們真的很幸運,趕上了中國宏觀經濟發展最迅速的20年,并且總是能在適當的時機做出適當的選擇:當模轉數的關鍵時刻,我們選擇了GSM模式,事后證明這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一種通信制式;在移動通信市場剛剛開始加速的時候,中國聯通又適時成立,有效帶動了市場良性發展;我們的資費與監管政策總是能幫助產業成長,沒有像有些國家那樣走過彎路和回頭路……
但是,“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這種“幸運”又何嘗不是智慧的體現?
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通信產業發展是有幾條基本脈絡的:通過拆分重組等手段,形成適度監管下的有效競爭;對技術的適時而不是超前或者滯后應用,帶動整個產業鏈的創新;服務與業務的興起,提升用戶的感知,取得認同;海外上市,國企改制,與宏觀經濟發展的需要緊密結合――破土而出,艱難成長,打破壟斷,改制上市,拆分重組,寸土必爭,競合發展……中國移動通信行業的成長,實在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講述,有太多的經驗可以總結。
然而,過去的成功,并不意味著整個產業就可以長治久安。如今,作為我國通信技術創新代表的重要國際標準首先出自移動通信領域,TD產業正在形成,移動通信的運營和制造企業國際化的步伐也在加快。鄔賀銓認為,展望今后20年,寬帶化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移動通信更具挑戰,也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與此同時,移動通信也必將對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以及人們生活做出更大貢獻。
作為對整個社會具有極大滲透力和影響力的行業,觀察移動通信的未來,不但要看其收益,也要看其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但要看其昔日的成績,也要看其對將來的準備。
無論你是獅子還是瞪羚,當太陽再次升起時,最好重新開始奔跑。
主題詞1有效競爭
中國電信業20年的改革進程中,打破壟斷,引進適度監管下的有效競爭一直是改革的主要思路。
客觀地講,電信市場格局雖然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而一變再變,但有效的市場競爭格局已經初步形成。運營商們也愈發認識到過度的排他性競爭,并不能帶來好的效果。
電信業和其他行業最大的不同點在于信息通信具有非常顯著的外部效應,因而電信業不可能是完全的市場自由競爭。在引入適當的市場競爭機制后,維護公平的競爭環境必須依靠政府,否則就難以形成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為形成客觀公正的競爭環境,應在有效競爭前提下輔之以必要的政府監管。電信管制的目標任務必然與產業發展階段和市場競爭情況相互適應,在新的競爭格局下,即使在磨合期之后同樣需要管制政策確保實現有效競爭。
近年來,移動對固網的替代越來越明顯,這給既有的電信監管政策帶來了巨大挑戰。區別于以往的不對稱管制,競爭性監管主要是為了防止運營商的反競爭協議和濫用優勢地位的情況,它通過事后的調查和取證,來對反競爭行為做出處罰。因此,實施競爭性管制政策可以有效地保持市場的發展活力,促進企業改革創新,提高電信市場的“可競爭性”。
隨著電信業的發展已經步入融合時代,新形勢下的電信監管將充分考慮市場和用戶的需求,以及整個電信行業的長遠發展,從而來有效配置資源,使有限的電信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許婷)
主題詞2技術應用
對一系列新技術的適時應用構成了我國移動通信事業發展的基本脈絡。
1987年,我國公眾移動通信起步,最初采用的是TACS模擬蜂窩移動電話技術。但由于其價格昂貴,截至1994年我國總共才發展了600萬移動通信用戶。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歐洲推出了GSM數字移動通信體系,并于1991年7月開始投入商用。90年代初,CDMA技術也開始漸漸成熟。原郵電部從1994年開始醞釀新型技術標準的引進。為了滿足市場需求,郵電部決定上馬GSM系統,來解決當時中國刻不容緩的移動通信發展問題。良好的時機、正確的技術選擇以及巨大的潛在市場,讓此后幾年的中國移動通信產業以令人吃驚的速度發展,用戶數連年翻番,網絡擴容速度快得驚人,一舉成為世界上移動通信用戶數最多的國家。
2002年5月17日,中國移動在全國范圍內正式推出GPRS業務。2003年3月,中國聯通開通了CDMA1X網絡。中國移動通信全面進入2.5G時代。從2代網絡到2.5代網絡,移動通信開始具備IP數據通信能力,此后,我國移動運營商基于2.5代網絡,進行了大量數據業務創新,彩鈴、彩信、音樂下載、WAP等業務紛紛涌現,并成為運營商收入增長的重要渠道,移動通信的商務模式也日益多元。現在,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的增值業務收入都超過20%,我國也成為全球數據業務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李傳濤)
主題詞3重視用戶
中國移動通信企業以市場為中心、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全面提升服務與業務水平,是移動通信得以快速成長的重要因素。
以中國移動為例,從“全球通”、“神州行”到“動感地帶”、從根據業務本身的特性來制訂業務銷售方案,到以目標客戶年齡段不同需求劃分的客戶服務戰略,看似單純的變化反映了中國移動正在從被動服務向主動營銷轉型的服務演進。
在成熟、開放的電信市場競爭環境下,運營商彼此模仿與學習對方的產品和業務的現象不可避免,以技術為支撐的電信產品也完全可以由這家復制到那家的產品體系中。當各運營商提供的近似的產品發展成熟后,在性能和使用上的區別也就會趨于淡化。只有滿意服務和不斷創新能給企業帶來忠誠的客戶。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舒華英認為,當移動市場已進入成熟之時,通過價格的變動來增強電信客戶滿意度的手段已經漸顯其無力,運營商對客戶提供的服務轉而成為日漸關注的競爭焦點。
近年來,中國移動通信企業進行了一系列影響力和轟動效應之大不亞于業務創新的服務創新,相比以前,這些創新的服務措施更有針對性、更個性化,也更細致。(鄭大海)
主題詞4宏觀經濟
20年來,我國移動通信持續高速發展。除去技術進步和一代通信人的努力拼搏,國民經濟20年間的穩定增長也為移動通信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
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87年,我國GDP(國民生產總值)僅有11962.5億元。當時,全國每百人擁有的電話數不到半部,移動電話更是天方夜譚。此后,隨著經濟改革、搞活政策的陸續推出,商品經濟在全國各地迅速成長起來。這也加快了移動通信的超常發展。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從1993年到2000年,我國國民經濟發展較快,GDP的年增長率為10.1%。而移動通信也邁入到加速發展階段,同期移動電話用戶的年平均增長率高達123%。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使人民整體的生活水平和消費能力日漸上升,人們對手機和移動通信服務的消費欲望也日趨強烈,移動通信需求也呈現多樣化的局面。
2006年,全國GDP已經達到209407億元,相當于1987年的17.5倍,而當年中國的手機用戶總數超過了4.6億戶,已經遠遠超過了美國的人口數,移動通信不僅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也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據統計,2006年我國信息產業占GDP的比例達到7.5%,其中移動通信收入達到3064億元,占信息產業總收入的比例達到47.3%,而今年第一季度這一數據再次提升到48.41%。移動通信已經成為信息通信產業發展的強力引擎。(王冀)
鏈接小數字勾勒中國移動通信發展史
今天,讓我們用這些小數字或許能勾勒出中國移動通信發展史。
12萬基數――難測2000年高峰
和現在人們熱衷于預測未來中國3G用戶數量一樣,在中國移動通信網絡發展初期,很多人都通過預測世紀之交2000年的中國移動用戶數來展望未來。1987年,當固網通信還如日中天,移動的總用戶數只有12萬。即使到了1997年,很多人還預測2000年中國移動用戶數將“高達”3800萬!現在,當我們回過頭來看,2000年超過8000萬的中國移動用戶數證明了當時所有預言家的保守。
1毛錢――實惠短信筑就輝煌
現在中國最火的增值業務非短信莫屬,據信息產業部統計,僅2006年中國短信的業務量就達4300億條。1毛錢1條的短信正是因為當初“實惠”的定價成就了現今的輝煌。
依稀記得8歲那年,家里有一臺綠色的收音機,是母親的嫁妝,是我快樂的源泉。年幼的我每當放學就跑回家,守著寶貝似的收音機不停地挑臺。當時改革開放剛起步,人們的思想也剛剛解凍沒幾年,音樂頻道實在少得可憐,而且收音機動不動就出問題,往往要不停地按著按鈕。那時聽得最多的是《歌唱祖國》:“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么響亮,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此走向繁榮富強……”如果幸運的話還能聽到《讓我們蕩起雙槳》,現在還能記得“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中,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對歌聲的熱愛如一粒種子在稚嫩的心里悄悄種下。
13歲那年,表哥改革開放南下打工賺了不少錢,買了一臺很大的燕舞雙卡錄音機,從此,我就千方百計地從表哥那里借來用。每當播放的時候,會有上下跳動的音符,第一次見到那么多花花綠綠的東西,大家都驚喜地圍著它轉了好幾圈。就在那時聽到了鄧麗君的《甜蜜蜜》。當時也刮起了“西北風”,崔健的《一無所有》也很火。
15歲那年,當時政府鼓勵自主經營,先富帶后富,老爸做起裝修生意。大街小巷也開始流行Walkman,我就死纏爛打地讓老爸給買一臺深藍色的愛華。耳朵戴著耳塞,腰上挎著Walkman,再配一雙酷酷的墨鏡,組成了我在大街上“招搖過市”賺取回頭率的“行頭”。宋祖英的《好日子》、《越來越好》、《辣妹子》成為我的最愛,還有劉歡的《少年壯志不言愁》,每次也是聽得熱血沸騰。
19歲那年,當年農業稅全部減免了,家里的生活負擔大大減輕了。我就讓老爸買一臺索尼CD機。從此,深藍色的Walkman搖身一變成了銀白色的Diskman,張信哲的《信仰》、《白月光》,周杰倫的《東風破》、《雙截棍》成了我的流行調。動不動就來個木棒,“我會使用雙截棍,哼哼哈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