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說和做課文內容筆記

說和做課文內容筆記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說和做課文內容筆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說和做課文內容筆記

說和做課文內容筆記范文第1篇

低年級學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年齡較小,但他們對新事物有極其濃厚的興趣。要激發學生說的欲望、寫的沖動,就要調動他們對事物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點。興趣是人的行為的原動力,也是低年級寫話教學的原動力。

語文課程標準對低年級學生提出的寫話要求是:“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钡湍昙墝W生就像一只剛剛學習飛翔的雛鷹,如何讓這只雛鷹的羽翼更加豐滿呢?最主要的是培養學生對寫話的興趣。心理學家拉扎勒斯說:“興趣比智力更能促進學生勤奮學習?!毕旅嫖艺務剰慕桃詠韺Φ湍昙墝懺捊虒W的幾點看法。

一、用眼睛捕捉事物,用觸覺感知事物

寫作素材離不開生活,寫話也同樣如此。生活實踐是學生寫話的源泉,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體驗自然,關注周圍的事物,讓學生有題材可說,且愿意說。低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很強,于是我抓住他們的這個特點,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開展多種有益的活動。如在春天,我給同學們布置了一個任務:觀察教室門前的小花圃,觀察你最喜歡的一種植物,然后把看到的、想到的、摸到的,用筆記下來。在日記中,有的孩子寫道:“爬山虎是有腳的,它深綠色的爪子緊緊地抓住假山往上爬,乍一看綠色的葉子像手掌?!庇械暮⒆訉懙溃骸跋扇苏茰喩黹L滿了刺,我不小心碰了它一下,哇!好痛啊,跟針刺似的……”這真實地寫出了孩子的發現和內心感受。

學校讓我們開展一次以“小小環衛工人”為主題的活動,我帶領孩子們在校園里撿垃圾。這是激發他們寫作興趣的好時機,于是我抓住時機,因勢利導:“現在你最想說什么呢?”有的孩子說:“我要把校園的垃圾全部撿干凈,保護環境,從我做起!讓我們都來愛護我們的校園吧!”有的孩子說:“我不會再亂丟垃圾了,我要做一個環保小衛士……”孩子們嘰嘰喳喳地說著。短短的兩句話說出了他們的心聲。我趁熱打鐵,回到教室就要求學生把剛才的想法寫下來。學生對事物有興趣必定是傾注了個人情感在里面的,這是學生寫話的前提。學生喜歡實踐活動,在活動中,用觸覺感知事物,能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有了寫作素材,學生才會敞開心扉,把內心的感受表達出來。

二、充分利用課文內容,讓學生說和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貼近兒童生活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課文內容來尋找寫話契機。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世界的進步,它是人類進步的源泉。”如在學《秋姑娘的信》一課時,課件的演示讓學生感受到秋天的美。我說:“看到這么美的畫面,有誰想說說自己眼中的秋天?”學生們躍躍欲試,情緒高漲。有的孩子說:“我家門口有一望無際的金黃色的稻田,稻田里的一串串稻穗把稻禾的腰都壓彎了,它們正焦急地等待著人們來收割?!庇械暮⒆诱f:“老師,你帶同學們到我家的山坡上看看吧,那有滿山的楓葉,有紅色的、黃色的,還有綠色的,一眼望去好像一幅美麗的油畫?!倍嗪玫木渥樱嘀赡鄣脑捳Z!從孩子們的話語中,你能感受到他們是在用心地感受秋天。這是孩子們情感上的共鳴,這也是他們發自內心的感受,我認為這是培養寫話興趣的最好時機。

對美與丑、善與惡,教師要讓孩子們明辨是非,懂得什么事情該做,應該怎么做;什么事情不該做,不該在哪里;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發揮想象,激發說話、寫話的興趣。在教學《狼和小羊》這一課時,我對學生說:“學完了這篇課文,你想對狼或羊說些什么?請把它寫在你的作業本上?!笨蓜e小看這些孩子,他們年齡雖小,但寫得很生動。有的寫道:“狼,我要說出我真實的想法,你太狡猾了,小羊多弱小、善良啊,你欺負弱小算什么英雄好漢?有本事你就找老虎、獅子決斗一下!”有的寫道:“狼,你太狡猾了。你騙了這么多的伙伴,如果你把你的聰明才智用在幫助別人上那該多好。這樣人人都會喜歡你的,如果你變好了,我第一個和你做朋友。”孩子們的寫話天真無邪,貼近他們的生活,雖然他們沒有什么華麗的辭藻,但我們能感受到孩子內心的純潔和善良,以及他們對善與惡、美與丑的認知。這是學生的道德認知過程。這難道不是最好的寫話訓練?

三、讓孩子們在游戲中活躍寫話思維

對低年級寫話教學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只是他們的引路人,那么如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產生對祖國語言的興趣呢?低年級學生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短,針對這一特點,我將游戲引入寫作課堂,讓學生覺得新穎、有趣,這樣他們的思維就開闊了,活躍了,也就有了說話的興趣,寫話就自然而然了。游戲是低年級學生最喜歡的方式,那就用這種方式激發他們的情感吧。我將游戲穿插于課堂,使學生的情感在情境中得到激發,寫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二年級下冊的“識字一”有四組關于中國傳統節日的詞,且每組詞字數相同,讀音押韻,節奏感強。因此,在教學中,我和孩子們一起做拍手游戲,但不僅僅是做游戲,還要在游戲中讓孩子們深入地了解自己祖國的民間民俗文化,以及其中蘊含的濃厚的文化底蘊。一聽說玩拍手游戲,學生們熱情高漲。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激起了學生創編拍手歌的欲望。趁著孩子們熱情高漲的時候,我說:“能不能用拍手歌把你所知道的傳統節日說一說?看誰的拍手歌最棒,最順溜。”以下是孩子們的作品:“你拍一,我拍一,春節貼春聯,發紅包,大家喜笑顏開。你拍二,我拍二,清明掃墓,緬懷老一輩。你拍三,我拍三,端午撒雄黃,可以下河洗大涼。你拍四,我拍四,七月七,牛郎織女鵲橋來相會。你拍五,我拍五,中秋家人齊團聚,慶團圓。你拍六,我拍六,新年長一歲,懂事了。你拍七,我拍七,傳統節日要牢記。”這樣的兒歌蘊含著他們對傳統節日的理解和感受。于是,我抓住時機讓孩子們把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個傳統節日用筆寫成一段話。我相信經過這次拍手歌,孩子們一定有很多的素材可寫,寫話不會再空洞無物了。這是游戲的快樂,孩子們在游戲中收獲了成功的快樂,而我也享受到了教學成功帶來的滿足感。

說和做課文內容筆記范文第2篇

關鍵詞:英語閱讀 小學英語 閱讀材料 教學對策

閱讀是一種重要的英語語言交際方式,是小學生學習英語獲得各種信息的重要途徑。現代閱讀理論認為,閱讀過程包括語言、心理、文化三個維度。閱讀過程既是一個積極主動地思考、理解和接收信息的過程,也是一個復雜的心智活動和情感活動的過程。閱讀過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感知、理解、評價、創造。

閱讀教學以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為目標,使學生學握一定的閱讀技巧,從而從閱讀個獲取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比如信息、知識、娛樂等。但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閱讀教學的目標不同,所培養的閱讀技巧和策略也不相向。小學英語現階段的閱讀要求主要是:能讀懂教材個簡短的要求或指令;能借助圖片讀懂簡單的故事和小短文,養成按意群閱讀的習慣。

"閱讀是理解和吸收書面信息的手段。"閱讀的目的是為了獲取信息,因此閱讀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獲取信息的過程,而信息獲得的多少,關鍵是在于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我們應該通過閱讀課的教學鍛煉學生獵取信甩的能力,使他們在書面交際中增強識記理解詞匯的能力、猜測判斷語義的能力、分析篇章結構的能力。雖然小學英語教材在話題,語篇和詞匯等方面都進行了改革,但農村受師資、教學條件等限制,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仍然存在閱讀量有限和題材單調,詞匯有限等一些問題。

二.小學英語課外閱讀教學的現狀

農村小學生普遍英語基礎較差,詞匯量少。語法基礎也較薄弱,這兩個因素直接影響著他們的閱讀速度和對文章的理解程度。然而無論是詞匯的積累還是語法的加強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對于農村小學生來說,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尤為重要。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農村小學生農村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1.詞匯量小。有限的詞匯量是影響閱讀效率的一大障礙。農村小學生自身掌握的詞匯量的不足不僅影響閱讀的速度和質量,同時還影響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信心。由于自身條件的不足,有些學生就往往采取"跳躍法"閱讀,碰到不認識的單詞,就一跳而過,以致于整篇文章看過后,尚不知其所以然,就輕率地把閱讀材料棄置一旁,去干別的事情了。這種蜻蜓點水式的閱讀方式,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沒有太大的幫助。

2.課外閱讀材料的限制性。農村小學生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很難找到一些合適的閱讀材料。農村學生有線廣播電視、網絡接觸少、英語學習媒體不多,農村小學生所采用的閱讀材料大都局限于課本教材和與之相連的各種教輔材料。

3.小學生主觀意識上的不重視。由于課外閱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顯著的提高,所以很多同學認為,英語閱讀對成績的提高沒有多大的幫助,和平時的考試更沒有多大的關系,讀與不讀都差不多,往往就采取聽之任之的態度。

二.農村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對策

1、有效預習--提高閱讀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在學生閱讀之前,教師應及時給學生提供有關課文內容的背景知識材料和預習練習,指導學生預習。背景知識材料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也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其視野。預習練習能使學生明確預習目標,使預習有的放矢。課前預習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做好心理和知識上的準備。

2、有效練習--拓展閱讀能力的空間。在小學階段,我們強調教師抓住小學英語教學的三個要點:興趣+情景+活動,采用諸如Look and Say這一類的方法,借助圖片、錄像或假設的情景,讓學生對語言感知,對課文內容感知,使他們產生閱讀的欲望。在閱讀課后,教師不但要讓學生練習、鞏固和擴展在閱讀課中新學到的語言知識,還要發展其說和寫的能力。課后練習有多種多樣,教師要針對不同的閱讀課而設計練習形式,如縮寫、改寫課文、復述故事等。在關注課后練習的同時,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技能,教師還可以布置課后閱讀,延伸課堂閱讀。閱讀后可以以手抄報或英語讀書筆記的形式展出,給學生搭建一座展示自己英語學習風采和獲得成功感的平臺。

3閱讀環境--營造閱讀活動的氛圍。閱讀環境是學生可以在其中進行自由探索和自主閱讀的場所。在此環境中,學生可以利用各種工具和信息資源(文字材料、書籍、英漢雙解詞典、音像資料、多媒體課件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來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教師應按學生層次的不同因材施教,給予不同的指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得到教師的幫助與支持,而且學生之間也可以相互協作和支持。閱讀應當被促進和支持而不應受到嚴格的控制與支配;閱讀環境則是一個支持和促進學習的場所。

4.師生角色--有效閱讀的策略。閱讀習慣的好壞直接影響著閱讀的效率。小學生剛剛接觸英語,并不知道如何很好地去閱讀,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1)培養學生默讀的習慣;(2)培養學生根據意群認讀的習慣;(3)培養學生猜詞的習慣。在課堂活動中,教師可請學生做"老師",解釋句子,分析文章結構和段落,綜合文章的中心思想。讓學生分析、綜合教材,難度比較大,教師有必要對其不足之處進行修正、補充和評議,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課文。雖然學生未必能夠對課文中的句、段作出令人滿意的分析,但這一過程實踐卻鍛煉了學生分析綜合問題的能力。

三.結語

閱讀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感知和理解的過程,是讀者與文章的互動。農村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改革須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教師應更新教育思想觀念,考慮他們的興趣和學習需求,應他們所求,教他們所需,并利用學校多種資源,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條件和環境,實現"教和學"良性互動,讓教改落在實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說和做課文內容筆記范文第3篇

一、聽與說的關系

交際法提出交際時外語教學的目的和手段,這使得外語教學又有了新的發展。交際包括“聽,說,讀,寫”四種形式,這四種形式相輔相成。聽說能力是常用的交際能力。聽力和口語能力的提高是不可分割的。說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有賴于聽的能力,提高聽力不僅有利于說的能力的發展,而且更有利于為日常交際打下堅實的基礎; 經常練習口語又可以讓耳朵熟悉單詞發音,有助于提高聽力。聽說結合,才能互相促進。

聽說能力既有聯系也有區別。聽是理解和吸收口頭信息的交際能力。聽在英語的聽說讀寫四個要素中處于最基礎的地位,是學習吸收語言的重要途徑。說是把學習吸收的語言用口頭形式表達出來的交際能力。說的能力要在聽的基礎上進行培養和提高。聽與說是輸入和輸出的關系,沒有輸入就沒有輸出。對于學習外語的學生來說,聽不懂就表達不了,說話也會張口結舌。

二、聽力的培養

聽是語言學習過程中最初始的感知環節。近年來,對學生聽力理解的培養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如何加強對中學生聽力的培養是擺在中學英語老師面前的一個新課題。下面筆者將從如何提高辨音能力,預測能力和聽的精確度三方面闡釋對中學生聽力的培養。

1.教授語音知識,提高辨音能力。

學習外語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交際。交際的前提就是熟練掌握英語規范的語音語調,習慣英美人正常的語速和節奏,聽懂對方所表達的內容。對于高一新生來說,聽力訓練幾乎是空白,因此必須在課堂上強化訓練。除了讓學生正確發音外,教師還應注意英語中有許多語音現象是學生不熟悉或沒掌握的。例如:弱讀,連讀,重音,同化,語調,不完全爆破,最小對立體等。教師應給學生具體例子,讓學生去實踐。在聽力課上,每次抽十分鐘時間進行聽音辨音技巧訓練,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語音現象。需要注意的是,學生不僅要聽懂各種語音現象,還要注意模仿,聽說結合,才能促進聽力的提高。

2.利用相關材料,提高預測能力

聽是一個復雜的語言心理過程,也是一種積極創造思維活動。聽包括十多種微技能(enabling skill),而預測占50%(詹?威利斯)。合理運用預測技巧,可以減輕記憶負擔,縮小搜索范圍,變被動為主動,提高聽的效率。在聽力訓練過程中,教師要教給學生兩種預測方法:聽前預測和聽時預測。

(1)聽前預測

在聽力訓練開始前,學生可以通過聽力材料的標題,圖畫和聽力練習題進行預測,也可以通過與老師的自由對話,從老師提供的相關背景材料中預測聽力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從而降低聽的難度。

a.根據標題預測

高中聽力課一般都放在每單元最后一課時,學生通過對整個單元的學習,已了解了它的主要內容及所涉及的話題。例如:高中英語第二冊(上)中聽力課文的標題是Seasons of Inuit Year??催^標題,教師讓學生聯想課文。這時學生自然會聯想到課文中關于居住在加拿大北部的印紐伊特人遷移,捕魚,筑冰塊房,穿豹皮衣服和鞋子的生活,尤其是那邊寒冷的天氣。通過短短幾秒鐘的聯想,溫故而知新,預測出了聽力的一部分內容。

b.根據插圖預測

Unit 7聽力課文中還配有一幅插圖,從圖中可以看到穿著厚厚皮衣的大人小孩,被叫做igloo的幾座圓頂雪屋,遠處被雪覆蓋的山。如果仔細看圖,發現一個大人正在修筑他的igloo。圖畫一目了然地反映了主要內容和某些細節。教師可根據圖畫提問或讓學生口頭談論圖畫,猜測可能聽到的內容。

c.根據練習題預測

聽力訓練通常配有相關練習題以檢測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教師在放磁帶前,應帶領學生瀏覽一遍練習題,讓學生記住關鍵詞,尤其是問答題中的關鍵詞,引導學生迅速將注意力集中到何時,何地,何人,何事,為何,如何(即5w+h)上來,這樣學生聽的過程就會有物可尋,而且聽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后,學生腦中就會形成完整有序的畫面。例如:Unit 7聽力問題中該抓住的關鍵詞詞性有:疑問代詞,疑問副詞,名詞,形容詞,動詞等?,F舉三例,關鍵詞用下劃線表示。

a) Which is the hardest season for the Inuit?

b) Why is spring time difficult?

c) Where do the Inuit catch fish?

(2)聽時預測

聽時,根據講話人的語音語調預測全文基調,或根據講話人的身份,談話地點,錄音中的背景音樂預測下一步將要聽到的內容。在聽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特別注意關聯詞的使用,尤其是表示轉折,讓步的關聯詞。例如:Many people think it is better, but I don’t think so.此句的核心部分在but之后,因此,教師在平時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聽音習慣,讓學生把一個內容聽完整后再動筆做題。

3.多做聽寫練習,提高聽的精確度

聽寫是聽力訓練的手段之一,通過寫可以檢測學生聽得仔細不仔細,是否掌握了連讀,弱讀,不完全爆破,同化等語音知識,是否能夠辨音。聽寫練習讓學生在聽力訓練時,精確到一個數詞,一個冠詞和一個介詞;精確到語法運用能力,像時態,語態,語氣,關系代詞等。如:_____ everyone in the country knew first aid, many lives would _______ saved.

這里學生漏聽了兩個單詞,顯然他自己很容易發現。兩個句子要成為一個句子,沒有連接詞不行。這句話表達一種虛擬語氣,從knew和would可以看出,而且是與現在事實相反的非真實條件句。那么其結構應為“If…did…, …would/could/might do…”,再依據被動語態的知識,這兩個漏聽詞應為If和be。又如:Do you know_____ they are waiting for?學生雖然漏聽,但依據關系代詞的知識,很容易檢查漏聽了whom。聽寫應成為經常性的聽力訓練形式,如果平時不做或少做,學生勢必會認為聽力只是耳朵的事情,而不肯動腦思考,動手寫字了。

三、口語的培養

新編高中英語教材每單元的第一課都以對話形式出現,可見,口語教學在英語教學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但課堂上教師一人唱獨角戲,學生只是靜靜地聽,默默做筆記的現象也很常見。如何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口語熱情,使他們從內心想說和愿說呢?我認為應該從句式操練過渡到交際性練習,課文復述,英語語感三方面培養學生口語。

1.從句式操練向交際練習過渡

培養學生說的能力,宜遵循先模仿后運用,先句式操練(pattern drills)后對話練習(dialogue practice),先語言形式后交際練習的原則安排課堂教學活動。課堂交際活動模式如圖所示:

(1)教師在黑板上展示內容。

如:

Do you mind if I do…? (smoke/have a look at your newspaper )

(2)句式操練時機械操練,也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學習手段,它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結構體系中的某一重要特點上。具體要求是:用所給詞組完成句子,學生根據要求說出兩個句子。

Do you mind if I smoke?

Do you mind if I have a look at your newspaper?

(3)對話練習由學生創造,擺脫了教師的控制,是有意義的操練。初步調動了學生思考和交際的能力。具體要求是:假設這是在辦公室,請合理設計簡短對話。學生稍作思考做出如下對話:

A: Do you mind if I smoke here?

B: I’m sorry, it’s not allowed.

A: Do you mind if I have a look at your newspaper?

B: No, go ahead.

(4)交際練習時整個課堂教學的最高形式。教師設計一些與所教內容相聯系的情景或提供一些詞組和句型,幫助學生避開無從開口的尷尬,使學生樂于參與其中。有兩個學生經過思考后,進行如下對話:

A: Hello! Liu Wei, what are you doing?

B: Oh!I’m making budget forms for our company.

A: But I have nothing to do now. I want to smoke. Do you mind if I smoke here?

B: I’m sorry, it’s not allowed. Look at the note on the wall NO SMOKING, PLEASE!

A:Oh! It’s too bad. Do you mind if I have a look at your newspaper?

B: Of course. Here you are!

A: Thank you.

經過從句式操練到交際練習的過渡,學生不僅說的能力大大提高,同時由被動的聽講者轉變為積極的實踐者,開口就想講英語,而且對話合情合理,能繼續下去。

2.課文復述

教師在教學中,不僅僅是傳授語言知識,分析語法結構,讓學生背誦模仿,而且還要開發學生智力,訓練思維方式,激發興趣。復述就是一種激發學生創造思維,要求學生出口成文,培養說的能力的一種教學技巧。復述不是學生天生就會,它需要教師的引導。

(1)問答復述

這種方法適用于培養復述能力的初始階段。教師對一些關鍵內容具體細節,設置問題讓學生回答,引導學生理清復述思維。如:學過高二上冊Lesson 35 Animals In Danger之后,讓學生按如下順序回答問題:

a. How many kinds of living things are there on the earth?

b. Why are many animals dying out?

c. Who is the most dangerous enemy of animals?

d. Why is the tiger in China in danger?

e. Why is the number of tigers in India growing?

f. What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plants and animals?

學生回答問題之后,在讓他以問題順序為索引復述課文內容,效果很好。

(2)圖片復述

教師可把圖片,簡筆畫等用幻燈,投影等現代教學設備展現給學生,激發學生興趣,又能強化記憶。這種看圖復述相當于考試中的看圖作文。唯一不同的是復述的內容事先讀過,比看圖作文容易進行。如:在學完Great Britain之后,讓學生根據英國地圖復述課文。

(3)創造性復述

對原文內容和形式進行加工,整理,歸納,改寫后進行復述。它要求學生把握原文主題和故事情節的發展的基礎上,進行大膽合理想象。如:讓學生變換人稱,時態,語態或改變文章體裁或編故事等。復述一般是在學生獲得信息后進行的,時間為5——10分鐘,不可長也不可短。復述以原材料為基礎,但絕對要用自己組織的語言來復述,否則根本不能提高說的能力。如:高中英語馬克吐溫短篇小說One Million Pounds中的一段話,教師可以讓學生用第三人稱復述這個發生在tailor’s shop的故事。

3. 培養英語語感

英語語感對口語的作用不可小視。語感是對語言的自我感受和領悟能力。外語教學的聽說也應該從培養語感著手,使學生大膽開口。培養英語語感的一條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朗讀。朗讀時,從語音,語調,語流方面體會語言的連貫性與粘著力。語感培養的方法還很多,這里就不再一一贅述。

四、在聽說能力培養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為了克服聽說能力培養過程中的不利因素,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 教師一定要處理好語言知識和語言運用的關系,改變課堂上一講到底的傳統教法,安排足夠時間進行語言交際,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口語,聽力練習。

2. 在學生自由表達思想時,教師過多糾錯會打斷學生思路。對于學生的語言錯誤,教師要區別對待:對交際造成阻礙的錯誤,應予以糾正,而一些小錯誤,隨著學生學習語言的發展,自然會逐步解決。

3. 教師必須認真備好聽說課的教案,不僅準備聽說內容,還要準備聽說訓練的活動形式和輔助教學工具。教師需要盡可能多樣化,趣味化地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像電腦,數碼相機,幻燈等。

說和做課文內容筆記范文第4篇

關鍵詞:創新意識培養語文教學教育觀念創設情境互動平臺生活化閱讀興趣

語文教學是我國基礎教育中最重要、最基礎的部分。語文教學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作為重要目標,是不容置疑的。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常常把教學等同于傳授知識,把學生獲取知識的多少當成衡量教學成敗的重要標準。學生們只是為了追求分數,死記硬背,唯書、唯師是聽,唯“標準答案”是從,習慣于模仿和繼承,這顯然不利于人才的培養。隨著素質教育的思想不斷宣傳,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以培養發展人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教學活動,應以培養人的創造力為根本任務。

人類要進步,社會要發展,就必需創新。同志曾經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他還強調:“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薄敖逃谂囵B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2>由同志的這些講話,我們可以想到:明天知識經濟時代的生產力就是今天在校的青少年學生,明天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如何,就看今天的青少年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如何。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時代賦予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而艱巨的歷史使命。

那么,什么是“創新”呢?筆者認為:創新者,敢為天下先也。對青少年學生而言就是不迷信“名人權威”,不做書本的奴隸,不唯師命是從,能獨立思考、大膽質疑、敢于否定,并善于運用已經積累養成的知識技能對現有的知識結論進行新的思考,提出新的見解、新的思路、新的方法等等?!皠撔隆笔且粋€展現學生理想和抱負、勇氣和毅力的過程;“創新”也是充分發揮學生個人潛能的過程。關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這當然并不是一件說培養就能培養的輕易事。圍繞創新精神培養問題也曾經出現過許多爭論。有人認為“傳統教育搞得好好的,不必玩什么新花樣,搞什么創新教育?!边€有人認為“創造力是不能培養的,如果能夠培養的話,全世界的發明家、創造家不是一大堆了么?”其實這些看法都是片面的。首先,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我們不進行大膽的革新,我們的教育將會落后于世界民族之林,整個中華民族也將會落到一個被動挨打的局面。難道我們能夠忘記中國近代史上由于我們的落后而被世界列強肆意欺凌宰割的那一幕嗎?其次,我們的教育并不是一定要將每一個學生都培養成為發明家、創造家,更為重要的是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為民族的永久生存和長足發展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第三,發明家、創造家之所以成為發明家、創造家,其中的因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發明家、創造家都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希望自己所培養的學生都成為發明家和創造家,仍是從事這一偉大事業應該追求的崇高境界。由此可見,創新教育并不是要不要搞的問題,而是應該怎樣進行,如何搞好的問題。那么,如何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筆者認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應該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轉變落后的教育觀念,增強自身的創新意識:俗話說:“要給學生一滴水,教師本身要有一桶水?!币囵B學生的創新意識,我們教師自身要先有創新意識。因此,我們必須轉變落后的教育觀念。教師應該具有敢為人先的膽識和勇氣,對約定俗成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敢于持懷疑態度,敢于標新立異,不墨守成規,不迷信權威,只有這樣,才能隨機應變地進行創造性教學,才能在教學中以創造教育思想為指導,教給學生創造性思維方法,引導學生參與創造性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長期以來,我國的學校教育在應試教育觀念的支配下,嚴重束縛和扼殺了學生的個性特點,培養出來的人才“高分低能”,缺少創新精神,難得具有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進行決策和參與改造及創新的基本能力,難以面對復雜社會中各種無法預見的問題的挑戰,完全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和要求。這與教育目的——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為社會發展服務是相悖的。不是有這樣的案例嗎?案例一:好學生的煩惱。這段時間我特別煩,心里總是七上八下的,裝著一大堆事情都不知道怎么辦好。我對別人講也沒用,大家都說這些事兒你得自己看著辦,可我自己真的不知道怎么辦好。我特別擔心自己做出錯誤的決定……過去從來沒有這種事情,從小學到大學我一直是好學生,特別聽話,老師叫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而且做的非常好,老師總把我當作全班學習的典范。初中畢業時,家長和老師都說上高中可以考大學,我就考了高中。高中畢業時,大家都說學計算機有前途,我就報考了計算機專業。盡管大學四年我對它沒什么特別的興趣,但還是刻苦的學了,而且每次考試成績還不錯。眼看著就要畢業分配了,有些事情弄得我特別難受……最近班里有個男生對我特別好,他說畢業分配時,我去哪兒他就跟我去哪兒。他學習成績勉強過得去,挺愛玩的,我擔心自己以后常和他一起會失去上進心,可我又不忍心傷害他。分配也是,不知道去什么樣的單位好,總擔心萬一分到一個不好的單位怎么辦,搞得我好幾天睡不著覺。

案例二:學生不會開卷考試。

據《教師報》載,前不久有一城市的初中學校社會和思想政治兩門課程首次實行了半開卷考試,即卷一為閉卷考試,卷二為開卷考試??荚囈唤Y束,許多監考老師不約而同發出這樣的感嘆:我們的學生竟然不會開卷考試啦。閉卷考試學生胸有成竹,答題如流,而到開卷考試,學生發愣,不知從何下筆。(應試教育,做題教育)這兩個案例,不正是舊教育下的產物嗎?于這些認識,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來,許多有識之士提出了“素質教育”這一新的教育理念。進入本世紀,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已經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和贊同。那么,素質教育的核心又是什么呢?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以提高全體國民的素質為目標,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宗旨,以人為本,培養適應時展所需要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推行素質教育,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一代新人,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思想,轉變舊的教育觀、人生觀、質量觀和學生觀,要不斷改進教育、教學及質量評估的方法,努力去營造輕松和諧的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氛圍和環境。

因此,要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在教學中我們應當充分地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通過質疑、解疑,拓展學生想象,培養學生創造力,啟迪學生的思維;啟發想象力;讓學生具備創新思維。人與生俱來就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心,這就是"思"的開端。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如果沒有疑問,就不會有新見解,一切都以書本為經典,以教師的講課為準繩,人云亦云,就不可能有創造,那么社會就會得不到發展。愛因斯坦認為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為問題意識是思維的動力,是創新精神的基石。培養創新精神,應始于問題意識,但問題意識不是與生俱有的,而是靠我們后天的培養。學生能發現,提出問題,是他們主動參與學習的表現,是他們積極思維的結果。那作為教師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我們應該把提問的機會還給學生,在課堂上盡量創造更多的機會給學生,在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里,學生就會積極思索,敢于提出自己的疑問,向別人的思想、見解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要真正讓學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必須努力轉變角色定位,充分發揮自身教學的創造性。教師不再是“一言堂”的堂主,而應成為情境的創設者、信息的提供者、探究的引導者、活動的組織者。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我的戰友》一課時是這樣做的。在講完課文后,他突然提出了一個問題:“和戰友們都潛伏在濃密的草叢中,當大火蔓延時,為什么別的戰士身上沒有著火?”這一問,如同一顆炸彈,把同學們問得目瞪口呆,一時不知如何回答。老師趁機布置課下作業,讓大家課下找資料解決這個問題。下課后,學生們分成小組,策劃解決方案,紛紛行動,到處查詢有關資料,工夫不負有心人,終于有一個小組找到了相關資料。在課堂上,發言的同學匯報說:“一本介紹志愿軍戰斗英雄的書上說,當時戰士們早就想到敵人會打燃燒彈、所以出發前都把衣服澆濕了,戰士們是穿著濕衣服趴在草叢中的,所以身上沒燒著?!崩蠋焼?,“那么,為什么燒著了呢?”學生回答說“是通訊兵,為了保護身上攜帶的文件資料,他沒有把衣服澆濕,所以著火了。這反映了為了革命需要勇于獻身的高貴品質?!边@一席話贏得了陣陣掌聲。學生通過自身的探索與研究,不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了合作,學會了用自己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認識,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設情境以及營造師生互動平臺,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學生學習主動性與創新性是與教師思維的靈活性和豐富性分不開的,因此,教師有意識地創設學習氛圍,能更為有效地誘發學生的創新興趣,語文教學創設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在導入時由疑生問,或在討論中由學生提出質疑,也可以由課文的懸疑拓展開去,亦或將多種方法混合靈活使用,目的只有一個即誘發學生的創新興趣,讓學生更為自主更為主動地產生創新思維,而對學生產生的各種思維,教師都應以欣賞、接納的態度去看待它,而不應對學生千奇百怪的思想表示驚訝,不可思議,甚至鄙視、厭煩等情緒,說不定,下一個的發明創造就來自這些千奇百怪的想法,此外,語文課還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或學科競賽等形式來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如:在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的從各種途徑收集有關資料,利用實物及多媒體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創造性學習,達到教學目的。例如:寫作文《升國旗》,在教學時,可以根據升國旗儀式是一種及其莊重、嚴肅的活動,給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利用電視給學生播放北京天安門前國旗班的戰士升國旗時的情景,讓學生體會出升國旗時的莊嚴氣氛,并親自看到當時人們那肅然的表情,然后再想想當看到國旗在空中飄揚時自己的心情,再結合本校升國旗時的情景,二者合為一體,創設一定的情境后,引導學生廣開思路,如看到國旗冉冉升起時,大多數同學會聯想到無數的先烈為今天的幸福生活拋頭顱灑熱血的情景,教師可以繼續提問:“在今天的和平年代,國旗作為祖國的象征還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升起呢?”學生的作文思路更寬更廣了,學生會說出亞運會、奧運會上運動健兒得金牌時國旗升起過。通過創設情境,學生就能有條理的比較清楚的把“升國旗”這篇文章寫好,能真正表達出來自己的真情實感。古語說:“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創設疑境,可以引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那么教師首先要設疑引思。教師的提問要著重于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和深入探究的思維能力。教師要善于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實際,設計出難易適度的問題,問題必須有實際價值,富有啟發性,這樣才能讓學生處于積極的思考中。其次要以辯促思,組織學生積極、活躍地爭論和辯論。實踐證明,這是增強學生探索興趣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爭論和辯論過程中,由于人多知廣,相互啟迪和觸動,常會出現一些新穎的思維方法和獨創性的結論,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教師對待學生積極主動的質疑,要十分珍惜,通過積極組織小組合作,課堂討論,促使學生各抒己見,多角度看問題,活躍思維,從而使學生成為學習知識的自覺探究者和發現者。例如:教學《落花生》一文時,一位學生對“父親”說的話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我不同意文中父親的觀點,我認為桃子、石榴、蘋果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睂τ谶@一飛來“橫禍”,我并沒有因打亂自己的教學計劃而惱羞成怒,而是立即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到底是“父親”的觀點對,還是這位同學的觀點對。結果答案五花八門,但是同意這位同學觀點的明顯占了上風。有的說:“花生可以結出果實,供人享用,桃子、石榴、蘋果的果實也可以給人享用,而且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還使人賞心悅目,不是更好嗎?我愿意學桃子、石榴、蘋果。”有的說:“以前是酒好不怕巷子深?,F在講究酒好還要吆喝?;ㄉm好,但默默無聞,桃子、石榴、蘋果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給大家看,是展現自己的風采,像做廣告一樣推銷自己,更能適應現代社會市場經濟的原則。我愿學桃子、石榴、蘋果?!辈灰欢?,教師雖然沒能按計劃完成教學任務,但是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了充分發揮。所以教學中,對于那些有創新的、開拓性的問題,一定要及時鼓勵、肯定,進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解疑答難,獲得知識,享受成功的喜悅。

另外,傳統教育崇尚“師道尊嚴”,教師是真理的化身,權威的象征,師生關系是一種不平等的人際關系,學生應該聽從教師,聽話的學生才是好學生。在這種的師生關系下,學生對老師懷有一種敬畏心理,只會死記硬背教師給的標準答案,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根本不可能隨意發表自己的見解,更不要說和教師爭論。課堂教學機械、沉悶。缺乏生氣和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和好奇心的激發,學生沒有自主性和主觀能動性,更沒有創造力。因此,要加強創新教育,必須營造民主的教育氛圍,構建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首先,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實現師生角色的轉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由教學的主宰轉化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學習的主體,變“一言堂”為“群言堂”,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鼓勵學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把課堂變成一個啟迪學生積極思考的王國,讓學生在平等愉快的教學氣氛中上好語文課。老師對學生傾注滿腔的愛,教態自然、親切;眼神機敏、寬容,語言和藹、幽默。如“你試試看,準能行!”“你別急,好好想想,我相信你會想出來的?!睂W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師生之間互敬互愛,氣氛和諧,情在學中,學在情中,從而使學生的創造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其次,教師要充分調用語文學科所特有美感,如語文的音韻美、詞句的含蓄美、段落的辭藻美、層次的節奏美、篇章的美、人物心靈美、道德的崇尚美……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愉悅感和興趣??鬃用裕褐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曾提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心理學的實驗表明:人在情緒低落的時候,他的想象力只有平常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所以,創設一種美好和諧的課堂氛圍,為學生提供主動學習、積極參與的思維空間,處此氛圍中學習的學生就會產生一種最佳狀態,從而激發潛在的創造智能,使思維趨于活躍,使靈氣得到釋放。尊重學生個體,創設和諧融洽的學習環境,是提高語文素質為語文課堂注入更多活力的前提。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杰斯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處于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他們才會盡情地“自由表達”與“自由參與”。這就需要教師必須充分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創造的才能,尊重學生,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課堂是師生共同活動的場地,在課堂教學中只要學生積極參與,無論對錯,都應給予肯定和鼓勵,不要動不動就訓斥,抹殺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創造性,教師應該積極的鼓勵學生互相提高,自由爭辯,給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去學習。這樣在寬松的教學環境,生動的學習氛圍下,學生心情舒暢地接受新知識,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生的奇思妙想定會在這個廣闊的自由輕松的空間不斷并發。

三,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語文教學生活化,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語文源自于生活,生活中孕育著語文。讓生活走進課堂,讓教學走近生活,不僅是優化課堂教學的有效手段,也是培養學生應用語文的能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全面發展的良好途徑。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由此看來我們的教學應力求貼近生活,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的環境,擴大學生語文學習的空間,變封閉的、語言文字等的教學變為開放的生活化教學。只有走教學生活化的道路,才能真正改變教學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窘迫境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所謂“教學的生活化”,就是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學習語文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在這樣的課堂里,語文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而是學生尋求知識過程中的合作者、引導者,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生活是知識的海洋,生活中時時處處有學問,關鍵看我們能否很好地引導學生去發現。鑒于此我要求學生每天在上語文課課前三分鐘時回顧自己的見聞感受,從而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存在語文。前不久有位學生在回顧時講到,他在看電視劇《還珠格格》時發現了這樣一個情景:有一天,乾隆考小燕子的成語。她把“三十而立”理解成“三十個人排排站”,把“羊縫鷹圍”理解成“一只老鷹圍攻一只羊,把羊嚇的鉆進石頭縫里去了”這告訴我們:不要望文生義,只看它字面上的意思。瞧瞧影視作品中居然存在著語文,學生在看影視作品時除了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外還能學到語文知識,真是一舉兩得呀。其實除了影視作品外生活中還有很多地方存在語文,如優秀的廣告詞中,大街小巷上的標語中,與人的交往中、、、、、、然而這些在課本之外的語文資源如果老師不加以合理引導的話,學生很容易就會視而不見。相反如果老師適當的點撥一下,學生就會有意識的去發現,就能在無形之中學到語文知識??傊畹膹V闊天地里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語文學習的資源,可以說生活處處皆語文。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定要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讓我們的語文學習植根于生活這塊深厚肥沃的土壤里,使其永遠生機勃勃,活力無限。細心觀察教材我們會發現:教材中的很多課文直接來自于生活,有的課文內容還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事物,只是他們常常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學時如能指導學生再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就能幫助他們迅速把握課文,同時幫助他們養成觀察生活的習慣,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比如在第四冊教白居易的《荔枝圖序》時,正值荔枝上市之時,我先布置學生星期天去水果攤調查,了解荔枝的產地,并實地觀察荔枝的外形、顏色,并把觀察結果形成書面材料。在上課的時候,我特地買了幾斤鮮荔枝,還特意準備了幾顆干荔枝。鮮荔枝班上每個同學發一顆,先觸摸其外殼,仔細觀察其顏色、形狀,然后再剝開殼,觀察果肉的顏色,品嘗果肉的味道。還提醒他們,不要忽略殼內的花紋和緊貼殼壁的薄膜。又請幾個同學剝開干荔枝,讓大家觀察、比較、品嘗,了解二者的區別。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再引導他們自讀課文,由于有了實際生活的體驗,學生們很快地理解了課文,抓住了課文的中心,還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設想,不僅增加了知識,更在無形中提升了學習的能力。

美國教育家華特指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弊屔钭哌M課堂,讓教學走近生活,不僅可以優化語文教學過程,而且由于貼近學生生活,容易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營造平等、和諧、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培養學生能力的同時,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發展。

四,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讓學生嘗試創新的樂趣:中國的“一言堂”歷史悠久,似乎語文課堂教學中情形優勝。老師總是千方百計把學生引人現成的答案中,歷來容不得不同意見。學生聽老師的,老師看參考的,參考承襲前人的。我們常常看到在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苦費心機用盡手段的把學生引人既定的答案之中。其實,讓學生大膽說出他們自己的見解,無論對于不對,都是對他們求異能力的培養,更何況我們教師,我們的參考,以及我們的前人,并不是完全正確,一貫正確的。因此,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不同于教師、不同于前人的見解,積極培養他們的求異思維能力。首先在教材有“異”之處,要積極鼓勵學生求異。我們的教材無論是注釋,還是提示和練習都有許多很值得推敲的地方。在這些地方,我們要讓學生大膽的發揮他們的獨立見解。比如《陳涉世家》中有這樣一個句子:“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這里的標點和內容的關系就不夠清楚,很值得推敲。再如高中課文《廉頗藺相如列傳》中“以戲弄臣”朗讀時怎么停頓,《勸學》中“以絕江河”的“絕”到底怎樣理解。不同教材,不同參考的說法常有不同。我們應該鼓勵學生進行求異,提出不同的看法。有時候學生的求異未必多少道理,但是學生大膽求異的過程,不僅加深了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養成了他們愛思考不盲從的好習慣。其次是課文的有誤處。我們的教材所選的大多是名家的作品,就總體說都是好“例子”,但這不是說他們就沒有問題。事實上有些大家的文章里的問題還不少。就以正在手邊的高中語文第五冊吳組緗先生的《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為例,其中也許多問題是很值得推敲的(當然也許是我們的理解能力達不到)。比如下面的兩個例子:“唐代的文化出現了很多新的的東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發展、開闊;這時傳奇小說應運而生,如白居易寫《長恨歌》......”“在封建社會制度的上升時期,《詩經》、樂府、神話傳說都是政府為了了解民情,從民間搜集來的......”讀到這里,很自然地就會產生一些疑問:白居易的《長恨歌》是傳奇小說嗎?《詩經》是產生于封建社會制度的上升時期嗎?神話傳說也是政府為了了解民情,從民間搜集來的嗎?.讓同學們去發現這些問題,并不是要找教材的碴,而是培養學生用批評的甚至是批判的的眼光看問題。讓學生體會到創新的樂趣。

語文課堂教學中有著發散思維訓練的廣闊天地,無論是閱讀教學,還是寫作教學,或者是語文知識的教學都可以進行發散思維的訓練。比如教學小說《項鏈》,為了讓學生體會小說結尾安排的巧妙,可以讓學生續寫結尾,教學《七根火柴》可以讓學生想象無名戰士要對盧進勇說的話,而教學《祝?!房梢宰寣W生想象祥林嫂死去的情景。作文教學更是便利于發散思維的訓練。記敘文的審題,供料議論文觀點的提煉,都是訓練發散思維的極好機會。寫作記敘文“朋友”為什么只能寫人而不能寫物呢?寫《廉頗藺相如列傳》“將相和”部分的讀后感,為什么只能寫“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而不能寫“人要有寬闊的胸懷”呢?語法、修辭等基礎知識的教學同樣可以進行發散思維的訓練。比如比喻的運用,教師就大可不必大講它的定義、作用及其運用的注意點,只要確定適當的話語環境讓學生自由組成比喻,然后教師稍加點撥就可以了。寧鴻彬老師讓全班同學用“無邊無垠”造句,要求每個人的角度不一樣,于漪老師教學《晉祠》導入新課時讓學生每人說一處祖國的名勝,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效果是非常理想的。遺憾的是我們許多教師無論什么情況都強調唯一性,都喜歡從一個已有的定論出發,秋天來了樹葉只能“落”了,而不能“黃”了,雪化了只能變成“水”而不能變成“春天”,失去了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好機會,扼殺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才能。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在求同的同時,還要存異,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五,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培養閱讀的興趣,豐富課外知識,為創新創造條件: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確提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钡拇箝喿x策略。現代心理學之父皮亞杰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迸d趣是學生學習最直接的動力。只要感興趣的事,他們就會不厭其煩地做。學生閱讀興趣有顯著年齡差異。不同年齡的學生的閱讀興趣與讀物性質有密切關系。一般來說,低年級學生對童話故事比較感興趣,中、高年級學生對童話的興趣隨著年齡的增長遞減,轉為對戰爭題材、英雄模范人物、驚險神秘之類的故事產生興趣,且隨年齡升高興趣遞增。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喜歡讀一些文學和自然知識內容的文章,而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則停留在低層次的童話故事和偵探內容方面的文章。

因此,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好課外閱讀,及時檢查閱讀效果,以保持學生閱讀興趣的穩定性和持久性。要堅持天天閱讀,一天也不停,固定時間,雷打不動;而且每天要有一定的閱讀目標,可按年級不同適當提出要求,可做知識卡片、寫讀書筆記等。教師要經常檢查,開展讀書交流活動,及時鼓勵,不要批評,要鼓勵、鼓勵、再鼓勵。這樣,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主動擴大閱讀面,拓寬視野,豐富知識,提高了自身的語文能力。學生由于感到閱讀卓有成效,意識到課外閱讀在他們學習中的推動作用,是他們自身的需要而不是教師的強求責難,從而逐漸增強求知欲,使閱讀技能得到發展。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判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4>人類的生存、發展和進步,是在不斷認識世界、不斷溝通交流、不斷學習進取中取得的成果。閱讀是人類謀求發展的第一需要,是人們終生學習必須掌握的技能,是素質教育中最基礎、最核心的部分?!白x書百遍,其義自見?!遍喿x學習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它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閱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訓練。閱讀是培養創新精神的需要。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知識的創新是創新精神的具體體現。閱讀可以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就文學而言,文學創作和文學欣賞都離不開豐富的想象力。人的創造力離不開非凡的想象力,而閱讀就能鍛煉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發展學生智力。閱讀本身是一個不斷思索、想象、判斷和評價的過程,閱讀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在閱讀過程中,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問難、勇于提出和書本不同的觀點是鼓勵創新的重要手段。

可見,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閱讀已成為人們社會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形象地說明了傳授知識與指點方法、培養能力的關系,更強調了指點方法與培養能力的重要性。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況說過:“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興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3>閱讀是積累的過程,閱讀的目的是積累知識,培養能力,感悟人生??茖W的閱讀方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體現出學生的情感和價值觀。獨立閱讀訓練,對青少年語言與思維的發展,知識和能力的構成,思想和性格的培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總而言之,語文教學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這是素質教育的需要,更是時代賦予的責任。對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要從我們的語文課堂抓起,這樣既有利于學生掌握文化知識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在當前強調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更有深遠的意義。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培養創新人才的偉大事業中肩負著重要的使命。我們一定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國家培養創造性人才,以適應知識經濟的挑戰。創新時代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神圣職責,相信通過我們的不懈努力,培養出數以億計的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接班人的目標一定會實現。

參考文獻:

<1>:《在全國科技大會上的講話》(1995)

<2>:《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99)

相關期刊更多

語言學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所

外國文學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教育部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寨沟县| 安岳县| 成都市| 兰溪市| 会宁县| 临泉县| 三亚市| 察哈| 新安县| 沙坪坝区| 察隅县| 洛扎县| 凤翔县| 桃江县| 连城县| 勃利县| 新平| 米林县| 郯城县| 姜堰市| 南宫市| 准格尔旗| 禄劝| 高唐县| 阳高县| 宣威市| 望城县| 阿巴嘎旗| 宕昌县| 新宁县| 罗城| 兴宁市| 武乡县| 彭山县| 舟山市| 禄劝| 松阳县| 广安市| 大港区| 南宁市| 宁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