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秋天的詩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謹以此文贈予賜予我秋天懷戀的天使
秋雨打梧桐,點點滴滴,高樓目盡欲黃昏;
秋月映江魂,回回蕩蕩,月光浸水水浸天。
——題記
突然開始懷戀秋天。裊裊的秋風,亭皋的木葉,潺湲的秋水,交融回蕩,延伸到遠方天空的盡頭。我是一個彳亍于人生道路上孤獨旅者,順著秋天獨有的傾巢般的夜幕中的一縷嬋娟,緊握著歲月賜予我的輪跡,悠然前行。
頭頂枯黃的木葉飄然靈動的輕旋它嬌小的身軀,伴著身旁裊裊的金風,應和著腳下潺湲地清泉的旋律亭皋而下,仿佛九天外回環而來的仙樂一般躍然眼前!輕輕的隨之舞動,慢慢的呤詠著熟識的詩篇,我就像一只隨風飄舞蝴蝶,在這里輕撲雙翼。亂紅飄然,我無視傷感的思潮,只追逐著屬于我自己的那一抹快意,悄然迷失!
我已經好久好久沒有陷入如此的懷戀了,可那些許歡快的影卻時時徘徊在我的腦海之中!總是回味著那如夢的秋夜:
漫天飛舞的枯蝶中夾雜著一抹夜韻傾巢而下,幡然而起,尋笙覓簫,卻又在這夢幻般迷茫的夜色中彳亍不前,流連忘返!相遇在秋夜,在上天為我們營造的優美的旋律中,你回首一笑,與一勺池的清泉、九天外的蟾宮交相輝映,如沉浸在泡影中的夢幻一般,讓人聯想翩翩,呆然而立!
河漢暗淡而隱約的星輝應和著一輪圓月悄然而動,如水般纏綿不絕撒向夜幕,參帶著池水回環的波光射向夜中的星空!環圈而坐,如些許未經世事的孩童一般玩鬧嬉戲,盡情暢談,放聲高歌!飄逸的嬋娟揮霍著天真的話語竟如高貴純潔的天使一般不染凡塵。
在這美得如詩,靚得如詞的秋夜中,我不禁陶醉其中,在優美的詩詞旋律中起筆勾勒,一點一滴如畫般婉轉流暢天然自成,我只能沉浸在屬于她的回憶中手舞足蹈!
坦然一笑,可瞬間淚便悄然劃過,打濕了書本,打碎了封條!無法忘記,讓我明白了記憶也是一種痛苦,美好的相依在清夢初回的秋夜,伴著床前耿耿的殘燈,讓人倍感無奈與凄清!終于,我知道了從那夜起,我的旅程不再孤獨,因為有了你的陪伴,我的心也不在平靜。而今,只能日夜期盼著你的消息,對著電腦上你那僵硬不變的笑臉,呆呆傻笑抑或是悄然淚下,我只能獨自藏密這我的思念,囑托這海畔飛鴻帶去我真摯的祝福!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越調]天凈沙?江上 (元)張可久
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鶩殘霞,隔水疏林幾家。小舟如畫,漁歌唱入蘆花。
[嗈嗈(yōng):雁鳴叫聲]
(1)簡要概括這兩首詞的內容。(3分)
馬致遠詞: 。
張可久詞: 。
(2)“枯藤老樹昏鴉”與“依依孤鶩殘霞”描繪的景象,其基調是否一致?為什么?(3分)
答:
(1)表現游子孤寂凄涼的心情。(1分)
表現漁翁寧靜恬美的生活情景。或表述了作者對恬淡閑適生活的熱愛之情。(2分)
一掃梧桐蝶漫天,
二掃紅楓寂寥閑。
三掃秋風心氣爽,
今朝更勝春日間。
這是一個最美麗的日子,天很高,空氣很清新,到處是金黃色的,閃亮著,連心情都不自覺得好了起來。擺脫了夏日的暑氣,看著四處飛散的葉蝶,感悟著人生的哲理,一切都顯得寧靜又自然。像是迎來了生命的最輝煌與最燦爛。
歪歪獻丑,做上一首《掃秋》,以供大家娛樂。比起歪歪的詩,我們CKS的朋友們做的關于秋天的詩詞更是勝上一籌。在這次慕容花雪舉辦的《傷感清秋》活動中,我看到了許許多多精彩非凡的詩歌,或瑯瑯上口,或文采飛揚,或意境深遠,或引人深思。
那么精彩的作品,我們又怎能錯過,那么精彩的詩歌,我們又怎能不將他們一一吟唱。
那些寫著秋日情思的語句,帶我們進入到一個美奐美侖的世界中,讓我們感受著秋天的魅力,感受著秋天帶給我們的無盡靈感。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關鍵詞:誦讀;新詩;詩性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7-0045
一位教師執教何其芳的《秋天》,這節課由四個部分組成:讀秋、賞秋、品秋、繪秋,重點放在賞秋和品秋兩個環節,即詩歌的語言美。最后運用詩人描繪秋天的手法寫出學生自己眼中的秋天。整堂課四個環節看似進展順利,卻美中不足。第一個環節梳理字詞后,教師要求學生“讀秋”。不錯,“秋”是讀完了,從頭至尾,學生聲音洪亮,讀得很準確。可是入耳的“讀書聲”中無法聽到詩歌的“節奏美”,也無法感受到秋的“詩意美”。此“讀書聲”雖“入耳”,卻未“入心、入情”。
劉占泉教授曾說:“詩歌教學目前存在著只講不讀的反常現象,這給語言教學帶來了極大的禍患。”簡單的字詞梳理怎能讓學生感受秋之“美”呢,既然感受不到,那又如何有興趣“賞”、“品”秋之美呢?學生只是被教師迫不及待地拉著去“賞秋”罷了。因而,筆者認為執教教師在詩歌教學的首要環節――“讀詩”這一環節做得不踏實、不透徹。那么,新詩如何讀,才能讓學生想讀、讀準、讀懂、讀出韻味,進而提高鑒賞詩歌的審美情趣呢?
一、把握基調,感受節奏之美――“一讀”
詩歌具有音樂美的特性,一首好的詩歌就像一支悅耳動聽的樂曲。郭玲教師指出:“啟發學生進行富有節奏和感彩的美讀是提高學生審美層次、增強教學境界美的有效方法。”因此,這一環節要求學生讀好輕重快慢,感受詩歌的音樂美,激發學生對節奏韻律的敏感度,進而形成所謂的語感。
教學《秋天》時,可先讓學生自由朗讀,感知整首詩。教師再請一位學生示范朗讀,其他同學聽聽有沒有讀錯的地方。接下來教師再示范朗讀、,教師讀時須做到語氣平和舒緩、節奏緩慢、融入情感,學生聽的同時要從字里行間感受詩人對秋天是怎樣的情感。這樣下來學生便受到“齊讀、個別讀、教師示范讀”三次“讀”的洗禮,對整首詩感情基調也有了一定的敏感度,他們能感受到作者對秋天的熱愛,進而就抓住了詩歌的感情基調,這也是詩歌的靈魂。
教師繼而可問:“讀這樣的詩,語氣是激昂一點還是舒緩一點?”很明顯,極具詩意的一首小詩要舒緩一點。再問:“節奏是快一點還是慢一點?”,學生憑借語感領會到要慢一點。教師可再問:“是不是所有的詞語都要讀輕一點呢?”通過分析甄別,學生應該能找到“飽食、肥碩”這一類體現秋天豐收喜悅的詞語須重讀。
通過這次學習,學生再碰到類似節奏韻律的詩歌語言材料時,便可憑借音樂感產生直覺,這樣也有利于學生把詩歌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言語儲備,提高語言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二、想象繪畫,感受直觀意象――“二讀”
詩歌中的意象不是孤立的,它們是相互聯系的整體,把詩人的情感和深微的情緒串聯起來,組織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因此詩歌里絕不會沒有畫面。
教師應該引領學生反復誦讀,引導學生找出詩歌中的意象。即使學生對該詩作者和寫作背景一無所知的情況下,也能對該詩的情感產生感應。特別是那些詩人精心篩選的一些意象,誦讀時執教者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感受這些極富農家特色的景物,以便建立起學生對這首詩美的感受,同時要求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下詩人眼中的秋天是怎樣一個秋天,這樣也有利于學生通過聯想與想象進入詩人筆下“農家豐收喜悅、漁夫愜意歸泊”“少女思戀圖”的畫面。
如詩歌第二小節,學生能直觀感受到如下意象:冷霧、蘆蓬、白霜、小槳、漁網、青鳊魚等。“象”是直觀生動地展現在眼前,而“意”則是含蓄、蘊藉的。“冷霧”“白霜”渲染了冷寂、凄涼、迷蒙的氣氛。清晨,漁夫搖著小槳,撒網、收魚。漁人看見水中魚影浮動,趕緊收網,一看,空空如也,收起的是青鳊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可是漁夫并沒有惱怒,恍然大悟,是烏桕葉的影子和漁夫開玩笑,原來秋天在和漁夫做游戲。漁人也并沒有因為打不到魚感到失望,而是輕輕地搖著歸泊的小槳,悠閑自得。言有盡而意無窮,秋天是多么寧靜、愜意與悠然!
三、心悟口誦,感受詩歌意境――“三讀”
心未悟,口怎能誦?王家新教授曾說:“搞好新詩教學的關鍵是要懂詩、愛詩。”試想,如果教師自己不愛詩、讀不懂詩,那又如何與學生分享呢?因而讀懂詩才能融入情感,繼而通過聲音傳達出來。
一位教師執教《秋天》第三小節這一句:“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教師對學生作如下引導:這句話調整一下語序――秋天在牧羊女的眼里就像一場夢。夢是虛幻縹緲的,那么牧羊女在秋天這個季節想到什么才會產生虛無縹緲的感覺呢?學生自然能找到牧羊女想的句子:“牛背上的笛聲何處去了,那滿流著夏夜香與熱的笛孔”?教師繼續引導:“難道牧羊女想到的僅僅是笛聲嗎?”學生恍然大悟,還有“吹笛子的人”。教師投影出示戴望舒《秋天的夢》:“秋天的夢是輕的,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戀。”這位教師循循善誘、以詩解詩,學生才能真正領悟“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教師再作補充:“詩人何其芳19歲那年經歷了一場愛情風暴,20歲那年寫下了這首優美的詩。”原來牧女悵然若失、朦朧的情愫正是詩人當時心境的反應,于是一幅“牧女思戀”圖深刻地印在了大家的腦海中。此時學生”心能悟,必然口能誦”。此時,再讓學生齊讀第三小節,學生必然能讀出牧女朦朧悵然的情思,必然能感受到牧女說不清、道不明的心境。
一、主題相似,體驗內涵
主題指的是文學作品中體現出的中心思想,有的時候也泛指其主要內容。在古詩詞中有一些常見的主題,如展現閑情雅致的田園山水詩,體現志向的詠物言志詩,展現少年意氣的邊疆征戰詩,體現離愁別緒的思婦閨怨詩等,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嘗試總結課文中所學詩歌的中心思想,然后在課外閱讀中尋找同主題的詩歌,更好地感受詩歌的內涵。
李清照的《聲聲慢》體現了作者哀婉凄苦之情,她描寫了自己在萬物凋零的秋天心中所愁所感,體現了國破家亡的痛苦,這種黍離之痛是亡國之民經常撰寫的創作主題。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找找其他相同主題的詩詞,并進行對比品鑒,如李煜的《虞美人》就是其中的經典作品。在大量閱讀此類詩詞作品之后,學生發現同樣是表現亡國之痛這個主題,不同的詩詞作品所體現的內涵也有所不同,如《聲聲慢》主要體現的是亡國給自己帶來的不幸,描寫的主要是自己孤苦伶仃、無枝可依的悲哀之情,而《虞美人》同樣寫的是亡國題材,但是主要展現的卻是對往日所作所為的悔恨,體現了對往事的追憶。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嘗試閱讀《泊秦淮》、《}臨安邸》、《春望》等具有相同主題的詩詞,在對比中學生可以發現它們的創作風格和內涵體現皆有不同。
主題拓展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通過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大量閱讀相同主題的詩歌作品,能令學生更深切地感受到古人的創作風格,讓他們嘗試分析相同主題所展現的內涵和文化背景。
二、情感延伸,激活共鳴
古代詩歌大多都有言志詠情的特點,能從詩詞中感受到作者的內心情感。在指導學生拓展閱讀的時候教師可以采用情感延伸法,讓他們閱讀一些體現同類情感的詩歌,在大量閱讀詩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鳴,這樣就能更好地體會作者的創作意圖。
《登高》是杜甫創作的詩歌,表現了作者在重陽節登高遠望時內心所想所感,分析這首詩歌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變化。一開始作者描寫的是蕭瑟的秋景,表現內心凄切悲哀之情,而后當他看到無邊落木蕭蕭的場景,則情感又變得豪壯,最后他再次回想自己的經歷,又產生悲苦之感。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思考:“古人有很多作品都體現了人生遲暮的悲哀之情,嘗試找出這些詩詞并加以分析。”學生分別找到了《夜游宮?記夢寄師伯渾》、《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等詩詞作品進行閱讀。在大量閱讀之后,學生感受到了古人想要建功立業,但是卻無奈二毛已生,心中無限悲傷之情。在此過錯中,他們和作者形成了情感共鳴,體會到了凝聚在詩詞中的英雄遲暮的悲傷之感。
《尚書》有云:“詩言志,歌永言”,可見古人很早就對詩歌有準確的認知,知道詩歌具有抒發胸臆、表達心曲的效果。在閱讀詩歌并感受詩人情感的過程中,學生能更好地體會到古人用詩歌表達人生理想,抒發內心情感的創作風格。
三、風格近似,引導鑒賞
不少優秀的詩人在創作詩歌的過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汲取某一作者的詩詞作品進行綜合閱讀,在閱讀中感受他獨有的創作風格。除此以外,在詩詞創作中還形成了不少風格相近的流派,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選取其中的代表作進行閱讀,感受這些流派不同的創作風格。
在學習《雨霖鈴》之后,學生對于柳永的創作風格有了大致了解,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柳永的生活背景和創作風格,并組織學生閱讀柳永其他的詞,鑒賞其創作風格。柳永是北宋年間第一個專注寫慢詞的人,他運用原有曲調來翻制新曲,打破了文人詞以小令為主的傳統,改寫慢詞。劉熙載在《藝概》中評價道:“耆卿詞,細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敘事,有過前人。”由此可見柳永的詞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即注重鋪敘,常常在寫作中加入口語或俚語成分,體現了詞的賦化。學生閱讀了柳永的《定風波?自春來》、《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望海潮?東南形勝》等作品,總結柳永作品更多的風格特點,如喜歡使用“伊家、阿誰”等代詞,“都來、消得”等口語化詞匯;喜歡用一組象征性的意象來表達主人公的情懷,體現內心復雜的情感;擅長借助時空轉換來敘事、言情,創作結構十分巧妙等。
風格指的是藝術作品在整體上呈現出的面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展現創作者思想,體現時代和民族特點。高中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較強,讓他們賞析具有相似風格的作品有助于他們嘗試總結,提高鑒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