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初中音樂課堂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7A-
0121-02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讓學生了解我國各民族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以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操。”本土音樂是我國原生態音樂中“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厚的文化內涵,是民族音樂藝術的瑰寶。把本土音樂文化引入課堂實踐,組織學生學習本土的音樂文化,不但可以發掘和保護原生態鄉土音樂文化,還可以使鄉土文化得到相傳,增進學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廣西百色市那坡縣山歌源遠流長,歌曲多為表達思想、抒發感情的口頭創作,其語言精煉、情趣盎然,是勞動人民在生存條件十分惡劣、勞動任務特別繁重的情況下最主要,也是最方便的娛樂方式。山歌借物擬人、借景喻意、借意抒情,語言大眾化、生動、樸實、含蓄、鄉土氣息濃郁,有著極強的感染力,讓人聽起來就能感覺親切,易于接受、樂于傳唱,深受廣大人民喜愛。山歌在表現形式上也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成為風格獨特的口頭文學。一是歌曲樣式繁多,有短歌、長歌、散歌、套歌、組歌、排歌,有敘事、抒情等體裁。從句型上分有五言、七言、八言、十言和長短句六種。句式有兩行、四行、六行、八行、十二行等多種結構,還有章法迥異的勒腳歌。二是韻律連環相扣,語言鮮活生動、夸張,妙趣橫生。本文就從初中音樂課堂引入本土音樂的角度進行一些探索。
一、激發學生學習本土音樂的興趣
本土音樂的歌曲有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音樂都適合學生們學習,教師首先要看音樂作品的藝術形象是否生動、鮮明,所描寫的內容是否是學生比較熟悉的和感興趣的,能否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喚起他們歌唱的興趣。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具有健康、積極向上、感恩勵志、振奮人心的鄉土音樂進行教學。如筆者在教《壯家走出大山來》這首歌曲時,在導入新課環節,筆者播放事先準備好的農村壯家舊貌圖片提問學生:“我們的壯家以前的舊貌是這樣,現如今變成什么樣了?”這一問題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而后引出課題《壯家走出大山來》。在教唱歌曲時,如“春雷一聲山門開,大路條條過山寨,千山萬嶺擋不住,壯家走出大山來”,筆者結合歌詞去講解,適時播放壯家舊貌、新貌的圖片,讓學生在課堂中分組討論家鄉面貌的改變。學生各抒己見,用不同的方式展示出來,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另外,還有《壯家山歌傳萬代》:“小乖乖、小乖乖,筍子成才長得快,山歌一唱排成排,阿媽教我唱山歌,壯家山歌傳萬代……”《天上星星伴月亮》:“天上星星伴月亮,地上白鳥伴鳳凰,壯家山歌伴美酒,好比蜂蜜伴花香……”這類歌曲音樂語言形象、生動、優美,又非常含蓄,能喚醒學生的內心世界,激勵其學習的興趣。
二、營造本土音樂教學氛圍
環境可以影響人的一生,學生是在與周圍環境主動、積極的互動之中成長的,環境對學生的成長起著很大的促動作用。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該給學生創設一個本土音樂文化的氛圍。首先,充分利用校園大環境的自然條件,在學校的走廊、櫥窗、音樂教室等公共場所粘貼當地音樂作品的圖片。其次,在班級組織關于當地音樂內容的板報比賽。再次,結合各種文體活動,精心編排和本土音樂有關的節目。如在早操鍛煉中,學??梢猿浞掷帽就烈魳焚Y源將其改編、加工成簡易的體操動作,讓學生在體驗快樂中得到健與美的鍛煉。比如,某一次元旦晚會編排活動項目有:1當地民族時裝表演;2山歌對唱;3本地民族舞。還有學校運動會設計的比賽項目有:拋繡球、跳竹竿、黑槍舞等。這些項目為本土音樂的展示提供了平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感受本土音樂的魅力,充分發揮當地的資源優勢,利用先進的多媒體視聽教學,如在課件中播放一些本土音樂圖片,并輔之以生動形象的解說,使學生獲得“人在畫中游”的效果。例如:筆者在教歌曲《壯族敬酒歌》一課時,為了進一步讓學生了解本民族民間音樂及其相關文化,激起學生熱愛本地歌曲、熱愛家鄉的感情,在新課導入環節,筆者身穿當地民族服飾,一邊走進教室,一邊唱著本地山歌,讓學生自由討論,談談教師穿的是哪個民族的服飾,歌曲的旋律是否熟悉,然后筆者才出示本節課題。在教學過程中,筆者讓學生分組討論壯族如何敬酒,敬酒的方式有哪些。筆者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教具(木質的酒杯),讓學生伴隨歌曲《壯族敬酒歌》,拿著酒杯互敬,感受敬酒的場面。學生在課堂結尾環節還可以根據音樂或圖片發揮自己獨特的想象,自由創編音樂、舞蹈動作,激發學生創新的潛能。學生通過不同的情感體驗,在耳濡目染中易于接受本土音樂的熏陶與教育。
三、深入民間學習本土音樂
音樂來源于生活,學生只有深入民間藝術活動中與本土音樂融為一體,才能更進一步領悟音樂的精髓。在布置課外作業環節,筆者讓學生收集當地的民歌素材,了解本地民歌的特點,例如,讓學生在課外向老一輩藝人或是自己的長輩學一學唱山歌。那坡縣每年農歷正月初六舉行山歌比賽時,筆者組織學生到現場觀看表演,讓學生從中體驗原汁原味的本土音樂。還有每年農歷四月初十的“跳弓”節,筆者組織學生去野外采風,讓他們了解原生態歌曲創作背景,體會底層老百姓的喜怒哀樂。教師還可以采取“請進來”的方法,把本土音樂文化“請進”課堂,直接把本地有名的音樂藝人請到課堂上授課,讓學生真切感受當地音樂藝人的風采,切身感受民間音樂深厚的底蘊和人文情懷,這對于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高效性課堂;教學設計;初中音樂
影響初中音樂高效課堂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課前準備不充分
教學內容遠離學生實際生活;教學內容過于簡單或者過于困難,缺乏學習的必要性,學生不感興趣;教學目標的定位不準確,錯估了學生的真實知識基礎;首先,把握全局,如果是新教師,應該利用假期把整個學科的體系了解一下,至少本冊課本要進行系統的了解,要進行系統的備課,便于掌握教材的重難點,不至于鉆進死胡同。其次,熟悉課本材料,達到脫稿的水準,這樣在巡視、指導、精講時不至于翻書或者到處看學生的書。要對班級整體和學生個人的知識水平有所了解。其次,本課知識與技能落實上學生的學習是否主動有意義,是否具備相關的學習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應該有一個預設,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否始終具備積極的情感。隨著科技的發展,音樂的常規課基本也是使用多媒體教學,它在課堂教學起到輔的作用。運用得好易于學生理解教材內容,實現課常教學高效率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課堂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教學生學會學習。每一位教師都要向學生介紹地理學科的特點、方法及其作用,對學習進行方法指導。對于大多數學生通過自學可以解決的問題不講,解決不了的問題精講,遺漏的問題予以補充。教會學習是實現高效課堂的最重要手段。
我們傳統的音樂教學設計理念,往往強調教學結構的嚴謹與細密,一切圍繞著既定的教學目標展開,追求目標的達成度,認為這就是高效。這種理忽視了學生自己的情感體驗和個性感悟。教學方式是備課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社,首先,教師應該知道要通過什么方法把備學生、備教材、備媒體融和在一起,通過什么方式將其呈現給學生。尤其注意課堂教學中,教師充當一個組織者的身份,調動豐體地位的學生。其次,利用集體備課時間,發揚集體的優勢,重點分析學生情況和教法學法,既集思廣益,形成共性;又發揮特長,形成個性。再次,充分發揮組內骨干教師的作用,多學習骨干教師的經驗方法,讓他們往教學中起到引領和爪范作用。教師不能把學生往他預先的設計上引導,而忽視學生在課堂上的發展。教師重預設、輕生成是當今教學的一大誤區。
三、課堂的無效結果
無論初中音樂教學怎樣改革,“高效的課堂”應是我們永恒的追求。事實上,脫離音樂思維而生成的結果都應視作無效的泡沫,沒有對智慧挑戰的生成更是無效的生成。把音樂課上成想象課、學生常作些不著邊際的猜想,都應視為無效的生成。一節課只有45分鐘時間,抓緊時間,用好時間才能保證課堂的高效率。一堂課一般由學習、講解和練習三部分構成。講的時間不宜超過15分鐘,練的時間不宜少于15分鐘。這里的練包括教學過程中的訓練。課常上要少講精講,多學多練。教師要精心安排學、講、練的內容,以保證各個環節的時間。教師要在課堂上惜時如金,還要學會節約時間。教師還要以自己的時間觀念影響學生時間觀念,幫助學生制訂安排時間,反思時間利用情況,讓學生學會經營課堂45分鐘,讓它產生最大的效益。老師少講精練,學生多學多練。洋思中學最著名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理念。就做足了“練”的功夫,有人認為,其精髓就是一個“練”字。為了檢測學生達成目標的情況。所進行的又一次的自我實踐、自我探究、自我學習。
四、教師的調控能力不強
實施素質教育后,在音樂課堂中,學生的自由度加大了,課堂氛圍也較以往活躍了,但教師對課堂局面的調控能力卻沒有相應的增強,如:合作學習分工不夠明確,學生責任意識不強,教師卻無法指導;學生的問題增多便不予理會,或者沒有時間理會;一些好學生總是被頻繁點名回答問題,角落里的學生往往受冷落,不能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過于熱烈或過于沉悶,教師無計可施等。
五、課堂上缺乏與學生的情感交流
濃厚的學習氣氛、學生學習興趣的形成、邏輯思維火花的碰撞,離不開心的交流,感情就是催化劑,可以讓這一切順利的實現。師生之間缺乏交流,缺少感情投入,不能有效溝通,課堂教學必然低效。要想從根本上弄清楚師生關系問題,首先我們必須清楚誰是教育的主體?我們知道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辯證關系是十分明顯的。沒有學生,教師不復存在;沒有教師,學生也不復存在。學生和教師在課堂中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補充才能形成健康的教學活動,才利于教學已知和未知的矛盾的解決。師生關系是一種動態的轉化關系,是一種復合關系,也是一種互為關系。教師和學生的業務關系。即:教學交往。教學交往涉及到的四個方面,即:對話、互動、合作、理解。
【參考文獻】
[1]田福軍.建立素質教育下高中數學的高效課堂[D]學位論文.2009,(04):5.
[2]《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S].人民教育出版社.
[3]魯兵.打造高效性課堂應處理好課堂教學中的四個因素六種關系.中外教育研究.2010年1月NO.1.
教育部頒發的2011年版的《音樂課程標準》指出:本土音樂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作為江西的學生,應樹立正確看待自己本土音樂的態度,有效繼承、發揚并創新我們的江西本土音樂。由此可見,實現音樂課程應有的價值,重視本土音樂在各中學的普及,在新課程改革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人們對于“家鄉觀”這個字眼并不陌生,然而,“家鄉觀”究竟是什么?怎樣在自己的音樂教學中體現出“家鄉觀”?一些音樂教師對此卻很少去深究。
筆者在深入調研中發現:由于一些音樂教師自身缺乏應有的“家鄉觀”理念,因而在他們的教學活動中,對新教材或是完全照搬書本上的東西去教,或是淺嘗輒止……導致了音樂課程有了不同程度的“縮水”,音樂教育改革的目標也難以順利實現。
江西,不僅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聞名,還有著一大批優秀、豐富、翔實的本土音樂資源遍布全省各個地區,如高亢遼闊的興國山歌、優美古樸的贛劇和生動活潑的采茶戲等。我們音樂教師作為藝術的傳播者,有這個職責去傳播家鄉的音樂文化,弘揚人間正氣,塑造美好心靈,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懈地努力,并且在自己的日常教學工作中加以貫徹落實。把“家鄉觀”引入音樂教育中,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應該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傳承江西歷史文化及其地方音樂
要了解一個地方的本土音樂,應該對其本土的歷史文化做一詳細的探究。對于江西本土音樂的教育,教師首先應該樹立一個正確的“家鄉觀”理念,積極、主動收集、整理一些描述江西的地域地貌、人文風情等書籍,認真讀懂江西深厚、悠久的歷史文化,并努力傳承這一文化,因為這些歷史文化與其本土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認識這一點尤為重要。其次,在對江西的歷史文化有一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再涉及與自己有關的專業,廣泛收集江西各個地方流傳的經典音樂進行分類、梳理,并加以學習、消化。在自身了解、掌握了江西本土音樂知識的基礎上,通過“鄉土音樂”進課堂等形式,使學生愛鄉音,重鄉情,不斷激發學生對江西本土音樂的興趣和喜愛,培養學生深深熱愛自己家鄉音樂的情感,達到有效增強學生維護、發揚自己家鄉音樂的責任心和自豪感,整體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堅持以審美為核心,旨在塑造美好心靈
音樂教師在備課時,就應著力挖掘出江西的每一首本土音樂作品中的獨特美,在組織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應努力從不同角度、不同本文由收集整理層面體現這種美,以美感人,以情動人,使學生為課堂上展示的本土音樂所吸引、所感染,與之產生共鳴,從而使心靈得到凈化,情感得到提升。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的精神正直、良心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美是一面鏡子,你在這面鏡子里可以照見你自己,從而對自己采取這樣或那樣的態度。”在鑒賞江西本土音樂的同時,只有堅持以審美為核心,才能培養學生正直的理想和信念、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即塑造出美好的心靈。
三、面向全體學生施教,關注個性鼓勵創新
在傳授江西本土音樂的同時,音樂教師應關注每個學生,面向全體學生施教,使每個學生作為一名江西人都能切身感受到自己家鄉音樂的獨特韻味。然而,筆者在調查中發現,一些音樂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并未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他們在課堂上有的提問只是集中在少數幾個人身上,以至于一堂課下來,絕大多數學生對這堂課沒有收獲到一定的成效。這種教學法嚴重挫傷了大部分學生在音樂課堂上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對學生傳授本土音樂時,要重視每個學生的
轉貼于
積極作用,要深入了解學生,關注每個學生對其本土音樂的不同認識,并鼓勵他們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使得每個學生的創造潛能得到一定的施展。
四、倡導人人“愛江西、愛家鄉”,培養全面發展新人
關鍵詞: 初中音樂課堂教學 教學創新 創新方法
初中音樂教學是推動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課程,通過創新初中音樂課堂教學形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音樂學習環境,使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完善自己的思想品格,發展自己的個性特征,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感受力和審美力,更好地了解和理解音樂作品,從音樂中感悟生活、享受生活。
一、初中音樂課堂教學要基于多元化教學理念
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一些音樂教師對于音樂的理解和見解比較片面,音樂課堂教學模式落后,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學習狀態,為了強化初中音樂課堂教學效果,音樂教師要基于多元化的教學理念,結合初中生的個性和心理特點,豐富音樂教學組織形式,采用嚴謹而詼諧的音樂專業術語,生動地將音樂知識傳輸給學生,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內涵[1]。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要善于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初中音樂教學的基本目標是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通過音樂自身美的力量激發學生對音樂的濃厚興趣,在學習和欣賞音樂作品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地將音樂的審美信息呈現出來,鼓勵學生經過豐富的想象,組合并創造出新的音樂形象。
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閉上眼睛靜靜地傾聽一首音樂作品,例如: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有《德涅泊爾河掀起了怒濤》,在浪漫、幻想、激情的音樂世界中,傾聽和感受這首音樂的內涵,體驗和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和音樂情緒,了解音樂作品中的表現內容,學習不同音樂作品的風格和特征,逐漸提高學生對于音樂的鑒賞能力。欣賞完這首音樂后,教師要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在課堂上展開討論,使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充分發揮學習主體作用,加深對這首音樂作品的理解,教師要扮演組織者和指導者的角色。
二、初中音樂課堂教學要豐富教學形式
傳統初中音樂課堂教學,音樂教師多將本節的主要教學內容寫在黑板上,由音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演唱曲目,或者通過錄音機學習音樂歌曲,這種音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都較低,音樂教師并不是音樂家,其自身綜合素質存在較大差異,一些音準或者音高并不十分標準,從而影響音樂教學質量。近年來,計算機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多媒體教學已經成了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利用計算機科學技術,教師可以結合音響、事物、畫面等多種資料,通過大屏幕向學生展示音樂教學內容,多媒體教學具有強烈的直觀性,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個感官,在視覺和聽覺的共同作用下,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其獨到的優勢能夠提高音樂學習的理解能力和感知力,結合音樂歷史背景,營造豐富多彩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更好地體驗和理解音樂作品。
例如:初中音樂教材中的《阿西里西》一課,教師可以開展多媒體教學。由于這是一首貴州彝族的原始民歌,學生學習起來具有一定難度,這時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網絡向學生展示一些貴州彝族人民生活的片段,了解彝族文化,介紹《阿西里西》這首民歌中運用的音樂表達形式和樂器,讓學生了解彝族民歌的音樂特點、演唱形式、音樂題材及風格特征,在此基礎上學習這首音樂作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能力,使學生掌握更多民歌方面的知識,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提高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提高音樂教學質量。貝多芬《月光》片段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當時創作背景,創設與之相符的教學情境,基于多媒體的試聽平臺,教師能夠自如地進行音樂教學的轉變,從而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并存的教學模式[2]。
三、通過流行音樂帶動音樂的學習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很多初中學生已經具備手機、平板電腦等具有音樂播放功能的電子商品,中學生會在課余時間欣賞自己喜歡的歌曲,且一般以娛樂消遣為目的,不懂得基本的音樂知識,很難欣賞到音樂節奏中的美感[3]。傳統音樂教學中教師選取的音樂達不到現在學生的欣賞要求,并且教學過程比較隨意,音樂教學稱為應試教育。
針對中學生對流行音樂感興趣這一特點,初中音樂教師可以選取一些優秀的流行音樂,讓學生在欣賞過程中進入高雅的音樂殿堂,流行音樂之所以受到中學生的廣泛喜愛,因為其具有很強的節奏感和明星效應,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很容易感受到流行音樂的獨特之處。在學習蒙古民歌時,教師可選用鳳凰傳奇的《天藍藍》視頻播放給學生觀看,學生在對視頻充滿興趣的同時能夠對蒙古民族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欣賞美景的同時,增強愛國意識,與其他音樂形式相比,流行音樂更容易受到廣大中學生的歡迎和喜愛,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音樂審美能力。
四、結語
對初中音樂課堂教學進行創新,能夠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力和音樂表現力,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通過多元化的教學理念、豐富的教學形式和流行音樂帶動學生對音樂的欣賞,創新音樂課堂的教學手段,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中學還應加大音樂教師和教學設備的資金投入,豐富音樂教學資源,給音樂課堂創新提供條件。
參考文獻:
[1]鄭建旭.新課改下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的創新模式[J].教育教學論壇,2012,26:185-186.
關鍵詞 初中音樂 課堂 教學 策略
一、強調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地位
新的教學改革要求教師改變之前自行講解的傳統授課方法,要強化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采用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通力合作,加強自主學習和時間,強化合作和交流,提高教學質量。
二、創建和諧的課堂氣氛
在初中音樂課堂上,教師應該與學生多交流和溝通,盡量和藹親切的面對學生,獲得學生的尊重,認可和喜歡,這樣能夠保證學生在寬松愉悅的環境和心態下學習,能夠強化學生的創造力,也有利于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創建良好的課堂氣氛,鼓勵學生勇于發問,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幫助每一位學生進步,可以在創新發展的環境下感受音樂的美好。在初中音樂課堂上,引導學生形成具有創造性的學習氛圍,能夠推動學習內容的掌握,感受到成就感和自豪感。另外學生之間互幫互助的學習和鼓勵,也能夠加強音樂感受,享受音樂熏陶。
三、實行分組研究是學習模式
現在《音樂課程標準》要求在初中音樂課堂上,應該由教師向學生提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然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以小組為單位搜集并整理有關資料,組內研究探討形成結果。然后由各小組推選代表對教師提出的問題發表組內總結出來的看法,教師對結果進行評定。初中音樂課堂研究型模式的開展,提倡教師加強對學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養,鍛煉其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教師組織學生欣賞《青春舞曲》時,可以借機想學生提問,讓學生總結中國民歌的特點。引導學生從歌詞、曲調、演唱方法多方面思考總結并由小組討論出最終答案。這樣合作討論的學習方式不僅能加強學習效果,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協調能力。
四、選擇合適的音樂教學內容
音樂不僅能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更能夠幫助人們通過音樂內容體味歷史,加深理解和感悟。音樂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能夠記錄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教師最先要了解學生對音樂的需要情況,在教學中只有選擇符合學生需求的作品才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對涉及事物的理解和分析的程度,選擇合適的音樂作品能夠加強并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提升教學效果。再有,一般初中音樂教師都來自專業音樂學校,因為本身受過專業訓練,所以在課程選擇的時候容易趨于專業化,但過于專業的教學內容往往是學生難以接受和理解的。所以,初中音樂教師在選擇音樂作品的時候應該分析學生的實際需求,找到學生的興趣所在,以此為出發點進行教學。所以,在初中音樂教學中,選擇合適的作品是極為關鍵的,教學內容往往決定了教學質量。
五、強化音樂教學和實際相結合
現在的初中音樂教材的內容基本都是一些經典曲目,不能夠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接軌,也就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不理解教材中的曲目意義,就感受不到歌曲的意境。面對新的課改環境,教師可以靈活使用音樂教材,重點挑選學生易于接受,感興趣并且好理解的歌曲內容進行教學。教師可以太哦選課外的優秀歌曲結合教材中的同類型曲目加深學生的印象,爭取實現教材和實際生活中音樂的結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教師應該分析現在學生喜歡熱衷流行音樂的心理,采取積極地方法幫助音樂教學。教師應該在課程剛開始準備階段,篩選一些適合學生欣賞的流行音樂,在課堂上和學生分析流行音樂中一些歌曲的形式,內容,唱法的特點,引導學生從流行音樂中吸收音樂知識,進一步引領學生提升個人音樂素養。
六、加強多媒體應用提升教學審美
音樂教學的根本是實現教學審美,利用音樂賞析提高對學生的審美教育。在新課改環境下,音樂教學的核心理念是 “以審美為核心”,這種思想要穿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所以,在初中音樂課堂上要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實現教學的立體化,盡量生動靈活的將抽象的音樂直觀的表現出來,這樣能夠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強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七、在教學過程中融入人文精神體現
音樂鑒賞課程是最能夠體現人文精神的一項教學內容,音樂鑒賞應該選擇各個國家,各種風格,多個民族,不同特點的音樂進行,要突出音樂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欣賞價值,滿足人文教育需求,加強學生整體文化素質和音樂審美水平。比如,在學習民歌鑒賞課程的時候,教師可以選擇不同民族,不同區域的歌曲,可以選擇粗獷的西北音樂,或者內斂的江南曲調多種內容幫助學生賞析,引導學生在不同的音樂中體會不同的情感,提升欣賞能力,感受歌曲所表現的生活態度和文化內涵,加強對學生的音樂熏陶培養。
八、完善教學評價和反思
初中音樂教師對教學課堂的思考和反思及評價是完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在新的音樂課程標準規定中,對音樂課堂的多元性的過程評價尤為重視,學生的課上表現就是考核的關鍵內容。教學反思是能夠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完善教學方法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煩死能夠幫助教師獲得經驗,加速提升。教師的成長離不開經驗和反思,教師要在教學中不斷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和效果,這樣才能夠加強教學水平,提升自我能力,創造更好的教學效果。
九、結論
綜上所述,音樂是初中課堂的一門重要課程,教師要隨時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改正并完善。要不斷改變教學方法,更換教學思路,結合多媒體等現代化工具,加強教學評價和教學反思,實現音樂的作用,體現音樂教育的價值,加強學生的個人素質和音樂能力的培養,為教育復合型人才做出基礎貢獻。
參考文獻:
[1]李瑩玲.探討信息時代初中音樂教學理念及教學模式的創新策略[J].學園,2010,(12).
[2]肖迪.初中音樂實施開放性教學探討[J].科教文匯,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