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慶中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慶中秋
盼望已久的中秋佳節終于到了,人們興高采烈,以各種節目形式來歡度這個傳統節日。這天剛好是我叔叔的生日,大家一起在酒店里聚餐,慶祝生日,共度佳節。
來到酒店門口,嘩!那里人山人海,連泊車的位子都沒有了,人們把酒店都圍了個水泄不通。幸好我們預先訂好了四張桌,看到整個飯店人頭攢動,熱鬧非凡的歡樂景象,我心里特別高興,盡情地品賞著各種各樣的海鮮和名菜。
吃完晚飯,我們就到海濱泳場看花燈。這時,一輪明月高高掛在天上,又大又圓,把整個大地都照得亮堂堂的。今年的天氣特別好,九點十五分,我們來到目的地時,沙灘上已經燈火輝煌,游人如織了。我們沿著沙灘一邊觀賞一邊向前走。走進大門,“奇燈異彩耀水灣,依山伴水放珠?!钡木薷睂β搫t提醒游人千萬不要忘記了在此賞月的大好時光。進入泳場,只見偌大的泳場里到處都是火樹銀花,奇燈異彩。游人的歡歌笑語此起彼伏。沙灘上三五成群的珠海人擺開鍋碗瓢盆,搞起燒烤;有的在沙灘上鋪開塑料紙,放上月餅、飲料等等,圍在一起,對月舉杯;有的人還手拉手跳起舞;熱鬧無比。
今天晚上的花燈令我大飽眼福,真是流漣忘返。當我們懷著愉快的心情走在回家的路上時,圓圓的月亮也悄悄地跟在我們的后面。
也在這個時候,又有多少的游子們正站在窗前,也在看著那十五的月亮。不過,在他們眼里出現的并不是一輪圓圓的明月,而是親人們微笑的臉龐。在他們心底燃燒的并不是與親人團聚的喜悅,而是濃濃的思鄉之情。
中秋,是讓人思鄉的日子。
我從來沒有過這種濃濃的鄉愁,因為我每天都與親人在一起。在我看來,天天都是中秋,日日都是十五。無論是晴天、陰天、還是雨天,我總能感到溫暖的親情,總能看到一輪圓月。但我卻希望可以體會一下思鄉的感情。因為我知道我在想家的時候,家也在思念著我,所以我感到的并不是思鄉的愁緒,而是親情的溫暖。
悠悠南國,繁華散落,又是一年中秋
望碧空萬里,星月爭輝
水淼淼,殘荷漸消
孤鴻聲切,滿樹西風,只把思念熟透
邀得好友幾個,共煮酒,笑談風流
莫撫琴,情深意悠,催得人消瘦
且高歌,何妨前行,卻是心依舊
此時嫦娥應寂寥,滿地蟾光,半天惆悵
牛郎織女當落寞,鵲橋已斷,兩副愁腸
一輪明月照九洲,天下團圓夢一場
柔腸堪斷,痛無語,哭無淚
茫茫情海空泛舟,午夜清寒,卻有幾聲輕嘆
一杯瓊觴話離愁,滿腹憂傷,只是無人和唱
去年中秋,今年中秋,明年中秋,飄泊何時休
甲申中秋二韻
迢遞京華暮望愁,江寬云過月含羞。
祭天祭月人長好,金橘黃花紅石榴。
百節灘頭夜未眠,微風吹雨漾蓼灣。
關鍵詞 節日 中秋 國慶 家國
中圖分類號:I207.25 文獻標識碼:A
由于時間的安排,人類制定的節假日就出現了一些奇特的現象,如“雙節慶”。“雙節慶”是兩個節日因時間巧合而相遇在同一天或相近。它的出現不僅是時間的湊巧,也有其特定的文化意義。
傳統中國很重視“家”的觀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先“齊家”,后“治國”。對“家”的重視也可以從傳統節日中找到依據。中秋節,每年農歷八月十五。南宋時已出現,《東京夢華錄》中有“中秋”條,記載當時節日之盛。其實,在隋唐就出現了大量詠月及涉及中秋的詩文,典型的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時期的月亮就被賦予了思鄉的含義,讓這種含義達到極致的是北宋蘇軾的“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月亮因為其在漆黑夜晚所綻放的皎潔亮光以及其碩大圓盤的形狀而為人所喜愛同時也被人們賦予了眾多的文化意義,如思鄉、思人、團圓等。因而,明清時期,賞月逐漸被拜月所替代成為中秋節的主題,月餅也于此時期出現,并成為親友間相互饋贈祝福的禮物代表之一。中秋節亦在這種背景下理所當然的成為了“團圓節”。因此,慶祝中秋節,在欣賞美麗的月景的同時,無疑重新喚起人們對家、家人的思念,尤其是那些離家在外的人。2008年開始實行新的節假日安排,中秋節成為法定節假日之一,放假1天。人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更從容地來慶祝這一傳統的盛大節日,遠在異鄉的人們也可以回到家中,與家人團聚共慶花好月圓之佳節,共享天倫之樂。
國慶節作為一個含有較濃政治意味的節日,從其誕生之日起就一直扮演著教育人們“國家”概念的角色,加強人民對政府的政治認同的使命。1949年9月10日,在中國人民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許廣平和馬敘倫委員提出“以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提案。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委員會舉行第四次會議,通過了“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決定以每年的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隨后中央政務院也在12月23日《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宣布國慶放假2天。此后,依據1999年《辦法》,國慶節改為放假3天,并沿用至今。1949年到1960年的國慶節主要是先閱兵,再舉行盛大的群眾游行;1961年到1970年則取消閱兵,群眾游行成為主題;1971年到1977年取消群眾游行,由政府組織“游園活動”;1978年至今,則改為慶祝晚會,其中只在1984年、1999年、2009年逢國慶35、50、60周年舉行過盛大的閱兵和群眾游行活動。相較于之前的政府組織的大規模群眾游行和大閱兵,1978年國慶節開始改為娛樂性較強的慶祝晚會,讓人們享受生活同時認同其執政理念,“1999年出臺的休假政策,使國慶節的政治意味進一步消解,甚至在某種程度上由國家慶典轉化為公民的節日人們不再被動地出席國家組織的慶典,不再扮演政治活動的機器與道具,可以自由安排休假的方式與活動”。
節日,是集體的活動。通過集體的活動能夠增強人們的集體意識,這集體的意識包括家庭的意識,也包括國家的意識。“雙節慶”,將兩個節日并置并慶,延長了假期。一方面可以借助于長假期拉動內需,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另一方面使得人們對于節日及其背后的文化意義有更長時間的認識。例如中秋、國慶“雙節慶”,通過中秋節,人們加深了對家庭觀念的認識和情感共鳴;通過國慶節,人民加深了對國家的政治認同。姜義華認為“家庭、家族、宗族在中國農耕文明社會的演進中,可以說,一直是社會生產、社會交往、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但人們又不僅限于家庭、家族的交往,還有“廣狹不等地域性聯系”,在此基礎上就形成了“大一統為主要特征的國家聯系,家庭與國家,高度同構化,形成二者密切不可分割的家國共同體”,而這樣的“家國共同體”是中華文明發展和大一統的核心所在。雖然,現代中國不再完全以“家庭倫理、家族倫理為本位,為核心”,而加入了更多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科學、民主、法治及道德。但是,家庭仍然是社會發展的一個基本單位,家庭與國家間的關系協調仍然影響著當今中國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濤.四大傳統節日應該成為國家法定假日[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
[2] 王霞.試析國慶節慶祝方式演變的政治意義[J].蘭州學刊,2006(5).
一番舞動后,我也累了,干脆“借酒長精神”,拿起酒瓶,橫躺在樓閣之上的長椅上,目光卻又被這明月慢慢地的吸引住,我輕輕地閉上眼,本想忘掉世俗之事,好好清閑一番,沒想到,腦海中又浮現出我與子由相處的那段美好時光——
我與子由相伴于河邊,在那水皆縹碧,清澈見底的河中,我們在水中嬉戲,在岸邊垂釣,還不斷的吟詩自娛,他吟一句我迎一句,我倆心靈相通,經常一吟一迎把旁邊的垂釣者也加入我們,真是悠閑自在。
還記得去年中秋,也是在這個地方,我與他對坐在此,也是那輪皎潔的明月掛在天空,也是這樣的酒,這樣的菜,這樣的月餅。當時我和他談笑風生,互贈詩詞,賞月吃餅,好不樂乎!可現在,我卻是孤身一人,獨自飲酒,吃菜菜沒味,吃餅餅不香。
這時,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得我眼睛無法睜開,我趕忙起身,用衣袖擦了擦我眼角的淚水。這是我第二次流淚,第一次是我與子由分別時,還記得在那分別之時,他俯在我耳邊,輕輕得說了句;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