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定向就業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定向就業是指國家教育部分規定的,部分普通高等院校每年會安排一部分招生計劃面向艱苦地區、艱苦行業以及軍工、國防等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的特定方向就業;
或指教育培訓機構、企業單位或者成人院校等招收學員,先預先簽定就業單位然后再進行專業培訓,將來學員結業后直接進入簽約單位。
(來源:文章屋網 )
定向就業模式是指高等職業院校根據各類企業對高等職業技能型人才規格的要求,校企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需求方案,簽訂用人合同,并在師資、技術、辦學條件等方面合作,共同對專業學生進行培養、職業指導等一系列教育教學活動的新型就業模式。
一、高職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定向就業模式的實踐
亳州職業技術學院是亳州市一所市屬高等職業院校,在2003年升格以后,依托亳州市經濟發展對高等職業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按照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辦學要求,不斷加強內涵建設,為了加強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建設,學院與多家企業合作開展定向就業模式,培養應用電子技術方向所需的人才,其中以與上海達豐電腦有限公司合作開設的“達豐電子班”最為典型。
(一)簽訂定向就業培養協議
經過長期合作,校企雙方達成協議,在應用電子技術類專業中開設“達豐電子班”,按照企業的需求實施定向就業模式,并明確了校企雙方的權利與義務。雙方通過協商就“達豐電子班”的管理、教學與實習等簽訂了一系列相關協議,用以規范和保證“達豐電子班”專業學生培養工作的正常開展。
(二)成立相應的組織結構
為了加強“達豐電子班”專業學生培養工作的組織與實施,雙方成立聯合教研室,具體落實和執行工作任務。上海達豐電腦有限公司委派專人專門負責“達豐電子班”事宜;學院具體負責日常管理工作。雙方保持經常性的聯系與溝通,及時解決“達豐電子班”專業學生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對“達豐電子班”進行培養與考核是定向就業模式培養過程中的關鍵環節,關系到整個就業情況的成敗。在“達豐電子班”的培養過程中,首先,根據企業崗位需求和職業能力要求,雙方共同設計人才培養方案,開發專業核心課程,編寫工學結合的特色教材。聯合教研室對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進行重新修訂,在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三大模塊的基礎上,加入企業特色課的模塊,培養符合合作企業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企業特色課模塊的教學主要由企業選派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應用電子技術人員擔任。同時學院派教師下到企業基層進行鍛煉,不斷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并為企業提供服務。其次,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實現校企雙方的互惠雙贏。學院提供場地,企業按照自身的需求投資建設應用電子裝配生產線實訓基地,為學生實訓提供條件;由企業按照要求對學院實訓教師進行培訓,或者由企業應用電子管理人員擔任負責實訓指導。再次,雙方共同參與“達豐電子班”的管理。學院提供辦公場所和設備,安排一名專職輔導員,企業選派專人擔當職業規劃設計輔導員,共同加強對“達豐電子班”的管理。在平時的管理過程中,引入企業的管理方法與手段,對“達豐電子班”學生實行雙重管理。尤其是在學生的教學實訓、頂崗實習和入企就業過程中,校企雙方按照要求共同參與學生實習就業的指導、考核與管理。在平時的管理過程中,通過聯合辦學例會制度、聯合辦學院校動態月報與“工作協調單”等多種方式加強聯系與溝通并解決實際問題,校企雙方共同加強對“達豐電子班”學生的管理,將學生培養成為企業的準員工。最后,引入企業文化,對“達豐電子班”學生進行校企文化的雙重熏陶。在“達豐電子班”的培養過程中,將企業文化引進學院、引進課堂。通過開設企業文化課,邀請企業成功人士(特別是校友)到學院舉辦專題講座,組織學生參觀企業,組織與企業有關的文體活動,通過多種途徑宣傳企業文化與企業精神,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習慣和團隊協作精神。在“達豐電子班”的培養過程中,加強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吃苦耐勞精神與創新精神,不斷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達豐電子班”學生的頂崗實習與就業方向根據企業的需求,每年校企雙方在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學生大一第二學期經過雙向選擇組建“達豐電子班”,實行定向就業模式。在“達豐電子班”的培養過程中,引進競爭機制與淘汰機制,企業根據學生的平時表現及綜合素質,結合學生所學專業與意愿安排就業崗位。
二、高職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定向就業模式的思考
“達豐電子班”的組建是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定向就業模式的基礎,通過校企聯合培養的具體實踐可以看出,一方面要精心選擇有用人需求且發展較好的企業,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應加強內涵建設,創辦特色專業,提高辦學水平和服務行業經濟建設的能力,這是定向就業模式的前提條件。學院與企業成立相應的領導結構,制定工作制度,加強聯系與溝通,是定向就業模式培養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在定向就業模式開展過程中,學院的“雙師型”教師及實訓基地建設是理論與實訓教學的基礎,學院和企業雙方要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培訓和考核,引進競爭機制,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體性;要加強對學生進行企業文化和企業精神的培養,增強學生對企業的認同感;要大膽進行教學改革,實行新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將定向就業模式與學科式兩種培養模式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院的專業理論教學與企業技術培訓相融合,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就業能力。
企業定向就業班學生的就業與職業發展是定向就業模式開展的最終落腳點。一方面,企業要充分考慮用人需求,安排好訂單,錄用所有符合企業要求的企業定向就業班學生,要積極創造條件為企業定向就業班學生提供良好的發展平臺;另一方面,學院平時要加強對學生的培養與管理,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創新精神與吃苦耐勞精神,進入企業定向就業班學習后,要積極地為訂單企業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總之,高職生定向就業模式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求學校、學生、企業三方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同時,高職生定向就業模式開展還需要社會的積極支持,應引起社會各方面的重視,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隨著社會發展對于人才質量的要求逐漸提高,原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一些學校逐漸實行了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定向人才培養模式,不斷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今后需要進一步完善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定向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專業人才的素養。
一、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定向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的學校人才培養中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人才培養難以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導致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機械電子工程專業作為一個對實踐要求比較高的專業而言,其專業課程設置并不合理。機械電子工程專業雖然正在逐漸實現定向人才培養模式,但是這一模式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定向人才培養模式重視不足
定向人才培養模式是針對當前社會發展對于人才需要提出的,同時也是提升學校人才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但是由于定向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時間比較短,學校對于這一模式并不十分重視,一些實際的工作并沒有得到有效地落實。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定向人才培養的效果。
(二)定向人才培養缺少市場調查
定向人才培養是結合當前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制定出來的人才培養模式,但是大多數高校的機械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中缺少對市場本文由收集整理的調查,所開設的專業內容還是與當前的社會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學校僅僅調查了當前一階段機械電子工程行業對于人才的需要,忽視了將來一段時間內容人才的發展需要,這并不利于人才的發展和機械電子工程行業的發展。
(三)定向人才培養教師素質有待于提高
定向人才培養對于機械工程專業的教師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是教師由于受到以往的教學模式的影響,在定向人才培養中還需要進行相對完善的教學。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過于重視理論講解,對于一些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另外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對于學生的指導并不完善,很多教師都忽視了對學生的實踐課程指導,導致學生的實踐效果不理想,難以滿足定向人才培養的要求。
二、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定向人才培養建議
隨著社會的發展對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的人才素質要求逐漸提高,雖然一些學校實現了定向人才培養模式,但是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定向人才培養模式并不十分完善,高校需要進一步完善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定向人才培養模式,更好地提高人才素質。
(一)加強市場調查
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定向人才培養需要及時全面了解市場經濟發展中對于這一人才的需要,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全面的人才,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機械電子工程定向人才培養是面向整個行業需要,不僅僅需要了解這一行業當前的發展狀況,同時還需要了解企業將來的發展前景。只有做好這些市場調查,才能對人才培養提出合理的模式,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需要。
(二)完善畢業生跟蹤調查機制
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對于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比較高,但是當前人才培養中并沒有充分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導致很多學生難以適應工作的需要。今后需要健全畢業生的跟蹤調查機制,對已經就業的學生進行調查,將企業對于學生的評價和就業學生的信息反饋作為一個考察本專業人才培養效果的標準。根據這些調查信息不斷完善和調整這些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及時發現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并作出合理的調整才能夠更好地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這不僅僅是適應企業發展需要的選擇,同時也是提高學校人才培養水平的選擇。
(三)建立與企業長期合作的機制
學校人才的培養與企業的發展以及企業的需要息息相關,機械電子工程專業人才定向培養模式需要進一步完善企業和學校的合作機制,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定向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學校可以定期組織一些活動,加強學生和企業之間的交流,比如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到企業中實習或者是參觀學習,另外企業員工也可以到學校進修學習,這樣可以更好地使學生了解到企業所需要的人才,不斷完善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
(四)提高教師專業素質
作為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定向人才培養的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一方面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更好地進行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的教學。另一方面教師也需要不斷向企業學習,了解企業發展所需的人才,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完善教學和培養模式,提高學生的素質。
關鍵詞:郵政企業;訂單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管理
中圖分類號:F61 文獻標識碼:A
自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公司化運營以來,激烈的市場競爭和不斷推進的郵政儲匯、速遞物流專業化改革,對基層員工隊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從郵政企業人員素質現狀看,全國近80萬從業人員中,高中及以下學歷的員工占到50%,各省縣級及以下郵政基層崗位,特別是邊遠地區,高素質、高技能專門人才短缺,企業接收的普通高等院校畢業生存在著下不去、留不住、專業不對口或操作技能欠缺等問題。2004年,福建省郵政局根據當地急需高素質基層人才,特別是針對山區縣本科生留不住的現狀,提出與石家莊郵電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合作進行定向培養的意向;同年教育部首次提出將“訂單式培養”作為全國高職教育發展方向。學院在企業需求的推動和教育部精神的指導下,率先與福建省郵政企業合作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試點工作,探索“招生即招工,畢業即就業”的人才培養模式;2005年學院又將訂單招生培養試點工作推進到吉林省。為將訂單范圍推向全國,學院本著邊研究邊實踐、先試點再推廣的原則,積極探索面向郵政企業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
1 明確訂單人才培養的內涵,確定訂單人才培養模式
“訂單”的原意即訂購貨物的合同、單據。其中,訂的內涵包括訂產品數量、訂產品規格、訂產品質量、訂交貨日期等。訂單是以契約的形式來確立經濟活動中供需主體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并借以鞏固和保持他們之間經濟關系的連續性。訂單人才培養是訂單經濟的一種借用,是企業與學校簽訂用人協議,學校根據用人單位提出的人才培養規格進行人才培養的方式,其實質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與企業用人需求之間有效對接的一種教育方式,是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一種具體模式。
據此,學院確定了郵政企業訂單人才培養模式的含義,即訂單式人才培養是學院根據目前郵政企業對基層高技能專門人才的需求“量身定做”的人才培養機制。其內涵是:學校、郵政企業、地方招生主管部門共同確定、落實訂單招生計劃;學院會同用人企業擇優錄取考生;企業、學院、考生三方簽訂培養就業協議;學院實施訂單培養,用人企業參與培養全過程,企業為合格的訂單畢業生安排就業。
在訂單模式的選擇上,學院課題組認真分析了理論界教育專家的觀點,將其確定為“訂單模式+校企全面合作模式”,即該模式是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和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的有機結合,既有訂單模式中明確的訂單概念,又有校企全方位合作提供教學資源、共建實訓環境、共同育人的特點。同時,該模式與培訓不同,它是將企業需求和高職教育有機結合,學生崗位技能訓練和職業持續發展能力并重的人才培養模式。
該模式架構可表述為:一個平臺,兩個并重,三大支撐,全過程合作,持續性培養,動態質量優化。一個平臺,即訂單式人才培養建立在校企合作、資源共建共享的平臺上;兩個并重,即企業現實需求和高職教育規律并重,學生崗位技能訓練和職業持續發展能力并重;三大支撐,即校企共建的師資隊伍支撐、實訓環境支撐、教學內容支撐;全過程合作,即校企全過程合作進行訂單人才培養,包括從招生、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到質量監控和效果評價,持續性培養,即學生在校期間培養和畢業后的回爐培訓;動態質量優化,即通過人才培養方案實施過程中及實施后的各種信息反饋,及時調整優化培養方案,保證人才培養質量。郵政企業訂單人才培養模式架構見圖1。
2 綜合分析各院校訂單類型,確立招生訂單方式
原材料質量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產品質量,訂單招生質量同樣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由于各地生源質量不同、各地郵政企業人才需求數量的差異以及招生制度較強的政策性,把好入口關、提高生源質量則成為學校努力的重要環節。
目前訂單類型根據企業下訂單的時間主要分為招生訂單、兩年訂單和一年訂單。招生訂單的核心是企業提前提出訂單需求計劃,學校通過招生主管部門同意落實后,在招生時向社會公布訂單計劃,學校按照教育部相關規定錄取考生(訂單生),并于學生入學后安排簽訂校企生三方協議;兩年訂單則是企業每年向學校提出訂單生計劃,學校向在校學生公布并組織安排企業到學校進行面試,根據企業與學生達成的意向簽訂三方協議,此類訂單生為在校學習一年,即將升入二年級的學生;一年訂單與兩年訂單的區別僅在于此類訂單生為在校已學習兩年,即將升入三年級的學生。
招生訂單與兩年訂單、一年訂單相比,雖然企業訂單時間延長,但優勢突出,主要表現在:對學生而言,招生前便知道自己的身份,學習目標更明確,沒有就業壓力,三年的學習也更安心,有利于提高學習質量;對企業而言,訂單培養貫穿大學三年,有利于企業全方位參與,培養學生較強的行業歸屬感、企業所需專業技能及綜合素質;對學校而言,有利于三年中系統的教學安排,兼顧企業崗位技能需求和學生基礎知識的培養,有利于學生職業持續發展能力的形成。
基于以上分析,學院自2004年與福建省郵政企業合作建立訂單培養試點以來,就不斷踐行招生訂單方式,目前學院已與19個省郵政企業開展了招生訂單合作,從而形成“招生即招工,畢業即就業”的人才培養方式。學院還與各省招生部門及郵政企業合作,采取面試方式招收訂單生,即學生通過郵政企業面試后才能填報志愿。目前已有9個省采取面試方式招生,該方式非常有利于學生和企業的雙向選擇。
3 基于企業需求和教育規律,確定訂單人才培養規格
人才訂單的根本是訂特色、訂質量,而這又取決于人才培養規格和質量標準的制定。企業對人才訂單的規格和質量無法描述得非常清晰,只能提出大致標準,如學歷要求、崗位操作技能要求、學生畢業成績要求等。因此,如何把企業的需求標準轉化為教育環節的標準(即人才培養方案),使之既具有較強的企業需求針對性,又具有保證學生持續發展的前瞻性,成為實施訂單式培養的關鍵和難點。這就要求校企雙方必須通力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
鑒于此,學院實施了專業建設負責人制度,成立了由企業領導和技術專家組成的專業建設咨詢委員會,共同研究制定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專業建設負責人主要從高職教育規律出發,根據企業的用人需求標準,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設計課程體系,并將具體措施分解到3個學年。企業領導包括企業業務部門的中高層領導和人力資源主管領導,他們非常熟悉企業的發展方向和用人標準,主要從宏觀層面指導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企業技術專家熟悉行業技術標準,能夠準確把握本專業人才所需的核心技能、知識和素質,主要參與核心崗位描述、職業能力素質分析、典型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分析等。總之,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過程中,學院
是主體,側重如何將企業需求與教育規律有機結合的層面上,企業則側重與企業崗位直接相關的技術標準、工作任務、工作流程方面。合作中,校企雙方通過會議研討、電話咨詢、專家拜訪等形式,不斷反饋、修改完成。
4 建立校企長效合作機制,確保企業參與人才培養
根據“訂單”約定,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是合作互利的關系。為使培養的人才真正符合訂單企業要求,保證企業用人的質量規格,企業應全方位、深層次地參與人才培養過程,不僅要參與培養方案的制定,還要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實施的全過程,同時充分利用現有條件,投人相應的人力、財力、物力,提供相應的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和資源。
但就目前社會上大多數校企合作的情況而言,從企業角度出發積極主動合作的熱情不是很高。訂單培養合作往往是在大量搜尋過程中的一種“偶遇”,而且連續性不高,難以形成一種長效機制。因此,為保證校企合作的連續性,必須從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人手。為此,學院經過多年的努力,按照“樹立主動服務企業的理念一認真分析自身的資源優勢一密切關注企業需求一積極尋找合作機會一全方位服務企業~贏得企業支持”的思路,與郵政形成了校企互利共贏的合作關系。企業把學院當作其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給予大力支持,并積極參與人才培養的主要環節。
4.1實習實訓環境建設
郵政企業參與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直接參與,包括直接向學院提供實訓設備,提供技術人員與學院一起對企業各種業務應用系統進行改造。并向日校移植,提供校外生產實習和畢業頂崗實習基地等;另一種是間接參與,包括企業新業務培訓系統在學院搭建,實現校企共用等。
4.2課程和教材建設
企業參與建設的方式靈括多樣,包括培訓課程和職業技能鑒定課程以及科研項目向教學轉化,學院直接使用企業編寫的培訓教材或職鑒教材,校企分工編寫教材,學院教師參與職鑒教材的編寫,企業提供業務信息和資料等方式。
4.3訂單生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方面
企業直接參與一些課程特別是實踐課程的授課;配合學院訂單生生產實習、畢業頂崗實習和暑期實習,提供實習場所和指導教師,并參與實綱的制定等;通過企業領導和優秀員工專題講座、企業勞模班學員擔任學生兼職輔導員等方式參與學生的企業文化和職業道德教育;通過建立企業獎學金制度、訂單生假期見面座談制度等鼓勵學生積極進取。
5 建立人才培養管理機制,確保人才培養效果
人才培養與一般產品的生產加工存在較大差異。普通產品生產只需投入相同的原材料,以相同的工藝流程,按照事先規定的質量標準進行生產加工,即可生產出相同的產品,其過程控制相對容易。人才培養卻存在一些特殊性,包括學生個體差異形成最終的質量差異性,以及教育周期滯后性與企業生產技術更新及用人標準變化形成的質量標準的非固定性。因此,保證訂單實施過程中各環節的質量,是人才培養的又一個關鍵和難點。鑒于此,學院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人手創建管理機制。
5.1操作流程
建立完整的訂單人才培養工作流程(見圖2),從訂單人才需求調研、計劃落實、訂單宣傳、訂單生面試、招生錄取、協議簽訂,到人才培養過程的管理、學生就業、畢業生跟蹤調查,每一環節都有時間要求、操作內容和操作方式。
5.2管理體系
學院成立了包括院級訂單人才培養工作領導小組、訂單人才培養工作辦公室、各系部訂單人才培養工作小組三級機構,各級機構進行職責分工,共同完成對訂單生的管理。
5.3制度保障上
學院制訂和出臺了一系列管理文件,包括關于專業建設負責人任職條件、工作職責和考核的實施意見;關于各專業人才需求調研的指導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訂單生培養管理的實施意見;關于設置郵政企業訂單生中層干部兼職輔導員的意見;關于訂單生必須進行郵政營業員和郵政儲匯員職業資格考試的規定;訂單生每個暑假期間都要到郵政企業進行實習的規定等。
5.4質量監控
學院研究設計了訂單生培養質量監控表,在招生、新生入學、每月、每學期、每個寒暑假、每學年、第五六學期、畢業后等重點環節設計了監控重點,以及學院監控和企業監控內容的分工。
5.5評價和反饋機制
一是設計訂單生評價主體及評價內容體系表。評價主體包括學生、學院、企業;評價內容包括學生在校學習和綜合素質表現情況、學生畢業后的自我滿意度情況、企業對畢業生的稱職情況評價等,每項內容設有評價方式、評價時間、組織及分工機構。二是建立了反饋機制,反饋途徑包括培養方案實施過程中反饋和實施后反饋,并以此制定了反饋意見的落實方式和措施,包括訂單生的后續培養方案。
6 訂單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效果
學院訂單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得到了郵政集團公司的高度重視,2008年學院的訂單式人才培養被納入中國郵政人力資源開發的“全員素質提升計劃”,要求在2010年以前實現平均每年為每個縣郵政企業輸送至少1名訂單式專門人才的目標。經過幾年的不斷探索與實踐,學院訂單生的規模逐漸擴大,從2004年面向福建省首次招收57名訂單生,發展到2011年的630名;2004~2011年,累計招收訂單生3 206名,已有五屆1236名訂單生走向郵政企業的各個基層崗位;訂單省份擴展到19個省郵政公司、7個省郵政儲蓄分行、4個省郵政速遞物流公司。2011年又有幾家省速遞物流公司和學院磋商2012年訂單招生相關事宜。
訂單培養最終實現學生、企業、學院、社會多方受益。
6.1學生受益
“招生即就業”的訂單模式減少了學生的就業壓力,激發了社會考生的專業志愿熱情,有利于職業生涯的發展。
6.2企業受益
訂單培養針對性強,學生所學知識、技能與實際崗位要求完全對接,畢業實習期間就能獨立頂崗工作,不僅減少了企業崗前培訓成本,而且縮短了入職員工試用期限。同時,由于訂單培養模式企業參與度深,培養了訂單生對企業的認同感和忠誠度,減少了基層企業人才流失現象。全部訂單到基層的做法,更是解決郵政基層企業、邊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高技能人才短缺問題的有效途徑。
6.3學院受益
訂單培養密切了校企合作,增強了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深度,提高了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通過訂單的示范效應,帶動了相關專業畢業生在郵政企業的就業,提高了學院的社會辦學聲譽。
【摘要】
研究了反相液相色譜中負峰現象及產生的原理,應用計量置換作用原理解釋了樣品在色譜柱中的計量置換保留行為;應用負峰法測試了甲基脂肪酮各組分的含量。本研究采用agilent c18色譜柱(150 mm×4.6 mm, 5 μm), 流動相為v(甲醇)∶v(水, 含0.01 mmol/l磺基水楊酸)=60∶40, 紫外檢測器(λsig=310 nm, λref=275 nm)。 本方法簡便,線性相關系數r均大于0.9993; 甲基酮的定量下限為0.041 μg; 相對標準偏差為0.52%~0.80%。
【關鍵詞】 反相高效液相色譜; 負峰法; 計量置換; 甲基酮
abstract the phenomenon of negative peaks ultraviolet detection (uv) was reported and the principle was explained. in liquid chromatography, solute molecules in the mobile phase undergo many successive adsorptions and desorptions. it was proved that there was a relationship called stoichiometric displacement. the stoichiometric displacement retention behavior of samples in the column was explained using the theory. based on the theory, the content of each component in the mixed ketones was detected. from the study, uv detector can be used to detect the sample without uv absorbance. as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liquid chromatography separation was performed on agilent c18 column with methanolwater (60∶40, v/v) and sulfosalicyclic acid concentration of 0.01 mmol/l as mobile phase and with uv detection (λsig=310 nm, λref=275 nm ). the method was simple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ere above 0.9993. the limit of quantitative detection was 0.041 μg for methyl ketones and their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 were between 0.5% and 0.8%.
keywords reversed 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negative peak; stoichiometric displacement; methyl ketones
1 引 言
反相液相色譜中負峰測定法是一種間接光度檢測方法,廣泛應用于離子色譜和毛細管電泳中,檢測對象基本是離子型化合物[1~5],對于其作用機理也有相關解釋[3~5]。而由于缺乏合理的理論解釋,間接光度反相液相色譜未得到很好的應用。色譜計量置換機理[6]即一個溶質分子被吸附劑吸附的同時,必伴隨著一定計量數目的溶劑分子離開溶質分子與吸附劑的界面而返回到溶液中。這個理論很好地解釋了間接光度反相液相色譜測定中出現的負峰現象。若應用紫外檢測器,樣品分子是無紫外吸收或弱紫外吸收的分子,流動相含有紫外吸收分子,則在色譜分離過程中樣品分子與固定相上吸附的紫外吸收分子發生置換使其返回到流動相中,相應譜帶的紫外吸收分子濃度降低,檢測器檢測出負峰(即弱吸收峰)信號。因此,負峰法使紫外檢測器可應用于無紫外吸收或弱紫外吸收的物質的分析測定。醛酮分子在紫外區有很微弱的吸收,用紫外檢測器一般很難直接測定。通常,醛酮的測定需利用氨化還原反應在其還原端接上有紫外吸收的基團,例如2,4二硝基苯肼衍生測定法[7,8]。若能借鑒色譜中的計量置換機理,采用間接光度技術直接測定醛酮,則可消除衍生化操作帶來的麻煩和誤差。 文獻 [9]應用負峰測定法測定乙酸酯,文獻[5]報道了間接光度色譜法,但用計量置換機理解釋反相液相色譜溶質溶劑作用關系,及負峰法測定酮類物質尚未見報道。
本實驗在流動相中加入吸光物質作為本底試劑,用負峰法測定甲基脂肪酮類化合物,系統研究了色譜分析條件。本實驗用計量置換作用機理解釋了反相液相色譜測定中出現的負峰現象。研究表明,在液相色譜分析時紫外檢測器也可用于無紫外吸收物質的測定。
2 實驗部分
2.1 儀器與試劑
hp 1100液相色譜儀(美國惠普公司),配dad二極管陣列檢測器、hp chemstation化學工作站、agilent c18色譜柱(150 mm×4.6 mm, 5 μm)。
甲醇(色譜純,fisher scientific公司); 丙酮(天津市富于精細化工有限公司); 丁酮(天津化學試劑六廠); 甲基異丙基甲酮(上海試劑一廠); 甲基異丁基甲酮、 對苯二酚(西安化學試劑廠); 水楊酸(新中化學廠); 磺基水楊酸(廣州化學試劑廠); n,n二甲基乙酰胺(成都市聯合化工試劑研究所), 上述試劑均為分析純, 實驗用水為二次蒸餾水。
2.2 實驗方法
用含確定量本底試劑的流動相平衡儀器至基線平直,在選定色譜條件下,對樣品進行分析。
3 結果與討論
3.1 流動相的選擇
實驗中采用二元流動相,向流動相中加入適量的本底試劑,在流動相中甲醇與本底試劑水溶液的體積比分別為70∶30, 60∶40, 50∶50, 40∶60和30∶70,對甲基酮系列樣品混合溶液進行測定。實驗表明,當v(甲醇)∶v(本底試劑水溶液)=60∶40時,各組分能達到很好地分離,而且分析時間短。因此本實驗采用v(甲醇)∶v(本底試劑水溶液)=60∶40為流動相進行樣品測定。
3.2 本底試劑的選擇
基于本底試劑的化學性質和極性,本實驗考察了對苯二酚、水楊酸、磺基水楊酸、n,n二甲基甲酰胺作為本底試劑時,甲基酮的檢出限和儀器平衡時間。磺基水楊酸的極性較強,平衡時間短,而且檢出限低,結果如表1所示。本實驗最終以磺基水楊酸為本底試劑。表1 本底試劑與平衡時間和最低檢測量的關系(略)
3.3 負峰產生機理及檢測波長的選擇
實驗向流動相中加入磺基水楊酸作為強紫外吸收的本底試劑,用這種流動相平衡儀器至基線平直。因為待分析樣品甲基脂肪酮是弱紫外吸收物質,所以當樣品進樣后,甲基酮分子把原來吸附在固定相上的部分流動相分子(包括甲醇、水和加入的本底試劑分子)置換出來,使得固定相上對應甲基酮分子譜帶的磺基水楊酸濃度低于其它分子譜帶。由于此方法檢測的吸光度為磺基水楊酸濃度變化的凈吸光度,因此流出色譜柱經過檢測器時測得比基線小的吸光度,紫外檢測器檢測出負峰信號。
本實驗以甲基酮的吸收波長275 nm作為參比波長,改變檢測波長對樣品進行測定。實驗發現,基線噪音和信噪比隨檢測波長而變化,噪音小,信噪比大,檢測靈敏度高。
如圖1和圖2所示,檢測波長高于260 nm噪音較小且無明顯變化;310 nm時信噪比最大。實驗選擇的本底試劑為磺基水楊酸,經測定其最大吸收波長為296 nm,而樣品的最大吸收波長在275 nm附近。如果選擇檢測波長為296 nm,樣品信號峰最大,但噪音略大,則信噪比較小。由于實驗測定的是本底試劑吸光度的減少值,磺基水楊酸最大吸收波長296 nm靠近樣品的最大吸收波長,而310 nm距其相對較遠,所以檢測波長為310 nm時,δa較296 nm時略大,信噪比也較大。因此實驗選擇310 nm為檢測波長。此時噪音小,信噪比大,靈敏度高。
3.4 本底試劑濃度的選擇
將本底物質加入流動相中,會使得基線噪音增大,所以選擇本底試劑的濃度應盡可能低;但如果其濃度太低,將降低檢測的靈敏度。本實驗分別配制本底試劑濃度0.005,0.01,0.02和0.05 mmol/l的流動相,平衡儀器至基線平直,進行實驗。由圖3所示,基線噪音隨本底物質濃度變化較大,且當本底物質濃度為0.01 mmol/l時,噪音最小,最小檢測量最低。所以,確定流動相中所加的磺基水楊酸的濃度為0.01 mmol/l。
3.5 甲基酮系列分離
準確量取丙酮、丁酮、甲基異丙基甲酮和甲基異丁基甲酮各100 μl于10 ml容量瓶中,用本底試劑濃度為0.01 mmol/l的流動相作為溶劑加至刻度,搖勻。取10 μl此甲基酮混合溶液進樣進行色譜分離(圖4),分離結果良好,以上各物質的分離度均大于1.5,峰形良好。
3.6 線性關系、精密度和檢出限
峰面積和進樣量成正比,是色譜定量分析的依據。本方法是根據色譜過程樣品組分對本底試劑的置換作用建立的,測定的是負峰,為考察負峰面積與進樣量間的關系,在本文選定的色譜條件下,取上述甲基酮溶液分別進樣2,4,6,8和10 μl。將所測得的峰面積與對應酮的絕對量進行線性回歸,丙酮、丁酮、甲基異丙基甲酮、甲基異丁基甲酮的峰面積a與其絕對進樣量x的工作曲線分別為: a=226.19x-123.62, a=230.24x-98.855, a=218.65x-110.01, a=179.63x -45.128,線性相關系數r分別為0.9993,0.9995,0.9997,0.9996。 因此,此方法可以準確進行定量分析。
準確吸取10 μl上述甲基酮溶液進行平行測定,結果見表2。采用逐步稀釋測定信噪比為3∶1時,甲基酮的定量下限為0.041 μg。表2 混合樣品測定結果(略)
4 結 論
色譜負峰測定法反映了物質在色譜分離過程中存在一定的計量置換作用,從實驗上支持了計量置換理論;從研究所采用的技術可見,用hplc紫外檢測器可用于測定無紫外吸收的物質,擴大了紫外檢測器的應用范圍;分析中直接檢測的是加入的本底試劑的吸光度減少值,因此,只要能確定待測物質與加入物質的計量關系,即可在沒用標準樣品的情況下定量分析樣品。
【 參考 文獻 】
1 yuan cheng(袁 成), wang jingxiang(王景祥), liang zhu(梁 竹), xin naijun(辛乃軍). chinese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色譜), 1998, 16(5):445~447
2 hu yuling(胡玉玲), da shilu(達世祿), feng yuqi(馮鈺锜), zhang qinghe(張慶合). chinese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色譜), 1999, 17(3): 271~274
3 collet j, gareil p. journal of chromatogr. a, 1995, 716(12): 115~122
4 steiner f, beck w, engelhardt h. j. chromatogr. a, 1996, 738(1): 11~23
5 xiong x, li s f y. j. chromatogr. a, 1998, 822(1): 125~136
6 geng x d, regnier, fred e.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2003, 21(2): 181~188
7 wei xiaobing(魏曉兵), fan guoliang(范國樑), song wei(宋 威), song chonglin(宋崇林), zhou weiyi(周維義), zhang zhongrong(張仲榮). chinese j. anal. chem.(分析化學), 2005, 33(6): 781~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