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人生的境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么?不在于你獲得了多少,而在于你的內心是否有滿足感和幸福感。過一種寧靜簡單、舒適自在的生活,讓心靈獲得愉悅,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生活越簡單,離這樣的境界越近。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晚年號“六一居士”。他所謂“六一”是:“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宦海沉浮,看透了人間冷暖之后,歐陽修深切體會到人需要返璞歸真,回到最簡單的狀態。物質越是簡單,精神世界越是豐盈遼闊。這樣的狀態,是人生的最佳狀態,刪繁就簡,摒棄了所有負累,只剩下簡單。這樣的人生就如同一幅寫意山水畫,寥寥幾筆,境界全出,韻味無窮。
美國作家、哲學家梭羅,是19世紀非常有世界影響力人物。梭羅為了自己的信仰,28歲時來到瓦爾登湖畔,建了一個小木屋住了下來。他在那里住了兩年,過著勞動與學習的生活,并在此后根據自己在瓦爾登湖的生活觀察與思考,整理并發表了兩本著作。隱居瓦爾登湖期間,梭羅在湖水、森林、月光、鳥鳴的世界里,靜靜地思索著人類應該有的生存狀態。他說,多余的財富只能換取奢靡的生活,而心靈的必需品是無需用錢購買的。他倡導一種簡樸的生活方式,隱居期間,一張床、一張木桌、三只凳子,就是他的全部財富。后來,梭羅結束了離群索居的生活,回到原來的村落,仍然保持著自己簡樸的生活風格。梭羅詩意地棲居在這個世界上,因為生活簡單,所以才能夠騰出時間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
美國著名作家斯蒂芬·金在寫作的時候,只需要一張小桌子、一盞臺燈、一些稿紙或者一臺電腦,別的都不需要了。這種“小桌子理論”讓他很受益,因為簡單,他靈感不斷,文思泉涌。有一段時間,他嘗試換了一張大桌子,還是胡桃木材質的,可是在這張桌子上,他的注意力會被桌子上的小玩意吸引,靈感也跑掉了,只好放棄。因為簡單,所以不會被迷惑,更能專注自己的心靈世界。
歲月飛逝,時光流轉。不知何時起,這種思想境界變得越來越模糊??吹揭晃粚<艺f過,當教師有三種境界,做校長的必須明白。
第一種是職業境界,在這個層次上,追求報酬,追求待遇。
第二種境界是專業境界,就是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追求成就,希望得到社會的認同,要榮譽,要證書。
第三種境界是事業境界,即把教育當成為社會為人類謀福利的一項事業,講奉獻,不怕多干,無所求,無所欲,這是教育人生的最高境界。
其實,在現實當中,我們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每個教育人的人生境界。
從年齡和成長過程來看,年輕時每個人在創業階段,要成家、要立業,必然要關心報酬的多少,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思想的成熟以及職稱評聘等方面的要求,要使自己的專業水平達到一定層次,并被社會認可,追求榮譽,追求證書,無可厚非。而真正進入事業境界的人生,就在四十歲以上,或是事業有成,或懂得了舍得。達到這種境界的教育人似乎并不多。有些人干到老了,也還為柴米油鹽斤斤計較。但還是有一部分老師達到了這種境界,不為報酬而嘮叨,不計名利而奔波,能夠恬淡從容地生活,成為學生和社會的楷模。
從性格和思維方式來看,并不是所有的教育人都要經歷這三個階段的遞進,還是有一部分年輕的老師在工作中從不計較或很少計較個人的得失,在工作中勤于動腦、樂于奉獻,干多干少毫無怨言,天天能見到他們快樂的樣子,這是一種修養,是一種高尚的境界。天長日久,在這種平凡的勞動中,見證了他們的不平凡,成績終歸會有。人生的得與失,全在心念之中,物質財富,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唯有留給后來人的念想,方可長久。
主題詞:職業教育; 人生自由;境界價值
職業教育承載著國家社會勞動者的塑造,作為社會勞動者的個體人,社會生存規律最關鍵的是自主生存的路,社會職業工作的勞動者,需要理性協作的做人,嚴謹有序的做事。每個人面對社會職業的要求,要成為人生自由的勞動者,自主生存的狀態,不是天生天賦的,而是在后天成長過程中學習磨礪凝聚形成的。而我們現實的年青一代,他們生存環境是信息發達,經濟活躍,物質豐實,家庭溺愛的環境,任性而為已成習慣,寄生享受已成自然,做人做事的成長淡弱無關,崇尚追求無拘無束的自由。職業教育面臨的就是這樣一個需要與現實的兩難境地。作為職業教育工作者該如何引導學生正確的對待自主生存的人生自由呢?
筆者作為一名中職教師面對學生人生自由的問題,做了一個探討和嘗試,在從事專業教學的過程中,向學生傳遞和剖析了人生自由的思考,話題就是著名的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詩歌“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學生對詩歌的答復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寶貴,追求愛情要付出很多所以價格很高,如果不能自由自在的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社會生活,那人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所以干脆什么都不要了。針對學生的理解回答,我認為是對的,因為學生是站在自身生活閱歷的基礎上來認識的,理解沒有錯,但是,對人生自由的認識境界是有限的,對人生自由的價值理解是膚淺的。
“生命誠可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寶貴的認識是對的。但這只是對人的生命自然屬性的認識。俗語講:“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世間萬物的存在都有自身的自然規律,生老病死是物質存在的自然現象,新老更替、新陳代謝是物質生存的自然法則,人的生命也不能例外,所以生命存在只有一次,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獨立生存應該自我認同的,需多多珍惜愛護。但是,人的生命不僅限于自然屬性。因為,人的生命物質需要維護,而維護需要的物質條件不是一個人能創造滿足的,諸如:衣食住行,柴米油鹽等。這些需要眾多個體人的勞動創造來滿足的。眾多個體人勞動創造的物質財富,在需求和交換活動中形成人類特有的社會屬性。人的生命因社會屬性而成為具有價值的物質體,即一個人能為其他人的社會需求做出較大的貢獻,那么他的生命就體現出社會價值的意義,生命價值高就是人類社會最寶貴的生命體。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獨立生存應該共同認同的,需多多崇尚尊重?!吧\可貴”,生命是物質體,自然的限制,社會的價值,都表達著生命的寶貴。對于生命的自然屬性,我們只能無奈的嘆息,因為自然規律的制約,生命物質的存在終結;對于生命的社會屬性,我們卻要崇敬的惋惜,因為社會規范的塑造,需要生命價值的存在延續。珍惜生命就是奠定自立生存的物質基礎,崇敬生命就是自立社會的價值貢獻。
“愛情價更高”,愛情要追求,所以價更高。異性的結合可以創造新的生命,這是自然物質延續的規律,人類生存繁衍也不例外。但是,作為個體人來講,追求異性的愛情也具有自然與社會兩種屬性。自然屬性體現為異性個體兩情相悅,相濡以沫,連理開枝。兩個異性生命體的愛慕,以至結合,最終的目的是相互支撐,寄托情感,抵御生存壓力,延繁新的生命體。也就是說兩性之間的愛情不僅是物質的需求,還有精神的需求。個體需求范圍的擴張,導致壓力增大。所以,愛情價更高。社會屬性則體現為異性個體的社會地位、權勢和背景的比較,形成以異情的面紗,去權衡利益的得失。“門當戶對”是社會屬性制約愛情的精神安慰,要沖破這種社會市俗的精神安慰,要經歷數不清的感情磨礪,以至于要付出寶貴生命作為代價,比如:國內千古絕唱的愛情典故――梁山伯與祝英臺;國外家喻凄美的愛情典范――羅密歐與朱莉葉?!皭矍閮r更高”,愛情是人類美好的兩性眷戀,自然的結合,社會的契合,是我們人類愛情的理想。對于自然屬性,異性自由相吸,兩情自主相融,實現生命的升華和繁衍;對于社會屬性,志同道合相攜,比翼雙飛相伴,體現人世的溫馨和繁華。追求愛情。享受愛情,是人類生命流傳的精神寄托,也是人類社會昌盛的理想期待。
“若為自由故”,什么是自由?對于個體人來講,就是自主的生存生活;對于群體人來講,就是平等的生存生活。也就是說,人類生存的自由,是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制約影響的。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有其自身的存在模式:如一年四季、風雨雷電、地震海嘯等。個體人要在這樣的自然存在模式條件下生活,有選擇適應生存環境的自由。因為,個體人生存要抵御自然環境侵害,規避危險,他自主的選擇適應生存環境,沒有外力的強制和干擾作用。所以,個體人對自然環境的需求選擇是自由的。人類生存的社會環境也有其自身的存在模式,但又有內外之分:如城市鄉村、喧囂寧靜、富庶貧瘠等是社會外在的存在模式;而和平安寧、平等和諧、溫馨融洽等是社會內在的模式。個體人選擇自由的社會環境模式是社會內在的模式。因為,在人類社會,自由既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也是一個實際的標桿。說抽象,自由是個體人在社會生活中的自我感受和感覺;說實際,自由是個體人在社會生活中的行為總結和評價。所以,個體人的社會環境自由,主要取決于社會內在的個體人平等的人格尊嚴?!叭魹樽杂晒省?,自由是人類生存向往和追求的理想環境,自然環境的變化,社會環境的變遷,都不能磨滅人類對理想環境的孜孜期盼。對于自然環境,不懈的探索適應,改造抗爭;對于社會環境,努力的變革協調,營建和諧。崇尚自由,贊美自由,是人類與自然同生共存的理念,也是個體人與人類社會相依互伴的愿望。
【關鍵詞】馮友蘭;人生境界說;中國夢
馮先生完成《新原人》的著述于民國三十一年三月,寫在新理學、新事論之后,被稱為“繼新理學”。被馮先生稱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可見《新原人》在貞元六書中的地位。馮先生的人生境界說與今天中國人追尋中國夢有共同之處。實現人生境界的提升需要“覺解”和“行動”,同樣中國夢的實現同樣需要實干,正如所說的,“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因此,研究人生境界,對于中國夢的實現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一、自然境界:順習順才是踐行中國夢的第一境界
馮先生在《新原人》中對自然境界中人的特征進行了這樣描述:“在此種境界底人,其行為是順才或順習底”。處于自然境界中的人具有“才”與“習”的共同屬性。習者,人之社會屬性是也,就是指個人的習慣和社會習俗。才者,人之自然屬性是也,就是指個人自然天性。此所謂順才而行,“行乎其所不得而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遵循人的生理的自然要求而行事,順其自然,水到渠成,以致人盡其才;順習而動,循規蹈矩,即不自覺的按照傳統照章辦事。對此,馮先生用古詩“鑿井而飲,耕田而食,不識不知,順帝之則”來描述處于自然境界中的人的心理狀態?!暗壑畡t”可以是天然界的法則,也可以是社會中人的各種行為的法則。這些法則人都遵奉之。但是,人這種遵奉高于動物之處在于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不是完全不識不知,而是“于鑿井耕田時,他亦自覺他是在鑿井耕田?!辈贿^此時覺解是懵懂的,是不識不知的。在馮先生看來,“有此種境界的人,并不限于在所謂原始社會的人”,就是在高度現代化的今天,此種境界者頗多。雖然他不是“日出而作,日入而食”,“鑿井而飲,耕田而食”,但他卻亦是“不識不知,順帝之人”。同時,“有此種境界的人,并不限于只能作價值甚底的事的人?!痹趯W問藝術方面,能創作的人,在道德方面能做“驚天地,泣鬼神”的事的人,往往也是“行乎其所不得而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莫知其然而然”。這種境界仍然是自然境界。這種境界中的人,其自然屬性是第一屬性,首先應該滿足的衣食住行,這是作為人的最起碼的自然需求,任何社會都應該尊重人的基本需求,順應人自然需求和人性的發展,滿足人的順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自然境界中作為社會一分子,其本質屬性應該是社會屬性,這種社會屬性在自然境界中的表現就是“順習而為”,照章辦事。正如馮先生所說“一社會內之人,必按照其所屬于之社會所依照之理所規定之基本底規律以行動,以維持其社會之存在?!弊裾卵瓝亲鍪伦鋈说幕A,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中國夢從根本上說也是個人夢之集合與超越,中國夢的實現同樣離不開個人夢的實現,個人夢的實現必將最終推動中國夢的最終實現。因此每個人個人夢的實現都在體現著“順習順才”的自然境界。身處自然境界中,作為社會個人,能力各異。但是追逐個人夢卻是我們整個社會賦予個體的權力。因此對處于自然境界的人,應首先滿足個人夢得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前提,使個人能夠追夢,社會能夠做到人盡其才,從而保證“順才”的社會物質條件,這也是體現對自然境界中人的自然屬性的尊重。從當前社會現實看,國家和社會要主動回應與解決經濟發展社會發展所出現的實際問題,尤其是人們日益關注的房價、就業、醫改、兒童教育、養老、環境污染、食品安全等等問題,這些問題都屬于人生境界中的關于人的自然屬性的問題,也是我們國家與社會發展過程中必然面對的問題,更是跟老百姓的利益、生存與發展密不可分的問題,是廣大民眾的最基礎的需求,也是處于自然境界的人的自然表達和合理要求。所以,對于民眾的自然要求,國家和社會不僅要予以尊重,而且還要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解決這些問題,這是以人為本的基本要求,也是國家夢確保個人夢實現的前提。但是踐行中國夢僅僅是“順才”還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順習”。順習固然要吸取傳統道德與傳統文化賦予國家的優良習俗,而且還須要在社會發展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廢除“舊法”,創立“新法”,完善各項法律法規,讓民眾有法可遵,有習可順,為民眾創造一個順習順才的優良環境。在這種優良的環境下,個人夢與國家夢相互激蕩,共同前進,共同發展、變化。國家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們在變化,這一切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作為個體必然去面對,適應,在變化中尋求個人的超越與進步。對此,馮先生有云,“其境界常不變者,只有圣賢與下愚。其余人的境界,則是常變的?!庇X解的提高,境界的變化,會帶來個體的變化,作為個人主體的變化,面對世界萬物的新變化,我們既要遵循又要創新,要善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迅速適應社會,才能做到在社會中游刃有余,如魚得水,才能充分在社會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個人夢與社會夢、國家夢是在自然境界下是互動發展的,個人夢的實現有力地促進社會夢、國家夢的實現,而社會夢、國家夢的實現又為個人夢的實現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和進一步實現更大更好的目標創造更好的條件。古往今來,個人夢在“順才”的境界中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實現個人的人盡其才的境界,首先可以滿足個人的需要,同時亦能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另一方面,個人處于一定的社會環境當中,必然受到一定社會環境的制約,所以“遵習”才能確?!绊槻拧钡膶崿F。馮先生的自然境界可貴之處在于它對于前人的超越,他看到了個人對于自然界和社會的“覺解”,那就是個人對自然和社會超越,這個“覺解”和超越就是創新與發展,即個人夢的實現和社會的進步。所以我們今天倡導的中國夢,它不是什么“空中樓閣”,而是每一個人的夢想的偉大集合。
二、功利境界:生物之理趨“利”――踐行中國夢第二境界
馮先生主張“照人之所以為人的標準說,自然境界不是人之所應該有底”。因此,人必然會追求更高層次的人生境界,即功利境界。功利境界的特征的表現是:“在此種境界底人的,其行為是‘為利’的。所謂‘為利’,是為他自己的利。”馮先生認為功利境界中的人對“利”的覺解與自然境界中的“利”是有區別的。功利境界中的“利”包含“名”和“利”兩方面,前者指精神性需求,后者指物質性需求。在馮先生看來,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對于做“自己”和“利”,有清楚的覺解。他了解他的行為,是怎樣一回事。他的行為,或是求增加他自己的財產,或是求發展他自己的事業,或是求增進他自己的榮譽。其行為雖可有萬不同,但其最后的目的,總是為他自己的利。而功利境界中的人追求“利”的方式可以是消極的努力,也可以是積極地奮斗,還可以為之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當然,最終的目的但最終目的就是為自己的“利”。顯然,功利境界中的人對自己的行為已經有一定的覺解,但是具有局限性,就是只對“自己”和“利”覺解,這種覺解局限于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行動實現自己的利益和名譽,即覺解到了“生物之理”,但對于作為人的“人之理”卻并無覺解。這種覺解的意義在于以自己為中心,即便對是對社會和他人有好處,但最終的落腳點依然是自己,正所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奔热唬總€人都有追求自己的物質利益和精神財富的需求,所以,作為國家和社會就要重視人們“為利”的一面,也應該尊重人的“私心”的一面。因為,從另一個角度看,人是社會的人,人的“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自己的自我價值,所以我們要積極創造有利于自我價值實現的平臺,為個人夢的發展創造氛圍,這既是對處于功利境界人的內在價值的承認,也是以人為本的體現。因此我們倡導正確取利,做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而不是唯利是從。對于依靠個人奮斗、合法渠道、充分發揮個人聰明才智實現的個人夢,國家和社會要大力弘揚和推崇。相反如果以利為一切,為了利不顧一切,損害社會和國家之大利,那么此利應予以杜絕。所以,于利而言,“孰可得,孰不可得”,其理在此,古今如是。
個人夢的實現固然是中國夢實現的前提,但是個人夢的實現不能只局限于“自己”和“利”。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在于人的社會性和人對現實的覺解。中國夢之所以偉大而宏遠在于它對于個人夢的引導和超越。因此中國夢引領下的個人夢必然實現功利境界中的“自己”和“利”的超越。中國夢與個人夢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中國夢是共性,是基礎。也就是說個人的奮斗離不開國家,離不開國家夢的實現。同時,個人夢是個性,體現每一個個人的價值追求,是國家夢得以實現的力量之源。國家夢的實現,特別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又有賴于每一個人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發揮出來。所以,就功利境界而言,個人夢要突破“自己”和“利”之瓶頸,要學會謀國家夢之“大我”與“大利”,同時,作為國家也應該利用社會發展的大好條件,為個人實現夢想創造必要的物質和精神條件。眾志成城,積沙成丘,十三億中國人共同奮斗必然會匯聚成一股氣勢磅礴的力量。這股力量既可以為民族復興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又可以為自己創功立業創造難得的機會。正如說的那樣,“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敝袊鴫襞c個人夢相輔相成,辯證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中。實現中國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必由之路。只有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真正實現每個人的個人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每一位中國人創造了實現個人夢的機會和條件,只要愿意干,實干,個人夢就會有實現的機會。
中國夢不是虛無縹緲的夢想,而是實實在在的利益訴求。實現中國夢固然可以滿足個人的利益需求,“大河漲水小河滿”,中國的強大與復興必然會帶來中國人的利益滿足的最大化,但具體到每個人的利益的實現可能會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馮先生指出,個人對于“利”的“覺解”在于舍“小利”為“大利”,個人夢服務于社會夢、國家夢,只有確保社會夢和國家夢的實現,才能有個人夢的實現。
三、道德境界:盡倫獻義――踐行中國夢的第三境界
踐行中國夢是一個不斷進取,不斷超越的過程。它必然要求人實現從功利境界向道德境界的超越。顯然,功利境界有自己的局限性,必然會由于人的進取和努力而被超越,這種對自我的超越就會讓人進入另一個更高的人生境界,馮先生稱之為道德境界。道德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行義的。義與利是相反亦是相成的。求自己的利的行為,是為利的行為;求社會的利的行為,是行義的行為。在此境界中的人,對于人之性已有覺解?!睆牡赖戮辰缰腥说挠X解來看,顯然,道德境界高于功利境界。功利境界的覺解側重點在于“取己之禮”,從而造成個人與社會的對立;相反,道德境界的覺解側重點在于“行社會之義”,這樣導致在社會與個人關系上是統一和諧的關系。在道德境界中的人知道社會的存在,社會和人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社會包含個人,個人隸屬于社會,二者不可分離。正如馮先生所言,“社會是一個全,個人是全的一部分。部分離開了全,即不成其為部分。”道德境界中的人把行義作為自己最大的覺解,就是要遵循社會道德規范,做社會道德規范規定之事,行義之目的在于“利大家”,做“好人”,這種“好人”意識就是以他人和社會為中心,展示了人格的社會性的一面,實現了在功利境界對自我的超越。行社會之義,謀他人之利,此乃真正“好人”也。道德境界中的人是社會的人,個人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生存,才能發揮自身的作用,才能得到自我的完善。個人和社會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個人,個人的發展也離不開社會,個人和社會的發展相互促進。
道德境界中的個人、社會、國家是一個整體,這個整體核心在于社會和國家的價值觀。“義”和“利”既有統一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當個人夢與社會夢、國家夢相統一的時候,對于個人而言,既可以得“利”,亦可以獲“義”,這是個人的滿足、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發展三者的統一;另一方面,則需要道德的約束和“義利”的抉擇,正如孟子所說的,“義,我所欲也,利,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我舍利而得義者也”。當然,馮先生在這里對于“義”和“利”的覺解在于道德的力量。中華民族是一個注重道德倫理的民族,中國也是一個禮儀之邦,中國人更是經受中國傳統道德熏陶和培育個人,因此在義和利的選擇上,首先考慮的是民族與國家之大義,然后才是個人之小利。當然,在這里我們也絕對不能忽視個人之利益的滿足,因為離開個人利益的滿足,國家大義也是一句空話。所以,馮先生的道德境界為國家夢的實現提高了道德支撐。
中國夢的本質內涵就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中國夢與個人夢是辯證統一的。個人夢只有堅持盡倫獻義,重“義”和“與”,國家夢才能順利實現,從而成“社會之全”和“國家之全”,國家夢的實現反過來保證和促進個人夢的實現。正如馮先生說的那樣,“人必在社會的制度及政治的道德規律中,始能使其所的于人之所以為人者,得到發展。”中國夢很大,它可以凝聚億萬人民的心共同致力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當中,中國夢很少,它也離不開每一個中國人的“盡倫獻義”。中國夢的“實力特征”就是國家富強,主要表現就是綜合國力居世界前列,目前我國雖然已經是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離第二個經濟強國相差甚遠,十提出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這一步目標的實現需要億萬中國人堅持不懈的努力。中國夢的“文化特征”就是民族復興,就是要復興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復興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地再現古老的中華文化,而是中華文化在當代的創新與發展,重新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和先進文化之列。這同樣離不開每一個華夏子孫對中華文化的再吸收與再創造。中國夢的“幸福特征”就是人民幸福,人民幸福是中國人的人生追求,之所以上升到中國夢的追求,在于中國夢最終目的還是實現人民幸福,為人民謀福祉。中國夢的命運與個人的命運和幸福相連,所以獻身于中國夢的實現的旅途,不僅是一種道德價值觀的抉擇,更是為了個人幸福的實現所作出的努力,同時也是社會與國家的最高呼喚。
四、天地境界:天地合一――踐行中國夢的最高境界
曾經說過,“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毫不利己之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钡?,馮先生認為一個有道德的人還不是一個有理想的人,人應該還可以追求比道德境界更高的境界,也就是馮先生所說的天地境界。天地境界的特征是:“在此種境界中底人,其行為是‘事天’底。在此境界中的人,了解于社會的全之外,還有宇宙的全,人只有知道宇宙的全時,始能使其所得于人之所以為人者盡量發展,始能盡性?!碧斓鼐辰绺呙髦幵谟谒挠X解,這個覺解高于其他三個境界。此即是說,作為天地境界的覺解,他已經完全知性,因其已經知天。既然已經知天,所以他知道人不但是社會的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宇宙全的一部分。不但對于社會,人應有貢獻;即對于宇宙,人亦應有貢獻。人不但應在社會中,堂堂地做一個人;亦應于宇宙間,堂堂地做一個人。人的行為,不僅與社會有關系,而且與宇宙有關系。天地境界的覺解之宏大在于:人雖有七尺之軀,但可以“與天地參”;雖上壽不過百年,而可以“與天地比壽,與日月齊光”。當然,具有天地境界的人格是馮先生的一種人生境界的終極追求和一種人間大愛的展現?!叭送咛幾撸吞幜??!比说淖非笫菬o止境,追求更高境界的過程亦是無窮盡的,“超越自我,鑄就卓越”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夢想。雖處平凡,但不甘于平庸,追求卓越,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和諧,國家才會更加強大。
中國夢不僅僅是個人夢、社會夢、國家夢,還是和平夢、發展夢、和諧夢、世界夢、宇宙夢。中國人追求中國夢不僅要有對個人、對國家要有貢獻,更要對世界、對宇宙更要有貢獻。作為天地境界中的人不僅具有人的最起碼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而且還同時具有宇宙性,這種宇宙性是對其他三種境界的超越,它著眼整個宇宙,展現人的宇宙性的人格。如果說自然境界是一種本能的善,功利境界是一種個體的善,道德境界是一種社會的善,那么天地境界就是一種宇宙的善。因此可以說,宇宙之善,至上之善。處于此境界的人,其覺解也是至高無上的。這種覺解就是“天人合一”。也就是說人是宇宙的一員,人必須處理好人和宇宙的關系,真正實現“天人合一”。然而,放眼當今世界,全球性問題撲面而來,給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帶來嚴重挑戰和危機。生態環境惡化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海嘯、地震、颶風頻發,這些問題給人們帶來的災難是巨大的、駭人的。而且由于生態環境的破壞,生活環境也隨之惡化,人類生存最起碼的飲用水、干凈的空氣,放心的食物都成了難得的奢侈品。人類對于自然與宇宙的惡已經招致大自然和宇宙的報復,所以必須該思考大自然與宇宙與人類的關系了,這種關系的再思考就是一種天地大善,就是一種天地境界。所以中國夢的實現在于求中國與世界的善,善待地球,善待宇宙,實現中國與世界和諧,實現整個宇宙的和諧,這是“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最高境界。
五、結語
夢和境界緊密相連、不可分割。追夢是一個過程,我們將以什么樣的境界追夢,必將決定我們的夢的實現程度和我們最終所能達到的什么樣的境界。夢的實現和我們的人生境界所要達到的高度歸根結底取決于我們的覺解。覺解的變化促進我們人生的境界的變化。馮先生的四種人生境界從低到高,給人以不斷追求不斷超越的欲望。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學識的拓展,我們可以輕松地達到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從一個自然的人向一個現實的人的轉變,這是毫無疑義的,也是我們應該做到的。但是追夢是永無止境的,進取是沒有上限的。為了我們心中的中國夢,我們需要不斷進取,堅持不懈,艱苦奮斗,實現人生與事業的雙重超越。因為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則需經過人的努力才能產生的覺解。為了實現這種更高層次的覺解,我們要努力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同時具有天地境界的宇宙人。馮先生通過哲學的方式向我們詮釋了“人是什么,人生是什么”。對此,馮先生指出,哲學的任務就是教人超越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而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前兩者是人生來就有的,而后兩者是人經過培養才能達到的,我們既要尊重自然的人和現實的人,又要培養道德的人和宇宙的人。顯然,人的境界的提高有利于夢的實現,而實現中國夢,必將有助于我們個人境界實現從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向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跨越。
馮先生的人生境界說不僅從哲學角度界定了人生的四種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更可貴的是他也指出了人生境界實現的途徑?!扒蟮赖戮辰纾蛱斓鼐辰绲闹饕Ψ?,就是致知用敬。用敬靠力,致知需才?!边@一點與中國夢的實現如出一轍,那就是行動、實踐、道路?!胺参锏拇嬖?,都是一動。動息其物即歸無有。人必須行動。人的境界,即在人的行動中?!?“實干興邦,空談誤國!”中國夢的實現和人生境界的提升都必須依靠中國人民自己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踐才能最終實現。
參考文獻
[1] 馮友蘭著.三松堂全集(第4卷)[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2] 陳來.北大哲學經典文萃[M].馮友蘭選集.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3] 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喻國明在多個場合都說過這樣一種人生狀態:一種俯仰天地的境界,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一種大徹大悟的智慧。他以為,無論做學問還是做個新聞人,只要有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就一定會有好的成果。這是他長期以來的深切體悟,也是他所追求的人生目標,這就像一把鎖鑰,給我們深入了解喻國明,打開了一扇視角很好的門戶。
慧者自清明
無論是聽喻老師上課,還是和他交談,他那種常有抽象思維的語句和時不時的幽默智慧,總是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而綜觀他的人生履歷,把那些遍布于生活經歷中的獨特片段穿綴起來,更可以對他的這種魅力有深入的理解。
喻國明1957年9月生于上海,從小聰穎過人,記憶力極強。孩童時的喻國明象棋下得極好,每每使大人投子認輸,而對弈,也常成為他與大人交往的一種特殊方式,早早地開發了他的智慧。
中小學時的喻國明,正好趕上“”。所以,在喻國明的人生經歷中,干過許多現在的學生難以想象的事情,他站過柜臺、賣過肉、當過手扶拖拉機司機和修理工、爬過電線桿、撿過中草藥、做過農田水平測試、在北大老圖書館的建設工地做過電工。
在講述這些色彩斑斕的過往時,喻國明始終帶著一絲慧黠的微笑。他說,在五道口商場學習時,我曾經為那些師傅們編制了一個“速算表”,因為那時的物價都是固定的,對照使用起來很方便。后來好多年后去那里,他們還在使用我的那個“速算表”。
高中畢業后,喻國明當兵去了東北。
1979年,距離高考近3個月,22歲的喻國明滿臉滄桑地回到母校插班備考。在一位學生記敘喻老師的文章中,這樣描寫當時的情況:
校長對大家介紹說:“你們現在不認識他,過半個月就認識他了!”果然,半個月后在海淀區的模擬考試中,喻國明的各科總分竟比原班級的第一名高出115分,讓所有人都不得不重新認識他。
來:為什么當年經歷了那么多的事情,還能有如此好的成績?
喻:“”期間的教學,并沒有對我們產生太大的對文化知識學習的影響。這主要有兩個影響因素:一是周圍的環境。我父母的單位當時屬二機部九院,在我們家所在的院子里,有很多著名的大科學家,如周光召、鄧稼先等人。我家住在四樓,周光召家住在三樓,我的一些同學都是科學家的子女,雖然“”期間的世界很嘈雜,但在我們那里都沒有改變對學習科學知識的認識。第二點是來自自身的影響。我自小記憶力很好,比如(喻老師一邊說著一邊隨手拿起一本書)像這樣的一頁書,我大概讀上十五分鐘,整頁整頁的書就會印在我的腦子里??荚嚂r,只要是書本上出現過的內容,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抄答案一樣。只要是老師講課時講過的內容,我就會清晰地記得他當時講的方式、表情、寫在什么位置等等。這都是應試教育的產物。
當年高考,喻國明以北京市文科前五名的成績進入了中國人民大學。此后,由本科而碩士、而博士,一直讀了10年,并且,他有幸得以師從著名的甘惜分教授。1989年,喻國明獲得博士學位,留校成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的一名老師。
慧者自清明。對于智慧,林語堂先生在《生活的藝術》中曾寫到:夢想+現實+幽默=智慧。我們無法準確給出智慧者一種生活的樣態和標準,但我們不難發現生活中常有智慧,使污濁清雅,使混沌澄明。
喻國明認為,真正的大智慧是在一種沉靜寂寞的環境中產生的。他所追求的是一種大徹大悟的大智慧。
據說,喻國明在讀書期間曾經看完了人大圖書館中新聞類的所有書籍。有學生當面求證,喻老師說,是真的,那時候的書少,很有限。當然,現在讀書一定要分情況,不一定什么書都要讀。
知識分子有三重身份
喻國明講話很流暢,即使是那些抽象的學術思辨性的話題,他也能保持著很快的語速;與他交流,無論日常事情還是學術問題,思維很快就能與你對接,讓你感覺不到接縫;他做事情效率高,辦事快;對學術前沿的變化很敏銳,文章常常起引領作用。作為一個處在我國新聞傳播學術研究最前沿的學者,每天都有大量的學術會議、課題、項目、資料、課程來處理,完全是一種“超負荷”的生活。
來:能不能簡單描述您比較典型的一天的生活狀況。
喻:我基本上每天早晨七點起床,有重要的事情時會更早一些,晚上一點半到兩點左右開始休息。凌晨三四點到七點是我的睡眠黃金時期,如果這個階段休息不好,第二天一天精神都不好。中午不休息,每天大概睡五個小時。
上午我一般不安排上課和其他事情,主要是自己看和寫,更多的是看,搜集準備一些資料。下午除了上課,會安排各種會議和學術活動。晚上會通過QQ、MSN等進行一些交流,了解學生們的研究進行到了什么程度,給出一些指導、建議。一般寫東西都在晚上十一點之后。其實,對我來說,到外地去,是一個比較好的時間,一般只有講課、開會等事情,可以騰出大塊的時間看書、寫東西。很多問題我都是在飛機上思考,落地后在網上再搜一些資料,完成寫作。
在周圍人的眼中,喻國明是一個有人格魅力、生活情趣和學術高度的人。喻國明的豐富和多元,也正在于他絕不只是在學術上不斷獲得各種成就,而是有一個綜合協調、蘊含深刻并有著悲憫情懷的生活境界的人。
喻:從每周來看,基本上會進行各三分之一的分配,即周一到周三在學校處理事情,周四周五完成一些社會活動,周六周日在家。一般情況下,每周游泳三四次,會堅持每天跑步或者快走,一定要到出汗才行。我喜歡小劇場的話劇,過去經常去看,現在沒有時間,不怎么去了。
在其新作《傳媒的話語革命》一書中,喻國明這樣開始:“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似一朵輕云剛出岫……”從某種意義上說,微內容就是Web2.0時代帶給我們的林妹妹。
如此輕松的語言,精彩的表達,正如同有人在看了他的博士論文之后所評價的:很有才氣,非常精彩。喻國明不僅注重好的結果,他更強調到達的方式。
喻: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要通過不斷的成功,進行成功激勵,積累信心。積累要做到“積小善成大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對大目標進行分解,要做到“功夫在詩外”的積累,否則難以做到突破性的進展。
喻國明還說過一句話:知識分子有三重身份:第一,是社會的良心;第二,是人類智慧的傳播者;第三,是神明的褻瀆者。一位學生說:“我當初讀喻老師的文章,看到這里,非常有感觸,后來就一直記住了這句話。”
喻國明還以各種方式影響著他周圍的人,教誨著他的學生。在喻國明的課堂上,經常有很多慕名來聽課的學生,將教室擠得滿滿當當,只在講臺一角給喻老師留出來活動的空間。而在課堂上,他常常中外古今、名家各派,并時不時幽蘇格拉底一默、拿自己解解嘲,意趣橫生,多姿多彩。學生所濡染到的,不僅是從他那里傳遞來的知識和思想,還有一位學者的人文情懷。
研究者要進得去,出得來
在同喻老師的交談中,他花了許多時間介紹自己近些年的學術思路,從他所思考和注重的問題中,我們可以看到他身上的一種責任感,一種超乎于術業之外的思考境界。
喻:這些年,我們前后做了大概一百六七十個項目,在業界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目前我們注重的是要解決中國的問題,同時有同世界接軌的問題。
如何同世界接軌呢?一方面是積累,另一方面是對現代工具、技術的運用。
現代世界學術的起點,是由西方世界按照自己的價值觀等等建立起來的,我們要同世界接軌,通過兩種方式,一是通過一些世界通用的數學工具,再就是通過對一些現代科技儀器的使用。前一方面,比如,我們每年在做的《中國傳媒發展指數藍皮書》,通過對來自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廣電總局、央視、工商總局、調查公司等方面所得的數據,進行新的價值挖掘,從而對傳媒業當前的發展狀況做出深刻地描述,增加對傳媒業發展的解釋力和預測力,發現其中的問題,比如當中結構性的落后或者先進的地方。
后一方面,我們注意對一些先進的技術和儀器的使用,比如眼動儀和腦電設備的使用,通過生理學和神經科學的方式,來確定人們在進行閱讀時候的信息接收和反饋情況。再比如,我們目前正在使用方正的內容文本分析軟件,實現文本搜索分析的人工智能化,通過這樣的工具,我們可以對搜索文本進行高相似度的過濾,去除掉大量的垃圾信息。比如學者們在使用一些相同的詞語時會有不同的概念內涵,通過這樣的文本分析,可以獲得一種直接的比較。進一步,我們可以發現之中的擴散路徑,可以發現傳播的規律。這就是通過對現代儀器的使用而達到傳播學研究方式的進步。
來:現在很多從事學術研究的學者,正如李澤厚所講,“術在突出,學在退步”,對于這樣的情況,在新聞傳播研究者中,或者在一些年輕的學生當中,似乎表現得多一些,以喻老師的經歷,怎么樣看待這樣的狀況。
喻:我以為,專業研究要有兩個境界,一是進得去,二是出得來。進得去是講要進入自己的研究領域,要成為該領域的專業人士。這是基本的要求,大部分人都會做好這一點,但更重要的是還要能夠出得來,只有出得來才能具有自覺和創新,能夠審視。出得來實際上是要在更高的層次上來看待問題。進得去出不來會成為“故紙堆里的奴隸”,但出來不是簡單的出來,是更有把握的世界觀、方法論的實現,是以更高的東西來把握,話語權在更高點位上能夠實現,你出來了,可以看清它的前前后后、左鄰右舍,可以跟其他學科比。
來:這些年,喻老師面對傳媒業的問題單子,開出了一系列的方子,做出了很多預測,如何對這些成果做出評價?
喻:應該說,過去這些年,我們的評價、預測等等還是比較準確的,這是建立在我們對傳媒業發展長期的跟蹤上,是對實際情況的準確了解和把握,是建立在學術邏輯的基礎上的。比如對“必讀性”概念的提出,對“影響力經濟”的提出,對“拐點理論”的判斷,對范圍經濟、發展路線等問題的提出和關注等等。在中國,實踐界的創新是很活躍的,要準確理解和把握這些東西,必須要有對學術背景的“了然于胸”,要有豐厚的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