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兒童故事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筍牙兒的童話故事
宜昌康小 指導老師 劉崇
筍牙兒被春雨呼喚著,被雷公公呼喚著,終于鉆出了地面。她睜開眼睛一看,啊!多么美麗的世界呀!桃花對她說:“別看我比你高,你長大以后會更高?!绷鴺湟舱f:“你長大后也會像我一樣長很多樹葉?!毙」S牙兒說:“哦,真的!” 小燕子說:“別看我能捉害蟲,其實你長大了以后,會有更多作用,可以凈化空氣、編竹籃、造房子......,成為人類的好幫手?!毙」S牙兒說:“哦,原來我長大了以后可以干這么多的事情呀!太好了?!?/p>
一天、兩天、一年......小筍牙兒長成了一株健壯的竹子,她站在山崗上自豪地喊著:“我長大了?!?/p>
小組工作艾滋病致孤兒童社會適應性一、研究背景
艾滋病致孤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因患艾滋病死亡的未滿18周歲的兒童。社會適應性是個體與社會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旨在達到個體與社會情景的和諧關系,從而達到自我內在以及自我與環境的平衡狀態。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河南ZMD地區是艾滋病高發地區,目前有近千名艾滋病致孤兒童。課題組從2010年開始參加指導教師主持的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委托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在導師的指導下在ZMD地區就艾滋病致孤兒童社會適應性問題開展多次調研和實務介入。
調查中采取問卷填答方式收集資料,因考慮到兒童理解能力因素,所以只選取了年齡在13歲以上的兒童作為調查對象;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70份,收回有效問卷159份,有效回收率為93.5%。
(二)研究工具
1.本調查使用了陳建文、黃希庭兩位老師編制的適用于中學生的社會適應性量表(SAS一555),包含心理優勢感、心理能量、人際適應性、心理彈性4個分問卷,共70個題目。每道題從0到4進行五級記分,經反向計分調整后,每個維度以及總體問卷的得分越高,則社會適應性越高。
2.在實地調研中我們采用了問卷調查、個案訪談等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相結合,利用數據分析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把量的研究與質的研究進行交錯分析,從而使得對問題的分析更加透徹。
3.小組工作,是解決艾滋病致孤兒童社會適應性問題的一個新的探索。在實地研究中我們多次使用小組活動這一方法,通過不斷地變換活動內容和方法,通過控制不同變量觀察艾滋病致孤兒童的適應性變化,從而總結出對兒童適應性缺陷具有矯治作用的小組工作介入途徑,揭示小組工作在解決艾滋病致孤兒童社會適應性問題中的價值。
三、小組工作介入艾滋病致孤兒童社會適應性問題的可行性分析
(一)艾滋病致孤兒童的社會適應性狀況
1.使用工具的信效度分析
(1)社會適應性量表的信度分析
對被試進行信度分析,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為0.864,方差為F(n=75,k=69)=8.463,P<0.001,表明問卷的重復度量效果良好,項目間平均得分檢驗結果為F(df1=69,df=27)=11.035,P<0.001,表明量表各項目之間具有內在相關性,問卷信度比較高。
對整體被試的結果做信度分析,該問卷內部一致性為0.886,方差為F(n=75,k=69)=11.003,P<0.001,表明問卷的重復度量效果較好,項目間平均得分檢驗結果為F(df1=69,df2=24)=6.764,P<0.001,表明量表各項目具有內在相關性,問卷信度較高。
(2)社會適應性量表的效度分析
Turkey認為,對于較好的結構,各因子間的相關性系數在0.10~0.60之間,項目與總分之間的相關性系數應在0.30~0.80之間。所以分別求得全體被試在量表中四個維度與總分之間的相關性如下表。在本研究所選取的被試群體及13歲以上被試群體中,該問卷具備較好的結構效度。
2.量表的分析結果
從社會適應性量表全體被試的分析中我們發現,艾滋病致孤兒童的心理優勢感與社會適應性的相關性得分為.842,心理能量與心理優勢感的相關為.726,人際適應性與心理能量之間的相關為.596,心理彈性與人際適應性之間的相關為.678,從這一結果進行分析,心理優勢感與社會適應性相關得分比較低,各因子間的相關性不高。可見,艾滋病致孤兒童的社會適應性確實存在有比較普遍的問題。因此,有針對性的解決艾滋病致孤兒童的社會適應性問題成為了研究的必然目標。
(二)小組工作介入艾滋病致孤兒童社會適應性問題的理論解讀
小組工作既是一種過程也是一種手段,主要是通過小組成員的支持,改善組員的態度、人際關系,提升應對實際生存環境的能力。針對社會適應性問題所建立的小組主要發揮社會化、康復和能力建設的功能。
從小組工作的理念來看,“平等、尊重、分享”的理念能夠為艾滋病致孤兒童的溝通交流、相互鼓勵、信任提供相對理想的環境,解構他們在社會適應方面的困境,為其思想和內心郁結的釋放提供了可能。從小組工作的主要內容來看,社會工作者能夠有效地契合艾滋病致孤兒童年齡和興趣特質,通過集體和個人繪畫、情景劇、人體畫、歌唱、小組討論分享、集體創作節目等活動形式深挖孩子們的內心體驗,釋放他們內心的陰霾,習得與他人溝通和交流的技巧,形成適應社會需要的行為規范,增加親社會連結,適應性。從艾滋病致孤兒童的人際適應性弱點來看,小組工作可以為其提供專業的適應性困境疏導。
四、小組工作介入艾滋病致孤兒童社會適應性問題的結構模型
從對獲得的資料和小組工作介入實驗過程進行的分析,我們發現小組工作在介入解決艾滋病致孤兒童社會適應性問題過程中存在著良好的運行效果。
(一)小組工作在介入過程實現“被動無適應”“主動要適應”的觀念轉變
案例:小光是一個13歲的男孩,在xx小學讀六年級。個子不高,瘦瘦的,穿一身黑色的衣服,看上去就給人一種營養不良的感覺,我通過一份專門的調查問卷來了解了他的基本情況,在和他聊天的過程中我發現他非常的緊張,眼神總是害怕和我有接觸,是不是的往外面看并且從不主動和我說話。她的家庭條件并不好,但是當我問到是否愿意到紅絲帶家園生活時他表現出了抵觸的情緒,從他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來是極不情愿的,而且我了解到他一般很少出門和別的小伙伴一起玩耍,當我問到原因是,他沒有回答,是他的奶奶說的關于艾滋病影響的原因。在幾次小組工作中我都特別注意小光的一舉一動和變化,每次小組工作我們都采用了游戲破冰,剛開始大部分孩子都很慢熱,不容易到一塊兒來,通過“松鼠和大樹”“巧解千千結”“萬里長城永不倒”等團體協作和信任性游戲,我發現小光慢慢的也和別人主動溝通,并且經常為團體的優勝出謀劃策,或許這就是他在慢慢適應這樣一個類現實的群體環境。
(二)娛樂性小組工作的結構模型
娛樂活動是小組工作的一個重要載體,為有社會適應性缺陷的艾滋病致孤兒童搭建起“類社會”交際環境,使其在模擬環境中慢慢獲取社會適應的技能,從而形成比較實用的社會適應性。在娛樂性的小組活動中,使兒童在情景中尋求迫切的社會支持、在游戲中樹立自尊、溝通的價值追求、在體驗中識別自我應對方式,通過社會工作者分別對獲得的社會支持、價值取向、應對方式進行干預和引導,以期實現艾滋病致孤兒童社會適應性水平的綜合提升。
(三)小組工作在研究中的價值揭示
小組工作所具有的平等、溝通的價值理念在研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使得艾滋病致孤兒童在經過小組工作的介入引導后心理上出現了明顯的提升。通過運用社會適應性量表進行后測,我們發現艾滋病致孤兒童的心理優勢感、心理能量、人際適應性和心理彈性與總分的相關度普遍提高,其綜合社會適應性水平有了明顯改善。
參考文獻:
[1]張長偉.救助受艾滋病影響兒童的“河南模式”解讀——從福利多元主義的視角[J].社會科學家,2012,(2):51-54.
[2]張長偉.受艾滋病影響兒童救助安置政策分析:社會保護的視角[J].學術探索,2012,37(5):89-92.
童話的基本特征--幻想,符合兒童的天性;童話的表現手法--擬人,符合兒童的思維;童話以貼切兒童生活實際的題材為內容,以接近兒童口吻的語言來敘述。從童話的這些特點看,兒童天生有寫童話的本能,他們幾乎能自發地以童話的形式來寫童話。因此,讓低年級學生寫童話體作文,能使他們擁有廣闊的天地,樹立足夠的信心,使他們快速起步,正確起步,在童話的世界里快快樂樂地去作文。
一、大量閱讀,打好基礎
童話故事是兒童最喜歡的一種文學形式,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門戶。對兒童來說,再沒有比童話故事吸引人的了,孩子們從幼兒到小學階段,接觸的各種動畫片,連環畫,故事,大都是童話。為了增加孩子們的閱讀量,我鼓勵他們課后多讀童話,看完以后相互交換,進行交流。每天放學回家還可以看半小時的動畫片讓他們把最喜歡的故事寫下來,展開比賽,看誰寫得最好。同學們對于自己喜愛的東西總是特別感興趣,慢慢地。教室里形成了一股看書、講故事的熱潮,這樣一來,既增加了他們的知識,又鍛煉了他們的記憶力和表達能力。并且使他們的思維張上了想象的翅膀,為學寫童話打下基礎。
二、觀察圖畫,編寫童話
小學生的思維方式以形象思維為主,選用既直觀形象又充滿童趣的圖畫,一下子就抓住了同學的心,讓他們用童話來描寫自己的想象和自己喜愛的事物,寫起來自然輕松,愉快。
1、拼拼畫畫,展開想象
小朋友喜歡自己拼出或畫出一些小動物,他們能利用自己聽到,看到的加上自己的想象,把圖案拼畫的栩栩如生:小獅子、人熊貓。小猴子、青蛙、小白兔、……我運用他們平時對這些小動物形象的了解,加上自己的想象,編個小故事,小朋友這時來了勁,一個個議論紛紛。經過啟發、引導、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出現了:《小猴于騎車子》、《小青蛙搬家》、《調皮的小獅子》……這一個個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讓人仿佛置 身于童話的海洋中。
2、利用圖畫,精心構思
利用圖畫來寫童話有很多種方法,根據一幅圖畫發揮想象,看圖作文,也可以是多幅圖進行續編故事。如《小白兔采磨菇》、《小熊送傘》等,指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不拘泥于圖畫本身,要根據圖畫想到圖畫以外的東西,使情節更加豐富精彩。平時,經常對那些語言生動或想象豐富奇特的有個性的文章進行范讀,并在班內展示。小朋友得到了鼓勵和促動,對寫童話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了。
三、巧用語言,激發思維
一、大量閱讀,打好基礎
童話故事是兒童最喜歡的一種文學形式,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門戶。對兒童來說,再沒有比童話故事吸引人的了,孩子們從幼兒到小學階段,接觸的各種動畫片,連環畫,故事,大都是童話。為了增加孩子們的閱讀量,我鼓勵他們課后多讀童話,看完以后相互交換,進行交流。每天放學回家還可以看半小時的動畫片讓他們把最喜歡的故事寫下來,展開比賽,看誰寫得最好。同學們對于自己喜愛的東西總是特別感興趣,慢慢地。教室里形成了一股看書、講故事的熱潮,這樣一來,既增加了他們的知識,又鍛煉了他們的記憶力和表達能力。并且使他們的思維張上了想象的翅膀,為學寫童話打下基礎。
二、觀察圖畫,編寫童話
小學生的思維方式以形象思維為主,選用既直觀形象又充滿童趣的圖畫,一下子就抓住了同學的心,讓他們用童話來描寫自己的想象和自己喜愛的事物,寫起來自然輕松,愉快。
1、拼拼畫畫,展開想象
小朋友喜歡自己拼出或畫出一些小動物,他們能利用自己聽到,看到的加上自己的想象,把圖案拼畫的栩栩如生:小獅子、人熊貓。小猴子、青蛙、小白兔、……我運用他們平時對這些小動物形象的了解,加上自己的想象,編個小故事,小朋友這時來了勁,一個個議論紛紛。經過啟發、引導、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出現了:《小猴于騎車子》、《小青蛙搬家》、《調皮的小獅子》……這一個個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讓人仿佛置身于童話的海洋中。
2、利用圖畫,精心構思
利用圖畫來寫童話有很多種方法,根據一幅圖畫發揮想象,看圖作文,也可以是多幅圖進行續編故事。如《小白兔采磨菇》、《小熊送傘》等,指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不拘泥于圖畫本身,要根據圖畫想到圖畫以外的東西,使情節更加豐富精彩。平時,經常對那些語言生動或想象豐富奇特的有個性的文章進行范讀,并在班內展示。小朋友得到了鼓勵和促動,對寫童話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了。
三、巧用語言,激發思維
英文名稱:
主管單位:
主辦單位:甘肅少年兒童出版社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甘肅省蘭州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32開
國際刊號:1003-4765
國內刊號:62-1164/H
郵發代號:54-141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2004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