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血紅蛋白尿

血紅蛋白尿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血紅蛋白尿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血紅蛋白尿范文第1篇

【關鍵詞】 自體血

摘要:目的:探討自體血回收過程中吸引器負壓控制與患者出現血紅蛋白尿之間的關系。方法:將54例符合自體血回收條件且術中回輸自體血超過1000ml患者隨機分成三組,吸引器負壓分別調節為100 mmHg(A組)、150 mmHg(B組)、200 mmHg(C組)。觀察各組患者在輸入回收自體血500ml和1000ml時,尿液顏色是否有變化。結果: C組患者在回輸自體血超過1000ml時,出現血紅蛋白尿的例數明顯多于A組和B組患者,差異有顯著性。結論:在進行術中血液回收時,吸引器負壓以控制在150 mmHg左右為佳,既可保證工作效率,有利于搶救患者生命,又能降低患者因紅細胞受損而導致血紅蛋白尿的發生率。

關鍵詞:血液回收;吸引負壓控制;血紅蛋白尿

Study the Relation of Attractic Controlment with Negative Pressure and Happen Rate of Hemoglobinuria During Reclaiming the Blood of Operational Patient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of attractic controlment with negative pressure and happen rate of hemoglobinuria during reclaiming the blood of operational patient. Method: 54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The different negative attraction pressure are 100mmHg(Group A), 150mmHg(Group B) and 200mmHg(Group C). Then observed the change of urine colour . Result: Hemoglobinuria cases of Group C more than Group A and Group B. Conclusion: Negative attraction pressure with 150mmHg is the best. It not only improves the work efficiency , but also reduces happen rate of hemoglobinuria.

Key words:Blood reclaim; Attractic controlment with negative pressure; Hemoglobinuria

自體輸血技術已在臨床工作中得到廣泛應用并已取得良好療效。其中,術中回收式自體輸血能有效補充血容量和減少輸入異體血量,既安全又經濟,適合于搶救術中大出血的病人。近年來,我院引進美國血液技術公司的新一代自體血回輸儀Cell Saves 5應用于各種大型手術和危重病人的搶救中,取得較好的醫療效果。在工作中,我們發現自體血回收過程中吸引器負壓與患者出現血紅蛋白尿之間有著一定的關系。本研究通過觀察不同吸引負壓下患者出現血紅蛋白尿的發生率,進一步探討自體血回收中吸引負壓控制與血紅蛋白尿發生率之間的關系,以指導臨床應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54例,男27例,女27例,年齡38~65歲,體重43~86kg。手術種類:后路椎管減壓6例、椎弓根內固定8例、單側或雙側全髖關節置換手術22例、椎間盤髓核摘除18例。

1.2 儀器設備:可控制負壓吸引器及美國血液技術公司的新一代自體血回輸儀Cell Saves 5各一臺。

1.3 方法:將病人隨機分成三組,每組18例,吸引器負壓分別調節為100 mmHg(A組)、150 mmHg(B組)、200 mmHg(C組)。手術開始前用100~150ml抗凝劑(肝素鹽水為30000單位肝素/1000ml)對所用管路進行預沖。手術開始后,啟動手動負壓吸引,經雙腔管將手術創面的血液吸入儲血罐內,根據回收血液吸入的速度調整抗凝劑的滴入速度,使兩者的比例保持在15ml抗凝液/100 ml血液,若抗凝劑使用不足易導致血液在儲血罐內凝固,從而降低血液的回收率。當濾過器內的血量達到500ml時,即可采用標準的回收模式對回收血進行分離、洗滌、濃縮和回輸。觀察各組患者在回輸自體血500ml和1000ml時尿液顏色的變化。

1.4 統計學處理:數據采用SPSS軟件和成組設計的多個樣本比較的秩和檢驗處理。

2 結果

三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手術種類、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輸液量差異無顯著性(見表1),在回輸500ml自體血后A組和B組均未發現尿液顏色有變化,而C組有4例尿色顯深褐色,出現血紅蛋白尿。當回輸1000ml自體血后,A組有2例、B組有3例、C組有8例出現血紅蛋白尿。三組之間差異有顯著性(P <0.05)

表1 三組患者基本情況(略)

3 討論

3.1 術中自體血回收的意義:回收術中自體血回輸給患者是自身輸血的一種方式。有資料表明,術中經洗滌處理的紅細胞回輸給病人后能明顯改善患者體內的紅細胞的免疫功能,促進受損紅細胞免疫功能的恢復,而且能節省血源,減少和預防輸血并發癥的發生[1]。雖然在自體血回輸過程中,可導致紅細胞的損傷及血漿游離血紅蛋白水平升高,并可引起紅細胞形態的輕度畸形,但對紅細胞群體的變形能力沒有明顯不利影響[2]。李西慧等報道,術中自體血液回收對紅細胞體內半衰期亦無影響[3]。可見,只要符合回收條件的自體血,都應爭取回收,既經濟實惠,又能減輕目前臨床用血緊張的壓力。

3.2 術中自體血回收過程中的機械性損傷:術中回收的自體血液流經不同的管道都會產生異常渦流,形成對紅細胞作用的切變力,實驗研究表明[4]把經過切變力和未經切變力作用的紅細胞血灌注離體兔脾臟時,離體兔脾臟會選擇性地把經過切變力[<0.01kPa(0.075mmHg)持續2h]作用的紅細胞清除。認為這些細胞在體外應力的作用下,變形下降、黏附性增強而易于被清除。將紅細胞置于較低切變力作用下[<0.01kPa(0.075mmHg)持續1h],結果紅細胞膜通透性增加,鈉離子內流增多,使得更多水進入細胞內導致滲透壓降低而發生滲血。認為在切變力作用下膜上的暫時性“孔”開放或某局部暫時變薄,允許離子通過,導致臨床上紅細胞溶血和亞溶血?“延遲性”溶血發生。特別是負壓吸引對紅細胞的破壞性更大。有人測定[5],紅細胞抗正壓能力為3個大氣壓,而抗負壓的能力僅為1/3個大氣壓。吸引器負壓大時血流速度快,紅細胞破壞增加,特別是當吸引器頭被網膜、系膜、腸壁等組織堵塞后,吸引管變癟,血液在強大負壓作用下在管道內往返摔打更加大了血液的破壞。紅細胞受損越嚴重,患者出現血紅蛋白尿的機會也越多。本研究發現,C組患者比A組和B組患者出現血紅蛋白尿的例數明顯增多,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如何減少術中自體血回收過程中紅細胞的損傷:正常情況下,紅細胞直徑約7~8μm,而毛細血管直徑是3~5μm,紅細胞只有經過變形才能通過毛細血管進行有效循環和物質交換[6]。當紅細胞受到損傷后,除了聚集性增強外,變形性也下降,容易阻塞毛細血管,引起微循環灌注不足。有資料顯示[7],回收自體血中紅細胞鈣超負荷是紅細胞損傷的主要機制之一。王濤等[8]報道,術前應用鈣離子拮抗劑尼群地平對回收自體血中的紅細胞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張詩海等[9]報道異丙酚對回收自體血中紅細胞具有顯著的保護作用。血液回收儲血器安放低于手術臺10cm,可有效減少紅細胞的受損程度,從而降低患者出現血紅蛋白尿的發生率[10]。另外,自體血回輸時,莫菲氏滴管內液面高度為2/3時,紅細胞損傷較少。

3.4 術中自體血回收較適宜的負壓控制 :手術操作過程中,要求快速高效、具有較好吸引力的吸引器及時吸走術野的血液,保持術野干凈,有利于手術順利進行。但吸引力太強,容易造成回收血中紅細胞受損,使回輸血中游離血紅蛋白濃度高出正常水平,患者出現肉眼可觀察到血紅蛋白尿。從本研究設計的三種負壓吸引力可以看出:A組和B組之間差異無顯著性;B組和C組之間差異有顯著性。因而可以得出結論:術中自體血回收負壓控制在150mmHg為宜。

參考文獻:

[1]宋毅,李守先,王濤.體外循環術中失血回收、洗滌制備的濃縮紅細胞回輸觀察[J]. 中國輸血雜志,2003,16(6):416-417.

[2]萬彩虹,董培青,楊.體外循環對紅細胞流變學等特性和形態的影響[J].中國體外循環雜志,2003,1(4):216-219.

[3]李西慧,張明禮,張春麗.術中自體血液回收時紅細胞體內半衰期的影響[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04,36(4):411-413.

[4]胡志偉.體外循環與紅細胞損傷[J].中國循環雜志,1996,11(8):508-610.

[5]段大為,陳德風,王曉莉.體外循環過程中引起血紅蛋白尿原因分析[J].生物醫學工程與臨床,2000,4(2):101-104.

[6]陳亦江,房士琦,李清泉.體外循環心臟手術對微循環和紅細胞形態、功能的影響[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中文版),1998,18(2):84-88.

[7]王濤,張青,閻憲剛.體外循環紅細胞鈣超負荷與損傷的關系[J].中國循環雜志,1998,13(3):167-169.

[8]王濤,張善通,曹金紅.尼群地平在體外循環中對紅細胞的保護作用[J].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1999,15(1):10-12.

血紅蛋白尿范文第2篇

關鍵詞:GDM; CRP;尿微量白蛋白;糖化血紅蛋白

妊娠糖尿病指在指妊娠前無糖尿病和糖耐量異常,妊娠期首次發現或發生的糖代謝異常[1],是婦女妊娠中常見的一種并發癥,通常多發生于妊娠中、晚期,其臨床過程比較復雜,常常無典型癥狀,具有很大危害性。GDM患者糖化終產物生成增多,其能引起細胞外基質如Ⅳ型膠原、層粘蛋白和玻璃體結合蛋白發生質和量的改變,促動脈的硬化,并能與血紅蛋白結合形成HbA1c。CRP是人體急性時相最主要、最敏感的標志物之一,CRP 作為一種炎癥因子與妊娠生理和病理關系較為密切。炎癥感染及糖化終產物的增多均可引起腎血管的病變,導致尿中的微量白蛋白變化,因此本研究檢測血液中的CRP及HbA1c含量與尿中微量白蛋白的關系,以探討其對預判患者腎臟損害的意義。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1月~2014年4月在我院門診及住院診斷為GMD的患者91例,診斷標準參照《婦產科學》(第七版)[2]。91例患者行24 h尿蛋白測定后,根據UAlb將其分成三組,即Ⅰ組:糖尿病正常蛋白尿組(40例)(UAlb≤30 mg/24 h)、Ⅱ組:糖尿病微量蛋白尿組(26例)(30 mg/24 h

經統計學分析,各組對象在年齡、孕周、體重指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主要儀器和試劑 儀器:日本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日本東曹全自動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試劑:CRP檢測試劑羅氏診斷產品(上海)有限公司提供,UAlb檢測試劑由日本日立公司試劑公司提供,HbA1c檢測試劑為日本東曹公司配套試劑。

1.3方法 CRP采用乳膠免疫比濁法;UAlb采用免疫比濁法; HbA1c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所有測定均嚴格按照試劑說明書或SOP 操作,同時進行室內質控,結果在控。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所有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

2結果

四組對象的UAlb,CRP,HbA1c檢測結果可知,①UAlb第Ⅰ、Ⅱ、Ⅲ組均顯著高于第Ⅳ組(P

3討論

目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及飲食習慣的改變,GDM的發病率呈明顯的上升趨勢。GDM可能導致妊娠期高血壓、酮癥酸中毒、感染、產后出血、巨大兒、胎兒畸形等并發癥,對母兒影響嚴重[3]。

C反應蛋白是炎癥反應的標志性蛋白,是機體在急性炎癥、創傷、其他疾病時,其水平會顯著升高。有學者研究了糖尿病患者的體內的CRP、IL-6等炎癥因子后分析發現血清CRP可能是與糖尿病的病理基礎最有相關性的血管炎癥標志物[4],因為當機體存在炎癥反應時,體內巨噬細胞、脂肪細胞和內皮細胞被激活而分泌過多的IL-6、TNF等因子刺激機體合成CRP,同時也引起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功能受損及產生胰島素抵抗,刺激CRP的合成增加[5-6]。因此,在糖尿病患者體內可檢測到CRP異常的增高。有研究顯示:妊娠早期的CRP水平與GDM的發生是呈正相關[7],何冰等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2型糖尿病急性時相反應程度與糖尿病腎病的階段密切相關,通過分析認為炎癥發生強度與糖尿病腎損害的程度相平行[8],而通過我們的研究,我們也發現同樣的規律也存在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而糖尿病患者檢出微量蛋白尿即表明其腎臟已出現血管病變[9],本實驗Ⅱ組CRP明顯高于Ⅰ組(P

糖化血紅蛋白是紅細胞內血紅蛋白與血中糖化合物相結合的產物,糖化血紅蛋白中最重要的種類是HbA1c。它的形成是不可逆的,其濃度與紅細胞壽命(平均120 d)和該時期內血糖的平均濃度有關,不受每天葡萄糖波動的影響,也不受運動或食物的影響,反映的是過去8~12 w的平均血糖。因此,HbA1c可為評估血糖的控制情況提供可靠的實驗室指標,也直接反映高血糖產生的糖基化產物水平(AGE)。而據研究表明,AGE是致微血管病變的主要病理機制[10],導致尿中的微量白蛋白含量增高。本實驗,糖尿病組HbA1c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P

綜上所述,從以上四組研究對象的結果比較可看出,CRP與HbA1c的水平隨著尿微量白蛋白的升高而呈現上升趨勢。CRP、HbA1c與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含量有很密切的關系,也就是說其與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腎功能損害有一定的聯系。因此CRP、HbA1c可間接反映妊娠期糖尿病腎損害,可以同UAlb一起用來進行對GDM患者腎臟損害的早期診斷和監測,更好的指導臨床治療和判斷預后。

參考文獻:

[1]Dabelea D,Snell-Bergeon JK,Hartsfield CL,et al.Increasing prevalence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over time and by birth cohort:Kaiser permanente of Colorado GDM screening program[J].Diabetes Care,2005,28(3):579-584.

[2]樂杰,等.婦產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50-154.

[3]楊靜.妊娠期糖代謝異常169倒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5,2I(5):628-629.

[4]Saso Y,Yoshida N,Okumura K,et al.Result of blood inflammatory markers are associated more strongly with to e-brachial index than with ankle-brachial index in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4,27(6):1381-1386.

[5]Pfutzner A,Standl E,Strotmann HJ,et al.Association of 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with advanced stage beta-cell dysfunction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Clin Chem Lab Med,2006,44(5):556.

[6]Pickup JC,Crook MA.Is type2 diabetes mellitus a disease of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J].Diabetologia,1998,41:1241.

[7]柳嵐,陸澤元,邵豪,等.妊娠糖尿病血管內皮功能與C反應蛋白的關系及胰島素的干預研究[J].實用預防醫學,2007,14(4):1045-1048.

[8]何冰,韓萍,呂先科.2型糖尿病患者急時相蛋白與糖尿病腎病的關系[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3,19(4):260-262.

血紅蛋白尿范文第3篇

【關鍵詞】 糖尿病腎病; 尿微量白蛋白; 糖化血紅蛋白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31-0057-02

糖尿病是一種內分泌系統代謝疾病,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及飲食結構的不斷調整,使得該種疾病的發病率逐年遞增。而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患者最為常見的嚴重并發癥之一,同時也是導致糖尿病患者致殘以及死亡的主要病因[1]。目前臨床在進行糖尿病腎病的檢測時多采用尿素氮、肌酐、尿蛋白等指標作為診斷依據,但這些指標的檢測難以對早期的腎損傷做出明確診斷,從而錯過早期診療時機。因此尋求早期糖尿病腎病的診斷指標對于患者的預后具有至關重要的臨床意義。筆者所在醫院此次對41例糖尿病腎病患者進行尿微量白蛋白、糖化血紅蛋白的檢測,旨在為臨床早期診斷糖尿病腎病提供臨床依據,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107例糖尿病患者為A組,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的相關診斷標準,且排除存在嚴重心肺疾病、肝臟疾病及高血壓的患者,入選患者中男59例,女48例,平均年齡55.2歲。按患者是否為糖尿病腎病將患者分為糖尿病腎病組(A1組,41例)和非糖尿病腎病組(A2組,66例)。另選取同期于筆者所在醫院行健康體檢的50例患者組為B組,均排除存在心腦、肝腎疾病的患者。其中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齡54.7歲。三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血液標本取受檢者空腹靜脈血,尿液標本取受檢者24 h尿,并將尿液標本以3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取上清液進行檢測,兩者均選用Olumpus 4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免疫透射比濁法進行檢測。

1.3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三組的尿微量白蛋白、糖化血紅蛋白檢測結果顯示,A1、A2兩組明顯高于B組,且A1組高于A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的代謝性疾病,該種疾病的發生受多種因素影響,發病后,患者會因體內胰島素的不足,而出現糖、蛋白質、水、脂肪及電解質的代謝紊亂現象,嚴重影響的人體健康。而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也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2]。在發病早期,多數患者無明顯的臨床癥狀,且實施尿蛋白的檢測,結果也多數顯示為陰性,這就給臨床診療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伴隨著病情的發展,當糖尿病腎病患出現持續性的蛋白尿時,臨床的治療則只能起到延緩病情的作用,而不能阻止終末期腎病的發生。因此早期的明確診斷對于改善糖尿病腎病患者的預后是非常重要的[3]。

目前臨床對糖尿病腎病患者的腎功能損傷檢查的實驗室方法較多,如尿素氮、肌酐等的檢查,但這些檢查對于早期的糖尿病腎病難以發現。糖尿病代謝異常所引起的腎小球硬化是糖尿病腎病發病的主要機制。白蛋白分子是一種可以通過腎小球濾過膜的最小蛋白質,該種物質在通過濾過膜后幾乎被近曲小管全部吸收,因此正常機體的尿液中白蛋白的排泄量微乎其微,但當腎小球發生病變后,患者腎小球基底膜上的負電荷乙酰硫酸肝素等物質的分泌會減少,破壞了濾過屏障,導致濾過量與腎小管吸收量間的平衡被打破,這樣就導致了尿液中的白蛋白排泄量升高。由此說明尿白蛋白的檢測是糖尿病患者腎功能損傷的早期診斷指標之一,同時也是反應患者的腎功能損傷程度的重要監測指標[4]。糖化血紅蛋白是血液中的血紅蛋白在高血糖濃度的情況下所發生的連續、緩慢的非酶促糖化反應的產物,該種物質的合成是一種相對不可逆的過程,因此它的檢測水平可以反應患者近3個月以來的血糖水平,因此可以作為糖尿病患者的診斷、療效及預后評估的重要依據。此外,糖化血紅蛋白檢出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應患者腎臟內血管損傷的程度[5]。機體處于高血糖濃度的情況下時,機體內會大量的合成糖化血紅蛋白,從而導致了機體內的氧合Hb減少,這樣就導致了機體血液內的紅細胞攜氧能力降低,導致機體腎臟細胞缺氧、腎臟內血管內皮損傷,進而引起患者腎血管的血流下降、腎小球硬化、白蛋白滲出等癥狀,最終導致糖尿腎病的發生。因此糖化血紅蛋白的檢測也是臨床診斷糖尿病腎病的早期重要依據之一。

綜上所述,尿微量白蛋白、糖化血紅蛋白的檢測可以為糖尿病腎病患者的早期診斷、治療及預后評估提供重要的臨床參考依據,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李春仙,史訓忠.2型糖尿病腎病患者血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C-反應蛋白水平的臨床意義[J].檢驗醫學,2010,25(2):107-109.

[2]王瓊,唐偉,陳繼輝.糖化血紅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聯合檢測對糖尿病腎病的早期診斷意義[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8,7(4):91.

[3]邱谷,戴橋林,戴世榮.糖尿病早期腎損害的實驗室檢查[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7,4(9):865-867.

[4]申志祥,解雨春,陳培培,等.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及餐后血糖與尿清蛋白排泄率的關系[J].臨床檢驗雜志,2008,26(4):276-278.

血紅蛋白尿范文第4篇

【關鍵詞】肝源性糖尿病 糖化血清白蛋白 糖化血紅蛋白 空腹血糖

中圖分類號:R575.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12-061-02

肝源性糖尿病是繼發于慢性肝實質損害的糖尿病。糖化血清白蛋白、糖化血紅蛋白在慢性肝病中的作用,認為(GA/3+HbA1c)/2是評估慢性肝病患者糖代謝較好的指標,但GA對于肝源性糖尿病診斷的靈敏度高,但特異度低,所以對肝源性糖尿病的診斷三個檢測指標結合使用更有價值,在臨床上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現對我院2009年11月―2010年12月111例、47例肝源性糖尿病及54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為研究對象,取入院患者次日晨起空腹血清分別檢測GA、FBG、HbA1c同時測GA、HbA1c和FPG,以了解三者在糖尿病診療中的價值,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01例,男62例,女39例;年齡35~80歲,平均(57.2±11.1)歲;男性平均年齡(55.5±11.0)歲,女性平均年齡(59.2±11.4)歲。糖尿病患者診斷符合WHO1997年糖尿病的診斷標準,肝病患者符合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 2000 年 9 月西安第十次全國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

1.2 方法 應用日本TOSOH公司HLC-723G7全自動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檢測GA、HbA1c,取EDTA-K2抗凝全血,用原裝配套試劑,并按儀器操作說明進行測試,應用日本OLYMPUSAU27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FPG,方法為葡萄糖氧化酶法,采用利德曼試劑,每天測定標本前進行室內質控,所有標本均按正常操作規程2h內測定完成。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2 結果 ①肝源性糖尿病組GA值、HbA1c值均明顯高于對照組,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②肝源性糖尿病組,FBG大于7.0mmol/L者占66.7%HbA1c大于6.5%者占22.2%,GA高于16.87%者占92.6%。肝硬化組FBG大于7.0 mmol/L者占3.7%;HbA1c大于6.5%者占1.8%;GA高于16.87%占25.9%。糖化血紅蛋白與空腹血糖水平成正相關,其相關系數為0.9584。

3 結論 HbA1c是血紅蛋白在高血糖作用下葡萄糖游離醛基與血紅蛋白游離氨基間發生的緩慢、連續且不可逆的非酶促糖化反應的產物,可持續于紅細胞120d生命周期中,故HbA1c可反映出6~10周內的平均血糖水平,是糖尿病診斷、臨床治療效果估計及協助判斷預后的較好指標,指導糖尿病的治療[1]。

FPG及餐后2h血糖主要用于診斷糖尿病。近年有研究顯示,HbA1c可用于對糖尿病的篩選、糖尿病患者長時間血糖控制程度的觀察,并對糖尿病的各種并發癥有很好的預測價值[2]。

FPG波動性較大,受服藥、飲食等外界因素影響較大,只反映瞬時的血糖變化;而HbA1c與FPG密切相關,它可以指導臨床更好地制定糖尿病患者的診療方案,FBG和HbA1c對于肝源性糖尿病診斷的特異度高,靈敏度低,GA對于肝源性糖尿病診斷的靈敏度高,但特異度低,所以對肝源性糖尿病的診斷三個檢測指標結合使用更有價值。通過有規律地測量糖尿病患者治療中HbAlc的濃度的下降,證實了HbAlc測定的臨床意義[3]可以顯示患者長期糖尿病管理的狀況。研究證實,如果HbAlc值越高,患者發生糖尿病并發癥如眼疾、腎病、神經損傷、心臟病及中風的風險也越大。三者對糖尿病的篩查及診斷也有很大意義。糖化血紅蛋白測定能穩定可靠地反映以前數周內的血糖水平控制情況,是糖尿病血糖監控的金標準,在血糖控制,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防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孫立海,錢敏雯.糖化血紅蛋白代謝變化與餐后血脂的關聯比較.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6,5:209-210.

血紅蛋白尿范文第5篇

糖尿病患者需要經常化驗血糖,根據血糖監測數據來調整降糖藥物的用量。但是,有些人不知道或者不愿意定期檢驗糖化血紅蛋白。其實,血糖指標反映的只是瞬間血糖水平,糖化血紅蛋白才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糖尿病監控達標的“金標準”。

糖化血紅蛋白是人體血液中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與血糖結合的產物,糖化血紅蛋白衡量的是血液慢性糖中毒的情況,可以顯示患者2~3個月間血糖控制的水平,它不僅能夠衡量患者血糖水平,還可反映血液細胞中被糖化的蛋白對患者組織器官傷害的情況。還有研究顯示,穩定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可以預防或者延緩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并發癥、大血管并發癥及其他并發癥。

一般來說,糖化血紅蛋白跟瞬間血糖水平成正比,糖化值越高,表示血糖與血紅蛋白結合得越多,血糖水平就越高。血糖與血紅蛋白的結合過程很緩慢,而且是不可逆的,在紅細胞死亡之前一直存在,每一個紅細胞內都有血紅蛋白,而紅細胞的壽命為120天,因此糖化血紅蛋白能夠穩定可靠地反映人體內最近兩三個月這“一段時間”的平均血糖水平。

糖化血紅蛋白正常值為4%~6%,9%為控制差,是慢性并發癥發生、發展的危險因素,并可能發生酮癥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癥;>9%說明患者持續高血糖存在,會發生糖尿病腎病、動脈硬化、白內障等并發癥,同時也是心肌梗死、腦卒中死亡的高危因素。

美國糖尿病協會(ADA)建議血糖控制滿意且穩定的糖尿病患者至少一年測2次糖化血紅蛋白;若血糖控制不滿意且需調整方案者,應一年測4次。計劃懷孕的糖尿病婦女,初期每月測1次糖化血紅蛋白,血糖控制滿意后,應每6~8周測1次,直到受孕。2010年最新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糖化血紅蛋白是反映血糖控制水平的主要指標之一。一般情況下,糖化血紅蛋白的控制目標應小于7%,在調整治療方案時,可將糖化血紅蛋白≥7%作為2型糖尿病患者啟動臨床治療或需要調整治療方案的重要判斷標準。因此,指南同時建議糖尿病患者在治療時每3個月檢測一次糖化血紅蛋白,達到治療目標后可每3~6個月檢查一次。

相關期刊更多

肉類研究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北京二商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生育健康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國實驗診斷學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度市| 阿拉善右旗| 海宁市| 仪陇县| 南丹县| 红原县| 延津县| 清徐县| 横峰县| 鹤岗市| 松江区| 习水县| 丰台区| 汪清县| 即墨市| 繁昌县| 文成县| 枣强县| 安国市| 曲周县| 荔浦县| 小金县| 安阳市| 万载县| 滕州市| 中阳县| 博客| 宕昌县| 两当县| 福贡县| 乐至县| 钦州市| 锡林浩特市| 光泽县| 泰顺县| 庄浪县| 儋州市| 长宁区| 张家港市| 灵石县| 华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