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淮南子

淮南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淮南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淮南子范文第1篇

關鍵詞:《淮南子》;治學思想;通道略物;靈活創新

中圖分類號:B23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21101(2016)06000105

Abstract: Huainanzi is infused with thoughts about study, covering the whole links of study and presenting systematic thoughts about study. In terms of importance, study enlightens people; in terms of purpose, it enables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underlying principles and facilitates practice; in terms of methodology, it encourages people to be persistent, consistent and flexible. Although these thoughts were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disseminating “Taoism”, they may be applied to general study. Today the thoughts about study in Huainanzi is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academic atmosphe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society featuring study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 Huainanzi; thoughts about study; perception; flexibility and innovation

《淮南子》在傳播“道”學的過程中,滲透著豐富而嚴謹的治學思想。雖然不像先秦的《論語》《荀子》等著作有專篇文章集中論述學習,但是全書卻貫穿了學習精神。其治學思想在《原道訓》《精神訓》《修務訓》《泰族訓》中多有體現,并散見其他篇章,書中從治學的重要性,到學習目的、意義、內容、方法等都論述得很詳贍、系統,形成較為系統的治學思想。從此足以見《淮南子》十分重視學習,雖然本用于治“道”的學問,但是可以推而廣之,用于指導一般的治學。今天深入研究淮南子的治學觀念,對于樹立良好的學風,構建學習型社會,建立創新型國家,具有啟示意義。

一、治學猶如人之砥錫,開啟聰明

淮南子認為,學習可以啟迪聰明才智。如果人一生不學習,任性而為,就等于渡水不用舟船一樣。《修務訓》說堯、舜、禹、湯、文王、皋陶、契、史皇、羿九位賢人,雖然相隔許多年才有一位,但是人們總希望像這些賢人不斷出現。然而,后來許多人“無五圣之天奉,四俊之才難,欲棄學而循性,是謂猶釋船欲水也”。所以人生學習猶如魚鉤與寶劍需要經常磨礪,粗糙的鏡子需要打光一樣。于是,尖銳批評學無用處之謬誤,強調學習之重要:“夫學,亦人之砥錫也,而謂學無益者,所以論之過。”這就如當一個人不懂得如何做那件事,有人主動教會他,此人當然高興。

學習可以使人開啟智慧。《泰族訓》以幽默的語言奉勸那些寧愿把時間用于娛樂,而不愿意用來學習的人,假如以射雁打獵下棋的勁頭,“日誦《詩》讀《書》,聞識必博矣”。學與不學,“猶、聾之比于人也”;而一旦學好就能明白天人關系,抓住治理好國家的根本,用清凈的心理、明澈的目光觀察一切事物,即可把握其來龍去脈,如此,“可謂知略矣。”其實,孔子早已談過學習體會:“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1]168《荀子?勸學》也有受益于學習的經驗:“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修務訓》進而提出君子要“精搖摩監,砥礪其才,自試神明,覽物之博”,如此,即可“通物之壅,觀始卒之端,見無外之境,以逍遙仿佯于塵埃之外”,遺世獨立,超凡脫俗。正如《詩》所云:“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假如聰明的人游手好閑,無所事事,不如愚笨之人勤奮好學。“自人君公卿至于庶人,不自強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這是對《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發揮。人們只有天天奮進,月月奉行,日積月累,學習不倦,才可直接通向光明之境。王符《潛夫論?贊學》更直截了當地指出:“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2]3學習有助于人們增長才智,自古至今的認識是一致的。

這是因為學習可以豐富人的知識。《修務訓》引述古代蒼頡發明文字、容成制定歷法、胡曹創制衣服、后稷耕種莊稼、儀狄首創釀酒、奚仲發明車子等賢人君子的功績闡發此理。周朝以后再也沒有出現過像這六位賢才了,可是很多人仍在學習這些賢人開創的業績及其留下的經驗;如今,“無六子之賢,而皆修其業”,沒人具備這六位先賢之才,但卻懂得學習其技藝。道理就在于“教順施續,而知能流通”。至此,《荀子》所持“學不可已”之論,同時得到印證。

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學習是要借助外界條件,達到個人力量、或者人類力量所達不到的目的。《修務訓》說,大雁順風而行,是為節省氣力,銜著蘆草飛翔,是為了躲避D弋;野豬會用亂草木棒、挖洞建房,以防雨淋,遮蔽日曬。螞蟻、獾貉、虎豹這些動物都懂得利用外物防護自己。“此亦鳥獸之所以知求合于其所利”。假使有人出生于窮鄉僻壤,生長在簡陋破屋之中,既無父母養育、兄弟交流,又未曾見過眼前禮節、聽過先古之事,獨自呆在家中,“使其性雖不愚,然其知者必寡矣。”[3]338這是以事實證實了“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4]3的勸學觀點。假物的目的就在于借助外界條件,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譬如,能夠領會六藝之廣博崇高,品味道德之深邃妙旨,思想達到最高境界,高深莫測,遠達無際,而后翱翔于無形之間,徜徉于四海之內,堪比太山之崇高,富擬江河之不斷,而后心靈曠然貫通,昭然明亮,神思徜徉于天地之間,無所掛礙,“其所以監觀,豈不大哉!”先前不明之事忽然明白了,原因何在?“非知益多也,問學之所加也。” [3]363。諸此,淮南子是在強調學習知識的重要。后來,王符在其《贊學》中同樣接受這個觀點:“是故君子者,性非絕世,善自于物也。”

因此,《修務訓》提出人們要“名可務立,功可強成”,就應有志于正道,趨就明師;激勵氣節使高尚,脫去世俗之氣,加強學習。

二、治學旨在通道略物,學以致用

在學習上《淮南子》飽含求實精神,指出學習要腳踏實地,務在適用,旨在通曉大道,達于事理;“人莫欲學御龍,而皆欲學御馬;莫欲學治鬼,而欲學治人。急所用也。”[3]290學習要求真務實,腳踏實地,不能好高騖遠。《m真訓》重申莊子意旨:“是故舉世而譽之不加勸,舉世而非之不加沮,定于死生之境,而通于榮辱之理。”學習不是為了嘩眾取寵,而是為了悟道明理。在此前提下,論治學淮南子多有獨到之見。

首先,《淮南子》治學旨在通道明理。淮南子具有務求真實精神,講究學習的實用性。《m真訓》倡言:“有真人然后有真知。”《修務訓》以常理比方,務實地指出:通達事理的人,佩帶利劍是用來防身的,而不在于它是墨陽、莫邪那樣的名劍;騎馬是用來快速趕路的,而不在于它是驊騮、綠耳一樣的名馬;琴瑟是用來彈奏雅正和諧之聲的,而不在于它是何樣的名琴。同理,淮南子提出“誦《詩》《書》者期于通道略物,而不期于《洪范》《商頌》”學以致用的高明見解。一切都要從實際效果與能否達到最終目的出發,而不能徒有虛名。高誘注:“略,達;物,事也。”《論語?憲問》曾批評其時學人:“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因此,《詮言訓》慨嘆,“有智若無智,有能若無能”,達道通理乃為悟道之正本。

為此,淮南子尖銳批評沽名釣譽而不求實際的盲從者,不但學不好,反而還鬧出許多笑話。《修務訓》列舉了許多現象,對學習僅為裝點門面,徒有虛名而不求實用的學習態度加以譏諷。比如本有破舊鈍刃之劍、走調破損之琴,假如有人說它們曾是楚王佩帶過、彈奏過的,尊貴之人、富家妻妾就會爭相使用;然而能斬斷龍舟、刺穿犀皮鎧甲的鋒利刀矛,梓桐制成、音色雅正優美的琴瑟,卻連師堂、伯牙都不愿彈奏。淮南子詼諧地譏諷這些淺薄之人沒有任何主見,不得要領的盲從做法,好比遺腹子給從未見過的父親上墳,僅是“以禮哭泣之,而無所歸心”。這正是荀子所鄙視的“入乎耳,出乎口”的“小人之學”。從此看來,美女并非要像西施那樣不可,達人也并非要像孔墨之類不行,“曉然意有所通于物,故作書以喻意,以為知者也”。學習要做“能夠見是非,若白黑之于目辨,清濁之于耳聽”的“通人”。

同時,《淮南子》反對不動腦筋的學習方法,提倡學習典籍應尋根究底,不可人云亦云。《锫邸飛羈討賦觶誦習先王詩書,“不若聞得其言,聞得其言,不若得其所以言,得其所以言者,言弗能言也。”學習詩書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詮言訓》更加高明地揭示:“圣人終身言治,所用者非其言也,用所以言也。”淮南子指斥那些不動心思、有口無心的學習如鸚鵡學舌,“鸚鵡能言,而不可使長”,原因就在于鸚鵡“得其所言,而不得其所以言。”鸚鵡學舌是治學的大忌,誦讀典籍應取其精髓,而不能流于詞章,求其末端。這種認識與《禮記?大學》“格物致知”,窮致事理的認識異曲同工。

據此,淮南子對古代典籍不像先儒那樣盲從。比如,先前以孔子為祖師的儒家對《詩》無限尊崇,甚至認為學好《詩》就可無所不通、無所不能。漢初陸賈《新語?道基》對“六藝”予高度評價:“窮事察微,原情立本,以緒人倫”;認為,“《鹿鳴》以仁求其群,《關雎》以義鳴其雄,《春秋》以仁貶絕,《詩》以仁義存亡”;還極力稱贊儒家學說:“仁者道之紀,義者圣之學。學之者明,失之者昏,背之者亡。”與先前儒生對詩的盲從大相徑庭,淮南子指出“六藝”都有不足之處:“故《易》之失也,卦;《書》之失也,敷;《樂》之失也,;《詩》之失也,辟;《禮》之失也,責;《春秋》之失也,刺。”尤其將《詩》看成是邪僻之作[3]108。《詮言訓》指斥“《詩》之失,僻”。高誘注:“詩者衰世之風也,故邪,而以之正小人,失其正,而入于邪。”《泰族訓》既言“《詩》之失也,辟”,又說“《詩》之失,愚”。淮南子同時貶墨,說周室衰微、王道廢缺,“儒墨乃始列道而議,分徒而訟”,于是“博學以疑圣,華誣以脅眾,弦歌鼓舞,緣飾詩書,以買名譽于天下”[3]28,批評儒墨假借詩書欺世盜名之徒,是不能得詩書之精要的。因而引導治學,凡事要抓住它的根本,“失本則亂,得本則治”。

不過,淮南子對古代典籍既有否定,也有肯定,平心持論,不偏執一端。《泰族訓》還評“六藝”:溫惠柔良,為《詩》之風化所致;淳龐敦厚,為《書》之教化作用;清明條達,為《易》之精義所在;恭儉尊讓,為《禮》之約束所為;寬裕簡易,為《樂》之感化熏陶;刺幾辯義,為《春秋》深意所染。《易》《詩》《書》《禮》《樂》《春秋》內容有可取之處,也有不可取之處,“其美在和,其失在權”,對“六藝”須持二分之論。

淮南子范文第2篇

關鍵詞:音樂美學思想;相融并爭;矛盾統一

中圖分類號:I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23X(2012)02-014-03

《淮南子》,原名《淮南鴻烈》,淮南王劉安召集門客集體編撰,它以一種兼容豁達、務實求真的態度,吸取先秦各家思想的精華,它所代表的黃老之學已非老、莊那樣的先秦道家,而是道、儒、法結合的“持以道德,輔以仁義”的新道家,反映了漢初社會文化思潮的特點。書中各篇中均有論樂的文字,思想全面而系統,豐富而深刻。集中代表了漢初新道家的音樂美學思想,即儒道相融并爭、矛盾統一的,接近于唯物主義辯證思維的特點。其音樂主張雖然在當時未被采納,但在當時卻具有進步意義,對后世有較大影響,奠定了它在中國音樂美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歷史成因

首先,建國之初統治階級需要一個安定的社會大力發展經濟。《淮南子》成書于西漢初期,正是漢家平定各國戰亂、建立統一王朝的關鍵時期,還沒有受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治和學術思想的影響,當時的統治階級采用借黃帝之名、取老子之實的黃老之學,主張無為而治、與民休息,使經濟得以繁榮。《淮南子》全書以一種謙和包容、務實求真的態度,繼承和發揚《老》、《莊》的道家思想,剖析先秦諸家思想的利弊得失,融各家之所長,提出了適應漢初政治、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新道家思想。

其次,淮南王劉安本人“好書,鼓琴、不喜弋獵狗馬馳騁”(《漢書•淮南王傳》),是一位頗有建樹的文學家、哲學家、音樂家和自然科學家。《淮南子》雖然沒有像荀子《樂論》那樣的專門論樂的篇章,其論樂的文字多散見于書中各篇,是作為全書整體思想的一部分,但它關于音樂的本源、音樂的創作、音樂的審美等問題的討論,提出并充實了先秦思想家們所沒有的新內容,幫助我們了解漢初音樂美學思想的歷史特點,并將其作為與后來漢代儒家音樂美學思想進行比較的重要依據,同時也展示了西漢初期是中國傳統文化百家爭鳴的黃金時期,學術氛圍健康繁榮、各家思想相融并爭。

二、相融并爭、矛盾統一的特征體現

第一,關于音樂的本源問題《淮南子》中的思想基本傾向于道家,雜有儒家色彩。《原道訓》(本文凡引《淮南子》文字均只注篇名)中說“夫無形者,物之大祖也;無音者,聲之大宗也。”這與《老子•四十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莊子•天地》“夫道……金石不得無以鳴……無聲之中獨聞和”的思想是一致的。他認為有聲之樂出于無聲之道,繼承了老莊的道家思想,強調無聲之道為本,有聲之樂為末。有聲之樂屬于人,無聲之道屬于天,這一自然天道觀,正是中國道家學派思想的核心,是老子提出的最高哲學范疇。《淮南子》一方面和《老子》一樣認為“五音令人耳聾”,且主張“與道為一”,養生保性,“至樂無樂”,逍遙無為,但另一方面他又認為“鐘鼓管簫,干戚羽旄,所以飾喜也……樂者,所以致和也。”(《本經訓》),這又肯定了有聲之樂,是儒家的主張,這是個矛盾。《淮南子》將這兩種觀點融會貫通,提出了音樂既要“本于道德”,又要“合于先王”的觀點,兼收并蓄了儒道兩家的思想,并將兩者都加以充實和完善。它既繼承了道家追求保持人自然天性的純樸思想,又克服了老莊對直覺的偏執;既吸取了儒家人本主義思想的精華,又摒棄了孔孟對人的過度禁欲,提出“制禮樂,而不制于禮樂”(《論訓》)的觀點,這在中國傳統音樂美學思想中是極為可貴的,說明儒、道兩家在審美觀上是有相通之處的。

第二,《淮南子》論述如何進行音樂創作與表演的問題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它強調藝術創作“必有其質,乃為之文”(《本經訓》),即認為音樂應有感而發,真實自然,這是道家崇尚自然的核心思想的體現。這正如冼星海、聶耳等音樂家不經歷那戰火紛飛的年代創作不出《黃河大合唱》、《義勇軍進行曲》這樣振奮人心、鼓舞斗志的時代作品;貝多芬沒有人生種種痛苦的磨礪寫不出《命運交響曲》這樣經典的傳世之作。這些論述與先秦儒家提出的“凡音者由人心生也”的思想是一致的,但《淮南子》的觀點顯然更為明確,更多的是強調內在情感和后天習得而不僅僅是儒家所指內在的道德品質。因此,《淮南子》還認為音樂的創作與表演和其他藝術創作一樣,不僅需要一定天賦,即“父不能以教子”、“兄不能以喻弟”的“不傳之道”(《齊俗訓》)。所謂“不傳之道”是指非技術性的,不是從教習中就能掌握的東西。[1](P99)強調后天學習與刻苦鍛煉的重要性,即“學不可已”,“鼓舞者”并非生來“柔縱”,“木熙(雜技)者”并非生來“眇勁”,其超群的技藝都是“服習積貫所致”、“淹浸漸靡使然”。

第三,《淮南子》對音樂鑒賞問題的探討也很深刻。它認為在音樂的審美問題上是“以內樂外”,保持平和本性,“不以身役物,不以欲滑和”,才能不為聲色所,而從音樂真正得樂,這種觀點是建立在道家養生論的基礎上的。但它又提出音樂具有感染力,《主術訓》中說“夫榮啟期一彈而孔子三日樂,感于和鄒忌一徽而威王終夕悲,感于憂。動諸琴瑟,形諸音聲,而能使人為之哀樂。”這是認為和樂能使人樂,憂樂能使人悲。同時還在《詮言訓》中講到“心有憂者,筐床席勿能安也……琴瑟鳴竽弗能樂也。”這與先秦荀子《樂論》中“心憂恐,則口銜芻豢而不知其味,耳聽鐘鼓而不知其聲。”提出的,音樂審美時主體內心狀態對于審美感受起主導作用的思想是一致的。它與此前其他著作如《荀子》、《呂氏春秋》的論述有相似之處,但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綜合,進行了更全面的論述。比如“六律具存,而莫能聽者,無師曠之耳也……律雖具,必待耳而后聽。”(《泰族訓》)就不局限于前人所說的感官對音樂鑒賞力的制約,而提出了音樂欣賞者的文化修養也對審美能力有制約性,這種理性思辨與感性直觀統一的思維方式接近于樸素的辯證唯物史觀,而與馬克思關于“對于不辨音樂的耳朵說來,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2](P79)的思想相通。

第四,《淮南子》從“道始于一”而“生萬物”的道家思想出發,推崇音樂形式其根本的“一”,認為“音之數不過五,而五音之變不可勝聽也……故音者,宮立而五間形矣”(《原道訓》)。但同時它又認為“彈一弦不足以見悲”、“一弦之瑟不可聽”(《說林訓》),這又充分肯定了音樂之美在于形式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這兩者看似矛盾,實則體現了《淮南子》作者具有豁達的胸襟,如書中說“百家之言,指奏相反,其合道一體也。”(《齊俗訓》),這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前較為自由的學術環境也是一致的。《淮南子》既推崇雅頌之樂,又強調音樂美的時代性特征。如“堯《大章》,舜《九韶》,禹《大夏》,湯《大》,周《武象》,此樂之不同者也。”(《論訓》),認為“世異則,時移則俗易”,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審美要求,反對“膠柱而調瑟也”(《齊俗訓》),尊古賤今,主張“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荀周于事,不必循舊。”(《論訓》),順應時代與人民審美情趣的變化而改革禮樂的形式,這無疑是《淮南子》音樂美學思想中極為可貴之處。

三、對后世的影響

從中國音樂美學史上看,《淮南子》是繼《呂氏春秋》之后秦漢道家的重要著作。其實際提供的音樂美學思想資料,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淮南子》撰寫者對音樂的認識,在許多方面,提出和充實了先秦沒有的新內容。特別是書中對音樂審美中審美主體一方條件的強調,是對傳統音樂美學思想的發展,雖然受當時政治環境的影響其音樂主張并未被漢朝統治者所采納,但卻給魏晉時期以較大影響。

首先,在王弼“大成之樂”的思想中得以體現。他在《淮南子》既推崇無聲之“道”,又肯定有聲之樂的儒道雜糅的思想基礎上,提出以“大音”為“五音”的宗主,“五音不聲則大音無以至”的觀點,然后以樂須順性來調和儒道二家,使雅頌之樂與“大成之樂”的關系由對立變為統一,為儒道兩家思想的融合提供了理論依據。這在中國音樂美學史上關于儒道兩家思想的關系的討論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在此之前是對立中有融合,在此之后則是融合中有對立。

其次,阮籍《樂論》的繼承和發揚。他把音樂的“自然之道”作為其立論的總綱與主旨,鮮明地提出“夫樂者,天地之體、萬物之性也。”這與《淮南子》中所提出的音樂要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音樂美學思想基本一致。但他不僅為禮樂的繼續存在提供理論依據,還對此作了直接論述,明確提出使儒家禮樂思想與道家自然樂論合而為一的思想。

再次,對嵇康的《聲無哀樂論》的影響。他的音樂美學思想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的這一人格魅力,主要集中反映于《聲無哀樂論》這部著作中。全書采用辯難的形式,嵇康是以與“秦客”這一假想的論敵辯難的方式,借“東野主人”這位作者的化身之口闡述其“聲無哀樂”的音樂美學思想,共分八個部分。它不僅討論了音樂有無哀樂、音樂能否移風易俗,還涉及了音樂美學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比如音樂的本體與客體問題,音樂的聲與情問題,音樂的功能問題。嵇康認為和萬物一樣,音樂也是由天地的元氣所產生,它是客觀的存在,與人的主觀感情無關,既不能表現感情,也不能喚起人相應的感情,而只是以其音響刺激人,使人產生躁或靜的反應。這與《淮南子》中所說“無音者,聲之大宗也”音樂的本源的觀點基本一致。

《淮南子》中的音樂美學思想同樣對今天的現實音樂生活影響巨大。這種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積極的一面主要表現為要求美善統一、內容與形式統一,崇尚純樸自然、反對華而不實,追求含蓄之美,注重意境創造等等 。消極的一面則突出表現為受禮樂思想影響,不顧藝術的本質與音樂的特殊性,強調社會功能、教育作用,輕視、忽視音樂的美感和娛樂作用。因此,今天的音樂美學思想仍帶有古代音樂美學思想的特征,無法完全擺脫幾千年傳統的束縛。這就要求我們現代音樂美學工作者如何正確研究古代音樂美學思想,吸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建立現代音樂美學體系,用以影響現實音樂生活。

《淮南子》的音樂美學思想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道論,克服了老子對“道始于一”的偏執,吸取先秦儒家人本主義思想的精華,重視理性思辨與感性直觀的統一,構建了一種倡揚主體審美意識、務實求真的樸素的唯物主義審美思想觀。總之,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學術巨著,無怪乎梁啟超說“《淮南鴻烈》為西漢道家言之淵府,其書博大而有條貫,漢人著述中第一流也。”[3](P82)同時,《淮南子》音樂美學思想中道家音樂觀與儒家音樂觀的表面矛盾的產生,實際上是統一在其自構的思想體系中的不同層面上的,是它對不同的音樂存在的不同“定位”所致。這就提醒傳統音樂美學研究者在指出了《淮南子》音樂思想的內在矛盾性,或者對其原因作一般易于識別的分析,還遠遠不夠,不能簡單地定義為一個理論的不完整,而應該更全面客觀地探討其不同層次、不同角度所造成的原因。

[參考文獻]

[1]修海林,羅小平.音樂美學通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2]劉丕坤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The Musical Aesthetic Features of Huainan Zi

YANG Ting, TANG Yu-qin

(The Art Institute,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13, Jiangxi, China)

淮南子范文第3篇

我一直都認為自己是個有能耐的人,一個令人羨慕的女孩。而現在我突然覺得自己什么都不是......

實話告訴你們吧,今天我們剛剛考完中考,前所未有的正規。而我也前所未有的覺得自己考得很爛,爛到能讓孔夫子落淚。我想認真的思考我的生命,思考我以后的人生。我不停的責怪我初中所在的那所破爛學校,它實在太小,以至于每次考試得第一的都是我和另外一個女生,每個人都已習慣那種沒有波瀾的結果,而我們理所應當的接受那些來得太容易的鮮花和掌聲,如此安逸。現在我生活在一個有著幾千人的大環境下,那些依舊美麗的鮮花和依舊悅耳的掌聲卻早已屬于別人,不再是我的囊中之物。我看著它們在我眼前如風般飛逝,無奈,悲哀。以前大人們常說,到了高中,男生就會比女生聰明,成績就會超越男生。那時候的我聽了就會暴跳如雷,大聲的宣布要和男生一絕高下!而現在我早已無力爭辯,也沒有實力去證明那些曾經那么想要證明的東西。對這種看似荒誕的說法,我只能順從。即使心有不甘,也無能為力了。

我是那么那么地懷念我的初三(2),懷念那些時過境遷的感動。我想念我的朋友,那些曾經一起在球場上揮汗如雨的朋友(雖然在男生看來,那真的不能算是打球),我們如此珍愛著籃球,愛得死去活來,愛得天翻地覆!我們曾經在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一起努力,然后以不同得姿態各奔東西。我們沒有打聽彼此的消息,因為害怕想起就無限思念。我們很清楚的知道,時間和空間都在不斷變幻,一切早已物是人非......

我一個走在干凈的校道上,一個人坐在安靜的教室里,感受著從高一到高二的過渡,想象著從高二到高三的恐懼和急促,沒有表情,也無需表情。我想我不應該是頹廢的,每個人都想看到一個積極向上,快樂無比的我,有著別人所不能及的寬懷。我努力向豪放的姿態靠近,卻發現它越來越遠。我以前是那么自信,看著那個有著清華園的地方,我簡直篤定自己會以一種傲人的姿態走進那個讓我魂牽夢縈的地方。而現在,我問自己,還可不可以為了它而努力?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分析,我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即使沒有結果,將來也可以問心無愧的懷念這個為了某個目標而不懈努力的過程,簡單而滿足。

現在,我想是時候忘記從前了,我將鼓起勇氣向著每天都很明媚的朝陽進發,向著我光明的未來進發!

淮南子范文第4篇

2、很想盡力挽留,卻又無法說出口,你用冷情來懲罰我,卻不曾感受我的痛楚!

3、曾經以為,不會有愛;曾經以為,永遠不會再愛!

4、有些話埋藏在心中好久,沒機會說,等有機會說的時候,卻說不出口了。

5、我只能自己暗自療傷,修復殘留的傷口,所有的痛苦只有自己承受!

6、我的行走是我最無奈的抉擇,那終點離我好遠好遠,仿佛我始終在起點沒有奔跑過。

7、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不想說,什么都不想去想,卻又總是想起一切,零零碎碎,片片斷斷。

8、期望過那么多的天長地久,可是最后都沒有了。

9、你是我觸碰不了的,之間隔著跨越不了的界線。

10、面對你,我沒有逃避的余力,你的愛,讓我欲罷不能,讓我心痛不已。

11、今生我的幸福里丟了你,沒有你,我怎么能夠再幸福?

12、有些事一別竟是一輩子,一直沒機會做,等有機會了,卻不想再做了。

13、找個理由讓自己不再悲傷。即使很牽強。

14、笑靨,習慣了掛在臉上,于是沒有人會懂我的難過;悲傷,習慣了藏在眼里,于是沒有人看得見我的心痛;淚水,習慣了倒流回心里,于是你說我年少不知愁滋味。

15、總有一些人在今生里刻骨銘心,卻又無奈的錯過。

16、愛是一種感受,即使心碎也會覺得很美麗!

17、多少次痛苦著,矛盾著,掙扎著想要放棄,可心中卻千萬的不舍!

18、有些愛一直沒機會愛,等有機會了,已經不愛了。

淮南子范文第5篇

記得我五年級轉來的這個學校,在那之前,我每天都是無拘無束的,課堂記律壓不住我,老師的懲罰制不住我,所以我每天都開開心心的。

“什么,轉學?”這個消息對我來說可算是晴天霹靂,讓我一下子從凳子上跳起來。爸爸媽媽看著我的眼睛,鎮靜的說:“沒錯,轉學。”我叫起來:“可是為什么要轉學?我現在不是挺好的嗎!和同學相處得非常融洽,這不正是你們所希望的嗎?”“可是,你現在的成績是個什么樣,天天就知道和你的同學瘋玩!”爸爸嚴厲的說。我像是求救似的輕輕地叫了一聲:“媽!”媽媽望了望我又看了看爸爸,嘆息一聲說道:“唉,你爸也是為你好,別再惹你爸生氣了。”我聽到這句話是,眼淚終于不爭氣的流了下來,爸爸放柔語氣說:“孩子,這個學校對你的學習有幫助,對你以后走上社會也很有幫助,就轉吧!”我看著爸爸的目光,輕輕的點了點頭。

我下午去找我一個很要好的同學,考慮這該怎樣告訴他這件事,這是,她出來了,拉著我說:“走吧!”我翻把她拉住,小聲的說:“我要轉學了。”我說話時不敢看她的眼睛,因為我感覺到她的手明顯的顫抖了一下,她不可思議扭過頭去說:“轉學,為什么?我們不是說好了嗎,小學在一塊上,初中也在一塊上的,你怎么能食言呢?”我被她說的無言已對。她拉起我的手,輕聲問道:“答應我,別轉了,好不好?”我咬著嘴唇說:“對不起!”我感覺到我的手背濕潤了,隨即她放開我,留給我一個背影揚長而去。我想呼喊,卻沒有發出聲音,只留下我一個人獨自站在原地,任由淚水肆流,看著她一點一點消失在我的視線中。

相關期刊更多

淮南師范學院學報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安徽省教育廳

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安徽省教育廳

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安徽省教育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原| 无锡市| 清新县| 江安县| 封开县| 苗栗市| 吉林市| 长治县| 颍上县| 临沭县| 资阳市| 福贡县| 莎车县| 财经| 亳州市| 安徽省| 九江县| 贵州省| 天水市| 清河县| 凉城县| 灵璧县| 霸州市| 汾西县| 东丽区| 阿图什市| 柏乡县| 日土县| 五华县| 邳州市| 克拉玛依市| 山西省| 汉中市| 平远县| 阿拉善右旗| 阳曲县| 盐亭县| 铅山县| 汾西县| 东兰县| 涡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