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張岱湖心亭看雪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文題補白,綱舉目張
在文學作品中,文題往往是全文的窗口,是我們閱讀和鑒賞文學作品的切入點。文言文亦然。因為文言文的文題往往采用高度凝練概括的語言或者與作品內容相匹配的古詩等揭示、概括全文的主要意思。所以,教學時,如果我們能夠引導學生在充分閱讀文言文文本、理解文言文大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文言文的文題進行精心補白,就有可能引導學生快速地找到閱讀、理解、探究、品鑒文言文文本的突破口,繼之順利走進文言文文本,在文言文營造的精美的意蘊中品飲甘醇,流連忘返。
比如,教學張岱的《湖心亭看雪》時,我就要求學生在初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根據我出示在多媒體電教設施屏幕上的下列提示補寫文題:
1.請準確說出“湖心亭”的地理位置。
2.誰在怎樣的心境下去“湖心亭看雪”?途中遇到了誰?發生了什么事。
通過上述提示,學生很快就感知到了文題的豐富意蘊:明王朝滅亡以后的“崇禎五年十二月”傍晚八點左右,在西湖經歷三天大雪后人聲鳥聲俱絕、空闊的雪景使天地間呈現出一片白茫茫的景象之時,出身仕宦世家、原居杭州、少時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書以終的明末遺民張岱劃一葉扁舟,獨自前往杭州西湖的湖心亭賞雪。途中,偶遇與自己有同樣雅趣的兩位客居杭州的金陵人,并應邀與之痛飲了三大杯熱酒。之后,張岱借助精美的文字記錄下了這次賞雪的經過和閑情逸趣,表現了張岱鐘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獨特個性。
二、文中補白,體味情趣
教學文言文時,我常常引導學生在理解、感悟文本豐富意蘊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象與聯想,對文本中作者有意“留白”的場面描寫、情境描寫、故事情節敘述、人物形象刻畫、心理活動描寫等進行合情合理的補白,以期在充分挖掘文言文文本豐富內涵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多向思維能力,讓學生充分體味文學作品二度創作帶來的快樂,繼之,構建鮮活、愉悅的文言文教學課堂。
比如,教學張岱的《湖心亭看雪》時,我引導學生依據課文的敘事線索展開豐富的想象與聯想,而后在文中寫作者孤舟獨往湖心亭的途中和在湖心亭時發現二位客居杭州的金陵人并被邀同飲三大杯的場面進行合情合理的補寫,以便引導學生更加深刻地體味張岱國破家亡之痛、遺世獨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和幽遠脫俗的閑情雅致,并引導學生借此勉勵自己:在今后漫長的人生道路中,如果也遇到張岱一般的困惑與迷茫,一定要像張岱一樣保持獨立的人格魅力,絕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結果,有的學生運用極為細膩的文筆補寫了張岱“是日更定,余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途中豐富的心理活動,有的學生繪聲繪色地補寫了張岱應邀與二位金陵人湖心亭痛飲時“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語言、神情、動作等。讀之,無不產生身臨其境之感。
三、文末補白,回味無窮
教學文言文時,引導學生在品讀文言文的過程中在“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文章結尾之處對人物形象、人物對話、人物活動的場景、人物活動的心理活動等進行合情合理的補寫,一則可以使文言文文本的內容更加豐富、意蘊更加綿遠、結構更加完整,再則可以促進學生加深對文本中所蘊含的作者的情感意蘊、作者在文本中營造的美好意境和所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等的審美體驗,并從中得到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情操、美的意蘊等多方面的感染與熏陶,還可以培養學生豐富奇特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或書面語言表達能力,繼之構建和諧、美麗、精彩紛呈的文言文教學課堂。
【關鍵詞】板書設計 實用 美觀 精巧
【案例背景】
隨著新課程的普及,教學硬件的更新,教學媒體的有效利用,多媒體、實物投影儀、幻燈機等先進的教學用具紛紛搬上教室,教學板書這一教學行為似乎失去了它往昔的生命力,許多語文教師因此而不再用心耕耘這塊土地:隨意書寫的多了,精心策劃的少了。板書是一門藝術,運用好了這門藝術,能夠讓學生更好更深地理解、掌握課文,正確、巧妙的使用板書,會收到激趣、陶冶情操、增強記憶、開拓思維、培養審美能力的良好效果。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板書設計。
【案例描述】
借著南京市語文骨干教師培訓的機會,我選中《湖心亭看雪》來開公開課,而對于本課,我設計了這樣的板書:
當板書完成的時候,學生變得更加興奮了,甚至有許多學生發出了贊嘆聲,而聽課的老師們坐直了身子,伸長了脖子,微笑著點頭。公開課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而在課后交流的時候,與會的教研員和各校的老師也對本課的板書設計給予很高的評價。
【案例分析】
板書設計體現了教師的上課風格,體現了教師行文思路,板書設計成功了,教師的課也就上成功了。而《湖心亭看雪》的板書設計之所以成功,表現在下列幾點:
第一,點睛指要,簡潔醒目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語文教學中,每一課都應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課堂結束時都應使學生清楚自己該掌握的學習重點,所以課堂教學應該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各種活動。那么,作為課堂教學中最醒目、最持久的環節――板書,就必須能夠清楚地展示出本節課的知識目標及重點。如果遠離教學目的進行設計,則板書便失去了其應有的教學價值,往往使學生不知所向,甚至毫無收獲。課堂的教學效果也會因此而大打折扣。所以,設計板書時,首先應該針對教學目標與內容,做到有的放矢。而本課的板書設計就展示出了本課的學習目標和重、難點。《湖心亭看雪》以精煉的筆墨,記敘了作者在湖心亭看雪的經過,描繪了所看到的幽靜深遠、潔白廣闊的雪景圖,表達他幽遠脫俗的閑情雅致,表現了他對故國的癡情。基于對文本的這番研讀,我確立了本文的學習目標,即①、講故事。②、悟癡情。③、品畫卷。而在這三個目標中,“悟癡情”是重點,也是難點,于是我在設計板書的時候,緊緊地抓住了一個“癡”字,并以作者的這種“癡情”帶動了“癡行”和癡人眼中的“景”,這樣本文的學習目標都簡潔而清晰地展現在了黑板上,這樣的板書語言最洗練但卻傳達出了豐富的信息,發揮出了以簡馭繁、提綱挈領的作用,使學生對本文的內容一目了然。
可以說,本課的板書“點旨摘要,簡潔醒目”,就像是提純的金,琢成的玉。文章的內容,文章的主旨,文章的思路,文章的重點、難點,都高度概括并展現在板書中,讓人見板書而知本文要掌握的教學內容,使學生容易記憶、掌握,使學生能夠“過目不忘”。
第二,標志思路,動態生成
富有生命力的板書應該隨著教學的進程,隨著學生的學習變化不斷生成。通過這種板書系統地反映出教師講授的主要內容和教學的思路,并借此啟迪學生的學習思路。這樣的板書就成了接通師生思路的“媒介”,展示出了本課的行文思路,有利于學生的認知、理解。而《湖心亭看雪》這篇文章的板書絕不是提前也不是在最后才寫上去的,而是隨著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講授,在學生循序漸進地理解的過程中動態生成的,它標志了教師授課的思路,也標志著學生理解掌握的思路,是生動的、活潑的,富有生命力的。
在學生據課下注釋讀懂了文章之后,我們進入了分析課文這一環節,
我提問:“請你從文中找一個字來概括你對張岱的感受?”學生回答:“癡。”于是我板書了一個“癡”字。
我接著提問:“癡人必定有癡‘行’,請你找也張岱的癡‘行’表現在哪里?”邊提問,我邊板書了一個“行”字。
我又緊接發問:“你如何看待張岱的癡‘行’?”學生給出了許多合理的答案,于是我就著學生給出的答案,板書了關鍵詞語,比如:閑情逸趣、清高孤傲、山水之樂、與眾不同、超凡脫俗、故國情結等等,并且寫得比較隨意、雜亂。
接下來繼續發問:“看來張岱的癡‘行’正是因為他癡情于故國所致,那么帶著這種‘癡情’去看雪的張岱,他眼中的‘景’會是什么樣子呢?”邊提問我邊板書了一個“景”字。緊接著是對寫景句的賞析,是對“白描”這種寫法手法的理解分析。
分析完后,我順勢問道:“既然白描是一種作畫的技法,我們也對這種技法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哪一位同學能上來勾勒出這幅畫,和老師共同來完成這一課的板書呢?”話音剛落,一位學美術的同學擠出座位,跑了上來,唰唰幾筆,一幅畫出現了,然后我又根據板書的內容簡單添了幾筆,這樣,圖文并茂的板書設計完成了。
可以說,《湖心亭看雪》這一課的板書是一個動態的生成過程,它標示了老師的教學思路,接通了師生的思路,而且體現了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是在一個和諧的愉悅的氛圍中完成的。
第三,精巧美觀,新穎形象
板書設計是建構在視覺心理基礎之上的,因此,它既要符合規范、科學的實效性,又要追求美的視覺和美的感受。板書不是文字與線條的簡單組合,而是一種教育藝術,是教師通過對教材中精華的提煉而精心設計并畫出的直觀圖形,它既要有助于實現課堂教學目標,又要有利于讓學生從板書中得到美的感受,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眾所周知,《湖心亭看雪》運用的最重要的表現手法就是白描,而白描是一個繪畫術語,指在繪畫中只用線條勾勒,不著顏色的畫法。這種技巧常用于人物畫和花卉畫。在寫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簡練的文字,樸實地進行描寫的方法。不施濃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只寥寥幾筆就勾勒出鮮明生動的形象來.少用形容詞,也不借助修辭進行細致的刻劃,只抓住描寫對象與眾不同的地方,作如實的交代。
而我也從中受到啟發,既然白描這種寫作上的表現技巧是一個繪畫術語,那在設計本課板書的時候,何不將二都有機結合呢?于是我在帶著學生一起“品畫卷”這一環節中,抓住了里面的幾個關鍵景點――湖心亭、一芥小舟、遠山,簡筆勾勒出了遠山,勾勒出了小亭、小舟,同時又用波浪線勾勒出了小的漣漪,這樣,一幅寫意畫就完成了。
2004年版:更,古時的記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個小時;定,完了,結束。
2005年版:指凌晨時分。
,
2007年版:更定,指初更以后,晚8點左右。
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更定”一詞在2004版的教科書中解釋為“五更定”,2005版教科書顯然認同“五更定”,而在2007版的教科書中解釋為“初更定”。
那么。哪個版本是正確的呢?我們不妨先來看一下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表格:
首先,“初更定”即“黃昏”畢,“人定”初,那應該是晚上8點左右。筆者曾在杭州做過短暫停留。杭州市處于北緯30.2度,東經120.1度,這樣的地理位置,在冬天的夜晚八九點鐘那是一片漆黑,在張岱所處的時期是無法欣賞如此遼闊的西湖雪景的,除非把西湖縮小到如同白晝的攝影棚里。古漢語詞典中“定”字的解釋,有“止”、“停”的意思,“更定”就是更停了,即“五更定”。西湖冬天凌晨5點左右天色雖然還有些昏暗,但是天地中的事物在雪的映襯下應該是可以依稀見其輪廓的。同時這也符合文中“湖中人鳥聲俱絕”的描寫,因為只有凌晨才見寂靜。要了解“更定”的意義,還要明確另外一個詞“霧凇”的含義。曾鞏在《冬夜即事詩》中自’注:“齊寒甚。夜氣如霧。凝于水上,旦視如雪日出飄滿階庭,齊人謂之霧凇。”據此句,我們可知,“霧凇”的景象應是空中被白氣彌漫時我才形成的。如果是在晚上,作者怎能看到影子?又怎能看到如此開闊的畫面呢?
其次,從張岱的性情來看,他隱居山林寫《湖心亭看雪》,是為了表現自己內心“空寂”的佛理。張岱有避世的憂憤和孤傲的情懷,一定會選擇一個別人不會出來的時刻,去尋找與宇宙天地精神相通的心靈歸宿。因此他在寫景時,以人之性情通雪之性情,以人之精神合雪之精神,并與天地之性情和精神相通相合,繪聲傳神,寥寥數筆,勾勒出“湖中人鳥聲俱絕”,“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的美景,傳達出更深人靜,萬籟俱寂,清幽獨絕,外物無擾,閑適空曠的意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這是一幅絕妙的湖山夜雪圖,要想讓八年級的學生們去感受其中的清淡雅致還需要老師適當地幫助。先要掃清字詞障礙,最難懂的應該是“霧凇沆碭”這一句,霧,是由天空向下飄的云氣;凇,是湖面向上涌起的水氣;沆碭,是飄蕩、混茫之態,“霧凇沆碭”是形容湖面上雪花水氣混融一體,茫茫一片之態,體現了大雪覆蓋大地的靜穆。
理解完這句,“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就比較容易體會了,作者疊用三個“與”字,把天空、云層、湖水之間渾茫難辨的壯闊雪景生動地表現了出來,這句主要是對湖心亭雪景進行總體描繪。
接著作者精心描畫四個雪中景物,“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這四個景物的觀賞很耐人尋味。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是實寫,是作者在舟中遠眺所見,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不好理解,這個場景是作者不能直接在實際生活中看到的,而是想象,是作者自己在想象中跳出小舟觀看自己剛才在舟中行進時的情形,這是虛寫。這樣虛虛實實,更給人一種朦朧蒼茫的夜間觀雪感受。這四個鏡頭的轉換,讓人感覺隨著小船在夜色中緩緩前進,作者的視線也在移動景物也在隨之變化,創造出一種夢幻般的朦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這個混茫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過渺如一粟,而這正是作者極力要抒發的人生感慨。通過以上分析,同學們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當時的情景,在此我又出示了一張模擬當時情景的幻燈片,同學們都陶醉其中,不能自拔。在忘我的享受中,大家也感受到了作者所感受到的在開闊的自然境界中人的渺小、微不足道。怎樣的人才能欣賞這樣的清淡雅致的夜雪呢?當然只有那些具有超凡脫俗的雅致的人了。賞景到位,對作者的理解自然就會到位。
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深入把握文本的思路與作者的情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在文言文教學中,這樣做還能培養學生學習傳統名篇的興趣,減少學生對文言文的畏懼感,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在課堂教學中,我常常抓住文章的題目、段意、關鍵詞語、開頭結尾等,與文本對話,與作者溝通,與學生交流,從而得到一些特別的收獲。下面以《三峽》《觀潮》和《湖心亭看雪》為例談一談我的做法。
例一:《三峽》。
"峽"字的意思是"兩山夾水,有山有水的地方"。我發現,《三峽》一文的結構也就像這個"峽"字,首尾寫山,中間夾著寫水的內容。《三峽》為《水經》作注,所以重點寫春夏秋冬四季之水。文章開頭寫山,寫了峽之長、山之連、山之高,是為下文寫水之湍急張本。第2段寫夏水之"疾",體現三峽之水的奔放美;第3段寫春冬之水的"趣",體現三峽之水的清悠美;第4段寫秋水之"肅",體現三峽之水的凄婉美。文章結構的巧妙之處在于:開頭明寫山,暗寫水;結尾明寫水,暗寫山。這樣就形成了"兩山夾水"的結構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我著力引導學生感悟本文結構的巧妙性,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二:《觀潮》。
《觀潮》一文的段落大意,通常概括為浙江涌潮、水軍演習、健兒弄潮、觀潮盛況。我覺得這樣的概括未能體現全文以"觀"為立足點、以"潮"為著眼點的構思特點,因為"水軍演習"這樣的概括未能體現第2段與"潮"的關系。查閱相關資料得知,水軍演習和健兒弄潮都是當時農歷八月十八日舉行觀潮盛典的一種風俗,前者旨在迎潮,后者是一種爭標表演。因此,我經過與學生討論,將段意概括為"涌潮奇觀"、"迎潮表演"、"弄潮演習"、"觀潮盛況"。
為什么第2段難以概括出與"潮"的聯系呢?這與第2段只寫演習沒寫潮水也有關系。經過深入討論,學生們覺得,在潮來之前演習水軍有助于提高他們的作戰能力。我肯定了他們的見解,進而抓住"隨波而逝"一詞引導學生思考:"為火所焚"的"敵船"應該往哪里"逝"?討論后認為,應該往兩岸邊"逝"去,因為此時潮水已經上涌,水漲船高,"敵船"不可能停在江心或往潮來的方向"逝"去。
在深入探究第2段的內容與作用之后,我決定再引導學生探究作者的情感。于是我讓學生查找手頭的資料,看看關于本文的主旨,有哪幾種理解。學生很快匯總起來,主要有兩種:一是寫潮水之美,贊自然之偉;二是寫出了自然美和風俗美;三是寫出了南宋子民的亡國之痛。我順勢問了一句,這里有"痛"嗎?學生們搖了搖頭。接著我就引導學生比較第2、3兩段的寫作角度,第2段寫的是"軍",第3段寫的是"民",這里是一曲軍民同場獻技、同仇敵愾的愛國頌歌呀!
最后我滿懷深情地對學生說,同學們如果讀文章讀到思接千載、與圣賢對話的地步,就不會覺得古文是枯燥無味的了!很多學生擊節稱是。
例三:《湖心亭看雪》。
引導學生學習本文時,我以讀為線,以"癡"字為核心。讀第一遍,粗知大意,疏通字詞;讀第二遍,要求學生找出文中一個前后矛盾的"錯誤",即"獨往湖心亭看雪"與"舟中人兩三粒"、"舟子喃喃曰"的矛盾;讀第三遍,要求找出本文中能概括作者形象的一個字,當是"癡"。讀第四遍,找出文中的諸處"癡"。"更定"看雪,是為癡行;"上下一白",是為癡景;"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均為癡人;"兩人"所答非所問、舟子喃喃語,均為癡語;起筆寫"崇禎五年十二月",不忘故國,緣于一顆癡心。
接著,我要求學生理解"癡"的含義,即癡迷;概括"癡"的類型,即雪癡;比較題目中"看雪"與通常所說的"賞雪"的不同,有學生說"看"可理解為"看望",雪是張岱的朋友。我又引導學生體味"雪"的世界對于張岱的意義。有學生概括說:冰雪世界是張岱的精神家園,在這里,他看到了宇宙之大與個人之小;盡管這次奇遇讓他有了痛飲之樂,但冰雪是他永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