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羚羊木雕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設計;高效;方法指導;自學
建立高效課堂,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不二法門。對此方面的探究,也是百家爭鳴、各抒己見。但大話空話連篇,很多觀點注重形式,花樣翻新,熱鬧異常,卻不注重實效。更多的人在評優課或者公開課上表現出色,但在常態課上就平淡失色。
我這幾年一直兼帶普通班,緣于此,我在教學實踐中對高效課堂做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一些更切合我們普通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的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
一、要精心設計好教學內容
很多老師都有體會,當準備開公開課或優質課時,精心準備了教案,結果課堂教學效果好、效率高。而常態課的教學中,課堂效率出色的很少。甚至有的老師因為匆忙,粗淺看一下教案就去上課,結果課堂上就是匆忙、慌亂的,學生在課堂上也會感覺無頭緒。一堂課下來,師生都覺得收獲甚少。“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一點大家都很明白,但是做到卻很難。而這一點我認為是重中之重,應引起大家的重視。
二、抓住教學重難點,增加課堂容量
比如七上語文教材中《羚羊木雕》一課,我抓住“品味語言、揣摩心理”這個教學要點,通過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分角色朗讀,大家很自然地就得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媽媽的嚴厲、“我”的軟弱、萬芳的仗義、萬芳媽的直爽……在此基礎上敘述故事情節,同時結合環境描寫及“我”的心理描寫,體會:爸爸媽媽的做法合適嗎?你認為這篇文章想告訴“我們”什么?
在此基礎上,我又引導大家展開討論:現在大家都認為父母的做法不對,那么,我的做法是否就妥當呢?在此基礎上,引發他們對此問題繼續深入分析,懂得在生活中要多溝通。孩子也應該遇事多與父母商量。這點可以結合當時羚羊木雕“貴重”的特點給學生分析――價格“貴”、意義“重”。這點資料的補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懂得遇事與大人商量的必要性,也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對文中“媽媽”形象的分析就不僅僅停留在重財輕義的層面了。這樣設計教案,對于課堂教學更有意義。學生在此一系列有序而高效的學習活動中,思維得到鍛煉,認知得到拓展,能力得到提高。當然,教師要有適宜的導引,由課內引向課外,由課堂引向生活,充分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
三、強化學生主體地位,培養自學能力
語文學科相比較別的學科,更注重對文本的閱讀,對語言的品味,這要求學生反復朗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很有道理。同時,作為語文的“半壁江山”――作文,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提高的,更不是僅僅依靠每周一次的作文課就可以改變其水平的。這都需要學生學會讀作品,大量地閱讀課內外作品。
初中課文有教讀課、自讀課和課外自讀課。在現實的教學中,有的教師認為自讀課就是讓學生自己讀書,教師不必點撥引導,放任自流;有的則擔心學生學習能力差,不放心,把自讀課上成講讀課;還有的想以學生自學為主進行教學,但由于把握不當,往往教成了個人演講課。怎樣設計好自讀課的教學呢?我在教學實踐中是這樣安排的:(1)充分利用好教材的自讀提示及課后練習,根據課文的特點及學生實際,確定好教學的重點、難點。(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精心設計教學步驟,引導學生“讀書―討論―練習―再讀書―再討論―再練習”,力求圍繞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多讀、多思、多問,全身心投入,全面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
如朱自清先生的《春》,我就是先讓學生觀看多媒體投射到春景,聽關于春的音樂,然后讓學生口頭描繪春的意象。最后反復朗讀課文,要求在頭腦中形成影像,并寫成文字。其中教師提示學生運用關鍵詞和課文中的寫法,如:《春草圖》一節文字中,對于春草的描寫,朱自清先生的詞語運用精妙,學生就可以直接學習運用,并加以豐富化,讓學生體會景物描寫要形象生動的特點。學生在此學習中就可以慢慢領會課文的寫作技巧,同時學會欣賞語言文字的美,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也就體會到了作者在描寫中蘊含的對春、對大自然及祖國的熱愛、贊美之情。還有文中的側面描寫也很出色,同樣可以讓學生借鑒。在此一段《春草圖》的精講之上,學生就可以試著去欣賞另外的幾幅《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以及《迎春圖》了。這樣教師不必逐段地講,學生會學得很好。在此基礎上,融會貫通,學生再學習別的課文也可以更好地運用自己的知識技能了。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感覺語文學習中也需如此。
總之,建設高效課堂的方法很多,但都需要我們從小處做起,做好每一天的功課――工作與學習,才能讓常態課放出光彩,提高課堂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14―0083―01
學案是教師在教案的基礎上根據課題內容而設計出的一系列探究問題、要點強化、解題技巧等形成綱要式的學習方案,并由學生在課前完成的一種新型教學案例。學案在運用上分為設計、初稿、備案組討論修改、二次設計、定稿、發放、個案等環節。
一、設計和編制語文學案的原則
學案的設計應結合語文學科特點突出主體性和層次性,教師不僅要吃透教材、了解教學的重難點,還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分析學生的知識水平、接受能力和學習目標等。學案式教學,學生以學案為依托,引導學生自學、討論、深入訓練、教師輔導、檢測,教學過程環環相扣,逐漸深入。
在設計和編制上應遵循的原則有:教師講的要盡量少而精,將多數時間留給學生,以助于學生按照學案中規定的程序進行學習,在每一環節都能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將知識點轉化成探索性的問題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和探究能力;重視學生的發展性學習,讓學生用已學方法解決新問題;問題的設置上應根據學生能力的不同而呈現梯度性;在學案設計中讓學生多積極主動參與,體驗成就感。總之,運用學案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思維訓練為主的原則,減輕語文課課業的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興趣。
二、學案設計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1)節約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學案設計時,教師已經將教學的主要內容羅列出來,學生在學習時也很容易了解本節課的所學重點及知識結構,自覺地探究問題答案。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用十分鐘左右來強調重點內容,再用十分鐘左右來處理學案上的練習題,這樣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節約了教學時間。同時學案可以作為筆記讓學生保存起來,對學生的復習和將來考試可以提供更為直觀和針對性的知識點。
(2)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學案教學使得學生有了自我展示的平臺,鍛煉了學生的動腦、動口和動手能力,使課堂變得更有生命張力。學案教學同時順應了青少年的身心特點,并緩解了學生的厭學情緒。如我在教《羚羊木雕》一課時,讓學生討論文中人物行為時,學生積極性非常高,討論完后由每組派一代表發言,同學在講述時都振振有詞,具有條理性,師生在快樂的課堂中完成了教學任務。語文學案教學方式主要是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學案中問題的設置,對小組成員之間的以討論解決問題,以小組間的討論成果展示為學習的平臺。
(3)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困生的進步。語文學案在預習環節到知識的交流與鞏固上都具有層次性,在中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和尖子生的拔高知識上都有兼顧,滿足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要求,尤其是針對于學困生安排的較為簡單的基礎知識練習,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小組長為了完成小組的目標,會相應地督促學困生去學習,進而取得進步。
(4)一定程度上減輕學生的負擔。學案的運用可以確保學生有充足的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時間。教師在課前花費時間精心設計學案,學生以作業的形式上交學案,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如已掌握知識、模糊知識和未解決的問題等都有較好的掌握,在上課時的教學重點就會更加明確和突出,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會明顯提高,進而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三、學案教學在實踐中的不足
盡管學案在語文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教學實踐中,也存在一些不足。(1)不同教師對教材的理解不同,處理方式各異,所以學案的內容很難適用于所有的教師和班級。(2)固定的課堂模式和提前知曉的教學內容使得多數學生缺乏了學習的新鮮感,導致課堂變成了被動記錄的過程。學案的運用雖然提高了多數學生的考試成績,但對部分優秀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的培養也產生了一定的弊端。
【關鍵詞】EEPO ;給力; 努力 ;致力
從孟教授的培訓中認識到EEPO有效教育有四個方面的優點:一是他繼承了陶行知為代表的實踐教育傳統。二是處處滲透著操作性和可行性優先的原則;三是具有廣泛的國際視野和本土意識;四是關注課堂。因為孟教授說中國傳統教育的優勢是注重知識性,歐美教育的優勢是注重個性和創造性,如果能把二者進行整合,
特別是接觸EEPO有效教育后,我上課輕松多了。我的教學似乎似乎有飛的突進。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的:“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老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多學”。下面兩組數據是最好的證明。
事實勝于雄辯, 10(6)班成績的提高,證明我EEPO教學有所成效。我的教學水平也得到了提高。這些成績的取得原于以下幾方面:
一、領導給力,讓我教學更放心
10年10月的最后三天,我們第一次接受EEPO的培訓。當時教育科技局謝信德局長自始至終沒離開過會場。培訓結束時謝局長向大家宣布成立教改項目辦,確定有關人員的責任。回到學校,學校領導幾次召開實驗老師(學校領導有多數是實驗老師)的會議,并鼓勵我們大膽的進行教改。而且規定各實驗老師的實驗班級。要求每個實驗老師十二月要上一節匯報課。頓時讓我感到這次活動的不一般。似乎看到有堅強的后盾,進行教改的決心油然而生,而且感到有一股強大的力量支持著自己。副校長陸文紅、教務副主任梁賢斌等領導親自培訓學生EEPO學習方式。于是EEPO有效教學的春風已經吹進了校園,吹進了課堂,吹進了老師和同學的心里。我對進行EEPO有效教學實驗更有信心。
二、自己努力,讓課堂更有效。
EEPO有效教育追求的是師生思想情感交融,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使學生學得生動,學得主動,學得活潑。符合新課改理念,強調課堂教學上的宏觀調控,師生、生生互動的實效性,講究課堂資源的充分利用,注重學生個性張揚和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
首先,在實驗初期,我從最初的每天5分鐘的單元組訓練到每單元備一節圖文結構教案并運用要素組合方式進行授課,可以說是摸著石頭過河,就像孟教授所說的在做中學,半學期下來,我不僅是思想上的接受而且也附注于行動上,越來越喜歡這樣的教學模式,現在在備課時更多的是考慮用什么樣的方法可增加強化次數,更多的是考慮什么時候進行大動什么時候比較適合小動。記得孟教授曾經說過:“一節課如果運用了圖片、掛圖等,那么課堂效率就會提高30%;如果運用了故事、情境那么課堂效率就可以提高3倍”。如上《羚羊木雕》一課。讓學生編成課文劇本來表演。在表演時有兩個學生的表情特豐富。因此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及人物的性格特點易于理解。正是有了這樣的啟發,我上課時通過有趣的情竟、有趣的游戲、有意思的故事、和激烈的小競賽讓學生學得愉快、學得投入,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技能和思想方法,使學生的各項才能得到展現和培養。在“MS-EEPO”課堂上省去了很多老師講解的環節,以前我費盡心思、想盡辦法要講透的知識點,在學生們一次次大動和小動、一次次實驗、辯論中得以解決、關鍵項得到多次強化。課堂教學效率大大提高,真正實現了做中學的思想。
其次,我堅持在實驗的班級進行學習方式的訓練,訓練學生學會老師和學生之間配合默契的種種規則。比如:有節制的掌聲為xx xxx,用于集體表揚;又如老師擊掌三下,說“一、二、三”,學生就擊掌三下,說“三、二、一”,調整好坐姿;老師在訓練二人小組交流學習時的規則是:老師說“一、二”時,學生馬上要面對面坐好,然后開始討論;發言和傾聽的規則是回答問題時要面對大多數同學,傾聽的同學要面向發言的同學等等。兩個月堅持下來,所教的班級學生注意聽講能力提高,邊緣人員基本消失。過去那些所謂的“學困生”,復述他人的話語和意見基本可以做到。(要知道,過去請他們回答問題那可是“牛頭不對馬嘴”,或者是不開口。)大部分學生學會了如何在課堂上發言、傾聽;同時,在班級形成單元組的方式學習,課堂上的學習方法得以系統的訓練,優化課堂效率,加強了課堂調控的手段。
另外,在進行的單元組的學習時,我還根據班級的情況,每個星期進行小組成員的調整。我們班的學生,基礎差,知識儲備不足,表達能力不強等等,針對他們的弱點,我組織他們在組建單元組時,合理搭配,盡量使得組合成員各有特點,這樣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角色的輪換,學生們都能在相互學習中得到幫助與發展進步。
在教學實驗中,不斷的摸索實踐,上課輕松多了。學生的課堂狀態好大有改觀。不僅學生的成績提高,而且我的教學水平也上一臺階。
三、同事致力幫助,讓我方向更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