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老年精神病人的護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由于長期處于精神衰退狀態,常常忽視自己的軀體健康狀況,不能主動及時的要求治療,在加上長期服用精神疾病類藥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猝死的風險[1]。臨床實踐證明,對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軀體疾病進行護理,是降低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猝死風險的關鍵。我院對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軀體疾病的護理進行了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46例老年精神分裂癥合并軀體疾病患者參與我院本次研究護理,46例老年精神分裂癥合并軀體疾病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5例,年齡在63歲至7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9歲,病程在2年至36年之間,平均病程9年,46例患者的病情均符合第三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
1.2軀體疾病
46例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中,合并患有高血壓的患者14例,糖尿病患者9例,冠心病患者3例,癲癇患者1例,腦梗塞患者2例,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3例,高血脂癥患者3例,呼吸道感染患者2例,腰間盤突出患者2例,尿路感染患者2例,缺鐵性貧血患者4例,患有3種疾病以上的患者1例,分別為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
1.3護理方法
1.3.1心理護理
對合并患有軀體疾病的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人員首先應與其溝通,溝通時要有耐心,語氣溫柔和緩,在日常的護理工作中,要給予患者多一些的關懷和體貼,使患者消除對護理人員的戒備心理,避免被害妄想泛化到護理人員身上,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后對患者進行相關疾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從而改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2]。
1.3.2對并發高血壓患者的護理
高血壓是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最常見的軀體疾病,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由于精神嚴重衰退,認知功能存在嚴重障礙,缺乏對軀體疾病進行治療的意識。因此護理人員在日常的護理工作中,應主動檢測患者的血壓,指導患者調整心態,防止患者出現情緒激烈的情況,以免因情緒激動引發高血壓[3]。對于合并患有高血壓的患者來說,在飲食上護理人員應控制其攝入鹽和脂肪的量,多給患者食用一些纖維食物、水果等,預防患者出現便秘的情況。同時,還要鼓勵患者做一些有氧運動,對于服用降壓藥物的患者,應及時督促其服用藥物,并觀察服用藥物后是否有不良反應出現。
1.3.3對并發糖尿病患者的護理
對于并發糖尿病的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首先應對其飲食進行嚴格的控制,對家屬送來的食物進行檢測,在護理人員的督促下定量進食。同時護理人員還要密切關注患者血糖的變化和胰島素的使用,定期監測患者的血糖,避免出現低血糖的狀況。
1.3.4安全護理
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相對于年輕的患者來說比較容易發生安全事故,因此護理人員一定要做好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安全護理工作,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大多數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沒有主動求醫的醫師,護理人員在護理工作中,應主動關心患者,多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只要患者的需求是合理的就盡量滿足,豐富患者的住院生活,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4]。夜間加強對患者病房的巡視,保持患者病房內的衛生,對于身體不靈活的患者,應在病房內放置高度相對較低的床鋪,保持病房地面干燥,無水痕,避免患者滑倒。注意加強患者自身的衛生狀況,洗澡時應有專門的護理人員攙扶陪同。此外還要加強病房內危險物品的管理,如打火機等危險物品,確保患者生活環境的安全。 結果
參與我院本次研究護理的46例老年精神分裂癥合并軀體疾病患者接受護理一段時間后,軀體疾病和精神疾病的臨床癥狀均有明顯改善,與護理前相比,存在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46例患者治療前后精神疾病和軀體疾病的臨床癥狀比較(n,%)
時間
例數
精神疾病臨床癥狀
軀體疾病臨床癥狀
護理前
46
嚴重
嚴重
護理后
46
明顯改善
明顯改善 討論
精神分裂癥是醫學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病因不明的精神疾病,該病具有病程多遷移、易復發和致殘率高的特點,發病群體大部分為老年人,中年人也比較常見。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由于本身的精神狀態很差,在加上患有軀體疾病,在臨床治療的過程中往往會表現出感情冷漠、行為減退、自理能力差等癥狀,同時服用治療精神疾病類的藥物和軀體疾病類藥物,在一定程度上會減弱患者的免疫力,使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發生猝死的幾率明顯大于年輕患者[5]。
我院本次對46例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軀體疾病護理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顯示,護理一段時間后,46例患者的軀體疾病臨床癥狀得到了明顯改善,同時精神疾病的臨床癥狀也得到了明顯改善,與護理前相比存在明顯差異(P<0.05),該研究結果表明,對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軀體疾病進行護理不僅可以改善患者軀體疾病的臨床癥狀,還能改善患者精神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值得各醫院的精神科進行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楊元珍. 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合并軀體疾病的調查分析[J]. 中國民康醫學,2013,02(12):57+60.
[2]王福英. 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軀體疾病的護理對策[J].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04(11):121.
[3]楊雪,王朔. 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合并軀體疾病的相關因素分析[J]. 中國傷殘醫學,2013,03(04):30-31.
關鍵詞:老年精神分裂癥;心理護理;生活護理;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6-0335-02
精神分裂癥是臨床精神科較為常見的一種精神疾病,目前臨床并沒有明確該病的具體病因機制,一般患者的病程比較長,極易復發,治愈難度較大[1]。老年人由于年齡比較大,心理、生理上都會有所退化,加上病程較長,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極易出現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導致社會功能嚴重缺損,使病情進一步加重。精心的護理干預措施對于控制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病情,降低復發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都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我院對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加強心理護理、生活護理干預措施后均取得滿意效果,現將我院74例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分別采用常規護理以及心理、生活護理干預措施的效果進行對比。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4月收治的74例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現將我院74例患者根據隨機分配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7例,實驗組中男性22例,女性15例;患者年齡介于60-75歲之間。對照組中男性23例,女性14例;患者年齡介于62-76歲之間。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基本情況通過統計學處理并沒有很大差異(P>0.05),可比性較高。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相應的抗精神藥物治療,并且進行常規基礎護理,主要包括飲食護理、健康教育等。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強心理護理干預、生活護理干預措施。實施干預前,醫護人員應該全面、深入了解患者的生活習慣、生活背景以及實際病情,同時應該向患者及其家屬強調心理護理干預、生活護理干預的重要意義、主要目的以及具體方法,爭取得到患者及其家屬的積極配合。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1.2.1心理護理。全面了解患者的背景資料以及生活經歷后,通過勸解、啟發以及開導等多種方式盡可能打消患者的抑郁、焦慮以及恐懼等不良心理情緒,使患者得到充足的支持。每周應該進行1次個體心理治療,每次在1h以上。同時,醫護人員應該鼓勵患者之間多交流、溝通,讓患者能夠融入到大的集體環境中,如果發現老年患者普遍具有某種消極情緒,一定要及時進行介入治療,盡可能消除患者的消極心理情緒。每周應該至少進行一次集體心理治療,每次治療時間應該在1h以上。其次,醫護人員應該做好患者家屬的思想工作,讓患者家屬多陪伴在患者身邊,多和患者聊天,營造一種良好、溫馨的家庭氛圍,使患者慢慢回歸家庭生活,每個月應該進行2次以上家庭心理治療,每次持續45 min以上。
1.2.2生活護理。醫護人員應該結合患者的職業、生活興趣愛好、病情嚴重程度等各方面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康復計劃,并且請求患者家屬能夠積極配合實施。每天應該指導患者鍛煉生活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自主進食、穿衣、洗漱、個人衛生等。同時,應該由醫護人員或者患者家屬陪同指導患者進行一些基礎運動,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不斷加強運動強度,每天1次。如果患者表現良好,應該給予適當的獎勵,同時應該鼓勵患者積極回歸社會生活。
1.3 評價指標
分別采用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 BPR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以及社會功能評定量表(DAS)等分別評估兩組患者的精神狀況、生活能力以及社會功能,分別越低,說明患者的情況越好。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進行檢驗,兩組差異對比存在統計學意義采用P
2.結 果
兩組患者護理前BPRS評分、DAS評分以及ADL評分并沒有很大區別(P>0.05),經過3個月護理隨訪后實驗組患者BPRS評分、DAS評分、ADL評分均比對照組明顯偏低(P
3.討 論
大多數精神分裂癥患者經過相應的精神藥物治療后基本上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精神癥狀,但是患者的精神殘疾以及社會功能缺損情況不能得到有效改善,這就需要加強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尤其是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病程較長,很容易產生各種不良情緒,患者的生活質量也不佳,因此非常有必要進一步加強患者的心理干預以及生活干預措施[2]。本組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患者在常規治療以及護理基礎上加強心理護理干預以及生活護理干預措施,結果患者3個月后的BPRS評分、DAS評分、ADL評分均比對照組明顯偏低(P
總而言之,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強心理護理干預、生活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以及社會功能,改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張明園.精神分裂癥的復發及其評估[J].中華精神科雜志,2012,45( 1) : 4-6.
【關鍵詞】老年精神病人;不安全因素;預防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09-0267-02
我科是以收治老年精神病人為主的科室,隨著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老年精神病患者也越來越多,本身老年人由于生理各功能下降,對事物反應的敏感性明顯下降,在住院期間發生跌倒、墜床、嗆噎食等安全問題較一般患者高。而老年精神病人由于一些異常的精神因素,比如:老年癡呆者反應遲鈍、老年精神病患者存在一些幻覺等,從而導致老年精神病人比一般老年人更容易發生不安全事件,因此作為老年精神病科,預防住院老年患者跌倒、墜床嗆噎食是臨床護理人員必須高度重視的。
1 臨床資料
收集我科2000年至2008年在住院期間共發生跌倒、墜床、嗆噎食老年人共48例,其中跌倒26例,墜床14例,嗆噎食8例,男性32例,女性16例,年齡66~95歲,平均年齡79.5歲。老年癡呆抑郁癥21例,躁狂發作8例,老年精神障礙合并糖尿病者8例、合并骨質疏松6例、合并心臟血管病變的5例。
2 原因分析
2.1 病人高齡:據報道,每年有1/3的65歲以上老年人,1/2的80歲以上老年人有跌倒的事例。老年人各個器官系統都處于衰竭狀態且大都合并多個疾病,體力和智力狀態下降,使老年人跌倒的危險因素提高。同時老年人視力、聽力及平衡能力、感知能力的下降,肌力減退也易引起跌倒。老年癡呆病人由于其吞咽功能也下降,因此非常容易出現嗆噎食。
2.2 精神異常:由于癡呆病人個人行為能力下降,會有一些怪異行為,如夜間睡眠障礙、夜游、言行紊亂等情況,極容易出現墜床跌傷情況。
2.3 軀體疾病:癡呆患者常伴有多種以上疾病如帕金森病、腦卒中等,某些影響心、腦、血流灌注及氧供應的腦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頸椎病等可致患者跌倒易發生墜床及跌傷。老年患者體弱,骨關節不靈活、骨質疏松,患者軀干姿勢、本體感覺、轉身及體力下降也導致步態的變化,引起跌倒損傷的發生。
2.4 環境因素:地板濕滑不平整、樓道不夠寬敞、室內照明不足、床的高度不合適等都可以導致跌倒發生。
2.5 醫護人員方面的因素:部分護理人員責任心不強,對老年精神病患者缺乏護理經驗,缺乏對意外事故的預見性及應急能力。
2.6 服用精神科藥物:多數癡呆患者服用抗精神藥物反應慢、性低血壓、部分患者有視覺空間障礙,步態不穩,其步高、步幅、速度、連續性、直線性及平穩性等都有改變,也會出現跌倒及墜床。
3 預防對策
3.1 對新入患者進行危險度評估:預防大于治療,科室必須將老年精神病人跌傷及墜床的防范放在第一位,提高醫務人員的安全意識,對于新入院病人,在及時掌握病人的跌傷墜床危險系數,對每個入院的病人從以上易發生不安全的因素進行詳細評估,以便在各班交接時均可對跌倒墜床的高危人群進行防范。并根據評估情況在病人一覽表上示上警示標記,便于各班交班時認真交接,對于高危人員夜間多加強巡視。
3.2 加強病情觀察:夜間多巡視病房,對于躁動易激惹的病人,要多加強管理,防止其躁亂時墜床或者跌傷。
3.3 加強喂食的管理:對于吞咽困難的患者,要耐心喂食,取半臥位或者坐位,避免大口喂食引起嗆噎食。
3.4 保持病室環境安全:地面無積水,病區路面平整、衛生間不能潮濕、光線必須充足,地面無障礙物,做檢查的各種電線不能放在病人活動的場所,加強病房的設施配套,如衛生間、樓道墻壁上安設扶手,衛生間配備坐式便器,室內外地面保持平坦,鋪上防滑地毯和地磚,衛生間及床頭配備報警裝置,病床裝有護欄等。不能自理的老年病人要有人協助行走。
3.5 嚴格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制定一套完善、系統、有效、科學的規章制度,如崗位責任制、交接班制度、查對制度、分級護理制度和探視制度等,并建立完善的護理管理體系。要求護理單元組織學習,以提高護理人員執行規章制度的自覺性,堅持用制度規范和約束護理行為,從制度上保證安全護理工作的落實。
3.6 提高護理人員的專科護理知識的基本技能: 護士的素質和能力與護理差錯、事故的發生往往有著密切的關系,是維護安全護理的基礎。要求護理人員除了掌握基本知識外,還要具備本科室專業知識和嫻熟的護理技能,同時還應具備一定的心理素質和行為準則,便于在臨床工作中運用自如,逐步培養提高對意外事故的預見性及應急能力。掌握與患者交流的方法,協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料理時運用科學方法和技巧,減少老年癡呆患者危險的發生。
3.7 做好精神科藥物副作用的觀察:護士應熟悉掌握精神科用藥的藥理作用及副作用的觀察,如病人出現椎體外系反應后動作僵硬,行走步態不穩等,要指導患者按醫囑服藥,避免擅自增減藥物。應告訴患者服用降壓藥、降糖藥、安眠藥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
3.8 創造有利于患者的安全環境:定期對環境與設施進行檢查維修,如燈光合適,床、柜、椅擺放整齊、高度適合,地面平坦、通道無障礙,窗戶、門鎖、水龍頭、開關插座完好,開水房隨手鎖門,各類懸掛物牢固。工娛治療環境及物品盡可能對患者無危害。
3.9 加強護士的責任感:患者入院后護士應對其進行跌倒危險性評估,篩選出高危跌倒患者。在病床上貼一醒目標志,使其家屬及所有醫務人員都知道并及時予以協助或提醒。對高危跌倒患者應告知并動員其家屬陪護,并要求其簽署跌倒知情同意書,以避免不必要的醫療糾紛,對高危跌倒患者應班班床頭交接班。
4 討論
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住院患者也越來越多。預防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墜床、嗆噎食等意外發生,關鍵在于全面的護理評估,消除引起不安全的危險因素,制訂相應護理對策,通過護理人員、老年人和家屬的共同努力,使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不安全事故發生率降到最低,維護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胡菊英. 當前形勢下中醫院護理安全管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10)
[關鍵詞]老年精神病人; 跌倒; 評估; 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 R246.6[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2-163-01
1 對象
2010年11至2010年12月我科共收治老年精神病患者102例,年齡55歲―94歲,平均72.4歲,對其全部應用了跌倒風險評估及相應的護理干預。
2 方法
2.1 工具:老年精神科患者跌倒風險評估表,共十一項,分別從年齡,情緒,身體狀態,跌倒史,意識,行動能力,睡眠形態,性低血壓情況,用藥情況,自理能力,伴隨疾病等方面進行評估。每項根據具體情況評分,分別為1―4分,最后進行總分,0―11分為跌倒低度危險;12―22分為跌倒中度危險;23―33分為跌倒高度危險;34―44分為跌倒極高度危險。
2.2 主管護士向病員及其監護人了解病員病情及病史,予以逐項評估,評出跌到危險度,給予相應的跌倒防范措施。并且根據病員病情變化及時更新評估。
3 護理干預
3.1 環境管理
病房設施要求利于病員行走活動,活動范圍地面保持干燥,無障礙物,有積水須及時發現并清理,走廊及廁所安裝扶手,廁所內全部安裝座便椅,方便病員入廁時坐下和起來,病房要有足夠的光線,夜間保持柔和的燈光照明,浴室及廁所用防滑地板,加貼醒目的防滑標識。
3.2 針對病員個人跌倒因素予以相應護理措施
3.2.1 加強情緒管理,做好心理護理。情緒低落給予鼓勵和正確引導同時要不斷強調跌倒的危害,和預防跌倒的重要性。對于興奮躁動者根據情況控制其情緒,必要時予以藥物或保護約束。
3.2.2 身體虛弱的病人,要加強營養,鼓勵病員進食,對于不合作的病員要督促其進食,拒食者可采用鼻飼或靜脈治療。協助病員進行適當活動,進行必要的肌肉鍛煉,增強體質。
3.2.3 對曾經有跌倒史的病員要詢問跌倒原因及當時的情況,針對性的進行預防。對于已經引起行動不便的病員要給予生活上的協助,教會病員行走時的注意事項,使用扶欄,必要時使用輪椅。
3.2.4 有意識障礙的病員,要積極治療,盡量讓病員于床上休息,同時注意相關護理,加強床欄的使用,尤其處于譫妄狀態的病員要嚴防墜床。
3.2.5 睡眠差的病員容易導致白天行動時緩慢,反應能力下降,夜間起床活動。要教導病員養成正確的睡眠習慣,入睡方法,給予相應的心理護理,注意夜間觀察,及時予以藥物幫助。
3.2.6 觀察病員有沒有性低血壓的情況,并且教會病員識別和預防。起床、下床、站立時,如廁后起立時都應動作慢,以減少性低血壓的發生。如感頭暈,站立不穩時停止行走拉住扶欄求助。
3.2.7 加強用藥護理,護理人員應了解病員用藥情況及精神科藥物的常見副反應,是否使用易致嗜睡藥物,注意觀察病員用藥后的情況尤其初次用藥的病員,做好服藥后的護理,及時與醫生溝通,及時處理,合理用藥。
3.2.8 合并其他疾病者的相應措施,合并糖尿病者觀察有無低血糖的情況,高血壓者注意血壓監測和控制,對于夜間尿頻者常規備便盆。
3.3 高危跌倒危險患者護理
對于評分中度及以上的病員姓名列于《跌倒一覽表》上,高度及極高度跌倒危險病員予紅色標記牌,床頭貼紅色標識,班班交接。尤其高度及極高度跌倒危險的病員給予合理安置病員,安置于洗漱間和廁所臨近,護士應重點觀察。護理人員要注意觀察病員的病情,情緒,著裝,進食等各個方面,加強病房巡視和環境管理,必要時須留專人陪護。應及時與病員家屬溝通取得理解和配合。對于病員要加強宣教,增強病員的自我保護意識。
3.4 健康宣教
從入院開始注意病房環境介紹及設施使用方法指導。定期予以跌倒危害及預防措施的宣教,指導病員個人防護,穿防滑平底舒適的鞋子,褲腳不能過長,走路時養成使用扶欄的習慣,必要時使用助力器物。指導病員有身體不適的情況要及時向醫護人員反應。
4 小結
老年精神病人跌倒風險高,相關影響因素復雜,我們根據病員自身情況結合精神病人的特殊情況進行評估并且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來降低跌倒風險,這樣能有效的提高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質量也減少了護理糾紛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嚴海波. 精神病人跌倒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 《全科護理》2008年10月6卷30期.
造成精神病人違法犯罪的因素較多,歸納起來大致有四個方面。
一是忙于生計,無暇來顧。雖然我鎮經濟發展較快,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人人都要靠勞動吃飯,平時人們大多外出工作,為生計奔波,很少有時間照顧病人。二是經濟貧困,無錢來醫。精神病人的治療費用比較昂貴,治療周期較長,沒有國家和慈善機構的援助,一個家庭的負擔是沉重的。原來有點經濟基礎的可能會傾家蕩產,不富裕的家庭根本無錢為精神病人治療,導致精神病人病情日益加重。在桐鄉烏鎮等市級精神病院治療的費用負擔就更加重。三是知識貧乏,無力來做。精神病人違法犯罪人員的文化層次普遍較低,不少家庭成員的文化素質也較低,很少有人了解病人和病因,很少有人知道如何防治和照顧。有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給子女不斷加壓,釀成苦果;很少有人學會預防精神病人違法犯罪,甚至有的家庭對病人產生歧視。精神病人得不到關心和護理,病情只有更加嚴重。
對于精神病的防治工作,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視,于20__年12月制定了《浙江省精神衛生工作規劃(20__—20__)》,降低精神疾病發病率和復發率,提高精神疾病就醫率,減輕精神疾病的負擔,促進全民身心健康。嘉善縣作為精神病防治試點縣,此項工作黨政領導十分重視,給我們做好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我鎮作為城關鎮,人口多,地域廣,工作任務重。在縣殘聯、衛生、公安等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我鎮的精神病防治康復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精神衛生總體發展水平與人民群眾的需求差距較大,與我鎮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精神衛生工作面臨眾多的問題和艱巨的任務。為此,我們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