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國學誦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國學;孟浩然;田園詩;友情
孟浩然的詩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孟詩不事雕飾,佇興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儉枯瘠。他善于發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會心,寫出一時真切的感受。如《秋登萬山寄張五》、《夏日南亭懷辛大》、《過故人莊》、《春曉》、《宿建德江》、《夜歸鹿門歌》等篇,自然渾成,而意境清迥,韻致流溢。李白稱贊他“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贊嘆說:“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贈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說他“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杜甫說他“清詩句句盡堪傳”(《解悶》),又贊嘆他“賦詩何必多,往往凌鮑謝”(《遣興》)。皮日休則稱:“先生之作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令齷齪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興,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也”。北齊美蕭愨,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先生則有,微云澹河漢,疏雨滴梧桐。樂府美王融,日霽沙嶼明,風動甘泉濁;先生則有“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沈德潛稱孟浩然的詩“語談而味終不薄”(唐詩別裁)。的確不薄,語談僅僅是外表,主客之間的情誼,由談初到清真最后清切。這是內在的韻味散發出來的醇香,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細細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著悠然不盡的意味。正是謝榛語的那種“清音有余的感覺”。
有關友情的描述,唐朝詩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此句真切的表達了知心朋友,情誼深厚,即便遠在天涯,也好像近在眼前。顯示出友誼的真摯。胸懷的闊達。可見人生中擁有真誠的朋友,心中便不會孤獨,當代人也常說:多一個朋友,便多一條路。是啊,真正的友誼就是不顧及對方的社會地位,富貴貧賤,美貌與丑陋,而注重雙方的心有靈犀一點通,注重自然,注重默契。很多唐詩中體現了這種情感:王昌齡的《送魏二》“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王維的《山中送別“除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未見常見天際流。”而最令人欣賞的友誼之情,是孟浩然在《過故人莊》中體現出的那種“淡”“真”“切”的淳樸自然的朋友之情,值得大家細細賞讀:
故人具雞黎,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
首句“故人具雞黎,邀我至田家”。“這”一邀一致,文字上毫無渲染,召之即來,簡單而隨便,好似小學生在日記本上寫的一日行程一樣的樸素而平淡,再加上“雞黎”相邀,既顯出田家特有風味,又見待客只簡樸而隨意,這樣,客人和主人彼此的心扉毫不顧及地向對方敞開,客人不嫌棄你農舍之主而降低身份,主人不諂媚你達官顯貴而升官發財,那就盤腿而坐,促膝而談,氣氛潤恰而平靜,不講虛禮和排場,如此幽靜而祥和,這不僅是主任和客人的真摯情誼所至,也有清新愉悅的環境所襯托,你看那外景――“綠色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兩句一近一遠,近景綠樹環抱,自成一統,別有天地。下句蕩開筆鋒,展示一片開闊的遠景: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讓村莊不顯的孤獨。一“合一“斜”,靜中含動,景都活躍著,人怎能閑坐,于是主客敞開胸懷,娓娓而談――“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軒窗一開,放眼望去的不僅是主人和客人,而且也將讀者的眼球引向這這特定情境當中去,隨著主人和客人一起欣賞:強烈的農村風味,勞動生產的氣息,映入眼簾,讓人心曠神怡,那一片打谷場和菜圃,在綠蔭懷抱之中,又給人以寬敞,舒適的感覺。于是,話桑麻中,主人與客人的歡聲于笑語都仿佛縈繞在我們耳際,正是在這種情景氛圍中,客人忘記了仕途的荊棘叢生,名利得失,他從主人的笑語中尋到了安然,坦率,真實,從他對青山綠樹的顧盼中,盼到了已久的向往之地,從他與朋友對酒而共話桑麻中,他心境平和,思緒舒展,舉獵靈活,自然省凈,這樣的環境,誰愿意離去,誰不渴望再來,雖然沒有說出自己樂而忘返的想法,但客人和主人的情誼無需再遮掩,淳樸而誠摯溢于言表,于是,再不需客氣,我想我做客人既主人,主人即客人,下次的約會,定在了――“待到重陽日,還來就。”,孟浩然深深為農莊生活所吸引,于是臨走時,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將在秋高氣爽的重陽節再來觀賞。不請自到,那種率真,那種理直氣壯的情懷,好比小女孩在父親跟前撒嬌:“我要,我要,我就要。”古人相待的熱情,做客的愉悅。淡淡兩句詩,故人相待的熱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間的親切融洽,都躍然紙上了。
此句看死信筆寫來,卻首尾銜接。首句“一邀一致”尾句“還來就”,此外既感到篇法圓緊,有體會到客人的灑脫自然。
當然,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也有用張揚和比喻的手法體現的,如李白的《贈汪倫》:“討還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中不桃花潭水是那樣的清湛,更出動離人的情懷,難忘王倫的深厚情誼,水深輕身自然的聯系起來,以比物手法形象的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王倫送李白的情意更有多深呢?李白毫無掩飾的用夸張的手法表達了他與王倫不一般的情意:“不及汪倫送我情。”耐人尋味。清朝的沈德潛很欣賞著一句,他說:“若說汪倫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唐詩別載》顯然,秒就妙哉“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才用比物手法,便無形的情意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余味,自然而有清真。而孟浩然的《過故人莊》與《贈汪倫》相比較,純屬于平淡的敘述至此,沒有一句夸張之句沒有一個興奮之詞,但到了平頭百姓的談話,讓我們覺得這種淡淡的平易進人的風格,與作者描寫的場景――樸實的農家田園和諧一致,表現力形式與內容的高度適應,恬淡親切卻又不是平淺枯燥,詩詞是在平淡中蘊涵著深藏的情誼,一方面固然是每個句子都幾乎不見費力錘煉的痕跡,另一方方面每個句子又都不顯得薄弱。比如詩的頭兩句只寫友人邀請,雖只有雞黍,但那份友誼之情,卻一點都不薄,而是主客情深的精妙之處。
一個普通的農莊,一回雞黍飯的普通款待,將主人與客人之間的情誼演繹的談中含真,真中含深,深中含切。描寫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頭語,描述的層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筆筆都顯得很輕松,連律詩的形式也似乎變得自由和靈便了。你只覺得這種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風格,與他描寫的對象――樸實的農家田園和諧一致,表現了形式對內容的高度適應,恬淡親切卻又不是平淺枯燥。
梁一前 四(2)班
某個周末的傍晚,我吃過晚飯以后,和往常一樣,坐在窗邊細細體會著讀書的樂趣,這一次我所讀的書本是《中華誦國學經典誦讀》。
“經典”無疑是一個蘊含著情感力量與神圣感召力的字眼。一個民族的經典是這個民族的印記,是構建民族精神的基本元素。國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它對中國政治、軍事等方面都有極大的影響,對于傳統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著莫大的重要作用。只有通過慢慢品味,文明才能悟出其中的妙處。
例如劉禹錫的《秋詞》,詩中的“自古”與“我言”兩詞將作者的獨見完全體現出來,整首詩立意新奇,蘊含著詩人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讓我讀完后感到舒暢不已。又例如溫庭筠的《過分水嶺》,一個“似”字用得十分恰當,語意靈動輕妙,與全詩平淡中見真情的風格相統一,而詩人豐富曲折的聯想和自然平易的表達,將自己對溪水源源不斷的深情全都投入到詩中,真是妙不可言。
諸子百家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些燦爛的篇章和飛揚的文采,綻放出中國文化獨特的藝術魅力和韻味,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和標志。
“庭院深深深幾許”,我們雖然無法通過《中華誦國學經典誦讀》有限的篇章盡覽偉大傳統的幽深風景,但我們希望充當一個盡職合格的小導游,由此可以走進傳統文化的家園,進而自己去尋幽探勝。
作為一個中國人,古典和國學是我們的精神產業,正如臺灣作家張曉風所說:“在讀書之余,我們要把最高的敬意歸給歷代作者,是他們把世界上最美的事物記錄了下來。是他們,用精粹簡練的語言替眾生說出了種種感受。也是他們,給了整個民族共同的記憶。”誦讀這些篇章,猶如穿越了時空的隧道,感受人性的關懷與尊嚴,傳承文明,持續未來。
一、我的國學經典教學原則
把握正確的教學原則是順利展開國學經典教學的前提。在實踐過程中,我逐漸摸索、總結出了四大原則,即鼓勵性原則、差異性原則、模糊性原則和自主性原則。
鼓勵性原則,即只鼓勵不批評,或者多鼓勵少批評,以引導學生熱愛經典為根本。差異性原則,即在全班整體推進的同時,承認學生個體記憶、思維等的差異性。
我最早推薦學生閱讀的是《三字經》,作為傳統的蒙學讀物,《三字經》相對來講比較簡單易懂。但《三字經》篇幅較長,共有1134字,對剛剛學完拼音的一年級學生來講有一定難度。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內容的增加,學生之間的差距也逐漸拉大,有的學生每天都能完成背誦任務,有的卻連熟讀的目標都難以達到。本著鼓勵性和差異性原則,我對有困難的學生降低要求,不能背誦就熟讀,無法熟讀就跟讀,只要參與了,有感受了,能讀上幾句幾段了,都是進步,都給予熱情的鼓勵和表揚。班級里專門設立了“經典誦讀星星樂園”,學生分成四個誦讀大組,每組擁有一個大星星,大星星里標上組內同學的姓名,每周根據學生的誦讀情況,給予不同的評價。能比較通順地誦讀,就得到一個笑臉;能正確、熟練地誦讀,就貼上一朵小花;能正確、熟練地背誦,就獎給一顆星星。笑臉、小花、星星累積到一定數量,學生個人或小組就可以得到一份小禮物。在寬松愉悅的氛圍中,每個學生都體驗到了自己的進步,感受到了誦讀經典的快樂,學習國學經典的興趣被逐漸調動起來。
模糊性原則,即不作逐字逐句的訓詁精講,只求了解句子的大致意思,不求甚解,只求熟讀成誦。自主性原則,即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允許和鼓勵學生在老師規定的內容外,誦讀更多的經典。多字全部完整地背誦出來,老師和家長都為他們感到高興。
二、我的國學經典教學方法
(一)范讀引領
文言文的誦讀與現代文的朗讀有很多不同之處,如果沒有正確的范讀引領,學生就很難掌握誦讀節奏,更不要說語感的積淀了。范讀以后,文言文的韻味出來了,句子的大致意思也隨之明晰起來。
(二)誦讀積累
誦讀是學習國學經典的最基本方法。學生在跟著范讀學會讀正確后,我們會簡單講解或討論大概的意思,然后師生一起進行反復的誦讀。班級里每周安排一節“經典誦讀課”,每天早上有“十分鐘經典早讀”,以保證誦讀時間。領讀的或是教師,或是誦讀比較出色的學生,或是電子媒體。學生或全班齊讀,或小組誦讀,或男女對讀,或個人自讀。有節奏有韻味的誦讀,讓學生沉浸其中,體會意象,并逐步達到心領神會,熟讀成誦。
(三)故事激趣
用生動有趣的故事講述國學經典的內容,解釋其中的含義,學生聽得愉快學得輕松,同時消除了反復誦讀所產生的枯燥感。如學習《詩經?兔D》,我先把內容編成“武夫與公侯”的故事講給學生聽,學生馬上對《兔D》產生了興趣,然后在正確誦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想象武夫、公侯這兩個人物的外貌、神態、動作、語言,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使故得更加生動。短短二十分鐘時間,學生就誦讀理解了《兔D》。
國學經典使人明智。讓學生誦讀國學經典,從小的方面講,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記憶能力、識字能力、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從大的方面講,可以讓學生從小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提高道德水平和文化修養,進而提高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是真正實現社會和諧的保證。專家認為,經典誦讀不能僅僅停留在知識的層面,學生更應從修養、氣質等方面著重領悟其意義。那么,如何讓學生在誦讀經典的同時,積淀深厚的文化底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筆者淺談以下三點看法與認識。
1 采用多種方式進行誦讀
既然是經典,就不是僅靠一次活動或一次誦讀就能將國學銘記于心的。學生年級越低越應注重此類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從小就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國學經典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更適合采用課外活動的方式進行,使其成為課堂外的有效補充。
在進行經典誦讀活動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如誦讀經常化,每日閱讀,反復熟悉,讀中感悟;誦讀全員化,不僅是全體學生的參與,老師、家長也可以參與其中;誦讀交流化,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需要師長的點撥,同伴的交流;誦讀活動物質化,即通過物質環境營造誦讀氛圍,如學校宣傳欄彰顯國學經典的身影。由文本學習走向生活實踐,發揮經典的育人、化人功能,使學生自覺具有良好行為習慣。如(1)“百善孝為先”感恩行動——圍繞“每日為父母做件事,及時感謝別人的幫助”等好習慣展開。結合實際開展“孝”的教育、“禮儀之星”等,使學生敬重父母,關愛別人。(2)“次謹信” 承諾行動——規范自己的言行,結合實際開展人人爭當“誠信之星”,使學生從小就懂得誠實、守信的做人基本準則。(3)經典美文誦讀比賽。通過經典美文誦讀比賽,讓全體師生從經典美文中學習“養德小事”,在激發廣大師生崇尚美德、踐行美德,陶冶語言美情操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進一步增強了校園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4)“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誦讀比賽“校園書香周”,舉辦誦讀沙龍,組織學生交流誦讀體會,開展讀書征文活動。(5)“融入經典感受古人意境”——古詩文配畫、書法展示。(6)我愛經典誦讀——原創經典拍手謠、國學皮筋舞大賽使經典成為一種“流行”。(7)“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家鄉文化大搜索活動。
2 提高教師素養促進誦讀
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教師是關鍵,學校要培養一批國學經典教育需要的優秀教師隊伍。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國學素養,身體力行,做好學生的表率,用自己的行動感召學生。
教師誦讀經典美文,真切感悟經典文章之美,品味與書為友的
轉貼于
樂趣,激發熱愛祖國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通過誦讀經典讓教師體會以德明志、博學多才的內涵,在誦讀中感悟回溯源頭、傳承命脈的榮耀,感悟詩文中的真善美,禮義信,體味詩文中精美的比喻、噴薄的情感、豐富的想象。開展“師生共讀經典”活動,通過讀書筆記、讀書研討會、讀書沙龍等各種形式,使教師們多一些文化積淀,寫起文章來如行云流水,說起話來字字珠璣。教師們深刻認識到國學的學術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是華夏兒女骨骼里的鈣質。國學,容納下縱橫千年的文化,無論身處什么樣的環境都可以淡定從容、高雅脫俗;國學,是最質樸的人生指南,是對世界的精辟認識,對為人處事的精準總結,日常行事的準則;通過經典誦讀陶冶了教師的情操,提升了教師文化底蘊,實現自我的升華。
3 重視多元評價成就修養
國學經典不僅僅是讓學生們能誦讀經典,而且要能踐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采取兩種評價方式:一是重過程性評價。對于學生學習國學經典不應只看其會背、會寫多少,更重要的是學習過程。我們重視學生在學習國學經典過程中的興趣、態度等諸多因素。二是多元化的評價。國學經典的學習,我們不能像高考一樣,用考的方式作一種評價。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定相應評價內容。
通過階段性的評價(教師評、互評、家長評),使學生在誦讀經典與行為習慣養成的同時享受成功的喜悅。班級每月一次評出“誦讀小明星”。鼓勵性評價——教師對學生的經典誦讀與道德素養的提高加以肯定與表揚,學校對各班的誦讀活動進行在抽查、比賽、等基礎上,通過對班級書香氛圍的創設、班級圖書角的建設與使用、學生參加活動的成果等方面進行綜合評比,開展評選“書香班級” “書香名師”國學小狀元”活動。
開展“親子讀書”活動,將家庭引入到熱愛圖書、享受閱讀、熱愛母語、享受經典的行列中來。學校每年結合“校園書香節”開展1—2次全校性的“親子讀書”活動,邀請家長一起參加,“書香家庭”活動。印發《“書香社會”行動告家長》書,進行宣傳發動;圍繞誦讀活動,充實家長會、家長學校的活動內容;開展“親子誦讀活動進行“書香家庭’的推薦、評比與表彰活動;發揮家長的作用,使其成為書香社會行動的有力的支持者、宣傳者、參與者和建設者。
誦讀并學習國學經典最重要的是讓誦讀內容內化為學生氣質。那么,如何將國學經典內化為學生的實際行動,并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最終成就一個人的氣質修養?
一、課題的提出和研究意義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有文字記載五千余年。中華經典詩文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人類文化史上最珍貴的遺產之一。它富含豐富的文化底蘊,營建出優美的意境。小學階段是學生發育成長的黃金階段,小學生誦讀經典古詩文,接受傳統文化道德和先進人文理念的熏陶,對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塑造品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教學提出了新的理念,新的學段目標要求,并在“評價建議”中明確指出了:“注意加強對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感悟,加深體驗與領悟”的評價要求,還設置了“關于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的建議。由此可以看出語文教學與經典古詩文誦讀進行有機的融合,已成為必然。
二、學習國學經典的重要性。
中華五千年文明留下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易經》《論語》《孟子》等經典名著可視為重要代表。《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小學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在社會教育中,廣泛開展吟誦古典詩詞、傳習傳統技藝等優秀傳統文化普及活動。開展中華文化經典誦讀對社會、對學校、對個人都具有重要意義。
1、注重與語文學科教學整合,激發誦讀興趣
我在課題研究實踐的過程中,不僅僅局限于在語文課堂上指導誦讀經典,還注重國學經典與語文學科、語文教學活動的有機整合,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通過大量誦讀活動,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形成良好的氛圍,隨著知識的不斷增加,相信學生不會滿足于教師指定的背誦篇目,反而要求教師選一些經典來讀;可以開拓學生知識視野,學生知道了自己平時運用的語言大都出自國學里的,還有故事、典故、格言等,自然而然積累就多了,并能自覺地運用到作文中去,一舉多得。
2、感受真善美,提高人文素養。
“讀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未成年人在誦讀經典的同時,會自覺用圣人的言行來規范自己的言行,行為好轉,心地向善,修養提高。通過學習國學啟蒙,讓學生體會到“少時熟讀,終身受益”的良好讀書習慣。通過熟讀這些經書,逐漸地在心中樹立:“修身、齊家、治天下”是我們的理想;“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我們的追求;“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是我們的的胸懷;“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我們的操守;“以誠為本”是我們做人原則;“無為而無不為”是我們的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我們的意志;“見賢思齊”是我們的人生態度。
3、對學生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許嘉璐副委員長曾經說過,近幾十年,我們為什么沒有大師級的人物?為什么沒有產生世界性的名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傳統文化的底子太薄。孩子們不可能讀那么多哲學,做那么多行而上學的思考,最好的辦法就是誦讀古典優秀文章,那些名篇名句都是人生哲理、是中國魂,以經典為平臺,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方式。古詩文誦讀效果短期內不是很容易看出來的,它是長期的,潛移默化的。但事實上,不少未成年人已經在生活中不知不覺地運用起他們學過的東西,甚至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以運用。
經過實驗證明,學生進行國學經典誦讀學習后,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提高:
(1) 記憶力加強,注意力集中,忍耐性加強;
(2) 語文程度提升,寫作能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加強;
(3) 帶動其他學科如數學,科學等成績全面提高;讀書興趣大大增強。
(4) 行為好轉,心地向善,修養提高,變得知書達理,溫文爾雅;
(5) 自信心增強,處世大方,更容易被人所接受。
三、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
1、開展調查,了解誦讀狀況
確定課題后,為了解學生對國學興趣、國學知識掌握和目前經典誦讀情況,我分別設計了調查問卷,從學生問卷中,我們了解到學生課外閱讀興趣不濃,對國學知識大都不太了解,目前經典誦讀數量不多。根據這一調查情況,我制訂了國學教學實施方案。
2、推薦讀物,選擇誦讀內容
國學經典是濃縮了中國古代人文自然知識結晶的精華, 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從調查中,得知學生對國學了解不夠,興趣不大。所以選擇音律諧和,節奏明快,朗朗上口的作品,使學生易于誦讀,一方面向學生推薦啟蒙學讀物要求學生在校內誦讀;另一方面在具體內容的選擇上, 為了使每個孩子都樂于誦讀,并且讀有所獲,我們把誦讀內容分層次,逐步滲透,不斷提升。
3、授之以法,提高誦讀效率
許多學生有了經典誦讀興趣,但在誦讀中沒能恰如其分把握住誦讀的韻律。為了使經典誦讀成為有效的誦讀。我在教學中結合多媒體,讓學生看關于誦讀篇目的視頻和聽錄音誦讀的形式。有時為了激發學生學習國學的興趣,結合多種教學手段我把國學課變成是經典誦讀欣賞課、誦讀比賽課等多種類型不同的課,引導學生學會誦讀;并且還會定期舉辦誦讀交流會,讓學生從中領悟到好的誦讀方法;
4、激勵評價,獲取誦讀樂趣
為了引導學生逐漸提升國學誦讀層次,激發誦讀興趣,養成正確的誦讀習慣,我堅持“發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采取多種活動加競賽的形式,激發學生誦讀、熟讀、直到背誦的濃濃興致。此外在學生達到某項要求的時候給以相應的獎勵,。讓學生在沒有壓力的前提下,自然誦讀,從中獲得背誦的樂趣和成就感。
四、問題與困惑
開展經典古詩文誦讀策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同時也有不少問題與困惑。
1、當前的教學評價制度制約了古詩文誦讀的深入開展。根據目前的教師教學評價目標和內容、評價結果和結果應用的現狀,最大問題在于應試教育的觀點依然根深蒂固,尤其是試卷的命題改革力度不大,往往逼著教師圍繞著課本中的知識點進行機械性的強化訓練。這種抱著“樹根洗澡”的教學,往往會導致經典古詩文誦讀的途徑與策略失去生命機制。因此,建立科學、客觀公正的教學評價制度迫在眉睫。
2、自主誦讀古詩在不同的程度上影響古詩的理解。學生自主學習古詩、背誦古詩往往基于字面上的熟悉,對于詩的內涵理解可以說是囫圇吞棗。有的學生就會認為自己已經會背誦了,在課堂教學時忽視對古詩意思的理解。常此以往,勢必降低古詩學習的效果,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
3、因為充分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背誦的范圍很廣,有的學生選背的古詩并不為大家所熟悉,在生生之間考核背誦時,雖然要求把古詩寫出來,但在中低年級還是存在一定的識字困難。
4、積累古詩文的工作展開得不夠。學校古詩題庫的存量不夠豐富,對年級的科學分類尚不科學,需要進一步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