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社會主義改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改造主義 課程論 課程論流派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014
1 社會改造主義課程論流派概述
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學者們將其原因歸于美國教育的落后。改造主義教育思想在學者們對進步主義和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嚴厲批判下產生。改造主義課程論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布拉梅爾德,其教育目的是培養社會的批判者和改造者,以此來推動社會的進步。改造主義者認為實用主義和進步主義過于強調以兒童為中心,而忽視了社會存在的實際問題,因而造成了美國困難的局面。所以,社會改造主義課程論流派主張學校課程要以社會實際問題為核心,要求學生能盡可能地參加到社會實踐中去,因為社會是學生學會解決問題最好的培訓場所。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布拉梅爾德的“輪狀課程”,輪狀課程即學校每個學年的課程都以一個社會問題為核心展開,課程的結構就像一個輪子狀,四個輪子按在烏托邦的車體之上。可以看出,社會改造主義課程論流派以社會問題為課程內容的核心,但是卻忽視了學生對系統知識的學習。
2 社會改造主義課程論的歷史回顧
2.1 國外社會改造主義課程論流派的歷史
第一,社會改造主義課程論流派的興起。1932年,康茨做了《進步主義教育敢于進步嗎?》的演講,引起了教育界的強烈反想,之后康茨又做了兩次演講,并將自己的演講內容出版為《學校敢于建立一個新的社會秩序嗎?》。同年,拉格和克伯都相繼出版了關于社會改造主義的論文。這些論文和演講的出版為社會改造主義的理論基礎做了一個宣傳,它標志著社會改造主義初步形成。
從筆者所收集到的資料來看,這一時期社會主義課程論流派還沒有一個較為穩定的理論基礎,但是社會科學、政治學已經被應用于社會改造主義課程論的研究。由于這一時期的特殊性,該流派還沒有明確的研究對象和完整的內容體系,研究法方法也主要是理論層面的一些探究。
第二,1933-1935年間,社會改造主義課程論流派進入迅速發展的時期。1933年,由克伯屈主編的《教育邊疆》一書出版。該書的作者包括:杜威、博德、蔡爾茲、勞普、V?泰勒和赫爾菲希。該書從不同方面全面闡明了社會改造主義課程論流派的基本主張。這一時期社會改造主義課程流派發展較快,理論基礎較之前也有所豐富,心理學被列入其理論體系之中。研究對象一般以學校或兒童為中心展開,內容體系尚沒有形成。
第三,作為社會改造主義課程論流派成熟的另一個重要標志是約翰?杜威教育和文化研究協會的成立。協會的主要職能是出版年鑒。從1937-1946年,協會先后出版了八部年鑒。這一時期社會改造主義課程論流派已經成熟,理論基礎也較之前更加的全面,包括心理學、社會科學、政治學、經濟學 、人類學,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也被應用其中,這些都使社會改造主義課程論流派的理論基礎得到了極大的豐富。這一時期社會改造主義另一個重要的突破就是應用了多種研究的方法,例如:理論研究法、調查法、實驗法。
社會改造主義課程論的內容體系作為社會主義課程論的主要組成部分,在這一時期已經趨于成熟,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拉格的社會科學課程論,該理論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社會科的教育目的、設置社會科的指導原則、社會科課程的內容、社會科課程的設計及社會科課程的教學。
第四,20世紀50年代社會改造主義達到了一個頂峰時期,這一時期主要代表人物是布拉梅爾德,他的主張集中體現在《教育的目的和手段:世紀中期的估價》、《走向改造的教育哲學》等書中。由于這一時期美國社會步入正軌,社會相對發展穩定。社會學、政治學、杜威實用主義哲學、兒童心理學都被用于社會改造主義課程論的研究,研究對象主要是一些社會熱點問題,比如:環境污染、家庭破裂、核危機等。關注社會實際問題是社會改造主義課程論流派不變的主題。
2.2 國內社會改造主義課程論流派的歷史
我國改造主義思想可以追溯到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顏元,他受胡瑗教育思想的影響提出了“經實致用”的教育觀,創立了頗具特色的“實學”、“實用”、“實習”、“實行”教育思想。并對人才做了獨具特色的分類即:通儒、專才。通儒即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稀有人才,專才即有一技之長的專門人才。在教育和社會的關系方面,顏元認為教育和社會生產緊密相連,可以推動生產的發展。他說:“教以濟養,養以行教;教者養也,養者教也。”教和養二者可以說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對于教育的主要機構學校在社會中的地位問題,顏元認為是社會發展的本源所在,其功用要高于朝廷。所以,他采取了“分齋教學”的方法,來培養治國的實用人才。
過渡時期又分為兩個階段:
1、1949年到1952年,是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初步發展時期。
2、1953年到1956年,是社會主義工業化和時期。
中國過渡時期總路線1953年制定,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造并舉,也就是和。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選擇題
1.D 2.A 3.C 4 .C 5.A 6.B 7.D 8.C 9.C 10.D
11.C 12.B 13.D 14.C 15.C 16.A 17.B 18.D 19. 20.B
21.A 22.D 23.A 24.A 25.B 26.D 27.D 28.B 29.B 30.D
31.C 32.D 33.A 34.B 35.C 36. 37.A 38.C 39.D 40.B
41.答案要點 錯誤。
(1)1949年,標志著基本結束,我國進入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并開始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2)1956年底,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我國消滅了階級剝削制度,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已經建立起來,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標志著社會 主義制度的確立。
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理論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必須有新認識。
傳統的認識是:只有消滅了私有制,建立起一統天下的公有制,才算建立起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才能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因為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特性,并且我們就是按照這樣的觀點來行動的。字串3
但是,這樣的觀點未必正確,未必經得起實踐的檢驗。正如于光遠先生曾經說過的那樣:社會主義者確有消滅私有制的愿望,卻沒有把私有制徹底消滅干凈的事實。之后他又鮮明地說:“社會主義社會應是公有私有并存的社會。”還說:“馬恩從來不說公有財產是社會主義的本質。”①
字串4
我很贊成于光遠先生的這一論點,只是我同他的論述不完全一樣。我的論述是社會主義社會還不能消滅私有制。為什么不能消滅呢?因為消滅了私有制,就不能實現“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所以原來的認識必須修正。字串9
事實上我們黨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也在不斷修正。黨的十五大報告講:“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當然包括多種形式的公有制,也包括多種形式的私有制,更包括公有私有相結合的混合所有制。沒有私有制就談不上是多種所有制。這當然是對傳統觀念的一個重大的突破,甚至可以說是對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個大的發展。然而十五大報告講的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初級階段再怎么長,也總歸是一個暫短的過程,一百年不行,兩三百年總行了吧!那么,初級階段結束后怎樣呢?我的看法是:整個社會主義都應當是公有私有共同發展。不能設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結束以后,一下子就要變成公有制的一統天下。字串2
為什么整個社會主義都應當是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呢?一個基本的根據是,整個社會主義社會都應當實行市場經濟體制。至今我們還看不到可以用別的什么體制代替市場經濟體制。以往我們采用和試行過的計劃經濟,因為它徹底失敗了,才改行市場經濟的。而體制上的市場經濟概念,理論上即商品經濟概念。由于商品經濟本質上是交換經濟,是不同的所有者交換產品、交換勞動的經濟,因而它的微觀基礎必然是和必須是不同利益主體的所有者。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市場經濟必須以多元化的產權主體為基礎,市場經濟只能實行多種所有制并存的制度,二者要相互適應才行。單一的公有制是排斥商品交換的,它也排斥競爭,并且難以促進經濟發展。只有實行包括私有制在內的多種所有制的共同發展,才能促進專業化和協作化的發展,促進不同主體間各種各樣的交換,促進競爭,促進發展。這當然不是說私有制與市場經濟永存。就具體的所有制形式與市場經濟體制本身來說,它們都是歷史的,它們既有生就有死,都不會是萬歲,并且都是在發展和變化著的。它們都有一個由低到高的發展過程。我們說社會主義是公有私有并存,并不是說其具體形式不再變化和發展,而只是說現在還看不到也不清楚將來用什么別的形式可以代替它們。反正不能再回過頭來搞以往那種計劃經濟體制和公有制一統天下了。如果有人還要那么搞,必然發生歷史的大倒退。可能嗎?絕對不會。字串9
如果整個社會主義社會都應是公有與私有并存,那必然發生另外一個問題:社會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究竟有什么區別呢?因為資本主義也是既有私有制也有公有制,它并不是全部為資本主義私有制。我現在形成的觀點是:從人類社會產生以來的歷史來看,除了原始公社這個人類社會初期的歷史時期以外,迄今為止,所有社會都是多種所有制并存。不僅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是公有與私有并存,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也不是單一的私有制。資本主義社會也有國有制、合作社所有制以及股份制等混合所有制。我們觀察和判斷一個社會的所有制特征,不僅要看到它們是不是多種所有制并存,更重要是看作為主體和主導的是什么所有制。根據這個分析方法,可以認為資本主義社會作為主體和主導的是資本主義私有制,我國社會主義社會
是公有制為主體、社會主義國有制為主導,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樣不就區別開來了嗎?
字串4
(二)對五十年代的對資改造完全可以重新認識
字串3
如果前一個問題談論的是未來,那么本問題要論證的則是過去。它們都與現實中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特別是與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有著一種內在的、邏輯的關系。我堅決反對這樣一種觀點:五十年代消滅私有制經濟是對的,現在允許并鼓勵私營經濟存在和發展也是對的。這純屬風派觀點,而不是一種嚴謹的學術觀點。但僅僅這樣論述是不夠的。字串2
【關鍵詞】初中歷史;高效課堂
筆者在平時的歷史課教學中,注重通過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樂學、會學、勤學、善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回顧知識,讓學生記一記
記憶在學生學習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注重在新課之前讓學生回憶回憶前一節課所學的內容,這既能對已有的知識進行鞏固,又能夠順理成章導入新課,自然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在學習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這一課前,我讓學生背誦前面一課《》一課的相關知識: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任務,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的基本標志,完成的時間以及意義。尤其讓學生注意在社會主義改造后期,存在著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這樣導入有利于讓學生理解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為什么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出現了嚴重的失誤。
二、關注熱點,讓學生看一看
著名教育學家顧泠沅說:“在課堂教學范圍里對教師最有意義的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也就是要讓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感興趣,對有了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學好。”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強大的動力,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地進行學習。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改革開放》這一課內容時,我及時播放了《春天的故事》這一首歌曲和原小崗村書記沈浩因勞累過度去世這一視頻。優美的旋律,感人的事跡迅即抓住學生的心,他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一個個沉浸在音樂與故事中,入情入境,內心不斷掀起情感的波瀾,與教學產生共鳴。關注熱點能夠促使學生更好理解、感悟課程的深層主旨,達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課堂設問,讓學生想一想
教育心理學家羅杰斯指出:無論在學習活動的準備階段,還是在進行階段或結束階段,學生的認識過程和情感過程總是交織在一起的。賦予內容以某種趣味的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有不少人認為歷史課教學就是“我講你聽”,或是教師在教材上勾、畫、圈出重點內容,學生讀、記、背就行。
問題的設計從林肯的性格入手,營造一個戲劇沖突的情境,既激發了學生歷史思維和探究的興趣,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也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因而,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創造有利于發展學生思維的問題情境,使其由情感上的需要和求知欲的驅動,上升到審思過程中的自覺行為就顯得極為需要和迫切。
四、重要內容,讓學生讀一讀
不少教師往往對歷史教學有這樣的認識,認為讀書是語文課的事情,歷史課不需要學生讀書,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閱讀對于歷史課來說必不可少,甚至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閱讀可以讓學生抓住重點,加深理解;閱讀可以使得學生高屋建瓴,把握知識結構;閱讀可以幫學生獲取解讀信息,提高學生的能力;閱讀還可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我在日常的歷史課教學中經常有意識地讓學生讀書。當然讀書的方式是多樣的。一是選取教材內容讓全班同學讀書。朗朗的讀書聲有助于課堂氣氛的調動和學生精力的集中;二是分小組讀。有時還采用評比的方式,對讀得好的小組給予表揚,使學生有一種榮譽感和團結精神;三是學生個人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膽量;四是學生的默讀,讓學生在“靜”中找出問題。讓學生通過讀書,讀懂課文的內容和事件的線索,也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五、課堂小結,讓學生說一說
課堂小結是對整堂課學習內容的小結,對于引導學生鞏固和深化知識,構建知識結構,把握學習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具有重要作用。
在學完人教版八年級歷史上冊《》一課時,我打出幻燈片提出問題:有人認為“”成功了,有人又認為“”失敗了,你認為“”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然后引導學生相互討論、合作探究、交流。經過同學們對這一問題的合作探究,交流,很容易就解決了這個問題。這樣的總結經過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概括、感悟比教師直接給出答案要深刻的多,同時還提升了學生分析、概括、總結、表達能力,也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可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六、鞏固知識,讓學生練一練
練習,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學生鞏固知識的基本手段,是把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關系到教學效果高低的重要問題。因此,教師要恰當運用練習這一方式,使學生系統有序地掌握、鞏固、探索和獲取新知識,啟發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智力。
歷史學科特點決定了歷史課不需要大量的習題訓練,尤其是當前減負增效,開展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要求教師減少作業量,但是適當的知識鞏固必不可少。提高課堂效益特別是課堂訓練的效益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效果,有效訓練是關鍵,是有效課堂的落腳點和重要體現。因此,在課堂的教學中可以適當、適時、適量地選擇針對性的練習,讓學生善于動手勤于動腦,能夠對教學起到檢測、鞏固和提高作用,從而提高課堂的效率與效果。